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红旗谱>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25.《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过自觉而痛苦的磨练,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30年代革命女性的艺术典型

她母亲是佃户,父亲是大学校长,母亲生下她后上吊自杀,她在林家的屈辱生活,使其具有反抗叛逆的性格。父母逼婚,林逃婚投亲,表现其勇于反抗,追求自由民主光明,遇到卢嘉川,认识到自己的反抗是脆弱的,因此把反抗融入学生之中,但投亲不成反落虎口,有海自尽表现其幼稚,脆弱,对余永泽产生好感,耽于幻想,但是当发现余自私卑劣后,又不愿意割裂感情,说明她有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温情,决定其成长历程的长期性,和思想改造的艰巨性从监狱归来到参加共产党,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她献身革命,忘我工作,从幼稚走成熟

原因:客观:革命理想对她的影响,2遇卢,使其思想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党的领导

主观,本身具有自觉磨练的精神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赵树里《三里湾》: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1952年9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创作手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赵树理坚持的是乡土社会立场,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四个情节:秋收,扩社,整党,开渠。艺术再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斗争的复杂性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金生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先进农民形象,还塑造了一系列落后形象范登高,马多寿封建自私狭隘的农民。“糊涂涂”在经济上不糊涂,政治上糊涂。老婆“常有理”刻画人物上用白描,侧面烘托的手法

《锻炼锻炼》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14.周立波《山乡巨变》塑造了那些突出的人物形象

15.柳青《创业史》中塑造了哪一个农民形象:梁生宝:积极,富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

深刻地体现了强烈的“阶级性”、“脸谱性”特点,其中把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刻画成一个具有“高、大、全”的优秀革命人物形象,并通过浓墨重彩而树立其为小说之中的人物主角;而中间人物梁三老汉虽然描写的更加的有血有肉,看点颇多。但是终因其革命倾向不如梁生宝,所以他也只能成为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的陪衬;至于反面人物地主反动势力代表姚士杰、富裕中农势力代表郭世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势力代表郭振山等人,则只能退出人物舞台的中心,作为反衬梁生宝甚至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一件工具,留给他们的只有讨伐和鞭挞。

24《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物形象分析

许茂;是一个在文革中,心灵一度被扭曲的老一代农民的艺术形象,其思想性格复杂,文革前,新中国成立后,他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勤劳善良,关心集体,爱社如家,性格开朗,文革中,他变的自私,狭隘,冷酷,极左的思想,使农民利益遭到严重侵害,使其性格变化,整顿后,他心灵复苏,清醒,看清了一切典型意义;作品通过对他心灵扭曲与复苏的变化,显示了农村政策必须调整的历史趋势,他曲折的心灵变化过程,折射了我国农村生活的曲折道路,展现了农民心灵变化的历程

许秀云;在文革时期,具有悲剧色彩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

思想性格,与新中国一道成长的农村姑娘,他热爱生活,善良,温柔,美丽。文革中遭受苦难,在逆境中思想同样发生变化,开始在郑百如的淫威下忍辱偷生,后被遗弃,进一步加深苦难,在苦难中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性格变化,由柔弱---坚强,由隐忍---抗争,是非分明,敢爱敢恨,勇敢面对世俗观点,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获得爱情

悲剧原因:文革的倒行逆施。性格的柔弱,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

典型意义:对许命运的悲剧描写,表达了对四人帮造成的社会灾难的有力控诉。让人们看到了青年妇女的艰难成长历程,激励希望

茶馆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1.分析《茶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思想

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2.简析《茶馆》的结构形式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3.分析王利发的形象及其对表现全剧主题的意义。

在《茶馆》的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王利发及其茶馆在全剧中还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

4.举例分析《茶馆》的语言风格,并说明人物对话的人性化特征

作品语言简洁犀利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茶馆》人物众多,但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同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京味儿”很足,是在北京口语基础上提炼的文学语言。

《北京人》人物形象

①愫芳:曾皓的姨侄女,她是曾老太爷的拐杖,曾家的保姆、佣人,曾思懿的出气筒,曾瑞芳的知心朋友,曾文清的心理寄托、栖息的港湾……在她想爱的人面前,却是没名分的角色---似“情人”却又非“情人”的位置。稳重、成熟、大方、温柔善良、有内涵、举止得体,看似传统型。但实际上,她并非传统的、具有“三从四德美德”的、只会一味俯首听耳的、唯唯诺诺的女性。她既有奉献精神,愿意为着自己所爱戴的人付出,也有自己的主见、有个性、不盲目地付出。当她对所寄予希望的人失望时,选择了自救---出走。

②曾文清:曾皓的长子。外表上与愫方一样飘逸典雅,他(她)们之间就有了恋情,但文情已被没落的北京士大夫文化掏空了心,懒怠得没有勇气与力气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他是腐朽的封建文化教养出来的殉葬品。畸形的生活扭曲了人性正常健康的发展,他成为精神懒散的生命的空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