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赏析
【思想内容】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
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
第一,《红与黑》暴露了上层社会贵族统治阶级的贪婪、狡诈与庸俗无能。
第二,讽刺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
第三,《红与黑》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贪婪与势利,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对上层阶级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而无情的。
【人物形象】《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在于连身上,同时存在着反抗性与妥协性这两种看来对立的性格,构成性格的复杂性。
当环境对他有利,他就妥协;环境对他不利,他就反抗。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艺术特色】《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表现出鲜明特色:第一,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的艺术特色《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中,对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塑造,司汤达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主张。
为求得于连塑造的环境更具有高度的典型化,他在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上刻意用笔,最大程度的使人物活动以及他们间的相互关系去显示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
可以肯定的说“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红与黑》的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更明确一点的说,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于连的性格。
司汤达借助《红与黑》来再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
在《红与黑》中,作者用几个具体而典型的环境(维利埃尔的家、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邸),来真实的表现波帝王朝复辟时尖锐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为于连性格的滋生、发展、完成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维立埃尔的家是司汤达为于连典型性格的滋生而塑造的第一个典型环境。
贫穷的出身加上自私野蛮的父兄的凌辱以及他心酸凄苦的幼年生活,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
市长家是作者为于连性格发展而塑造的第二个典型环境。
在市长家任教是于连生活的重要转折期,也为于连性格的最终形成打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于连追求自己当时并不爱的市长夫人,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报复。
贝尚松神学院为于连性格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神学院里“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环境,于连选择了“一连串的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
在巴黎德·拉·木尔侯爵府邸,司汤达为于连典型性格的形成完成了最终的塑造。
唯利是图的维利埃尔小城、阴森恐怖的神学院、阴谋伪善的侯爵府邸这三个具体典型的环境再加上两次轰轰烈烈的爱情,构成了于连一生的全部。
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各个不同的侧面,各个阶层人物复杂错综的关系,使这三个典型环境形成了内在的有机联系,交融构织成法国复辟王朝时期贵族、僧侣和大资产阶级“三位一体”的反动统治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司汤达将主人公于连置于这种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社会环境里,让他在矛盾冲突的漩涡里不断经受锤炼,于连的反抗性格在这种环境中也随之逐渐发展,直至最后,一个对罪恶社会的叛逆者的典型形象,便凸现在人们的面前了,同时,于连的形象,也给他生活的社会和其他人物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从而真实的再现了历史的图画。
简述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简述红与黑的艺术特点
红与黑是最基本的颜色,也是历史上最古老和最受欢迎的颜色,它代表着一切美好和真实的东西。
红色和黑色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可以表现出激情、感性、热情,色彩的和谐与统一,这样的色彩特质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灵感和创造力,是真正的艺术极致。
再就是二者对比鲜明的特性,红色有积极的象征,代表了激情,勇气,热情,黑色则和明媚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代表着内心的深处,具有一种神秘而魔幻的气息,两者的对比也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给人以分外的震撼力。
红与黑的组合也会赋予一个历史感,它暗示着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朝向未来的方向,给观众带来一种既深沉又灵动的感觉。
红与黑的组合也能够给观众以强烈的思想冲击,会让观众的思想进行翻转,从而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加深邃而又灵性的艺术感受。
解读《红与黑》
解读《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红与黑》进行解读:一、《红与黑》的主题思想《红与黑》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权力和阶级斗争的故事。
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是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成为了一个神父和一名军官。
然而,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走向了毁灭。
这部小说通过对朱丽安的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二、《红与黑》的叙事手法《红与黑》采用了多线程叙事手法,讲述了朱丽安一生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和立体,同时也为作者展示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这部小说中,司汤达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和风俗习惯。
此外,小说还通过插入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情节增色添彩。
三、《红与黑》的主要人物《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主人公朱丽安是一个充满激情、勇敢坚定的人,但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逐渐被欲望和虚荣心所蒙蔽,最终走向了毁灭。
而他的恋人范·德·鲁伊是一位美丽、聪明、善良的女性,她在朱丽安走向毁灭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朱丽安的父亲、圣·特雷维尔神父等,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人物画卷。
四、《红与黑》的社会背景《红与黑》发生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丽安这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成为了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
同时,这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总之,《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红与黑解读
6.于连的形象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身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出身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 读书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理想,崇拜拿破仑, 读书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理想,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 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 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 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 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 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 在德 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 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 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 儿恋爱、 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 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 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 就妥协投降。 就妥协投降。
《红与黑》艺术特色略论
《红与黑》艺术特色略论《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青年资产阶级贵族朱利安·索雷尔为主人公,描绘了他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求职、恋爱、抗争的经历。
小说荣获包括法兰西学院大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奖项,并被翻译成过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泛传阅。
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叙事技巧《红与黑》被称为“小小的巨人”,其中最为优秀的一点就是它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叙事手法兼收并蓄,既有传统的线性故事叙述方式,也有对比叙事、自我提问和对话式叙事。
小说的叙述自由流畅,充满巧妙的构思和寓意。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司汤达成功地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人物的丰满与立体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作者创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美学冲突的形象。
索雷尔、蕾娜德和朱利安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阶级对立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充满生命力,充满矛盾和斗争性,这样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
三、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小说对爱情的思考非常深刻,涉及到不同爱情类型的描述和思考。
在很多场景中,小说中的人物之间都展现了不同的爱情,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许多读者引以为豪。
在小说中,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关联,还包含了与社会、阶级和道德等因素的关联。
四、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绘小说通过对法国社会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时期法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等问题。
小说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的潜在危机和贵族阶级的腐朽和僵化,让读者感受到法国社会结构的脆弱和动荡。
小说以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这种描绘为背景,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
总之,《红与黑》是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的卓越小说,在描绘人物形象、思考爱情、反映社会问题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艺术特色。
它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绘,提出了许多具有哲学思辨性的问题,展现出作者对田园诗、伦理伦理等文学流派的批判,也呈现了司汤达个人严谨的人生哲学。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红与黑》赏析
《红与黑》赏析《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零年年代记〞,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时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书。
作家曾对此做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
这说明他的意图是反映社会现实,小说的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因此,小说发表的时候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它也是一部将贵族、僧侣、大资产阶级三者激烈竞争的社会反动性,作一彻底批判的巨著。
在主角于连的野心受挫,于狱中所完成之心救赎中,皆明显地表示出作者透视历史的现实主义,以与他超越历史的浪漫主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这本书,我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红与黑》:一、对历史与人性的锋利观察和迷惑不解。
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者司汤达的《红与黑》深藏着象征性的艺术生命力。
《红与黑》自一八三〇年诞生于惊心动魄的法国大革命之后,已经具有了纪念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通常,人们都以为书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军人(军服)的荣耀,或是主义的热情;而“黑〞那么是表示王政复辟时代,拥有势力之僧侣阶级的黑衣。
然而,也有人说红与黑是决定命运的轮盘,而这轮盘象征着人生的游戏。
“红与黑〞将生命与死亡、自己与他人、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都结合成一体,在这种状态中,讨论真理、爱情、死亡、美,看到欲望与人性的冲突、个人的迷惑与历史的奇异,发现历史的精神进程。
当“红与黑〞的象征意义漫溢出堤坝、流向朦胧诱人的艺术旷野时,在其流过的痕迹上,可以采摘到缤纷的艺术果实,一个生动、丰富、深藏、含蓄、流淌着想象性和感染力的《红与黑》艺术空间在雾色中展现出来。
司汤达曾说:我一定要为二十世纪写作。
《红与黑》已超越了“一八三〇年纪事〞,司汤达写下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时,也许不仅是提醒人们这是真实的历史表达,更含有深意的是:暗示人们其中隐藏的历史与生命的超越性。
同时又显示了司汤达坚决不移的理想主义信仰:“红与黑〞代表了人类精神生存的艰辛和矛盾性。
二、《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的艺术特色《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坛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法国19世纪的社会背景为背景,深入探讨了社会阶层、人性和伦理道德等主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以典型人物刻画为特色。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朱尔姆·瓦尔雷的心理描写和行为举止的刻画,深入展现了一个青年人在贫困与野心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
朱尔姆同时拥有平民和教士的身份,他既面临着社会身份的局限,又追求着个人的权力和成功。
这种复杂的人性使得小说人物栩栩如生,让读者产生共情,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价值。
其次,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社会现实。
作者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农民、教会和贵族等不同阶层的生活。
他以丰富的细节和独到的观察,展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
尤其是对教会体制的揭示,使得小说更具有启发性和鲜明的指导意义。
再者,小说以细腻的情感描写为特色。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与两位女性朱丽安娜和玛蒂尔德之间复杂而真挚的感情关系的描写,深化了故事的内涵。
这些情感纠葛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感人的力量,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最后,小说以深厚的思想内涵为特色。
作者从政治、社会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涉及伦理道德、权力斗争、人性弱点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偏见、虚伪和道德沦丧的批判,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种种弱点。
总之,《红与黑》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基础,以写实的手法展示社会现实,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共鸣,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思考。
这使得它成为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论司汤达小说_红与黑_的艺术特色
论司汤达小说_红与黑_的艺术特色《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以19世纪初法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尚·布利耶的社会阶层上升经历和爱情经历。
小说以其雄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人物描写真实而细腻《红与黑》中的人物非常真实,特别是主人公尚·布利耶,他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举止都刻画得非常细腻。
从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到他背后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作者都对其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描写,使人读后深感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当尚·布利耶第一次独自与玛嘉烈相处时,他内心十分害怕,同时又想要表现出从容和自信。
作者通过揭示其内心矛盾和不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性格和思想。
二、社会阶层与人性冲突小说中,主人公尚·布利耶的爱情经历被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的贪婪和虚伪所束缚。
司汤达认为,每个人都被自己的阶层和环境所限制,即便想要追求自由和幸福,也很难逃脱命运的束缚。
作者通过塑造尚·布利耶这一人物,在他身上展现了旧有社会制度和个人命运的冲突,以及内心对自由和幸福追求的困惑和挣扎。
三、细腻的情感描写《红与黑》的另一特色是对情感的细腻描写。
情感是小说的核心,是主人公尚·布利耶前进道路上的驱动力。
作者用丰富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这些情感都是真实而细腻的。
例如,尚·布利耶对于玛嘉烈的钟爱和她对他的爱,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深入体验到每个人物的情感。
四、对大革命的反思在小说中,作者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反思。
他通过描写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氛和阶级矛盾,表现出对暴力、急功近利、虚伪以及丧失价值观的弊端的忧虑。
司汤达在小说中暗示,革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决办法,也不是升迁的捷径。
反而会使社会更加动荡,阶层冲突更加剧烈,成为一个人们一辈子都难以逃脱的恶果。
总之,《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大量的价值,而且在时代背景,人物描写,情感描写以及对大革命的反思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作者司汤达赋予了主人公于连十分丰富的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必将是一个悲剧。
所谓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打碎了给别人看。
于连不是一个伟人,但确实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他善良、勇敢、真诚,他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跻身于上层社会,摆脱贫困。
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宏伟志向。
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他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王权贵族压制之下的小资产阶级反抗者的典型。
他凭借不屈的意志,采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表现出令人叹服的超越现实的精神。
于连并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突破社会对人的束缚和限制,追求个体思想的真正实现,显现出对现实时代的超前性。
他的行为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结局是可悲的,然而把这一形象升华到超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之外的美学范畴,他就不是一个平常的奋斗者、野心家,而是一个具有充分审美价值的对象,因为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顽强的精神生命,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倒退的时代,于连生活的维立叶尔小城在资本人侵的冲击下,充满了庸庸碌碌的浮躁与不安。
他的家庭中有精于琢磨、善于钻营的父亲和两个行如巨人、只会发泄蛮力的哥哥。
与之不同,造物主赐给于连的是聪慧的天资和动人的神彩。
压抑的环境,独特的外貌,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格。
沉郁、孤独、倔强压抑住了他的理性思想而使他耽于不现实的幻想和妄图实现这些幻想。
于连以拿破仑和卢梭为偶像,希望自己摆脱困境,在法国的上流社会谋得一席之地,能够卓然不群、傲视天下。
红与黑作品赏析
红与黑作品赏析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
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
第一,《红与黑》暴露了上层社会贵族统治阶级的贪婪、狡诈与庸俗无能。
第二,讽刺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
第三,《红与黑》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贪婪与势利,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对上层阶级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而无情的。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
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莫不属于此类。
书名咋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
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
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
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
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论述红与黑的艺术成就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妙的情节安排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
红与黑通过对主人公朱利安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朱利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
他既有着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又对爱情和精神追求充满憧憬。
他既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年轻人,又是一个心胸狭窄、冷酷无情的人。
作者通过对朱利安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读者对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共鸣。
红与黑的情节安排巧妙而紧凑。
小说以朱利安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事件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者将朱利安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其中,朱利安与马都尔夫人之间的爱情线索尤为引人注目。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斗争的描写,展现了现实社会中个人意志与社会规则之间的冲突,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
红与黑的人物刻画细腻入微。
除了主人公朱利安之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从朱利安的恩师佛尔摩斯神父到他的情敌德·拉·米莱尔勋爵,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命运。
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细腻,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红与黑还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残酷性。
小说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朱利安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利用谎言和欺骗,最终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红与黑使读者对社会的现实问题产生了思考,并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
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深邃、情节精彩、人物细腻的作品。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红与黑》内容简介与艺术特色《红与黑》创作于1828年至1829年,于1830年革命以后出版。
《红与黑》是根据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创作的。
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了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当家庭教师的青年在教堂里向从前曾同他有过爱情关系的女主人开枪,而受到法庭审判司汤达把这个刑事案件作为自己小说的情节基础,又进行了加工改造,把很多反映复辟王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材料放了进去,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不是一个刑事案件的简单复述。
《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他自己也对此作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
实际上他的意图是反映政治现实。
《红与黑》确实具有相当多的社会政治内容。
正因为如此,小说发表后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小说通过于连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
拿破仑失败后,逃亡国外的贵族返回法国,重新成为统治阶级。
大贵族木尔侯爵从国外回来后,当上了“法兰西大臣”,位高权重,炙手可热。
那些留在国内的贵族这时也都钻了出来,在反攻倒算中大抓肥缺。
像德·瑞那这样无德的人,受到了复辟政权的赏识,当上了市长。
由贵族反动势力掌权的政府,钳制言论自由,千方百计地打击反对派势力。
为了从根本上来巩固反动的制度,反动势力大力加强宗教统治,煽动宗教狂热,扼杀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
政府和教会因有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沆瀣一气,紧紧地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人民。
当时教会特务组织密布全国,大搞监视和告密活动,造成了十分恐怖的形势。
有特务使命的教士们不但监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活动。
也监视自己营垒内部的人,包括各级教职人员在内。
贝藏松的代理主教、特务组织耶稣会的头子福力列的特务网监视着一切人。
贵族反动势力仍不满足已恢复的特权,他们利令智昏,极力要恢复过去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确保他们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权力。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木尔侯爵所组织的一次秘密会议,参加这次黑会的有内阁大臣、教会的主教、贵族的领袖人物、拿破仑的叛将等等反动统治集团的上层核心人物。
《意象与象征的华美之美》——《红与黑》的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
意象与象征的华美之美简介在文学作品中,意象与象征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以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经典小说《红与黑》为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意象和象征,并分析其所展示出来的华美之美。
1.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表达意象是通过描述或描绘事物的形象、情感或思维活动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红与黑》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意象来激发读者对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共鸣。
1.1 自然意象自然景物是文学中常用的意象元素之一。
斯坦达尔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景色来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发展情节。
例如,通过描写天空明亮而湛蓝,给人以希望和自由的感觉;而暗淡、阴沉的天空则预示着不幸或压抑等。
1.2 色彩意象色彩在传递情感和表达主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运用色彩来强化场景氛围和人物个性特征。
对比鲜明的颜色,如红与黑,在小说中象征着爱情与欲望、光明与黑暗等。
1.3 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通过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来揭示其真实面目。
斯坦达尔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深入展现了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
他运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人物复杂的欲望、矛盾和精神斗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含义。
2.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2.1 社会象征小说《红与黑》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人物形象和社会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阶级冲突、道德沦丧等问题。
作者巧妙地塑造了各个角色,并使用他们来象征特定社会群体或价值观念。
2.2 宗教象征宗教符号在小说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斯坦达尔利用宗教元素来表达角色内心对信仰、罪恶、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挣扎。
例如,教堂、圣殿等宗教建筑物被用作象征,代表纯洁和善良的力量。
2.3 文化象征文化符号是特定文化中特有的标志,通过它们可以体现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斯坦达尔在小说中融入了许多文化象征,如皇帝、贵族等,以展示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社会和权力结构。
3. 华美之美的体现3.1 艺术语言的运用斯坦达尔以独特而生动的笔触,巧妙地运用文字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场景。
斯坦达尔的叙事技巧红与黑的文学价值
斯坦达尔的叙事技巧红与黑的文学价值斯坦达尔的小说《红与黑》以其出色的叙事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斯坦达尔在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技巧,并分析其对《红与黑》的文学价值。
一、多视角叙事斯坦达尔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揭示故事的多重层次。
在《红与黑》中,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对主人公瑞尼的内心和行动的描述,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此外,斯坦达尔还运用了人称叙事,通过多个人物来叙述故事,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小说更具有现实感和真实性,还提供了读者对于社会和人性问题的思考空间。
二、描写与对话的结合斯坦达尔巧妙地将描写和对话结合在一起,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背景,同时也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环境来增强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这种描写与对话的结合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
三、暗示与象征的运用斯坦达尔善于运用暗示和象征手法,通过隐晦的描述和象征性的事物来传递深层含义。
在《红与黑》中,他通过对红色和黑色的象征性运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红色代表着激情、野心和爱情,而黑色则代表着权力、阴谋和背叛。
通过对这两种颜色的巧妙运用,斯坦达尔在小说中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纷扰和社会现实的冷酷无情。
四、时间与空间的跳跃斯坦达尔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跳跃,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他通过在不同时间段和地点之间切换,将故事的高潮和转折点展示得更加生动。
这种跳跃的叙事方式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非常重要,使得读者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悬念感。
总之,斯坦达尔的叙事技巧为《红与黑》赋予了深刻的文学价值。
他的多视角叙事、描写与对话的结合、暗示与象征的运用以及时间与空间的跳跃,使得《红与黑》成为一部具有故事性、思考性和艺术性的杰作。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到一个精彩的故事,还可以对社会和人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斯坦达尔的叙事艺术红与黑的文学风格
斯坦达尔的叙事艺术红与黑的文学风格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斯坦达尔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细的叙事手法,成功描绘了一个名叫朱丽安·索雷尔的年轻人在贵族社会中攀爬的艰辛历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斯坦达尔在红与黑中所展现的独特的叙事艺术风格。
首先,斯坦达尔运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
小说中,斯坦达尔通过刻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不同视角,将故事中的事件和情节展示得十分全面。
他时而以主人公朱丽安作为叙事的主线,从他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出发,让读者深入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而另一方面,斯坦达尔又通过描写其他人物的视角,如女主角玛蒂尔德以及一些社会名流等,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到各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更加富有层次感,同时也体现了斯坦达尔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其次,斯坦达尔运用了对比和冲突的手法。
红与黑以朱丽安作为反映社会问题的窗口,通过描写他的阶级起伏和内心挣扎,展现了贵族社会与平民社会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利益冲突。
斯坦达尔通过朱丽安同玛蒂尔德的爱情之间的对比,揭示了两个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斯坦达尔对比鲜明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更具张力,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最后,斯坦达尔在红与黑中不仅仅注重情节的叙述,更加强调人物的心理描写。
他运用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的手法,让读者深度了解主人公朱丽安的内心世界。
斯坦达尔描写了朱丽安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也展示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以及内心的挣扎。
通过这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斯坦达尔将读者带入朱丽安的内心,与他一同经历成长和悲剧,从而增加了小说的情感共鸣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斯坦达尔的红与黑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成为了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多角度的叙事、对比和冲突的手法以及人物心理描写,斯坦达尔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青年人在贵族社会中挣扎求存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道德虚伪。
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解析《红与黑》中的细腻描写
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解析《红与黑》中的细腻描写1. 引言1.1 概述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细腻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通过对事物、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红与黑》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探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在其中的体现。
文章首先阐述了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定义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随后介绍了《红与黑》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特点与价值,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中细腻描写在小说表达和读者感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对《红与黑》中细腻描写技巧和表现手法展开深入探讨,包括描述人物情感与内心世界、利用环境描写突出主题和氛围以及对象细节描写对场景营造和角色形象塑造的运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与黑》中细腻描写的解析,深入探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分析揭示细腻描写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以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艺术作品。
同时,本文也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对于《红与黑》中细腻描写所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最终,希望能够尝试引申到其他文学作品中,探讨细腻描写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的一般意义。
2. 艺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1 艺术欣赏的定义与意义艺术欣赏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理解和感受,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
艺术欣赏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括观看绘画、欣赏音乐、阅读文学等。
艺术欣赏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风格和表现方式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其次,艺术欣赏有助于拓宽个人视野和思维方式。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对世界、生活以及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理解和体验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社会和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艺术特色浅析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它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期法国从外省到巴黎,从平民到贵族,从乞丐收容所到侯爵府邸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当时的法国种种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社会矛盾。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对于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塑造,司汤达成功实现了自己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
作为法国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红与黑》在创作艺术手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 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同时也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特征。
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环境_____汝拉山区的小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_____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构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
这样的典型环境为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维里埃尔是司汤达为于连典型性格的滋生而塑造的第一个典型环境。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到这个小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同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和风气盛行。
因而,市长开起了钉子厂, 乞丐收容所所长华勒诺搜刮乞丐来积累财富,于连也因为身材羸弱不能帮自家锯木厂干活赚钱而备受父亲的责骂和兄长的欺凌。
贫穷的出身加上自私野蛮的父兄的凌辱使于连倍感卑微,不幸的境遇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他要凭着个人奋斗,向整个社会挑战,想要轰轰烈烈的生,而不愿寂寂无闻的死。
市长家是可以说是于连性格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它为于连性格的最终形成打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于。
在这里,于连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爱情,但对市长夫人的追求,却是源于对上流社会报复的一种心理。
贝尚松神学院可以算作第二个典型场景,它对于连性格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由于恋情败露,于连在西朗神父的介绍下进入贝尚松神学院,面对神学院了”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环境,于连选择了”一连串的虚伪”作为武器。
在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府邸,司汤达为于连典型性格的形成完成了最终的塑造。
在这里,于连见识到了贵族的腐朽,堕落,虚伪,更重要的是他们对
平民骨子里的蔑视和敌对。
于是,他勾引侯爵小姐玛蒂尔德,以此来击败”上流社会”的庸俗虚伪与狂妄。
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尔小城,阴森恐怖的神学院,阴谋伪善的侯爵府邸这三个具体典型的环境再加上两次轰轰烈烈的爱情,构成了于连一生的全部。
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各个不同的侧面,各阶层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这三个典型环境形成了内在的有机联系,交融钩织成法国复辟王朝时期贵族,僧侣和大资产阶级”三位一体”的反动统治的社会生活全景图。
其次,独特深刻的心理描写。
首要特征是削减物质世界的干扰,突出人物内在心理特征的表现,尽量写得简洁,运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和细致的心理分析方法。
作者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各个情景下的精神活动和感情变化的特征细腻地表现出来。
作品中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颓丧,欢乐与痛苦的心理活动,十分真实具体。
当他觉得受到侮辱,他要报复贵族们对他的蔑视:我要”当着他(德.雷纳先生)的面占有他妻子的手,......对,我一定要这样做,谁叫他趾高气昂来着。
”这段独白解释了他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识变化,并且和当时的客观情境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
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只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
特别是对德.雷纳尔夫人坠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描绘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八章开头作者引用了长诗<唐璜>里的几句话”强忍叹息,愈显沉痛,暗送秋波,更显情浓,虽不负疚,脸亦绯红。
”从这儿开始,德•雷纳夫人已经对于连已经产生了诚挚的感情并欣然的接受了这种情感。
可是,当她最小的儿子生病时,她很矛盾并痛苦,她觉得是自己的罪孽使上帝将灾祸降于儿子身上,她悔恨,却又不能拒绝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幸福平静时却又突然恐惧到痉挛。
整个十九章鲜明的突出了作者心理描写的特点。
再次,情节灵活紧凑,结构严谨。
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雷纳夫人、玛特尔小姐的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清晰,在情节上没有枝蔓的干扰。
三个典型环境转换衔接自然顺畅,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低到高,把复辟时代广阔的
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集中的反映了出来。
并且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于连的个人奋斗史其实也可以看做他思想发展的历程。
尽管他思想性格复杂,但其发展变化的线索十分清楚:维立业尔市是他思想性格形成的基础,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
而神学院则是他思想性格的转折点,他并不虔诚于基督,可是看到主教的丰厚收入他心动了,想要当教士,于是他背诵<圣经>,到神学院,忍气吞声的去适应那儿的生活。
最后,在神学院”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环境中,于连选择了”一连串的虚伪”作为武器。
到侯爵府后,于连伪装起了自己那颗桀骜不羁的野心,虚伪的在上流社会穿梭,做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在下卷第七章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于连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震惊。
但他心想:这没什么,如果我想出人头地,这种昧良心的事还要干不少,而且还须懂得说几句动感情的漂亮话来掩盖:可怜的格罗先生!该获得十字章的应该是他,可是却给了我,我必须感恩图报,为政府办事。
”这是他在拉莫尔侯爵安排下,违背自己的意愿与自己厌恶的自命不凡的贵族交好而获得十字勋章后说的,他暂且将自己的良知与高尚的道德全置于脑后。
不过,一切变化终又回到原点。
于连开枪射杀了德•雷纳夫人。
在狱中,于连找回了最初的自己,他拒绝了玛蒂尔德的帮助,甚至开始厌恶并且拒绝再见她。
他重新挖出了自己内心潜藏的情感,他发现自己是如此深爱德•雷纳夫人。
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怀抱自己美好的情感安然度过,甚而对于无耻的父亲,他也选择了宽恕。
对枪击德•雷纳夫人,于连未尝不感到后悔,但他不愿祈求华勒诺之流的饶恕。
他绝不要求赦免,因为他不愿让反动的教会从他公开表示忏悔中得到好处,也不想让虚伪腐化的贵族从中获得心安与满足。
他至死也不低头,他在法庭上的最后表白,把整个故事推到了高潮,也点出了造成他整个悲剧的根本原因:”我看到有些人,他们并不认为我还年轻而值得同情,反而想杀一儆百,通过惩罚我来吓唬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下层阶级,备受贫穷的煎熬,却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有钱人引以为豪的上流社会。
”就这样,他作为一个虽败犹荣的个人英雄死去,他用自己的鲜血向复辟时期色厉内荏的贵族和贪婪腐朽的教会提出了强烈抗议。
在运用人物的前后一致性和于连思想发展的统贯行表现作品的
整体性外,作者还精心布局,巧妙地布置了预言性的场面,从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凝聚力。
第一个预言性场景出现在第五章。
于连到教堂去,在祈祷桌上发现了一张印了字的纸,上面写道:”某年某月某日,路易•冉海尔在贝藏松被明正典刑......”看到这张纸,于连叹了一口气,并且说:”倒霉的人,姓氏的结尾倒和我一样”。
走出教堂时,他又看见圣水缸附近似乎有血,却原来是别人弄撒的圣水,只是经红窗幔反射以后看起来才变得像血。
这个场景,为后来于连的死做了预言。
最后,小说写作语言简洁,运用精确。
在第二章,作者用一句话____在维里埃尔,有利可图就是决定一切的座右铭____就生动传神的传达了在资本主义的侵蚀下,小城市民视金钱为一切的价值观。
在彼拉尔神父初次带于连到侯爵府时,作者没有花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侯爵府的奢华,而是通过于连的感受来体现。
华丽的客厅阴沉沉的,”于连却对之目眩神迷,心想:住这样富丽堂皇的地方,怎能感到不幸福呢?”其实这句话不仅写景,更是极其精准的表现出于连那种对于财富与地位的向往,将幸福与财富等同起来,其实是与于连当时的思想状况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