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艺术特色浅析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它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期法国从外省到巴黎,从平民到贵族,从乞丐收容所到侯爵府邸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当时的法国种种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社会矛盾。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对于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塑造,司汤达成功实现了自己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作为法国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红与黑》在创作艺术手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 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同时也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_____汝拉山区的小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_____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构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维里埃尔是司汤达为于连典型性格的滋生而塑造的第一个典型环境。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这个小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同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和风气盛行。因而,市长开起了钉子厂, 乞丐收容所所长华勒诺搜刮乞丐来积累财富,于连也因为身材羸弱不能帮自家锯木厂干活赚钱而备受父亲的责骂和兄长的欺凌。贫穷的出身加上自私野蛮的父兄的凌辱使于连倍感卑微,不幸的境遇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他要凭着个人奋斗,向整个社会挑战,想要轰轰烈烈的生,而不愿寂寂无闻的死。市长家是可以说是于连性格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它为于连性格的最终形成打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于。在这里,于连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爱情,但对市长夫人的追求,却是源于对上流社会报复的一种心理。贝尚松神学院可以算作第二个典型场景,它对于连性格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恋情败露,于连在西朗神父的介绍下进入贝尚松神学院,面对神学院了”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环境,于连选择了”一连串的虚伪”作为武器。在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府邸,司汤达为于连典型性格的形成完成了最终的塑造。在这里,于连见识到了贵族的腐朽,堕落,虚伪,更重要的是他们对

平民骨子里的蔑视和敌对。于是,他勾引侯爵小姐玛蒂尔德,以此来击败”上流社会”的庸俗虚伪与狂妄。

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尔小城,阴森恐怖的神学院,阴谋伪善的侯爵府邸这三个具体典型的环境再加上两次轰轰烈烈的爱情,构成了于连一生的全部。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各个不同的侧面,各阶层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这三个典型环境形成了内在的有机联系,交融钩织成法国复辟王朝时期贵族,僧侣和大资产阶级”三位一体”的反动统治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其次,独特深刻的心理描写。首要特征是削减物质世界的干扰,突出人物内在心理特征的表现,尽量写得简洁,运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和细致的心理分析方法。作者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各个情景下的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腻地表现出来。作品中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颓丧,欢乐与痛苦的心理活动,十分真实具体。当他觉得受到侮辱,他要报复贵族们对他的蔑视:我要”当着他(德.雷纳先生)的面占有他妻子的手,......对,我一定要这样做,谁叫他趾高气昂来着。”这段独白解释了他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变化,并且和当时的客观情境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只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特别是对德.雷纳尔夫人坠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描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在第八章开头作者引用了长诗<唐璜>里的几句话”强忍叹息,愈显沉痛,暗送秋波,更显情浓,虽不负疚,脸亦绯红。”从这儿开始,德•雷纳夫人已经对于连已经产生了诚挚的感情并欣然的接受了这种情感。可是,当她最小的儿子生病时,她很矛盾并痛苦,她觉得是自己的罪孽使上帝将灾祸降于儿子身上,她悔恨,却又不能拒绝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幸福平静时却又突然恐惧到痉挛。整个十九章鲜明的突出了作者心理描写的特点。

再次,情节灵活紧凑,结构严谨。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雷纳夫人、玛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清晰,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三个典型环境转换衔接自然顺畅,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低到高,把复辟时代广阔的

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集中的反映了出来。并且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其实也可以看做他思想发展的历程。尽管他思想性格复杂,但其发展变化的线索十分清楚:维立业尔市是他思想性格形成的基础,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而神学院则是他思想性格的转折点,他并不虔诚于基督,可是看到主教的丰厚收入他心动了,想要当教士,于是他背诵<圣经>,到神学院,忍气吞声的去适应那儿的生活。最后,在神学院”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环境中,于连选择了”一连串的虚伪”作为武器。到侯爵府后,于连伪装起了自己那颗桀骜不羁的野心,虚伪的在上流社会穿梭,做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在下卷第七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于连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震惊。但他心想:这没什么,如果我想出人头地,这种昧良心的事还要干不少,而且还须懂得说几句动感情的漂亮话来掩盖:可怜的格罗先生!该获得十字章的应该是他,可是却给了我,我必须感恩图报,为政府办事。”这是他在拉莫尔侯爵安排下,违背自己的意愿与自己厌恶的自命不凡的贵族交好而获得十字勋章后说的,他暂且将自己的良知与高尚的道德全置于脑后。

不过,一切变化终又回到原点。于连开枪射杀了德•雷纳夫人。在狱中,于连找回了最初的自己,他拒绝了玛蒂尔德的帮助,甚至开始厌恶并且拒绝再见她。他重新挖出了自己内心潜藏的情感,他发现自己是如此深爱德•雷纳夫人。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怀抱自己美好的情感安然度过,甚而对于无耻的父亲,他也选择了宽恕。对枪击德•雷纳夫人,于连未尝不感到后悔,但他不愿祈求华勒诺之流的饶恕。他绝不要求赦免,因为他不愿让反动的教会从他公开表示忏悔中得到好处,也不想让虚伪腐化的贵族从中获得心安与满足。他至死也不低头,他在法庭上的最后表白,把整个故事推到了高潮,也点出了造成他整个悲剧的根本原因:”我看到有些人,他们并不认为我还年轻而值得同情,反而想杀一儆百,通过惩罚我来吓唬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下层阶级,备受贫穷的煎熬,却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有钱人引以为豪的上流社会。”就这样,他作为一个虽败犹荣的个人英雄死去,他用自己的鲜血向复辟时期色厉内荏的贵族和贪婪腐朽的教会提出了强烈抗议。

在运用人物的前后一致性和于连思想发展的统贯行表现作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