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授的小学试验 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

《大青树下的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巧妙地融入其他学科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
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中,我以教材文本为抓手,引导学生感受边疆小学的奇特,相机融入音乐学科,通过学习《爱我中华》升华情感,激发学生对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二、案例描述整节课以分享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线索,通过多方式朗读,学生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谈了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比如,写法上,“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中“有……有……有……还有……”的固定句式;“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是排比的写法;“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内容方面,“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学生由此发现了边疆小学与我们平常的小学有很大的不同,感受到了这所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展示资料袋关于“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信息,学生加深了对不同少数民族的了解。
老师相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并教学生唱,了解这56个民族犹如56朵花一样会聚在一起,美好而又团结,激发学生对我们这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三、案例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文本,能找到自己认为的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多方式朗读,了解了云南边疆的这所小学,感受到了这所小学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对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后来融入《爱我中华》的乐曲并进行传唱,更是引导学生了解了我国56个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的景象,激发了学生珍视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起到了热爱祖国、升华感情的作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跨越式”作文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跨越式”作文训练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提升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文训练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在写作时大都感到无从下笔,甚至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创新作文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跨越式训练。
[1]一、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文训练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性激发的,在写作兴趣下的教与学活动。
而这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领。
就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来看,训练上存在一些问题。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文训练中,涉及多个作文训练项目,其中包括“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习作:‘漫画’老师”“习作:缩写故事”“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习作:我想对您说”“习作:____即景”“习作:推荐一本书”“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等。
教学中,很多教师严格根据教材习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是故步自封。
从这些作文训练项目上来看,具有大众性特点,但是缺乏个性,缺少能力提升的层次性。
若教师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开展作文训练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写作主动性,难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除了没有主动性之外,还存在无目的性。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开展作文训练时都受到了教材的影响。
这些教师存在迷茫,在训练时到底是另选作文教材,还是自编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教学就存在随意性问题,今天训练学生写人,明天训练学生叙事,后天训练学生写信,大后天训练学生写景。
作文训练存在随意性,导致学生晕头转向,很难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质量。
这就会让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热情会受到影响,积极主动性也会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创作出来的文章也大多是枯燥无趣的,缺乏生命力。
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到写作教学效果,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
教师与学生在写作方面都存在问题,就容易造成作文教学、训练的无力性。
跨学科教学实践小学语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关注。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背景,探讨跨学科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跨学科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科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跨学科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在实施跨学科教学实践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跨学科教学活动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相一致。
例如,在教授《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唱歌等方式,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整合学科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论“跨越式”教学方式在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 方 教学 法
论 “ 越式 ’ 学 方 式 在 低 年 级 小 学 语 文 识 字教 学 中 的 跨 ’教
运 用
谢 启 华 ( 州市越秀 区登峰 小学 广 州 5 0 1 广 1 9) 0
摘 要 : 小学语文教 学中 , 字教 学一直是 一个重点 , 在 识 特别是低 年级小 学生正是打基 础的时候 。 新课 标 中, 对这个 阶段 的识字 量的要 求 又 有 所 增 加 , 何 完 成 新 课 标 的要 求 , 进 一 步深 化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 摆 在 教 育界 人 士 面前 的一 个 重 要 课 题 。 文 认 为 , 以 引 入“ 如 并 是 本 可 跨 越 式 ” 学 方 式 来 进 行 改 革 。 体 就 是 在 课 内教 学 中 激 发起 学 生 识 字 的 兴 趣 , 通 课 堂 内外 界 限 ,将 课 文 资 源 引入 识 字 教 学 中 。 教 吴 打 关键 词 : 跨越 式教 学 小学语文 识字教 学 中圈分类 号 : 6 . G 3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9 5 2 1 ) 2c- 0 2 0 1 7 - 7 ( 0 10 () 0 8 - 2 9
2 小学低 年级语 文识 字教学 中存在 的 问题及 其 原 因分 析
2. 1教学模 式方 面 识 字 教 学 是 低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重 点 内容 , 学 对 象 年 级 较 小 , 般 就 是 6 教 一 ~7 岁。 这个 阶 段 的 学 生 的共 性 是 : 动 、 玩 , 好 贪 好 奇 心较 重 , 易 对 陌生 事 物 产 生 兴 趣 , 容 但 是 , 意力不够 专注 , 趣来得快 , 注 兴 消失 得
学习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心得

学习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心得在“国培计划(2011)”-----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学习中。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聆听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老师的“小学语文跨越式课题”的录象中,让我心中为之一振,同时也让我打开眼界,尤其是教学实践的结果真是惊人。
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的时间分配。
构成课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不论综合课还是单一课,一般都是由这几个部分或由其他某几个部分组成的。
而跨越式教学结构模式,在何克抗教授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有了新的理解,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基础上形成的语文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是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模式”主导——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完成课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包括“激发动机引入新课、识字教学、朗读指导、阅读理解”等环节,约占20分钟);主体——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深化和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部分包括“扩展阅读、邻座俩俩讨论、打写(或手写)习作”等环节,也占20分钟左右)。
归纳起来就是“20(完成课标人物)—10(拓展阅读)—10(拓展写)”模式。
(1)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借助网络环境进行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终端机上直接上网,扩展了学生阅读的环境和内容。
目前在我国面向少年儿童的中文网站中,已拥有相当多图文并茂甚至配有声音、动画的多媒体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
儿童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
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满足了孩子们如饥似渴地从网上的相关网站上找来看。
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每次上课都不占用过多时间去讲解课文内容,在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本课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余,可以引导学生上网去阅读那些经过精选的多媒体材料,并腾出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在网上学习的心得,。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以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意义1.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跨学科教学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学科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跨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1. 以语文课为载体,融入数学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学科,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数的概念、运算规则等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以语文课为载体,融入美术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
3. 以语文课为载体,融入音乐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四季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 以语文课为载体,融入科学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水的奥秘》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策略1. 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知识教师是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者,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模式研究

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模式研究跨越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跨越式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语境中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水平。
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在跨越式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还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实践等方式,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语境中学习,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色彩,甚至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感受文本的魅力。
此外,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与实际生活结合、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跨越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跨越式”实验,力争大步跨越

“跨越式”实验,力争大步跨越——支旗小学“跨越式”试验教学工作总结经历了一年多的跨越式教学试验,之前的困惑与迷惘已逐渐明朗,现将这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学校所做的工作为了积极配合县教育局“跨越式”教学试验项目课题小组的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一认识,积极努力地做了许多工作:1、成立了试验项目领导小组。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开学前的8月19日召开会议,学习“跨越式”教学试验项目的思想内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挑选教师,成立了支旗学区“跨越式”教学试验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曾好雄,副组长:田克勤,组员:张旭辉、陈艳青、姚斌、雷淑红、张会芳、李培珍、张安文、马茨萍等。
本学期又增加了4名组员,分别是:姚云霞、王芳霞、雷慧娟、青菁。
2、为试验教学创设条件。
学校为了使“跨越式”试验教学项目有效开展,取得长足发展,特给试验班级配备了电脑、投影,给教师办公室配备了接入光纤的办公电脑,优先保证试验教师使用,为他们备课、学习和下载有关教学资料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和方便。
3、校长主任亲自抓落实,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研讨。
本学年,校长亲自带队组织跨越式实验教师外出培训。
实验教师在曾校长的带领下,分别参加了永宁和天水的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在培训中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深刻体会了“跨越式”教学理念的思想内涵。
学校领导特别是曾校长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实验教师教师尽早快速的进入“211”模式,让“211”模式能够高效实施于课堂教学。
并坚持听课促使教师上课的模式固化,变成常态课。
另外,试验教师还在每月进行的课题交流会上,结合教学实际、试验开展情况,随时进行研讨,真正实现了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使跨越式教学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4、扩大范围,渗透理念。
为了进一步推动“跨越式”教学项目,使“跨越式”教学理念及时渗透到全体教师的心中,学区经常邀请曾局长为全学区百余名教师进行“跨越式”教学理念培训,并做了关于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使每位教师对“跨越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的认识和了解。
与你携手跨越——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2)

课堂中怎么实现有效地提问?
• 深入理解教学目标。情感的?认知的? • 提问前教师应有预设答案,并能根据学生
的不同回答给予恰当的反馈,从而进一步 引导学生。 • 多听课、多研究。
精品课件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分别拓展什么?
•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同,拓展内容也不 同。
• 以课文课为例:第一课时的拓展阅读是为 生字学习服务的,第二课时的拓展阅读是 为课文主题理解服务的。第一课时可以阅 读一些包含生字的短文、儿歌、字谜等, 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分等,第二课时拓展 阅读可以读一些与课文主题一致的小文章,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精品课件
拼音课教学模式详解
• 拼音课第一课时(以拼音、拼读为主)
精品课件
拼音课教学模式详解
• 拼音课第二课时(以生字、短文为主)
精品课件
拼音课教学案例观摩
网络环境拼音课《b、p、m、f》设计(第一课时)
广州市越秀区 陈卓毅
非网环境拼音课案例:一年级《ang、eng、ing、ong》设计(双课时) 宁夏永宁县 黄春艳
与你携手跨越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刘俊生博士toljs163com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1028于河北省青龙县第一篇模式上路从学术的角度说模式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从工作的角度说模式其实就是教师模仿的一个架子大家千万丌要背书上模式的定义此处的模式就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操作步骤跨越式语文教学基本模式20分钟10分钟10分钟讲解提问说话感悟朗读写作阅读
• 教师过于主导,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思维 • 没有相似情境的文意迁移,对课文主题理
解不够深入
精品课件
如何在20分钟内基本完成课标?
小学语文跨越学科式教学实践探究张小丽

小学语文跨越学科式教学实践探究张小丽发布时间:2023-05-29T09:35:57.11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张小丽[导读] 本论文旨在探究小学语文跨越学科式教学的实践。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提出有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和思维发展。
研究发现,跨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最后总结了实践的成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合肥市新站区竹溪小学安徽合肥 230011摘要:本论文旨在探究小学语文跨越学科式教学的实践。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提出有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和思维发展。
研究发现,跨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绩,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最后总结了实践的成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学科融合一、引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科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割裂感,学生容易陷入对语文知识的孤立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跨学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究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跨越学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发展。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背景分析2.1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当前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以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
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2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意义将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
例如,将音乐与语文进行融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参加一年级语文”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实验工作回顾

参加一年级语文“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实验回顾白杨坝小学刘虎清2011年秋季,我校和本县其他10所小学一起,启动了“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试验工作。
我成为一年级语文实验教师。
由于没有参加宁夏实验工作体验式培训,在县城培训时如坠五里雾中。
回来后查阅观看课题组提供的资料,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工作中,由于充满了对这个新事物的好奇,积极性得到空前发挥。
积极参加培训,积极进行新课程设计。
艰难而又不倦的进行课件制作,经历了焦虑、紧张,困惑与稍有进步的喜悦。
也在起步时得到县教研室老师们的赞许。
现在回顾这段经历,既有喜悦和不多的成就感,也有因徘徊和彷徨带来的遗憾。
尽管教研室的老师和课题组的专家在跟进反馈和指导,尽管在进行不停地培训,并为了资源共享,为了减轻教师负担,还实行了集体备课,但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不足与观念上的落后,依然制约了个人发展与教学成果。
作为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心得有以下几点:一、正确的人生观与积极的工作态度永远决定着个人工作质量与方向,也决定着你能在此路能走多远;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保证完成任务、提高工作质量的关键;三、虚心求教和不满足于现状的热情是保证你继续前进的动力。
令人遗憾的还是形式与内容、创新与继承的把握:一、注重了模式的把握,忽略了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检测、复习、反馈和课外辅导等手段,导致了教师讲起来好像表达流畅,环节完整,而实际效益不高的情况;二、个人疲沓和散漫的作风不仅影响了个人工作技能的提高,也影响了课堂管理质量的提高,松散的内核导致了整体效益的下滑;三、原本就不扎实的基本功,显示出“先天性”不足,影响了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的双重提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谁吃老本谁落伍,更何况我无老本可吃,除了不断学习,自我超越,除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我别无去处。
我相信,保持自己单纯的心理,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灵,一定会如鱼得水,不断进步!2012年12月24日。
什么是跨越式教学

什么是跨越式教学?10月25日早上,关桥中心小学的主教学楼正在进行加固,海原在1920年曾经发生过8.5级地震,山川易貌,死伤二十多万人。
汶川地震后,这里的教学楼被要求加固至能抵御9级地震的强度。
学生在临时教室上课,屋里没有暖气,挺冷的。
田虹早上有两节二年级的语文课。
她要上的课文是《酸的和甜的》——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17课。
前20分钟,她给学生讲课文。
按照我们惯有的经验,后面的20分钟将会是前20分钟的延续。
许多老师在40分钟课程结束的时候,还会觉得这一节课太短,没法讲完这些内容。
进行到20分钟左右,田虹停了下来,让学生读手上的扩展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是北师大跨越式教学团队所编,与这一课相匹配的有10篇阅读材料。
10分钟后,田虹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喜欢哪一篇文章,并写下对这篇课文的感受,无论长短,写多少,算多少但一定得写。
田虹所采用的就是何克抗带领的团队所进行的跨越式项目中语文教学的“211”模式。
前20分钟讲解课文,中间10分钟扩展阅读,后10分钟进行写作。
重要的是,跨越式项目没有课后作业,所有的一切都在课堂上完成。
没有作业的语文教学,是许多家长和孩子难以想象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过诸多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批评讨论。
1997年11月的《北京文学》上,刊登过3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
其中一篇是编剧邹静之写的《女儿的作业》:我不是个好父亲,我先是没有头悬梁,陪女儿深夜写作业的精神;再有,她的作业,我也大多不会,陪也帮不上忙。
我没想到语文的教法已经深入细致到字典词典内部去了。
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翁”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划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我不知道学得好的同学是否已经是半个文字学家了。
我曾对女儿说这没用,你学会查字典就够了,字典是工具,而你不必成为工具。
何克抗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
他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我们片面地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
跨越式语文教学

首先,他们认知活动的有意性明显发展。
心理学实验证明,幼儿注意持续集中的时间3岁约4分钟,4岁10分钟左右,5到6岁15分钟左右,7岁可达20分钟。
“注意是学习的门户”(乌申斯基),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
初始阶段学生持续集中注意的时间,在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的情况下,已经长达半节课,这是他们认知活动有意性明显发展的心理基础。
再来看记忆,6岁左右学生记忆的有意性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质变。
这时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秘书加强记忆,这是孩子学习系统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一个重要条件;心理实验表明,6岁左右的孩子词语记忆(抽象记忆)的发展大于形象记忆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想象的发展也是这样,6岁左右的孩子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不但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比如编故事,6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与词汇,编出首尾连贯、合情合理的故事来。
总之,从注意、记忆、想象这三个主要的认知心理现象来看,6至7岁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意性明显发展。
尽管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活动仍具有浓厚的无意性色彩,但这已使他们具备了较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的心理条件。
其次,初始阶段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思维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就能靠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有具体事物的联想来进行了,已经能够摆脱具体行动,运用那些曾经看见过的、听到过的事情和故事来思考问题;到了6、7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由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由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语言的理解,由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由片面的从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发展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联系上进行逐步正确和深入的判断和推理。
小学教学跨越式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学校开展的教学跨越式改革项目。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教育创新带来的喜悦与挑战。
以下是我对小学教学跨越式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改革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小学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片面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我校决定开展教学跨越式改革。
二、改革目标1.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改革措施1.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2. 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5. 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四、心得体会1. 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学跨越式改革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跨越式改革中,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同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 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跨越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大教授的小学验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

大教授的小学实验: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以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域,何克抗要做的事,“就像要让西海固被青山绿水围绕一样难以想象〞。
他的方案是,用两年的时刻,让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认读超过2500个经常使用汉字,能阅读青青年通俗读物,例如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构造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总之,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抵达乃至超越城区最勤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10月末的一天,何克抗第4次来到海原。
一年前,他给那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这项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
车在山道上颠簸,远处的山峦寸草不生,目之所及都是刺眼的黄色。
“如此的地貌,走遍中国也不多见吧?〞73岁的老教授摇下车窗,向窗外望去。
事实上,本地薄弱的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生源,并非比那个地址的自然环境强多少。
帮帮这些可怜的娃娃在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中,远道而来的何教授是位“大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成立技术标准?。
如此一名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公认的顶级专家,现在却是“大学请不动,小学不请自来〞。
据他的一名门生估算,“老先生每一年超过1/4的工作时刻都泡在小学课堂里〞。
何克抗最初启动这项“跨越式〞课题的时候,他并无明确地想要把课题引向农村。
10年前首批试点这一课题的,几乎都是国内一流的小学。
前不久,一些美国教育人士去广州的一所实验校参观,那里每一个小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上课满是网络化教学,“如此的教学环境美国也比不了〞。
但是,锦上添花并非是何克抗的最终目标。
从2003年开场,他尝试把课题放到农村学校。
2004年,课题开场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丰宁全面推行。
2021年年末,时任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的马兴隆在银川听到何克抗介绍跨越式课题。
关于其中的理念,他一时刻没有全弄明白,可是课题提出的目标让人着迷。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进入到第三个释疑解难环节,则突破重难点,包括示范朗读、关键问题讲解及学习方法介绍、组织相关活动促进理解课文等。
紧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扩展阅读,并最终学用结合,以打写或手写表达结束。
前三个教学环节以发挥主导作用为主,占20分钟。
后两个环节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主,各占10分钟时间,即“2-1-1”模式。
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
伴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借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举办“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聚集教育一线的课改精英和海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课改经验,以期以民间视角探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以下为论坛实录。
何克抗: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要讲五个方面,但是前边资料都有介绍,我只是简单说一说。
为什么我们做跨越式?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制高点。
大投入有没有大产出,实际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我们做实验目的,从2000年开始希望给出明确回答,对学校来说,教育信息化应该学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都有显著作用。
一、跨越式试验目标。
语文小学开始做,通过两年学习,识字达到2500字以上,能写简单的文章,英语要词汇量、口语、听说能力达到初中以上水平。
其他学科我们也有具体的跨越式目标,这样高的目的有没有可能实现。
二、模式方法。
关键有创新理论,有了创新理论才有模式和方法,这套创新理论涉及五个方面,信息化最核心怎么跟课程整合,还有怎么让老师有操作性,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多年来在语文论有显著成效。
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关注两个方面,传统教学只关注老师发展,西方教育强调学生为中心,我们实际能够实现跨越式的目标,同时关注两个方面,用创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去对老师进行系统的四个层面的培训,另外怎么把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信息技术环境、信息化资源不仅成为老师教的工具,更重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我们关注目标教与学,而且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里边去,才取得这个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教授的小学试验: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何克抗要做的事,“就像要让西海固被青山绿水环绕一样不可思议”。
他的计划是,用两年的时间,让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认读超过2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比如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总之,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10月末的一天,何克抗第4次来到海原。
一年前,他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这项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
车在山道上颠簸,远处的山峦寸草不生,目之所及都是刺眼的黄色。
“这样的地貌,走遍中国也不多见吧?”73岁的老教授摇下车窗,向窗外望去。
实际上,当地薄弱的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生源,并不比这里的自然环境强多少。
帮帮这些可怜的娃娃在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中,远道而来的何教授是位“大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这样一位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公认的顶级专家,如今却是“大学请不动,小学不请自来”。
据他的一位弟子估算,“老先生每年超过1/4的工作时间都泡在小学课堂里”。
何克抗最初启动这项“跨越式”课题的时候,他并没有明确地想要把课题引向农村。
10年前首批试点这一课题的,几乎都是国内一流的小学。
前不久,一些美国教育人士去广州的一所试验校参观,那里每个小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上课全是网络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美国也比不了”。
然而,锦上添花并不是何克抗的最终目标。
从2003年开始,他尝试把课题放到农村学校。
2004年,课题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丰宁全面推广。
2008年年底,时任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的马兴旺在银川听到何克抗介绍跨越式课题。
对于其中的理念,他一时间没有全弄明白,但是课题提出的目标让人着迷。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小学二年级学生要认读1600~1800个常用汉字,跨越式课题的目标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按照新课标,二年级学完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为5万字,小学毕业时则应达到100万字;而根据跨越式的设想,二年级学生仅课内阅读就能达到80万~90万字。
在写作上,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只说不写,三年级开始写话写句子,四年级才开始写段落;而接受跨越式培养的学生,上二年级时平均就能手写出超过150字的段落,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甚至可以用电脑打写出300字以上的文章。
中午吃饭的时候,马兴旺找到何克抗,问他:“能不能把这个课题放到海原?”在此之前,这位分管教学的副局长花了40天时间,调研了海原山区里的上百所村完小和教学点。
他把自己的结论告诉何教授:“可怜的地方,住着可怜的老百姓,生下可怜的娃娃,接受着可怜的教育。
”“跨越式课题不挑剔师资和生源。
”何克抗回答说,“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今年10月底,在宁夏永宁县的一次课题研讨会上,何克抗再次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表达了这项课题的信念。
“教育的力量就在于,能把普通的老师变成名师,能把原本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很快地……变成优秀的学生。
我觉得……我觉得……”何克抗说这番话时,数度哽咽,最终也没能说完。
散会之后,人们还在议论,一句挺寻常的话,为什么会让饱经世事的老教授不能自已。
一位相熟的老师沉吟半晌说:“因为这是他的理想。
”教母语怎么能像教外语?何克抗并不是“搞教育”出身。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后来致力于研究汉字编码。
业内评价,他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甚至要早于王永民(王码五笔输入法的发明人)。
当他在美国加州留学的时候,新成立不久的苹果公司邀请他去开发汉字输入。
不过,他拒绝了这项邀请,回到国内,转而用汉字编码的技术教小学生识字。
在长达30年的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跨越式”教育理念。
在教育界,很多人对“跨越式”这个提法颇有微词。
在教育工作者看来,这是官员才会喊的口号,而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工作,来不得虚假和浮夸。
因此跨越式课题那些超越了新课标的目标,被看作是拔苗助长。
“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能力。
”何克抗回应说。
在他看来,传统的母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
按照皮氏理论,5~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
在10岁以前,儿童也只能具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很难写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理论的负面影响。
”何克抗说。
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入,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比如,二年级学《乌鸦喝水》,几代人都被要求从字词和语法入手。
哪个老师要是提出从阅读和写作入手,会被认为是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可是母语有必要像外语那样从单词和语法教起吗?”何克抗始终对这个问题存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一些心理学家的调查已经表明,5~6岁的学龄前儿童掌握的口头词汇超过3500个,4~5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各种句型,包括较复杂的疑问句,甚至连讽刺挖苦都能听出来。
这与皮氏“学龄前儿童的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的理论明显存在矛盾。
在实践中,何克抗发现,孩子们虽然不会读不会写,却具备着强大的“音义”基础。
曾有教育工作者拿较复杂的《唐诗三百首》做过试验,只要用汉语拼音注上音,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都能读且能基本理解诗的意思。
除了个别词,比如《咏柳》里面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个“绦”字,才需要帮着解读。
在继承和批判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何克抗先后完成了两本著作《语觉论》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在他看来,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在于必须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而非以语法字词为中心。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均已具备写出结构完整、通顺流畅文章的客观条件,因此母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
以二年级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为例,课标中规定,学生要掌握“妈、午、好、放、合、收”6个四会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
传统的教法怎么教呢?上过语文课的人大多经历过,就是在课堂上反复地拼读,回家再写个10遍20遍。
按照跨越式的理念,根本不需要繁重的课外作业,只要在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中反复出现这些字,就能通过阅读强化识字。
同时,在第一课时的写作环节,还可以要求学生用这6个字设计字谜或是造句,以此完成综合性的认知训练。
比如试验班的一个学生就这样造句:“中午,妈妈和奶奶去买菜,我放学收拾好书包回到家里等她们,等着等着,我慢慢地合上眼睡着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课题组老师会夸赞说:“很好,回家玩儿去吧。
”传统语文教学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尽管跨越式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并不复杂,但是老师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模式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因此每个月,以何克抗为首的课题组成员都会从北京分赴各个试验区,通过听评课给予试验教师更多的指导。
10月末,何克抗带着他的课题组再次来到海原。
在距县城10公里外的西安乡中心小学,参与课题的许海英老师正在上二年级语文课,当天要讲的是《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二课时。
这是一则童话,大意是:春天,小柳树长出了叶子,很得意,由此就看不起光秃秃的小枣树。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这才意识到错了。
与城市里那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相比,许海英老师的课看上去并不热闹——没有调动孩子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没有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互动式参与,也没有衍生出来的拓展内容。
唯一不同的是,她使用了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40分钟被分成三部分。
前20分钟是老师对课文的讲解,随后让学生们翻开一本由课题组编写的《拓展阅读材料》,课本里的每篇课文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6~8篇拓展阅读文章。
就本篇课文来说,有儿歌《树》、散文《小柳树》、成语故事《囫囵吞枣》,还有一些主题与课文相似的童话,如《8支荧光笔》《文具盒里的小故事》《太阳和北风》等。
许海英挑出其中5篇,要求同学们快速阅读,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
大约10分钟之后,许老师宣布阅读结束,然后在黑板上出了两道作文题。
一是描写一位好朋友,要注意发现对方的长处,二是续写这个寓言故事,两题任选其一。
这个10分钟的写作环节就是让学生尽量写,最终是否写完并不重要。
“一个好的思路,其实往往很简洁。
”一位一直在关注这项课题的老师评价说,“在小语界,老师们公认阅读和写作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敢于砍掉一半的教学时间,让低年级的学生自主地去读和写。
”对于许海英老师的这节课,何克抗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
他一直在掐着时间。
由教师主导的教学环节用了27分钟,这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扩展阅读和写作分别仅剩下6分钟和7分钟。
何克抗认为,原因在于许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把握还不到位。
有一个环节,许老师提问,小柳树怎么好看,谁来读一读?小枣树怎么难看,谁来找一找,读出来?这段提问加读书用了5分钟时间。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
”何克抗说。
这两个浅显的问题,学生读过课文就能解决,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
相反,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体现语文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意识到,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海原县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听完之后频频点头。
他举例说:多年来,老师们教《将相和》,都是从一开始就提问,渑池会上,廉颇怎么样?学生照着书回答,“廉颇是……”接着,老师又问蔺相如怎么样,秦王怎么样,从头问到尾。
看起来师生之间是有互动的,结果是学生一无所得。
要是按照跨越式的理念,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抓住重点。
比如《将相和》的特点是通过外貌和动作来反映人物性格,那么20分钟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去体会人物性格,随后10分钟拓展阅读都是关于人物的短文。
最后10分钟的写作环节,可以让学生们写自己的同学,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反映性格。
在海原,一天的工夫,何克抗和课题组成员跑了两所乡镇中心校,听了4节课,评了4节课。
回到县城宾馆时早已天黑,就在等待服务员开房门的短暂工夫,年过七旬的他斜倚在服务台上,一言不发。
“老先生累得够呛啊。
”随行的海原老师们私下感叹道。
找回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时光倒退50年,当年轻的何克抗在北师大物理系学习电子专业时,一度痴迷于写小说,甚至一心想转到中文系。
后来转系未成,留校任教。
1979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成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一生都在琢磨怎样把与教育有关的那些理论、技术跟实践相结合。
他从未放弃对母语教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