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月亮情节“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
《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
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
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离骚”都写入了作品之中,他的诗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充满着愤怒与渴望,反映现实的“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一路走来,他是孤独,是寂寞的,而在孤独寂寞之下支持他走下去的正是他一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而在那个时代小人当道,楚国的组统治者是不会采纳。
“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不断求索他的“美政”、“德政”。
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使他不得不固执坚持在原地。
虽然小人当道,屈原见疏之后被两次流放。
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的,地点在汉北一带;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的,地点在江南沅、湘一带。
而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流放时所作。
这期间虽是流放,但对楚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在他孤身被流放之时,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离骚》。
屈子的诗作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在楚国的大地之上。
屈子离我们已渐远、渐远,而他的人格之美就像月亮一样永恒地挂在天际,虽然那个有圆有缺的月亮是孤寂的,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明亮发光的。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
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
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
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后耽于享乐,羿醉心田猎,浇恃力纵欲,桀违背正道,纣残杀贤良,这五个暴君纵欲享乐,不能“遵道而得路”,结果国破身亡,这是历史教训。
通过这些经验和教训,他提出了具体治国策略:“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和人民:屈原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无时无刻不以国事为重,以民安为念。
2.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人格精神是高洁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卓越的文学才华:屈原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4.坚韧不拔的毅力:尽管屈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中常遇挫折,但他坚韧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5.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屈原都怀有深厚的责任感,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乐,人民的安乐。
总的来说,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卓越文学才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责任心的人。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卓越贡献和悲剧命运受到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评价:
1. 汉代评价:
- 汉武帝非常热爱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皇室对屈原作品的认可。
- 文学理论家刘安称赞屈原的《离骚》兼具《国风》、《小雅》的优点,认为屈原的人格风采可以与日月争辉。
2. 司马迁:
-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作传,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将其《离骚》与孔子编纂的《春秋》相提并论,指出屈原的文章精炼、辞藻微妙、志向纯洁、行为廉洁,体现了其伟大而完美的个性。
3. 近代名家评价:
- 近代学者梁启超赞誉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批判精神。
- 闻一多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完全具备条件被称为人
民诗人的作家,他与腐败的贵族集团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 鲁迅:
- 鲁迅评价屈原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他在作品中打破常规,直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愚忠思想。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对屈原人格精神的理解一,求索问道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屈原追求仁政的决心。
屈原一直都想辅佐楚王一统山河,结束连年战乱,救民众于倒悬。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对普通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是这位伟大诗人的仁者之心。
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对仁君的追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荒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他是如此急切的追寻贤君,如此渴求一位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
二,以身殉道“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在污浊的时代里,支撑屈原生存的唯一支柱便是他对美好的守望。
可他一腔孤勇得到的却是小人间之,若说先前楚怀王的疏远还仅仅创伤屈原,国家危难之际顷襄王的流放无疑是灭顶之灾,浇灭了屈原“存君兴国”的残留星火。
失望堆积,理想破灭,秦统一六国大势已定,屈原深知寡不敌众,生而在世也无法助楚国复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他义无反顾决意“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在汨罗江一跃而下,从此,屈原从一个具象的肉体演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性,一种长久萦绕在中国人身边的芳香,一种历久弥新的忠贞高洁。
三,爱国精神说起屈原的精神,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爱国精神,屈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对祖国的深切情感,不管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对待,他从未想过要背叛他的国家。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可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未停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
”“忘长楸而台席兮,涕淫淫其若霰。
”“被夏普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这些诗句都是屈原对祖国人民的同情,对故国的留恋。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
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一.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外在美”和“精神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他所指的“精神美”是各种美德的结晶,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
这实际上是屈原评价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范畴。
在《橘颂》和其他诗篇中,屈原还具体的说明了“精神美”的内容。
就是“怀乎故都”、“哀民生之多艰”、“独立不迁”、“横而不流”、“中正”、“耿介”、“秉德无私”、“重仁蹈义”等。
耿介就是端直不屈,坚定自己的立场,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屈原在作品中提出人除了具备“精神美”外,还应具有的“外修美”。
他认为喜好美饰是“外修美”的一种表现。
美丽的鲜花,芬芳的香草,装扮着诗人的形象,外显着诗人的心灵,象征着诗人品格的高尚和坚贞。
这种“奇美化”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它却使诗人的形象升华到了文学史上空前美好的地步。
朱熹说:“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也。
”(《楚辞集注?离骚》)在《离骚》开篇,他谈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体现出屈原对仪表美、服饰美的重视。
描写佩玉、佩芳这方面的诗句也很多。
佩玉在先秦是一种风尚,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B然而蔽之。
”(《离骚》)“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佩芳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
在屈原的作品中数次提到佩芳、采芳、食芳、植芳。
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湘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离骚》) 这种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屈原的魅力高二作文
屈原的魅力高二作文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下面xx给大家分享屈原的魅力高二作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屈原的魅力高二作文1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中,我进一步地认识了他——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热烈而浪漫的。
于是他敢于把自己比作“美人”,饰香草缀明珠,驾虬驭骖,上天入地,与重华呼朋唤友,与天地日月并存,无不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恢宏的情感,然而屈原并不是豪放自由,恣情欢娱,追求自我的个性解放和自然完美的融合。
屈原眼中的自然时时露出心灵的影子——“乘鄂诸反顾兮,欸秋冬之诸风”,在屈原眼里,一景一物,一花一草,早已不再是本来的面目,而是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这种牵连,这样的不能释然,深刻地表露了他对故国安危,人民冷暖的关注。
于是景物由情所化,文学以血写成,人说“草木总有情”,大概就是这个意识吧。
屈原具有坚定的信念,高洁的情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正是诗人一生血泪铸就的誓言。
理想不容于世,他朗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怀抱赤诚而不被人理解。
他高歌“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但他关心的永远是“世间事”——楚地的安危,人民的冷暖。
于是他将自己置入了一个最痛苦的境界:遭贬谪却心忧朝政,处一隅而胸怀天下。
他耳边萦绕的不是松涛飞泉,而是农人的哀号,他眼前浮现的不是明月花径,而是强秦的觑视和朝廷不思安危的宴饮戏笑,他的心流血,然而他从没想过拯救自己。
楚国才是他,黎民才是他,天下才是他,楚国亡了,他自沉汩罗江——这不是轻生,不是自戕,因为他,已失去了自己。
这样一个屈原,用血书写,书写他自己——一个热烈高洁的灵魂。
携着那汩罗江畔的“万古悲风”,顺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屈原走进每个爱他,敬他的中国人心中。
屈原的魅力高二作文2我是一个渔夫,在汨罗江畔打鱼的渔夫。
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人格美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1953年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
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深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首先,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屈原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名字伴随着我国文学和历史长久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屈原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屈原在人格精神方面的影响1.1 作为忠臣的典范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在支持他的君主子产权益的积极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尽心尽力。
他的忠臣形象深入人心,激励着后人效尤。
1.2 挚爱国家的爱国情怀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在《离骚》一诗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这种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1.3 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遭遇了种种打压和陷害,屈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以君士革般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激励了后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和正义。
二、屈原在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2.1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离骚》是我国古代爱国长诗的开山之作,它在内容、形式和语言上具有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抒情诗歌之先河,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2 屈原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屈原以诗歌赞美国家和民族,批判社会黑暗,追求美好理想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追求和胸怀壮阔、情感真挚,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范本。
2.3 屈原的形象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屈原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总结:屈原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臣形象、爱国情怀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后人忠于国家、执著于理想。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古代爱国长诗的先河,塑造的文学思想和形象也对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艺术精神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和精神上的卓越,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在《 离骚 》 中他 自我评 价 日 :
“ 吾 既 有 此 内美 兮 , 重 之 以修 纷 又 能。“ ” 外在美 ” 精神美 ” 和“ 是屈原 所 看 中人 格 美 的 两 个 方 面 ,并 认
为二者是互相依 存的 。他所指 的 “ 精神 美”是各种美德 的结 晶 , 是
诗 人 的 心 灵 ,象 征 着 诗 人 品格 的 高 尚 和 坚 贞 。这 种 “ 美 化 ” 奇 的装
求 完美人格 的精 神。屈原 吸收了 儒 家美 学 中一个 根本 的 思想 , 就
是 “ 质 彬 彬 ” 外 在 形 式 的 美 同 文 、 内在人 格 的善相 统一 的 思想 , 进
步高扬 了儒 家人 格 美 的理想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是屈原却 把这种人格美 推 向了
极致 ,表现 出一种对 于 自我的高
饰 ,在现实生活 中是不可能 出现
度 自信甚 至于狂热 的崇拜 ,与儒
学 教 育
是 诗 人 对 自己 理 想 的抒 写 。 的 性 命 也 在 所 不 惜 。在 这 个 意 义 流 , 于江 鱼之腹 中 , 能以皓皓 葬 安
《 离骚 》 开篇 , 他谈 到“ 江离与辟 扈
露的性格特点 。屈原崇拜 自己的 才华 , 自比 于尧 舜 禹 汤 。 为 自己 认 治理 国家将会 “ 能安君 , 上 下能养 民” 崇拜 自己的伟 大人 格 , 定 ; 认 自己是真善美 的化 身 ,博謇 而好 “ 修兮 , 纷独有此娉节 ” 总之 , 他 。 在 看 来 他 具 有 一 种 光 照 I月 , 如 幽 E 1
一 .
的 ,但它却使诗人 的形 象升华 到 了文 学史上空前美好 的地步 。朱 熹说 :佩服愈盛而 明 ,志意愈修 “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作者:张淑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8级5班)摘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中西诗学都注意奥人格对艺术的境界、格调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种“德”“言”互谐的传统审美理论,尤其可以通过伟大作家的实践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
屈原,正式以其“言若丹青”的发愤之文,“直若砥矢”的悲剧人格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交融。
那么“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只出现屈原这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诗人?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只发生一次屈原式的、震烁千古的自杀?”①我认为删,最根本的还是应从屈原的人格尤其从他的个性气质来找原因,即把屈原当作一个人,从屈原的主观方面来回答许多被遮蔽的问题。
按李建中先生的说法,人格有三个纬度的内涵,即心理学的纬度、伦理学的纬度和审美学的纬度。
所以,本文对屈原人格美的探究主要是从其(气质性格删去因后文只从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人格,审美人格这两方面对其人格妹的体现及原因展开讨论。
关键词:屈原;人格;道德;审美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
一,屈原的道德人格美删(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
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品读《离骚》感悟屈原的人格之美
《 离骚 》围绕着楚 国的出路何 在、 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 大问题 来写 ,就好像 一 首乐 曲 中的两 个 主旋律 ,这 两个 问题 反复 出 现 ,不 断地 寻求合 理 的答案 。 《 离骚 》起 笔不 久 就指 出 了楚 国前 途 的危 险 : “ 惟夫党人 之 偷乐 兮 ,路 幽 味 以险 隘 。岂余 之惮殃 兮 ,恐 皇舆之 败绩 。”屈原 希 望楚 王能 够离 开 “ 昧” 的小路 ,离 开误 国 幽 的 “ 小人 ”而采纳 他 的治 国方略 ,跟他 走 上 国治 民强 的大道 。 因为 屈 原不但 是 一位诗人 ,而且更 是 一位 政治 家 。他 的政治 理想 包括 两 个 方面 :对 内 ,他 主张 “ 美政 ” ,即举 贤授 能 ,修 明法 度 ,改革政 治 ,实行 德政 ,缓 和阶级 矛盾 ;对 外 ,他 主张 合纵 抗秦 ,而 以德政 统 一 中国 。屈 原 的 “ 美政 ”集 中地 反 映 了他 那个 时 代 的爱 国主义精 神。 “ 皇天 之不 纯命 兮 ,遵 江下 以流 亡 ”( 哀 郢 》) 《 ,屈原 以深沉 的哀 痛 画出 了一 幅 国破家 残 的流 民图 。而 “ 贤授 能” 之 目的也正 举 在 于减轻 人 民的苦难 ;提 出 “ 合纵 抗秦 ”也 同样 是 为 了减轻 战争 的 威胁 与破 坏 。屈 原的 “ 政 ”在客 观上 与人 民的利益 是 一致 的。 当 美 时 的形势是 :齐 国最 富 ,楚 国最 大 ,秦 国最 强 , “ 合则 楚王 ,横 从 成则秦帝 ”( 战国策》) 《 。由此观之 ,屈原 “ 美政”的提出全在于 实现 从割 据状态 到封建 统一 国家 的建立 的过 渡 ,的 确反 映了 当时历 史 的发展趋 势 。然而 。他绝 美 的 “ 政 ”宏 图却 无法 实现 ,他 不得 美 不抱憾 满 腔悲愤 与 “ 小 ”斗争 ,斗争 的结 果是 他被 楚王 疏远 并流 群 放 ,以他个 人的彻 底失败 而告 终 , “ 愁忧 思而作 《 骚 》” 。 忧 离 () - 宁死不屈 无 论 是 在 天上 还 是在 人 问 ,他 的求 索都 没 有 结 果 ,苦 闷 的心 情始终 得不 到解脱 ,在 极度 失意 的心 境 下 ,他又 找来 灵草 、折 断小 竹枝而 “ 命灵氛占之”。 “ 灵氛”说 : “ 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 有女? ”并 劝告 屈原 “ 所 独 无芳 草 兮 ,尔 何 怀乎 故 宇 ” ,指 出了 何 屈原 “ 去国求女”的出路。屈原听后 “ 欲从灵氛吉 占” ,但 出于 对楚 国深挚 的爱 ,他 又 “ 心犹 豫 而 狐 疑 ”起 来 。于 是 他 又去 请 教 “ 巫咸”, “ 巫咸”鼓励他说 : “ 苟中情其好修兮 ,又何必用夫行 媒 ” ,还是力劝 他 “ 年岁之 未晏 兮 ,时亦 犹 其未 央 ”而 “ 国事 及 去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5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林庚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人格美内蕴探析
一、忧国哀民的爱国美 战国时期,周 朝 式 微,诸 侯 争 霸,礼 崩乐坏。 “朝 秦 暮 楚 ”的 游 说 之 士 惟 利 是图,“楚才晋用”的仕宦格局淡漠了士 人的爱 国 情 怀。生 活 在 这 一 时 期 的 屈 原,一方面接受中原儒家文化,遵 循 儒 家倡导的“入世”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 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积极关注社会的发 展,以此来达到人格的完美。在分崩离 析的现实基础上,拨乱反正,重振 文 化 理想,反对追名逐利,积极促进楚 国 变 革。另一方面,他 又 有 楚 国 王 室 血 统, 骨子里浸润着楚国文化,拥有浓厚的乡 土意识,力 图 结 束 诸 侯 分 裂 割 据 的 局 面,实现以楚国为中心的大一统,即 使
因为社会太过于黑暗而准备“远逝以自 疏”时,也因为眷念祖国而无法去 国 离 乡。与“朝秦暮楚”之士相对立,屈原用 其美政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美政思 想 是 其 爱 国 主 义 的 核 心 思 想。《离 骚》开 篇 就 以 “帝 高 阳 之 苗 裔 兮”① 点明了自己与楚王同宗祖的身份, 也意在表 明 自 己 将 义 不 容 辞 的 担 负 起 振兴楚国的重任。他博闻强识,与王图 议国事,与外接待宾客,深刻地感 受 到 楚国背后暗藏的危机。因此感慨“不抚 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积极倡导 变革,并“来吾道夫先路”勇敢的担此重 任。他期待楚国能统一天下,极力主张 消除各个氏族的个别传统,倡导炎黄子 孙的大公天下,因而搬出了尧、舜、禹三 位明君,并在《离骚》中反复分析夏、商、 周三代的功过得失,以此作对比,来 倡 导清正廉明的政治作风,希望怀王远小 人亲君子。他痛斥党人的朋比为奸、胡 作非为,慨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 昧以险 隘 ”;“背 绳 墨 以 追 曲 兮,竟 周 容 以为度”;“世 并 举 而 好 朋 兮,夫 何 茕 而 不予听”,主 张 “举 贤 而 授 能 兮,循 绳 墨 而不颇”。面对时间 的流 逝,草 木的 凋 零,“恐美人之迟暮”表明他寄希望于楚 王,其中一 个 “恐 ”字,又 深 切 的 表 达 了 诗人地忧患意识,为国事的危机和祖国 前途命运而担忧不已。但世浊嫉贤,蔽 美称恶。当 他 抱 着 无 望 的 心 情 在 天 空 翱翔准备离开时,他又忽然透过云层看 到了故乡楚国,诗人身上所具有的爱国 主义情操最终占了上风,“仆夫悲余 马 怀兮,蜷 局 顾 而 不 行”,还 是 留 在 了 故 土。即使他知道前路艰险,但是他仍然 坚持留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就算是幻游 中也不能离开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
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
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
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
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关键词:屈原;人格;爱国情怀;批判精神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
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
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
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
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
“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①关于屈原的人格,历来楚辞的研究者都多加评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一而足.他们就屈原人格诸大端,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予以褒贬评判。
就以汉代来看,给《离骚》作传的刘安、给屈原作传的司马迁、注《楚辞章句》的王逸,他们是持肯定态度的。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观点说“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王逸又在《楚辞章句叙》里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都予屈原伟岸人格以高一度评价。
与此对应,持否定态度如贾谊、扬雄、班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吊屈原赋》、《反离骚》、《离①引自《孟子》卷十万章下骚序》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屈原此人贤则贤矣,未免愚忠.他们也确实看到了屈原生不逢世,他的悲别也是时代的悲剧,所以贾谊说:“遭世周极,逢时不祥”,扬雄说:“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菜而离纷。
”而他们对屈原的否定也是一脉相承的,贾谊说:“所贵圣人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骥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又谴责屈原说:“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行戈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班固也在其《离骚序》中称屈原“非明智之器”认为“与日月争光”之论“斯论似过其实”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就因为他们不是屈原,他们毕竟是他们自己,屈原之高于人者,恰于此见.他们都是正统封建文人,他们的见解自然囿于一定时代和思想偏见,他们都从正统儒学思想观照屈原自然会得出此结论,孔子曾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标准,此诚朝菌不可与语晦朔,坎井之蛙不可与语大海,燕雀莫知鸿鸽之志,无怪乎杨雄发出“如其智,如其智”!的惊叹,无怪乎洪兴祖斥责:“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儿童之见”。
朱熹痛骂:“雄固为屈原之罪人”局限是必然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就连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理学大师朱熹本人也在所难免,发出这样惊叹:“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①!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
但是功过是非,历史会作出公正评判,人民是最权威的评判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②屈原英名经久不衰,足见其人格力量。
一、高洁之美屈原人格的光辉动人之处,首先就表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所说的“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就是对屈原这种人格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写照。
我们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这种人格力量的痕迹,首先我们从屈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考察,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黑暗腐朽的,社会风气是败坏的,是一个“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污浊之世。
正如《离骚》中所揭示出来的,“世并举而好朋兮”“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费某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混浊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旧贵族党人卖国求荣、苟且偷安,骄奢淫逸、贪婪专权、造谣诬陷、嫉贤妒能、无恶不作,“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汤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俩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展现在诗人面前的完全是一个小人当道,恶魔横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之者生存的险恶世界,而屈原这“一位有洁癖的人”生活在这样浊世,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诗人并没有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压倒,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采取积极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不顾个人安危,怀着坚定决心,百倍的信心,坚持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正是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正是诗人的伟大过人之处。
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表现在行动上首先在于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
①引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②引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当时社会是那样黑暗,楚王又是那样的反复无常,诗人呕心沥血培养的人才也多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或枯萎或变节了,生逢这样的衰世,按正统的说法“天地闭,贤士隐”“既明耳哲,以保其身”,也是理所当然的,屈原则不然,正如梁启超所评价的,中国人多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
他没有按儒家人生准则“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及天下”去行事,而是不管穷达矢志不渝地走上了追求其美政理想的极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对他的一生奋斗做出了高度概括,诗人的一生,就是求索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汲汲惶惶唯恐修名之不立,唯恐美人之迟蓦,当黑暗现实使他无法施展他的理想时。
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砒砺心志驰骋想象翅膀,以两次升天,三次求女来表现对现实的百折不挠斗争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甚至最后不惜以沉江而死来表达其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与此相联系的屈原“出污沉而不染”高洁情趣也表现在对美的追求。
在《离骚》中诗人明确表示这种态度,“民生各有所乐兮,佘独好修以为常”,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危江离与薛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追求的是一种内美和外表美的和谐统一,完美的纯洁之美。
诗人赋于香花美草以生命和品格,用以装饰自己的内外之美,以香花美草的装饰,寓意追求美好的道德修养,以对美的追求来表示对丑的批判,给人以美的感染,如“揽木根以结造兮,贯薛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级缓”“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而且是贯彻一生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佩纷的花美,还表现在饮食的精美,“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雇以为帐”。
他还以“精色内白,纷组宜修”桔树为楷漠取“非梧桐不止,非醛泉不饮”的莺风自比,其高洁不言自明。
总之,诗人不苟同流俗的远大志向和高洁坚贞品格,可谓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其仙风道骨,神姿高彻,俨然风尘外物,灌灌如春月柳,朗泪若日月入怀,达到了一种晶莹净洁的美学风范,令人闻风肃然。
二、爱国忧民屈原人格光辉动人之处,其次就表现在其阳刚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
屈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他执着于现实,又追求理想.他清醒认识战国当时的现实局势,大一统的局面日益成熟,究竟由哪一个国家扮演完成统一历史任务的角色,就在于内政外交的改革和国富民强。
此时秦楚已形成倚角之势,正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②,可见当时秦楚争雄的客观局势,但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楚国在政治上落后于秦国,楚国的弊政不断暴露,外交连连失利,使楚陷于内外交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及于这种现实,“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一方面是拯救楚国于危亡,另一方面也要使楚强大起来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
他积极要改革楚内政“及前王之踵武”,决心投身改革弊政,做楚开明政治的急先锋,大声①引自屈原《离骚》②引自《左传》,作者战国初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待考)疾呼:“来吾导夫先路”。
诗人有着高寒的理想,但现实是令人痛心的,楚王信谗而膏怒,贵族小人竞进贪婪兴心嫉护,俩规矩背绳墨,诗人昔日词调也变而不芳,诗人虽在楚实行美政,成竹在胸,有信心通过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使楚国强大起来,但是整个楚国无一志同道合之人,这是任何人无力改变的现状,面对这样颓势,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独省其身,而屈原坚决不走这两条路,这正是他爱国主义光辉之所在。
屈原对乡国,君国,祖国三位一体的楚国是忠心耿耿的,生命以之的,所以他的一生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无不体现出对楚国的深厚民族情感。
生为楚国生,死为楚国死,不论穷达,这种思想感情贞固不移,无少改易。
在必要的关健时刻,他不惜牺牲个人宝贵生命,以死谏君,以身殉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感情是强烈的,意志是坚定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侮”“惟郑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二知死之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其爱国之心,优国之志可见一斑。
诗人用生命潜写出来的抒情长涛《离骚》全篇处处荡漾着他爱国的激情,“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希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准确地概括出屈原报效祖国不能自已之至意。
《九幸》中除早年述志诗《桔顷》外,几乎篇篇都是回肠荡气之作,各个侧面,多角度地抒写爱国之志。
《九歌》中《国殇》更是一首凉心动魄的爱国主义诗歌,诗人借对为国死准将士歌项,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