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人格美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月亮情节“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

《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

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

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

屈原把自己的“美政”“离骚”都写入了作品之中,他的诗不是一汪清泉,而是充满着愤怒与渴望,反映现实的“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一路走来,他是孤独,是寂寞的,而在孤独寂寞之下支持他走下去的正是他一腔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人格美。

屈原一生追求“美政”,而在那个时代小人当道,楚国的组统治者是不会采纳。

“兼济天下”的思想使他不断求索他的“美政”、“德政”。

屈原孤身一人担当起君臣伦理的道德责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使他不得不固执坚持在原地。

虽然小人当道,屈原见疏之后被两次流放。

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的,地点在汉北一带;另一次是被顷襄王流放的,地点在江南沅、湘一带。

而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流放时所作。

这期间虽是流放,但对楚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寂寞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在他孤身被流放之时,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离骚》。

屈子的诗作就像天上的明月永远照在楚国的大地之上。

屈子离我们已渐远、渐远,而他的人格之美就像月亮一样永恒地挂在天际,虽然那个有圆有缺的月亮是孤寂的,但他永远在我们心中是明亮发光的。

屈原列传精神品格

屈原列传精神品格

屈原列传精神品格
独而不群: “独而不群”的人格美贯穿屈原的一生,在屈赋中处处体现。

这四个字出自“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忍而不舍: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在笔者看来这是屈原最动容的精神。

这种执着精神一直贯穿屈原赋的始终
中情好修: 屈原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他“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所以,不论是“独而不群”还是“忍而不舍”都是在求美过程中产生的人格美。

屈原的“好修”分两种,一种是政治上追求的美,一种是个人追求的美。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屈原的人格美探析的开题报告
(Abstract)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他的
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旨在探讨屈原的人格美,通过对他的思想、行为和作品进行分
析和解读,阐述他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探索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屈原的思想和信仰入手,探讨他对于爱国、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发现其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并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社会改革者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本文分析屈原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优秀特点,如忠诚、正义、
宽厚、才华等,以及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担当和贡献,揭示
出他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最后,本文结合屈原的作品,探讨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创造力和贡献,分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作为一个传统文化
符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综上,本文认为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诗人和人格楷模,对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

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

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引言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

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

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

屈原卓尔不群的性格

屈原卓尔不群的性格

屈原卓尔不群的性格,浪漫奇谲的文学作品和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结局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他有意成为政治家,实现他的“美政”理想,最后却失败了;他无意成为诗人,却又不得不行吟泽畔,并因其积极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获得世人景仰。

屈原的悲剧在于他有一个滚烫的灵魂。

南北文化的熔炉终日炙烤着他,使他在出世和入世哲学中艰难地思考,在阴阳神仙中痛苦地徘徊,并在水深火热中炼就了他崇高的人格。

儒道文化是先秦南北文化中最具代表也是影响最大的,这两种文化顽强地附着在屈原的身上,撕扯着他地灵魂,他在积极入世走向消极出世之间徘徊,最终用沉江的方式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屈原悲剧还在于他的理想建立在一个空洞王国上。

在《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道出了屈原所面对的现实。

因为执著,屈原是一个永久的孤独者。

屈原是固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郢都。

当年五月五日,屈原悲痛难捱,在无可奈何之际,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以表其忠贞爱国之怀。

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悲壮乐章。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独醒”实际上是一种超乎常人的意识和洞察力,一种把握时代脉搏和预测未来的超前意识,屈原不愿妥协、不愿隐匿、也不忍心离开自己的故国,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他的死是对社会的抗议,是对操守的坚持,在死亡中诞生了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他的死是可以被世人所理解的,虽然他失败了,但其精神没有磨灭。

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

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之所系、基石所在。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人格美

悲剧中的人格美摘要: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更体现了伟大诗人屈原的人格美,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敢于直面人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离骚》人格美悲剧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学识渊博,善辞令,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修明法度,举用贤能,克服弊端,富国强兵。

楚怀王昏庸,亲小人远贤臣,并走上亲秦的道路,疏远屈原。

但屈原在长期流放中受尽屈辱,不忘国家,终因忧心国事衰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无法实现,最终在汨罗江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千变万化,处处显现着诗人人格的壮美。

长诗纷繁而不杂乱,变化而又一致,诗人人格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文中有人,诗人人格所特有的悲壮美,伟大的力就像经天纬地的日月一样,激励后人,流芳百世。

一屈原博闻强志,长于辞令,才华过人,是楚国的贵族宗亲。

开始,楚王非常信任他。

他二十五岁就被认命为左徒,参与商论国家大事,处理各种外交问题。

他审时度势,主张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楚王兴盛楚国。

他主张在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以实现其美政理想;对外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统一天下。

然而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激烈斗争。

以上官靳尚为代表的旧势力顽固派,对屈原的主张进行了疯狂的攻击,他们进谗言,蒙蔽昏君,施诡计,离间屈原与楚王的关系,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罢其官职,将其降为三闾大夫。

随后怀王又中了秦使张仪“献商于之地”的诡计,竟按照秦的旨意与齐绝交,拆散联盟。

楚王发现上当了,但后悔莫及。

自此之后,怀王更加昏庸无道、没有主见,军事上屡战屡败,外交上听从秦的摆布,内政上听信小人的怂恿与挑拨,不听屈原的忠告。

在子兰的挑拨下,顷襄王竟对怀抱“存君兴国之志”的屈原“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

屈原的《离骚》就诞生在他第二次流放期间。

因此,在这场诸侯争霸的风云特别是楚国与秦齐等国军事外交的角逐中,楚国内部进步派与顽固派力量斗争的消长,楚王对屈原的态度变化及处理经历任之——怒之——疏之——黜之——迁之的过程,都清晰明了地反映在《离骚》里。

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

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

高度评价屈原光辉人格的句子屈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光辉人格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屈原光辉人格的高度评价:1. 忠诚坚贞:屈原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对楚国的忠诚可见一斑。

即使在被流放的时候,他仍然心系楚国,为楚王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不遗余力。

2. 爱国奉献:屈原心怀国家,他的爱国之情深入骨髓。

他的诗作《九歌》、《离骚》等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为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都彰显了他的爱国奉献精神。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擘,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他的才华横溢,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忧国忧民:屈原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始终心系于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忧虑。

他以自己的文字批判社会不公,呼吁国家改革,使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5. 正直坚韧: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不畏权势,不屈服于压力,表现出了非凡的坚定和正直。

这种正直坚韧的品质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的楷模,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6. 智慧卓越:屈原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都体现了他卓越的智慧。

他的政治主张独到而深刻,他的文学创作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智慧不仅在于他的思考和创作,更在于他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来。

7. 崇高理想:屈原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更是国家的兴旺和民众的幸福。

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繁荣的社会,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未能实现,但他的理想仍然鼓舞着后人。

8. 宽容大度:屈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没有怨恨和愤怒,而是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面对。

他对待他人的态度始终友善和善良,这种宽容大度的品质使他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赏。

9. 爱民如子:屈原关心民众,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怀和关注。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使他们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屈骚之美学管窥

屈骚之美学管窥

屈骚之美学管窥李春霞【摘要】“屈骚”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总称,是其伟大人格和一生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拟以“屈骚”为分析对象,阐述屈原接受儒家美学思想而形成的“重修”人格之美、对“美政”理想不懈追求的执着之美以及在流观远游时又心系故国的超迈悲壮之美.“屈骚”独特的审美感受及其所体现的砥砺不懈的“求索”精神,自它诞生到现在都在以独特的审美体验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29)011【总页数】5页(P107-111)【关键词】屈原;屈骚;美学意蕴【作者】李春霞【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I206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

他忠君爱国,太史公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內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信任。

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而死[1]2481-2489。

屈原作为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爱国诗人,他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抱负及执着追求全部“打包”熔铸了作品《楚辞》。

《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屈骚”或“屈赋”。

屈骚的内容即为屈子慷慨悲壮的人生写照,是作者在其一生的砥砺求索中抒写的不屈赞歌,正如清代学者所言,《楚辞》其实是为屈原一人而书写的。

屈骚之所以能在之后的各个时代士人心中引起共鸣,他们或以屈骚的形式,或以章句、序、赞的形式对屈原作出跨越时代的接受,终其原因是因为屈骚的精神、屈原的困境在之后的士人心中产生了回响,他们在新的大一统仕宦环境中,在“道统”与“正统”的相摩相荡之中,产生了新的的仕宦困境、精神苦境,这让他们与屈原的遭遇猝然相遇,他们顾怜着自身、品味着屈原。

论屈原之美

论屈原之美

论屈原之美作者:赵江华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6期内容摘要: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屈原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鬼,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

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

屈原的美是多方位的。

关键词:屈原外表美人格美艺术美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

他对各种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

《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

“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

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屈原对美的追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

一.注重外表美屈原非常注重自身仪表修饰,他在《离骚》中写道:“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诗人对仪表美的追求是幼年就开始的,他在《涉江》中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儡”。

应该指出的是,屈原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

他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屈原从人格的角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内美”的美学观念,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这样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

屈原在《思美人》中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情与质信可保合,兑居蔽而闻香”。

他在《橘颂》中把两种美的结合高度概括为四个字“精色内白”。

一个具有内在美的人,往往追求仪表美。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美要通过仪表美表现出来有诸外必显诸内,仪表美是内在美的体现和反映。

【名师讲题】林庚《屈原的人格美》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林庚《屈原的人格美》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屈原的人格美林庚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

浅谈屈骚美学的人格美儒家思想是屈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屈原发展儒家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精神。

理解屈骚美学应从人格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本文先来谈谈人格美。

一.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在《离骚》中他自我评价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外在美”和“精神美”是屈原所看中人格美的两个方面,并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他所指的“精神美”是各种美德的结晶,是指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锤炼。

这实际上是屈原评价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范畴。

在《橘颂》和其他诗篇中,屈原还具体的说明了“精神美”的内容。

就是“怀乎故都”、“哀民生之多艰”、“独立不迁”、“横而不流”、“中正”、“耿介”、“秉德无私”、“重仁蹈义”等。

耿介就是端直不屈,坚定自己的立场,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屈原在作品中提出人除了具备“精神美”外,还应具有的“外修美”。

他认为喜好美饰是“外修美”的一种表现。

美丽的鲜花,芬芳的香草,装扮着诗人的形象,外显着诗人的心灵,象征着诗人品格的高尚和坚贞。

这种“奇美化”的装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它却使诗人的形象升华到了文学史上空前美好的地步。

朱熹说:“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也。

”(《楚辞集注?离骚》)在《离骚》开篇,他谈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体现出屈原对仪表美、服饰美的重视。

描写佩玉、佩芳这方面的诗句也很多。

佩玉在先秦是一种风尚,如“何琼佩之偃蹇兮,众?B然而蔽之。

”(《离骚》)“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佩芳是一种美好品德的象征。

在屈原的作品中数次提到佩芳、采芳、食芳、植芳。

如“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湘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离骚》) 这种外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反映了屈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

屈原简介

屈原简介

屈原简介1、生平屈原(约公元前 340年-公元前 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出生于今天湖北秭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期曾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颇得楚怀王信任。

政治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彰明法度,举贤任能,富国强兵。

合六国之力共抗强秦,其政治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后因怀王贪图小利,加之上官大夫及怀王宠妃郑袖屡进谗言,屈原渐为怀王疏远。

及至怀王被诱骗入秦,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顷襄王弟)指使上官大夫再进谗言,屈原被一再放逐,流浪沅、湘之间二十余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62岁的屈原对楚国前途感到绝望,自投汨罗江中,以殉自己的理想。

2、作品屈原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二十五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大招》、《远游》、《卜居》、《渔父》等。

但对这些作品的真伪,历来争议颇多,也有人认为屈原仅创作了其中部分作品,余者为宋玉等人所著。

一般说来《离骚》、《天问》、《九歌》为公认的屈原作品。

屈原率先突破了四言诗为主的古老格调,吸取楚国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创造出一种新的韵文,句法参差错落,声调带有浓郁的南国风味。

因其是楚人作楚声,故后人称为“楚辞”。

他以诗言志,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与满腔的哀怨,将其溶化于自己毕生的追求与创作中,在历史和现实中广泛搜求创作的原料。

大凡楚国的山川草木、政情民俗、祖宗行事。

神灵信仰以及战国时所流传的先民神话、思想学说等,无不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

其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但给文学创造开了新生面,也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研究屈原作品可参看以下书目:《楚辞》,西汉刘向辑,将屈原及宋玉等人作品收集一处。

《楚辞章句》,东汉王逸著,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十七卷,侧重于语词解释,保存了不少前人见解。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作者:张淑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8级5班)摘要: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中西诗学都注意奥人格对艺术的境界、格调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种“德”“言”互谐的传统审美理论,尤其可以通过伟大作家的实践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证。

屈原,正式以其“言若丹青”的发愤之文,“直若砥矢”的悲剧人格实现了人格与诗格的交融。

那么“处于同一时代,为什么只出现屈原这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诗人?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只发生一次屈原式的、震烁千古的自杀?”①我认为删,最根本的还是应从屈原的人格尤其从他的个性气质来找原因,即把屈原当作一个人,从屈原的主观方面来回答许多被遮蔽的问题。

按李建中先生的说法,人格有三个纬度的内涵,即心理学的纬度、伦理学的纬度和审美学的纬度。

所以,本文对屈原人格美的探究主要是从其(气质性格删去因后文只从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人格,审美人格这两方面对其人格妹的体现及原因展开讨论。

关键词:屈原;人格;道德;审美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

一,屈原的道德人格美删(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

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品读《离骚》感悟屈原的人格之美

品读《离骚》感悟屈原的人格之美

《 离骚 》围绕着楚 国的出路何 在、 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 大问题 来写 ,就好像 一 首乐 曲 中的两 个 主旋律 ,这 两个 问题 反复 出 现 ,不 断地 寻求合 理 的答案 。 《 离骚 》起 笔不 久 就指 出 了楚 国前 途 的危 险 : “ 惟夫党人 之 偷乐 兮 ,路 幽 味 以险 隘 。岂余 之惮殃 兮 ,恐 皇舆之 败绩 。”屈原 希 望楚 王能 够离 开 “ 昧” 的小路 ,离 开误 国 幽 的 “ 小人 ”而采纳 他 的治 国方略 ,跟他 走 上 国治 民强 的大道 。 因为 屈 原不但 是 一位诗人 ,而且更 是 一位 政治 家 。他 的政治 理想 包括 两 个 方面 :对 内 ,他 主张 “ 美政 ” ,即举 贤授 能 ,修 明法 度 ,改革政 治 ,实行 德政 ,缓 和阶级 矛盾 ;对 外 ,他 主张 合纵 抗秦 ,而 以德政 统 一 中国 。屈 原 的 “ 美政 ”集 中地 反 映 了他 那个 时 代 的爱 国主义精 神。 “ 皇天 之不 纯命 兮 ,遵 江下 以流 亡 ”( 哀 郢 》) 《 ,屈原 以深沉 的哀 痛 画出 了一 幅 国破家 残 的流 民图 。而 “ 贤授 能” 之 目的也正 举 在 于减轻 人 民的苦难 ;提 出 “ 合纵 抗秦 ”也 同样 是 为 了减轻 战争 的 威胁 与破 坏 。屈 原的 “ 政 ”在客 观上 与人 民的利益 是 一致 的。 当 美 时 的形势是 :齐 国最 富 ,楚 国最 大 ,秦 国最 强 , “ 合则 楚王 ,横 从 成则秦帝 ”( 战国策》) 《 。由此观之 ,屈原 “ 美政”的提出全在于 实现 从割 据状态 到封建 统一 国家 的建立 的过 渡 ,的 确反 映了 当时历 史 的发展趋 势 。然而 。他绝 美 的 “ 政 ”宏 图却 无法 实现 ,他 不得 美 不抱憾 满 腔悲愤 与 “ 小 ”斗争 ,斗争 的结 果是 他被 楚王 疏远 并流 群 放 ,以他个 人的彻 底失败 而告 终 , “ 愁忧 思而作 《 骚 》” 。 忧 离 () - 宁死不屈 无 论 是 在 天上 还 是在 人 问 ,他 的求 索都 没 有 结 果 ,苦 闷 的心 情始终 得不 到解脱 ,在 极度 失意 的心 境 下 ,他又 找来 灵草 、折 断小 竹枝而 “ 命灵氛占之”。 “ 灵氛”说 : “ 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 有女? ”并 劝告 屈原 “ 所 独 无芳 草 兮 ,尔 何 怀乎 故 宇 ” ,指 出了 何 屈原 “ 去国求女”的出路。屈原听后 “ 欲从灵氛吉 占” ,但 出于 对楚 国深挚 的爱 ,他 又 “ 心犹 豫 而 狐 疑 ”起 来 。于 是 他 又去 请 教 “ 巫咸”, “ 巫咸”鼓励他说 : “ 苟中情其好修兮 ,又何必用夫行 媒 ” ,还是力劝 他 “ 年岁之 未晏 兮 ,时亦 犹 其未 央 ”而 “ 国事 及 去

《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屈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作为史剧家,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情思异乎寻常的奔涌,借着当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大激战的巨澜,他构筑了名垂青史的六大作为史剧家,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情思异乎寻常的奔涌,借着当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大激战的巨澜,他构筑了名垂青史的六大历史悲剧。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上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

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

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

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忿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狂猖景行之士。

”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楚辞章句序》)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

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

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土;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

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

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

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

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像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把他介绍给读者。

我希望,屈原的这样一幅画像,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一独立不迁“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

《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

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人格美
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1953年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

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深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首先,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其次,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
神。

在屈原的作品中,作者表现了一种与中原内敛的文化大相径庭的一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自信甚至于狂热的崇拜。

屈原崇拜自己的才华,自比于尧舜禹汤。

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将会“上能安君,下能养民”;崇拜自己的伟大人格,认定自己是真善美的化身。

总之,在他看来他具有一种光照日月,如幽兰美玉、出水芙蓉一般的无与伦比的高尚情操与高贵品质。

正是因为屈原有着这样一种精英意识,才使得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怀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他希望能够成为与伊尹、吕尚、周公比肩的贤臣良相,作出一番名垂青史、泽被古今的伟大事业。

但是屈原生不逢时,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生在了战国末期的楚国。

在他的面前,始终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立面。

他们在楚王面前不断进谗,离间君臣。

于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摆在了屈原面前,要么“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与世俗世界同流合污,要么葬身江鱼之腹。

但是,屈原对自我实现和自我人格完善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即便它已经成为无法实现的渺渺云烟。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巨大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最终把自己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屈原这种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所激发出来的那种明知理想很难实现,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宁愿忍受无限的孤独和深沉的折磨也至死不渝的伟大情怀,成为一种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
再次,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邪恶势力的斗争。

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

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

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

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
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面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的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

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

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

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

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的捍卫;反之,也就谈不到人格美。

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明天下。

最后,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一种深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期的精神,是个人对祖国,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

今天,我们仍然纪念屈原,大势宣扬屈原精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也许有人要说当时的“国”与现在的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者有的人会认为屈原是“忠君”,而不是“爱国”。

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提出,在屈原身上,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精神,即“抗争精神”与“忠贞精神”。

在汉代到明清期间,屈原精神被改塑为“忠贞”、“忠君”的楷模,而在抗战时期,又闪耀者“爱国诗人”的光芒。

我认为这是屈原爱国精神在各个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与诠释。

我们不能以今人的国家民族意识来苛求古人,在屈原的时代,忠君与爱国本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个统一体。

中国人很晚近才有了民族国家的观念,才认识到了爱国与忠君的区别。

爱国主义不可能脱离时代,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作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是不需要作出复杂的界定的。

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关头发挥了十分关键的鼓舞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屈原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郭沫若高度评价屈原,并为他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能够引起全国亿万同胞的共鸣。

除了爱国主义力量的感召,还有什么能够激荡起这亿万颗跳动的心脏。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屈原的人格美必定经久不衰,为世人所传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