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班级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维刚班级管理

原载于<北京青年报>

孙维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继孙之星同学写文章让我们“认识孙老师另一面”(见本报2月5日2版)后,姜宪明,北京22中学前任老校长之一,也给报社写来一封长信,告诉我们孙维刚的成功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和解决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而非将二者对立起来),因此在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没有出现任何应对“双重标准”的尴尬和矛盾。

1980年,他从初一开始接学生一直送到高三毕业,自己教数学兼班主任,进行了长达17年的三轮班“大循环”教改实验。一轮班的蔡冰冰是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国家奥林匹克集训队的选手;二轮班的彭壮壮荣获全美最高水平的高中学生科学竞赛大奖——西屋奖;三轮班的闫王君是第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

1986年毕业的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占全班总人数的55%。

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的巨大付出。而正是由于辩证地解决了教书与育人间的关系,即“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孙维刚语),他才培育出了高素质的人才。

■早已被社会上淡化的“养成教育”,在孙维刚这里还是“香饽饽”。

■孙维刚抓德育,常讲“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而他教心的方法便是以身作则。

■抓素质教育从哪儿入手?孙维刚认为,德是关键。在他看来,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

《资治通鉴》里说:“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在孙维刚的育人准则里有这样一条“定理”:“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他反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一个智商高的人,如果不把他的才华用在正地儿,那他还不如干脆无才。

孙维刚开家长会有一个奇特的地方:“重德轻智”。三轮班家长李全还记得:开家长会时,有时孙老师会把学生的成绩及排名列在黑板右侧,而随后又在显要位置打上另外一个“综合分”即“素质分”,有时两者反差较大,成绩不好的却有可能受到表扬。后来家长才明白他用综

合素质去评价学生是正确的。他认为有远大抱负、正派、诚实能助人的学生最终能成材。

1999年6月,已是近61岁高龄的孙维刚,又接下了他的第四轮,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轮实验班。这时的他,从1990年发现膀胱癌开始,已前后接受过8次手术,此前不久,由于发现直肠癌变,又刚刚进行完“直肠改道”手术。6月20日,是全班同学和家长永世铭刻的日子——孙老师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其父母的联席建班会。会上,针对社会上越来越浓的“见分不见人”的风气,孙老师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做学问,先做人。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好人。”

基于此,孙老师提出了如下的建班原则——

一、诚实、正派、正直。

二、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

三、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从1999年6月20日到9月1日,类似的家长会孙维刚共召开了10次,每次平均3个半小时。

许多人认为,本来学生学习负担就很重,再花时间、精力抓德育得不偿失。但孙维刚不这么看,他认为知识长进,使人易于了解社会和确定人生的正确方向,这时学习道路上遇到困难,也不会气馁。而同时,思想道德正派的人,一旦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就会有利于人民和社会。

有人形容:高考分数下来,差1分,能差出一大操场人。可是1997年5月,孙维刚三轮班成绩排在前15名的学生,却做出一项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把4个市级三好生的名额(高考时每人可以加10分)主动让给后面的伙伴。

难怪孙维刚的实验班中总会出现“咄咄怪事”:

中考还有半个月,李冰的父亲不仅不让患风疹的孩子回校取书包(他是上着一半课去医院的,全部复习资料都在里面),自己也怕有病毒而放弃去教室,还反过来通知师生快喝板蓝根。

当闫王君准备再次参加国奥赛,再拿一块金牌时,他想到了积劳成疾的孙老师,结果他拿出100多个小时为班上同学做辅导,自己却在奥赛选拔赛中以一分之差落选。他的家长和他却认为这样很值。……

在孙老师的班上,唱歌要唱革命歌曲,看书要看积极的书籍,学习着装要朴素,递送别人东西要用双手,教室里必须一尘不染,放学回家要帮父母做家务事,下课后必须坚持跑步训练……早已被社会上淡化的

“养成教育”,在孙维刚这里还是“香饽饽”。他曾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的“小气候”。

许多报道都提到过三轮班前15名学生高考前主动放弃参评市级三

好生的事情,但是却略过了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这其中就有他自己的独子孙兴。

入学六年来,孙兴虽然是孙维刚的儿子,但除了在班上听课,爸爸没单独给他讲过一次课、补过一道题。父子俩有时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因为一到晚上,四面八方带孩子求父亲指点的人一拨又一拨;有时,父亲又会出去到成绩差的同学家补课。但在此时,父亲却要求他带头把机会让给别人。

在高考的三天里,孙兴由于压力过大,几乎整夜都睡不着,他自我感觉考得很糟,因此既不查分,也不打声讯台电话,只等听天由命了。(后来还是同学想尽种种办法查到他够上北大的消息的)

三轮班的同学还记得:有一次轮到他们班擦楼道里的水池子,由于太脏,同学们一直迟迟不肯动手。后来孙老师知道了,利用一个周末召集同学到校,先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然后他带头以癌患之躯跪在地上,亲自动手和同学一道把油腻腻的水池擦得一尘不染。

孙维刚强调“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他自己除了讲课外,也从不打破寂静,有事也是做个手势,请同学到室外去谈。

他要求同学诚实,自己则一旦发现错误便主动向学生做检查。

他禁止同学迟到,自己也因为由于路上助人迟到而在风中罚站。

他告诫同学朴素,自己也经常穿着多少年前的两套旧衣服。……

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和不厌其烦的劳动中,孙维刚有意识地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操,灌输给了自己的学生。他就像一个火炬手,在把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传递给他们如下的东西:理想、意志和做人的原则。

■孙维刚从不回避升学率,更不回避能有多少人上清华、北大。

■毋庸讳言,智育毕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素质教育必然包含其智力内容的良好“终端显示”

学过物理的人,都还记得这样一道题:要想把铅球推得最远,最佳出手角度是多少?答案是45。啊?

孙维刚在课上问学生这道题,答案也皆如是。

但是他告诉大家:这个答案是错的。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错题,却引发了孙维刚的无尽思考:为什么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