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专用性 要挟 纵向一体化

合集下载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6、避免政府干预
第三节 纵向一体化动机和成本分析
一、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分析
纵向一体化有效的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 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 长期的雇佣合同促进了合作,权威制的组织安 排避免了讨价还价成本,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稳 定了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因此吸引企业进行 纵向兼并,以获取一体化的收益。
1、发挥企业资本经营的协同效应
例如,在封闭条件下,如果只有唯一一家上游企 业向下游企业提供生产过程的一种关键性的投入品, 上游产生具有向下游收取高价格的市场垄断势力。这 时,下游企业就应该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了。
5、达到双赢目的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 希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如果纵向链条的一个或 多个阶段是不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就可以考 虑是否兼并其他企业或被其他企业兼并进行纵 向一体化经营了。
假设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分别为R2和 C2,则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还是借助市场力 量来完成,就取决于(R1-C1)和(R2-C2) 的大小。
(R1-C1)> (R2-C2),市场更优
(R1-C1)< (R2-C2),一体化更优
二、企业纵向边界的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权衡
技术效率意味着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它与 生产过程相关。 代理效率是指纵向链条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组织形 式能够减少协调、代理和交易费用的程度,它与交换 过程有关。 一般来说,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增加了交 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增加了 生产成本。
后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 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 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原材料及其他供应系统, 实行“供产”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下游 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建立 经销系统,形成“产销”一体化。

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寡头垄断与纵向一体化探析——对中国铁矿石进口的分析

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寡头垄断与纵向一体化探析——对中国铁矿石进口的分析

3 吨 , 2 0 增 长 1 。从 分 布 看 , 洲 4 3 亿 较 0 3年 5 亚 . 5亿 吨 , 南 很 多 人 认 为 三 大 矿 业 公 司 在 谈 判 中对 中 国 进 行 了 敲 竹 美 31 .5亿 吨 , 洋 洲 2 3 大 . 2亿 吨 , 洲 2 4 欧 . 6亿 吨 , 美 0 9 杠 , 们 在谈 判 过 程 中不 断 的 提 高 价 格 , 们 从 上 述 数 字 可 北 .8 他 我 亿 吨 , 洲 0 5 亿 吨 。 铁 矿 石 产 量 最 大 的 四 个 国 家 依 次 为 以知 道 2 0 —2 0 非 .6 0 3 0 7年 铁 矿 石 协 议 价 分 别 涨 幅 为 : . 、8 89 1. 中 国 3 1 吨 , 西 2 8亿 吨 , 大 利 亚 2 3亿 吨 , 度 1 2 8 、 1 5 、 9 、 . % 。 .亿 巴 . 澳 . 印 . 7 . % 1 9 5 亿 吨 , 总 和 占世 界 铁 矿 石 总 产 量 的 6 其 7 首先来 看 下 敲 竹 杠 的 定 义 是 什 么 。威 廉 姆 森 认 为 , ( ) 国铁 矿 石 情 况 。 中 国铁 矿 资 源 有 两 个 特 点 : 是 lc i 交 易 费 用 、 对 称 信 息 和 事 后 机 会 主 义 的结 果 这 3中 一 o kn是 不 贫 矿 多 , 矿 出储 量 占总 储 量 的 8 ; 是 多 元 素 共 生 的 复 贫 O 二 解 释 被 克 莱 因 (9 2 、 特 ( 9 5 所 修 正 与 发 展 。就 克 19) 哈 19)
但 是 美 元 的 升 值 毕 竟 是 有 限 的 , 且 这 也 只 是 近 两 年 而
不 O次 谈 判 价 格 中 只有 六 从 对 第 二 个 问题 分 析 可 以 得 出矿 业 公 司 没 有 对 中 国 进 来 的 事 , 能说 明 铁 矿 石 在 这 连 续 2

资产专用性_机会主义行为与纵向一体化_基于中澳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实证研究

资产专用性_机会主义行为与纵向一体化_基于中澳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实证研究

性资产投资之后就产生了准租 , 当资产越专用和产生越多的可占用性准租时, 就会激发机会 主义行为的产生 ,缔 约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方式之一 ,但当缔约成本超过纵向一体化成本时, 纵向一体化企业产生 , 在克莱因 等人看来 , 高度专用性的资产投资需要一体化行为配合 [ 资产专用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 也就是说一项投资一旦做出之后 , 即会产生较大的转换成 本 ,如果再把资产改作其他用途就可能会丧失全部或部分价值 更一般地, 专用性投资可能与未来交易的期望相
有 中钢协 ( 中国) 新 日铁 ( 日本 ) 浦项制铁 (韩 国)和欧洲钢铁工业联盟 根 据谈 判惯 例 ,一旦供应商任意一方和钢厂任意一方 价格达成一 致 , 则本 年度铁矿石谈 判就会 结束 , 其 他供 需 双方 均接受此 价为新 的年度价格 , 即首发价 但该惯 例在 200 年首次被力拓 和必和必拓所打破 8 自20 0 年铁 1
于同 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博士生导师 ,教授
10 9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年第 一 期) 1 R sea h on E eonom ies and M a 铭em ent e r c n
扮演 跟随者 的角色? 本文从企业理论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答
首先从分析钢铁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人
手, 然后阐述了经济学家关于资产专用性 机会主义行为和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分歧, 进而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 了资产专用性投资与机会主义行为的博弈过程和最终达到的纳什均衡, 最后对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前提下的纵向 一体化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前文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 文章结尾针对中澳谈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 何为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概念最早可见于马歇尔的 经济学原理 (1 4 ), 马歇尔认为, 一些企业领导人对 自己企业的人 98

战略管理纵向一体化战略(可编辑)

战略管理纵向一体化战略(可编辑)

战略管理纵向一体化战略(可编辑)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威胁企业经营中,利益相关群体既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又有欺骗威胁的存在。

威廉姆森把这种欺骗威胁称为机会主义威胁。

在交易活动涉及到专用性资产时机会主义行为表现的尤为严重。

交易中一旦包含了专用性资产,交易的当事人不可能不耗费成本而转换贸易伙伴。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威胁给我们的启示是,参加交易的各方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采用包括纵向一体化等级治理方式在内的复杂的交易治理方式。

资产专用性对一体化的解释他认为,资产专用性是决定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从而是决定企业和市场的不同制度结构的核心变量。

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交易者所选择的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契约安排一定会倾向于向内部组织或关系性契约的方向移动。

当资产专用性较弱时,宜适合市场交易;当资产专用性很强时,内部组织有优势,宜采用企业制度。

所以经济组织的逻辑应该是,在交易频率很高或交易经常发生时,不完全契约和资产专用性最终导致企业的合并或纵向一体化。

威廉姆森的理论重点强调了资产专用性对治理机制选择的显著影响,认为企业既不是单纯追求治理成本最小化,也不是生产成本最小化,而是要根据资产专用性的程度确定相应的治理结构。

假定存在某个资产专用性的程度使得内部治理和市场治理是无差异的,当专用性程度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导致实施用内部治理取代市场治理。

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 3 其他学者的研究克莱因、克劳福德和艾尔奇安(Klein,Craw Ford andAlchian,1978)也相继认为,纵向并购是避免机会主义者占有专用性资产准租的好办法。

克莱因(Klein)等人认为在一项专用性资产投资之后就产生了准租,当资产越专用和产生越多的可占用性准租时,缔约成本的增加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这时纵向一体化企业产生。

在克莱因等人看来,高度专用性的资产投资需要一体化行为配合。

克莱因实际上指出高度专用化的资产应该保留在企业内部,如果拿到企业外部交易的话会产生准租风险。

纵向一体化、可转移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 读书笔记

纵向一体化、可转移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 读书笔记

纵向一体化、可转移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读书笔记本杰明·克莱因罗伯特·克沃福特阿尔曼·阿尔奇安作者简介:本杰明·克莱因:1943年生于纽约,1970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78年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经济学教授至今。

罗伯特·克沃福特:1943年生于加拿大阿伯塔的麦迪森海特,1976年在卡莱基——梅隆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从1978年起在布里格姆·扬大学任经济学副教授至今。

阿尔曼·阿尔奇安: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名誉教授。

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假设上的,即资产的专用性越来越高且日益专门化时,其所带来的可挤占准租金越多(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取得的可能收益也随之增加),缔约成本也会逐渐增加到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

基本前提:垄断力量比比皆是。

需要认识的概念:缔约后机会主义可挤占准租金资产专用性为说明可挤占准租金,看下例:若当事人拥有并掌管一台印刷机,出版商从当事人八那里购买印刷劳务'其形式是按契约规定的每天巧如美元的价格将印刷机租给。

印刷机分摊的固定费用为每天4000美元,如果用于它处(视同于日常租赁),它可以获得1000美元的现行残余价值。

此时的营业费用1500美元由印刷机的所有者承担,它负责向出版商交出印刷成品。

又假定有另一出版商(愿意为每天的劳务最多出3500美元。

此时对机器的安排的准租金是3000美元(5500美元一1500 美元一1000美元),即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再减去残余价值。

然而相对于出版商来,使用机器为出版商服务的准租金仅为2000美元(5500美元一3500 美元\即印刷机所有者从出版商那里每天取得5500美元的收入,这样他可以平衡收支。

如果该出版商将报削从5500美元减少到3500美元,他仍可以取得印刷劳务,只是侵占了印刷机所有者的2000美元的准租金。

所不同的是,印刷机一旦被购买和安装,先前同意的每天5500美元的报酬与从印刷业务中取得的次佳收入之间的2000美元的差额,显然要少于准租金的数额,所以是潜在的可挤占租金。

资产专用性条件下的交易成本——"通用-费舍"案例的延伸

资产专用性条件下的交易成本——"通用-费舍"案例的延伸
度不 同 , 相应地 对交易 成本 的影响差别 是相 当巨大 的。如
性资产投资免受机会主义的侵害, 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让
重要 的专用性资 产所有者 拥有 企业 所有权 ,从 而就可 以 确保企业 契约的效率 。
威廉姆 森在科斯 交易成 本理 论 的基础 上对企 业交 易 方式进行 了进一 步的分析 ,认 为企业 的治 理结构 和资 产
“ 通用 一费舍" 案例的延伸
刘 以 晔
( 上海理 工大学 管理学 院 , 上海 20 9 ) 002
[ 摘
要】 通过对“ 通用 一费舍” 案例进行分析 , 不难发现 由于汽车行业对资产专用性 的要 求并不 高, 资产专用性不是纵
向一体 化 的主 要 动 因 , 资产 专 用性 对 企 业 纵 向一 体 化 的决 定性 影 响 的观 点 , 本 被 否定 了 , 基 这是 由 于汽 车行 业 的属性 决定 的 。
【 稿 日期】 09 1-5 收 20—10

2 O一
刘 以晔 : 资产专用性条件下的交易成本— — “ 通用 一费舍” 案例的延伸
资产专用性 理论被 企业 理论 家誉 为科斯 交易成 本经
会 计审核 、 法律顾 问等 , 证交易 的完成 。 保 三是 双方 治理 , 没 有第三方 介入 ,交易双 方通 过签 订长期 交易合 同维持
交 易。四是统一治 理 , 即交易活 动在一个统 一的组织 中按 事先 的计划安排来 完成 。
率是指 在一定 时期 内的交易 次数 ,分 为偶然 和经 常两种
情况; 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则分为非专用的、 中等专用的和 高度专用的三种。由于不确定性无法量化 , 交易方式的选
择 就往往取 决 于资产专 用性 程度 和交易 频率 。在 这里特 别 要提 出的是资产 专用 性程度 的不 同维度 。在很 多文献 中讨 论资产 专用性 时 ,往 往没 有明确 的指 明资产 专用性 的程度 或者 隐含 的论 点基 础是 高度 资产 专用性 , 是程 但

陈晓东 资产专用性解释纵向一体化

陈晓东 资产专用性解释纵向一体化

资产专用性与与纵向一体化:
尽管企业纵向一体化有多种原因构成,但是交易费用是企 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资产专用性程度的高低 是对于企业是否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有重要影响。 当资产专用性程度为非专用性和中等专用性的时候,资产 专用性就无法成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成因; 但是当资产高度专用性的时候,所有相关的交易成本就会 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使资产专用性成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 要动因成为可能。
用资产专用性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企 业纵向一体化并购
姓名:陈晓东 学号:2013603002 专业:2013级企管1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 )的含义:
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 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 资产。
专用性资产:
资产专用性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不同的交易活动,都必须按照与这种交易的特点相应的交 易方式来进行,用复杂的治理机构去解决简单的交易活动,交 易成本就太高了,反之亦然,最优的交易方式应该是交易成本 最小化的方式。资产专用性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属性影响交易成 本的高低。因为,经济活动中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由于人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信息总是不完备的; 同时投机主义使得人在利益驱动下的损人利己成为可能这两个 行为特征因资产专用性的强弱程度而有不同表现,从而影响到 交易成本的高低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因此,在资产高度专用性 条件下,企业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在理论逻辑上是 成立的,在实际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当今越来越多的制造厂商正在通过建立网站向用户直 销而实现前向一体化。 • 例如,美国的家庭用品公司曾经告诫其供应商不要通 过网上直销而与其进行竞争。 • 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正在通过商店及网络的多渠道促 销而回击纯粹网上商店的进攻。 •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场,出产的羊毛用于 生产该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 林,专为生产新闻纸提供木材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 场,出产的羊毛用于生产该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 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林,专为生产新闻纸提供木材。

资产专用性问题

资产专用性问题

资产专用性问题为何诺基亚、三星等手机厂商都将芯片的制造外包给代工企业富士康,而通用汽车却选择将合作多年的零部件提供商费雪公司收购到集团内部?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企业的纵向一体化。

一种产品或服务是应该从市场中采购,还是在组织内部自行生产,是每一位战略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威廉姆森告诉我们,应该选择那种让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形式。

我们在分析某一产品或服务应该在市场中还是组织内部进行生产的时候,需要比较两者在总成本上的优劣势。

这里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性成本”两部分。

在生产成本上,市场治理结构往往优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其优势来自于规模经济。

市场中的供应商可以同时将一种产品提供给多个采购者,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非生产性成本在组织内部主要体现为官僚费用,众所周知,大组织的运营通常伴随着更高的官僚成本。

在市场中,非生产性成本主要体现为合作伙伴的敲竹杠行为。

由于买卖双方的利益在短期内处于对立状态,在签订了交易合同后,双方出于利己的动机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损害合作伙伴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什么因素影响着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性成本的大小呢?威廉姆森提出,主要因素就是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例如,一家电力公司在某一煤炭基地附近建了一个火力发电厂,从该基地购买煤炭并运至发电厂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

如果这一煤炭基地附近没有其他的基地,这一发电厂便成了专用性很高的资产,因为它只能从该煤炭基地处购买原材料,若从其他地方购买原材料将产生极高的运输费用。

威廉姆森将专用性资产分为三类:特殊实物资产、特殊地点的资产和特殊的人力资本。

特殊实物资产是指只可由一家或几家买主使用的建筑和机器;特殊地点的资产是指处在相邻位置上的生产连续阶段的资产;特殊的人力资本是指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特殊培训的工人来进行。

一方面,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加,在市场中进行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效应会随之减弱。

专业化资产与纵向一体化

专业化资产与纵向一体化
两个企业 的合并 。实行纵 向一体 化 的一个 相关 的动 机 , 是相继产业 的垄断 者或 双边 垄断 者 ( 边 际收益 低 于价 在 格的意义 上 ) 间存 在最佳 的产 量 和定价 问题。对 其扭 之
曲的原 因是各 方只看到扭 曲的边 际收入 和边 际成 本 。尽 管纵 向一体 化确 实可 以避 免相 继 产业 垄断 带来 的扭 曲 ,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4期 06
总 第 12期 4
黑龙江对外经贸
HI oeg c n mi R lt m & T a e JF rinE o o c eai o rd
N 4。 O 6 o. 2 O
Sr l .4 e a i No 1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各个连续 阶段的位置必须相邻就可能产生垂直一体
化 。原 因在于如果一家制 造厂商 停止 对一家 供应 厂商 的 投入 品的需求 , 家供 应厂商 就必 须重 新设定 地点 , 那 这需 要大量成本 。机会主义行为 可以通过一体化来规避 。 有些发电 厂毗邻 煤 矿 , 在用 煤 方 面别 无选 择 。这样 的发 电厂常常被称作“ 煤矿 的嘴 巴” 同样 。 矿除 了 向临 。 煤
99年后 , 求状 况发生 了巨 需 节约缔约前的谈判费用。然而, 合并纵向相关资产的所 个 约定公 式来 订立。但 是 11 有权 的一个 主要原因—— 当专用资产 和上述可挤 占准租 大变化 , 通用公 司认为, 按照合同公式所计算 的价格过 高。最后在 1 6 , 9 年 通用公 司兼并 了渔夫公 司 , 了垂 2 实现 金存在时, 可避免缔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产( 模具) 而不是整个供应厂商时, 仅需要部分一体化 或准一体化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但是, 如果机床本身 很独特 , 就不能使用这种方式, 垂直一体化就可能是必需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概念的提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Wiliamson,1989),“没有资产专用性概念,交易成本理论就没有说服力”(Williamson,1985)。

在交易成本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概念经常被用来分析各类问题,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被系统地加以解释和说明过,以至造成了许多混淆。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归纳、分析和整理,从理论上对资产专用性概念进行梳理和解析,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学说。

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48年),书中提到: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后来,迈克尔?波兰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工人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专门财富,拥有这类专门资产的人将会与企业建立起更加固定的关系。

这也是对资产专用性与合同方式选择关系问题最早的研究。

但是,正式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纵向一体问题时提出的。

1972年科斯提出,现实当中除了那些早已为人们熟悉的标准市场交易外,还存在大量人们不熟悉的交易方式,例如:企业内部交易,特许经营或纵向一体化,合同或契约等非市场化交易。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准市场化交易活动,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它们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典型交易方式,而是“市场失灵”或“垄断”带来的弊端。

对此科斯虽持否定态度(Coase,1972),但进一步的分析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

威氏首先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方式还原为“合同”或“治理结构”,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

为此,他在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中说明了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节约之间的关系,相应建立了他的整个交易成本学说。

纵向一体化、可挤占租金和竞争性缔约过程

纵向一体化、可挤占租金和竞争性缔约过程

纵向一体化、可挤占租金和竞争性缔约过程本杰明,克莱因罗伯特,克劳福特阿曼,阿尔奇安自从科斯提出在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范围时要把交易,协作和签约成本明确地考虑在内这一重要见解以来,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

…即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懂得他们从事内部管理活动所支出的费用比在市场上所付出的代价要经济些已是老生常谈,但科斯仍然坚持经济学家们应该开始寻找那些可能严重地导致企业只注重企业间的交易活动而不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的某些先前被忽略了的条件。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在使用市场体制时出现的一种特殊成本一締我们所强调的这种特殊环境一它很可能带来严重的违约威胁^是一种与专用性有关的准租金的存在。

当一项投资确定及其准租金产生以后,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

按照科斯的构想,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纵向一体化和契约.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假设上的,即资产的专用性越来越高且日益专门化时,其所带来的可挤占准租金越多(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取得的可能收益也随之增加),缔约成本也会逐渐增加到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

因此,假如其他情况相同,我们将尽可能多地考察纵向一体化问题一、专用资产的可挤占准租金假定某资产拥有者将某一资产租给另一个人,那么这个资产的准租金即是残值与其价值之差。

这虽的残值即该资产用于次佳用途的价值。

潜在的准租金,如果有的话,就在其价值与其次优用途的价值的差额之中,即专用性可挤占准租金是上述准租金的一部分。

如果有人觉得这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请看下面的例子。

若当事人拥有并掌管一台印刷机,出版商从当事人八那里购买印刷劳务'其形式是按契约规定的每天巧如美元的价格将印刷机租给。

印刷机分摊的固定费用为每天4000美元,如果用于它处(视同于日常租赁),它可以获得1000美元的现行残余价值。

此时的营业费用1500美元由印刷机的所有者承担,它负责向出版商交出印刷成品。

又假定有另一出版商(愿意为每天的劳务最多出3500美元。

基于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基于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二 、 完全 契 约 理 论 不
场这一观点。不过抛弃了科斯对 交易成本 产生原 因的分
析, 在交易成本理论基 础上提 出了资产专用 性理论 , 从而 丰富和发展 了企业边界 理论 。本文就 是基于资 产专用性 理论 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角度对纵 向一体化进行 了详细 的
契约存在久远 , 在人类 的 日常 生活和社会交往 中, 契
步 指 出 了未 来 需要 重点 研 究 的 一 些 问题 。
[ 关键词]不完全 契约 ; 资产专 用性 ; 占用性准租 ;k 可 Y 向一体化 [ 中图分类号】F7 2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28 (0 80 —08 — 3 02— 8020 )8 08 0
双边利益不 受损失 。而专业 化资 产则不 同, 当交易一 方
自 13 97年科 斯提 出交 易成本概 念 , 定了新制 度经 奠 济学 的分析框 架 以来 , 向一 体化 得到 了详 细完整 的 阐 纵
述。科斯把市场交易 的边 际成本与企 业 内部管 理的边 际 成本相等 的点作 为企业 确定 最优边 界 的尺度 , 而决定 进 企业 纵 向一体 化或 者纵 向分解 。奥 利弗 ・ 威廉姆 森接受 了科斯的交易成 本概念 和交易成 本差异导致 企业取代市
[ 经济管理 ]
基于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
契约理论 的纵 向一体化研究
高元新
( 南京财经大学 , 江苏 南京 20 4) 106
[ 摘
要] 纵向一体化一直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研 究的重点 , 文基 于新制度 经济 学派不完全 契约和资产 本
专用性 的理论 角度 , 细梳理 了纵 向一体化的 然形成过程 , 详 并对此理论 解释进行 了理论 上的分析 评价 , 进一

组织的纵向边界之纵向一体化经济学

组织的纵向边界之纵向一体化经济学
要挟问题: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利益再分配 的重新谈判和行动。
要挟问题以多种方式提高了公平市场交换 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由于不完备契约和要挟 问题产生的交易费用:
治理上的区别:通过雇佣关系,许多矛盾争 议解决机制从法院转移到厂商内部的管理机 制上。
重复的关系:厂商内部两个结合在一起的部 门会更积极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
目录
组织的纵向边界:纵向一体化经济学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横向边界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横向边界
横向边界: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 。
规模经济:考虑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生产某种 产出时的单位成本,如果在某个生产阶段,其 平均成本是下降的(或上升的),那么就说在 该产出阶段,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契约和市场交换
契约:对确认交换条件的共识。它促进 交换的能力取决于契约的完备性以及存 在的契约法。
完备的契约:规定了每位当事人的责任 和权利,以及在交易进行中可能出现的 每一个意外事件。
契约法:在不完备缔约环境下契约法减 少了依赖契约的成本。
资产专用性
根本性转变(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在做出某些专用性资 产投资之前,买者会面临众多贸易伙伴的 竞标情况,但在做出投资之后,买者就只 有少数可供选择的贸易伙伴。
与生产不相关的来 源
营销经济性:在更 大的市场中分摊广 告费用、声誉效应
购买经济性
研究开发经济性
规模不经济的来源
人工成本的上升 激励和官僚的影响 专门化资源的分摊 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The end!
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却决与一方或者另一方 当事人控制专用性资产的程度。

纵向一体化——精选推荐

纵向一体化——精选推荐

纵向一体化一、纵向一体化的定义2.1 纵向一体化定义及内涵Coase(1937)指出纵向一体化是经由厂商完成投入产出活动,以取代在公开市场的购买投入以及销售产出之行为。

Porter(1980)认为纵向一体化是把技术上截然不同的生产、配销、销售与其它经济性的活动,在一个厂商管辖内加以组合,此表示厂商决定利用内部作业或行政的作业,而不是利用市场交易的方式以达成其经济目标。

Waterson(1984)提出纵向一体化是上游(原材料)、中游(零组件)至下游(最终产品)的其中一段,由厂商内部加以统筹管理。

整合的过程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所构成的联合管理过程。

Avenel & Barlet(2000)定义纵向一体化为一厂商参与超过一个的连续生产阶段,或是产品与服务的分配阶段,即可称为纵向一体化或部分纵向一体化。

Grant(2002)认为纵向一体化指一个企业在垂直相关活动中的所有权(a firm’s ownershipof vertically related activities)。

由以上定义可知,纵向一体化牵涉到企业内部生产运营活动的决策,决定企业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或是藉由市场竞争机制来完成该项生产活动。

此类决策往往涉及企业的大量投资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疆界,进而决策成效将影响企业的经营表现──即绩效,故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为重大的战略决策。

纵向一体化的理论研究起源于经济学,主要从三个学派演变发展而来: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NCE)、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与演化经济理论(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eory, EET)。

此三个学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纵向一体化的成因、结构与内涵提出解释理论,并且分别对后来微观层次的战略管理理论产生影响,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战略建议与决策。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概念的提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Wiliamson,1989),“没有资产专用性概念,交易成本理论就没有说服力”(Williamson,1985)。

在交易成本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概念经常被用来分析各类问题,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被系统地加以解释和说明过,以至造成了许多混淆。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归纳、分析和整理,从理论上对资产专用性概念进行梳理和解析,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学说。

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48年),书中提到: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后来,迈克尔?波兰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工人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专门财富,拥有这类专门资产的人将会与企业建立起更加固定的关系。

这也是对资产专用性与合同方式选择关系问题最早的研究。

但是,正式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纵向一体问题时提出的。

1972年科斯提出,现实当中除了那些早已为人们熟悉的标准市场交易外,还存在大量人们不熟悉的交易方式,例如:企业内部交易,特许经营或纵向一体化,合同或契约等非市场化交易。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准市场化交易活动,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它们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典型交易方式,而是“市场失灵”或“垄断”带来的弊端。

对此科斯虽持否定态度(Coase,1972),但进一步的分析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

威氏首先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方式还原为“合同”或“治理结构”,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

为此,他在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中说明了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节约之间的关系,相应建立了他的整个交易成本学说。

浅谈对资产专用性和纵向一体化的认识

浅谈对资产专用性和纵向一体化的认识

浅谈对资产专用性和纵向一体化的认识作者:吴敬辉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没有资产专用性概念,交易成本理论就没有说服力。

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后,如果转作其他用途则其价值会降低。

投资专门化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国家、一种职业、一项产业,也可以针对一家企业。

这种专用性的资产构成了交易成本的主要内容,对经济活动是采用企业的形式还是契约的形式来进行组织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一体化一、资产专用性的产生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48年),书中提到: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后来,迈克尔、波兰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工人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专门财富,拥有这类专门资产的人将会与企业建立起更加固定的关系。

这也是对资产专用性与合同方式选择关系问题最早的研究。

但是,正式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在分析纵向一体问题时提出的。

威廉姆森首先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方式還原为“合同”或“治理结构”,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

为此,他在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中说明了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节约之间的关系,相应建立了他的整个交易成本学说。

二、资产专用的特点1、资产专用性与治理结构的选择。

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中,“合同”、“交易方式”和“治理结构”并无本质区别。

“治理结构”主要划分为四类:市场治理、多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

上述四种交易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说哪种结构更合理。

但具体交易究竟选择哪种治理结构来完成,取决于三个因素: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

不确定性是因为交易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致;交易频率指一定时期内的交易次数,分为偶然和经常两种情况;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则分为非专用的、中等专用的和高度专用的三种;若排除不确定性,治理结构的选择就取决于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

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和纵向一体化——对费雪-通用汽车案例的全面考察

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和纵向一体化——对费雪-通用汽车案例的全面考察

作者: 聂辉华[1];李金波[2]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出版物刊名: 经济学家
页码: 44-49页
主题词: 资产专用性;敲竹杠;纵向一体化
摘要:通用汽车公司兼并费雪车身公司是企业理论最重要的案例,但是自2000年来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角度全面地考察了费雪-通用案例,归纳了这一案例的基本事实,排除了费雪选择无效率的生产方式这一结论,确认了费雪以拒绝搬迁工厂的形式对付通用的敲竹杠行为。

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本文证明了不同博弈环境下敲竹杠的可能性。

资产专用性不一定导致敲竹杠,敲竹杠不一定导致纵向一体化。

本文不仅厘清了费雪-通用案例的真实和错误成分,而且从理论上澄清了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专用性资产、要挟与纵向一体化-对茂化实华停产风波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作者:李映东研究领域:工商管理与管理经济学专用性资产、要挟与纵向一体化李映东(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 茂化实华停产风波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难得的“标本”。

本文在对该事件发生过程细致梳理的基础上,运用资产专用性引起的要挟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茂化实华停产的必然性和最终不得不出售专用性资产的经济学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产专用性越强、垄断性越强,纵向一体化趋势越强的假说。

〔关键词〕 资产专用性 要挟 纵向一体化 茂化实华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10月28日,茂名石化实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化实华”,000637深圳)由于原材料被供应商中国石化茂名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炼股份”)强制性切断,导致茂化实华被迫停产,至2005年3月21日才恢复原材料供应,这就是震惊中国股市的“茂化实华停产风波”。

茂化实华停产风波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一个难得的“非典型”案例,引起了投资者、监管层和经济学者广泛的关注。

2005年2月27号,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邀请了在京的一些重量级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召开了“茂化实华停产风波学术研讨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与天则经济研究所把茂化实华停产风波放在中国石油体制改革背景下进行讨论不同的是,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回答:茂化实华停产风波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停产风波为什么会发生?茂化实华停产风波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二、茂化实华停产风波的过程描述茂化实华停产有其必然性。

从物质流角度,茂化实华的原材料被其上游企业所控制;从产权角度,茂化实华在经历了控股权的转让之后,原材料提供商由原来的关联企业变为利益独立的企业。

1、茂化实华停产风波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茂化实华是1988年10月以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为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而成立的股份制企业。

1993年12月公司被国家体改委确认为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企业。

1996年11月14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2003年3月17日之前,茂化实华的第一大股东为茂名石化公司职工互助会,持股46.97%,第二大股东就是茂名石化,持股17.8%,由于第一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就是茂名石化管理层,所以茂化实华的实际控制人就是茂名石化。

2002年11月25日,职工互助会与北京泰跃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泰跃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占茂化实华总股本29.50%的股份以每股人民币3.3元转让给泰跃公司(2002年底茂化实华每股净资产为1.923元),股份性质为境内法人股,泰跃公司成为茂化实华第一大股东,该股权转让于2003年3月18日过户完毕。

经过这次股权转让,茂名石化不再是茂化实华的控制人,而北京泰跃于2003年3月17日成为茂化实华的实际控制人。

茂化实华的经营范围是生产和销售聚丙烯、液化气等石油化工产品。

给茂化实华提供原材料的企业是茂炼股份,茂炼股份与茂名石化都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SH600028)的控股子公司。

所以,当茂名石化为茂化实华的控制人时,茂化实华、茂炼股份的最终控制人都是中国石化,所以它们是两家“直系亲戚”,本质上看,两者的利益都要受到中国石化控制。

然而,当北京泰跃公司成为茂化实华的实际控制人时,北京泰跃与中国石化及其各控股子公司间没有任何关联关系,所以北京泰跃所控制的茂化实华的利益与中国石化及其子公司间的利益就不再趋于一致,而是完全独立的。

图1 茂化实华停产事件相关公司关系图2003年3月17日之前2003年3月17日之后2、茂化实华停产的导火索茂化实华被迫停产的导火索是价格问题,即原料供应方茂炼股份与茂化实华就原料的交易价格分歧太大,都不愿意做出较大的让步,最终导致茂炼股份切断原料供应,直接目的就是希望迫使茂化实华接受有利于中国石化及其子公司的价格条件。

根据茂化实华公司的公告可知,在2001年1月1日,茂化实华与茂炼股份签订了《经营服务协议》。

该协议规定,茂炼股份炼油剩下的液态烃,由管道流进茂化实华的生产装置后,最终转化成民用液化石油气和重要化工原料聚丙烯,这正是茂化实华两项主营产品。

茂炼股份历年向茂化实华供应的原料占茂化实华原料采购总量的90%左右,而且,原料供应很难有其他供应商替代,因此,茂化实华的生产经营对茂炼股份的原料供应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原料实际结算执行中国石化制定的关联交易价格(该价格于2002年5月正式确定,液化气原料出厂价=当月的计划外液化气出厂价+120元/吨),该价格较低,对茂化实华比较有利(该协议有效期至2003年12月31日)。

但到了茂化实华股权变更之后的2003年9月时,茂炼股份修改了原定的价格公式,令茂化实华的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每吨高出500元至1000元。

由此,茂化实华在2003年9至12月份间减利2986万元。

2004年1月1日后,双方未续订书面协议,茂炼股份仍旧沿用2003年9月制定的价格公式,但茂化实华的大股东北京泰跃多次向茂炼股份提出抗议,2004年3月,经过协调,北京泰跃与茂炼股份各退一步,确定了当年一季度新的价格公式。

但进入4月份,茂炼股份下文告知茂化实华,原料价格仍按2003年9月份的价格公式执行。

北京泰跃遂从5月份开始暂时拒付货款,双方矛盾激化。

为了缓解矛盾,2004年9月8日,茂化实华主动向茂炼股份支付了所欠的原料款,但价格则是按中国石化集团2002年5月制定的公式计算的(按照两种不同定价公式计算出的原料款差高达1.58亿元)。

同年10月28日,茂炼股份开始停止了原料供应,茂化实华陷入“无米下炊”的境地(但实际上,到2004年12月23日茂化实华才正式公告被迫停产的事实)。

3、茂化实华停产事件的解决茂化实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被迫停产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按照规定,如果停产超过三个月,茂化实华将会被特别处理(即ST),这实际上成为了茂化实华与茂炼股份达成新协议的最后期限。

在临近最后期限前两天,2005年3月21日晚23点,双方终于就原料价格争议和恢复原料供应、资产转让等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备忘录》。

从备忘录的内容来看,茂化实华不得不基本完全答应茂炼股份提出的条件,茂化实华明显不具有谈判的话语权。

首先,茂化实华承认了对茂炼股份欠付货款的事实,并承诺了具体的偿付计划。

茂化实华确认从2004年1月至10月,欠付茂炼股份原料货款2.48亿元。

茂化实华承诺按以下时间安排偿付2.48亿元货款:于2005年3月25日前向茂炼股份首期支付6000万元;2005年4月至11月,每月25日前支付1000万元;并于2005年12月31日前付清余款1.08亿元。

茂化实华及控股的重庆索特能源有限公司同时以其拥有的四套气体预分离装置、聚丙烯装置及其他资产作为首付之后欠款余额的抵押(抵押权人为茂炼股份,抵押物为与1.88亿元的等值足额抵押)。

同时,在6000万元到达茂炼股份账户且1.88亿元等值足额抵押登记完成后,茂炼股份才会恢复向公司供应原料,同时,茂炼股份及茂名石化公司将撤销对公司的两起诉讼。

其次,双方在原料定价上也达成了一致。

据《备忘录》约定,2005年茂化实华向茂炼股份采购原料的定价公式为:(液化气价格×70%+丙烯价格×30%)×99%-230元/吨。

其中,液化气价格按照供需双方当月销售的加权平均价确定,丙烯价格按广州石化炼油厂外销价格计算。

此外,《备忘录》还要求,每十日结清一次货款,上旬不付清,停供下一旬原料。

毫无疑问,新的定价公式会大幅增加茂化实华的原料采购成本。

最后,茂化实华同意在2006年6月30日前把其拥有的四套气体预分离装置及聚丙烯装置转让给茂炼股份,转让价格以双方共同聘请的评估机构在转让当时的评估价值为基准谈判确定。

2005年4月1日,茂化实华公告称,茂炼股份于3月31日正式恢复供应原料,茂化实华于3月31日全面恢复生产,停产风波暂告一段落。

三、茂化实华停产事件的经济学分析1、关系专用性资产与要挟从产业链来看,茂炼股份与茂化实华之间属于上下游关系。

茂炼股份把自身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液态烃作为原料通过管道直接输送给下游的茂化实华,茂化实华再进一步加工成聚丙烯等有机材料。

作为两个独立的企业,它们通过《经营服务协议》等合约来对双方的关系加以约束。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企业之间谈判、签约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费用,这些都构成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过高时,两个上下游企业进行垂直合并即纵向一体化将更加经济,因此,降低交易成本构成了纵向一体化的重要原因(科斯,1937,1972;威廉姆森,1971)。

影响交易成本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关系专用性资产(威廉姆森,1983,1985)。

关系专用性资产指投资于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

如果交易中涉及专用性资产,交易的当事人就无法不耗费成本地转换贸易伙伴,这是因为原交换中所涉及的资产必须经过变形才可以在新交易关系中具有价值,或者必须在新关系中完全重新投资。

因此,关系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茂化实华所拥有的加工液态烃的石化装置就属于一种关系专用性资产。

因为这套装置只能用于与茂炼股份的交易关系之中,离开茂炼股份的原料,该装置就成为一堆废铁,此时茂化实华根本就不可能从其他地方得到同样的原料或者即使得到但成本却非常高。

资产的专用性通常有四种形式①,即地点的专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贡献资产和人力资产专用性。

茂化实华的石化资产具有地点专用性和物质资产专用性两种属性。

前者指位置上靠在一起的资产,可以节约运输和库存成本;后者指资产的物理或工艺特性专门适用于特定交易。

由于专用性资产只对特定的使用人有价值,对其他人则一文不值,因此,当交易的一方进行了关系专用性投资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Klein, Crawford & Alchain, 1978),准租的大小等于承租人最优使用的价值与另一承租人次优使用价值的差额,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大,可占用性准租也就越大。

准租的存在就象一块“馅饼”,交易双方都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

但对于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来说,他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因为另一方有强烈的机会主义动机来侵占专用性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机会主义是指狡诈的自私自利行为(威廉姆森,1975,P26-30)。

例如,卖者可以声称生产成本上升,并且要求重新谈判以提高价格,从而剥削依赖卖者的买者。

如果买者不同意重新谈判,卖者就会威胁单方面终止关系②。

这就是由关系专用性资产产生的要挟问题。

要挟问题的表现是准租的重新分配,或者是通过契约重新谈判,或者是通过单方面行动损害另一方利益,而使自己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