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说主张: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主张: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如老鹰教小鹰飞翔,老猫教小猫抓老鼠等。

从这个学说开始,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拓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2. 古代那些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三、四、五三个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共同作用论(马克思主义)四个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和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五个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 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7.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1902年颁布,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实施。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以下是 8 条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1. 学习的迁移可是很重要的哟!就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那再去学骑电瓶车是不是感觉就容易多啦?这就是一种迁移呀。

2. 强化能让行为更稳固呢!比如说你家小狗狗做对了动作,你给它奖励,它下次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啦!难道不是吗?
3. 记忆的规律可得记住呀!你想啊,背单词为啥要反复去背,不就是利用记忆规律嘛!
4. 学生的个体差异那可大了去了!就像有的孩子擅长语文,有的孩子擅长数学,咱得因材施教呀,对吧!
5. 学习动机的影响可大啦!你要是特别想考第一名,那学习起来是不是就特有劲儿呀!
6. 问题解决的策略要掌握好呀!比如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是看地图还是问路人,这就是不同的策略呀!
7. 心理健康对学生超级重要!你看那些整天开开心心的孩子,学习生活不都更好嘛!
8. 教学方法的选择太关键了!如果用错了方法,学生学起来吃力,老师教起来也费劲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真的都很实用,掌握了它们,无论是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呀!。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一、教育学常考知识1.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教育学科的基础,是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教育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教育学时,需对以下教育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主义教育学派(洛克、卢梭)•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杜威)•心理主义教育学派(赫尔巴特)•社会主义教育学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人本主义教育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综合主义教育学派(吴敬琏)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策略与调整、教育咨询等方面的内容。

备考教育学时,需要对以下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有所了解:•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比亚格斯认知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知科学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琼斯学习风格理论。

•教育评价: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实验设计和量化研究方法、教育评价的实施和策略等。

•学生的心理问题:注意力缺陷症(ADHD)、自闭症、分裂人格症、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

3.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科学的核心内容,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规律等。

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行为、知识传授、学习者的参与和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备考教育学时,需了解以下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學方法選擇、教学材料的准备等。

•教学评价:测试与评估、学习评估、教学评估、咨询与反馈等。

•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虚拟教学实验室等。

二、心理学常考知识1. 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以及与行为间关系的学科。

备考心理学时,需要具备以下心理学基本概念:•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细胞,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

•线性心理学:又称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环境刺激对人体产生的反应行为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都揭示了行为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中,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自由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等。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奖励、表扬等。

在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习。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竞赛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在教育领域,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中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婴儿期(0-15 岁):信任对不信任。

2、儿童早期(15-3 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6、7 岁):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6、7-12 岁):勤奋对自卑。

5、青春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二)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有助于教师采用更适合的教育方式。

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强调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结合导致条件反射的形成。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1、准备性原则2、图式3、同化4、顺应5、平衡6、客体永恒性7、自我中心 8、集体独白 9、守恒 10、集中化与去集中化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3、皮亚杰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5、新皮亚杰理论,以及新皮亚杰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区别和联系16、最近发展区 17、自我中心言语 18、支架式教学19、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20、支架式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的区别和联系22、发展危机2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发2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异同点25、经验论、先验论、建构论,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6、自我意识 27、自我概念 28、自尊30、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3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3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33、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34、吉尔吉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35、情绪智力36、学习风格及其对教学的意义37、认知风格37、科尔勃的关于学习风格的两维坐标理论38、常见的学生认知风格差异及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39、性别角色认同40、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威胁41、性别偏向42、双性化第三章1、教师的角色2、教学效能感3、教师控制点4、所倡导的的理论、所采用的理论,以及两者的区别和关系,以及区分两者对教学的意义5、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实验研究6、自我应验效应7、维持性期望效应8、教师专业发展9、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以及两者的区别10、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11、微格教学12、反思13、反思的成分、反思的环节、反思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指导教师进行反思14、职业倦怠15、情绪衰竭16、去人格化17、低个人成就感18、教师职业倦态的主要特征19、教师职业倦态的形成因素及其对策第四章1、学习的界定2、学习的作用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4、智慧技能5、认知策略6、加涅的学习层级说7、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与分类形式及其对教育的启示8、内隐学习 9、外显学习10、终身学习、远程学习、机器学习、真实性学习11、真实性智力活动12、大脑发展的关键期、特异化和可塑性第五章1、经典性条件作用2、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条件作用、中性刺激3、狗分泌唾液的实验程序4、消退5、分化、泛化,以及两者的区别6、自然恢复7、高级条件作用8、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9、小阿尔伯特恐惧实验及结论10、联结主义11、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箱实验程序及其结果12、桑代克的学习律13、斯金纳箱实验的程序和结果14、操作性条件作用及其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15、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16、惩罚、Ⅰ型惩罚、Ⅱ型惩罚17、普雷马克原理18、强化程式19、不同类别的强化程式,以及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应遵循的原则20、消退与维持21、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经典性条件作用中分化和泛化的异同点22、程序学习23、行为塑造24、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观25、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26、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27、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28、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验研究第六章1、苛勒的黑猩猩实验和实验结论2、顿悟说3、托尔曼的迂回路径实验以及结论4、符号学习理论5、潜伏学习6、潜伏学习实验以及实验结论7、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8、编码系统9、学习结构10、发现学习11、结构教学观及其原则1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及其理论不足之处13、有意义学习14、惰性知识1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6、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7、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8、上位学习19、下位学习20、组合学习21、接受学习22、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23、先行组织者及其作用24、讲授教学的原则25、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26、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27、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对学习过程所分的阶段28、讲授教学第七章1、建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2、几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3、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4、学习共同体5、个人建构主义及其基本观点6、激进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其缺陷7、生成学习理论8、初级知识获得和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异及其教学启示9、乔纳森提出的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10、随机通达教学及其理论依据11、认知灵活性理论1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观点13、内化14、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以及两者的区别15、分布式学习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16、情境性认知17、情境性学习18、认知学徒制19、抛锚式教学20、支架式教学21、内在学习22、外在学习23、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的意义学习的区别24、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5、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第八章1、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3、动机、兴趣、需要、期待、诱因、态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耶克斯--道德森定律5、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6、外部动机7、内部动机8、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对教育的意义10、自我效能感11、效能期望12、结果期望1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和形成因素13、成就动机理论14、期望--价值理论(趋向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倾向)15、控制点16、内控、外控,及其对个体的信念的不同影响17、归因18、韦纳的归因理论19、韦纳的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20、能力实体观21、能力增长观22、表现目标23、掌握目标24、任务卷入的学习者25、自我卷入的学习者26、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27、自我价值动机28、自我价值理论29、自我决定30、内化动机31、自我决定理论32、学习结果的反馈应遵循的原则33、习得性无助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34、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35、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在学习动机观点上的差异第九章1、知识2、知识的功能3、模式识别4、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三者间的联系5、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化6、知识的表征7、命题8、命题网络10、结构良好领域知识11、结构不良领域知识1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4、表象15、命题与表象的区别16、图式及其特征17、脚本18、产生式19、知识建构的机制20、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21、特征表理论22、原型理论23、原型24、概念的结构25、不同类型的概念26、获得概念的形式27、概念形成28、概念同化及其形式29、范例理论30、布鲁纳的概念形成实验及其理论31、概念学习的方式32、概括不足33、过度概括34、概念关系图35、错误概念36、概念转变37、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38、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中概念转变的条件39、如何促进学生错误概念的转变40、迁移 41、顺向迁移 42、逆向迁移 43、正迁移44、负迁移 45、近迁移 46、远迁移 47、低通路迁移48、高通路迁移 49、特殊迁移 50、非特殊迁移51、不同类别的迁移及其区别和联系52、形式训练说53、相同元素说和共同要素说,以及两者的区别54、概括化理论并结合实验(水下打靶实验)说明5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56、转换--关系理论及相关实验57、现代迁移理论58、如何“为迁移而教”第十章1、技能及其特点2、技能和知识、技能和习惯的区别及联系3、动作技能、心智技能,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4、专门心智技能5、一般心智技能6、技能的作用7、动作技能的特点8、粗大技能 9、精细技能 10、连贯技能 11、不连贯技能12、封闭性技能 13、开放性技能 14、动作程序图式15、波斯纳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16、冯忠良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模型1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8、动作技能的遗忘进程及其与记忆的遗忘进程的比较19、练习曲线20、练习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1、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模式22、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23、心理模拟法的过程第十一章1、问题的分类3、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以及两者的区别5、问题解决6、问题空间7、传统观点、信息加工观点以及现代认知学派观点的问题解决的模式8、问题表征9、算法式10、启发式11、手段--目的分析,及其与爬山法的区别12、一般问题的解决过程13、功能固着 14、反应定势 15、酝酿效应1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7、批判性思维18、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9、专家和新手的区别20、几种不同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21、创造性思维22、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区别与联系2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2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5、脑激励法26、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第十二章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2、麦克卡对学习策略的分类3、元认知及其成分4、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策略5、认知策略6、元认知策略7、资源管理策略8、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9、自我调节学习10、复述策略11、前摄抑制和前摄促进12、倒摄抑制和倒摄促进13、过度学习14、复述策略15、精细加工策略16、总结精细加工策略,并举例说明17、组织策略18、总结组织策略,并举例说明19、元认知知识20、元认知控制21、元认知计划策略22、元认知监控策略23、元认知调节24、时间管理策略25、学业求助策略(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26、总结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并举例说明27、PQ4R法28、几种有代表性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第十三章1、品德2、品德的结构3、品德发展的实质4、社会规范学习5、对偶故事法6、道德两难故事法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不同阶段的区别8、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9、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情感理论10、自居作用11、内疚12、移情 (共情)13、亲社会行为14、社会学习理论关于道德研究的三个经典实验及其结论15、模仿学习16、冯忠良关于品德内化过程的三阶段论1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18、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19、品德综合培养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具体说明其中一种方法20、不良行为2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矫正不良行为第十四章1、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表达法3、认知目标表达法4、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及其评价方式5、情感目标水平及其学习结果6、动作技能目标水平7、任务分析8、行为--内容矩阵表9、教学模式10、直接教学11、直接教学的教学过程及其适用条件12、探究学习13、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模式14、基于问题学习(PBL)及其特征15、在PBL中,如何向学生呈现问题的情境16、PBL的基本环节17、合作学习18、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19、几种合作学习模式20、个别化教学21、程序教学22、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24、掌握学习、独立学习26、适应性教学27、几种主要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28、几种主要的课堂空间设计形式,并分析其利弊29、三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各自优缺点30、认知负荷3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影响因素32、教学媒体33、计算机辅助教学第十五章1、课堂管理2、课堂氛围3、课堂的特征4、课堂管理的阶段5、课堂管理的目标6、教学时间的4个层次7、参与结构8、如何设计课堂规则和程序9、在开学前几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老师10、问责制11、团体警觉12、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投入学习13、如何预防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14、如何处理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15、如何应用后果来消除不良行为16、学生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17、行为矫正及其具体程序18、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19、整班代币强化20、集体绩效系统?21、如何矫正不良行为第十六章1、学习评定2、学习评定的功能3、如何通过学习评定结果来激励学生4、课程本位评定5、几种学习评定的模式及其特征6、布鲁姆提出的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以及三者的异同7、常模参照评定、标准参照评定,以及两者的区别8、良好评定的指标9、如何根据评定方式来进行教育决策10、标准化测验11、标准化测验的类型12、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3、几种常见的成就测验14、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15、标准化测验的新进展16、教师自编测验及其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构造性反应题21、教师自编测验的题目类型和具体的试题形式22、真实性评定及其类型23、概念图24、案卷分析25、操作评定26、几种不同的评定结果的方式。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领域中,有许多关键的知识点是学习者必须牢记的。

这些知识点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对于家长和关心孩子成长的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揭示了通过建立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可以形成新的行为反应。

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强调了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正强化,如给予奖励,能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如消除不愉快的刺激,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例如,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应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指出,新知识只有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才能够被有效地理解和吸收。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构建对世界的认识。

二、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经历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例如,在幼儿期,主要的危机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在青春期,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三、学习动机(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所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兴趣、对自我提升的渴望。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驱动,如考试成绩、老师的表扬。

(二)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性又能够实现;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考点1:普通心理学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考点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在小学阶段读书,此时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为:①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②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③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思维(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时期的儿童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考点4:维果斯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31个常考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31个常考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星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一-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 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涉及学习理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 操作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侧重于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互动和社会文化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1. 认知特征- 智力水平:影响学习者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 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者偏好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或动觉。

- 先验知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2. 情感特征- 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 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成效有显著影响。

- 情绪状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

3.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 社会支持:家庭、同伴和社区的支持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直接教学- 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用于需要掌握特定技能或知识点的情况。

2. 探究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内协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1. 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及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和规律。

4. 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5.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法的第三步为产婆术,也叫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6. 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7.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素质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0. 1902年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也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1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12. 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等五个发展阶段。

13. 现代学生观的内涵是:(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意识:一种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清醒状态。

3、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有多种心理现象组成,包含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下的学和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6、观察法:实际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的或生理变化以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7、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8、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研究方法。

9、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其中个体心理结构又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10、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什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意义何在? 任务: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习条件;意义: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1、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第一,人的行为是受其内心心理活动支配的,第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的,并且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第三,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12、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按其研究情境与真实教育情境的相似性,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按是否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按照其获得资料的量化程度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来源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和个案研究;按照问题来源与假设的种类,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

(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

(全)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详解1. 学习过程的研究是开展最早、进行最多的研究;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P185)2.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他在统觉论的指导下,提出教学过程的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P186)3.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于1868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成果进行总结,对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

(P186)4. 俄罗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但它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P186)5.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P188)6.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P188)7. 认知是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P190)8. 童年期(小学)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P191)9. 关键期指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关键期是不可逆转的时期。

(P192)10. 维果斯基的理论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当每一个学生都分担任务,而且在所有人都完成任务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行下面的活动时,合作小组是最有效的。

(P194)11. 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时,知识才有可能被最大化的同化。

(P194)12.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茨韦和麦金莱于1943年发表。

凡年满16周岁,具有小学文化水平,没有视觉和书写障碍等生理缺陷的人,均可以参加测量。

MM(PI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人格测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1. 发展心理学发展阶段分析: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等。

2.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3. 记忆的分类和运作:包括感官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记
忆的编码、存储、检索等。

4. 学习策略:包括组织信息、联想、重要性判断等。

5. 知觉和知觉错误:包括认知失调、因果错误、沉没效应等。

6. 情感:包括情感的种类、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

7. 社会发展:包括人际交往、道德发展等。

8. 智力和智力测量:包括智力的不同类型、智力测量的方法和工具等。

9. 个体差异:包括个体差异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等。

10. 教学策略:包括个别化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等。

11. 学习与动机:包括学习动机、动机调节等。

12. 公平与公正:包括公平感知、反歧视教育等。

13. 学业困难和学习障碍:包括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和干预等。

14. 教育干预:包括干预的类型、干预的制定和实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