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当现代文学史》 重点及《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

《中国当现代文学史》 重点及《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

《中国当现代文学史》重点及《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第一章绪论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1949年-1965年的中国文学第一节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了解第一次文代会;1949-1965年间的文艺思想论争;"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重难点:"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土地之歌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准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李准创作的变化趋势;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及"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

重点:农村题材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1958年赵树理的《锻炼锻炼》。

第三节战斗中的诗情了解以杜鹏程、吴强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红日》在战争观念及美学上的开拓;《百合花》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红岩》及《青春之歌》历史小说的特点及英雄形象的塑造。

重点: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难点:《青春之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

第四节早春的气息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重点:干预生活题材及人情人性题材。

难点:刘世吾典型分析。

第五节诗歌、戏剧、散文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潮流及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茶馆》及老舍式的戏剧结构;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重点:《茶馆》的艺术成就。

难点:《茶馆》的艺术结构。

第三章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第一节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了解《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文革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

当代文学部分人物分析

当代文学部分人物分析

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进生宋宝琦等,他们的形象分别是:团支书谢惠敏(这个人物一般都是《班主任》一文赏析的重点,因此我分析得比较详细)(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

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

这在文中“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

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

”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

又例如她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赵树理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赵树理

第二十章 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

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 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的创作的确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新文学作家的新酌历史特点。

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应注意其新的时代特点。

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可以与农民对话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并真正为农民所接受。

其次,是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

注意赵树理创作的历史特点,其长处与局限性。

应看到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以及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是一种反省与纠偏。

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窄小。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3)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

先要大致阅读与了解赵树理的几部代表性作品。

然后可以和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作家相比较,去发现赵树理的“新素质”。

主要从三方面评析:一是赵树理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二是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了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期末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期末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阿Q形象分析形象:总“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首先,阿Q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再次,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他骄傲自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

他麻木不仁、冷酷,口口声声说“杀头好看”。

他畏强凌弱,有着一颗守旧的心。

他的不觉悟还体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他最初对革命深恶痛绝,后来又成为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

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

他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但是,虽然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永远优胜。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那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比如说,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却又认为别人“还不配”。

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地位。

他严重缺乏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分析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他们被生活挤出轨道,心中都交集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的积郁,他们深感自身的孤凄悲凉、强烈追求人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真挚的爱情和纯洁的友谊。

如在《沉沦》中“他”就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心境很孤独的,而且又是被日本所唾弃的一个国家的人民,所以又在无形之中自卑之心又笼罩在了这个青年身上。

“他”发自心底对真爱的呼唤。

最后他背负着弱国人民的命运溺海身亡了。

《茑萝行》中“我”对旧式婚姻的不满,却又要为家庭的生计劳累所以最后只有以死来得到解脱。

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他”对女主人公凄惨境遇的同情与怜悯,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这么美好的一面,他们才会不融于当时的社会。

零余者们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性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的挣扎着,他们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而又自卑,他们身上有着相当浓重的理想色彩。

当代文学重点人物分析

当代文学重点人物分析

当代文学重点人物分析1、小陈:小陈虽然只有18岁,可在革命战争的烈火中已经锻炼成长为一个“老战士”了。

在风雨交加的黑夜护送武工队同志,他沉着老练;当敌人追上来时,他坚定勇敢,坚定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面对敌人以母亲、弟弟要挟的劝降考验,他控制内心深厚母子爱、兄弟情,在母亲一再要求开枪时的时候,向匪徒开了枪,充分表现出他把革命的大义放在母子、兄弟感情之上的崇高精神世界。

在完成任务,子弹打光后,他把枪扔进河里,冲上去抱住一个敌人跳河,与敌人同归于尽,表现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可爱羞涩2、林震:林震是与刘世吾、韩常新对立的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中心人物。

他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是个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

他充满工作热情、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典型形象。

1林震是一个小学老师,他对组织部的工作并不了解初来咋到,受到赵文慧大姐的热情接待,他感到特别温暖、特别亲切兴奋中,当领导问他是否有对象时,林震的脸刷的一下红了,略带惶恐阶段。

2、林震在教职期间经常焦灼的鞭策自己,无论是什么岗位上,他都想竭尽自己的全力。

22岁的他已经成为党的工作者,虽然没有经验,尽管不了解情况,他依旧认真负责。

充满工作热情,要求上进,却略显急躁阶段3、初露锋芒,沉默犹豫中曲折前进阶段4、正面反抗初见成效,坚信美好未来林震清楚的知道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知道正确了再去做斗争。

他支持把收集到的资料寄给报纸,是问题就要公开,就要解决。

3、陈奂生陈奂生是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典型代表。

物质生活的好转使他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追求。

因为是生活刚有好转,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性格中仍有狭隘、自私、落后的诸多成分。

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当代文学人物分析

当代文学人物分析

《芙蓉镇》秦书田:知识分子形象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经历的样本,他不是一个反抗者,也不是一个归顺者。

在新中国领导者“引蛇出洞”的睿智决策中成为牺牲品,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立为革命的对立面,革命在此体现了它反智的一面。

但是他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斗争策略却让人惊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减轻了影片的深刻性。

影片互为对应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近乎同样的一批人在吃豆腐花的场景,好像发生的屡次“运动”只是一阵阵风。

狂风拂过,抹平了困难的痕迹,生活又重归于平静,轻易地宽恕了运动中的罪与恶。

当然导演对此并不确定,他借秦书田之口发出“运动”是否真的过去了的疑问,希望可能终归只是希望,并不必然成为事实。

秦书田以他的知识和智慧周旋于那个艰难的时代,他身上蕴含的文学、音乐这些伟大的人类精神创造拯救了生命,当生命因为外界的境遇变得不堪时,它提供给个体生命最后的庇护,也使生命短暂地抽离出眼前的苦难,迈入更高远的境界。

胡玉音:中国传统女性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勤劳、坚韧,她的经历浓缩了一位女性在新中国的全部苦难。

出身的差异成为爱情、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情人弃自己而去。

和桂桂结婚后,以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新房,但是在那个时代只允许普遍的贫穷,尚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财富成为祸根、原罪。

丈夫被迫害致死,自己也被打倒,成为被社会隔离、孤立、遗弃的“地主婆”。

假设一下,没有秦书田,她还能走出“运动”吗?影片结尾为她定下团圆的结局,可是更可能的结局却是秦书田又一次被迫害致死,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和儿子相依为命,孤独下半生。

在此暴露了导演思想的局限性,他肯定普遍人性的善。

毫无政治意义的乡亲乡情,轻而易举使受难者在心灵和生活上获救,但人性恶的那一面在那个年代有着更普遍的出现。

否则看来罪恶好像只是少数人的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殊不知盲从的大众,也会犯下大量平庸、无知的恶,殊不该轻易放过对普通大众在运动中所作所为的拷问和审判李秋香:投身革命的女性革命者形象,因投身革命成为权力者,在她身上体现着革命者、权力者、女性这三重属性。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老舍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老舍

第十章 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1)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而这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因此,应把“市民世界”的分析作为理解老舍成就的切人点。

分析中应注意把握老舍“视点”的独异性:他关注的并非阶级或阶层的划分,而是“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抓住这种视点之后,就可以分析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一类是“老派市民”,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第二类是“新派市民”,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还有第三类形象是“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又常常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难点在于要发现并分析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感与对“新潮”的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情形。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2)这一节是重点。

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印象与感受,去思考《骆驼样子》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样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这是从社会分析的层面去理解作品。

也还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去作另一种理解,即认为这主要是描写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

应注意到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

此外,有关如何分析虎妞的形象,如何看待老舍对人性的刻画与道德审视立场,都应有深入思考与讨论。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3)应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把“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北大人物——精选推荐

北大人物——精选推荐

粤海风2005年第5期70北大人物○高秀芹自省而内敛的洪子诚教授洪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当代文学界对洪老师的评价越来越高,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因为《当代文学的问题与方法》。

人生往往有许多机缘和磁场,我在读书期间虽然对洪老师无限尊敬,但是,我的深挚的敬意一直没有找到表达的机会,看起来洪老师是一个严谨谦和的学者,我对他一直敬而远之,很多人都有我这样的经验,内心里有点惧怕洪老师。

1998年我到北大出版社编的第一本书竟然是洪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我读完稿子后很兴奋地给一个朋友打电话:洪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可能10年没有人超越。

在后来的出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出版社因此每年印刷此书,洪老师给我们出版社赚了很多的金子。

以后,跟洪老师慢慢熟识起来,发现洪老师是一个很风趣的人,是一个很有生活品味的人。

他喜欢听音乐,吃很精致的饭菜,他从蔚秀园搬到燕北园的时候,我们去看他的新居,师母么老师把我们带到客厅里,指着宽敞的客厅说:那是洪子诚的地方,洪子诚可以坐在那里听音乐了。

师母在谈论洪老师和音乐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一种很孩子气的溺爱,我们感觉家庭中的洪老师是一个幸福的人。

当然,以后洪老师的房子越搬越大,听音乐的客厅越来越舒服了,幸福感应该越来越大。

很多年来,洪老师都很低调而谦和地生活着,学术会议的时候他可能是发言声音最小的一个,但是却是最有内容和见解的一个。

他羞涩而自省,内敛而含蓄。

有一次戴锦华老师给我们讲洪老师监考的一件往事,笑得我们前仰后合。

戴老师是1978级的,戴老师上学那会,洪老师应该还是一个有点年轻的副教授,一次给戴老师班监考,碰巧有一位学生好像要作弊,由于忠于职守,洪老师想走过去阻止,可是,洪老师很不好意思,他不敢直视这位同学的眼睛,他把眼睛移向别处,仿佛作弊的是他而不是别人,他的脸红了。

戴老师注解说,我们全班同学都偷偷地笑了。

洪老师矢口否认,我无法考证此事的真伪,我倒是相信如果真有此事,红脸的肯定是洪老师。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提纲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提纲

第一章文学的转折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关联紧密的文学,也因此产生剧烈的错动,而出现了被称之为“转折”的情形,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形态的阶段。

“转折”在这里主要并不是指一种全“新”的东西的生成和“旧”的文学成分的消失,主要是指原来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地位、关系在新的条件下的重组。

一、文学的转折40 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思想艺术倾向的作家、作家群。

有与国民党有着直接的结盟关系的作家;有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有“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或称“进步作家”,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朱自清等);有活动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左翼革命作家。

有着明确政治、文学目标,并且有力量左右文学走向,对文学状况加以“规范”的,是左翼文学力量。

左翼文学力量通过积极传播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文艺整风所确立的文艺方向,通过对不同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以确立团结、争取、打击的对象,而达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

这样,在进入50 年代之后到70 年代,左翼革命文学凭籍其理论和创作的影响,也凭籍政治权力的支持,而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学事实。

二、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召开于1949 年7 月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通常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大会在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成绩、总结检讨40 年代国统区革命文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来确立“当代文学”的性质,规定文学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

并确定了毛泽东1942 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文艺界的“共同纲领”。

周扬在大会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指出,毛泽东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这一方向,规定了“当代文学”对于革命政治的服务和配合;以“民族的、阶级斗争与劳动生产”作为创作的体裁;工农兵及其英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应以歌颂和表达乐观情绪作为基调;采取为广大读者明白易懂的艺术形式;作家的写作,以及文学作品出版、流通和阅读(批评),应高度组织化;……这构成这一时期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分析

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分析

当代文学史作家作品分析四、韩少功、阿城、李杭育韩少功、阿城、李杭育受国内“文化热”和拉美文学影响,将审美视野投向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域中,探寻民族文化的源流和精髓,以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眼光观照文化现象,明确打出了“文化寻根”的旗帜。

韩少功湖南作家198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大多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插队时期的农村生活。

1985—1990为第二阶段,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诱惑》、《空城》、《谋杀》、《爸爸爸》,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技法时,大量借鉴了荒诞、变形、魔幻、夸张等现代派手法,努力实践他的文学“寻根“主张。

90年代中期至今为第三阶段,代表作品是《马桥词典》,现代派手法有所减弱,现实主义手法有所加强,虽然在创作理念上仍然遵循着“寻根“的主张,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所改变,尤其在小说文体上,借鉴外国作家的创作经验,进行了大胆革新。

第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是以“知青“的眼光来体察农民的境遇,反映农民在十年动乱中的坎坷经历,大部分作品带有浓郁的愤世不平和悲天悯人的色彩。

第二阶段作品的格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与前有所不同。

在创作实践上,一反初期作品中那种明朗、激愤、时代色彩鲜明的特点,而呈现出幽深奇峭、沉郁含蓄、若今若昔、恍惚迷离的写意特色。

中篇小说《爸爸爸》以魔幻、夸张和荒诞变形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侏儒——丙崽的形象。

这是一个永远保持童稚状态、退化返祖、兽性远远大于人性的怪物,是一个集一切肮脏、愚野、蒙昧、粗鄙的历史积垢于一身的民族劣根象征体。

作者是抱着加快时代改革步伐的热望来展示现实生活中残存的那种带有远古蒙昧意识的陈腐思想的,它使人们在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和龌龊感中产生埋藏这种腐臭意识的欲望。

作品的格调幽暗、苍凉,各种意向交错,具有一种迷离晦涩而又幽思深远的凝重感。

与《爸爸爸》题旨相近的《女女女》将写实性同荒诞性巧妙结合,写了三个带有病态心理的女人——幺姑、珍姑和老黑。

当代文学人物分析

当代文学人物分析

《芙蓉镇》秦书田:知识分子形象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经历的样本,他不是一个反抗者,也不是一个归顺者。

在新中国领导者“引蛇出洞”的睿智决策中成为牺牲品,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立为革命的对立面,革命在此体现了它反智的一面。

但是他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斗争策略却让人惊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减轻了影片的深刻性。

影片互为对应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近乎同样的一批人在吃豆腐花的场景,好像发生的屡次“运动”只是一阵阵风。

狂风拂过,抹平了困难的痕迹,生活又重归于平静,轻易地宽恕了运动中的罪与恶。

当然导演对此并不确定,他借秦书田之口发出“运动”是否真的过去了的疑问,希望可能终归只是希望,并不必然成为事实。

秦书田以他的知识和智慧周旋于那个艰难的时代,他身上蕴含的文学、音乐这些伟大的人类精神创造拯救了生命,当生命因为外界的境遇变得不堪时,它提供给个体生命最后的庇护,也使生命短暂地抽离出眼前的苦难,迈入更高远的境界。

胡玉音:中国传统女性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勤劳、坚韧,她的经历浓缩了一位女性在新中国的全部苦难。

出身的差异成为爱情、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情人弃自己而去。

和桂桂结婚后,以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新房,但是在那个时代只允许普遍的贫穷,尚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财富成为祸根、原罪。

丈夫被迫害致死,自己也被打倒,成为被社会隔离、孤立、遗弃的“地主婆”。

假设一下,没有秦书田,她还能走出“运动”吗?影片结尾为她定下团圆的结局,可是更可能的结局却是秦书田又一次被迫害致死,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和儿子相依为命,孤独下半生。

在此暴露了导演思想的局限性,他肯定普遍人性的善。

毫无政治意义的乡亲乡情,轻而易举使受难者在心灵和生活上获救,但人性恶的那一面在那个年代有着更普遍的出现。

否则看来罪恶好像只是少数人的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殊不知盲从的大众,也会犯下大量平庸、无知的恶,殊不该轻易放过对普通大众在运动中所作所为的拷问和审判李秋香:投身革命的女性革命者形象,因投身革命成为权力者,在她身上体现着革命者、权力者、女性这三重属性。

北京大学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当代文学史

北大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郭小川诗歌创作特色①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激情 : 郭小川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激情。

诗人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50年代,他热烈歌颂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黑暗永远地消亡了/随太阳一起/滚滚而来的/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

”(《向困难进军》)。

60年代,他把对党、对祖国的激情化作对祖国钢都、煤都、林海、草原、边塞、海防的礼赞,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歌颂,在《厦门风姿》中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这座地处海防前线的英雄城市“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

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

如《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等②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

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无论是描绘现实生活图景,还是对重大社会命题进行诗的议论,都努力从自己的理解中提炼出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发人深省,促人向上。

如在《青松歌》中,诗人赞美青松:“活着时, /为好日月欢呼;/倒下时,/把新世界建筑。

”实际上是对革命战士高尚节操和英雄品格的赞颂,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引人思索,耐人寻味。

同类诗歌还有《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③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诗人曾努力尝试过多种体裁样式,如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加以创新,以推动诗歌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更好地表达丰厚的内容,热烈的情怀。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知识点总结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知识点总结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知识点总结概述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总结和研究。

其中,洪子诚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家和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围绕洪子诚的知识点,对中国当代文学史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洪子诚的背景与贡献洪子诚,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极其复杂,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儿童文学、革命文学、思想文学等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与影响洪子诚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了文学的自由与责任、作家的创作态度和文化传承等重要问题。

他的思考对当代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洪子诚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学派的影响洪子诚提出的许多学术观点和理论深深影响了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他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与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史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六、洪子诚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评价与展望洪子诚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其中的优秀作品和作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七、结语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的知识点总结中,我们了解到了洪子诚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回顾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重要作家和作品等方面。

这一系列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实秋_现代文学史上的_反主题_批评家

梁实秋_现代文学史上的_反主题_批评家

2007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7第27卷第5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5文学研究新视野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①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 要]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点鲜明的批评家。

在梁实秋早期对新文学的严厉批评中,即显示了其片面中又不无某些深刻的文学见解,他注重理性、标准与节制,强调以所谓“文学的纪律”来抑制浪漫的态度,反对感情决溃。

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是梁实秋“人性论”的基本架构。

他在20世纪30年代同鲁迅论战,暴露了其贵族化的立场,但他对当时“左”的机械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有的也切中肯綮。

由于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梁实秋的文学观注定要被现代文学主潮抛弃。

但作为一位有理论个性的批评家,无论是得是失,他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其特有的痕迹。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现代文学批评史;人性论[作者简介]温儒敏(1947—),男,广东省紫金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5-0118-05 [收稿日期]2007-08-10一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特色又较为复杂的理论批评家,是一个有建树、有影响的人物,研究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不能忽略了这样一位著名的人物。

研究一位作家或批评家,应当按照其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或者按照大致的专题分类,系统地研读其全部创作。

对于梁实秋,应当通过他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一些文章,寻找其批评思想的起点。

这些文章大都收在他的两本书中,即《浪漫的与古典的》②、《文学的纪律》③。

在这一时期,梁实秋文学批评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这是他的“成名作”,通过这篇文章便可以了解新人文主义批评理论在中国试行的情况。

该文写于1925年年底,发表于1926年2月15日《晨报副刊》。

《当代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二

《当代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二

《当代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二王蒙的《青春万岁》1、描写了郑波、杨蔷云等一些学生党员对一些生活困难、思想落后的女学生——如天主教会“仁慈堂”中长大的孤儿呼玛丽、出身资本家家庭的二小姐苏宁、一心想当科学家,对集体和他人缺乏热情的李春等人的热心帮助,使她们最终都能融入到学校这一大家庭中来,共同进步,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生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和很高的思想觉悟。

2、同时作品中也穿插描写了郑波和杨蔷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学习成绩,以及郑波与田林、杨蔷云与张世群之间的不成熟的、朦胧的爱情故事。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故事梗概(1)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到区委会后,在工作和斗争中怎样碰壁和怎样遇到挫折的故事。

它触及了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揭露了我们党委机关内部已在滋长并亟待克服的官僚主义现象。

2、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因此,林震这一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

2、林震的人物形象分析(1)林震是个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勇于进取的人。

他来到当地的组织部门,对党的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故而与刘世吾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他们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

(2)林震还年轻,他也有弱点。

他的理想主义不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例如他是根据电影里全能的党委书记的形象来猜测党的工作者的,所以会碰壁。

(3)他单纯,不免幼稚,和刘世吾等人相比是弱小的,还曾有过惶惑,但没有退却。

在讨论麻袋厂问题的区委常委会上,他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一个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并掷地有声地表示:“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就不能容忍党的机关的缺点!”(4)他在实际的生活和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生活的真正美好和分量,懂得了斗争的困难和价值,渐渐明白单凭个人的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 欧阳祯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 欧阳祯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欧阳祯人欧阳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史学者和批评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阳祯生于1929年,祖籍浙江杭州。

他在上海长大,并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学系学习。

在大学期间,欧阳祯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的天赋。

毕业后,他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家、文化学者钱钟书。

在钱钟书的悉心指导下,欧阳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观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中,欧阳祯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是第一位系统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者,也是第一位将现代文学史纳入大学教材的人。

他的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权威之作,成为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重要教材。

欧阳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其独到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文学素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他通过对作家的生平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对于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欧阳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从鲁迅、茅盾等早期的现代作家开始,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他也对于新时期的作家如余华、莫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

通过对不同时期作家和作品的系统介绍和分析,欧阳祯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欧阳祯的研究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更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他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展现了文学作品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欧阳祯揭示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欧阳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宝贵的文学研究著作。

文学史家老吴

文学史家老吴

究者的亮点之一。
代出版、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发展相勾连,对作家的心
我原以为老吴与老钱、老温合著了《三十年》已很
态、生存条件、迁徙流动和写作生活方式等也给予必
了不起,没想到他在二十年后,又不声不响、事先毫无
要的关注,还把文学与电影等的互动也引入文学史论
征兆地以一己之力捧出了一部厚达七十万字的《中国
述,总之,力图形成并呈现老吴所向往的具有多维视
在我看来,随着《发展史》的问世,老吴的文学史
照等等),图文互证,相得益彰,无疑是《发展史》的一
家地位已然牢固确立,但老吴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

个显著特色,虽然现代文学史插图本并非老吴首创 ,
续前进,在现代文学史写作上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新
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过,
《发展史》更具创意和启
的探索,那就该说到他与老钱和我合编的《中国现代
沙汀都下过一番不小的功夫,参加过《茅盾全集》的编
订①,出版过《沙汀传》②,都颇获学界好评。同时,他对
现当代文学史料整理,也给予必要的注意,作过扎实
的努力。手头有三部他赠送的书,一部是他与已故杨
犁先生等合作主编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③,另两
部是他编选的《京派小说选》④和《梁遇春散文全编》⑤,
三部书都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功力,也一直都是我案
重要文学现象的归纳分析贯彻始终,这无疑是一个创
的选择和营造方面,也和张爱玲一样与现代主义相
举。展开具体论述时,
《发展史》坚持把文学作品的发

通”。而这一切,在其他同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
表、传播和接受,文学流派和风尚的酝酿、发生和演变
不是评价不高就是视而不见,这也是《三十年》吸引研
作为讨论的主线,又尝试把现代文学的复杂进程与现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茅盾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案——茅盾

第九章 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1)理解茅盾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应注意这几方面,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时代典型的创造。

而这一切,又都与写作中的理性指导分不开。

也可以用“社会剖析小说”来概括茅盾所开创的这一类型创作,以区分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质。

还应当注意茅盾所具有的“社会科学家气质”,如何使其创作充分适应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并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近年来学术界有人轻易否定茅盾小说创作的贡献与地位,学习中不妨思考与讨论这些不同的意见,但应注意将茅盾放到30年代的历史环境中,并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评析其在当时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2)这一节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可以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这样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

(3)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

这一特征,可以举《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作为重点评析的对象。

其中可抓住两点:一是如何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二是如何写出吴荪甫复杂性格。

要注意分析这个“新人”形象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及其悲剧性命运可能引起读者同情的那些“悲壮性”的因素。

此为难点,可以引发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以及悲剧理论的理解。

同时,对茅盾小说如何创造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这两类人物形象系列,也应有所了解。

(4)还应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

特别要掌握《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是如何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红旗谱>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25.《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过自觉而痛苦的磨练,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30年代革命女性的艺术典型她母亲是佃户,父亲是大学校长,母亲生下她后上吊自杀,她在林家的屈辱生活,使其具有反抗叛逆的性格。

父母逼婚,林逃婚投亲,表现其勇于反抗,追求自由民主光明,遇到卢嘉川,认识到自己的反抗是脆弱的,因此把反抗融入学生之中,但投亲不成反落虎口,有海自尽表现其幼稚,脆弱,对余永泽产生好感,耽于幻想,但是当发现余自私卑劣后,又不愿意割裂感情,说明她有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温情,决定其成长历程的长期性,和思想改造的艰巨性从监狱归来到参加共产党,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她献身革命,忘我工作,从幼稚走成熟原因:客观:革命理想对她的影响,2遇卢,使其思想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党的领导主观,本身具有自觉磨练的精神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赵树里《三里湾》: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1952年9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

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创作手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赵树理坚持的是乡土社会立场,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

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四个情节:秋收,扩社,整党,开渠。

艺术再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斗争的复杂性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金生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先进农民形象,还塑造了一系列落后形象范登高,马多寿封建自私狭隘的农民。

“糊涂涂”在经济上不糊涂,政治上糊涂。

老婆“常有理”刻画人物上用白描,侧面烘托的手法《锻炼锻炼》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14.周立波《山乡巨变》塑造了那些突出的人物形象15.柳青《创业史》中塑造了哪一个农民形象:梁生宝:积极,富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深刻地体现了强烈的“阶级性”、“脸谱性”特点,其中把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刻画成一个具有“高、大、全”的优秀革命人物形象,并通过浓墨重彩而树立其为小说之中的人物主角;而中间人物梁三老汉虽然描写的更加的有血有肉,看点颇多。

但是终因其革命倾向不如梁生宝,所以他也只能成为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的陪衬;至于反面人物地主反动势力代表姚士杰、富裕中农势力代表郭世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势力代表郭振山等人,则只能退出人物舞台的中心,作为反衬梁生宝甚至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一件工具,留给他们的只有讨伐和鞭挞。

24《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物形象分析许茂;是一个在文革中,心灵一度被扭曲的老一代农民的艺术形象,其思想性格复杂,文革前,新中国成立后,他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勤劳善良,关心集体,爱社如家,性格开朗,文革中,他变的自私,狭隘,冷酷,极左的思想,使农民利益遭到严重侵害,使其性格变化,整顿后,他心灵复苏,清醒,看清了一切典型意义;作品通过对他心灵扭曲与复苏的变化,显示了农村政策必须调整的历史趋势,他曲折的心灵变化过程,折射了我国农村生活的曲折道路,展现了农民心灵变化的历程许秀云;在文革时期,具有悲剧色彩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思想性格,与新中国一道成长的农村姑娘,他热爱生活,善良,温柔,美丽。

文革中遭受苦难,在逆境中思想同样发生变化,开始在郑百如的淫威下忍辱偷生,后被遗弃,进一步加深苦难,在苦难中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性格变化,由柔弱---坚强,由隐忍---抗争,是非分明,敢爱敢恨,勇敢面对世俗观点,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获得爱情悲剧原因:文革的倒行逆施。

性格的柔弱,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典型意义:对许命运的悲剧描写,表达了对四人帮造成的社会灾难的有力控诉。

让人们看到了青年妇女的艰难成长历程,激励希望茶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1.分析《茶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思想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2.简析《茶馆》的结构形式《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3.分析王利发的形象及其对表现全剧主题的意义。

在《茶馆》的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

王利发及其茶馆在全剧中还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

4.举例分析《茶馆》的语言风格,并说明人物对话的人性化特征作品语言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茶馆》人物众多,但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儿”很足,是在北京口语基础上提炼的文学语言。

《北京人》人物形象①愫芳:曾皓的姨侄女,她是曾老太爷的拐杖,曾家的保姆、佣人,曾思懿的出气筒,曾瑞芳的知心朋友,曾文清的心理寄托、栖息的港湾……在她想爱的人面前,却是没名分的角色---似“情人”却又非“情人”的位置。

稳重、成熟、大方、温柔善良、有内涵、举止得体,看似传统型。

但实际上,她并非传统的、具有“三从四德美德”的、只会一味俯首听耳的、唯唯诺诺的女性。

她既有奉献精神,愿意为着自己所爱戴的人付出,也有自己的主见、有个性、不盲目地付出。

当她对所寄予希望的人失望时,选择了自救---出走。

②曾文清:曾皓的长子。

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夫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他是腐朽的封建文化教养出来的殉葬品。

畸形的生活扭曲了人性正常健康的发展,他成为精神懒散的生命的空壳。

③曾思懿:曾文清的妻子。

一个漂亮、能干、凶狠的王熙凤式的女人,自然不能容忍愫方,但又不能公开违背公公(曾皓)的意志,于是,设计将愫方介绍给曾家的房客袁任敢。

④曾皓:愫芳的姨父,曾文清的父亲,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却从不顾及姨侄女个人的幸福,只希望她侍奉自己到死。

自私守旧、顽固执拗。

他已经丧失了宗法制家长的权威,唯一关心的是那副为自己准备的棺材。

这成为一个象征:他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和封建文化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坟墓。

⑤江泰:曾家的姑爷。

这位“充满幻想,做事情却总是失败”的大学毕业生,虽赖在岳父家里吃闲饭,却看不惯曾皓的自私,要来打报不平,又根本不知愫方的隐情。

⑥袁任敢:曾家的房客,一位代表五四新文化的人类学家(未出场)《子夜》人物形象吴荪甫是《子夜》的主角,是30年代中国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有着“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

吴荪甫出身封建世家,曾游学欧美,见多识广,具有现代资产阶级的管理技能。

他性格果敢、自信,不惜冒风险兼并了8个小厂,还拥有家乡双桥镇的产业和实力雄厚的裕华丝厂。

他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同时随时注意政治风向,来判明它与企业上的利害关系。

.可惜吴荪甫生不逢时,在帝国主义代理人,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排挤、控制和扼杀下,果敢化为动摇,冒险化为惶恐,刚强化为软弱,自信转为颓伤,精明强悍转为色厉内荏,显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在镇压双桥镇农民暴动和裕华丝厂工人罢工上,他凶狠残暴,阴险毒辣,暴露出他仇恨革命、仇恨工农的反动一面。

他处在交易所竞争、工人罢工、农民暴动这“三条火线”的搏斗中,内心感到虚弱而惊恐;在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中又表现为冷漠和无情。

吴荪甫资本雄厚,不乏魄力和手腕,又竭尽全力地奋斗、挣扎,但到头来仍无法改变惨遭破产的悲剧命运。

从而,雄辩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不可能建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的。

因此,吴荪甫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最有典型意义的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吴荪甫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茅盾后来的《清明前后》(林永清)、《锻炼》(严仲平)等作品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奠定了基础,也为拓展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的表现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2.(1)赵伯韬是《子夜》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40多岁,中等身材,一张三角脸,深陷的黑眼睛炯炯有光,公债场上的一位魔王。

他是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有美国财团做后台,又和“军政界有联系”,他骄横跋扈、奸诈阴险、狂妄卑劣,腐化荒淫。

他凭借帝国主义后台的力量,施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种种手段,最后战败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在精神生活上,他终日沉湎于声色享乐之中,交际花徐曼丽和刘玉英,17岁的少女冯眉卿都是他掌中的玩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