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段落划分 论证方法
第一段 第二至四段 第五至六段 树靶 道理论证
论证内容
摆出要批驳的观点 分析“不求甚解” 的真正含义 读书的要诀在于 虚心、多读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结论
第七至八段 第九段
强调书要反复阅读
当堂训练:语段阅读
《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 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 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 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 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一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论证思路分析
• 首先,否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 是不好的”观点。 • 然后,2—4段,分析作者眼中的古人读 书的正确态度 • 接着,5—8段,先是举例论证了正确的 读书态度,然后对不求甚解做出了诠释 • 最后作出总结,说明读书重在会意,重 要的书读不懂就要反复读。
陶渊明的读书观: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6、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wâi tïnɡ jiáo là(味同嚼蜡)矣。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 ( 吹毛求疵 )之人。 7、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bù qiú shân jiě( )都 不求甚解 是不好的。 8、除了kuánɡ wànɡ zì dà( )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 狂妄自大 自信。 9、不要固执一点,yǎo wãn jiáo zì( 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10、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yīn xiǎo shī dà( 因小失大 ),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11、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huî rán ɡuàn tōnɡ( 豁然贯通 )。 12、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kāi juàn yǒu yì( )。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15、短文两篇(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
三、语句赏析
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拓展迁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这几个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班门弄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驳论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教师可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荟萃”等,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画出写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批注。
组织学生讨论
三、美读探究
用“我发现______写得美,美在______”的格式练习写句子。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
【教学反思】
可以采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渗透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听读感悟
让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 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作用:使人信服。 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腹有诗书 气自华
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不是 不能看,但如果只喜欢看这 类书,那品位就太低啦!
有些男生沉溺于电 脑书,也不好……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名人论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这几句话从反面 指出读书中的三种 偏向,并论述读书 和经验的关系:相 互补充、相数 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 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 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 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 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 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 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 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 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体会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辨论,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依旧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体会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聪慧,只有靠观看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扫瞄,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会。

有些书还能够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捷,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经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能够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马南一样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差不多上不行的。

事实上也不尽然。

我们尽管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然而,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专门不中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专门清晰。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15 短 文 两 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 这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 ⒈初读课文,思考: • •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1)读书的正确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 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细读积累,谈感受: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 读书。
• 2)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 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 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 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 缺陷。 运用对比说理,通过从正面和 反面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使说理更加全 面、有力。) • 此外,还有举例论证等。
比较阅读,辨别异同。
•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 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两篇文章在思想内 容、写法上和语言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 地方吗?
• 思想内容上:相同点:都是谈论读书相关的问题, 都表达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读书,读好书。 • 不同点:《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 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 写法上:相同点: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 说理为主。不同点:1、论证方式上:《谈读书》 是立论性的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 论证方法上:《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不 求甚解》中运用了引用论证。 • 语言风格上:《谈读书》语言风格古典平易流畅, 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 警句迭出。《不求甚解》用语简约,娓娓而谈, 生动形象,逻辑严密。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3)读书Biblioteka 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马南邨 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向大家推 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o) 好读书(hà
好 o 味同嚼蜡( jiá ) 读好书(hǎo)
掌握下列四字短语 高谈阔论 练达之士 大而无当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欺世有术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观其大略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 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来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 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 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家居著书。 1626年东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 防腐作用而受寒而死。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 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 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 放过,不必太滞。” 拓展迁移:
1、你爱读书吗?能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吗?
2、自拟读书格言。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忘尽天 涯路;衣带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

比较阅读。

“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结合不求甚解和深入阅读
01 先不求甚解地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 02 再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分析细节和逻辑
关系。
03 结合两种阅读方式,既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又能 深入理解重点部分。
提高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01
学习并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如预测、总结、推理等。
02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能 力。
做笔记和总结
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 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 解和记忆。
03
不求甚解的好处
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浏览
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允许读者快 速浏览文章,不必深入探究每个 细节,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高效获取信息
通过不求甚解的阅读,读者能够 快速捕捉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信息, 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无关紧要的 细节上。
03
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
感谢观看
THANKS
3
锻炼跳跃思维
不求甚解的阅读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跳跃式思 考,有助于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跳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思考
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鼓励读者在短时间内对 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有助于激发读者 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培养质疑精神
不求甚解的阅读鼓励读者对所读内容保持质疑态度 ,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重视领悟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只关注表面的文字,而是要深入思考书中的思 想、观点和意境,领悟其中的深意。
读书的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 的阅读方式,如速读、精读、朗读等。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同时也 能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首先,要养成“好读 书”这个习惯。只有 “好读书”,才能谈到 “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而“会意” 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 高兴。因为“会意”不 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 “不求甚解”。
又例如: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 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 格、精神上的缺陷。 对比说理: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老师寄语
最后,我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段 话送给每一个读书人,一起共勉: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 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 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 关系:相互补充、相 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 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 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 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 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 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 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 广元、孟公威等一 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 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 文章、片段、句子等 加以摘录、圈点。包
括笔记摘录,电脑 下载,圈点划线、 评注等。如毛泽东
圈点《水浒传》 等。
助 读 法
•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 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 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 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如配乐诗,电视散 文等。
寻 读 法
• 这种方法,相当于跳读 法,阅读者不是对全文 进行研读,而是对文章、 作品的精华处细细琢磨, 品位。
பைடு நூலகம்段训练
《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 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 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 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 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原意: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 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 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 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 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 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情分析: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

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理解、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开朗、开卷有益”等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激趣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走近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案设计1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课前预习】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1561—1626),,出生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代表作是。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1912—1966),的笔名,、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吹毛求疵.()味同嚼.蜡()3.解释下列词语。

①味同嚼蜡:②吹毛求疵:③寻章摘句:④不求甚解:⑤咬文嚼字:⑥豁然贯通:⑦怡情:⑧诘难:4.阅读《谈读书》,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5.《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同时,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重要的书要。

【课内探究】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读一读。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关于读书,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有益的意见。

培根的《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又阐述了什么主张?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说一说。

3.《谈读书》笔法灵活,语言精辟,格言迭出,堪称一本读书名言录。

让我们从用词、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对文中的读书名言品一品,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出你的精彩点评,共同编写一本《培根读书名言精评录》吧!教师示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高度概括的语言,排比的方式,表明读书的作用之多、之大。

4.《不求甚解》中作者的观点你认同吗?你是怎样认识“不求甚解”的?请你以“我说‘不求甚解’”为话题,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思考。

(三)悟一悟。

5.在《谈读书》中我们不仅领悟到许多读书的好建议,而且还学到许多好的论证方法。

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运动除之。

6.《不求甚解》文中作者列举普列汉诺夫的诸葛亮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四)写一写。

8.学习《谈读书》后,任选一项进行写作练习。

①补写。

请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条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试着给它补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小小议论文。

②仿写。

自主选择文中有特色的句子,或揣摩特点,或提炼句式,试着仿写。

③自写。

试一试,每人自创一条读书格言。

9.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则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五)背一背。

熟读课文中谈论读书的佳句,限定时间,看谁背诵的多。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回顾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知道了读书的要诀会意和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倍受启发。

最后共读名言: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五、达标检测【达标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诘难.(nàn)滞.碍(zhì)狡黠.(xiá)味同嚼.蜡(jiáo)B.死抠.(kōu)藻.饰(zǎo)迂.腐(yǖ)豁.然贯通(huò)C.咀嚼.(jiáo)阐.证(chǎn)要诀.(jué)孜孜..不倦(zī)D.鄙.(bǐ)涉.猎(shè)傅.彩(fù)吹毛求疵.(zī)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A.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故意挑剔毛病,寻找过失)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重要的诀窍)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D.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衡量,检验)3. 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不胜枚举。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

”唐代颜真卿《劝学》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白首方悔读书迟。

”朱熹《读书有感》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杜甫说:“,下笔如有神。

”●课内语段阅读。

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报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课外语段阅读。

善读可医愚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

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