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3.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难点: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尤其是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2.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力的奥秘,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习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准确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及分力。
2.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计算方法。
7.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力学的整体把握。
9.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力的合理运用和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0.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解答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4.强调力的合理运用,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等。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力的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内涵和本质。
2.加强对力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创设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力的相关问题。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3.教学内容设计: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学会如何表达和计算。
4.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会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力的三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牛顿定律在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设置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并解释结果。

第七章 力 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 力 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案第七章:力的复课复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画出力的示意图。

2.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方向总是向下,能够应用重力的概念。

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以及理解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绘制放在斜面上的重5牛长方体物块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4.什么是弹性、塑性、脆性?什么是弹力?5.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需要观察什么?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6.什么是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重力的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应用?7.什么是重心?重心与物体的稳定程度有什么关系?二、我检测我提高: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位置、速度或加速度发生改变。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它施加力。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外,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运动员踢球时,对球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受到球的作用力;人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桌面的反作用力。

3.图(a)、(b)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改变;图(c)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如图14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示数为________N。

5.一质量为0.2kg的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为2N,方向总是向下。

(g取10N/kg)6.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它们必须相互接触,并且会发生形变。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8.在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B)②③。

9.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八年级物理第7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7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7章力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章包含“力”“弹力”“重力”三节内容,内容构成如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现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1、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四、重难点1、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2、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五、教学过程1、提出要求:给出课本目录以及课标对本章节的内容要求2、回顾复习:①第一节力:A.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强调易错点)B.力的表述:物理量力的符号为F,单位为牛顿N。

(估测题)C.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考点)D.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作图题)E.相互作用力及其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②第二节弹力:A.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微小形变)B.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弹性形变C.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D.生活中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E.弹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③第三节重力:A.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易错点)B.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G=mg(g=9.8N/kg)C.重力的示意图(作图题)+ 弹力和重力的作图题D.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中考真题演练:有简有难有梯度的中考真题来检验复习成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测量工具、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

2. 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原理。

3. 理解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能在实际情景中识别这些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种类、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重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摩擦力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木板、毛巾、瓶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3. 复习力的种类:按性质分,有力、压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推力、张力、压力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力。

4. 测量工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

6. 复习二力平衡: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让学生举例说明相互作用力的应用。

8.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9.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骑自行车、踢足球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本知识。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演示实验器材、测量工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概念。

2. 知识回顾(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3. 典例讲解(10分钟)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力的测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的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什么条件?4. 请举例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答案: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要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让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复习教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惯性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2. 理解重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掌握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4. 理解惯性的概念,能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复习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按性质分,有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4.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G=mg。

5.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f=μN。

6. 复习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8. 复习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讲解惯性的应用,如刹车、投掷等。

9.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第二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力是初中物理中较抽象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压强” “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和日常熟悉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重力,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梳理本章知识的联系,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心中能形成一个初步知识网络,课上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梳理知识节点,从而使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有个系统地全面地认识。

另外学生对一些细节和中考要点理解不清,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典型例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学习,共同解决,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清施力物理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力效果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⑷知道弹力,重力,这两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过程与方法:培养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可认识性。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难点】1.弹力的理解,重力公式的应用2.重力和质量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具资料】教参多媒体【课前展示引入复习主题】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入课题一力复习(通过几幅日常生活中的图片,与生活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全章知识结构构建】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学生课前整理,对知识结构有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学生自己完成也能提成学生的知识的整理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力的平衡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力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学时: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1.力的概念;2.力的计量单位;3.力的性质。

第二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一)1.力的合成;2.力的平行和夹角合成;3.力的平行合成的实验验证。

第三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二)1.力的分解;2.力的平行和垂直分解;3.力的分解的实验验证。

第四学时:力的平衡1.力的平衡;2.力的平衡条件;3.力的平衡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图片、图表、文字等多媒体展示手段。

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1. 引入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有哪些。

•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如推拉物体、电磁吸力等。

•安排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力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计量单位。

3. 性质总结•让学生总结力的性质,如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第二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一)1. 引入活动•使用一个例子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合成和分解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探究•安排实验,使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力的大小,然后再用一个测力计测量合成力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合成力的特点。

3. 实验验证•使用三条细而坚韧的绳子模拟合成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合成力的平行和夹角合成。

第三学时:力的合成与分解(二)1. 引入活动•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

《力》这一章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本章分为:力、弹力、重力三节,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知道重力及其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和有关计算②、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回忆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特点、弹簧测力计、重力、重力跟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特点、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回忆------分二二、弹力1、弹性形变:。

2、弹力:(1)叫做弹力。

(2)日常生活中、、都属于弹力3、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范围内,。

(2)注意观察和。

(3)注意事项:估测,选择合适的;让力的方向与弹簧伸长方向在;读数时注意分度值,视线。

例题解析: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测量前不用观察指针是否需要调零B、读数时,视线应穿过指针与刻度盘垂直C、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意大小的拉力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提着用反馈练习2知识点三:重力引导回忆------分三三、重力1.重力:,叫做重力。

2.重力的方向—。

3. ——重力的作用点规则物体——。

4.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跟。

5.公式: g= 。

回顾实验:规则物体重心位置重力方向回顾实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画力的示意图例题解析:一辆汽车的质量是20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N/kg)练:一中学生的重力是500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反馈练习3思考回答思考练习小结:检测:力、弹力、重力思考回答练习检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重点:激发学生对力学现象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复习和巩固力学知识。
1.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
2.教学过程:
-展示运动员举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所用的力,提问:“这位运动员为什么要用两个力才能举起杠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拉弓射箭的例子同理,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核心概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巩固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6.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或黑板,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七、作业设计(1)拉扯弹簧时,弹簧为什么能伸长?(2)为什么抛掷物体时,物体最终会落到地面上?A. 拉伸弹簧B. 压缩弹簧C. 拉扯绳子D. 推动小车答案:A、C、D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遵循相似三角形定则。

5.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及合成与分解。

2. 熟悉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惯性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如提书包、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梳理:复习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6.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答案:略。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滑动,请分析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方向。

答案: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从运动到静止
2、从静止到运动
3、运动快慢的变化
4、运动方向的变化
例题下图可以说明力改变了什么?
教师展示拉力计,并展示老师能轻轻松松的拉开三根弹簧,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尝试拉动,而未拉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中的一根弹簧,用力向两边拉,和用力向中间挤压,你们观察到什么,说明什么?
继续请掰手腕的两位同学,力气小的推教室门的外侧,力气大的推靠近合页的那一侧,力气小的不要让力气大的把门推开,开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
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进行评估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两位同学演示掰手腕。
通过掰手腕活动,学生可以从感性上了解力的大小!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P5完成导学案1-5
教师提问:1、什么是力,请举例说明。
刚刚同学们举的例子里,哪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刚刚我们举的例子里,你是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注意: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四种情况: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
教学策略:先认识特殊力,再认识一般的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如力的平衡、动力学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拓展力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摩擦力的计算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重力、弹力、浮力等力的计算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力的概念和定律的理解。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力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2.针对学生在力的计算和应用方面的困难,采用案例分析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上的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理解力的单位牛顿的含义,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第七章力(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第七章力(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 第七章力(复习课)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创意性,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幼儿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演示道具;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颗小球,一张纸,一把剪刀,一些胶水。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动画短片,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力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讲解力的概念:用教具演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3. 动手操作: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感受力的作用,例如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状变化;4.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察;5. 创作力作品:让孩子们用纸、剪刀和胶水创作一个力的作品,展示力的作用;6. 展示和分享: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孩子对力的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找一些力的例子,拍摄照片或者绘制图片,下次活动时分享,以此加深他们对力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2.教学难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非共点力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2)摩擦力的计算: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分。例如,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力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他们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上,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图示和实际操作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例如,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让学生领悟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4)平衡力的判断:识别和判断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特别是在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
(5)力的单位及换算:掌握力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特别是牛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通过练习题和实例,让学生熟练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摩擦力的计算和非共点力的合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用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2、强化对弹力的认识,熟悉弹力的多种表现;3、熟练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的定义及重心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力的基础性质理解重力和弹力;2、掌握图示法表示重力,弹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体会从表象看世界到理性看世界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和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知道弹力的概念和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重力的概念以及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分析解决应用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一、考点梳理:(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或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_____ ,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 1 N。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 _________ 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等,实质都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B、使用方法:“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即要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读”:读数=挂钩受到的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用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
2、强化对弹力的认识,熟悉弹力的多种表现;
3、熟练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的定义及重心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力的基础性质理解重力和弹力;
2、掌握图示法表示重力,弹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会从表象看世界到理性看世界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和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弹力的概念和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重力的概念以及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分析解决应用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梳理: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或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_____ ,简称―牛—,用—N—表示。


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 1 N。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 _________ 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感觉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等,实质都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B、使用方法:“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即要使指针指
在零刻度线上;“读”:读数=挂钩受到的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
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_________ 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

2、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G = mg ,其中g= 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为9.8N 。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应用有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等。

(3)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几何中心处.如球的重心在球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二、剖析重点实验
△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例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比值为9.8 N/kg ;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三、重难点突破
(一)、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理解例1 (2015?雅安)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②用
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B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点拨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或者运动方向的改变。

如: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速度增大,速度减小,还有物体做曲线运动即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以上均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改变.
变式拓展1:
※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 B )
A •静止不动的球
B •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
C.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D •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的冰块
(二八对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例2 (1)(2016?厦门)在图1中,投出去的篮球在空中飞行,不考虑空气阻力,请在图中画出
篮球的受力示意图。

(2)(2015?咸宁)如图2所示,一木块正沿着固定在地面上的光滑斜面下滑,请做出木块
受到的重力G和支持力F的示意图.
【点拨2】
竖直向下是指无论物体与支持面的关系如何变化,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水平面垂直。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与接触面垂直•
变式拓展2:
探(1)(2016?宜宾)如图3甲所示,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竖直墙壁上,请画出小球所受重力及小球对墙壁压力的示意图。

(2)(2014?广东)如图3乙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篮球,请作出这个篮球受力的示意图。

四、课堂精炼:
考点一:力
1、
(2016?成都)踢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踢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踢球时,脚对球施加了力,球对脚没有力的作用
B •只要脚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其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C.踢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D .守门员使球停下来的过程中,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2、(2016?绥化)图4甲中,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直线运动,当经过磁铁附近时方向发生了改变,此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图4乙中,放有磁铁的两个小车用细线相连,剪断细线后,小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此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考点二:弹力及弹簧测力计
3、(2016?枣庄)如图5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 .手对弹簧的拉力耳
B.弹簧对手的拉力旨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图6所测物体的重力是—2 N,它的质量为
0.2 kg。

(取g= 10N/kg)
—右
考点三:重力
5、(2016?嘉兴)墙体的竖直性是房屋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建造房屋时,建筑工人常
常利用如图所示的重垂线检测墙体是否竖直,这运用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图
7中所示的墙体向左(选填“左”或“右”)
倾斜。

图7
五、课堂小结:
对本章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考查内容一般难度不大,要求不高。

因此,复习时以掌握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概念为主。

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综合能力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