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冲突法
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一)行动 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 行动分为身体行动和语言行动 言语行动分为口头语言行动和书面语言行动 口头语言行动: 口头语言行动: 1、以言表意行动,如命令、传达行为 、以言表意行动,如命令、 2、以言行事行动,如教唆、侮辱他人的行为 、以言行事行动,如教唆、 3、以言取效行动,如口头保证、发誓 、以言取效行动,如口头保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手段 1、手段是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施行 、 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2、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 律性质的重要标准, 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 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 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 如抢夺和抢劫) (如抢夺和抢劫) 3、在法律上还必须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 定,以为法律行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 标准。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标准。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练习
一、多项选择题 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 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 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 ( ):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 )。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成立及生效的要件实质要件形式要件当事人

为了适应调整涉外代理关系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 在1987年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 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合同(应该包 括代理合同以及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首先 适用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合 同准据法的时候,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应该适 用的法律,对于涉外代理合同一般应该适用代理人 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
第二节
一、代理的概念
代理?
代
理
意定代理法律关系示意图
本 人
委托关系
(内部关系)
代 理 人
代理权限内所为 的具体法律关系
(外部关系)
第 三 人
后果关系
(外部关系)
第二节
一、代理的概念
代
理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也称本人或委 托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向第三人为或受 领意思表示,其效力直接及于被代理人的一种 制度。
第二节
一、代理的概念
代
理
国际私法上,代理因具有涉外或国际因素而被称为涉外代理 或国际代理。这种代理,或者代理人与本人、代理人与第三人 具有不同的国籍或住所在不同的国家;或者代理人以本人的身 份与第三人成立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或者代理人根据本人的委 托,代表本人在另一国家或地区实施代理行为,它与国内代理 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三节
一、时效及其法律冲突
时
效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 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时效可以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
第三节
二、时效的法律适用 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
时
效
大陆法系国家认为时效问题为实体法问题, 因而应适用案件的准据法,即时效所属民事法 律关系的准据法。
法学导论重点

《法学导论》知识点总结没用红字的地方是不考简答题的地方,但会考选择题。
其中的司法解释是司考的重点,考试也会考到点,以及名词解释也很关键。
第一章、法与法律1 、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法的表现形态:制度法、观念法、现实法3 、法的基本属性: 1、法的特殊规范性 2、法的国家意志性、 3 法的明确公开性 4、法的国家强制性、 5 、法的普遍约束性4、法的本质:一、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的归属;二、法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三、法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第二章、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一国宪法作主导,由宪法在内的各个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1 、法律体系是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2 、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法律部门的划分:1 、依据:根本依据:法律所调整社会关系的性质;次要方法和辅助手段:法律调整方法主要的法律部门:宪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婚姻法部门、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部门、军事法部门法律体系的建构:内容上完备、结构上科学、形式上规范、价值上公正第三章、法律要素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也被称为法律规则或发的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的细胞,是法律的基本元素。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1 、假定条件2 、适用主体3 、行为模式4 、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的种类: (不同分类方法)一、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指定一定主体可以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义务性规范:规定一定主体应当或者必须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须抑制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二、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三、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附加: 法律要素(1) →法的要素由规则、原则和权利义务构成;一、法律规则(1)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条件时、空、人、情境可为模式(可以)授权性规则行为模式应为模式(应当)勿为模式(禁止)命令性规则禁止性规则法律后果肯定性后果(合法)否定性后果(违法)(2) →法律规则与语言☆考点:法律规则的表述是否必须有道义助词 ?(3)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①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的,也不是每一个条文都完整地表述一个规则或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②第一,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第二,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第三,一个条文表述不同的法律规则或其要素;第四,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包 括:行动的计划、方案和措施;行动的程式、步 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动所借助的工 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手段)是考察行为 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 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 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 上还必须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 律行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 类 (一)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 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又称“作 为”,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 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消极行为,又称 “不作为”,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 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这两种行为 不能反向选择。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 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如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 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主体 (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 种法律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 认定为该法律行为构成的要件。
?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3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1法律规定性?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3行为的程序?4行为的时效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又可称之为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2)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评价, 即由法律根据结果确定行为的法律性 质和类别。不过,这里应当区别的问 题是: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法律后果, 行为结果只是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的 依据之一,但并不是法律后果本身。
国际私法中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

国际私法第九章到第十九章中我国的相关规定第九章民事能力的法律适用自然人权利能力《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1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13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适用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自然人行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9条:“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
”第180条:“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
”第181条:“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2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依照行为地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
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组织机构、股东权利义务等事项,适用登记地法律。
法人的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一致的,可以适用主营业地法律。
法人的经常居所地,为其主营业地。
”第十章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适用法律行为我国法律对法律行为的适用并没有作出一般规定,具体的规定参见关于具体法律行为的论述。
(详见第十六章中的票据法第96条)代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6条:“代理适用代理行为地法律,但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民事关系,适用代理关系发生地法律。
《民法学1》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学》教学大纲四年制本科法学专业用课号:(11090410)54 学时 63 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法学学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我国现行民事法律的基本规定,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系统讲授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法概述、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物权、债权、人身权、侵权行为等。
鉴于知识产权法和婚姻法、合同法另开课程,本课程不作具体讲授。
本学期课程任务为民法总论、债法概述两大部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民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民法的基本技能,提高利用民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难点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章节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课程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从课程的内容结构来看,民法学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侵权责任,各部分均以现行的民事立法为依据,吸收民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民法学先修课程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通过法理学的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民法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宪法学的学习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国家机构及其各自地位、相互关系有所了解,知道民事权利的具体分类、权利救济的基本途径。
三、课程内容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1、教学基本内容认识民法的意义,明确《民法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了解新中国的民事立法,把握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与民法学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新中国的民事立法第四节民法的基本原则2、课外作业1、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2、简述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0代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代理权 第三节 无权代理 第四节 代理关系的消灭
•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代理的概念、特 征及代理制度的意义;掌握代理的种类及 代理权的行使;明确无权代理及法律后果
• 【教学重点及难点】代理的法律特征;转 代理和表见代理的条件
第一节 概述
•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 二、代理关系 • 三、代理与类似制度的比较 • 四、代理的类型
思考题
• 1.试述代理的分类 • 2.试析代理权的性质 • 3.试述代理权行使的性质 • 4.什么是复代理 • 5.间接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 • 6.代理权的滥用有哪些表现、效力如何? • 7.狭义无权代理有哪些表现、效力如何? • 8.表见代理的构成条件有哪些?如何认定?
• (1)代理权的行使符合被代理人的主观或者客观利益标准 • (2)在对被代理人最为有利的条件下实施代理行为 • (3)代理权的行使客观上维护了被代理人的利益 • (4)为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尽到了应当尽到的善良义务
• 四、代理权行使的限制
• ◆利用代理人资格,违背代理权设定的宗旨和代理行 为的准则,进行有损于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代理权 行使的限制行为有(滥用代理权的三种行为):
• 无权代理行为是无效,还是变为有效行为取决于:
• (1)本人是否追认
• (2)第三人是否行使催告权和撤销权
• 《合同法》第48条第2款:◆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 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出表示的,视为 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 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 无权代理的责任
• (3)第三人对本人的责任
• ◆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与之实施代理行为,是对本人 的共同侵权,给本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章法律行为

•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 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 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 为方式。指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 主体(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种法律 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认定为该法律行为 构成的要件。(3)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的行为方式。 指某些行为的实施以法律所规定的时间或空间作为条件, 故此选择时间和空间就成为法律行为方式的特定内容,如 入室盗窃等。(4)与特定对象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有些 法律行为所实施的对象是特定的人或物,其行为方式由该 特定对象的性质所决定,如挪用公款等。
• 著名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在1840-1849年间 出版的八卷本《当代罗马法体系》(尤其第三卷)对此一 概念作了系统论述,被认为是法律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 萨氏提出法律行为的“意思学说”,将“法律行为”与 “意思表示”相提并论。这一学说对后世民法理论及民事 立法影响颇大。1887年《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立法 理由书即采此论,1896年公布、1900年施行的法典文本 “总则”第三章第二节把“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之构 件予以规定。这一带有“意思自由”和“私人自治” (Privatautonomie)印记的概念,在民法学上推导出一系 列上位和下位的概念,如法律上之行为(juristische Handlungen 或 Rechtshandlung)、准法律行为 (geschaftsahnlichen Handlungen)、事实行为 (Realakt)、涉法行为( das rechtlich relevant Verhalten )等等,构成一个非常精密的法律概念体系。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王利明—民法学总论课件

5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一、对“法”的理解 有马克斯主义的和非马克斯主义的。马克斯 主义的法概念为: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 范的总称。
非马克斯主义的有:
规则说、命令说、判决说、行为说、神意说、理性说、 意志论、权力论、必然论、正义工具论、社会控制论、 事业论等。 6
(六)民法与民法学
14
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的调整对象又称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的范围。 《民法通则》第二条明确规定了民法的调整 对象,该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 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 系。”
15
民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分析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平等主体、 财产关系 (一)平等主体
22
视角一:以公私法的划分为视角,民法属于 私法。(不同于宪法、刑法) 视角二:以民法对其所调整的主体的功能与 所反映的理念为视角,民法属于权利法。 (不同于刑法、行政法) 视角三:以调整整个社会的不同领域为视角, 民法属于市民社会的法。 视角四:以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划分为视角, 民法属于实体法。 视角五:以民法对司法者及民事主体的功用 为视角,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视角六:以法律规范可分为强行性规范与任 意规范为视角,民法主要为任意性规范。
2、所谓身份关系,是指基于一定的身份 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如配偶关系、亲属关 系、监护关系等。这些关系在民法上的体 现为身份权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 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二百条 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第二百零一条 按照年、月、日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入,自下一日开始计算。 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开始计算。 第二百零二条 按照年、月计算期间的,到期月的对应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没有对应日的,月末日为期间 的最后一日。 第二百零三条 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结束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时;有业务时间的,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 第二百零四条 期间的计算方法依照本法的规定,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总则发布
第六十六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 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总则目录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 监护 第三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章 法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营利法人 第三节 非营利法人 第四节 特别法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五十七条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第五十八条 法人应当依法成立。 法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法人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 规的规定。 设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九条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第六十条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释义

• 一、法律行为界定 • 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 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 为。它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 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 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 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 (二)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 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 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具体 来说,首先,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 行为。其次,法律行为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 法律效果的行为。 • (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 为,具有意志性
•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 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 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 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 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行为意思(意志) • 它是指人们基于需要、受动机支配、为达到目 的而实施行为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层次,即需 要、动机、目的。 • (二)行为认知 • 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 识。 • 在法律活动中,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 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认识错 误。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 错误两个方面。
• (二)行为方式(手段) •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 中包括:行动的计划、方案和措施;行动的 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 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 (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 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 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上还必须 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律行 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国际私法课件:第十章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冲突法资料

第三节、时效
一、时效及其识别 1.时效概述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 后果的法律制度。 在民法上,时效依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两 类:一是取得时效或占有时效;二是消灭时效或诉讼时效。 尽管各国民商法对时效制度都有规定,但是关于时效的具体内 容、时效的期间和效力、适用范围以及法院是否主动适用时效、 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时效的性质等方面的规定却并不完全 相同,成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在时效问题上产生法律冲突的主 要原因。 2.时效的识别 关于时效的识别问题,各国基本上有两种观点: 第一,认为时效属于实体法事项。这主要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观 点。 第二,认为时效属于程序法事项。这主要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 张。
国际私法上的代理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代理,即涉外代理。 具体指: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国家的国籍或在不同国家 有住所;代理人和第三人具有不同国家的国籍或在不同国家有 住所;或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在另一国家或地区实施 代理行为
委托代理法律关系示意图
本
委托代理关系
人
(内部关系)
代
代理权限内所为 的具体法律关系
律适用 国的做法也不同。
代理人营业地法,有的依最密切联系原则。
理 代理外 依据第三人与本人或 如果本人或代理人与第三人缔结的是合同关系,则完
的
部关系 代理人之间形成的法 的法律 律关系适用不同的法 全适用确定合同准据法的规则。
法 适用 律
律适用规则。 适用被代理人住所地 法或代理内部关系的 准据法。
二、时效的法律适用
三、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时效法律适用的 规定
1974年在联合国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货物销售 时效期限公约》,并于1980年又签订了一个议定书,对上述 公约作了修改。该公约和议定书具体地规定了国际货物销售 时效问题的统一规则。公约第8条规定:“国际货物销售时 效期限为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冲突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法律行为实质要件的准据法应该()
A.适用行为地法 B.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
C.适用当事人的住所地法 D.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应适用的法律
2.关于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目前的国际上的立法趋势是()A.适用行为地法 B.适用法院地法
C.当事人的属人法 D.依尽量使法律行为有效的原则,选择适用多种规范
3.关于代理内部关系的法律适用,各国法院均主要是首先适用()A.本人营业地法 B.代理行为地法
C.意思自治原则 D.最密切联系原则
4.关于代理内部关系的法律适用,1978年海牙《代理法律适用公约》规定,在当事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选择时,应该首先适用()A.代理人主要活动地同时又是本人营业地或惯常居所地国家的法律B.代理人行为地法
C.代理人惯常居所地法
D.代理人营业地法
5.关于代理的外部关系的法律适用,多数国家的实践是适用()A.缔约第三人与本人或代理人之间订立的合同的准据法
B.第三人的营业地法
C.代理人营业地法
D.代理人行为地法
6.关于代理权的法律适用,最主要的法律适用方法是适用()A.本人住所地法 B.主要合同的准据法
C.代理行为地法 D.第三人营业地法
二、多项选择题
关于法律行为的方式,通常只适用行为地法的有()
A.对于不动产的登记与处分 B.对于动产的登记与处分
C.票据行为的方式 D.买卖合同的行为方式
三、判断题
1.对各种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一般适用行为地法。
()
2.各国一般分别考虑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以便分别确定它们的准据法。
()
3.“场所支配行为”原则自法则区别说以来便是解决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一个主要原则。
()
4.对不动产的登记和处分,可以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5.票据行为的方式一般适用行为地法。
()
6.大陆法系国家强调委托代理合同和代理权的区别,前者是代理的内部关系,后者是代理的外部关系。
()
7.对于国际代理中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应适用意思自治关系。
()
8.对于诉讼代理问题,应适用法院地法。
()
9.对于船长的行为是否约束船主问题,一般应适用船旗国法。
()10.对于法定代理问题,应根据所涉问题的法律领域,分别由有关家庭法、夫妻财产法或继承法中的冲突规则来决定。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A 5.A 6.C
二、多项选择题
AC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10.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