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长夏防湿要淡补
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强盛的季节
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强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同时也是机体阳气最容易受伤的时候,夏季既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为什麽反而容易受伤呢因为冬季万物收藏,人体的阳气也藏於内,而夏季阳气散发於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於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夏季“养阳”,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於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
中医古籍《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黄帝内经》中把风邪列为“百病之长”,认为可引起多种疾病。
尤其暑热外蒸,汗液大泄,皮肤汗孔处於开泄状态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风邪所伤,古人形象地称之为“贼风”,并让人们“避风如避矢石”。
中医认为,夏季阳气旺盛,阴气也从夏至开始滋长。
养生应要顺应自然,一方面应保护阳气,不应让它过于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养心的季节。
炎热的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
听轻音乐是一个调自的好方法,轻音乐能舒缓气息,使心里得到平静,让心脏得到休息。
夏季,我们不忘皮肤的防晒,但后脑阳晒却被忽视了。
后脑是全身阳气最盛的部位,后脑经常晒太阳等于体内不断聚焦阳气,阳气过盛容易出现中暑症状。
所以出门应做到后脑的防晒。
夏季常会出现胃肠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疰夏”。
因此夏季饮食应采用清淡食材,宜吃冬瓜、萝卜、黄瓜、黑木耳、苦瓜、淡水鱼、养生茶及有利于和胃养胃的食物。
夏季中医养生要遵循的原则一、要健脾除湿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
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时大众常会觉得胃口不佳,易拉肚子,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因此应要服一些健脾利湿之物。
可选择健脾芒得化湿及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清热清暑夏季天气酷热,机体心火也会较旺,此时常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药,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进行祛暑。
三、补养肺肾按传统五行规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应要补养肺肾之阴。
霜降节气中医养生
霜降节气中医养生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与长夏同属土,所以应以淡补为原则,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饮食进补当依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
因此,在传统养生学中,食物也根据其“性味归经”而分为了不同的类型。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
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
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霜降过后天气干燥,尤其是北方更易出现鼻干、嘴干、咽干等不适症状。
中医专家指出,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
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
因此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
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
应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羊肉和豆类等;还要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集体活动。
另外,这个季节不是人人适合“秋冻”。
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应及时关注天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霜降节气养生食疗1.荔枝肉配料:猪腿肉300克,鲜荔枝肉净100克,2个鸡蛋的蛋清,水淀粉25克,白糖60克,白醋30克,食用红色素一滴,精盐、料酒各适量,植物油1000克实耗50克。
做法:1.把猪腿肉切成2块。
用刀背敲松后改刀成四方小块24块,加入盐、食用红色素少许,蛋清,水淀粉15克,拌匀备用。
把鲜荔枝肉一切两半;2.烧热锅放入植物油,待油烧至六七成热时,把猪腿肉一块块下油锅炸至内熟外脆呈黄色捞出,将锅中的油倒去,加入料酒、水100克,白糖、白醋、精盐,下水淀粉勾芡,倒入炸好的肉和鲜荔枝肉翻匀,淋上少许熟油,起锅装盘即可。
中医的夏季养生观
中医的夏季养生观中医的夏季养生观2022在夏季,人体顺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新陈代谢最旺盛。
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医的夏季养生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的夏季养生观1一、夏季的气候特点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
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
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蕃,即茂盛;秀,即华美。
意思是说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
期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
夏季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期,这其中既有内陆地区的干燥酷热,又有沿海地区潮湿闷热。
但夏季的天气绝不是用一个热字可以概括了的。
我国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常常是大雨和暴雨的集中期;并且各种灾害性天气,例如雷电、冰雹、雷雨大风、洪涝、干旱、台风等也都多发生于此时。
因此,内地夏季几乎都有一个以湿热交蒸为特点的阶段,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
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犯病。
二、夏季人体的生理特点在夏季,人体顺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新陈代谢最旺盛。
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
人体夏季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运行旺盛。
夏季主阳就,乃阳升极之时,阳气盛、气温高,充于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
二是津液外泄。
夏季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增多明显多于其他三季,同时尿量相对较其他季节减少。
三是心通于夏。
人体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动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篇一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
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
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
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缘于夏令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
健脾化湿,长夏调养之本
健脾化湿,长夏调养之本也许在很多人的自然常识中,对于季节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四季的概念。
但是从进入酷暑时节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会有不思饮食、身重乏力的现象产生。
如果用中医药的观点来解释,则是因为我们身处长夏节气,故而身体会有与脾胃相关的明显症状。
恒福堂中医馆创始人郭剑锋介绍说,在中华传统的五行学说中,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到了中医学范畴中,则配之以肝、心、脾、肺、肾五脏,其对应的五季则代表着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五行属土,居中央为中土,与长夏之气相通,主气为湿。
长夏除湿最关键长夏的概念,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季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
郭剑锋向记者介绍,长夏属土,夏天属火,火生土,土为火之子。
其实长夏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时段,它包括夏天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长夏时节,除了闷热之外,主要就是湿气重。
脾主肌肉四肢,湿气重浊,所以这个时候,容易感觉到四肢沉重,易困倦疲乏。
因此,长夏除了要养心养阳气外,还要养脾气,祛湿气。
脾喜燥恶湿,人体如果湿气重,有碍脾的运化功能。
表现为清阳不升,头觉晕沉,大便稀溏黏腻,肌肉重浊,四肢沉重,人易困乏。
那么,具体来说,身体湿气重有哪些表现呢?郭剑锋分析:头部:当湿气首先侵蚀的时候,头部是首先会反应出来的部位,当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会呈现头昏的症状,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
关节: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消化效果: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等。
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中医护理考试试题
中医护理考试试题中医护理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8分)1、中医一般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和预防护理等。
2、在病情观察望神的内容中,神志分清和浊。
3、在中医护理理论中,病室环境要做到春防寒,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4、根据生活起居护理的要求,病人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适度、有节、有规律的原则。
5、人的生活起居应根据四时调阴阳:春三月,此谓发陈,宜养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宜养心。
6、以情胜情的心理护理,即是以喜代忧,以恐代怒。
7、情志护理方法有:说理开导、气功调神等。
8、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是:饮食宜清淡、饮食宜多样、饮食宜荤素搭配、饮食宜平和合理烹制。
9、饮食护理因时制宜,春天宜多食花生、豆腐、绿豆等,夏天宜多食西瓜、黄瓜、冬瓜等,秋天宜多食柿子、苹果、梨等,冬天宜多食姜、葱、橙子等。
10、饮食有节,不宜暴饮暴食,否则易伤脾胃。
11、饮食有节是指饮食宜清淡,饮食宜荤素搭配。
12、在病证后期的护理中,防风邪复病应做到祛风散寒。
13、病证后期护理,其内容包括调理阴阳、防止用药复病等。
14、在病证后期调护过程中,防止因劳复病是适当休息。
15、山楂的功效是健脾消食。
16、玉米的功效是利水消肿和降血糖。
17、服含铁质的补血药后,不宜服用奶类食品。
18、病后初愈患者应辨证施养,防因食复病,其中寒者应温补,但不宜过热;热者宜清热,但不宜过凉;而且在饮食调补时,应防止与药物相冲突。
19、中医“治未病”包括预防、保健、调理等方面。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8分)1、疾病在一日内会呈现“旦慧、昼安、XXX、夜甚”的规律,护理中首先要注意夜间病情变化观察。
2、根据病室环境安排的要求,需要光线较暗的病人是阳虚证的病人。
3、根据病室环境安排的要求,需要光线较亮的病人是肝阳亢进的病人。
4、在生活护理中对于病室环境管理的要求,以下不正确的是春防凉。
如何调理湿热体质中医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
如何调理湿热体质中医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从中医角度讲,湿气侵袭到上焦,就会出现有痰难咳或早起痰多的情况。
湿属阴,热属阳,阴阳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寒热并存,就会出现湿热体质。
湿热天气,这类人还会出现浑身黏糊糊的感觉。
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
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湿热侵袭到小孩,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大便不顺畅。
如果湿热侵袭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现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状。
夏秋高温高热易致湿热入伏后气温不断升高,当人们生活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之时,就会产生内热。
此时,外热、内热一起来,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这时,应该特别注意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莲子、山药等。
忌食海腥鱼类、羊狗肉、冷饮等。
天气闷热也是湿热诱因近来受闷热天气影响而夏季湿热的病人明显增多,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其中,胸闷、呼吸不通畅,浑身乏力、疲倦、头晕、腹胀、胃口不好,燥热、出汗很多或有汗出不出等三类情况尤为多见。
夏秋天气闷热,对人们生活和身体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在闷热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时能量消耗较大,加上如果人体排汗不畅,造成湿气积聚,若疏于调理则容易导致湿热体质。
潮湿多雨也是诱因之一在夏天特别是夏至后,很多地区都进入了雨季,如果身体素质不够好,湿热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更胜药补儿童春夏食补
更胜药补儿童春夏食补中医学很重视季节与饮食的协调,古代有「四季五补」之说,即春宜升补;夏分初夏与长夏,初夏宜清补,长夏宜淡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
「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儿童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
」中医所说的「脾」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脏」并不完全一样,它是一个综合的抽象概念,包含着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及免疫等多方面的功能。
「脾常不足」是说上述这些功能不够成熟,需要加以调理和保护。
中医学在儿童食补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下面介绍宝宝在春夏两季可以进行的食补方法。
春补春以升补为主,含有提高上升之意。
升补的食物以祛寒散风,提供能量促进长高的营养之品为主。
前者有生姜、韭菜、芫荽、丁香、芹菜等;后者有龙眼、红枣、蘑菇、香菇、鸡、肉、鱼、蛋、牛奶等。
适合轻度贫血的宝宝龙眼枣粥龙眼肉15克,红枣20克,粳米50克,加水一起煮成粥,可作点心常吃。
功效:有健脾胃,安心神,补气血等作用。
轻度贫血、食欲较差、易疲劳的宝宝,常吃有益。
适合易伤风、易疲劳的宝宝黄杞奶茶黄精6克,枸杞子10克,一起加入250毫升牛奶中,加温略煮数分钟即可,食枸杞子,喝牛奶。
功效:益气补肝益肾,补血健脑。
适宜易伤风感冒、常感到疲劳的宝宝。
夏补夏以清补和淡补为主,即初夏清补,长夏淡补。
清补以清热生津之品为主;淡补以清淡少腻,性平消暑,兼具开胃促进食欲者为佳。
适合大便干、内热重的宝宝麦冬黄瓜黄瓜250克,洗净不去皮,切成条;麦门冬6克,加水少许,蒸10分钟。
再加少量盐、醋、糖、味精拌和即成。
功效:清热消暑,润肤防痱。
易生痱子、热疮及大便干燥、口臭宝宝常吃有益。
适合体瘦、易生病的宝宝丝瓜鱼羹丝瓜150克,去皮切成条状,乌鱼肉150克,切丝入油锅略微炒一下,加入丝瓜及水,煮熟后加调料和芡粉成羹即可。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益气补血健脾。
适合体瘦而易生病的宝宝,可以预防中暑。
适合容易皮肤过敏的宝宝甘草薏仁绿豆汤薏仁50克,绿豆50克,甘草6克,同煮汤,不加糖。
四季养生
我国古代膳食,就是四季五补的理论。
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关系。
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但由于季节较长的是夏天,故在夏天至秋天之间,划出了长夏这一时节,从而就有了四季五补之说。
具体说,木、火、土、金、水就是春、夏、长夏、秋、冬的季节,这样形成了四季五补与五行和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关系。
古人用这一理论指导人们膳食的原则。
我国元代,忽思慧撰写《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禁温饮食及热衣服。
夏气热,宜食菽(绿豆)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禁温饮食,饱食,湿地濡衣服。
秋气燥,宜食麻(芝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寒衣服。
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禁热饮食,温炙衣服。
” 忽思慧对于春、夏、秋、冬四季所宜食用的食物讲得十分清楚,为四季五补理论奠定了基础。
夏日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称为清补,宜食用绿豆粥、解暑益气汤、银花露等。
长夏。
气候潮湿,天气由热转凉,五脏属脾,称为淡补,宜食用虫草鸭子、苡仁肘子、茯苓包子、三蛇酒等。
秋天气候凉爽,五脏属肺,称为平补、宜食用参麦团鱼,二仁全鸭等。
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此时中老年人最宜滋补,宜食用双鞭壮阳汤、龙马童子鸡、附片羊肉汤、乾坤狗肉等。
另外,还有四季皆宜的饮膳,如豆蔻馒头、茯苓包子、人参汤元、银耳羹、十全大补汤、健脾抄手、银耳鸽蛋、粳米粥等。
只要我们遵照四季五补的理论,来指导人们食用饮膳,就会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一、四季施膳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的变化,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因此,人们既要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又要主动地适应自然变化的特点。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中医养生与四季饮食
中医养生与四季饮食与季节相对应,养生保健也要顺应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规则。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与四季饮食,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与饮食有人说,冬至要喝绿豆粥。
此种做法似与天地规律不合。
冬至一阳生,阳气萌芽,有如生命的肇始。
养生就是要呵护好这个阳气,使之生长壮大起来。
生命成长需要的是温暖,而绝不是寒凉。
而绿豆性寒,能伤阳而不能养阳。
冬至要养阳之生,需饮食温性食物,并多休息,勿妄耗阳气,以助阳气于极阴之中破茧而出。
假期过完了,一肚子油腻也需要清理一下才好。
提供一个小方:白芥子,苏子,莱服子,柏子仁,杏仁各100克,一付,上药混合,略炒香,共研极细末,每次十克,日两次,温水冲服。
此方有化痰攻块,降浊通下之功。
常服之,有助健康,不仅有助于养生,且于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人亦极有好处。
谚语有云“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此语确为最重要的养生经验之一。
大肠得木气之疏泄及金气之敛降,而后饮食浊毒得以排出体外。
若木失疏泄,金失其降,则肠中燥屎不得泄出,郁而成毒,化热化火,灼伤阴津,上闭神窍,内风妄动,则半身不遂矣。
故养生之法,要在通便。
可用五子为散。
大寒节气养生,需注意几点。
一则素食,以清淡饮食为好,既助中焦运化,又防厚腻碍胃,以养中气。
二则天寒地冻,温食为宜,戒凉食、生冷、瓜果、油腻。
三则休息少劳,将养节气,最需戒耗,节气里读读书,散散步最好,不可妄事消耗性工作或运动。
四则宽心怡情,戒除怨恨恼怒烦五情干扰。
五则早睡早休息。
四季饮食养生春末夏初,地户打开,天阳升浮,善养生者亦可借此时机以升浮阳气。
其法,一则适当运动,可以汗出透彻,让人体阳气宣散升发;二则多晒太阳,以引机体阳气升浮;三则适当吃些大葱、大蒜之类当季食物,促进阳气向外透发;四则辛可散,温可暖,此时吃些辛温食物,能有助于透出阴邪。
小满后饮食需多些辛温。
春分,春半也,阴阳相半,昼夜等长。
春属木,表现为阳气升发状态。
中医治未病四季调养的一般原则
中医治未病四季调养的一般原则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总结的保健防病的一门科学,同时也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在注重衣食住行的同时,还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按季节变化调整养生方略。
一、春季养生原则――升发阳气,条达肝气春季(立春至谷雨)气候变化多,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特别是对于具有气血虚弱,痰湿困脾体质的人来讲,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
再加上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而肝阳上亢之人也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
此外,由于春为少阳胆气升发之时,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溃疡病等也易在春季发作。
春季饮食以平补,清淡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少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另外,辛甘之品助春阳,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稍微有一些辛味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春日当早卧早起”,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
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
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
整个春季,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可以通过保健操及养生功法来健体强身,以达到疏肝健脾,疏经活络,消除体内积滞的作用。
二、夏季养生原则――益气养心,清暑化湿夏季(立夏至大暑)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中医美容养生
免疫 精选生pp殖t 泌尿 循环
消化系统
7
肝
• 属木,藏血,相当于血库,如管家,与胆相表里,目的营 养从肝脏来,其液在泪,其华在爪(指甲),其味在酸, 怒伤肝,肝主筋(抽筋①缺钙②肝血不足),有分解毒素 和净化血液的毒素。
精选ppt
8
• 望诊:面青,皮肤晦暗,两眉中有“川”字纹,
斑长颧骨处、太阳穴、鼻梁上。
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注重整体观念,平衡人体阴阳,既治标又治
本,且兼有能防能治的双重功效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延缓其衰老 过程,并从根本上祛除病因,从而达到真正持久的强身健美的目的。
精选ppt
4
中医养生的重要性
• 整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出 现。
• 营养缺乏症状的补充:糯米+大枣+花生米+百合+ 莲子+山药+枸杞子+薏米+红枣多喝煲汤、鱼汤、 猪蹄汤,多吃蔬菜水果、炖菜(白菜、豆腐、西 红柿)
精选ppt
15
健脾建议:
一、“长夏防湿” :夏季治疗由暑湿引起的疾病的关键,在于健脾燥
湿。若人体自身阳气充足,湿邪自然难以侵犯。因此,首先应重视保 护脾胃功能,补益脾阳。 1、清补健脾之品:糯米、莲子肉、山药、太子参、茯苓等。 2、常吃利水食物 长夏之时,外湿与内湿互结困脾,使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常吃鲫鱼、 泥鳅、扁豆、冬瓜、绿豆芽等食物
2、多吃凉性蔬菜:可以解暑湿之毒,夏日人体毛孔张开,过多出汗, 造成气虚,还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加上近年来肉类动物性食物增 加,体质呈酸性,多内热,故要生津止渴,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凉性蔬菜有:南瓜、苦瓜、丝瓜、黄瓜、西瓜、甜瓜、番茄、茄子、 芹菜、生菜等。
中医六淫理论如何指导中医预防保健
中医六淫理论如何指导中医预防保健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六淫理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了解六淫理论对于指导中医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预防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
风邪为六淫之首,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
在日常生活中,风邪常常是导致感冒、头痛、风疹等疾病的诱因。
春季是风邪较为盛行的季节,此时要注意防风保暖。
外出时,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佩戴帽子、围巾等,避免风邪直接侵袭头部和颈部。
对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更要注意避风。
在起居方面,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又要避免风直接吹入室内。
寒邪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的特性。
冬季是寒邪容易侵袭的季节,人们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病症。
为了抵御寒邪,冬季要注意保暖,穿着足够厚的衣物,尤其是要保护好腰腹、关节等部位。
在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花椒等,以补充体内的阳气。
此外,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防止寒邪乘虚而入。
暑邪多在夏季出现,其性炎热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容易中暑,出现发热、口渴、多汗、乏力等症状。
预防暑邪,首先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尤其是中午时分。
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适量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等,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
长夏时节,气候潮湿,湿邪容易侵犯人体,导致肢体困重、胸闷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
为了预防湿邪,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避免居住在潮湿阴暗的地方。
衣物要经常晾晒,防止受潮发霉。
在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茯苓等。
同时,要加强运动,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燥邪在秋季较为常见,其性干涩,容易损伤津液。
立秋过后煲汤仍要祛暑湿
立秋过后煲汤仍要祛暑湿医学上称立秋至秋分这段时间为“长夏”,在这段时期,睡眠必须要充足,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在饮食方面要清淡,以防暑为主,也就是民间流传的“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
虽然已过立秋,但广州这几天持续高温,市民依旧感觉心浮气躁。
中医认为,广州还没有进入秋天“肺燥”的阶段,目前市民煲汤仍应以祛暑湿为主。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许瑞琼说,虽然现在已经过了立秋,但从理论上讲,划分秋天气候要以当地连续出现平均温度22℃以下为界限。
目前广州仍未进入秋天气候,虽时有台风带来雨水,但很快就又恢复酷热天气。
“近期来看病调理的病人,一般都是出现暑湿症状,常感疲倦、口干口苦、舌黄。
”许主任说,医学上称立秋至秋分这段时间为“长夏”,在这段时期,睡眠必须要充足,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在饮食方面要清淡,以防暑为主,也就是民间流传的“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
同时要忌过分进补,而且要少吃大鱼大肉、煎炸燥热等食物。
一般人适合用淮山、莲子、芡实、扁豆、蜜枣煲瘦肉或排骨(即民间所说的“清补凉”)。
但是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
许主任认为,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如患有肺结核、慢性咽炎的人,较多都是阴虚体质,所以可能会出现咽干痒、干咳、口干舌燥等“肺燥”症状,这类人就可适当喝些清润的东西,如蜂蜜水。
此类市民可以尝试煲些糖水喝,用南杏20克、银耳20克、雪梨或木瓜500克煲糖水;或者用沙参30克、玉竹30克、百合30克、淮山30克、蜜枣3个煲瘦肉500克,均可有效帮助阴虚体质者缓解症状。
温馨提示:4款解暑湿靓汤1.莲蓬30克、扁豆30克、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煲冬瓜约1000-1500克。
(解暑利湿)2.苦瓜500克、黄豆30克煲排骨500克。
(清热健胃)3.甜玉米250克、马蹄250克、红萝卜250克煲瘦肉或排骨500克。
(清热利湿)4.冬瓜1000克、扁豆30克、薏米30克、芡实30克煲水鸭一只。
(健脾补虚,解暑利湿)(以上汤料用量适合3-4口之家食用)本文由缩阴产品排行榜,转载。
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一、中医特色护理的含义1. 中医特色护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二、中医护理特色—辨证施护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施护方法:辨证施护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发展中医特色护理与优势就要让护士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
三、生活起居1:(防风)季节特点:春季阳气初生,人体抵抗力弱,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
预防措施: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意骤减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以发生感冒、流感等,民间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
2:(防暑)季节特点:夏天阳气旺盛,昼长夜短,人体易受暑邪侵袭。
预防措施:晚睡早起,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
夜间切忌露宿室外或直卧窗下,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阻揭身体阳气通达和宣泄,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
3:(长夏防湿)季节特点:湿为长夏主气,湿度高、湿气大是这个季节的典型特点。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且湿性重浊,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
预防措施:虽然自觉大热,不可过度贪凉,避免久从湿地,以免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4:(防燥)季节特点:秋季,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气干燥,西风肃杀,因此要避免燥邪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燥咳疾病的出现。
预防措施:在起居时间上要早睡早起,由于暑热潜伏体内,所以不要过早增加衣物,使内热不得宣散。
晨起做一些较和平的运动,打太极拳、保健操等,运动量不宜大,不能使身体有大汗,而增加身体的干燥,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这样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
5:(防寒)季节特点:冬天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季节,天气寒冷,要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侵害。
预防措施:起居上要早睡晚起,最好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要尽量注意保暖,躲避寒冷。
无味与五脏
xx卫生院健康教育处方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治疗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辣的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辣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又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
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蛰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物。
南玉子卫生院健康教育处方五态与五脏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升,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应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石斛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使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长夏防湿要淡补
上海市著名老中医丁学平医生说,夏之后有一个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又被俗称为“秋老虎”。
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
时令湿邪侵袭
“长夏应脾而变化”。
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
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
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
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饮食祛湿健脾
这个时令容易产生肠胃道疾病。
中医上说,因为湿困脾,生清降浊的功能削弱,吃油腻或者过甜的东西就容易产生呕吐。
所以饮食尤其要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为酒亦主湿。
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
所以也有“长夏防湿要淡补”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
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