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12&第十一章:寻解治疗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以促进个体、群体和社会福祉为目的的专业领域,它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识别、解决和预防,以及个人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社会工作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社会工作理论中,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核心概念,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其他背景。
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避免歧视和偏见,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其次,社会工作理论强调社会正义和公平。
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通过帮助弱势群体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和资源,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社会结构和制度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努力改变不公正的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另外,社会工作理论强调系统论和综合性。
社会工作实践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系统和多元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和综合能力,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最后,社会工作理论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践导向。
社会工作理论强调实证主义,即社会工作实践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证据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评估和干预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强调实践导向,即理论应该贴近实践,能够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总之,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正义和公平、系统论和综合性,以及实证主义和实践导向。
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为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社会工作概论》PPT 第十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

(三)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 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 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 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 个性来设计生活模式,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 基础。
(二)老人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
在20世纪以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只有法、 国、瑞典、挪威;
进入20世纪以后,欧美国家的出生率普遍下降, 人口相继老化;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人 口再生产模式,都先后实现了从“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 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发 达国家先后成为老年型国家;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一)老年个案工作 1.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老年群体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 特点,因此老年个案工作除了要遵循一般个案工作的方法 与原则外,还有自身独特的原则和要求。
✓ 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 ✓ 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 有耐性、多鼓励; ✓ 让老人自我选择、自我决定; ✓ 个别化的原则。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分类
(一)机构照顾
1.机构照顾的定义
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 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 老人实施的照顾。
2.我国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
养老机构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存在着需要照料的老人逐年增加,但各种福利 院和敬老院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目录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 社会学习理论 (2)3. 镜中我理论 (3)4. 社会支持网络 (3)5.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6. 优势视角理论 (5)7. 生态系统理论 (7)8. 弗罗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8)9. 佛罗伊德性本能理论 (10)10. 人本主义心理学 (11)11. 社会化理论 (14)12. 家庭沟通理论 (15)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7)14. 社会化理论 (20)15. 活动理论 (20)16. 社会互动理论 (21)17. ABC理论 (22)社会工作常用的16种理论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2.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3.镜中我理论镜中我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理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十九、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十、符号互动理论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 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高级社会工作十大理论

高级社会工作十大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同。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导论:理论与模式1。
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
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2)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第二章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1.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
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3.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社工常用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对于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将个人、家庭和社区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背景中来理解和干预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和群体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建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范本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来激发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动力。
四、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行为和适应能力。
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思维模式,提高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水平。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较为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生活在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学校),中系统(如社区、组织)和宏系统(如文化、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1.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寻解治疗实践指导
4.1 五组问句
询问面谈前的转变 (Pre-session Change Question)
——鼓励表达及跟进 刻度问句 (Scaling Question) ——例:“你儿子现时课堂的表现 / 夫妻关系 / 亲 子关系,可用甚么数字来描?”(1—10分,以10 分为最高) 询问例外情境 (Exception-finding Question) ——例:“什么时候你的儿子会主动做好功课?” “有什么情况,同学们取了你的文具,你也 不会打他一顿。”
2.4 唯简是尚。
2.4.1 坚持以最简单的理论工作指引,并以简单的假设开始,有需要
时才加入其他较复杂的假设,以避免过度的理论化。 2.4.2 社工亦时刻以案主是否已解决问题作为结案的准则,并鼓吹每 一次面谈都可能是最后一次面谈(因案主已可以自行解决问题),要 求社工“由尾做起”,先订立个案终结的情况,并时刻检视结案情境 是否已经达到。
目前来说„.你最想得到改善的是什么? (目标导向) 如果你对目前的因难给一个分数,由一至十,一分最 低,十分最高,你会给多少分? (刻度问句) 有没有一些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丈夫及儿子的表 现令你表现满意?是什么表现? (例外情境问句) 如果困难改善了,情况会是怎么样的? (奇迹问句) 你做了什么他们会有这样好的表现? (应付问句)
奇迹问句 (Miracle Question)
—— 例:“假如有一个奇迹,帮你解决了跟老师 / 女 儿 / 丈夫关系上的问题,你想象你和 xx 的相处会怎 样的呢?” 因应式问句 (Coping Question) ——例:“刚才听你说,当你心平气和地与儿子沟通时, 他便会肯听你说,我 很想知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可以令 到自己平静下来呢?”
一、理论发展
1.1 20C.70年代末,【美】史蒂夫·沙泽尔 及其妻子茵素·伯格等创立。 1.2 80年代末期引入香港。 1.3 1992年理工大学把这种治疗模式引进社 会工作深造文凭和硕士课程中。 1.4 现在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外展、学校 社会工作、小区发展、青少年综合服务及精 神病患者康复服务等。
二、主要观点
2.1 着眼点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无法追寻、无从改变,
关心的是案主的现在及将来。在问题解决后的生活才是治 疗的目标,而案主眼前的情况,与人交往的形式则是我们 介入的方向。 2.1.1 问题的成因与其解决方案并无必然联系。 2.1.2 我们不必完全清楚问题的成因,只需明白解决的方 法,亦可解决问题。 2.1.3 解决问题的方法必定存在,而且通常是多于一个方 案。 2.1.4 寻解、创解的过程是可以清楚描述的,并且可以学 习得到。
4.3 练习
※ 1.我的儿子不能停下来,太活跃,无法控制自己,没有方 法令他安静下来,我很担心,怀疑他心理不正常! ※ 2.我和妻子经常为小事吵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 3.我和儿子无法沟通! ※ 4.丈夫对我不关心,我希望他对我好一点。
思考
1.寻解导向治疗的主要观点? 2.寻解导向治疗的三条定律? 3.寻解治疗实践的五组问句?
3.2 知其可行,宜乎多做(once you
know what works, do more of it)
3.2.1
我们必须留意案主尝试解决问题的 方法及其结果,并鼓励、推动其积极及有 效的行为。 3.2.2 成功由尝试而来,而当我们知道某 办法可行时,宜鼓励案主多作尝试。因解 决方案乃由案主经验而来,案主自然优而 为之;而成功的经验多了,其信心亦自然 增加,问题自然更易解决。
2.5 变化不可避免。
2.5.1 问题总有例外的时候,就算是最困难的个案,亦总有舒解的一
刻。 2.5.2 社工应时刻留意案主的变化、问题舒解的时刻,唯有社工的主 动留意、指出,案主及未来取向
协助案主善用过往经验,为现在及将来解决问题作基石。
不注重过去并不忽视案主于面谈中谈及其过往经验,而是着意于如何
3.3 知其不可行,切莫再试,宜弃旧立 新(if it don’t work, don’t do it again; do
something different)
第二条定律建基于成功行为的基础上,而第 三条定律则要我们面对失败(无效)的行为 做一反省,并以故有行为之不可行而弃之, 改以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2.2 案主是自己的专家。
2.2.1 人自己才是自己的专家,每个案主都有自己解决问
题的钥匙,治疗师需要知道何处去寻找。 2.2.2 案主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通过谈话,他们的优势就 会浮现。 2.2.3 只有案主的主观感受才是理解问题、明白其特殊情 境的开始,案主才是其问题、其特殊情境的专家,案主对 问题的看法,社工应一一予以尊重。 2.3 强调心理健康及非病态化。 案主往往于社工面前展示其困难、缺失的一面,极少示以 健康正常的一面。故此,社工更应时刻留意案主积极、健 康的行为,而加以鼓励、善用。
三、三条黄金定律
3.1 如无破损,且由得他(if it aren‘t broke,don’t fix it)
3.1.1 我们应专注于案主认为有问题的情况提供治疗,
而不得在没有案主的允许、邀请的情况下工作。 3.1.2 认为困扰案主的问题只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其 他不受问题影响左右的部分是健康的。 3.1.3 相信案主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就算案主其 他地方有问题,亦可自行解决,不必社工代劳。社工 应以案主的意愿为准,而不应以一己的理论取向、经 验,甚至兴趣为依归,将“问题”强加于案主。 3.1.4 我们应以一种非全知、非专家的心态,对案主 的情况多表关心,多点兴趣,案主自然愿意将自己面 对的问题提出,并邀社工合作,解决问题。
4.2 技巧应用辅导
案例:
我丈夫永远不会帮忙做家务! 这段婚姻真失败,都是我不懂得博取丈夫的欢心! 儿子太顽劣了,全是因为我教导无方! 过去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的,我真是一无是处!
听你的描述,感觉到你丈夫及儿子的表现令到你很不舒服, 甚至可能有些沮丧,不知应怎样面对„.. (初层次同理心 反应) 我看到你已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能完全 由你控制,到目前为止,你还未看到你过往所作出种种努 力的成果„(初层次同理心反应) 我相信你在婚姻及管教上,一定有些不愉快的经验,可否 说多一点?(鼓励表达) 很多妻子或母亲,遇到婚姻困难,儿子顽劣,都会怀疑自 己是否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外化、普遍化) 你好希望丈夫能分担你一点家务,儿子听听话话„. (高 层次同理心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