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劝君惜取少年时
劝君惜取少年时2020年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永先生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孙先生的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前言末尾“韶光易逝,劝君惜少年时”这句刻骨铭心的教诲以及先生苍劲有力的署名,很多理科生大概都会有印象。
回顾当年的高中课本,不难发现数学和物理课本的编委们,用冰冷的公式和定理,穿插了丰富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心路历程。
看得出来,他们是想用这些有思想温度的内容来培养理科生的人文情怀。
遗憾的是,由于繁重的学术工作,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考点之外的内容上。
韶光易逝,今天借这个特殊时期下的沉痛契机,锋哥愿与你一起静下心来,重读一遍写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前言部分的孙儒泳院士专访文章《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一同缅怀这位杰出的中国生态学家。
锋哥有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生提及在苏联留学期间,曾于教研室里汇报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时遇到一位老师向他提出反对意见。
回首往事,孙儒泳慨叹“……兼听则明!道理虽然简单,但要做到却不容易。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先生看来,不同的意见与观点并非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反而它常会是悬崖勒马的有力缰绳,也是登高望远的奠基之石。
面对王老师的话,我们已经度过了寒假,即将进入新的学期,将迎来接受新知识和不同意见、观点的新阶段。
矛盾不可怕,是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
永远谦虚谨慎,多听百家之言,综合分析辩证接受。
只有面对矛盾和斗争,才能坚定真理,博采众长,在矛盾中实现发展。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孙儒泳在苏联留学时,发现“在莫斯科州南北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田鼠种群之间,存在新陈代谢方面的差异”,这可以作为“兽类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反面的证据”,对此,先生便在莫斯科的严冬中迈向了寒冷的冻土平原,开展取样与研究工作,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困难是肯定存在的,可是在做这项工作时,我非常感兴趣,因此没有觉得苦”。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文本--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岁。
101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6月2年2018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按照武侠里的说法,便是饶宗颐,南边只有一位,季羡林,钟书、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季羡林与饶宗颐) - 1 -一片“大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季羡林、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
人物传记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
人物传记阅读:《国学大师饶宗颐》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
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三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代通儒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它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于香港仙逝,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学养广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他还精通梵文。
虽至百岁高龄,平日作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饶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他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
他说,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新经学”中的“经”是经典的意思。
饶宗颐认为,重温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饶先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续性文化,从没有间断过和转换过。
”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东学西渐”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
我们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
他说:“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我们的学者,应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
“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
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04期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2018年2月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号选堂,祖籍广东潮州,1917年8月生于广东潮安,家学深厚,自学成才,曾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
1949年饶宗颐迁居中国香港,曾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其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其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词学、史学、经学、礼乐学、宗教、书画、音乐等,出版著作60余部,通晓英、法、德、日、梵等6门语言。
1962年因《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汉学儒莲奖”。
汉学界一直有“北季南饶”“北钱南饶”的说法,将饶宗颐与季羡林、钱锺书齐名,称为大师。
从甲骨文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
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为“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
多维解读大师的背影,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大师们无疑是灿烂的群星。
古往今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而一部文化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一部文化大师史。
文化有如浩瀚的大洋,汇聚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心力,而文化大师则更像大江大河,集结起涓涓细流,直入东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中华文化则为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大师们往往历经艰难而百折不回,治学不倦,弦歌不辍,赓续了文化传统,维系着文化命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参详近代以来文化大师们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
由此而生发的爱国、爱乡之情,使他们尽管处在外患深重、国脉如缕时,也不改初衷,坚信中华有重光之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我的家学经历
我的家学经历文/饶宗颐作者简介:饶宗颐,男,生于广东潮安县城,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藏有十万部书的天啸楼有这样才使学问做得圆融、有通识,才能开拓学术之区,补前修之未逮。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印度人,印度汉学家白春晖的父亲白老教授。
在印度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他治学的精神和方法,令我震撼。
他著了一本印度文化史,里面每个概念都穷追到底,追到源头,给人非常透彻的感觉。
后来我做学问也这样“溯源”不已,然后再“缘流”而下。
我11岁时写了《后封神榜》,很可惜这本书不知散落何处,至今也没有找到。
我七八岁时读《封神榜》,最引我入胜的是一个“神”的问题,这样我就写了一部小说叫《后封神榜》。
学问起步于编著乡邦文献年前后,我考证广济桥史料,成《广济桥志》,刊于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专刊上,所撰《韩山志》,惜稿已轶。
16岁编撰父亲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使其成为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著作。
18岁完成该志的续写,因《潮州艺文志》见重士林,19岁时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治古代地理即植基于此时。
我父亲饶宝璇,又名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曾任《南粤报》主笔,也是南社4成员之一。
他平生致力考据之学,一生殚精竭力,集乡先哲遗籍,上溯唐宋,下迄清季,凡所搜括,不下千种,迨至纂辑《清人别集》,竟以劳而致疾。
弥留时,深以属稿未成为憾。
他对平生著作俱不饶宗颐的画。
饶宗颐命里注定做学问
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被破格招聘进入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
这份工作让他几乎看遍了馆中收藏的地方志,构成了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
此后,饶宗颐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院校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并先后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任职教授。
他周游世界,只为讲学,被学术界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2011年,社长位置空缺了六年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饶宗颐当选为第七任社长,他的前辈有吴昌硕、赵朴初、启功……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Grand Garden of Science |67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
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记者注)。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季羡林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的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活得久,有时候会让人忘了他传奇般的学术成就,而把时光当成关键词。
曾经有记者采访饶宗颐,跟他握手时觉得手温暖有力,就问他是如何养生的。
不过,真正的大师就是大师,饶宗颐的回答也和养生节目的那些“大师”不一样。
饶宗颐笑着说:“我是坐在葫芦里。
”这源于古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2017年11月,“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百岁高龄的饶宗颐仍精神矍铄,亲到现场参加开幕式。
高考作文必看素材 饶宗颐 浩荡光风静相侯
•
•
这些年,越来越多高山仰止的学者飘零 而去,哲人已萎,大厦将倾乎?似乎也没 有。看着铺天盖地的文章把他们人生的枝 蔓细细梳理,虽然关注不同,取舍有异, 但相同的是,我们多么庆幸曾经有他们存 在于我们的世界,他们是纯净的学者,更 是真正的智者,无畏的仁者。所谓见贤思 齐以德为邻,他们的书将一直留在我们的 书架上,他们汪洋无涯的学问足够我们慢 慢汲取,他们这种把学问做到极致、把人 生越活越简单的本事,也可以让我们懂得 怎样从生命中获得快乐。
•
•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归 纳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 三种境界一样,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 也归纳了自己的“三境界”:“漫芳 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 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 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 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
• 饶宗颐:浩荡光风静相候
•
不知从何时起,学术界就用饶公来称 呼饶宗颐先生。对于很多人来讲,他是神 一样的存在。儒家进取,道家养身,佛学 养心,中西汇通,方为大成;3000万言著 述,横扫文史哲诸多绝学显学门类;诗词 画印,自成一家,称著于时。正如昨天刚 刚送别的教龄逾七十年的宿白先生,被称 为中国文物考古界所有人的“老师”,一 生桃李不言清旷超迈。吾等晚辈其实是无 缘亲受他们教诲,甚至能够听他们的学生、 他们的学生的学生讲一讲先生们的传奇人 生,就已经心满意足振奋异常……
•
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 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 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 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红蔫尚伫, 有浩荡光风相候”则为第三重境界。
•
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相比,“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 显然更为欢乐;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相比,“看夕阳西斜,林 隙照人“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 相候”更为达观,饶宗颐先生自己说, “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没有人涉足的 地方,我越是想探秘。” • 此一去,想来是“有浩荡光风相候”。
我刊顾问饶宗颐先生辞世
十二月份为主题进行创作 。参展作 者多为当代知名青年书 美术史 发展 历程 的坐标 。只有 将它们从 库 房的沉睡 中唤
画家,他们中有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有在专业机构 醒 ,走向展 厅,与人 民大众 对语 ,才能 凸显 其价 值 ,才 能
从事 书画研 究和 创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他 们的作品放在一 活化 。中国美术 馆 以表 现社 会发 展 、反映 时代 变革和 艺
发现更 多角度。饶宗颐对不同古 文字的掌握 ,亦令他得以存 敦 煌学 、甲骨 文 等 范 畴 提 出创 见 。学 问以 外 ,饶 宗颐 在 书 画 艺术上亦甚有成 就。“饶公的书画艺术,几乎每个年代 的风 格均异于前,正是求变、自我突破 的表现。”香港作 家潘耀 明这样评价 饶宗颐的艺术创作:“这是成大名的人不愿做、 也做不了的精益求精 的态度。”2003年 ,饶 宗颐将数十年研 究 的万册藏书,以及 自己的书画作品赠予香港大学,成立饶 宗颐学术馆 。“(饶 教授 )学术领域特 别辽阔,古今 中外 都 极 为罕见 。”学术馆馆 长、香港 学者李焯芬 曾写道 “只 是 专心 致志地做 自己的学术研 究,八十多年如一 日,勤奋地钻 研 ,才 有 如此 杰 出的 成 就 ”
宁囝萄酉 ·爱 简讯
r 、 S I__ S: 一L 0 、 1
饶宗颐: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
他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钟书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结缘国学饶宗颐自少禀承家学,饱览群书。
家中的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藏书数以万计。
少年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
饶宗颐自小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写骈文及散文,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年,饶宗颐续编父亲《潮州艺文志》,于《岭南学报》刊登。
1938年,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而迁往云南。
饶宗颐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时认识了王云五和叶恭绰。
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国学研究。
荣冠中西1962年,饶宗颐获得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1993年12月,他获得由2018年2月6日,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被誉为“通儒”、“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饶宗颐: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季羡林(左)与饶宗颐(右)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化艺术勋章。
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2013年,饶宗颐荣任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亚洲首位获得此荣衔的汉学家。
2011年12月,经选举,饶宗颐成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3年3月,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3年10月,他被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学术著作有人如此评价饶宗颐先生:“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出版著作60余部,囊括上古史、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词学、史学、经学、礼乐学、宗教、书画等。
我与饶宗颐先生的忘年交
我与饶宗颐先生的忘年交作者:王国华吴睿娜来源:《世纪》2018年第02期【引言】2018年2月6日凌晨,著名国学大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饶宗颐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i01岁。
笔者联系长住香港的国务院参事王国华,他发来信息说:“悲痛欲绝!昨天下午刚与他女儿约好,下周一下午四点与饶老见面,谁知昨夜12点45分仙逝,己成永别。
实在接受不了!心痛如绞!好在他走得安详自在。
”王国华在香港《大公报》担任了17年董事长、社长,是资深传媒人。
2008年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饶宗颐先生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二人一位是馆员、一位是参事,且年龄相差30岁,由于同在香港,并一起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向国家建言献策,因此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他们之间的交往已有20多载。
在香港跑马地,饶宗颐先生生前常在居所“爱宾室”与王国华纵论儒学、宗教、书法、养生之道。
因中华文化而结缘我和饶公的交往始于儒学,我们的友谊也由于探讨中华文化而逐渐加深。
正是因为文化上的亲近达到感情上的亲近,最后达到忘年交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末,我当时担任山东出版总社社长,主持了大型文化工程《孔子文化大全》的编纂工作,有幸结识了一批韩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的儒学专家。
饶宗颐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我赴汉城举办“孔子文化展”。
在同韩国人谈判之前,我拜会并请教了饶宗颐教授。
饶公认为,韩国在传承儒学、教育民众、净化社会方面做得相当好,儒学研究也是走在前列的,特别是“儒学与现代化”的讨论在韩国媒体上是热门话题。
他建议“汉城孔子文化展”要把握正确方向,弘扬正宗儒学,不可歪曲儒学。
现在有些所谓“新儒学”的人,站在外国人的立场上,沽名钓誉,脱离了儒学的真谛。
后来“孔子文化展”在韩国获得了成功。
1990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的支持下,“孔子文化大展”在香港举办。
当时,国内对弘扬孔子文化仍有较大争议,而港台地区的一批学者却给予了大力支持,认为这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刘悦笛饶宗颐:中国最后一位“百科全书通人”走了!【纪念饶宗颐先生专题之三】
刘悦笛饶宗颐:中国最后一位“百科全书通人”走了!【纪念饶宗颐先生专题之三】饶宗颐先生,中国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型人物,于2018年2月6日仙逝,享年101岁。
斯人一去不复返,此番再难见公影,世上已无饶宗颐,天上又现文曲星!治学之“古法”与“新意”饶公一走,学界纷纷为之叹息,惜大众媒体鲜有报道。
这种叹息实乃一种大感喟:恐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许不止一个甲子年,再产生出饶公这样的历史性人物,可能性实在太小了,甚至会不会还有饶公这样的通人再现世上,也是个大疑问也!饶公治学,既有“古法”,也有“新意”,实乃接续了王国维所创的中国学术传统。
西人曾评说写《神曲》的大诗人但丁,将他的历史地位定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学术史上,倒是也有一位通才型的国学大师,也拥有此种地位,那就是王国维,可谓非他莫属。
近日应邀到清华大学博物馆观瞻“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在赴清华之前又先赴昆明湖凭吊,远眺鱼藻轩处投湖处,1927年6月2日静安先生就在此自绝。
其实,从这位国学大师离世往前算起,他在国学研究方面著述喷涌的时间,也就那么十多年而已,走的时候刚五十一虚岁。
我们都不敢想像,如果再给王国维三十年,哪怕是就十年,那么中国学术界的状况将会得到多大的改观,因为他的影响力真是全景式的。
如果说,饶公广博治学的方式,与哪位学人更近似的话,那应该还是王国维,而且,他的百岁年纪几是静安先生一倍,因而有了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致力于学问。
根据他自己归纳的研究领域之分殊,其所深涉的领域分为八类:第一,敦煌学;第二,甲骨学;第三,词学;第四,史学;第五,目录学;第六,楚辞学;第七,考古学金石学;第八,书画。
有人说敦煌学是为“核心”,也有人把目录学作为“枢纽”,但我总觉得,诸类学问之间,基本上还是平行及交叉的关联,但如此之博,后人未能望其项背也。
除此八大类之外,我们倒还可以在上面继续“做加法”:从大的方面来说,除了倡导“新经学”研究,饶公对道教史与佛学研究亦多有考究,可谓“三教合一”;从小的方面而论,对其家乡的“潮州学”研究可谓治学起点,除了书画之外的音乐史研究,与敦煌学和甲骨学并称“三大显学”之简帛学,饶公都有涉猎并深入其中。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陆川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陆川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引言严海建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
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又总是语焉不详。
个中缘由,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很难将他归类,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成的,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
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
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
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
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
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
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
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一途的重要基础。
从其后来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高中记叙文阅读】《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阅读答案
【高中记叙文阅读】《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阅读答案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底,望百之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①底,望百之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永远不要磨磨蹭蹭,在中流中你会感到轻松自在。
,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这是他自己的描述。
他的山水画更具创新性,形成了自己的画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面广,人往往有无边?世界上的学者中没有第二个人。
",并直言“最近,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大师,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仲夏时节,饶宗义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家庭。
他的父亲饶娥是岭南著名的学者,他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
”南社”饶氏天骄楼的10万册藏书更是名扬天下。
这种家庭氛围深深印在饶先生的童年记忆中。
16岁的饶宗义岁那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年,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地方志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时,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的要求,开始编纂《古史辨析》第八卷,这意味着他刚刚赢得了“弱者之冠”五四”对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不幸的是,他的相关手稿在出版之前就被战争摧毁了。
然而,战争并没有阻碍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他最终于29日去世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双重证据法”。
袁隆平共和国勋章作文(优秀6篇)
袁隆平共和国勋章作文(优秀6篇)袁隆平共和国勋章作文篇一202X年XX月2XX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先是不肯相信的,袁老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令世界震撼的成就,为全人类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让我们将他视作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一个精神永存的标杆,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着生老病死的普通人。
我久久难以平息内心的惊讶,难以起笔写下这篇文章。
我带着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重新回顾了袁老充满坎坷与坚持的一生,试图从单薄的语言与真实的影像中汲取这一伟人的精神甘泉,用我不够厚重的文字,以我最真挚的情感,记录我眼中的山高水长的袁老之风。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多么美好的梦想,多么动人的梦想,多么伟大的梦想啊!从那个“涂有饿莩”,饥荒肆虐的时代到不被认可、难见成效的时期,袁老始终敢于梦想,始终追求梦想。
“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
”袁老这些追梦人中的一员,九十岁高龄仍坚持下田,为水稻产量年年创造奇迹,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开拓,不断突破,不断前行!袁老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失败,承受了成千上万次失望,却始终坚守着自身内心的方向,从失败中找寻经验,在失望时愈加勇毅。
数十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却未能让他的坚持有丝毫动摇。
靠着这份坚持,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明知前方陡峭,偏要开路而往,用恒心培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农民展笑颜,让人民露欣喜。
与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同,袁老更像一个朴实的老人。
袁老爱好广泛,乐于生活,袁老爱游泳,爱理发,爱打排球,爱拉小提琴,富有情调。
袁老养猫,希望猫儿长大,守护家旁的水稻试验田。
袁老爱打麻将,防止老年痴呆,想要多坚守岗位几年。
袁老心系水稻,心系工作,将自身的一生都奉献给消除饥饿的人类的伟大事业中。
XX月24日,在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中,在飘着点点细雨的长沙,壮观的场面让我感慨袁老的贡献之大,更感动于袁老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我想,袁老啊,您是去了天上,在比高梁还高的稻穗下乘凉了;我们每个人都铭记“袁隆平”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论饶宗颐的生命精神
论饶宗颐的生命精神赵松元;肖细白【摘要】饶宗颐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人格独立,是饶宗颐生命精神的主旋律,贯穿着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他这种独立人格,既体现在对政治功利的自觉超越,又体现在对流俗的自觉超拔,并藉此践履了其为学术而学术的纯正学术理想.与独立人格相联系,饶宗颐极具创造精神,追求崭新复绝的境界.其生命精神的养成,既有家学渊源、个性气质的因素,更在于他吸取了中西哲学的智慧和释道二藏的宗教精神,亦与香港的因缘有着紧密的关系.【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6(022)002【总页数】7页(P69-75)【关键词】饶宗颐;独立人格;生命精神【作者】赵松元;肖细白【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汕头大学学报(人义社会科学版)第 22 卷第 2 期 SHANTOC UKIVERSITYJOUR\AL(HU也iITIES & S O C IALS CIE\C ESBIMO川THLY) Vol.2 2.~o.2 2 006 论饶宗颐的生命精神赵松元,肖细白(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饶宗颐是 20 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人格独立,是饶宗颐生命精神的主旋律,贯穿着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他这种独立人格,既体现在对政治功利的自觉超越,又体现在对流俗的自觉超拔,并藉此践履了其为学术而学术的纯正学术理想=与独立人格相联系,饶宗颐极具创造精神,追求崭新复绝的境界e 其生命精神的养成,既有家学渊源、个性气质的因素,更在于他吸取了中西哲学的智慧和释道二藏的宗教精神,亦与香港的因缘有着紧密的关系 2关键词:饶宗颐;独立人格;生命精神中图分类号: B825文献标识码:A选堂饶宗颐先生是20 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以学术史的眼光看,选堂是人所共钦的汉学大师,在敦煌学、甲骨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以及宗教史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以文学史的眼光看,选堂在诗、词、赋、散文方面的创作横放杰出,尤其是诗词创作成就颇高,其《选堂诗词集》共收诗 1 134 首,词 290 首,诗词合计共有 1424 首,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以艺术史的眼光看,则选堂精通琴艺,其书法、绘画作品元气淋漓,韵高千古,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上南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上南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①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
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
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
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
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动不动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
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
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职业中学校二校区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职业中学校二校区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代通儒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它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华人社会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先生于香港仙逝,享年101岁。
饶宗颐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学养广博而专精,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均取得显著成就,他还精通梵文。
虽至百岁高龄,平日作诗词书画音律,仍笔墨挥洒不息。
饶先生最可贵的,如此高龄,本可闲适,但他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他早早预言,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并提出建立“新经学”。
他说,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新经学”中的“经”是经典的意思。
饶宗颐认为,重温国学经典,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饶先生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的持续性文化,从没有间断过和转换过。
”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东学西渐”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
我们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
他说:“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我们的学者,应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
“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
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1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2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但总是有人忍不住“造大师”的冲动,比如网友曾有这样的提问,某既能搞音乐、拍电影、又能录制脱口秀、担当综艺节目导师的人,算不算“大儒”?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把一名杂家称为“大儒”,表明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已经浅薄到了令人齿冷的地步。
真正的大儒时代早就结束了.如果饶宗颐先生还活着,勉强3还能说大儒潜于世,现在这最后一位大儒也走了,我们也就只能在故纸堆里怀念大儒、想象大儒了.【适用话题】淳厚博雅泽被后世回忆和怅惘向一代大师致敬大师已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在后世长久流传终其一生,从求学问道到处世为人,都没有背弃文人应有的风骨与修养在探讨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时,正透露出我们自身的一种文化焦虑“大师"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是否将这样的标签给予他们,或许并不重要。
在他们看来,只要踏踏实实治学,勤勤恳恳探究,就足够了但凡大师,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用心治学之人,积几十年之功,终有所成。
他们所具备的是独有的理念和品格,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人们所稀缺之物【素材锐评1】饶宗颐:命里注定做学问,不敢当“大师”4钱钟书称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将他视为“心目中的大师",而他也曾与这两位大师先后并称为“北钱南饶”和“南饶北季”。
能被称为大师的学者相继远去,已过期颐之年的饶宗颐也没有度过这个寒冬,于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出版过60余部著作,3000万言。
在他身上有很多第一:第一位系统研究殷商贞卜的学者,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第一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他曾把自己的著述归纳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在中国音乐史方面他也建树颇多,是一位资深的古琴家.其研究成果《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
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总会有“双峰并峙”,大师与大师之间也常常惺惺相惜。
饶宗颐与钱钟书于1980年在北京相识。
钱钟书已届古稀,饶宗颐小他7岁。
初次见面,饶宗颐送给钱钟书一本诗词《晞周集》,是他上世纪70年代初客座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时所作;钱钟书回赠了一本亲笔5批注的《管锥编》。
1998年,钱钟书逝世,北境大师空缺,不久即由季羡林“递补”。
2009年,季羡林也走了,留下的空缺至今无人能实至名归,饶宗颐大概是有些寂寞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过:“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
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要创造全新的文学面貌;蔡元培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出生于这样的年代,注定饶宗颐的学术之路必有波澜,而是否能壮阔就要看他的奋斗了.幸好,饶宗颐家学渊源,父亲饶锷是闻名岭南的学者,建立的“天啸楼”是潮州最大的藏书楼。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饶宗颐“躲进书楼成一统",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他说自己的5个基础都来自家学:一是写诗填词,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6饶宗颐曾说:“我家以前开有4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被破格招聘进入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
这份工作让他几乎看遍了馆中收藏的地方志,构成了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
此后,饶宗颐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院校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并先后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任职教授。
他周游世界,只为讲学,被学术界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2011年,社长位置空缺了6年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饶宗颐当选为第七任社长,他的前辈有吴昌硕、赵朴初、启功……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荣誉等身,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
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7谐音—-记者注)。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季羡林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的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活得久,有时候会让人忘了他传奇般的学术成就,而把时光当成关键词。
曾经有记者采访饶宗颐,跟他握手时觉得手温暖有力,就问他是如何养生的。
不过,真正的大师就是大师,饶宗颐的回答也和养生节目的那些“大师”不一样。
饶宗颐笑着说:“我是坐在葫芦里。
”这源于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2017年11月,“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百岁高龄的饶宗颐仍精神矍铄,亲到现场参加开幕式。
饶宗颐说,父亲为其取名“宗颐”,就是让他宗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
周敦颐的《爱莲说》有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个名字,饶宗颐不负。
8早在201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今日巨星陨落,但先生的为学为人,依然如星辰璀璨.【素材锐评2】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生治学所及,博泛无匹,可视为20世纪人文学术之显学与新学的全息缩影。
饶选堂宗颐先生昨日凌晨(2月6日)仙逝,哲人其萎,学林艺林同声哀悼.在近三十多年间,内地知识界和文化界对其评价有过一些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学术逐渐复兴,随着眼光转向外界,人们发现竟有这样一位久居香港的学者和艺术家博通至此,举凡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其人几乎无不涉及.在上世纪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中,饶宗颐与钱钟书、季羡林等学者成为偶像级人物,“南饶北钱”“南9饶北季”的称誉由此出现。
然而,“博通”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想象,但却不是现代学术的常态。
随着后来学术精细化、科学化之风盛炽,“通人"钱钟书的偶像地位被“专人”陈寅恪取代,饶宗颐也不再成为学术界顶礼膜拜的对象,晚年更以文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饶宗颐先生一生治学所及,博泛无匹,可视为20世纪人文学术之显学与新学的全息缩影。
他对学术史的发展有非常明确的认知,对自己在潮流和大势中所处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也相当自觉。
2003年,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大陆版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共14卷20册,分别为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及文录和诗词等.这套学术文集的分类和编排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大体呈现了饶宗颐学术世界的面貌,据之足以了解先生治学的路径与转捩.10在这套丛书中,饶宗颐看到了近百年学术史旧学发潜、新知递生的趋向,令他感到幸运和欣慰的是,他出生的1917年,正是王国维考证先公先王之年,而甲骨面世迄于世纪之交,恰当期颐,他不无自豪地说:“当代学术之显学,以甲骨、简帛、敦煌研究之者成就最高,收获丰富,影响至为深远,余皆有幸参与其事。
他若楚辞与楚学之恢弘、滋大,而垂绝复兴之赋学与文选学,余皆曾致力,不无推动之绩。
至余所开拓之新业,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与悉昙之学,则亦薄著微劳”。
李泽厚从《登幽州台歌》中看出陈子昂内心那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饶宗颐预20世纪学术之流,身处其间,自然而然有“得风气之先”的感受.而时移势易,前辈同辈渐次凋零,那种“开先”的孤独感则未免转为“独守”的孤独感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饶宗颐多次受邀访问内地,参与学术研讨、考古发掘和文化考察,此一时段则陆续出版《云梦秦简日书研究》《楚帛书》《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及《甲骨文通检》等,增进了两地学术与文化交流。
11千禧之初,先生即已感慨,晚近以来地不爱宝,新写本不断出土,学术界当另有新境界、新事业展开,“古典重温,新义滋起,或可能导致未来之文艺复兴,谨拭目以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