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律行为的代理
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课件

❝第九章法律行为❝-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主要法律事实❝❝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与法律事实❝研究法律行为,首先需明确作为法律事实之一的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关系间的联系。
❝❝思考(复习)问题:❝民法中的法律事实类型体系?❝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占何地位?❝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间有何关系?❝为什么专门研究法律事实之一:法律行为?❝❝一、民法中的法律事实类型表(复习)二、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三、法律关系的变动是法律事实引起的结果❝法律关系为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变动通常简称为权利的变动(权利取得、变更和消灭)。
❝(一)权利的取得(权利的发生)❝1、原始取得:不以他人的权利为依据,独立取得权利。
❝(举例说明)❝2、继受取得(也称传来取得):以他人继存的权利为依据取得权利。
❝(举例说明)❝❝(二)权利的变更❝权利本身存在,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效力发生变化。
❝(三)权利的消灭❝权利与主体分离,原权利主体丧失权利。
❝权利的消灭分:❝1、绝对消灭:权利不再存在。
如权利标的物灭失。
❝2、相对消灭:权利本身存在,只是权利主体变更。
❝❝❝四、法律行为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最主要的法律事实❝❝从上述法律关系与法律事实的相互关系可知:❝法律行为是主体形成法律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连接主体与权利的桥梁和纽带。
❝即:主体---通过行为----取得权利,享有权利。
没有行为,主体与权利脱节,法律关系也不可能形成。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的意义❝法律行为是德国式近代民法的标志性概念,为德国民法首创,是德国法学家抽象思维的精华。
❝❝一、法律行为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1、是民法分则中各具体行为的一般规则;❝2、是民法总则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3、是一个国家民法典体系形成的逻辑基础。
❝二、法律行为制度的价值功能❝法律行为制度是法律赋予主体自由创设法律关系的手段。
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人人可依其所想要达到的私法效果,自由创设法律关系,称之为私法自治。
民法学课件:第十章代理

概括代理:代理权限及于代理事项之全部的代理 限定代理:代理权限及于代理事项之一部的代理
(四)本代理、复代理
本代理:由本人选任代理人或者直接依指定、法定而产生的代理 复代理:由本代理人选任代理人的代理
被代理人
选任
复代理人
本代理人
1、亲自代理义务
2、复代理人选任权——代理授权、事先征得同意
(二)法定代理
以监护人资格为基础
(三)指定代理
第十章 代理
第一节 代理的概念 一、代理的概念
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 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代理权
被代理人
后果承受
代理人
代理行为
第三人
特征:
1、代理权 2、代理行为必须是法律行为。 3、必须有第三人。 4、为被代理人利益。 5、效果归属于本人。
代理的适用范围
事实行为
私法领域 的“行为”
3、紧急情况下的复代理人选任权 (1)情况紧急 (2)为了被代理人利益 (3)无须授权或许可
第三人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代理的分类
(一)委托代理
1、委托合同 (1)双方法律行为——以合意作为条件 (2)内部法律行为——约定委托人、受托人双方内部权利义务关系
2、代理授权 (1)单方法律行为——以单方意思表示为条件 (2)外部法律行为——确定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并使他人知晓
第三人
间接代理后果转承 代理权来自被代理人代理人
代理人名义
代理行为
行为结果
第三人
第二节 代理的种类
一、代理的学理分类
(一)意定代理、指定代理、法定代理
意定代理:根据被代理人意思所产生的代理 指定代理:根据法院指定所产生的代理 法定代理:根据法律规定所产生的代理
国际商法实务第十章代理法

中国法
中国法律中关于代理的规定主要编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等之中。
中国 法律
1. 委托产生 2. 法定产生 3. 指定产生
三、代理权的终止
所谓代理权的终止,是指根据代理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行为 表示以及某些法定事由的出现,致使代理权消灭的行为。 代理权的终止情形通常有两种: 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者行为表示终止
(1)以言辞、行为默示而产生。 (2)以身份关系、合作行为推定而产生。
3. 客观必需的代理
在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或者法定授权托管被代理人财产的情 况下,如果发生了代理人为保全受托财产而必须采取紧急的、必需 的而又超出授权范围之外的措施,基于此种措施在代理人与被代理 人之间所产生的代理权,英国法律将其称之为客观必需的代理权 (The Agency of Necessity)。
越出授权范围的代理; 代理权消灭后的代理; 不具备默示授权条件的代理; 授权行为无效的代理;
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根据各国法律规定,原则上讲,无权 代理人所作的代理行为对被代理人是 没有约束力的,但无权代理行为可以 由被代理人于事后予以追认而发生效 力。如果被代理人事后不予以追认, 善意的第三人由于无权代理人的行为 而遭受损失的,该无权代理人应对善 意的第三人负责。如果第三人知道或 者理应知道代理人欠缺代理权,或者 合同中已经排除了无权代理人的责任, 则无权代理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1. 已披露被代理人(Agent for a Named Principal) 2. 部分披露代理人(Agent for an unnamed Principal) 3. 未披露被代理人(Undisclosed Principal)
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一)行动 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 行动分为身体行动和语言行动 言语行动分为口头语言行动和书面语言行动 口头语言行动: 口头语言行动: 1、以言表意行动,如命令、传达行为 、以言表意行动,如命令、 2、以言行事行动,如教唆、侮辱他人的行为 、以言行事行动,如教唆、 3、以言取效行动,如口头保证、发誓 、以言取效行动,如口头保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手段 1、手段是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施行 、 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2、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 律性质的重要标准, 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 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 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 如抢夺和抢劫) (如抢夺和抢劫) 3、在法律上还必须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 定,以为法律行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 标准。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标准。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练习
一、多项选择题 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 1.判断一个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类别,除了要看有没有法律规 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 定和有什么样的部门法规定以外,还应当参考以下标准 ( ): A.行为的主体 B.行为的程序 C.行为的时效 D.行为的客体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法律行为的特征是( )。 A.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B.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C.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D.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 3.以下哪些是事实行为( )。 A.先占 B.赠与 C.遗失物的拾得 D.埋藏物的发现
民法学考点串讲: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民法学考点串讲: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一、民事法律行为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法通则》所给定义的要点,在于把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有如下特征:(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3)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4)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法律行为可分为:(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3)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
(4)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5)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6)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
(7)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
(8)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
(9)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10)生前行为和死后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是按照法律规定成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
当行为人的具体表意行为符合特定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时,其行为构成特定的法律行为。
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指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形式。
当法律规定某项法律行为必须采取某种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成为该项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包括:(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3)默示形式。
二、代理1.代理的概念和代理关系的特征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代理的特征有:(1)代理人以意思表示为使命。
(2)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3)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2.代理的种类《民法通则》规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3.代理权的行使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使代理权;代理人应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行使代理权;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权时不得滥用代理权。
法理学第十章法律行为

(二)行为方式(手段)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中包 括:行动的计划、方案和措施;行动的程式、步 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动所借助的工 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手段)是考察行为 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 是考察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 任、承担责任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 上还必须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 律行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 类 (一)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法律行为分 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又称“作 为”,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 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消极行为,又称 “不作为”,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 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这两种行为 不能反向选择。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 (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 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如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某些 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主体 (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 种法律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 认定为该法律行为构成的要件。
?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2种类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行为等?3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1法律规定性?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3行为的程序?4行为的时效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又可称之为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2)该结果应当从法律角度进行评价, 即由法律根据结果确定行为的法律性 质和类别。不过,这里应当区别的问 题是:行为的结果并不等于法律后果, 行为结果只是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的 依据之一,但并不是法律后果本身。
国际私法中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

国际私法第九章到第十九章中我国的相关规定第九章民事能力的法律适用自然人权利能力《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1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13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适用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自然人行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9条:“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
”第180条:“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
”第181条:“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2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依照行为地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
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4条:“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组织机构、股东权利义务等事项,适用登记地法律。
法人的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一致的,可以适用主营业地法律。
法人的经常居所地,为其主营业地。
”第十章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适用法律行为我国法律对法律行为的适用并没有作出一般规定,具体的规定参见关于具体法律行为的论述。
(详见第十六章中的票据法第96条)代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6条:“代理适用代理行为地法律,但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民事关系,适用代理关系发生地法律。
法律行为

第十章法律行为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因此行为就使是我为之要求生存的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收到现行法的支配。
---马克思除了行为之外,法律别无客体。
---弗里德曼一、法律行为的概念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所谓的法律效果,就是指一定的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或者说是法律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或消灭。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从法律行为的定义来,法律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社会性是法律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
(二)行为的法定性是法律行为和一般社会行为的显著区别。
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
几点注意:1、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不一定就是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也具有法律意义。
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2、法律行为本身并不是要求合法,只表明具有法律意义3、法律行为不限于合法行为(三)行为的意志性是法律行为的内在属性。
所谓意志性是指法律行为受人的意志的支配和控制。
只有在人能控制或支配下,行为才具有人的属性。
不具有意志性的行为不属于法律行为。
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如果不为当事人意志控制,就不具有法律效力1、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区别开。
2、借助法律行为实现意思(私法)自治,鼓励主体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借助法律行为为自己和他人设置法律关系。
法律行为作为一个法学范畴,其所对应的范畴是“非法律行为”。
简单地讲,所谓非法律行为,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民法课件第10章代理

(二)特征
1、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符合代理行为的表面特 征,即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 为;
2、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包括无代理权、超越代 理权和代理权终止三种情形;
3、无权代理行为并非绝对不能产生代理的法律效 果。狭义的无权代理行为为效力未定的法律行 为,在经被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可以变更为 有权代理而产生代理的法律效果;而表见代理 则直接产生代理的法律效果。
第二页,编辑1、代理人实施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行为
代理的对象是法律行为,但凡是具有严格的人身性质、必须由本 人亲自作出决定和进行表达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法律行为之外的某些行为也可以通过代理方式实施: (1)申请行为,如代理申请专利; (2)申报行为,如代理缴税; (3)诉讼行为,如作为原告代理人参加诉讼。 2、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十四分。
(一)含义 狭义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既没有代理权,也没 有令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而 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十四分。
(二)类型 1、行为人自始没有代理权
行为人没有取得代理权,却以他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 法律行为。 2、超越代理权
这是成立表见代理的关键,一般而言,无权代理人持有被 代理人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被代理人印章的空白 合同书等,则应认为其具有享有代理权的表征。
(三)须相对人为善意
这是指相对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无权代理人不具有代理 权。
(四)须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法律行为具备生效要件
这是指代理行为应当具备法律行为的各项生效要件。
第十章 代理
本章着重介绍代理的基本知识,包括代理 的含义、特征、分类;代理权的含义、行使规则; 狭义无权代理的含义、类型及效力;表见代理的 含义、构成要件及法律效力等。
10代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代理权 第三节 无权代理 第四节 代理关系的消灭
•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代理的概念、特 征及代理制度的意义;掌握代理的种类及 代理权的行使;明确无权代理及法律后果
• 【教学重点及难点】代理的法律特征;转 代理和表见代理的条件
第一节 概述
•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 二、代理关系 • 三、代理与类似制度的比较 • 四、代理的类型
思考题
• 1.试述代理的分类 • 2.试析代理权的性质 • 3.试述代理权行使的性质 • 4.什么是复代理 • 5.间接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 • 6.代理权的滥用有哪些表现、效力如何? • 7.狭义无权代理有哪些表现、效力如何? • 8.表见代理的构成条件有哪些?如何认定?
• (1)代理权的行使符合被代理人的主观或者客观利益标准 • (2)在对被代理人最为有利的条件下实施代理行为 • (3)代理权的行使客观上维护了被代理人的利益 • (4)为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尽到了应当尽到的善良义务
• 四、代理权行使的限制
• ◆利用代理人资格,违背代理权设定的宗旨和代理行 为的准则,进行有损于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代理权 行使的限制行为有(滥用代理权的三种行为):
• 无权代理行为是无效,还是变为有效行为取决于:
• (1)本人是否追认
• (2)第三人是否行使催告权和撤销权
• 《合同法》第48条第2款:◆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 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出表示的,视为 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 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 无权代理的责任
• (3)第三人对本人的责任
• ◆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与之实施代理行为,是对本人 的共同侵权,给本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章法律行为

• 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方式主要有:(1)与特定情景相关的 行为方式。指某些行为方式只在特定的情形下方能使用, 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2)与特定主体身份相关的行 为方式。指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只与具有特定法律资格的 主体(个人或机关)相关联,其他主体无权采用此种法律 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即使采用,也不能认定为该法律行为 构成的要件。(3)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的行为方式。 指某些行为的实施以法律所规定的时间或空间作为条件, 故此选择时间和空间就成为法律行为方式的特定内容,如 入室盗窃等。(4)与特定对象相关的行为方式。指有些 法律行为所实施的对象是特定的人或物,其行为方式由该 特定对象的性质所决定,如挪用公款等。
• 著名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在1840-1849年间 出版的八卷本《当代罗马法体系》(尤其第三卷)对此一 概念作了系统论述,被认为是法律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 萨氏提出法律行为的“意思学说”,将“法律行为”与 “意思表示”相提并论。这一学说对后世民法理论及民事 立法影响颇大。1887年《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立法 理由书即采此论,1896年公布、1900年施行的法典文本 “总则”第三章第二节把“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之构 件予以规定。这一带有“意思自由”和“私人自治” (Privatautonomie)印记的概念,在民法学上推导出一系 列上位和下位的概念,如法律上之行为(juristische Handlungen 或 Rechtshandlung)、准法律行为 (geschaftsahnlichen Handlungen)、事实行为 (Realakt)、涉法行为( das rechtlich relevant Verhalten )等等,构成一个非常精密的法律概念体系。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民事诉讼法第十章

2.自认的形式 (1)当事人承认 (2)推定当事人承认 (3)代理人承认
3.自认的效力
• 承认对方事实主张的当事 人受自己承认行为的约束, 不得任意撤回;免除对方 当事人举证责任。
对当 事人
对法院
• 法院应当以自认的事实作 为裁判的依据
以下情况排除自认的适用: 对于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 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 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自认。
• 法官利用已知的事实为 前提,以经验法则推论 待证事实的过程或行为
的推定
① ② ③
④
事实上的推定须有四个基本条件: 存在可以作为推定前提的基础事实 基础事实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需要推论的事实无法直接证明 需要有推定的桥梁—经验法则 推定的事实之所以可以免除当事人 的证明责任,就是因为法律规则或 经验法则反映了已知事实与推定事 实之间的高度盖然性联系。
所谓科学定理,是指在科学上于特定 条件下已被反复证明属于发生一定变 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因而被人们普遍 采用作为原则性或规律性的命题或公 式,如几何定理。
(四)推定的事实 推定的事实是依据法律规则或经验规 则,从已知事实中推断出另一事实。 法律上
的推定 事实上
• 法律明确规定应由一已 知事实而认定另一事实 的存在。
1. 2. 3.
A.
B.
C.
D.
关于证明责任,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只有在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情况 下,证明责任的后果才会出现 对案件中的同一事实,只有一方当 事人负有证明责任 当事人对其主张的某一事实没有提 供证据证明,必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证明责任的结果责任不会在原、被 告间相互转移 答案:ABD
(四)经验法则 经验法则,是指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归 纳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或属性状 态的法则或知识。
法律行为法律行为释义

• 一、法律行为界定 • 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 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 为。它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 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 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 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 (二)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 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 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具体 来说,首先,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 行为。其次,法律行为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 法律效果的行为。 • (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 为,具有意志性
•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 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 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 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 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行为意思(意志) • 它是指人们基于需要、受动机支配、为达到目 的而实施行为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层次,即需 要、动机、目的。 • (二)行为认知 • 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 识。 • 在法律活动中,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 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认识错 误。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 错误两个方面。
• (二)行为方式(手段) • 这是指行为人为达到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 中包括:行动的计划、方案和措施;行动的 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 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 (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 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 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上还必须 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律行 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法律行为和代理

法律行为和代理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是引起涉外民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
综观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和实践,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一)根据“场所支配行为”原则,适用行为地法“场所支配行为”是古老的也是最常用的确定法律行为形式要件有效性的法则。
自巴托鲁斯创立法则区别说以来,关于法律行为的方式,一直沿用这个原则,各国立法也大都规定行为方式适用行为地法。
不过,对于这一原则,性质的认识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强制性规范,因而在实践中采取绝对适用主义,即法律行为方式只适用行为地法。
另一种主张则认为它是任意性规范,因而在实践中采取相对的选择适用主义,即法律行为方式既可适用行为地法,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用其他法律,从当今的国际立法实践来看,各国大都倾向于认为“场所支配行为”法则是任意性规范,因而多采取相对的选择适用主义。
对于行为地,在实践中会产生歧义。
因为隔地成立的法律行为很可能是在甲国实施该行为,在乙国完成该行为,而行为结果却在丙国发生。
这时就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公共秩序原则等原则加以综合考虑,以确定适当的地点为行为地。
(二)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或选择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和行为地法法律行为方式和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密切相关,故有的国家将两者准据法统一起来,规定适用同一准据法。
(三)选择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和行为地法为了促使法律行为有效,一些国家规定选择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和行为地法,只要符合两者之一规定的,法律行为即为有效。
(四)采用多种连接因素来选择确定法律行为方式的准据法20 世纪30 年代以来,出现了对连结点进行软化处理或规定复数连结点以增加法律可选性的立法趋势。
这种规定不仅体现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的法律选择中,也体现在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法律选择中。
这类冲突规范允许法律行为形式要件选择的准据法可以包括法律行为成立和效力的准据法、行为地法、属人法、法院地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代理的适用范围——法律行为 、代理的适用范围 法律行为 下列行为一般不适用代理: 下列行为一般不适用代理: (1)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必须由本人实 ) 施的行为。即有关身份的行为不能代理, 施的行为。即有关身份的行为不能代理,如婚姻 登记、立遗嘱、夫妻财产约定、演出等行为。 登记、立遗嘱、夫妻财产约定、演出等行为。 (2)非法律行为不得代理。如侵权行为、占有、 )非法律行为不得代理。如侵权行为、占有、 遗失物的拾得等事实行为。 遗失物的拾得等事实行为。 (3)单方法律行为不能代理(形成权的行使除 )单方法律行为不能代理( 外)。 案例:李某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其妻按照以前李某 案例:李某因车祸成了植物人, 曾经表达过的意思, 曾经表达过的意思,以李某的名义代理订立一份 遗嘱,将李某的房屋指定给儿子继承。 遗嘱,将李某的房屋指定给儿子继承。问:该份 遗嘱是否有效? 遗嘱是否有效?
2、构成要件及其后果 、 (1)存在无权代理行为。 )存在无权代理行为。 (2)第三人在客观上有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有 ) 代理权。 代理权。 (3)第三人主观上是善意的且无过错。 )第三人主观上是善意的且无过错。 表见代理依法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 表见代理依法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 即无权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实施的法律行为 对于被代理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对于被代理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被代理人与 第三人之间产生、 第三人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相应的法律关 表见代理无须被代理人事后同意。 系。表见代理无须被代理人事后同意。
五、代理权的限制
代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就是实现和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代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就是实现和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代理权的行使不得滥用,因此, 代理权的行使不得滥用,因此,应对代理权的行使 设立若干限制,以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设立若干限制,以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 1、禁止自己代理 。 、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与自己为民 事法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事法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同时就 是代理关系中的第三人(相对人 相对人), 是代理关系中的第三人 相对人 ,代理人与第 三人的行为实际上都由代理人一人实施。 三人的行为实际上都由代理人一人实施。在 这种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不发生代理人为自己 的利益牺牲被代理人利益的情况。因此, 的利益牺牲被代理人利益的情况。因此,除 非在事先得到被代理人的同意或事后得到被 代理人的追认,法律不承认自己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的追认,法律不承认自己代理的效力。
表见代理(表现代理) 六、表见代理(表现代理)
1、表见代理的概念:是指被代理人因疏忽的表见行为 、表见代理的概念: 引起了善意第三人对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合理信 赖,为保护这种合理信赖而让无权代理产生如有权 代理相同的结果。 代理相同的结果。 表见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 代理权、 表见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 止后的无权代理人, 止后的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的民事行 为在客观上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而实施的代理 行为。 行为。 表见代理也为我国法律所确认。正如《合同法》 表见代理也为我国法律所确认。正如《合同法》第49 条规定的: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 条规定的:“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 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 合同, 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 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其意义在于维护代理制度的诚信基础, 其意义在于维护代理制度的诚信基础,保护善意第 三人的合法权益,建立正常的民事流转秩序。 三人的合法权益,建立正常的民事流转秩序。
三、有效代理的要件
1、代理人应当具有代理权; 2、须以被代理人名义为法律行为; 3、代理人个人至少应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即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4、代理行为必须是法律允许并可以代理的 行为;
四、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 代理的行为。 无权代理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 没有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 没有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 (2)超越代理权限为代理行为; 超越代理权限为代理行为; 超越代理权限为代理行为 (3)代理权终止为代理行为。 代理权终止为代理行为。 代理权终止为代理行为 对于无权代理,“被代理人”可以根据行为后果 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原则,行使“追认权”或“拒 行使“ 行使 追认权” 绝权”。行使追认权后,将无权代理行为转化为合 绝权” 法的代理行为。但“本人知道他人以自己的名义实 “ 施民事行为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施民事行为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相对人 可行使催告权和撤销权。 可行使催告权和撤销权。
二、代理的种类(分类) 代理的种类(分类)
1、以代理权发生的条件(根据)为标准 、以代理权发生的条件(根据) 民法通则第64条 代理包括委托代理、 民法通则第 条: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 定代理。 定代理。 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而发生的代理。 (1)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而发生的代理。 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而发生的代理 (2)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规定而发 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规定而发 生的代理。如通则第14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生的代理。如通则第 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通 则第16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规定、第17条精神病人 则第 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规定、 条精神病人 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规定 的监护人规定。 的监护人规定。 (3)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按照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而发 按照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而发 生的代理。实际上也属于法定代理。 生的代理。实际上也属于法定代理。如指定监护人第 16条第 款)。 条第2款 条第
3、表见代理的类型 、 (1)授权表示型的表见代理 )授权表示型的表见代理——又称由于本人之明示或 又称由于本人之明示或 默示的表见代理, 默示的表见代理,即本人以自己的行为表示授予他人 代理权而实际上并未授权, 代理权而实际上并未授权,或者明知他人以自己的名 义从事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造成第三人误以为 义从事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 行为人有代理权时, 行为人有代理权时,本人要对相对人承担实际授权人 的责任。包括: )本人以书面, 的责任。包括:1)本人以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直接或
2、禁止双方代理 。 、 双方代理又称同时代理, 双方代理又称同时代理,指一个代理人同时代理双方当 事人为法律行为的情况。在交易中, 事人为法律行为的情况。在交易中,当事人双方的利 益总是互相冲突的,由一个代理人同时代表双方利益, 益总是互相冲突的,由一个代理人同时代表双方利益, 难以保障各自的利益。因此,对于双方代理, 难以保障各自的利益。因此,对于双方代理,除非事 先得到双方被代理人的同意或事后得到其追认, 先得到双方被代理人的同意或事后得到其追认,法律 不承认其效力。 不承认其效力。 3、禁止恶意串通的代理 。 、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这种 行为违背了代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和诚信原则。 行为违背了代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和诚信原则。根据 民法通则》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 《民法通则》第66条:“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 条 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第十章
法律行为的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1、代理的概念 、 代理是代理人在法定或者约定的权限内, 代理是代理人在法定或者约定的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 义为法律行为, 义为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的结果却归属该被代理人的 行为。 行为。 2、代理的法律特征(区别于委托、传达、代表等概念) 、代理的法律特征(区别于委托、传达、代表等概念) (1)代理权是代理的基础。代理人须在代理权限内实施 )代理权是代理的基础。 代理行为; 代理行为; (2)须以被代理人名义为之; )须以被代理人名义为之; (3)代理关系有三方当事人; )代理关系有三方当事人; (4)代理行为的结果归属被代理人(本人)承担; )代理行为的结果归属被代理人(本人)承担; (5)代理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自己独立为意思表示。 )代理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自己独立为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