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班级管理

合集下载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孙维刚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教学专家。

他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教育领域,以提升学生成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孙维刚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则和应用案例,以及该方法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个性化教学孙维刚教学方法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个性化教学。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

因此,他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并通过个别辅导和定制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一所中学中,孙维刚教师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方法来帮助一位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他先与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并且自学能力较弱。

孙维刚针对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一套有趣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计划。

他通过使用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孙维刚的悉心指导下,该学生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在数学方面的自信也逐渐增强。

二、多元评价另一个孙维刚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是多元评价。

他认为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因此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试,孙维刚主张采用项目制作、口头报告、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综合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多个方面展现自己的才能。

例子来自一所小学,孙维刚教师在英语课上实施了多元评价。

他给学生们分配了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们合作编写一个英语剧本并进行表演。

在此过程中,孙维刚不仅关注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表达和语法运用,还着重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力和表演技巧。

通过这样的多元评价方式,孙维刚获得了更全面的学生评价,也促进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互动孙维刚教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积极互动。

他认为教室应该是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而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的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的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的教育方法
孙维刚(1811-1888),是中国教育界的著名先驱,亦号称中国“教育之父” 。

他以其发明的独有的教育方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19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亦立
下了不朽之功。

孙维刚提出改革教育制度的第一条准则,就是“新制度应更有个性、更独特”,以适应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

在他的理论中,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经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未来的文化环境,以实现自我发展的境界。

他认为,新的教育方法,如果意义重大,应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例如将相关法律法规应用到实践中,以此解决社会问题,调动学生运用法律制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另外,他还提出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提高审慎思考能力、结合现代法律理论实践,以及鼓励学生反思、挖掘学习体会等措施,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孙维刚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将法律的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社会
问题”。

这就是他一系列调整教育制度的思考的基本准则,正是基于此思路,他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学生像一种有机体一样去发展,使其所学习的法律知识有效地应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能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更聪明地做着自己的选择”。

孙维刚的教育方法,将重点放在以法律思维去改善学习和实践环境,推进教育
的发展,也起到了引导和要求学生的作用,实现了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帮助了19
世纪教育的发展。

这也使得今天,更多的教育者和一般民众,都能够以孙维刚为精神活动,在校园、社会、组织和社区等多个层面,使得中国教育更加卓越。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直至2002年去世。

孙维刚老师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教育》杂志社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现为郑州维纲中学校长)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解读孙维刚老师

解读孙维刚老师

解读孙维刚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有什么比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与问候更荣幸的呢?还有什么比当生病住院时,几十位家长自发组织守护几十个昼夜而更令人欣慰与感动的呢?还有什么比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大多数同学都考上清华、北大,创造了人间教育神话而更令人佩服与惊叹的呢?他就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首批有突出。

贡献的专家首批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模、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以及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之一的孙维刚老师。

崇高的荣誉令人惊羡,五彩的光环折射出孙老师丰富的人生和优秀品格。

这位身患癌症,曾作过五次手术的老师,在北京22中任教38年,不唯官不唯利,以坚强的意志1顽强的拼搏精神呕心沥血作了长达17年的三轮教改实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做出了令重点中学为之咋舌的成绩,学生素质全面,品德高尚,身体强壮,第三轮实验班高考全部上线,上重点本科占95%,上清华、北大的占55%o并且各轮都有很多同学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其中有获IMO金牌选手,开北京市之先河。

而每轮班的学生的入口成绩均在北京市区重点中学录取分之下。

出于职业的爱好和对孙老师由衷的敬佩,梦想自己也探索出一条教改成功之路,也愿更多的这样的高素质老师执教于三尺讲台前,尽管只在电视里见过孙老师的光辉形象,在他的著述中目睹他的照片,体会他的教育教学教研思想,但我总有一种非解读孙老师不可的冲动,虽只言片语、挂一漏万,我想我作为孙老师的忠实追随者会兴奋不已。

敬业爱生真情育人凡教育战线成绩卓著的改革者成功者,无一不是虔诚的钟爱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专业,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孙老师也不例外o 80年代初,曾有3所高校以优越的条件调孙老师去任教,他不为所动,仍留在北京22中这块普通实验田里劳作,领导多次有意安排重要岗位给他升迁的机会,他痛快的拒绝了,他的高风亮节、无私奉献一直为他的弟子们称颂。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的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的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之父孙维刚的教育方法孙维刚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人物和杰出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之父。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维刚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等几个方面。

首先,孙维刚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关注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基础”思想,倡导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其次,孙维刚注重实践教学方法。

他主张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实验课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强调“学以致用”,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孙维刚的教育方法还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他主张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通过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意愿。

最后,孙维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健康心理和身体的人。

他认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孙维刚的教育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所提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孙维刚是中国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他提出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精髓。

他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

解读传奇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现代教育报近日,《教育》杂志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40名学生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这个奇迹就是被中国基础教育界誉为传奇教师、被授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孙维刚创造出来的。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结构教学法

维刚结构教学法,掀起时代教育革命!发布时间:2012-10-30 浏览:494早在1980年,维刚便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教学方案“维刚结构教学法”,14年后,国家才正式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他的“结构教学法”也就是素质教育,比国家正式提出的要加强素质教育整整早了14年!之后的近20年里,他带出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班,第一轮的学生如今已近中年,而最小的一轮——第四轮实验班的孩子们(现在是初中三年级)已提前学完了他所带的数学课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且因成绩出色被集体免试升入高中。

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所带的第三轮学生,这是他教学史上最辉煌的。

1997届高三(1),竟创全班40人整齐升入大学的奇迹,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40人当中有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考入大学和清华大学。

创全班55%的同学考入清华、北大的神话。

多人被直接保送出国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需要说明的是,22中并不是重点中学,学生天资也并非突出。

一部分是报考重点中学无望的学生,一部分是就近分配的生源。

然而,这只是大家看到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见到他的学生们,就会看到什么是全面发展,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成功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大学生!维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理论。

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

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自身价值,学会多种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种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

”而这种思想也不可思议地与维刚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

他掀起了一场从学校到社会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素质教育革命。

让我们重新回到起点,驻足观看,维刚引领学生们17年走过的崎岖的素质教育革命之路以及那一路壮美的风光。

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应该说任何管理模型的构建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只有达到规定的目标,才能衡量一种模式的优劣甚至是成立与否。

因此管理目标的设定和管理模型的建立、操作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中师的学生在校三年,这期间正是他们的身心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性的关键阶段。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实际上,这个基本单位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

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

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

同时,管理的对象和目标的终端实现者又是学生,而且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

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它相应的模式也应该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在集体的教育目标中既有远景性的,又有中景性的和近景性的。

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

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例如,根据中师生培养规格,设定某班级一年级以“形成专业意识,打好专业基础”为管理目标;二年级以“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三年级以“树立教育理想,具备职业素质”为目标。

这个目标体系的设定是以形成专业特色为主线,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以形成教育理想为最高境界。

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班活动使这个群体组成的异质性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

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一个“管教者”,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这只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他们的崇高理想与职业信念。

要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孙维刚师德报告的观后感

孙维刚师德报告的观后感
当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老师面临的诱惑许多。但在面对 诱惑时,盼望大家想想孙维刚,想想霍懋征、高金英,想想那些为了培 育祖国下一代而努力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战友们,莫非他们都不是凡人 吗?他们都不为生活所累吗?同伴们,让我们打起精神,在教育这条大 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平坦!

第2页共2页
另外,他认为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
的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学生,能够将六年前被重点中学淘
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
汰的蔡彬彬培育成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数学奥赛集训队的人才,我认为
要教育好学生,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学生言行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的同时,自己也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身患膀胱癌要上手术台之前他 还给学生写了五封信,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孙老师对 教育事业无比才会 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全面关怀学生成长,才会做到无私的奉献。不是 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喜爱之情,孙老师不会在 60 岁且身患癌症的状况下 又担重任,奋斗在培育人才的第一线。这种精神,能有几人来比?!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孙维刚师德报告的观后感
与体育老师,所以他认为学生只有全面进展德智体等方面,才算是优 秀的。孙老师始终没有间断过做班主任,他在班里制定了三个原则:
一、做一个正直的人;二、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三、做一个有丰
孙维刚老师是北京二十二中的数学老师。他身患膀胱癌,但却仍旧
孙老师从他第一位获得胜利的学生的身上就认识到,学生的胜利不
于学生的成长吗?孙维刚老师的师德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
仅仅是优秀的成果,而在与全面进展。因此他就开始在班里坚持实行德、 机会。其实,孙老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实践者,在他教育学生

传奇教师孙维刚

传奇教师孙维刚

传奇教师孙维刚总结的数学的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分别是什么?孙维刚,汉族,1938年12月6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郭城。

大学毕业。

中国共产党党员。

自1962年至今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

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孙维刚同志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自己突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学有特色的优秀学生。

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

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

孙维刚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

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

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

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

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在现代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被广泛关注和讨论。

孙维刚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学教师,他以其高效的教学方法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孙维刚在每堂课开始之前,都会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学生充分沟通,确保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目标。

这样的做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标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孙维刚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辅助,来提升教学效果。

他使用PPT、视频、互动教具等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多媒体辅助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孙维刚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实践与应用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孙维刚特别注重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他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小组项目以及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实践与应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个性化辅导孙维刚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他在课堂上会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通过个性化的辅导,他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六、及时反馈孙维刚擅长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他会认真审阅,并给予具体的批注和建议。

他会注重表扬优点,鼓励学生,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方案。

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孙维刚高效教学方法初中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多媒体教学辅助、互动式教学、实践与应用、个性化辅导以及及时反馈。

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

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

孙维刚小学教学方法孙维刚,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致力于改进中国小学课堂教育质量。

他在教育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改善小学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是改进小学教学方法。

孙维刚的小学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围绕学习者中心,即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他提出,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非仅凭知识灌输。

他指出,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便学习到更多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在特定环境中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孙维刚认为,小学教育课堂应实施注重主动学习的原则,提倡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主动发掘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可以从课堂上获得新知识,也可以自主发现知识,反思现象,探索新思想,在学习内容上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

其次,孙维刚认为,教师应该用趣味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更自觉的学习。

他建议,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练习绘画、写文章、演讲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

此外,他还建议,可以采取“学生发言区”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增大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最后,孙维刚指出,小学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元化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手段,比如研讨、展示、实验、问题解决等,使学生的学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提升学生意识的复杂程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良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孙维刚提出的小学教学方法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教学;以趣味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运用多元化的互动式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质量。

只有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真正把孙维刚的小学教学方法活学活用,才能让中国未来的小学生更加健康、充分地成长。

教人要教心

教人要教心

教人要教心——记北京第22中学教师孙维刚1980年,孙维刚开始进行“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实验。

十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作法。

而让他体会最深的则是要当好班主任。

孙维刚当教师35年,从未间断过当班主任。

即使1990年5月发现膀胱癌后到1992年12月痊愈的两年间亦是如此,那两年,孙维刚7次手术两次住院,但仍当着两个班的班主任。

孙维刚当班主任,实实在在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好集体。

他认为一个人没有目标,他的生活将百元聊赖。

一个班级更是这样,要焕发勃勃生机,首先要统一一个正确的目标,一个团结大家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电影《带兵的人》中,连长这样说过:“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那么,怎样才能“浇”到心上?孙维刚会浇。

以前,他每天参加值日扫除,近几年会议和社会工作较多,他仍力争7点多到教室扫地擦桌子,大扫除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摔伤或有病,他送他们上医院,他作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他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赔不是。

1993年1月的一天早晨,孙维刚在路上帮助扶起一位驮着鱼缸摔倒的小贩,到校时,比他们班早10分钟到校的约定晚了5分钟。

怎么办?孙维刚原可以说明原因,但他没这样做。

社会上很多人对某些领导做错了事总要诸多开脱本来就不满,孙维刚觉得他不能给孩子们再描上这样的一笔了。

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迟到了,对不起大家”。

然后走出门外,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

事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孙老师有病,工作又那么繁忙,这我们都清楚。

有一天早晨,老师迟到了,他自惭自责,竟然在教室门口罚站。

那一天风很大,望着门外的老师,同学们心里说不清楚是感动是难过。

孙老师就是这样,要求同学们做到的,自己绝对以身做则。

1992年1月,孙维刚的4名学生代表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住在中国农科院。

竞赛第1天早晨,他正要离家前往时,突然大量尿血,他患膀胱癌以来还从未出现这种情况,刹时间,孙维刚惊呆了。

第三讲 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第三讲 班级管理目标与基本任务

体育目标:
(1)人人身体强壮. (2)运动会上要拿团体第一.
孙维刚老师还对课堂,教室向学生提出了一 个明确的目标:"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明 亮的教室永远干净."
2,确定班级目标的方法
(1)处理好求同与存异的关系,即把集体目 处理好求同与存异的关系,即把集体目 个体目标结合一致 结合一致. 标与个体目标结合一致. 集体目标是班级组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集体目标是班级组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是班级组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在预测基础上所期望达到的活动结果. 在预测基础上所期望达到的活动结果. 个体目标是按照每个学生各自的需要,兴 个体目标是按照每个学生各自的需要 是按照每个学生各自的需要, 性格,意志,情感,品德, 趣,性格,意志,情感,品德,学习等特 为发展特长与才能潜力, 点,为发展特长与才能潜力,培养创造精 精心设计的最佳发展路线和具体目标. 神,精心设计的最佳发展路线和具体目标.
(2)把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 把近期目标, 合一致. 合一致. 近期目标:每阶段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近期目标:每阶段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一般指在半个月或三个星期的目标任务. 一般指在半个月或三个星期的目标任务. 中期目标:一个学年度或一学期的奋斗 中期目标: 目标.( .(一般包含在班级学年或学期工 目标.(一般包含在班级学年或学期工 作计划的目标任务部分.) 作计划的目标任务部分.) 长期目标:三个学年度的奋斗目标 长期目标:
–评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评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诊断作用 诊断作用 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 促进作用 促进作用
五,班级管理的基本任务
–把社会人才素质指标具体内化为学生个体 把社会人才素质指标具体内化为学生个体 的各方面素质 –班级向学生个体提供了控制条件下的社会 班级向学生个体提供了控制条件下的社会 实践活动场所 –满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要求 满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要求 交往,归属,学习等) (交往,归属,学习等) –通过集体或个别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通过集体或个别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达成 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达成

孙维刚的教育教学理念

孙维刚的教育教学理念

孙维刚始终认为:“教学,并不是把一个一个的结论教给学生就完了。

一个事物是怎样来的?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原因,而不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只会摘取果实的人。

要使他们懂得只有学会耕耘播种,才能收获.果实。

”平素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我最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课堂上没.讲过的东西,他让学生去思考;书本上没出现过的习题,他布置学生去做;第一次搞错了,他竭诚鼓励:“敢于这样想就很了不起,人类就是从不断约失败中吸取教训而进步起来的。

”他主张学生在课堂上不记笔记。

他说:“真正的好学生是上一课认真思索,课后经过分析再写下来,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他要求学生不能把思维停留在答案上,一道题做出来,应该再回过头考虑一番,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一点体会才是。

别人约作法如果与你不同,你就要弄明白他的思路,当你知道了他的思路,就应该以同样的思路想到他前面去。

每当学生们对某个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孙维刚甚至比学生还兴奋。

他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这样的时间孙维刚最舍得花,他明自,在这种讨论中,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洗耳恭听的同学都最可能在这种探求知识的规律、探求诸规律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这也正体现了孙维刚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当作上和水,把学生比作花,以知识为营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多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真正要达_到的目纳。

(该文至此结束)对于课堂讨论,我不赞成下面的方式:教师提出某个洞题,或写出一道题目后,给几分钟或更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解决了润题的小组的代表,站起来进行回答。

我认为,其弊端有二:(l)一些优秀的思考、传播的范围小;而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听不到。

(2)秩序乱哄哄,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校,甚至会闹起来。

我们的课堂,应该笼罩着深沉思考的气氛。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

孙维刚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孙维刚先生则是这门艺术的大师之一。

孙维刚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孙维刚教学法进行介绍,探讨其核心思想以及应用。

一、教学理念孙维刚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他认为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扮演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孙维刚深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个性化教学在孙维刚教学方法中,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这种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孙维刚强调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他倡导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和沟通,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法。

三、启发性教学孙维刚教学方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性教学。

他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孙维刚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关键。

为了实现启发性教学,孙维刚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例如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提供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实践案例以下是一则关于孙维刚教学方法应用的实践案例:在一所小学的语文课上,孙维刚教师面对一个阅读理解难题。

他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然后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他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踏出思维的边界,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

孙维刚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被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五、总结孙维刚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效果成为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维刚班级管理原载于<北京青年报>孙维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继孙之星同学写文章让我们“认识孙老师另一面”(见本报2月5日2版)后,姜宪明,北京22中学前任老校长之一,也给报社写来一封长信,告诉我们孙维刚的成功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和解决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而非将二者对立起来),因此在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没有出现任何应对“双重标准”的尴尬和矛盾。

1980年,他从初一开始接学生一直送到高三毕业,自己教数学兼班主任,进行了长达17年的三轮班“大循环”教改实验。

一轮班的蔡冰冰是北京市唯一入选首届国家奥林匹克集训队的选手;二轮班的彭壮壮荣获全美最高水平的高中学生科学竞赛大奖——西屋奖;三轮班的闫王君是第3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

1986年毕业的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占全班总人数的55%。

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在整个育人过程中的巨大付出。

而正是由于辩证地解决了教书与育人间的关系,即“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而德育的苍白或紊乱,将滞误智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孙维刚语),他才培育出了高素质的人才。

■早已被社会上淡化的“养成教育”,在孙维刚这里还是“香饽饽”。

■孙维刚抓德育,常讲“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而他教心的方法便是以身作则。

■抓素质教育从哪儿入手?孙维刚认为,德是关键。

在他看来,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

《资治通鉴》里说:“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若无圣人君子而予之,宁予愚人,勿予小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在孙维刚的育人准则里有这样一条“定理”:“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他反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一个智商高的人,如果不把他的才华用在正地儿,那他还不如干脆无才。

孙维刚开家长会有一个奇特的地方:“重德轻智”。

三轮班家长李全还记得:开家长会时,有时孙老师会把学生的成绩及排名列在黑板右侧,而随后又在显要位置打上另外一个“综合分”即“素质分”,有时两者反差较大,成绩不好的却有可能受到表扬。

后来家长才明白他用综合素质去评价学生是正确的。

他认为有远大抱负、正派、诚实能助人的学生最终能成材。

1999年6月,已是近61岁高龄的孙维刚,又接下了他的第四轮,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轮实验班。

这时的他,从1990年发现膀胱癌开始,已前后接受过8次手术,此前不久,由于发现直肠癌变,又刚刚进行完“直肠改道”手术。

6月20日,是全班同学和家长永世铭刻的日子——孙老师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其父母的联席建班会。

会上,针对社会上越来越浓的“见分不见人”的风气,孙老师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做学问,先做人。

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好人。

”基于此,孙老师提出了如下的建班原则——一、诚实、正派、正直。

二、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为人民多做贡献。

三、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从1999年6月20日到9月1日,类似的家长会孙维刚共召开了10次,每次平均3个半小时。

许多人认为,本来学生学习负担就很重,再花时间、精力抓德育得不偿失。

但孙维刚不这么看,他认为知识长进,使人易于了解社会和确定人生的正确方向,这时学习道路上遇到困难,也不会气馁。

而同时,思想道德正派的人,一旦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就会有利于人民和社会。

有人形容:高考分数下来,差1分,能差出一大操场人。

可是1997年5月,孙维刚三轮班成绩排在前15名的学生,却做出一项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把4个市级三好生的名额(高考时每人可以加10分)主动让给后面的伙伴。

难怪孙维刚的实验班中总会出现“咄咄怪事”:中考还有半个月,李冰的父亲不仅不让患风疹的孩子回校取书包(他是上着一半课去医院的,全部复习资料都在里面),自己也怕有病毒而放弃去教室,还反过来通知师生快喝板蓝根。

当闫王君准备再次参加国奥赛,再拿一块金牌时,他想到了积劳成疾的孙老师,结果他拿出100多个小时为班上同学做辅导,自己却在奥赛选拔赛中以一分之差落选。

他的家长和他却认为这样很值。

……在孙老师的班上,唱歌要唱革命歌曲,看书要看积极的书籍,学习着装要朴素,递送别人东西要用双手,教室里必须一尘不染,放学回家要帮父母做家务事,下课后必须坚持跑步训练……早已被社会上淡化的“养成教育”,在孙维刚这里还是“香饽饽”。

他曾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的“小气候”。

许多报道都提到过三轮班前15名学生高考前主动放弃参评市级三好生的事情,但是却略过了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这其中就有他自己的独子孙兴。

入学六年来,孙兴虽然是孙维刚的儿子,但除了在班上听课,爸爸没单独给他讲过一次课、补过一道题。

父子俩有时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因为一到晚上,四面八方带孩子求父亲指点的人一拨又一拨;有时,父亲又会出去到成绩差的同学家补课。

但在此时,父亲却要求他带头把机会让给别人。

在高考的三天里,孙兴由于压力过大,几乎整夜都睡不着,他自我感觉考得很糟,因此既不查分,也不打声讯台电话,只等听天由命了。

(后来还是同学想尽种种办法查到他够上北大的消息的)三轮班的同学还记得:有一次轮到他们班擦楼道里的水池子,由于太脏,同学们一直迟迟不肯动手。

后来孙老师知道了,利用一个周末召集同学到校,先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然后他带头以癌患之躯跪在地上,亲自动手和同学一道把油腻腻的水池擦得一尘不染。

孙维刚强调“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

他自己除了讲课外,也从不打破寂静,有事也是做个手势,请同学到室外去谈。

他要求同学诚实,自己则一旦发现错误便主动向学生做检查。

他禁止同学迟到,自己也因为由于路上助人迟到而在风中罚站。

他告诫同学朴素,自己也经常穿着多少年前的两套旧衣服。

……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和不厌其烦的劳动中,孙维刚有意识地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操,灌输给了自己的学生。

他就像一个火炬手,在把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传递给他们如下的东西:理想、意志和做人的原则。

■孙维刚从不回避升学率,更不回避能有多少人上清华、北大。

■毋庸讳言,智育毕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功的素质教育必然包含其智力内容的良好“终端显示”学过物理的人,都还记得这样一道题:要想把铅球推得最远,最佳出手角度是多少?答案是45。

啊?孙维刚在课上问学生这道题,答案也皆如是。

但是他告诉大家:这个答案是错的。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错题,却引发了孙维刚的无尽思考:为什么这么多成百上千的学生,而且多是学习上的优秀学生,竟不曾有一个人发现?结论是:条条框框割裂方式的教学肢解知识的结果,把孩子活生生的思考也肢解了。

因此,抓智育,不能仅限于知识,要通过知识的教与学,不断发展孩子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

听孙维刚的课,他可以从小学算术给学生讲到初中代数、高中代数,一直跑到高等数学的边上。

而学生却不累。

讲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许多老师只选一种方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即可。

但在孙维刚的课上,却“逼迫”孩子们想出24种证法。

可以这样说,在孙维刚的课上,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的。

孙维刚训练学生,一要“敢”提问题;二要“会”提问题;三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出此知识与彼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有时为此,他不惜“设套”去“诱导”学生。

三轮班的刘婷就曾记得这样一节课:孙老师顺手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公式:(a+b)3=a3+3a2b-3ab2+b3。

他一边回身一边问学生能不能记住这个公式。

刘婷不加思索便说“能”。

孙老师摇摇头说,“你应该说这个公式写错了。

因为公式左端a和b是平等的,而在展开式中a和b不平等了,那么它一定是错误的,这就是对称思想。

”从“误”写一个小小的数学公式入手,启发孩子不盲从,并由此引出了美学中的对称思想;这就是孙维刚,一个在数学课上融进了物理、历史、军事、哲学、交响乐、唐诗、天文知识的老师。

听这样的课,学生们哪里会烦?哪里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在学生思维如滚滚洪流被泄闸之后,孙维刚倒退到了幕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角。

看看孩子们被造就后的大脑有多大潜力吧!别人要花一个月,他们仅用三个半天便讲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初中三年便提前学完了高中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部分大学的数学课程。

初二上到一半,便可以优异的成绩答完前一年的高考数学试卷。

……孙维刚从不回避升学率,更不回避能有多少人上清华、北大。

他常常说,在现代社会里,大学是一定要上的,而且要上一流的大学。

当学生的智力素质提高了的时候,在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也将是必然的副产品。

相反,把学习和中考、高考成绩拴在一起,又不肯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道路(因为走“这条路”对于教师确实艰难),便只能采取“题海”战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而孙维刚学生的成绩,总是和“付出”之间有一道“不等式”——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有人说:“不高明的老师累学生,高明的老师累自己。

”孙维刚正是如此。

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让学生会感到数学的乐趣,领略到数学的美。

”在孙维刚的书橱里,记者找到了一摞大硬皮本。

数数共有二十二个(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上面画着三角、圆锥等各种几何图形,旁边则是密密麻麻的解题笔记。

22中的何启真老师曾回忆道:在我和孙老师合作的过程中,我由于家离学校很近,晚上经常到学校里取东西和继续工作,不论我什么时候到学校来,都能看到数学教研室里亮着灯。

我曾悄悄地上楼去看,只见孙老师在灯下聚精会神的备课,桌上堆满了书。

传达室的师傅对我说:每天晚上孙老师都要工作到10点多才离开。

在当今社会上流行着“一上,十二不上”(即晚12点睡觉的学生考不上大学,夜里1点睡的才能考上)的说法时,在许多临考学生点灯熬油在题海中挣扎时,在我们生出许多慨叹:做孙老师的学生是多么幸运的时候,有多少人可曾想到,是孙老师自己先跳进题海、吃透题海、驾驭了题海,才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学会游泳了呢?当他的学生保证每晚9小时睡眠的时候,有谁想到过是孙老师替代了他们在“灯下漫笔”呢?是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的“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又是他为学生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使他们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再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而这些,正是由于有了孙老师站在系统的高度、哲学的高度,对所有知识的运筹帷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