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铅笔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写好铅笔字
选好写字用的笔
铅笔是很低重要的书写工具,选HB型的一支普通木质铅笔即可,其他型号的不宜初学写字的学生使用。
注意不要削的太尖,如果是用卷笔刀削的,可以轻轻用力在较粗糙的纸上将尖磨去,或折去。
练字先练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是坐姿。
“拇指食指一起捏,指离笔尖约一寸,中指在下托起来,笔杆斜靠虎口上”是握笔要求。
铅笔拿不好,身子坐不正,不仅字写不好,而且长久下去会造成眼睛近视、脊椎弯曲、肩膀歪斜等不良后果。
抓实写字四环节
看,看教师的范写,看清老师写字的笔顺,字在田字格中的摆布。
描仿,课文中出现的每一个生字都要按笔顺先描后仿,通过此训练,不写倒笔顺的字,写出漂亮的字来。
所以,在课本上“描仿”这个过程是写字教学的重要环节,边描仿边轻声念出笔画的名称。
临,这一步是学生前两步学习过程的自然提高,临写不光要求笔顺的正确,笔画的到位,而且更要注意结体的美观。
比较,把临写的字和范字进行比较,看还有哪些地方没写相似。
然后再进行第二次临写,特别要在第一次没写相似的地方多用功。
到觉得写得比较相似了,再反复巩固几遍。
心烦气躁练不好字。
开始练字了,可以放上一段轻缓的音乐。
学生于是心静了,气顺了,神疑了,一笔一画也便有了灵气,有了精神。
千百年来大多数人书写的习惯,自然有它的合理性。
笔顺的要点无非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左后右,先外后内等等,小学一、二册语文课本上,字帖上都有介绍。
字的结构要求就比较多了,比如颜体36法、欧体64法……等等,不同的字帖介绍的有一些差异。
依我的体会来看,要把铅笔楷书写好,最主要的是掌握2点结构要领:
1、重心平稳:楷书要重视外形的平整,使其有稳定的感觉,这样,字才会有稳定平正的美感。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字写的竖画竖直,字的上下部分对齐,字的左右部分保持平衡。
2、布白均匀:楷书是一种相对工整规范的字,所以要注意把字的笔画安排均匀,这样,字就会有大方、匀称的美感。
要把笔画写的均匀,就要注意笔画间的距离要尽量一致,比如“王”字的三个横画,间隔距离就要一致。
每一笔,第一画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半点懈怠。
“字无百日功”,努力的付出一段时间,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介绍汉字演化历史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化历史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正楷——行草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家中发现。
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隐瞒,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学界了解其出土地。
直到1908年才被罗振玉查访清楚其真正来源地为安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篆书——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
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正楷——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爨体字体欣赏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行草——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规范。
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叫“行楷”。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汉字的演化历史,把这些不同的字体展示给学生看,教师则进行简单的讲解。
通过这些不同的字体,感受它们的艺术美,了解它们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教师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些名家名作,如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勤礼碑》,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通过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王羲之的潇洒自如,颜真卿的雍容端正及宋徽宗的飘逸俊秀等。
当学生认识到汉字蕴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更会觉得习字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