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互动
课堂氛围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 活跃度,判断课堂氛围是否积 极、有序。
提问与回答
通过提问和回答环节,了解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 力。
学生反馈
80%
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 ,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重点与难点处理
对于《当仁,不让于师》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是如何处理的?是否 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学科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注意了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பைடு நூலகம்否将最新 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学中?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评价如何?他 们是否认为我在教学中给予了足
够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 活和工作。”
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 值。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PPT、相关文献资料。
小组讨论
“你们认为《论语》中的哪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 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现代社会问题,探讨如何运用《论语 》中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供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网络资源 ,如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方便学 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学术著作
推荐一些研究孔子的学术著作,如《 论语译注》、《孔子研究》等,以帮 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 系。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方法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
03
思想内涵探讨
仁爱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这种精神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等各 个方面。
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仁爱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 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 关爱他人的品质。同时,仁爱精神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爱他人
关注他人的需要,主动给予帮助 和支持,传递正能量和温暖。
宽容包容
对于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保 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轻易发
怒或抱怨。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尊师重道观念
尊重教师
尊敬教师的职业身份和专业知识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重视教育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珍惜受教育 的机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跨文化交流在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跨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精髓如“仁爱”、“礼义廉耻”等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和受众中,推动其传承和弘扬。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是做人的 根本。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即使面对老师,也要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不盲从、不妥协。
儒家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但并非盲目服从,而是要在尊重老师的基 础上,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1.2 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绝”“弥”“疾”和虚词“也”的意义、用法。
2.分析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
3.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1.字音字形①绥.(suí)②喟.然(kuì)③莞.尔(wǎn)④偃.(yǎn)⑤箪.(dān) ⑥皙.(xī) ⑦饥馑.(jǐn) ⑧哂.(shěn)⑨俟.(sì) ⑩铿.(kēnɡ) ⑪舞雩.(yú) ⑫牗.(yǒu)⑬恸.(tònɡ)2.通假举要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②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④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⑤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⑥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晚⑦鼓瑟希.:“希”通“稀”,稀疏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 ②绥.之斯来:安抚 ③动之斯和.:团结协力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固,引申为深厚 ⑤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方法 ⑥当.仁,不让于师:面对 ⑦予所否.者,天厌之:不对,不是,指做事不符合礼 ⑧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⑨何伤.乎:妨碍 ⑩为国以.礼:用 (2)一词多义①绝⎩⎪⎪⎨⎪⎪⎧人虽欲自绝.:断绝不如早与之绝.:绝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停止抢呼欲绝.:绝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②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发,更加弥.天大罪: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满,整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弥补③莫⎩⎪⎨⎪⎧ 莫.春者:同“暮”,晚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谁)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表否定,不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④疾⎩⎪⎨⎪⎧ 伯牛有疾.:一般的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忧,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⑤也⎩⎪⎨⎪⎧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吾与点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陈胜者,阳城人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词类活用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 ②所谓立.之斯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③动.之斯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⑤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⑥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4)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关爱别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当仁不让于师》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论语·颜渊》。
2. 教学重点:(1)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小组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启示。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文章的内容和所学到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观,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3. 实践法:角色扮演,模拟尊敬师长的场景。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4.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尊敬师长的感悟文章。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以及他们对尊敬师长的感悟。
3. 口语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当仁不让于师》的官方文本或学生教材。
2. 词汇卡片:制作含有课文重点词汇的卡片,用于课堂复习和练习。
3.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简单的道具,如帽子、书籍等,用于学生角色扮演活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访问:安排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中的某个教育机构,如图书馆、教育纪念馆,以加深对尊敬师长的认识。
2. 举行尊敬师长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分享尊敬师长的故事或经历,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师长的敬意。
九、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古汉语表达,需要教师耐心解释和例句辅助理解。
2. 抽象价值观的传达: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尊敬师长的抽象概念,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一、导入新课:据说,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东方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对他有多少了解呢?二、解释题意1、当仁,不让于师。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言外之意,对老师都不谦让,何况其他人呢?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71页)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知”通“智”,聪明,智慧。
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通“暮”。
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三、点击课文能够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每一章的内容,并作出评析。
【教材原文】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重点注释】①毁:诽谤。
②逾:超越。
③伤:损伤,损害。
④多:副词,只,仅仅。
⑤见:表明。
【参考译文】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诽谤的。
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日月,没有办法超越。
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教师评析】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解读:《论语·卫灵公》中“当仁,不让于师”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儒家文化背景:了解儒家文化对师德的重视,以及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3. 实例分析:列举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师长的意义。
2. 原文讲解: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儒家文化中尊敬师长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4. 实例分析:分享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敬师长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和实例分析。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文化及尊敬师长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4.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的视频案例,用于课堂展示。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实例分析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视频资源:选取一些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论语》相关章节,增强对原文的感知。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3.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老师沟通。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
2. 如何引导学生尊敬老师。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尊敬老师的理解和体会。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树立尊敬老师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引出尊敬老师的主题。
2.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分析尊敬老师的意义。
3.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尊敬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
4.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认识到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老师的表现,提出要求。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尊敬老师,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尊敬老师的认识和体会。
2. 分析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尊敬老师的实践情况。
3. 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荣誉室,了解学校历史和老师们的贡献,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 邀请优秀老师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和教学经验,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学习尊敬老师的品质。
3. 开展“尊敬老师,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深化学生对尊敬老师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习惯。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情感。
3. 提高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阐述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敬师长,分享自己的经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尊敬师长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简要介绍“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
b. 提问:“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a. 阐述“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的意义。
b. 讲解“师”的角色,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3. 讨论如何尊敬师长:a.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b.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如何做到尊敬师长。
4. 分析典型案例:a.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尊敬师长。
b. 学生从中体会到尊敬师长的意义,讨论如何借鉴。
5. 总结与反思: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今后如何尊敬师长。
6. 布置作业:a.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尊敬师长的感悟。
b. 调查身边同学对尊敬师长的认识和做法,进行分析总结。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尊敬师长的理解和表达。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尊敬师长的感悟作文的质量,以及他们对身边同学尊敬师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3. 行为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是否表现出尊敬师长的行为,如礼貌、尊重、合作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尊敬师长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学案《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方案教学目标:.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循循然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当仁:子之武城:莞尔而笑:予所否者: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且知方也:以俟君子: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是丘也: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教学过程: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仁 不让于师》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当仁,不让于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了解孔子的言行,体会他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写自己的看法。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佞( )殆( )晤( )悱( )殆( )暮( )2、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_,是_______末期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思想以________为核心。
3、阅读课本,给下面的断句加标点。
由诲女知之乎知为知之知而不能行亦不知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由,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思考:这篇课文中哪些话是孔子说的?找出来并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二、课堂助学6、阅读“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完成预习导学1-4题。
7、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2)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什么意思?3) “子贡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有几条内容?“为仁”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8、这篇课文中孔子对弟子子贡和颜渊说了些什么?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两段课外材料(可自主选择其中的一段),结合课文谈谈孔子的“仁”和“礼”。
材料一:某中学一位学生与一位老师起了争执,这位学生说:“老师是教我们知识的,我们是学生,怎么能与老师相提并论呢?”,请问你对这位学生的话怎么评价?试用已学的知识加以分析。
材料二:中国某地方政府把孟母三迁的故事作为教化本地学生的材料之一,希望本地学生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该政府的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一行为严重侵害了学生的权利且无异于因噎废食。
请你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一、背景介绍“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当仁,不让于师》。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当仁”、“不让”和“师”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谦虚好学的品质。
(2)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当仁”、“不让”和“师”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当仁”、“不让”和“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道理。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
(2)教师点评练习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重师长、谦虚好学的品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的大意,并分享学习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道理。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当仁,不让于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体会其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2、分析文中所体现的师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把握“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
(2)分析文中所展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师生相处之道。
2、难点(1)如何将“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
(2)思考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权威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2、字词释义“当”:面对,遇到。
“仁”:指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涵盖了仁爱、正义、道德等诸多方面。
“让”:推辞,退让。
3、句子翻译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五、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当面临行仁的机会时,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去践行,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也不应退缩或谦让。
(完整word)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教师版)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师荣兰审核人:张桂秋领导签字:杨青兰【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自读,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2、3【知识链接】1、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
2、儒家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3、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4、《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完成下列练习: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1.无得而逾焉( yú)2.绥之斯来( suí )3.莞(wǎn)尔 4。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自读,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学习重、难点: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预习案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完成下列练习: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无得而逾焉()2.绥之斯来()3.莞()尔4.一箪食()5.自牖执其手()6.子哭之恸()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叔孙武叔毁.仲尼:2、多.见其不知量也:3、颜渊喟然..叹曰:4、仰之弥.高:5、循循然...善诱人:6、如有所立卓尔..:7、当.仁:8、子之.武城:9、莞尔..而笑:10、予.所否者:11、人不堪.其忧:12、自牖.执其手:13、子哭之恸:..四、注意如下特殊句式。
博我以文:是丘也: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五、、一词多义如.有所立卓尔()宗庙之事,如.会同()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割鸡焉.用牛刀()多见其.不知量也()人不堪其.忧()其.何伤于日月乎/如之何其.可及也〔)夫子之不可及.也()比及.二年()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天厌.之!天厌之!()六、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理解并积累下列熟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探究案一、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二、从孔子对学生的教导中可看出孔子具有哪些思想和品质三、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和关爱中,又可看到怎样一个孔子当堂检测1、本文“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学案编写:高山庄2010-6-9一.导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三.学习方法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学习中,可以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四.导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绥.()喟.然()莞.尔()偃.()箪.()皙.()饥馑.()哂.笑()俟.()铿.()沂.()牖.()3、词语解释。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仰之弥高:更加循循然善诱人: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当仁:遇到,面对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子之武城:往、去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予所否者:我饥馑:灾荒、荒年由也为之:治理比及三年:等到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以俟君子:等到舍瑟而作:站起来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为国以礼:用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因此4、特殊句式。
(1)判断句①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②偃之言是也③亡之,命矣夫(2)宾语前置①不吾知也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③求,尔何如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3)介宾状语后置①其何伤于日月乎②促尼岂贤于子乎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④吾无隐乎尔⑤当仁,不让于师⑥以吾一日之长乎尔⑦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⑧异乎三子之撰⑨浴乎沂,风乎舞雩5、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搭阶梯)闻弦歌之声(弦歌:弹琴唱歌)端章甫(端:穿上礼服。
章甫:戴上礼帽)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鼓瑟希(鼓:弹奏)曾皙后(后:走在后面)(2)使动用法所谓立之斯立(立:使……立)博我以文(博:使……广博)(二)课文梳理在课本空白处将文章内容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3.【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
则可以这么说。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6.【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8.【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9.【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10.【译文】(略)11.【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12.【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13.【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三)探究拓展本课较全面地展示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关系,请细读课文,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你的感悟。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第3则,这是孔门第一高足的学习体会.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感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
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
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
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推而广之,循循善诱也可用于行政方面,使之成为一种领导的艺术。
在这个意义上,循循善诱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反的一种方式。
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或者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和风细雨,容易深入人心,从而收到较为长久的效果。
所以,无论你做老师还是做领导人,乃至于做家长,都应该掌握循循善诱的艺术。
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第8则,“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
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
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
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
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五.达标训练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 循循然善诱人(有次序地)如有所立卓尔(卓然、卓越、突出的样子)B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是)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认为)C 居则曰(平时)抑为之不厌(压抑)D 方六七十(方圆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子哭之恸(极度悲痛)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 所谓立之斯立B 割鸡焉用牛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C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B )例:其何伤于日月乎A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 贤哉,回也D 亡之,命矣夫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A 以吾一日之长乎B 为国以礼C 加之以师旅D 因之以饥馑5、下列各项哪项不属于《四书》()A.《论语》B.《孟子》C.《中庸》D.《大学》E.《左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