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闻

合集下载

第二章新闻是在实践中定义

第二章新闻是在实践中定义

亿万富翁驾豪车堵路围殴交巡警 重庆富豪开宝马堵路围殴民警 扬言谁干涉捶
死谁 · 亿万富翁驾豪车三次堵路围殴交巡警
· 河南矿难矿工称逃生洞无救生设备 官方称有
领导下井 河南平煤集团发生矿难已致20人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南平禹矿难抢险救 援工作 河南禹州矿难 温家宝作重要批示
山西霍宝干河“封口费”事件,收受“封口费” 的有记者4名、媒体工作人员26人,假记者28人 ,涉案金额31.93万元



是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的 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发 生的事件的报道。如突发的灾难、战争、 政局的变化等。强调时效性 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 报道。


以新闻与受众的关系分类: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 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 制定和变化,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 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 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 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要求报道迅速、准确

新闻概念尚处在争议中,但基本形成了几种类 型。包括 第一,事实型 代表性的说法还有: 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胡乔木) 新闻即刚发生、刚发现的事物(法国 贝尔 纳〃瓦耶纳) 第二,报道型 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 事实的报道(美国 约斯特) 第三,信息型 新闻就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 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黄旦)
1、真实性 (在新闻事业的原则部分讲授)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新鲜性
(1)内容的新鲜:与众不同;新近发生;新近发现等
(2) 传播方式的新鲜
(3)角度的新鲜等
3、时效性 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准确叫做新闻时效。 事件发生于新闻报道的时间差越小,时效越高。

第2章 新闻

第2章 新闻
21
3.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 (1)不同的人(或群体)对新闻有不同的需求。 从总体上说,人类必须在硬新闻获得满足以后 才会需要软新闻;新闻媒介也是以传播硬新闻 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 (2)不同的新闻媒介对新闻有不同的需要。 一般说来,严肃的高级报纸(在中国以党报为代 表)以刊登硬新闻为主;大众化通俗报纸(在中 国以晚报为代表)有更多的软新闻。
2
二、新闻真实、迅速的意义 1.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 方向 新闻媒介归根到底是依靠新闻的真实和迅捷 来吸引受众。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 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 这正是新闻特征的表现。 2.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 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 要求:①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②必须有敏 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5
本章结束
26
13
3.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不同体裁对 五要素有不同侧重点。消息,尤其动态消息侧 重发生了什么(What),通讯的侧重点是经过或 过程(How),深度报道的侧重点在于揭示原因 (Why)。
14
第五节 新闻类别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有些 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 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1)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 感受得到,有根有据。 (2)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 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 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3)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 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 向。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① 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个事实 的要点;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要点, 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③有助于明了新 闻体裁的要义。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

《新闻学概论》第二章

三、新闻的整体真实
• • • • • • • (一)整体真实的类型 1、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 2、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 3、反映真相与假象的整体真实 (二)半真实与假事件 1、半真实的真相放大 2、假事件的骗局策划
四、 • • • • • • • • • • • • • •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对事实的报道要准确无误。 (1)构成新闻的要素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要有根有据。 (3)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1)总体上反映事实 (2)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1)全面:相对于片面。 (2)客观:相对于主观。 (3)公正:相对于偏执。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二)杜绝假新闻的主要措施 1、树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责任感。 2、建立新闻核实制度。 3、接受监督与依法治理。 4、提高记者的业务素质。 5、推进新闻业的分类改革。政治性新闻机构和经营性新闻机构。

二、新闻的个体真实
• (一)新闻个体真实的标准 • (二)新闻个体真实的特点 • 新闻的个体真实显露出逼真的事象,和生活中的具体事实完全一致。 有以下四个特点: • 1、新闻个体真实是感性真实。 • 2、新闻个体真实是一种表象真实。 • 3、新闻个体真实是在单一时空中可证实的真实。 • 4、新闻个体真实有度的差别。 • (三)新闻个体真实的形式 • 1、新闻的事概真实 • 2、新闻的事体真实 • 3、新闻的事势真实
第二章 新闻真实
一、从新闻本源到新闻真实
• • • • • • • • • • • (一)新闻报道的真与假 1、新闻真实是主观范畴 2、新闻真实是客观范畴 (二)新闻失实及其原因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内容包含主客观分离的因素,部分内容同客观实际 不符,包括主观杜撰的失实和采访不周而出现的过错失实。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怀有某种动机,故意捏造事实,达到歪曲事物的目的。 2、非故意制造假新闻而出现的失实。 3、记者采访首先接触的是事实的现象,一些现象同事实的真相并不 一致,如果满足于事实的现象就匆忙报道,极可能歪曲事实。 4、记者编写新闻不及时,容易产生遗忘而失实。 5、为追求新闻的意义、夸大事件的思想性,任意拔高事实而导致新 闻失实。 6、语言陈述不得体,对事实大加渲染或贬低,也容易导致事实。

第二章 新闻定义与价值要素

第二章 新闻定义与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事实成为新闻的标准,含有的具有 新闻价值——事实成为新闻的标准,含有的具有 成为新闻的素质。 发展与认同:抵制—批判—创新— 发展与认同:抵制—批判—创新—认同 一、新鲜性
姓新,符合大众心理,喜新厌旧 A,时效已讲。 案例:肯尼迪遇刺身亡记者之争;拥挤的记者像;石家 庄爆炸案;北京火车站爆炸案;两大著名高校食堂爆炸 ;俄罗斯人质危机报道。
等环节,精心加工组合信息,最大程度满 足社会需求。 • 其次,传媒整顿压缩,简编没有社会和经 济效益的媒体,减少浪费。治理散乱差从 源头抓起,压缩无用信息生产。 • 决心壮士断腕的新闻出版总署
•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
第六节 增加新闻信息量措施
一、精心选择新闻事件。
第一环要做好,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朽木烂泥启示,沙里淘金眼光。七分采三分写。 胸有全局和受众需要及媒介特点,利用所学价值 要素。 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事实:
• 杨靖宇将军
二、显著性: 显著性:
• A,地理位置名胜显赫,此地事实有价值。 ,地理位置名胜显赫,此地事实有价值。
• 历史名胜古迹等,有重要影响区市。 历史名胜古迹等,有重要影响区市。 • 案例:威虎山区电灯明、行贿风行靖宇县。 案例:威虎山区电灯明、行贿风行靖宇县。 • B,名人身上的鸡毛蒜皮事实都有价值。 ,名人身上的鸡毛蒜皮事实都有价值。 • 政治人物,小布什吃饼干噎休克。各种明星的无 政治人物,小布什吃饼干噎休克。
• 4、分类:
• 内容标准:硬新闻、软新闻,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 • 浏览网站分析分类。 • / • 搜狐-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 • /
第二节 新鲜性和重要性
写,记者当场落泪.doc
• 传播学的晕轮效应原理。 • 实践中善于借各种光环。 • 人们记忆与反映的客观规律左右。 • 注意反向效果。名人渐为大众厌烦等。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

复旦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自用-拿A神器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迅速及时.
2、两种新闻的定义及两者间的关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发生变动的信息。关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的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作用: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中迅速的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观点。二、有助于记者迅速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亲身传播分为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优点:
传播信息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缺点:
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大众传播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第三章新闻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新闻媒介的所有制的基本类型,并能够判断不同新闻媒体的性质。
1、私营媒介。一、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媒介的财政预决算,任命媒介的负责人,确定媒介的基本方针。二、依托财团。三、以营利为目的。四、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五、迎合受众。六、监督政府有一定的力度。2、公营媒介。一、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二、半官方机构。三、以视听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四、强调对公众负责。五、不播广告。3、国营媒介。一、完全依赖政府。二。政府的宣传机构。三、节目严肃但呆板。 2、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4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

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 新闻评论中判断的对象:新闻事件,公 共话题 • 判断的表现:事情究竟是什么?怎么回 事?怎么来的?受什么影响?与什么发 生关系?向什么方向发展?具有什么意 义?好坏?美丑?
•针对对象做判断,鲜明的表达
• •扬子晚报:子弹逼迁威胁全社会的秩序 • 子弹逼迁威胁全社会的秩序 • 人民日报:和平发展并不等于一味忍让 • 和平发展并不等于一味忍让,更不等于弃核 心利益于不顾。在大是大非面前,小算盘是 打不得的。 • 菜篮子工程更需要制度保障 • 菜篮子基地的规划更要有强制性,甚至应该 通过地方人大予以立法保护。要像保护耕地 那样保护菜地。
“余额宝”争议:
2月21日,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 文新发表一篇名为《取缔余额宝》的文章,其中表示“余额宝 不仅冲击银行,更冲击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和中国的经济安全。”
1.火球网评论员认为,虽然这或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不规范的 隐忧,但同时却忽略了互联网金融对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实现 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重要作用。



有句“老”话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常 写在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的标语,准确地解答了“国家体育”与 “人民身体”的关系———“国家体育”要“发展体育运动”, 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这里指的是全体人民的体质,当然不 仅仅是运动员的体质。 • 也正因此,我们来看目前北京奥运会场馆的“瘦身”,除了 “节俭”的意义,在我们看来,更是对大众体育的重视———一 个超前的、奢华的比赛场馆,毕竟只能风光一时一地———只有 让普罗大众运动起来,一个民族才会健康。 • 人们还记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大量体育场馆闲置;日本 建设了11个可开启屋顶的体育场(全世界共有19个),可有的体 育场由于屋顶开启耗资甚大,场馆建成后只象征性地在开赛当日 开启了一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中国的“鸟巢”取消可开启 屋顶,雅典的游泳馆也罕见地去掉了屋顶。人们发现,没有屋顶 的游泳比赛依然出色。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二章 新闻

第二章 新闻

在客观报道中,主观性主要表现为选择、
构思、表现与编排方面。把主观性纳入 客观性,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寻求记者思 想的掩体。 例3
客观报道具有主观倾向,但记者绝不应
走上前台来大模大样地亮相。它总是隐 晦地、让人不知不觉地藏在事实背后, 在尊重事实、再现事实自然主义的写作、纯客观的报道是目前
3.报道社会上各种奢华和浪费行为,而
忽视其潜移默化的负面导向作用。 4.报道名人之间的互相吹捧、互相攻击 和其它不恰当言语。 5.报道名人与国家方针政策不符合的行 为。
2.新鲜
新闻贵在新。新,指的是新闻的新鲜
性。新鲜性主要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 两个方面。
时间新——P25“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要淘汰下列事实:
1.虚假的‚事实‛
2.陈旧的事实(当作背景用另当别论)
3.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
4.空话连篇的‚事实‛
三、新闻的要素
新闻要素:新闻事实的必要构成因素,
即必要构成成分。
新闻要素一般包括:
时间(When):新闻事实是在什么时间发
生的? 地点(Where):新闻事实发生在什么地方? 人物(Who):新闻事实是由谁造成的? 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 事情(What):发生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 原因(Why):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新闻事件?
或‚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涵义中第一个义项就是新 ‚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是 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 是垃圾‛
内容新——事实的内容有特色
指从未出现过或从未报道过的新事物、 新人物、新景物、新举措、新典型、新 经验、新创见、新动向、新趋势、新进 展、新问题,等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觉。

新闻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新闻基础知识第一章新闻概述第一节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这是学习新闻写作的人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新闻,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含义。

从信息角度讲,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实质上是通过报刊、简报、广播、电视、传真等新闻媒体传播的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广大听众有兴趣的信息。

从写作角度讲,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报道各类体裁文章,如:消息、通讯、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中共中央宣传部给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反映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明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新闻所承担的任务是及时介绍和传播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里新近发生的重要信息,宣传各地、各部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和经验,表彰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和模范事迹。

同时,对改革开放中的某些违法乱纪现象和不正之风以及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给予及时揭露和鞭挞,从而鼓励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新闻的基本特点一、内容求“真”求“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内容必须要“真”,它只能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我们必须坚决杜绝假新闻。

有的人为了提高“见报录用率”或制造“轰动效应”,不惜主观臆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一些事件当“新闻”投给报社。

另外,还有些人写的新闻其基本事实虽然不是无中生有但对事实进行不适当的“加工”(即拔高或贬低),使其与客观事实相距甚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恶劣后果。

一是内容要“新”,内容“新”是新闻本身的要求。

要反映社会上有价值的、最新的事实或大众感兴趣的事实。

二是报道角度要“新”,对一个事实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报导,给人以新鲜感。

二、时间求“近”求“快”新闻十分讲究时效性。

这里讲“近”和“快”是指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时间差距尽量“近”,报道的速度——新闻通过媒体与大众见面的速度尽量“快”,“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点,只有迅速及时,才能收到理想的报道效果。

第二章 新闻真实2

第二章 新闻真实2

从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的含义是:
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要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 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 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 本质相符合。新闻媒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表面认识 上,还要善于通过事实的表象挖掘事实的本质,揭示事实 与事实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从而达到 新闻更高层次的真实性。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在从事新 闻报道时,第一要有老实态度,第二要有深入观察问题的 方法。不是皮毛地而是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发展规 律和本质。
2. 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比如事实表现 出来的特征、状态及数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 都必须完全真实,不能是想当然的“笔下生花”,“合理 想象”。
3.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背 景材料应与事实直接相关,而不是牵强附 会随意选取的。背景材料所涉及的时间、 地点、人物、数字、语言、引文,都应当 可查可考,不能任意编造。
4. 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概括的事实常常具有归纳、综合的特点, 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实的总体特征和整体 面貌。但它必须真实、准确,符合实际, 决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二、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 趋势上反映事实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准确报 道事实,还必须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 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实的真实性 。这是对新闻真实性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 求。
第二章 2
新闻真实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 坚持真实性原则
新闻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对客观 事实作如实描述,使之与事实、实际相符 ,并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 把握事实的真实性。
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第二章新闻采写的主体记者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件第二章新闻采写的主体记者

第二节 记者的修养与职业道德
二、记者的职业道德 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传媒业对记者从业的行为规范的规定。 我国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2009年颁布的最新版的《中
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所规定的具体要求中。结合当前新闻采 写的实践,记者坚守职业道德应注意做到:阿
(一)服务公众,维护公众利益 (二)忠于事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三)注重舆论导向,坚守社会公平正义 (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第三节 记者的主体意识
二、价值意识 价值意识是人们对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能动反映,其内容包括价值认
知、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在中国,记者正确的价值意识,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二是要牢固树立强烈的新闻价值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第三节 记者的主体意识
三、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是指传播主体以受众为中心,尽心为受众服好务。尊重受
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优质的资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平等对话 的姿态满足受众的参与权,便是记者受众意识的体现。
记者的受众意识有四个具体要求: 一是研究受众,了解受众的兴趣、爱好。 二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三是对受众负责任。 四是引导公众“积极向上”。
第三节 记者的主体意识
四、法治意识 记者的法治意识主要体现在记者需要具备基本法律知识,要按照法律
程序开展新闻活动。新闻采写实践中,对记者的法治意识有如下三点要求: 首先,记者参与的新闻采写活动要合法。 其次,记者采写的内容要合乎法律规范。 再次,记者要学法、懂法、用法。
【案例】2012年9月26日到2013年6月1日,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 先后采写、发表了十篇有关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利益输送”“畸形营 销”以及涉嫌造假等批评性报道。事后的调查查明,这些报道大多是失实 的,不仅严重损害了中联重科的商业信誉,给其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 陈永洲本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13年10月18日,陈永洲被警 方以 “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事拘留,10月30日被正式逮捕,之后被判刑1 年零10个月。

第二章 新闻体裁

第二章 新闻体裁

分析与思考:
1.简明消息的价值何在?
2.这些新闻怎样做到短小精悍的?内容上,作了怎样
的取舍?文字上,又有哪些表现技巧?
3.简明消息的写作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动态消息
2.发展简史
3.类别
1.定义
消息除了泛指新闻与信息量两层含义以外,即指新
闻体裁的名称,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最重要
的体裁。
刊申报》、《新闻报》纷纷创办,新闻信息开始受到重
视。旧的写作模式开始有所突破。同时,新闻专电开始
增多,它标志着消息体裁渐趋成熟。
(3)现代:
今天的消息趋于两类,一是动态消息,一是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
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
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综合消息作品赏析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大处方”背后有“猫腻”》
《取下神像挂地图》
分析与思考
1.该作品在捕捉事件、采访方法上有何特点?
2.写作上有何成功之处?
3.消息的导语如何?背景运用是否得当?主体结构是
否合理?
4.消息是否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 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
在这遭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上,此刻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一时逝世。
分析与思考:
1.好的综合性消息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2.综合性消息的写作需注意哪些问题?
3.综合性消息在采访上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会议消息
与会议有关的新闻叫会议报道。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论点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论点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新闻评论就是表 达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所以论点就是整个 认识的结果。可以说,你写出了对新闻事 件最终的认识,这就是你的论点,不管你 把它放在评论的什么位置。
新闻评论的论点,应该是显明的,让人易于辨 识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体现于标题或文中具体的一句话(《大乱者救 中国之妙药也》、《苏必胜,德必败》) 通过开头、中间、结尾多句话共同体现
第一节 论点 第二节 论点的表现形式:判断 第三节 论点的分类

第一节 论点 论点的辨识 论点的要求

辨识论点的方法 从内容上看 从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看 从写作的角度来辨识论点
Βιβλιοθήκη 从内容上看 新闻评论中出现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是评论作者对 于新闻事件的认识,或由新闻事件所触发的认识。它 不是人类已被验证的认识。(“地球是圆的”就是人 的认识结果,但是,它现在是一个事实,而且只能被 当作事实,而不能被当作观点)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与阅读中,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实 际上有一条双方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水平线:哪些东 西已经被普遍接受了,哪些东西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那些被普遍接受的内容,可以看作事实,而那些没有 被普遍接受的内容,就是记者自己的观点。 以新闻评论的读者的一般认识水平作为标准(一篇评 论的论点,总是在这个水平线上增添新的认识)
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在生死抉择的一瞬间,我们 的教师用血肉之躯挡住垮塌的钢筋水泥块体,把生存的 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他们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诠 释了“为人师表”的全部含义,书写了无私大爱,弘扬 了崇高师德。从此,亿万中国人的记忆中,刻下了他们 不朽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瞿万容、张辉兵、何智 霞、吴忠红、袁文婷……从此,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上, 增添了人民教师新的耀眼光芒。他们是全中国1400 万名老师的骄傲! 在属于老师们的节日里,他们不能再享受鲜花和掌 声,但在他们护佑下活着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们,父老 乡亲不会忘记他们,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在这个属 于老师的节日里,人们会点燃一炷炷心香,缅怀他们的 事迹,传诵崇高的师德。

第二章 新闻线索

第二章 新闻线索

第二章新闻线索第一节新闻线索在哪里记者采访新闻,从具体的操作来看,一般是从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再进入采访过程,依据新闻线索一步步弄清全部新闻事实,写出新闻报道。

因此,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这一步,关系着采访工作的其他环节。

这一步迈好了,对做好整个的采访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新闻线索大家先来讨论一下,说说你们认为什么是新闻线索?举个例子1、新闻线索的概念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事实的全部,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它只是新闻事实个别片段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记者通过新闻敏感捕捉到了事物中有新闻价值的片段,就形成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一般比较简略,甚至只是一个片段,要素不全,但它昭示着新闻在哪里,为记者采访提示了方向。

发现新闻线索要求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观念,要求记者有穷追不舍的专业素养和精神。

2、新闻线索有哪些特点(1)事实简略,要素不全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比较零碎,新闻要素不全。

它的表现形态,可能是一个概貌情况,或者是一种现象,或者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的事件,或者只有一句话,一个数字……例如,我们听系里同学说,某某同学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大学生。

那么这样一条信息,只告诉我新闻事实的人物和新闻事实的由头——他被评为全国十佳大学生。

他为什么会被评选上,做了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事,他的个人情况等等信息,我们并不知道。

但是,这个特点启示我们,新闻线索虽然比较零碎,信息部完整,但不能轻易放弃,要进一步去寻找、发现,从而了解完整的新闻事实。

(2)事实概括,不具体新闻线索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信息一般只是事实的大概,不具体,没有细节。

例如,《广州日报》记者曾采写了一条独家新闻《惟一的失踪者找到了》。

《新闻采访与写作》欧阳霞P43(3)事实不确定,真假不明新闻线索涉及比较多的是表象,可能是真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

所以对所得到的新闻线索,首先要认真核实其确有性、可靠性。

第二章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 新闻法制 •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任何法律都是以调节一定的社会 关系为对象的。
第一节 新闻法制
• 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 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 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 度。
– 描写、记述或涉及上述人物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图书、 报刊文章、音像制品、电影、电视作品、新闻报道和 其他新闻作品
2、法制新闻的发布与报道
•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 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 进行。”
• 允许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 • 允许新闻媒介进行报道
• 3、有关证券信息和新闻的发布:七报一刊 • 4、有关气象预报的发布
• 批准登记:
• 教育台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 地方台 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同意



地方政府审查同意

……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 中央台: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
• 3、网络:网络新闻管理局 • 4、涉外新闻传播活动:申请批准注册制 • 5、广告、新闻媒登记。
• 实行新闻审读制度
• 报刊传播以后,由党委和政府组织专家和 资深报刊工作者,根据党的要求和行政管 理规章对之进行阅读评议,对违规者依法 进行处罚,对守法且在新闻宣传上表现出 色者进行表彰。
2、对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
• 领导: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


• 被领导:
中央台



省级电视台



市级电视台

第二章 如何确立新闻的主题

第二章 如何确立新闻的主题
(二)在比较中鉴别:新闻主题也和新闻事实一样,也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有 时一件重大的、新鲜的而且牵涉面比较广的新闻事实,往往会出现多方 面的含义,怎样选择“最佳主题”?必须仔细琢磨、反复比较,从中优 选主题。
(三)上头下头结合:1、眼观全局,贯彻政策精神,2、善于识别典型,以典型 引路,3、要考虑新问题,注意有的放矢
在本届全运会上,共有15人21次超6项世界纪录,7人7次平6项世界纪录,5人6次创5项亚洲 纪录,1队19人25次创19项全国纪录。
闭幕式后举行了主题为“江河湖海的祝福”的巨型音诗画文艺表演。
层次,主要指文章内容表达的次序,体现作者思路进展 的步骤。
段落,则指行文中的最小意义单位,以换行、提头空格 为标志,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 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人们通常把它叫做“自然段”。
十运会组委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闭幕词中说,十运会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一次大检阅,是 对群众体育的一次大促进,吹响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号角。
闭幕式上,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将全运会会旗交给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刘鹏又将会旗移交给第十一届 全国运动会承办地代表、山东省省长韩寓群。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09年在山东省举行。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 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10年前 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冻死的人。民政局已 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 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 日期延至18日。
第一节 新闻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和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主体,它服
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 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 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它是一种 表达事实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关于“新闻”的不同观点新闻是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学习和研究新闻学,不能不涉及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据说不下200种。

但在我国,各种文章、著作和教科书出现较多的,因而也是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1、新闻是……报道,或传播。

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王中《论新闻》,1981)。

2、新闻是……意识,或“意识形态”。

如“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报道新闻事实,并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以影响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1993)。

3、新闻是……信息。

如“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

”(20所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新闻学》,1987);“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1987)。

4、新闻是……事实。

如“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范长江《》);“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

”(喻权域《与香港同行谈我们对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

如果再把上述四种观点加以归纳,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指向。

前两种观点指向由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后两种观点指向新近发生的事实或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本身。

这就是有些教科书上所说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学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新闻”确实包括上述两种所指,如“全国好新闻评选”、“要写好新闻,光凭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还不行”,这里的“新闻”显然指的是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世界十大新闻”、“今天报纸上有什么重要新闻”,这里的“新闻”则是指发生和变动的事实本身。

早在国人自撰的第一部新闻学论著中,“新闻”名下就同时包含着“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和“新闻纸所登之新闻”两种所指。

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概念所指不明还无碍大局的话,那么对理论研究来说,这种情况则是不能允许的,否则就会造成理论的混乱。

比如说,倘若“新闻”指的是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它无疑属于意识范畴,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倘若“新闻”指的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某些或某类事实,恐怕又会得出另外的结论。

到了20世纪40年代,陆定一从唯物论的反映论出发,试图对“新闻”的两种所指做出区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在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陆定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阐明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肯定并强调了事实的重要性,不仅在理论上澄清了一些是非,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新闻实际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

但是,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是一个认识论范畴的命题,尽管它包含着本体论前提,而且这个本体论前提曾被反复强调:“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认识论和本体论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范畴。

它们分别在不同层面上回答思维与存在、精神(意识)物质的关系问题。

本体论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即哪个是根本(本原)的问题;认识论问题则是思维是否反映现实,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以及怎样反映现实的问题。

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

离开了一定的本体论前提,认识论的内容立即就会变得含糊不清;而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则是混淆了两大哲学范畴的区别和界限,因而难免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由于仅仅从认识论出发,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新闻学教科书中,“新闻”与事实本来的对立统一关系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对立关系: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因此,新闻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就落实到了认识论而非本体论基础上。

这种理论建构的必然结果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实际上成了新闻报道学。

作为“本源”的事实在这种“新闻学”中是一种不言自明、无需追究的先在设定。

它是“新闻”的来源,却不是新闻;它虽然客观存在着,但没有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则一无所用。

这样的“事实”很像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设定它的目的仅仅是为感性提供一个经验来源,具体到上述“新闻学”中,就是为“报道”这种空洞的“形式”提供一种“质料”。

当事实在“新闻学”中完成了这一使命后,就被弃置一边。

“新闻学”真正的逻辑起点和全部建构基础落在了新闻报道上。

这样一来,陆定一关于新闻定义的本体论前提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因为在陆定一那里“第二性”或“在后”的东西,到了这里实际已成为“第一性”或“在先”的东西,而真正“第一性”或“在先”的东西则被丢到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从而失去其意义。

把新闻视为意识或意识形态也是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的结果。

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大致思路如下:无限多样的大千世界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世界,一类是精神世界。

新闻是人对事实的感觉、报道或传播,当然不属于物质世界,而是属于精神世界,因此是一种意识,或意识形态。

但问题在于,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物质与精神是一对关系范畴,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世界。

它们的对立只是在本体论问题,即在回答什么是第一性的,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1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可以克服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就在于它不满足于对物质和精神做出知性的区分,而是理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达到把某种差别作为环节包含在自身之中的一致。

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却看不到二者的统一。

其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1 《列宁选集》。

第2卷,第148页,人民出版社,1972。

论看,世界最终统一于物质,根本不存在什么脱离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与精神的形而上学的对立必然导致“事实”与“新闻”的形而上学的对立,即如果承认“事实”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必然要承认“新闻”是一种精神性的意识。

但是,就像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精神一样,根本就不存在脱离“事实”的“新闻”。

“事实”固然需要人的认知和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报道),但“新闻”决不就是认知和传播本身。

如果把认知、报道或传播视为某种“形式”,它们当然可以被纳入各种各样的内容,而唯有纳入“事实”这一内容后,它们才可能成为“新闻”(报道)。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一回事,内容决定形式又是一回事。

就像存在与意识的统一是一回事,存在决定意识又是一回事一样。

而唯物主义本体论首先要确立的是后一个命题。

从后者看,“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在于它报道了事实。

就是说,是事实决定了“新闻”成为新闻。

作为客体的事实的确有赖于人的感觉才与人发生关系,才对人构成意义。

但正如列宁所明确指出的:“把认识论建立在客体和人们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感觉的复合’=物体;‘世界要素’在物理和心理方面是等同的;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等等),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2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与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前者是和存在相对的范畴,它感知、反映或认识存在。

后者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其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所以,根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即使承认新闻是一种意识,也不能得出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

除非不按照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而是在完全中性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即把全部的观念世界统统视为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的全部成果在内。

第二节、新闻与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信息概念引入中国并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

敏锐的新闻学界很快将这一概念引进自己的学科。

新闻是一种信息几乎成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

信息(information)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对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问题进行研究。

1948年和1949年,美国数学家申农(L?E?Shannon)农先后发表《通讯中的数学理论》和《噪音中的通讯》,奠定了信息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地位。

随后,维纳(N?Wiener)又对机器、生物中的信息传递、转换、处理和控制作进一步研究,并创建了控制论。

信息论着眼于对信息的精确定量分析,通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转换规律。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信息理解为信号、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概念的总称;但在信息论中,信息是在上述概念的多样性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形成的一个纯粹量化的科学概念。

这种抽象的结果就是忽略一切与内容意义有关的因素,将信息还原成一种量,所以信息论中的信息实际上就2 《列宁选集》,第2卷,第69页,人民出版社,1972。

是信息量,而信息量则等于可能性选择的概率的对数,可以用精确的数学公式表述。

从操作层面上看,信息被理解为用来减少和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

如果用“熵”表示一定量的不确定性,信息就是负熵。

信息减少和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效用只有在传递过程中实现,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

信息论的成果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过较大影响,对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影响更大。

传播学中“申农-韦弗模式”就是直接从信息理论中搬过来的。

新闻学引进信息概念的初衷有三。

第一,解决“事实”不能传递的问题。

一般认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无法把一个事实搬来移去,而只能复制和传播“关于事实的信息”。

第二,解决“新闻”(报道)与宣传(品)不分的问题。

如果把新闻理解为一种信息,它的作用就被严格限定在减少和消除人们对外部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上,那些“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宣传内容就可以被排除在外了。

第三,经过努力找出一个计算“新闻”信息量的公式,以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一些学者的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有必要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反思了。

事实能不能被复制和传播?到底需要不需要引进“信息”概念来解决“事实”的不可传播性问题?这涉及到我们长期以来对“事实”的基本认识。

究竟什么是事实?什么样的事实是新闻学研究中有意义的事实?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一)事实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即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如我们不能说“太阳”是事实,只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事实;(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实际情况具有无庸置疑的客观性,不依赖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在事实”的存在;(三)但对人类社会来说,“自在事实”除了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经验和认识的无尽源泉便一无所用,包括新闻学在内的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除外)中研究的事实只能是那些在社会实践中与人相遇、被人感知的事实,即“经验事实”。

这些基本观点我们在下一节还将详细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