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男女的隐喻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美食一直是各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表达爱情、欲望的一种方式,透
过美食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揭示出文化、美食、爱情、欲望之间的深层关联。
在中国文化中,美食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很多。
比如,糖醋里脊通常被视为一道代表爱
情的菜肴,因为它的醋和糖的配合,让人们感受到酸甜相间的味道,类比于恋爱中蜜糖般
的甜蜜和甜蜜后的矛盾。
又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糯米饭和汤圆也被视为代表团圆
和家庭幸福的美食,因为它们寓意着人们团聚的喜悦。
在西方国家,爱情和欲望常常被表达成调味品的形式。
辣椒酱因其浓烈、辣味的特点,被视为表达爱情和欲望的象征。
此外,西方文化中,巧克力也被视为一种浪漫和欲望的象征,因为巧克力含有一种被称为酚基乙酸酯的物质,这种化合物能够促进人类的荷尔蒙分泌,从而引起欲望和浪漫的情感。
不同的文化对于美食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美食虽然是一种
极具实用价值的东西,但它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文化的极具意义的符号。
因此,在烹饪美食的同时,人们也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文化,正是这种美食隐喻性的
表达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美食深层次的意义,从而赋予美食更为深刻的内涵。
食物、植物隐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2012年第0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1期)Total No .281收稿日期:2011—11—20作者简介:罗芳春(1979—),女,江苏徐州人。
昌吉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孙存志(1975—),男,江苏徐州人。
新疆呼图壁第一中学,中教一级。
食物、植物隐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罗芳春1,孙存志2(1.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呼图壁第一中学,新疆呼图壁831200)摘要:在英语中女性常常被隐喻成食物、植物,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大量食物、植物词语,本文分析了食物、植物隐喻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性别歧视;食物;植物隐喻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43—02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语言对女性的歧视现象是由于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这种从属地位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使用中。
一、从食物隐喻看女性形象英语中很多食物词汇和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借用食物词语来隐喻女性,食物词语隐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用食物隐喻昵称女性。
(2)用食物词语指代漂亮女性。
(3)用食物隐喻贬低女性。
(一)用食物隐喻昵称女性。
如:例1honey 蜂蜜;亲爱的,宝贝I love you ,honey.我爱你,亲爱的。
例2sweetie pie 甜馅饼;a mistress or one ’s lover 甜心,宝贝Oh ,my sweetie pie ,come here.宝贝,过来。
例3sugar 糖;someone you love 宝贝儿,亲爱的,心爱的人Oh my sugar ,where have you been all these days ?亲爱的,这些天你到哪里去了?(二)用食物词语指代漂亮女性例4peach 桃子;a beautiful girl 美人,漂亮She ’s a real peach.她真是个美人。
饮食透露男女心理性格心理有何特点
饮食透露男女心理性格_心理有何特点导读:饮食透露男女心理性格,有的人心情沮丧的时候喜欢大吃大嚼,然后胖得连门都出不去了。
秘密就在于饮食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以及心理有着必然的关系。
饮食透露男女心理性格,一起来看看!就拿泼辣这个词来说吧。
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假如他(她)是一个嗜辣如命的人,那他(她)一定比较泼。
嗜辣的人脾气通常比较火暴,这类人在性格上多属于多血质型。
他们待人往往热情大方,但发起脾气来也很吓人,就像长老了的朝天椒,嚼一个在嘴里耳朵都会辣得嗡嗡作响。
在地域上,四川、湖南、贵州、云南这些个地方的人比较嗜辣,而这几个地方的人的脾气也和这里的辣椒一样火暴。
而另外有些人呢,他们比较喜欢吃甜食。
这些人的性格往往比较暖和,在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
他们为人谨慎,在处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冒险。
在地域上,上海、江浙地区的人比较嗜好甜食。
甜食滋养出的上海好男人大家一定不生疏吧。
女人若要嫁个上海郎那就里里外外都不用操心了。
上海男人既会挣钱又精于家务,不足之处就是缺少那么一些男子气概。
饮食与心理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英国行为心理学家最近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性格与口味有着密切的关联。
喜欢吃大米的人,经常自我沉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喜欢吃面食的人,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但意志不坚定,做事轻易丧失信心;而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人则勇于冒险,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但受到挫折即灰心丧气;喜欢吃清淡食品的人则注重交际,善于接近他人,希望广交朋友,不愿单枪匹马。
假如把饮食和民族联系起来,那你就会发现另一番有趣的现象。
举个例子就拿面包来说吧,俄罗斯有种闻名的面包叫作大列巴,其个头和分量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够劲;而法国的面包通常做成一个个外形精致的面包圈、面包条。
俄罗斯人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法兰西人浪漫柔情,情感丰富,这一点从他们制作的面包上就能清清楚楚看出来。
美国饮食以快餐居多,尤其是像炸鸡一类的快餐更被美国人所钟爱。
孔子说饮食男女
前言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郦食其云:“民以食为天”,民间俗语则谓“人是铁,饭是钢”,均在强调饮食是生命第一需求,是生命的根本保障。
但医学上则有“病从口入”之语,认为饮食也是导致我们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那么,同一种饮食,既是我们生命的基本保障,又可能成为我们健康的杀手,其中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我们的食物充足了、饮食精美了,我们的疾病却越来越多了?在这本书里,我们将进行系列饮食与健康、与疾病、与养生的话题,由此你将会了解到饮食在何种情况下会引起疾病,我们怎样吃饭,才能完成从吃得好变为吃得健康。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文表达的是其关于疾病发生的观念,是“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用,即超越常度过分使用。
这种疾病观同样也适合于对饮食导致疾病的认识,即当饮食在某方面存在太过时,它就会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
因此,《黄帝内经》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养生的方法,是“饮食有节”,即有节制的吃饭,这其中包括饥饱的节制、寒温的适宜与五味的调和。
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饮食应该五味调和,做到营养均衡,但实际生活中,就像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一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喜爱的口味,喜欢吃的多吃,不喜欢吃的少吃是很多人的共通的生活习惯。
但是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爽口之物终必作疾,快心之事过必为殃”,即因为人有自己的饮食偏好,所以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最终导致疾病的因素,是你所喜欢的那种食物。
原因是什么呢?那么,不同的饮食偏好到底会不会给我们人体造成疾病呢?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用舌可以品尝出的味道,《内经》认为五味各有偏入的五脏,酸味喜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为使脏气的长养均衡,饮食应五味调和,即每种味道的食物都要适度的摄入一些才行。
试论电影《饮食男女》中的隐喻与象征
试论电影《饮食男女》中的隐喻与象征作者:李逸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摘要:《饮食男女》透过家庭两代人四个年龄层次的不同情爱生活,凸显了了现代社会与个人之间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碰撞与交融。
其中,隐喻与象征的电影手法更是为电影主题的表达增色不少,本文将着重对影片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隐喻与象征;父性秩序;家庭伦理;情感生活作者简介:李逸飞(1994-),男,江苏东海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01我们常说,艺术巨大的成就来自于创作理念与表现技巧的完美结合。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早期的电影,其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更是集中体现了其浑然天成的叙事技巧,主题思想的表达更为深刻与鲜明,生动地展示了李安导演独特的影像风格,赢得了电影界的一致好评。
一、片名的隐喻性指向影片的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大全景镜头:繁忙的十字路口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紧接着,片名“饮食男女”四个大字覆盖在穿行的人群上,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着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片中“饮食男女”的缩影,每个个体的情欲与意念都具有共通性。
导演借饮食之名,实则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情欲渴求与家庭伦理困顿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这是影片一处最大的隐喻。
同时,在片名的字体选择上,导演也独具匠心。
“饮食”二字为繁体字,“男女”则为小篆,字形上生动地贴近了精神上焦虑倦怠的都市男女,是一处精彩的隐喻。
繁体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价值观,是片中女儿们所渴念的情感生活。
小篆则象征着父亲,即片中朱父所代表着的旧的家庭秩序与传统伦理观念,即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父性秩序”。
导演利用两种字体并立隐喻着两种时代的婚姻观与生活秩序的对立。
二、雨水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与寓意在本片中多次出现的雨水同样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与寓意。
在千呼万唤的梁伯母出现的场景则被设置在了滂沱大雨中。
饮食男女的隐喻和象征
饮食男女的隐喻和象征
《饮食男女》看名字就知道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的电影,更是以食物的酸甜苦辣隐喻着人的七情六欲,电影的故事情节的推进也是由家庭聚餐完成的。
影片的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大全景镜头:繁忙的十字路口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紧接着,片名“饮食男女”四个大字覆盖在穿行的人群上,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着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片中“饮食男女”的缩影,每个个体的情欲与意念都具有共通性。
导演借饮食之名,实则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情欲渴求与家庭伦理困顿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这是影片一处最大的隐喻。
同时,在片名的字体选择上,导演也独具匠心。
“饮食”二字为繁体字,“男女”则为小篆,字形上生动地贴近了精神上焦虑倦怠的都市男女,是一处精彩的隐喻。
繁体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价值观,是片中女儿们所渴念的情感生活。
小篆则象征着父亲,即片中朱父所代表着的旧的家庭秩序与传统伦理观念,即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父性秩序”,导演利用两种字体并立隐喻着两种时代的婚姻观与生活秩序的对立。
食物的柔情蜜意
食物的柔情蜜意作者:曹亚瑟来源:《饮食科学》2013年第03期男女之间的爱意往往喜欢用食物来表达。
太古时代,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现在过情人节,则是你送我巧克力,我赠你玫瑰花。
吃既是小技,也是大道。
诗经就记载了许多与吃相关的美好信息。
《豳风·七月》中说:“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瓠,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一个农人全家的四季膳蔬就一应俱全了。
而得到几只野兔,那吃得就更丰富了:“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小雅·瓠叶》)野兔可以用泥巴裹着放火里煨熟,也可以做成烤肉,再斟上几杯美酒,就更能享受到生活的喜悦了。
于是,相悦的男女执酒共饮,“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郑风·女曰鸡鸣》)于是他们在美食的享用中天荒地老。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恋爱中的男女为增进感情,却不妨多多请客吃饭。
智利女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不仅擅长谈情说爱,还在食物与情欲的关系上甚有心得,进而写出一本《阿芙洛狄特》,还开列了一组春膳食谱,让人看得心旌摇荡。
伊莎贝拉·阿连德认为,“春膳是连结贪吃和好色的桥梁。
我相信在完美的世界里,任何自然、健康、新鲜、美观、引人垂涎、有诱惑力的食物,也就是具备所有我们在伴侣身上寻求的食物链,都是春膳。
”她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是至理名言:“世间唯一真正万无一失的春膳只有爱情。
全世界没有一样东西能阻挡热恋中人炽烈的激情。
有了爱情,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不论生活艰困、岁月肆虐、体力不支、聚少离多;爱人们总是有办法相爱,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所以,阿连德特别讲究相爱的人用餐的情趣。
她举例说,一次她到一位设计名师家中用晚餐,“她的餐厅满墙都贴着深色镜子,映照出墨黑的餐椅和桌布。
一片阴沉沉的背景里,黄色的花和餐巾特别突出,显得璀璨辉煌”。
于是,她在设计狂欢宴的菜点时会充分注重色香味。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美食是文化的象征,也是爱情与欲望的表达方式。
在中文文化中,美食经常被用作隐
喻性表达,来说明人际关系、情感纠葛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食作为文化的象征,通过食物的味道、形状和烹饪方式等方面,表达了不同地区、
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中国的烤鸭、火锅、粤菜等都是具有浓郁中华文化气息的美食;法国的奶酪、西班牙的火腿、意大利的披萨等也都是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通过品
尝这些美食,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风味,了解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
美食隐喻性地表达了爱情的情感。
在中文文化中,食物经常被用来比喻爱情的甜蜜、
酸楚、辛辣等情感。
我们常常说“爱情就像巧克力一样甜蜜”,以巧克力来比喻爱情的甜
蜜和美好;而“爱情就像苦瓜一样”则暗示了爱情的辛酸和痛苦。
通过将爱情与美食相结合,人们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情感。
美食也可以隐喻地表达欲望。
在文学作品中,美食经常被用来暗示人们的欲望和渴望。
一个人的口水在看到美食时会流下来,这可以暗示他对美食的渴望;而一个人对美食的热
情和追求也可以反映他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通过将美食作为欲望的符号,作家可以更加
生动地描绘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追求。
美食在中文文化中常常被用作隐喻性表达,以传达人际关系、情感纠葛以及生活的各
个方面。
美食象征着文化的多样性,表达了爱情的浪漫和欲望的渴望。
通过理解和欣赏美
食的隐喻性,我们可以更加丰富地理解中文文化,并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美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表达。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美食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隐喻性表达,成为人们表达爱情、欲望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爱情和欲望三个方面来探讨美食隐喻性表达的深层含义。
美食是文化的象征,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传统美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中国,团圆饭是一种传统的美食文化,代表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欢乐;在法国,美食被视为一种艺术,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美食,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味佳肴,更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体验到文化的包容和多样性。
美食在爱情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许多文化中,美食被赋予了浪漫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爱意的重要方式。
比如在西方国家,情侣们常常会共进美食,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以此表达对彼此的爱意;而在中国,送给爱人一份美味的食物也常常被视为一种浪漫的表达方式。
通过美食,人们能够更加直接、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享受到爱情带来的甜蜜和幸福。
美食在欲望的表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欲望也在不断地增加。
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更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一种奢侈享受和诱惑。
比如在一些高档餐厅,美食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去那里用餐成为了一种炫耀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方式;而在一些美食节上,人们也可以尝试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满足自己对美食的欲望。
通过美食,人们能够释放自己的欲望,感受到欲望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那些与吃有关的浪漫》的含义
《那些与吃有关的浪漫》的含义
在中国,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通常伴随着浪漫的氛围。
饮食是人们表达爱和亲情的方式,它可以让人回想起朋友和亲人之间的美好回忆。
有一种说法,把“一个人吃饭”作为一个象征意义,强调凝聚亲情的重要性。
古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一桌聚餐时,才能够感受到家庭聚会时的温馨和浪漫。
由此可见,吃饭承载了一种深刻的意义,指代家庭和爱。
在古时,食物也是一种礼物,常常在婚礼上送给新人。
有著名的中国文学《聊斋志异》故事《古今大成》中,新郎给新娘送的礼物是一碗羹汤,因此吃饭的浪漫也成为了新婚之后的结束。
这表明,饮食不仅仅滋润身体,也是为了传达爱的情感。
此外,食物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句俗话叫“一边吃饭一边谈心”。
因此,在很多家庭中,饭桌成了朋友和亲人谈话的场所,也是朋友聚集时共同分享美食和欢乐的地方。
它把人们联系到一起,把他们的感情深深地贯穿在一起。
吃饭也可以用来表达感激之情。
像有一句俗话叫“饮食是朋友之间最好的通讯”,为了表示尊重,朋友们会吃一顿饭。
也有许多文化中的礼节,用饭谢谢和祝贺他人,表达感激之情。
此外,在中国,吃饭也是一种传统,如中国的团年饭和“粽子”节。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达了中国人对家庭、朋友之间相处的热情,也表达了他们对交情和友谊的重视。
总之,食物不止是一种营养物质,更是一种情感和记忆的表达。
它可以让家庭和朋友感受到温暖,浪漫的气氛,传达着一种深情的浪漫。
因此,要认识到吃饭承载的浪漫,以及它是传承家庭和友谊的一种方式,以增进友谊,快乐和爱。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在人类社会中,美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通过食物的隐喻性表达,人们能够表达出许多关于文化、爱情和欲望的情感和观念。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共同认同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美食作为文化的象征,传递着人们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美食,通过美食的烹饪方法、食材以及与美食相关的礼俗,人们能够感受到特定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家庭和睦、团圆和幸福。
其中的食物如鱼、年糕和糖藕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传达出吉祥、团圆和幸福的祝愿。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美食也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食物可以成为两个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表达爱意和情感。
在约会的过程中,分享美食可以增加亲密感,加深两人之间的关系。
美食还可以用来向对方表达出对其的赞美和欣赏。
巧克力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在情人节或其他浪漫的场合,人们会赠送巧克力来表达他们的爱意。
而在一些文化中,还会有一些特定的食物被认为具有增强爱情的功效,例如西红柿被认为能够增强性欲。
在欲望方面,美食也能够成为表达的方式。
人们常常会渴望一种美食,这种渴望可以表达人们对于满足自己欲望的追求。
美食所带来的美味和满足感让人们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欲望的追求上。
人们常常用“口福”来形容吃到美味食物时的享受,而这种享受也可以类比为其他欲望的满足。
美食还可以成为人们放松和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和品尝美食成为了一种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的方式。
美食作为文化、爱情和欲望的象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美食的隐喻性表达,人们能够传递他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表达爱情和情感,以及表达对满足欲望的追求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通过探索美食的隐喻性表达,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美食的多重意义。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摘要】美食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爱情与美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欲望也常常在美食中得以体现。
不同文化中的美食隐喻性表达各具特色,而美食与爱情之间的相互映射也是文化中常见的现象。
食欲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深受人们关注,美食作为满足欲望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学作品中对美食隐喻的运用也是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美食对文化、爱情和欲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美食隐喻性表达具有深刻的意义。
进一步探讨美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情感表达。
美食作为文化、爱情和欲望的重要表达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关键词:文化、爱情、欲望、美食、象征意义、隐喻性表达、相互映射、食欲、满足欲望、文学作品、重要性、深刻意义、人类生活、作用、结论。
1. 引言1.1 美食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美食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
美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独特传统和历史。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各有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和谐、注重礼仪的精神。
而法国的美食则以精致追求、烹饪技艺见长,代表了法国人对品味和享受的追求。
美食在文化中也扮演着团聚与交流的重要角色。
人们在美食的围桌之下,不仅分享了美味佳肴,更分享了彼此间的情感和交流。
美食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美食的分享,人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促进人际关系的增进。
美食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融合,更传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美食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1.2 爱情与美食的关联爱情与美食的关联是人类文化中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
从古至今,美食一直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因为享用美味的食物往往会引发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亲密关系。
在许多文化中,共进晚餐被视为一种浪漫而亲密的行为,情侣们常常选择在餐桌上分享美食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饮食与男女的隐喻
饮食与男女的隐喻饮食与男女的隐喻——浅析影片《饮食男女》的人物特色及隐喻意味摘要:《饮食男女》是一部李安执导的非常优秀的影片,影片中受到精神分析思潮的影响,与其它影片比较它塑造的人物都带有自己的人格面具,最后由于各种原因片中的人物“利比多”得到了释放,受本能的支配过着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生活。
从东方文化观来看这部影片,片中饮食与男女都带有深刻的隐喻意味。
关键词隐喻;人格面具;利比多李安于1994年拍摄《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与《推手》和《喜宴》合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讲述了烹调高手老朱丧妻后独自将三个女儿抚养长大,信奉基督教的大女儿家珍是中学老师,却因内心世界的创伤一直沉浸在初恋的回忆当中,后因情书事件与同校的体育老师周明道结婚;二女儿家倩在一家国际航空公司任职,她工作上精明能干,但感情生活总是不顺,与男友保持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总是找不到自己的真爱;三女儿家宁在肯德基打工与同事的男友产生了感情,意外怀孕以后突然在吃饭时宣布要和男友一起离开家,故事最意想不到的是朱父在大家都误以为将于景荣的母亲结婚时,他却意外的在家庭聚会上宣布和自己女儿的朋友景荣结婚。
影片的最后每个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结局,组成了自己的小家,老屋也将不久被拆掉。
该片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入手,片中没有太强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而是以中国化的戏剧方式讲故事,正是这种中国化的戏剧方式使影片的内在冲突更加的激烈。
片中广角镜头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都使影片增色不少。
塑造了几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那么真实,带着面具生活的朱父和大女儿家珍在人格面具的脱落以后,他们那些表现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奇思妙想。
一、《饮食男女》的人物特色分析《饮食男女》突破了《雷雨》外在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呈现方式,而是以一种符合中国美学思想的戏剧形式来呈现,影片以家庭为背景,矛盾不集中,也不激烈,甚至没有突出矛盾,这不仅没使影片平淡,反而使影片更富有内涵。
金瓶梅札记—饮食里的性隐喻
金瓶梅札记—饮食里的性隐喻金瓶梅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
有着和以往小说截然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暴露!把人间一切丑恶的现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几百年来,金瓶梅作为禁书,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很暴露的描写了性生活!但是,金瓶梅写性生活绝对不是为了淫乱而描写的,纯粹是为了暴露西门庆的肆意妄为而描写的。
以此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后人,不要去学习西门庆。
当然,也有人说,所谓的性描写也有后人乱加的,这也许是实话。
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删节本不是也照样可以读吗?所以,仅仅凭有一些性描写,就断定金瓶梅是黄书的态度是很不客观的。
但是,毋庸讳言,金瓶梅在很多的情节描写上,有很幽暗的情调。
这也是金瓶梅的一个特点。
有一次,西门庆到郊外永福寺有点事情。
巧遇了一个印度来的和尚。
这个和尚长得很古怪,原著说他的五官都很突出。
这也是实情,本来印度人的外型就不是和我们华人一样。
他们的五官很是分明,棱角很是突出。
另外,皮肤也很黑。
我们在生活里也不难看到印度人。
现在是开放了,见过的外国人多了。
以前没有开放的时候,见到外国人是要围观的。
我小的时候亲眼见过中国人围观外国人。
为啥?新鲜啊。
没有见过。
这位印度来的高僧引起了西门庆的注意。
西门庆就主动的和他交流起来。
没有想到,这位印度人还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呵呵这也是小说虚构的,不必当真。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传说印度产春药。
现在好像也有叫印度神油。
我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印度的历史上的确有神油。
原为古代印度的一位高僧所用。
后来,一位古代的印度的国王为了和他的多位妻子交欢。
特地下旨生产这种神油,以备宫廷用度。
时至今日,印度神油仍然在世界上享有声誉。
别的不说,光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成人商店比比皆是。
里面大多都有卖所谓的印度神油的。
不过是不是印度进口的,还有是真是假那就不好说了。
话又扯远了,还是说说金瓶梅里的这位印度高僧吧。
西门庆看到这位高僧后,很感兴趣。
原因有两点,一是佛教来源于印度,那里的高僧在西门庆的眼里一定是道行很高深的。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美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表达文化、爱情和欲望的一种方式。
在中华文化中,美食更是被视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们对美食的喜爱和渴求也反映了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追求。
首先,美食是文化的表达。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食物的烹饪和美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汉族饮食文化。
不同的地域与民族都有自己的烹饪方法和口味,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川菜的麻辣风味就体现了四川地区强烈的辣椒文化和烹饪技艺。
同时,食物的制作也反映了历史,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南京的鸭血粉丝汤,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被赞誉为“百年老汤”。
其次,美食是爱情的表达。
在爱情中,人们往往会用美食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和诚意,例如,带上心爱的人去品尝一道特别的美食、亲手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等。
在中华文化中,情侣之间分享食物的行为也被视为一种浪漫而甜蜜的方式。
传统的中式婚礼中,新娘要抛洒五色糯米饭,寓意着将幸福和爱情撒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同样的,新婚夫妻在彼此的嘴里塞饺子则是一种表达“相爱一辈子”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深情厚爱。
最后,美食也是欲望的表达。
美食是人们欲望的一个极度缩影,它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物质,口感、色泽、香气等都能够带给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的感官享受。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美食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享用美食来消磨寂寞、缓解压力、解除情绪等。
但是人们对美食的迷恋也存在着某种欲望和贪婪,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过度饮食、炫耀、浪费等现象。
综上所述,美食既是文化的表达,也是爱情和欲望的表达。
在中华文化中,食物与生命息息相关,是文化中的一种崇高的精神。
同时,美食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带给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的感官享受。
尽管美食面临着挑战,如疫情、环境问题等,但是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和热爱是不会改变的。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美食是自然界中的一项奇妙之宝,它不仅可以充饥解渴,更能在文化和社会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在文学、电影和艺术等领域中,美食也常常被用做隐喻性的表达,尤其是关于文化、爱情和欲望方面的主题。
在文化方面,美食常常被用于传递一种所属文化的意识形态。
例如,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代表着意大利文化的独特特色;法国的奶油卷和海鲜汤则代表着法国的浪漫主义和奢华生活;中国的火锅和烤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浓厚的社交和饮食文化。
这些菜肴往往是人们对所属文化的代表和标志,同时也能引导人们身体上和心理上去感知和欣赏所属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爱情方面,美食同样也是经常被用作隐喻的表达工具。
例如,在电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主角吉尔与他的心上人一起前往一家名为Maxim’s的法国餐厅,享受了美味的法国美食和巴黎的浪漫气息,并在这片美好之地抒发了真挚的爱情。
美食成为吉尔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是他向心仪女孩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同样地,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美食同样也被用于隐喻爱情和情感关系。
例如,朱丽叶和罗密欧会在晚餐时分享美食和饮料,以此表达他们彼此的深情和舒适感。
在欲望方面,美食也常常成为表达工具。
某些菜肴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嗜好和沉溺,成为欲望的诱因。
例如,很多人会对甜品、巧克力、蛋糕等甜点食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因为这些食品能够为身体带来快感和愉悦感。
然而,这些食品也往往带有负面影响,如增加体重、引发疾病等,因此欲望和理智之间的平衡在美食中显得尤为关键。
总而言之,美食作为文化、爱情和欲望方面的表达工具,既能够呈现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特征,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欲望冲动。
通过对美食的欣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体验不同文化和社会的独特之处,并能够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交的愉悦和平衡。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文化·爱情·欲望:美食隐喻性表达
美食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欲望的一种表现。
美食可以奔放、魅惑、满足,同样也可以默默无闻、平凡如水。
美食的隐喻性表达在文化与爱情中特别常见,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美食的隐喻性表达。
文化中的美食隐喻
美食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隐喻性表达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运用。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典型、最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方面之一,不同的菜肴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人传统的年夜饭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因为“年糕有年的意思”;在中国南方,糯米鸡则是婚礼宴席上的必备食品,象征新人天长地久。
甚至在一些文化传统节日中,例如中秋节,月饼体现了一种亲情团聚、忧国忧民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广告中,美食常常用来引诱人们的欲望,使人们产生购买某种产品的冲动。
此外,美食也常常被恋物癖者视为一种性暗示,例如,据说西方国家的绅士会将草莓与性爱联系在一起,认为草莓的红色和甜美的味道能够增强性爱的愉悦感。
略论中国食礼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文化
略论中国食礼文化所反映出的性别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食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探讨,说明食礼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得出性别文化在食礼文化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具体性。
在分别对传统食礼文化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得出传统社会的性别制度中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同时讨论了近代社会变革中饮食行为和饮食文化的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别制度的改变和性别文化的发展,从食礼文化的变化窥见性别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食礼文化、性别文化、女性解放On Chinese food etiquette culture reflected gender culture.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odculture of rite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food etiquette culture in the China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and social life, thus obtains the gender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food etiquetteculture i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some specific. In the traditional food culture of ritesrespectively on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btains the gender systemof traditional society of women discrimination and unequal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change the gender system show a change in dietary behavior and food culture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times and gender culture from the discussion,see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ulture change in food culture of rites.Keywords: food etiquette culture, gender culture, women's Liberation一、绪论(一)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的“文化热”使得目前国内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已浩如烟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男女的隐喻——浅析影片《饮食男女》的人物特色及隐喻意味摘要:《饮食男女》是一部李安执导的非常优秀的影片,影片中受到精神分析思潮的影响,与其它影片比较它塑造的人物都带有自己的人格面具,最后由于各种原因片中的人物“利比多”得到了释放,受本能的支配过着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已久的生活。
从东方文化观来看这部影片,片中饮食与男女都带有深刻的隐喻意味。
关键词隐喻;人格面具;利比多李安于1994年拍摄《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与《推手》和《喜宴》合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饮食男女》讲述了烹调高手老朱丧妻后独自将三个女儿抚养长大,信奉基督教的大女儿家珍是中学老师,却因内心世界的创伤一直沉浸在初恋的回忆当中,后因情书事件与同校的体育老师周明道结婚;二女儿家倩在一家国际航空公司任职,她工作上精明能干,但感情生活总是不顺,与男友保持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总是找不到自己的真爱;三女儿家宁在肯德基打工与同事的男友产生了感情,意外怀孕以后突然在吃饭时宣布要和男友一起离开家,故事最意想不到的是朱父在大家都误以为将于景荣的母亲结婚时,他却意外的在家庭聚会上宣布和自己女儿的朋友景荣结婚。
影片的最后每个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结局,组成了自己的小家,老屋也将不久被拆掉。
该片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入手,片中没有太强烈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而是以中国化的戏剧方式讲故事,正是这种中国化的戏剧方式使影片的内在冲突更加的激烈。
片中广角镜头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都使影片增色不少。
塑造了几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那么真实,带着面具生活的朱父和大女儿家珍在人格面具的脱落以后,他们那些表现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奇思妙想。
一、《饮食男女》的人物特色分析《饮食男女》突破了《雷雨》外在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呈现方式,而是以一种符合中国美学思想的戏剧形式来呈现,影片以家庭为背景,矛盾不集中,也不激烈,甚至没有突出矛盾,这不仅没使影片平淡,反而使影片更富有内涵。
(一)视听语言特色开场的第一个镜头以俯瞰视角,大广角镜头拍摄街道全景,让人们感到片中人物的忙碌和徒劳,但画面又从横向、纵深各个方向运动,好像很凌乱缺乏方向感,其实这是导演的可以安排,以后这样的街道场景在片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并且镜头运动的方向也会从凌乱变得方向明确,直到我们感觉到新的局面的出现,而这种变化也象征着剧中每个人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但是这种改变又不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在拍摄朱父家里的时候同样采用了这种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使用延伸了空间,扩大了景深的范围,使整个画面空阔,缺乏生气。
在《饮食男女》中,由于广角镜头的使用让我们在没有听到台词、看到字幕的情况下,清晰的感到老朱与他与三个女儿之间的关系冷淡而疏远。
影片开始伴随着中国古典音乐,导演用十几个镜头组合成蒙太奇段落,生动的展示了老朱的厨房环境和做菜时的情景,杀、切、洗、炒、烹等过程被一一拍摄下来,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对老朱精湛的厨艺佩服不以。
这样做饭的场面经常出现,我们看到不是老朱对厨艺的热爱,这样精湛技艺的背后,透着一股毫无感情的冷漠,这只是导演在给观众展示一次精彩的厨艺表演。
在镜头的运动过程中,我们看到老朱妻子的遗像——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看到家倩是妻子的翻版,镜头语言的运用说明了二女儿家倩在老朱心目中的地位,而最后执手无言的画面也说明了这点,但是影片开始家倩和父亲的隔膜却是最深的,而这样不经意的场面调度,让影片具有深深的意味。
三个女儿的出场上采用各具特色的视听语言:大女儿表面上很安详,变调的宗教音乐却说明了她内心的不平静;二女儿的办公室,同样采用广角镜头,这样一方面突出了家倩是一个现代女性,另一方面在这样大的空间之内人物显得很渺小,象征她同样处在困境当中。
此外,最具戏剧的是家珍性格和命运转变几乎全是通过声音来塑造的,与周明道相识之后家珍戴着耳机听宗教音乐,摘下耳机喧闹的外界声音闯入了家珍的心理空间,这是一种平静被打破的意象。
(二)人格面具的脱落本片中的父亲长期处于漂泊核分裂的状态,他的漂泊是生活历程和个人情感的漂泊,他的分裂决定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典型的分裂状态,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艺术,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各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
[1]随着女儿的长大成人,要么克己守欲,继续让自己终身孤老;要么接受现代生活,选择新的情感道路。
在“最后的晚餐”中,他宣布与比他年轻30岁的景荣结婚,不久景荣怀孕,老朱终于摆脱了那个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下,正统父权形象的面具,选择了他的新生活,“利比多”(弗洛伊德以性欲为支配认得创造力的原动力,如果利比多受到压抑,就会在艺术创造中释放出来)的释放,让朱父脱下了人格面具,受本能的支配,获得了重新感受幸福的能力。
最具戏剧性、人格面具最为典型的是家珍,以宗教禁欲和心如止水来掩饰受伤的内心世界(她自己想象的创伤)。
在接到学生恶作剧的情书以后,受压抑的潜意识迅速的释放——小猫叫春扰乱了她平静不已的世界,邻家的音乐激起了她的愤怒,平静的基督教徒撕下了人格面具,变成了世俗欲望的狂热追求者,在宗教的音乐掩饰下,她的目光追随着周道明。
接着服饰、发式变得引人注目。
最后终于爆发在操场上大喊:“是谁写了那些情书?站出来”,此刻“利比多”得到了释放。
人格面具脱落后的家珍判若两人,如:影片的最后她甚至能操纵先生让他加入基督教。
影片深受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片中人物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脱落成为情节转变的因素,而“利比多”则使人深藏的受压抑的心理被呈现出来,人的潜意识因此暴露出来,最终成为人格面具脱落的原因。
二、饮食与男女的隐喻(一)什么是隐喻隐喻,原来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方式。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诗人艾略特说:“隐喻不是一种什么写作技巧,而是一种大脑的思维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文中指出:“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隐喻式的”。
他把隐喻定义为“跨概念域的对应”。
隐喻就是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把一个领域的概念影射到另一个领域,也就是从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之一。
[2]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自18世纪诞生,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电影最大魅力便是给观众无限的想像空间和思考空间,这种想像空间和思考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话外音”,也就是导演通过执导影片要传达给我们的真正的意图,而要使影片的“话外音”吸引观众,隐喻是极为重要的途径。
因此,电影叙事学理论尤其重视隐喻的作用,电影叙事选择哪些影像,如何组合这些影像,决定了它的最终文本的样态,我们探讨影片的隐喻,最终也就是要探讨最终文本形成以后的隐性文本。
正如弗•杰姆逊指出的:“在传统的观念中,任何一个故事总是和某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
所谓隐喻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希腊文allos(allegory)就意味着“另外”,因此故事并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其真正的意义是需要解释的。
”[2]因此,隐喻的意思就是更深的层次上再写一个故事。
而我们研究隐喻的目的就是把影片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
(二)片名的隐喻孔子曰:“食色性也。
”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食”和“色”两个方面展开。
中国历史上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把“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等视为理当禁绝的人欲,而把“三纲五常”视为至高无上的天理。
然而清代哲学家戴震看来,“天理既出于人欲之中,没有人人欲也无所谓天理”。
在《饮食男女》中,家庭作为天理与道德规范的象征物,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岌岌可危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利比多”得到了释放,人的意识受本能的驱使,使每个家庭成员陷入其中,相继离开家庭。
“饮食”与“男女”一个象征着东方的文化,一个象征西方文化,“饮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成为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唯一的纽带。
朱父每天苦心做饭为的是维护东方文化中的父权形象,但这种苦心却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摆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在炫耀这种精妙绝伦的厨艺表演,这样的“饮食”在“男女”面前,也就是在这种东西方的文化冲突面前显得么的微不足道。
儿女们食不知味,父亲也丧失了味觉。
在这里中国人为家可以献身的传统精神已经不存在了,李安以一种绝对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大女儿家珍,还记得晚上她有点悲壮的对景荣说要陪着父亲一辈子,在那样的情景下我们本以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在她身上还存在,但她却变得那样快(收到情书之后)在我们还来不及反应时,她已经以坐着周道明的摩托车扬长而去。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安塑造了这样诙谐和戏剧化的角色。
男女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台面下的东西,一直是羞于启齿的话题,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以家庭文化为中心,而这种文化的中心是以父权文化为代表的。
我们看到朱父从一开始一直在维持这种形象,但是最终“男女”占据了一切,他彻底推翻了这种父权形象,在家庭聚会上他宣布与景荣结婚,在传统的宗教礼法面前朱父把上不了台面的“男女”暴露在儿女面前,这使得中国传统父权形象彻底被打破。
李安正是以不动声色的温和笔触,刺到了中国伦理道德中最脆弱的一点。
(三)《饮食男女》背后的文化隐喻李安作为一名华人导演,学贯中西既能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又能理解西方文化化的精神。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造就了他这样的边际人格,他既想融入西方却舍不下根深蒂固的东方观念,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一直困扰着他,让他对两种文化的思索更加深刻。
在《饮食男女》中李安造就的父亲形象与东方文化如此相像,东方文化境地是那么尴尬,命运是那么的可悲。
作为东方文化指代的“父亲”身上东方文化的势力却越来越弱,失去了味觉,得不到女儿的谅解,身陷囹圄的他最后主动换位到对立面。
李安在他的父亲三部曲中极力探询一个答案——东西方文化冲突下到底鹿死谁手?在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古老的东方文明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到底该何去何从?从《饮食男女》中我们看到,他似乎为东方文明找到了出路,父亲彻底隐藏了他的东方观念,奔向了西方(朱父亲主动走出了孤独的境地,打破原来辛苦维系的家,与景荣结婚解放了他的儿女)。
这是否意味着西方文化战胜了东方文化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从他的影片中看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自我隐藏,我们不得不为东方文化的未来担忧,在西方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东方文化该何去何从?参考文献[1] 陈宝旭.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社.[2] 李鲁宁.电影叙事中的隐喻美学阐释——以姜文近作《太阳照常升起》为例 [J].电影评价.2008,(20):32.[3] [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J].华文文学. 2004,2(61):28~30.[5] .田卉群.经典影片解读教程(上、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6~469.Diet and a metaphor for men and women ——Analysis of the movie "Eat Drink Man Woman" features the characters and metaphors meanAbstract: "Eat Drink Man Woman," directed by Ang Lee is a very good film, the film by the psychoanalytic thinking, compare it with other film's characters come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y masks, the last film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figure "libido" has been released, by the instinct of domination lived in their own hearts long-awaited life. View from the east view of the film culture, film diet and both men and women with a profound metaphor means.Key words metaphor; personality masks; libi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