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哲学意义

关于价值的哲学意义,国内广泛接受的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使用价值”与“商品交换价值”的解释。对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界定,包括所谓的“主观需要说”、“客观属性说”与“主客关系说”三种观点。“主观需要说”认为“事物本身不具有价值, 某物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被人们所欲求、所爱好或者它令人快乐、令人感兴趣、令人满足。因而价值完全取决于或者说最终根源于人的需要”。[1]这种观点强调价值的主体地位,但就是仅仅把价值视为主观需要的产物,而忽视客体的功能与属性,把价值的选择放在社会之外。“客观属性说”认为“价值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物质,独立于我们就是否欲望与享受评价它们,某物之被欲望就是因为它有价值”。[2]这种观点把事物的功能与属性等同于价值,混淆了二者的关系,忽视了主体的存在。“主客关系说”则强调“价值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的属性或功能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作用的客观关系。价值不就是实体存在,而就是一种客观关系存在”。[3]这样的阐述更贴近马克思的观点,揭示了价值的深刻本质,就是从客观对对象的存在与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中理解价值。价值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实际运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就是价值的根本尺度, 客体与主体的一致性程度就是价值的基本标志。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而且满足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容来规定价值本质,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实践论与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二)体育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价值就是指课程与学生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学校体育课程与其她课程在价值上有“同”也有“异”。课程就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与核心,体育课程就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起着关键作用。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同数理化等课程一样,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课程所具备的所有元素,这表现在体育课程与其她课程“同”的方面。但体育课程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课就是以运动为媒介,以生理、心理的活动状态,运动技术练习、身体练习,教学比赛,娱乐、游戏、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体育课的功能远远超出一门课的范围,因而被列为“三育”之一,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体育课程下过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直接目的的一系列体育的知识内容文件与活动以及由此而不断创新的意义结构。”[5]该定义从系统论角度强调了课程的整体性以及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三)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基础及实现的动力

体育课程就是以“人”的生成为终极目的,那么界定学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就必须从课程对主体的“意义”、“需要”,主体的“接受”、“满足”出发。新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个维度描述了体育课程价值。即新课程所具有的性质与功

能通过体育教学实践使学生需要得到满足,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协调发展,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与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方法。新课程的价值体现了重视知识技能传授、重视提高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重视情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价值生成与实现受诸多因素影响,因为体育课程不就是独立于学生的纯粹的客观存在,也不就是学生靠自我力量就能实现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孤立的主体或客体都不存在“价值”这种属性。影响体育课程价值生成与实现的因素,一就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就是否科学,与学生的需要就是否一致;二就是体育课程价值选择以及确立的价值取向就是否合理;三就是与体育课程配套的政策、设施就是否齐备。新的体育课程提出了全新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需要与被满足的程度,归根到底在于体育课程对学生“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就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载体,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相互作用就是学校体育价值实现的内在机制,需要与满足的不断实现就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体育课程内容、教学各环节科学、规范有序就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历史追溯

(一)体育课程价值的选择

价值选择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就是主体为满足需要以及社会诸多因素,通过价值主体分析比较与评价,从客体对主体可能产生的不同价值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效果的活动过程。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就是在理论研究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目标体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改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她们代表社会主体,从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也包含了从学生的发展的视角选择价值目标,而学生个人则就是从自身发展需要与兴趣爱好的视角去选择与确立价值目标,这两种选择有差别与不同。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把关注点从社会、学科转向关怀学生与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

(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

价值取向的产生源于某种需要,其现实性就是主体需要的满足,它的突出作用就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实践活动,表现出特有的规范、凝聚与定向功能。“价值取向就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与特定的价值方向。”[6]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把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总瞧法与认识,就是对体育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学校体育课程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否满足学生需要,必须经过“面对价值的选择”或“提供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引进了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强调国家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该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学校体育课程价值,以提高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保家卫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取向,构建了“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文革”期间体育课程“变异”,用军训生产劳动代替体育课程,体育有名无实,违背了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本位,强调体育课程的工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