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青年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动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战略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考察点,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特殊性
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发展和关注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尚且处在
学习阶段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及培养单位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间接促进了大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方案进行即时深化和调整,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活动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众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了其独有的优势,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参与人群主体是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受专业和时间的限制因素较多,因而较社会志愿者群体相比有了其特有的标签。第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潜质,再加上一定的志愿者技能培训,可以使其结合自身专业提供对口的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大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但大都集中于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因而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活动的单次持续时间更长,但时间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不强,很难做到定期开展。第三,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富有弹性,容易出现跟风参与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动较大。
(二)组织架构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或组织属于非盈利性学生组织,组织的管理人员大都由学生担任,定期换届,人员的流动性强。这就决定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既不能采用
传统的行政化模式,又不能采用盈利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大都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文件化管理模式。这种过于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志愿团体的发展,极大的背离了“志愿者”的精神和初衷。
(三)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受专业技术水平、组织者的管理水平、人员流动性、活动开展的地域、资金的支持情况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导致服务项目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志愿者队伍虽然一直在不断壮大,但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和认识依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非专业化、非技术化的项目上。高校志愿者队伍新老接替速度快,管理经验和组织经验得不到良好的积累,也导致了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没有充足的吸引力来吸引大学生参与。也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二、现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时间过于集中
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活动能够持续性、周期性的开展,而不是随机的、无序的开展。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做到常态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过于集中且重点集中于寒暑假以及周末的课余时
间。受学习课业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能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然而假期间隔过长必然导致志愿活动无法定期的常态化进行。
(二)经费列支渠道单一
从经费方面考虑,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经费多由学校从学生活动经费中划拨,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然而对于一些日常化的小型志愿活动更是很难申请到经费。从学生公益团体角度考虑,缺少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志愿活动就要停止开展,他们只能以小型公益团体的身份寻求有意合作的企业来提供经费支持,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或以某种方式来宣传赞助企业。当把商业性与公益性放在一起,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不利于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三)志愿活动行政化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出于自身意愿希望的志愿活动。就目前来看,高校中的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都接受学校团委的领导,各个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无疑又成了评定团委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很多志愿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较强的行政化干预,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化、文件化的色彩。这些活动都不可否认的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但往往造成志愿活动在一段时间内扎堆进行,另一段时间内又销声
匿迹的现象,依旧没有形成固定化、常态化的开展模式。
(四)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混乱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学生或由各级团干部兼任,并且相当一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是在无偿劳动或兼职劳动。这些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社会学、管理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的专业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另外由学生兼任的管理队伍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任期是一年,往往对所从事的业务刚刚有所了解,就离开了志愿服务的岗位。缺乏志愿服务项目专业性人才,这样的管理人员队伍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能力的提高。
(五)志愿服务动机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相对的意志力还较差,热情反而更容易被激发,但也很容易快速的消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往往不是出于回报社会而是出于一段时间的高度热情。另外,停留在表层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都侧重于“轰动”效应,技术含量较低,对于自愿加入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重复性的免费劳务活动,使其容易表现出浮躁的心理,挫伤大学生日后参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优化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道亮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