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中诊复习提要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复习提要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复习提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法和中医望闻问切等方法。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辨证求因。
中医诊断强调辨别疾病的根本原因,即寻找病因。
中医上讲“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理,所以诊断要求探求病因,分明真假、重轻、表里,找到病因才能正确地进行治疗。
2.整体观察。
中医诊断在观察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察,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面色、舌苔等多个方面。
中医望诊主要观察面色、气色、眼底、唇舌等方面;中医闻诊主要通过嗅闻气息、听闻声音等来判断疾病;中医问诊强调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描述;中医切诊通过触摸身体脏腑来判断疾病。
3.辨别病情。
中医诊断强调病情的辨别,即辨别病情所处的阶段和轻重缓急。
只有正确辨别病情,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4.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强调的是综合分析病情,即通过各种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发病机制,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就是辨证求因,整体观察,辨别病情,综合分析。
只有充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的复习提要如下:1.中医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观察面色、目色、舌象等,了解病情。
-闻诊:倾听声音、嗅闻气味,判断疾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病史等,获取病情信息。
-切诊:通过触摸等手段判断病情。
2.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辨别病因:了解疾病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过激、饮食不当等。
-辨别病机: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气滞、湿邪、热毒等。
-辨别病位:确定疾病的发病部位,包括寸口、尺泽、关元等经络和脏腑。
3.病情的辨别和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诊复习提纲
第五章诊法一、望诊(一)、一般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看书P148四个含义)2、望色泽: 白色---虚证、寒证赤色---热证黄色---虚证、湿证青紫---主寒、主瘀血、主痛、主惊风黑色---主肾虚、主瘀血(二)、舌诊舌尖—心舌边—肝胆舌中—脾胃舌根—肾1.舌质(1)、舌色淡白舌:主寒证、虚证。
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主热证。
虚热、实热均可出现。
绛舌:主热盛。
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淡紫湿润---属于寒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3.舌苔(1)、舌苔色泽白苔:主表证、寒证。
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白腻苔--寒湿;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
黄苔:多属热证。
热越重,黄越深。
苔黄而干--热邪伤津;苔黄而腻--多为湿热;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
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
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灰黑而干燥者--热证。
(2)、舌苔的性状: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
苔薄--疾病轻、部位浅;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
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
舌苔湿润--津液未伤;舌苔干燥--津液已耗。
腐腻: 腐苔—胃气败绝、食积。
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腻苔--痰湿内盛、食积。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
光剥: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花剥苔---胃气阴两伤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三、问诊: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表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只热不寒---里热证只寒不热---里寒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2、问汗表证:表虚证—有汗;表实证—无汗自汗---气虚、阳虚。
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3、问二便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 小便短赤---实热;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四、切诊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
最新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学习-----好资料中诊第一节望诊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1. 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 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释)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P佃0)(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 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P191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听声音(名词解释)P佃8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一、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历年考试题1、属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以常达便B.见微知著C.司外揣内D.四诊合参E.以上均非答案:D第二单元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
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
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主表证。
历年考试题1、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B.湿温病证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证答案:C2、但寒不热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
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
(2)久病恶寒:虚寒证。
历年考试题1、久病畏寒,临床多见于那种证候A.气虚B.阳虚C.表寒D.实寒E.以上均非答案:B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叫但热不寒。
分类:①壮热。
②潮热。
③微热。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度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
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
属阴虚火旺。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 度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①阴虚发热。
②气虚。
③小儿夏季热。
历年考试题1、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案:C2、发热每于劳累后发生或加重,乏力,自汗,气短者,其证型是A.阴虚B.肝郁C.气虚D.血虚E.阳虚答案:C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气血两虚E.气阴两虚答案:E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诊重点
绪论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阴阳脉死候》是最早的诊断专书。
西汉淳于意创“诊籍”。
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的专著。
《傲视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
名词解释1、解颅:指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2、瘿瘤:颈前喉结处,一侧或两侧有肿块,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3、瘰疬:颈侧颔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4、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
5、郑声:神识不清,言语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模糊者。
6、主诉:是患者对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7、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8、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的阴道出血症状。
9、疝气:因小肠坠入阴囊而致男性阴囊肿大。
10、阴挺:妇女阴道有物坠下或挺出阴道口外。
11、恶风:指患者自觉怕冷,避风可缓。
12、恶寒:指患者自觉怕冷,得衣物取暖,不能缓解。
13、畏寒:指患者自觉怕冷,得衣物取暖,能够缓解。
14、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15、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6、自汗:指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17、盗汗:指睡时出汗,醒则汗止的症状。
18、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夹有很多未消化的食物。
19: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相似比较鉴别1、喘:指呼吸困难、急迫,张口抬肩,甚至鼻翼煽动,难以平卧。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2、斑: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3、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易消,易溃,易愈。
疽:漫肿无头,无热少痛;难消,难溃,难愈。
4、百日咳:咳止时伴有鸡鸣样回声。
白喉:咳声如犬吠。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诊全书重点-中医诊断学期末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二、辨证求因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第一节望诊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1.得神 : 即神气充分的表现。
2.少神 : 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 :即神气衰落之象。
4.假神:是告急病人出现精神临时好转的设想。
二、望色主色:是个体一世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约,明润委婉。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要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 (填空、选择、阐述)P183(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 : 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嫩,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平均,干湿适中。
舌体前 1/5 为舌尖部,候心肺;中 2/5 为舌中部,候脾胃;后 2/5 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还没有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望舌形(名词解说)老舌:舌体纹理粗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贵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缓慢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弱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 P190)(二)望舌苔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样苔色的主病及表现。
) P191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中诊复习重点综述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中医诊断学教研室陈启松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二、辨证求因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诊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中诊部分)复习资料诊法第一节.望诊望诊的内容一.望全身情况1.望神:神的概念:广、狭之分望神的原理:精、气、神望神的意义:⒈了解精气的盛衰⒉判断病情的轻重⒊推测预后的吉凶重点:两目、神志、面色、形态内容:⒈得神概念:是精充体健神旺的正常表现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两目精彩,面有光泽,肌肉不削,呼吸平稳,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意义:①精充体健神旺(健康无病);②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主病轻,预后好。
⒉失神(无神)概念:是精亏神衰的病理表现表现:精神萎靡,言语错乱,面色无华,两目暗滞,肌肉瘦削,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呼吸气微或喘促甚者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①表明正气大伤,精气大亏,主病重,预后差;②甚者表明邪陷心包,精气将脱⒊少神(神气不足),即轻度失神。
表现:精神不振,面色乏泽,声低懒言,动作迟缓,健忘嗜睡,体倦乏力。
意义:表明正气不足,精气轻伤,机体功能低下。
⒋假神概念: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本已失神病人突然:神识转清,言语不休,食欲增进,想见亲人,目光转亮,面色晦暗而两颧泛红如妆。
意义:表明精气已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
⒌神乱概念:即精神错乱或精神失常表现及病因病机:①癫证表现:痴呆喜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见人则止因机:忧思气结痰凝,阻蔽神明②狂证表现:躁扰发狂,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因机: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或阳明热盛,扰乱心神③痫证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因机: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2.望色(1)白色主病:虚证、寒证、脱血、夺气表现: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或失血面色白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2)黄色主病:虚证,湿证表现: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黄疸鲜明如橘皮——阳黄,湿热证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3)赤色主病:热证,或戴阳证表现满面:通红——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4)青色主病:寒证、痛证、血瘀、惊风表现: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重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暴脱,气虚血瘀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发青——惊风(5)黑色主病:肾虚、寒证、痛证、水饮、血瘀表现:面色淡黑晦暗——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3.望形(体)●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类型等来诊察疾病的方法●诊病原理●意义测知①内脏之坚脆;②气血之盛衰;③病情之轻重;④预后之吉凶●内容⒈强弱①体强表现: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意义:内脏坚实,气血旺盛,主病较轻,预后较好②体弱表现、意义⒉胖瘦体胖能食,神明有力——形盛气充。
中诊复习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中医诊断学教研室陈启松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二、辨证求因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诊复习资料
中诊复习资料(学长呕心沥血的成果,欢迎大家分享)诊法:序论第一本舌诊《敖氏伤寒金镜录》脉诊《脉经》(创始)1、少神:即神气不足。
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正常人过于劳累之后也可见此象。
2、失神:即无神,精衰气败则失神。
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弱,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
提示正气虚衰,脏腑机能不足,病情重笃,预后不佳。
*3、假神:是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为临终前的预兆。
与病情好转的区别:假神多见于垂危病人,其出现比较突然,其“好转”与整个病情不相符,在整个病情恶化的基础上,出现局部的和暂时的“好转”;真正的病情好转,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饮食渐增,面色渐润,身体功能恢复等。
*4、常色的特点:明润、含蓄病色的特点:一般而言,新病、轻病、阳证,病色虽显但尚有光泽;久病、重病、阴证,病色多暴露而晦暗、枯槁。
*5、阴黄、阳黄:面、目、尿俱黄者,称为“黄疸”。
若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乃湿热熏蒸所患;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乃寒湿郁阻所致。
6、口唇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之脉环口唇,故望口唇,可诊脾胃的病变。
唇色淡白为血虚或失血,因血少不能上荣于唇,故缺水血色。
唇色深红为实为热。
深红而干,是热盛伤津。
赤肿而干者,为热极。
如樱桃花色者,每见于煤气中毒。
唇色暗红,为气滞血瘀。
唇色青紫,属气滞血瘀重证,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脉瘀阻或肺气郁滞证。
唇色青黑,多属寒盛、痛极,为寒凝血脉或痛极血络郁闭所致。
7、五轮学说:内眦及外眦的血络——血轮;黑珠——风轮;白睛——气轮;瞳——水轮;眼胞——肉轮。
8、舌质:包括舌质的神、色、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
*9、舌色:1)淡红舌:为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或疾病初起、疾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脏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诊复习提要
2013-6-14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 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 诊合参、病证结合。 3、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 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2013-6-14
中医诊断学
4、弄清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的区别。 证名:为证的代名词,是对证的本质 的概括。 证候:为证所表现的有内在联系的症 状、体征,即证的外候。 证型:临床较规范的证。 5、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 6、了解要对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的医家和医著。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问
诊
2013-6-14
中医诊断学
2013-6-14 中医诊断学
9、元代敖氏著第一部舌诊专著。后经杜清碧 增补为三十六图,即为现在所见敖氏《伤寒 金镜录》。 10、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十问篇”,列十 问歌一首。 11、明· 李时珍所撰《频湖脉学》,详述二十 七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 12、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2013-6-14
2013-6-14 中医诊断学
4、《难经》在诊法中,最早提出切脉“独取 寸口”。 5、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 学专著。 6、隋代巢元方等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 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南宋施发《察病指南》,绘别脉图33种, 以图示脉。 8、南宋崔紫虚,著《崔氏脉诀》,首论牢、 革二脉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