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并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古代医药文化: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为中医药的奠基性文献,其中包含了古代中医对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法、草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2. 医家学派兴起: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家学派,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医学典籍成为中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药传入海外:中医药文化也在古代传入东亚等邻近国家,对于日本、朝鲜等国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现代改革与发展:20世纪以来,中医药文化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中医学科在中国的大学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同时现代医学和药物学也对中医药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5. 国际认可与传播:近年来,中医药文化逐渐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成为世界各国重视的传统医学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疗法,还融合了哲学、道德伦理等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朝、日三国松花粉的应用历史

韩、朝、日三国松花粉的应用历史

韩、朝、日三国松花粉的应用历史日本、韩国和朝鲜在古代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大,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典籍如《新修本草》、《本草纲目》在成书不久即先后传入日本、韩国和朝鲜,这些宝贵的经典所传达的医药学思想不仅丰富了这三个国家的医药学理论,更为这几个国家人民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上,医药、养生学的发展始终深受中华养生思想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其影响力仍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在日本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古话“花粉の柔らかい綿より稲も白兎の毛”意思是花粉的绵软比得上水稻棉花还有白兔的毛。

在古代日本,松花粉最早用于宫廷,民间多用来治病,从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医疗记录来看,其处方还是出自古代中国的医药典籍。

古代日本也有食用松花粉的记录,日本茨城县潮来地方的居民食用松花粉的历史就很悠久。

现代日本对松花粉的应用相对古时候来说更为普及。

日本的料理以其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闻名,至今,松花粉冷面仍是很多日本料理店的一道特色美食。

在医药领域对松花粉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探讨较多,日本长崎大学泌尿科的齐藤博士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松花粉临床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日本医学界认为,花粉可以抗衰老,乌须发,除雀斑,消黑痕,被誉为“美容之源”。

花粉在乌须发上,效果非凡。

长期服用松花粉能使秀发再生,白发转黑,是理想的美发剂。

实际证明,只要服用松花粉半年左右,在美发上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韩国和朝鲜过去属于统一的朝鲜王朝,朝鲜王朝因其统治者姓李,因而又称“李朝”,李朝统治朝鲜半岛达519年之久。

成书于李朝宜祖及光海君时代的《东医宝鉴》是朝鲜古代医学史上的巨著,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本草纲目》,由许浚于公元1610年撰写。

书中记载松花粉,“松花,甘、温,润心肺,益气,止血。

”《朝鲜王朝实录》是按年、月、日记载了自李朝太祖至哲宗25代皇帝472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书中的述涵盖了李朝政治、军事、外交、法律、医疗、饮食、宗教等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珍贵的历史记录。

【推荐】看看《大长今》里的中医药

【推荐】看看《大长今》里的中医药

【推荐】看看《大长今》里的中医药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除了展示五彩缤纷的朝鲜膳食之外,还为观众叙述了许多病证和医疗技法。

剧中人物的疾病和医治过程绝大部分都是可以查阅到的中医药知识,因为从医学史的角度来说,起码从晋唐时期起,中医药就东传朝鲜、日本了。

我们看到:剧中人物看的书是用汉字写的,嘴里说的药品、经络、穴位是中医书里记载的,手中操作的银针、艾灸、火针等也与我们的毫无二致。

下面举出一些例子解说给大家,就会让读者心中得以释然。

————慎选:大长今引发蜂针热冤案罪魁“鲍鱼炒”让韩尚宫娘娘和长今获“逆谋”之罪,流放到济州岛的冤案,表面上是由于韩尚宫做的硫磺鸭子使皇上发烧昏迷。

其实是崔尚宫做了手脚,先让使女小红吃了点心“鲍鱼炒”,再吃鸭肉,果然引起小红发烧。

鲍鱼,是海鲜类的上品,但是不少海产品都是发物,“其鱼腥秽,止可淡曝,而不可煮盐”,用相逆的制作方法是会让吃鲍鱼的人过敏发热的。

而鸭性属阴,硫磺是火中精华,硫磺在鸭体内经过新陈代谢,鸭肉可使人强壮,变毒为宝,是可信的。

破瘀下血“佛手散”皇后娘娘小产之后,仍然腹痛、腰脊痛,形色十分不好,服了补血药也不见效。

长今诊脉,断定为皇后怀的是双胞胎,一儿娩出后,还有一儿死在腹中。

采用相反的破瘀下血的“佛手散(当归、赤芍)”,辅以针刺,得以治愈。

这个治例曾见于《三国志》“华佗传”中,说李将军妻病甚,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

”这个惊人的处置,越发显示了长今思虑的缜密和高超的医术。

诸证渊源中医印证需要解释的事例还有:郑医官自己患病,跑到济州岛请教医女张德,说患的是“伏梁痞积”,这可是隐伏日久,引起中脘胃中胀痛有肿块的疾患,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消化系肿瘤。

首医女的高明之处,是善用蛇、蟾、螂等虫类药进行治疗。

淑媛娘娘与她母亲一样,有“风热”之证,常头晕、紧张,等到怀孕以至于孕八月受到太后斥责,突然发生的晕厥早产,下肢浮肿,这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后又出现妊娠高血压,危险至极,以往的中医,称之为“风热”证。

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珍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平安的疗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宠爱。

而伴随中医药热潮的不断兴起,境外中医药教育机构不断涌现,从而使中医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医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中外中医药教育合作不断增加,中医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药教育事业,而来中国学习自然科学以及中医的留同学始终高居首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境外同学接受中医药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中医药的进展对推动中医药面对世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中医药教育主要经受了如下进展历程:一、古代国际中医药教育的进展历程中医药的对外沟通与传播,已经经受了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徐福已经将中医药学问带入日本,那时就有中医药学问向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传播的记载。

针灸自6世纪起就开头传向海外,从日本、朝鲜开头,自17世纪后传入欧洲,并在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自此以后,中外科技文化沟通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中外医药学问相互沟通、传播。

因此,中医药为世界医药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强盛,中医学从连续数千年的主流医学渐渐沦为民间医学,失去了政府的支持,进入了为生存而争的境况。

此后,中医学渐渐淡出了中外科技文化的沟通舞台,中国也进入到越来越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的境况。

二、现代国际中医药教育的进展历程现代国际中医药教育的进展历程大约经受了3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年至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中医学得以从民间医学转入社会潮流中,中医学的教育模式也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转换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中国开头高等中医本科教育的同时,前苏联、缅甸、朝鲜和蒙古等国的中医学留同学也进入了中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学再次提升了中国在中外科技文化沟通中的地位。

中医之根在民间——一位民间中医的独白

中医之根在民间——一位民间中医的独白

中医之根在民间——一位民间中医的独白根:民间医本:国家承认执业医枝叶:中医初学者和爱好者中医来自民间,其根在民间,正宗的中医在民间.经方在汉代以前原指官方收藏的多年有效的药方,后东汉医圣张仲景出,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数几十年的临床功底而写就<>,起初也秘传于江南诸医师之间,而非官方医药局.经唐代药王孙思邈的阐述和提供到官方医药局,<>著作才开始上官方医药局,流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特别是宋朝的皇家翰林学士的校检,分为<>和<>两书,使张仲景的学说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历经金元明清诸医家的实践和勘误,使张仲景的理论和药方与辩证随证变化更具临床操作性和精确性.从而使张仲景的药方成为后世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方.因此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纯性的医学,都是在学习其他医学流派的长处,为我所用,为我所引用的创新理论的根底基础,成为自己医学理论的一部分,推陈出新.近代医界伟人张纯锡他正用上述的思维和良好的愿望,提出中西医结合,来求得中医的新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的,直观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性的,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规律的现象,但事与愿违.中医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受西医和腐败的清朝,动荡的民国时期的残害,许多的民间有效的秘方,要么随掌握者遣移而流失海外,要么被外国间谍窃取到国外,要么随掌握者的意外死亡而失传,要么只教方而不教理论变化规律而成为埋没的秘方,成为普通人士的口头救己临时应急方.等等,根本没有机会去做生化实验,试验的条件,因为连完整继承都成问题了,还何谈发展呢?.中医要复兴到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水平(没有西医的参与,能灵活使用于急症,疑难杂症领域),中医非三百年时间的培育,是不可能达到古代医家的水平的,我想当然也包括社会中的传统文化气围的培育时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樊同涛现在讲讲我的民间行医经历及心得,对当今中医的看法与寄予的希望.我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是过去中医者们的精读,选科,选辑文献的人为因素,而导致了完整真实反映生理病理功能的中医理论与医技完美构作的客观体系迸离瓦解,即中医的养生原理与辨证施治法则分家,使中医的养生原则对中医治疗法则的指导性思想地位被剥夺,撕碎了以<>医学理论核心框架,构筑了以经络,中医,伤寒论,金匮,瘟病,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各自为政的科目;而且还扰乱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战略与战术的位置关系,把证型辩证来确定治疗方向性的战略问题看作是临床具体治疗操作过程法则确定的战术问题,造成许多临床中医师在这种错误思潮下照本宣科治疗具体疾病而久治不愈或出医疗事故,还使许多有效的民间单方和验方不能按中医固有开放性吸纳相关学科先进成果的法则来消化吸收进来.更可气是原封不动地引用西医那套以实验室为研究手段结出成果作为基础理论的现代中医学,造成结果是完全否定了中医学的整体性功能及相互作用的脏腑,经脉,络脉构筑的网络层次联动机制观念,否定医者在临床上多年观察积累的脏,腑,脉,络与体表象相互感应的感性认识.当今中医临床上无论是诊断和配方处药,大多数中医师都处在现今这套中医教科书影响下的条条框框教条主义内容内.丢弃了千年以来不断实践验证正确的经脉与脏腑,经脉与络脉,络脉与脏腑相互作用的网络全身的层次分明的联动影响机制,简化了辨证论治的内涵,扰乱了辨证过程中需分明战略与战术的问题.当然问题是始于王叔和,迁延千年而严重于当今,为什么呢?用西医观念改造中医传统观念.在具体医疗战术上丢弃以银针探汤术和动物及人体整体活体实验确立的中草药汤功用及毒副反应观察得到的安全指数成果,在临床治疗使用中失去指导地位,代之以西医药理学和单味中药成分药理研究学作为中药在临床使用指南针,使前人用生命作为代价取得的奇经络脉药考濒灭,使历来的本草经规定的下品药在临床治疗上无法施展其医疗功用,使耳后络脉证辨药考,舌下络脉证辨药考,伤科经穴时辰证辨药考无用武之地,退出廉简的治疗体系,使现今的中医药学相对于方剂学是个独立的王国,药与方之间的功效无法沟通理解,对方剂在临床使用范围和衍方及变方方面失去了灵活广泛应用的指导原则.好象临床的病和治疗是按着书本所描述的那样在发生发展及转归似的,教育着后辈们,临床疗效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多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着中医的声誉和生存及未来.当然中医的流派众多也是造成中医的基本概念解释十分混乱的原因之一.各立山头,各唱自己的主张,水火不相容地对待其他流派的见解,甚至在同一流派中也争得你死我活,也是千年来严重阻碍了中医学术体系创新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实中医的特色应该有三: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脏,腑,经,脉,络之间相互作用的构筑的网络层次递传联动观念,三是辨证论治观念.我希望中医的教育应该是以内经的养生医疗战略思想为经纬,博采历代医家大家的临床处理具体疾病的辨证,诊断,再辩证,然后开方处药的思想.临床观察思考运用再辨证取得方剂,如要更贴近疾病真实情况的加减操作流程方式,培养思考模式就要如立体球体表面各点各线各面(其实指各种大小病因)定位定向(各种大小病机运动规律)指向唯一球心(一个人体中众多疾病中的主要大疾病而言)的放射状式的方式来处理,使方剂对疾病的针对性更强,当然在层次感上是在球表面曲面上网络联系延伸式思考流程模式,而不是现代中医学思维模式主要依靠平面网络联系延伸式思维流程模式啊.单一而且有盲处,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出事故.这要求从医者广博前贤医书和古代近代哲学大家著作,以及当今前沿学科的新发现的规律和公理(如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信息反馈理论等,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可培养医者有对疾病能进行全方位立体结构式思考病因病机习惯).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与我先后学习受教机械制造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成长经历有关,就是学习以上的学识而踏上自学中医的道路的,而且还治愈了好多被别的医家称为死症或疑难的疾病.我对养生的观点也有别于现在流行的观点:即养生等于自我主动预防.其实不是同一概念,是从属关系,即自我主动预防从属于养生范围内的项目,防病治病措施而已.<>告诉我们,养生与医疗活动是对人体自然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的两大类干预手段.实际上这两大手段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人体的元气,元气壮,则人之身体康健,邪不可干,体不损,命能不延年长寿乎?现在有人说中医治病治疗原理不明白,我说那是说这话的人后天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及阅历不够弄懂中医内在的理论及规律.中医是众多学科有机综合后组织成章法而不可再分割的整体,不是西医众多单纯学科专科简单相加体,为了说明问题而引用组合成没有系统性统领的综合体.当然西医在某些单学科单专科方面的先进性的表述,内涵的精确性确实被中医更清楚和完善,但对于整个医学体系,特别对于人体生命系统阐述说明帮助是局限的,没有象中医这样具有广展性,系统性,时空间精确定位性.中医的概念及名词,由于限于古代的认识水平,表述方式多是用常识性公理性的知识及现象来说明问题,而西医则用试验性实验性的数理化知识来阐述说明问题,给现代人感觉,西医更具有科学性,精确性,其实非然.因为一是人体是高级生命体,非动物低级生命体;二是数理化只代表了对病人检查的某一时空阶段的大概描述,而不是全生命阶段的描述.但中医按<>原理把人按体质分为二十五种类型,描述了这二十五种类型全生命阶段的过程及结局,并赋予养生医疗两大手段,逆天时而求延年益寿的生活方法方式,是符合古代现在人体生命发展经过规律的.当然人体患病时,用人体外在的表现而推测求得内脏腑的疾病,这种无创伤性的诊查手段在某些领域也确比西医高明的多,尽管西医可用现代科技制造出的几百万倍或更高倍数的电子镜手段诊查疾病,虽定位性高,创伤性不可避免,但对有些疾病的机制阐述多不明白,竟说目前不清楚,无药可治疗.其它的不同之处,许多报纸杂志网页及新闻媒体多有论及,我不作说明了.所以说中医与西医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是一百多年许多名医家的梦想,也是现在许多医学工作者的梦想,可能也是以后许多医学者的梦想.我诚恳建议领导同志,把中医药管理局改为中医药部,设置完全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发展的中医药法规,脱离卫生部的管辖和压制,直接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具体工作由全国名老中医负责日常事务.这样目前的15万中医工作者要恢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80万,还走很长的一段路.对我影响最大的病案是我的父亲肺病案,也是至今是我治愈病案中最骄傲经典的病案.1997年父亲因劳累患上晚上呼吸急喘,胸痛咳血,心跳动衣,烦躁易怒,白天没有症状,只是日晡潮热(下午3点后体温急剧提升,到出一身虚汗后体温逐渐下降,一般凌晨5点后下降).晚上睡觉要等疼痛麻木胸部后才可入睡,不能着床平躺而卧,只能背靠围床板闭目休息,腿酸软无力,二三天后小腿出现红皮发亮水肿,热疼痛.但令人奇怪是去医院检查各项生化指标和X线透视均阴性,竟被医生诊断为脉管炎,配上止痛药和消炎药治疗.回家后吃了这些药后病情急剧恶化,晚上高热使父亲根本不能入睡,大量地出汗湿衣换衣,只有白天病情稍微稳定的时候闭目休息一下,父亲说喉咙里不断冒出臭鸡蛋气味.父亲身体是极度消瘦下来,没有我们的搀护已不能站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父亲又一次送进医院,这次X线检查肺部有阴影团出现,医生考虑为肺结核杆菌感染,治疗就用上大剂量青霉素,病情得到控制,但臭鸡蛋气味没有消失,每天的潮热高热没退.因主治医师他是西医师,建议我们找个中医师结合西医一块儿治疗,治疗效果会更好(现在想来可能说的是善意的谎言),要我们出院.我们配足西医疗程用药后出院回家找中医治病.我就去找赤脚医生和乡区卫生医院的中医科医师,他们偷偷告诉我,此病是恶疾,来日不多,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多给患者好吃好享受,要有作好病危的思想准备.那时我被吓呆了,又被激怒了,但又万般无奈啊.回到家后,翻开了我多年积存的中医药书籍,那时书还少,只有李时珍<>梅启照鲍相敖<>四川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杨芳珍余文彬编著的<>丁红章<>秦景明<>蒋寿年编著<>陈潮祖<>施杞<><>等.首先从<>的咳嗽部咳嗽痰喘目(1993年版第83页)中找到一方:元参,生甘草,麦冬各一两,金银花八两,当归二两或加白芍三钱亦可,兼治肺痈.然后在<>书中找出治疗结核病方:月华丸,百紫膏,清心莲子饮,内消瘰疬丸,四神丸,阳和汤等.我把从书本中找出治疗结核方集合在一起,方中的药物再次结合<><>中的解释条文进行研究释疑,然而再对诸方的临床使用方剂药物特点考证,最后筛选出:熟地20山药30甘菊花30元参40天花粉15白芥子15神曲6金银花15北沙参15地骨皮15五味子5车前子5苦参8组成一方加减治疗(后来我购进清.陈士铎<>,阅读见卷六肺痈肺痿目中发现一方,名完肺汤,它的组方原理极似<>的肺痈方,不过其中几味药物不同,但性味相近.完肺汤:人参一两玄参二两蒲公英五钱金银花二两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三钱桔梗三钱黄芩一钱.肺痈方:玄参生甘草麦冬各一两金银花八两当归二两或白芍二两).父亲经三天治疗后潮热高热发作时间缩短,父亲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回复,治疗十天后父亲已能独自站立行走,小腿上的红皮水肿发潮热时胀起,潮热高热消退后小腿随着也消退水肿.而小腿红皮水肿完全消失在我父亲有天早晨从支气管嗽出两块拇指般的烂肉后三四天的时候,身体也逐日康复起来.服药到三个月后,症状消失.父亲去医院作CT检查:右肺下叶外侧基底段见有两个球形块影,中心密度较低,CT值为2Hu,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印象:右肺下叶实变病灶首先考虑为慢性炎症,建议密切随访或穿刺活检.那医生奇怪,问那里的中医师给开的方.父亲没说实情,说是赤脚医生给开的中药方和你开的西药服用后痊愈的.在2003年底爆发的SARS,我看到临床症状极似我父亲生过的肺病,因而也去信寄给当时刚成立的浙江疾病控制中心.去年我在明医网(我是gugugu70复活的中医)上同样看到唐山一位为他母亲求救冠心病合并肺间质性疾病,也打给此方,反馈过来,此方功效不错.那时侯我还没学医,完全是自己的自悟而得的,开出方要精心思考和查考典籍几天后,才放心用于临床.2000年去石家庄上了三年中西医结合大专班后,在临床上才有了流畅的辩证诊断开方处药思路.但同时也发现了上述的许多中医自己内部的问题.例如中医的奇经八脉用药规律就被内科用药规律所覆盖而冥灭.可奇经八脉的用药规律在妇科,骨伤科,老年男性科等在无意识下使用.其中明代的李时珍和清代的叶天时应用此规律可谓炉火纯青.奇经药考(一)明.李时珍1.入奇经八脉有:茴香,秋葵子,马鞭草,泽兰2.入冲脉有:巴戟天,香附,川芎,黄芩,鳖甲,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鹿角,甘草,枸杞,王不流行,丹参.3.入带脉有:当归,白芍,川断,艾叶,龙骨,升麻,苍术,甘草.4.入督脉有:苍耳子,细辛,附子,羊脊骨,白果,鹿角霜,鹿茸,鹿角胶,藁本,枸杞,黄芪,肉桂,狗脊,苍术5.入任脉有:龟版,王不留行,泽兰,丹参,苍术6.入阴维脉有:白芍,鳖甲,鸡子黄,龟版,白蔹,萆薢7.入阳维脉有:黄芪,白芍,桂枝8.入阴跷脉有:肉桂,穿山甲,虎骨,木瓜9.入阳跷脉有:防己,穿山甲,虎骨,木瓜奇经药考(二)清.叶天士1.奇经八脉隶属肝肾.2.督脉为病:背寒怄偻,椎尻气坠.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带脉为病:腰酸带下,久遗久漏.维跷为病:因维跷主一身纲维.病则倏起寒热,步态不调,下肢萎痹无力.3.奇经八脉病机:或因先天不足,肝肾素亏,久病缠绵;或因内伤情志,导致八脉伤损.4.奇经八脉通补方:景岳全鹿丸,叶氏青囊斑龙丸,香茸丸,龟鹿二仙膏等.5.通补奇经法:用填精养血药时,同时用辛香之品,使补而不滞,恢复八脉功能.(1)填精养血药:鹿角,鹿茸,当归,羊肉,河车,龟版,阿胶,动物脊髓等.(2)辛香之品:麝香(引药向上),小茴香(引药横向),降香(引药向下),生姜(引药由脏向皮),细辛(引药由皮向脏)6.奇经八脉病症共有临床表现:腰脊酸软,或少腹隐痛,或遗精崩漏,或下肢萎痹无力等.7.叶氏治八脉病:(1)八脉伤损症:用温养药,如鹿角,鹿茸,鹿角霜,桂枝,羊肉,当归,生姜等.(2)八脉病导致精血亏损症(无力):主用血肉有情之品.阳虚:鹿角,鹿茸,鹿角霜,羊肉,羊肾,河车等温肾助阳.阴虚:龟版,阿胶,人乳,天门冬等填精补血.8.诸药物入奇经八脉考:(1)鹿角,鹿茸,鹿角霜:能通督脉之气.(2)巴戟天,枸杞,肉苁蓉:能补冲脉之气.(3)龟版:补任脉之血.(4)当归:补冲脉之血.9.龟得阴气最足,善通任脉;鹿得阳气最足,善通督脉.奇经药考(三)清.严洁施雯洪炜著<>茴香,入奇经.秋葵子,入奇经.巴戟,入冲脉.马鞭草,入奇经.香附,入冲脉.川芎,行冲脉.实芩,行冲脉.鳖甲,行冲脉.木香,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当归,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黄柏,主冲脉逆气.白术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芦荟,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槟榔,主冲脉逆气里急.苍术(本书缺,据别本补:入任冲脉,亦入带脉,亦入督脉,主腹满痞胀).吴茱萸,主冲脉逆气里急.苍耳子,走督脉.细辛,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羊脊骨,通督脉.白果,通督脉.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鹿茸,通督脉之精室.鹿角胶,温督脉之血.龟板,通任脉.藁本,主督脉.脊强而厥.鹿啣,补温冲督之精血.杞子,补冲督之精血.黄芪,主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白芍,主阳维寒热,带脉腹痛.桂枝,走阳维.防己,入阳跷.肉桂,通阴跷,督脉.穿山甲入阴阳二跷.虎骨,入阴阳二跷.川断,主带为病.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龙骨,治带脉为病.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泽兰,调病伤八脉.升麻,缓带脉之缩急.甘草,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丹参,益冲任.(据别本补:金毛狗脊,入督脉,温阳祛湿,下浊利尿)奇经八脉脉诊1.寸口脉直上直下如弓弦,见于浮候的,为督脉的病脉象.2.牢脉为冲脉的病脉象.3.紧脉为任脉的病脉象.4.寸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决断为阳跷脉的病脉象.5.尺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决断为阴跷脉的病脉象.6.关部脉的弹指,时而向外,时而向里的,可以决断为带脉的病脉象.7.脉自尺部外侧斜向前行而达寸部的,为阴维脉的病脉象.8.脉自尺部内侧斜向前行而达寸部的,为阳维脉的病脉象.奇经八脉为病说1.督脉有病,发生脊强癫痫.2.任脉有病,发生七疝瘕块.3.冲脉有病,则内部气逆上冲,急迫不安.4.带脉有病,则有带下,脐痛,遗精等.5.阳维脉主一身之表.有病则发生恶寒发热,目眩和僵仆等.6.阴维脉主一身之里.有病则发生心痛,胸胁刺痛等.7.阳跷脉起于足跟中,经外踝上行.有病则外踝以上肌肤弛缓,内踝以上肌肤紧急等.8.阴跷脉起于足跟中,经内踝上行.有病则内踝以上肌肤弛缓,外踝以上肌肤紧急等.2008年2月我用上述理论临床治愈了78岁的男性,被本市市级医院劝其回家瘫痪在床四个月,身患由骨质增生引起的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及右腿坐骨神经痛.十剂而消除椎体与神经间的水肿而止疼缓解,但患者完全自费自理,嫌药费贵,不肯配合后期养生治疗,彻底消除骨刺的疗法.可惜啊.2月23日第一诊处方:温补肝肾,逐痹止痛.补骨脂20克碎骨补20克狗脊15克附子20克(先煎1小时) 干姜15克白芍12克地鳖虫12克姜黄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黄芪30克川芎10克肉苁蓉2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生地10克陈皮10克枸杞20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细辛3克桂枝9克鹿角胶12克(酒烊冲药服) 元胡10克生甘草3克肉桂6克秦艽10克葛根15克牛蒡子10克僵蚕10克党参20克5剂后,麻木痉挛强直的脊椎柱放松,患者可以在床上坐直.但坐骨神经疼痛度加剧,疼痛间隔时间延长,患者请求治疗坐骨神经疼痛.我解释,疼痛来自脊椎骨间的肌肉组织水肿压迫神经组织而引起疼痛的,要止疼必须消除水肿.患者同意我的意见后,按我的意思去给他治疗.2月30日第二诊处方:温补肝肾,活血化瘀.附子20克(先煎1小时) 干姜15克补骨脂20克碎骨补20克仙灵脾15克狗脊15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丹参20克白芍20克地鳖虫12克络石藤6克当归12克姜黄8克羌活8克独活8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3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陈皮12克牛膝10克地龙10克木瓜10克杜仲12克枸杞20克细辛3克鹿角胶10(酒烊冲药服) 龟板6克玄胡15克肉苁蓉20克巴戟天20克菟丝子20克薏苡仁20克麻黄3克肉桂3克生甘草5克5剂后脊椎柱麻木痉挛强直感消失,能站立柱拐行走,坐骨神经疼痛特减轻,间隔疼痛时间进一步延长,但患者能自我忍受,生活能自理.因患者完全自费自理,嫌药费贵,不肯配合后期养生治疗,彻底消除骨刺的疗法.可惜啊!嫌药费贵中断中医中药治疗.后来我想,治疗这种疾病在这治疗中中药的煎服法有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药味多,而且药性驳杂,要做到整付中药汤药性平和,不偏其寒凉温热之性,入肚后首先保证不伤害正气固守的阵地,在每味中药剂量的调整基础上,还要研究其煎服法,这样中药汤入肚之后才能听任人体的调节系统调遣.当然在人体的调节系统调遣下,中药汤中的每味中药在人体内必须回归到疾病对药材的所需的药性之偏的要求,这样奔赴人体受损处才能发挥其以偏治偏的作用.否则这药方不是救人,而是在毒害人体,威胁人的生命.现在的中医教科书过分强调每味中药药性配伍处方中的要求,而完全忽略煎服法可再次对中药汤整体药性的调节的作用,使中医师在配药处方的视野人为地缩小,也严重影响着中医中药的信誉和未来,教科书必须改革,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才能得以延续.2008年9月5日,我给人治疗脊椎增生引起的疼痛,我用吴茱萸到18克,患者到药店配药竟不给,说药典规定吴茱萸只能用3-9克的范围.我去解释:吴茱萸用3-9克是治疗小病的,不能治疗大病和疑难杂症.这病人是长期饮酒和喝寒凉草头药与中药汤造成肝经湿热下注,肝阳受累,胸腰部脊椎(这病人原先是外伤胸腰肌,未去医院治疗,是自己配药酒治疗,未彻底治愈.久病必虚,邪入乘虚位而脊椎更疼痛)受损,阴器受累而阳痿.吴茱萸必须要大量才能收效.出问题我负责任,而才配给.病人已经服6剂,疼痛逐渐减轻.我要求患者服10剂后转方养生治疗方,消除骨质增生,需2-3年才能彻底治愈.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书写医案的标准问题.其实现在正规医院的中医书写医案的方式方法也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因为中医的治疗经过和独特的诊疗技术有别于西医,不能参照西医的病案书写方式,这样严重阻碍了中医学学术的发展,对于中医工作者个体来讲是妨碍了吸收其他医家的临床心得的条件.因为现在的中医临床书写方式是为保护中医工作者而设计,不为中医工作者发展而设计的书写方式方法,参照西医的模式,过分强调按照某位授业医家个体经验参照系为中医工作者定标准,没有中医临床者的按语部分.其实中医临床工作者的病案按语部分是这位医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瞬间灵感思维的结晶,也就是说不遇到这病例也就不会有此感悟和心得,也有可能这样的病例几十年后,或几百年后,甚至更长时间后再重复,这样的临床的瞬间灵感思维与心得结晶被现在的规范的中医书写临床病案标准所放弃,是对近代中医学来说,是个十分重大创伤之一,让中医初学者和求进步者,再也领略不到中医大家的风范和学识,同时也限制和束住了临床工作者的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与扩大.中医医案的书写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书写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中医自身独特发展的规律,否则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

[生活]中药在日本的发展状况—医药国际贸易

[生活]中药在日本的发展状况—医药国际贸易

中药在日本的发展状况09营销1班陈婧关键词:中药、日本市场、发展中医学大约在5世及从朝鲜传入日本。

从5世及到15世及,日本在学术、临床以及行政管理等环节全面接受中医药,形成了独立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

15世及以后,日本汉方医学界分化,形成以中国金元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后世方派”和遵从张仲景医学的古方派。

江户中期,古方派和后世方派互相对立,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

日本目前虽无国立的具备较大规模的汉方医院,但私立汉方医疗机构很多。

日本汉方医疗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综合医院或医科大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的汉方医科,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临床科室;一类是汉方个体开业诊所;一类是针灸推拿诊疗所。

日本目前从事汉方医学、针灸、推拿的人员超过10万人。

日本理论上没有汉方医的称谓。

汉方医不可以从事医学行为,只有日本国家认定的医师资格才可以开方子、扎针。

日本的医师管理体制中,有医师、牙科医师和药剂师三大类。

药剂师可以抓方,可以配药,但不能开处方。

虽然药剂师在理论上不能开处方,但实际操作中还是能够在药典范围内建议抓药。

日本制药企业生产中国汉方药,目前已有217种中国汉方药处方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体系,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240种OTC中国汉方药可以在药店销售并有望增至300种,但问题是医师处方用的中国汉方药不多,而且有权使用中国汉方药的医师和药剂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医药教育,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在日本的普及我国内地中药材主要的出口市场是亚洲。

其中以香港地区、日本及越南为主,三个地区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我国内地出口香港的中药材,一部分加工成中成药,大部分以药材形式转出口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和台湾。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严寒,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医药行业经历了2008年及2009年上半年的艰难跋涉后,下半年进出口形势迅速回暖,与我国整体外贸形势形成反差,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达到9.8%。

国外中医药发展现状

国外中医药发展现状

国外中医药发展现状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数千年来,中医药学不仅服务于华夏子孙,也惠及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众。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医药就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中国的远近邻国。

中医药学传入欧洲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明代。

大约在18世纪中期,中医药传入了美国。

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162个国家或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在8个国家获得了合法地位,在9个国家被纳入医疗保健体系。

中医药学真正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医学。

现就国内外中医药研究机构、从业人员、中医药立法、中医药市场与教育、中医药治疗病种与存在的问题作一概述。

【关键词】中医药;国外;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62-021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1.1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情况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中医、含针灸、诊所、中医门诊部,西医医院中医含针灸科、中医医院等。

这些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国家的部分医院均选择性设有针灸、推拿、中医科室或疼痛门诊,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各地诊所数量差异较大,规模不一,科室设置迥异,在亚洲和欧美一些国家,中医针灸诊所数量较多,科室设置较全,通常配备中医诊疗常用的设施设备。

而在非洲、中医药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构数量较少。

德国大约每15 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 美国约有8 000多家针灸诊所,荷兰约有1 600家,法国约有2 800家,澳大利亚约有3 000多家中医诊所和近3 000家针灸诊所[1]。

国外的中医院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新加坡约有20家中医医院。

近几年,德国、法国也陆续建立3所中医医院,均设有病床。

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中药店内还开设坐堂医诊室[2]。

1957年资料2 日本对于中医药研究的现况

1957年资料2 日本对于中医药研究的现况
日本汉医界致力研究中医学术,从来就经过不少波澜和遭受过无数次的打击,他们进行这种学术的研究,不但不曾受到政府方面的任何照顾 与奖励(如汉方医现时还未取得应有的合法地位等),并且还被现代医学界指为玄渺荒诞,攻击排挤!在不久之将来,由于医药分业及国民保健一般的实施,正在面临两重压迫中。环境是这么艰困和恶劣,可是他们的志愿并没有因之动摇,甚且还坚决地表示誓以毕生精力贡献所学,鞠躬尽瘁,力求东方医学得以光大发扬,这种忠于学术的伟大精神,多么使我们感觉到惭愧与激动!
专门研究中医药学的最大学术团体是“日本东洋医学会,”该会创立于一九五○年三月,现任会长是伊藤弥惠治氏,理事长和田正系氏。本部设在千叶市亥鼻町千叶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内东洋医学研究室,办事处曾一度设在东京都文京区春木町二丁目二十一番地龙野方,由一九五二年度已经迁到京都市左京区鹿个谷樱谷町六○番地细野方,最近则已迁回千叶大学医学部东洋医学研究室内。会员估计约有一七○人,其中包括有医师、药剂师、针灸家等(按:作者系于一九五四年八月加入该会),会员国籍包括有日本、中国、朝鲜、德国、法国、印度等,是日本现时唯一具有国际性的最大东方医药学术团体。
三、当时的汉方医家,除了少数人士之外,一般的教育程度大都很低,对于进步的西医,无由对抗。
四、明治时代的汉方医学并不是由于没有医学的价值而至衰微,所以再求认识它底医学价值的运动,今天正在积极地从事展开,但这种工作无疑非常艰钜,不论它底业绩怎样的优秀,假使不能应付当时的社会要求,是必然要衰退。可是如果有真正的价值,后来必然能够以另一利新的姿态而复活。
但自从第二次大战后,已改变了这种倾向,“黄连”被归纳为中药的分类,这就是近几年来研究工作上的一种特征。由于汉方医学所用的生药材料,将中药由汉方医学的立场转变观点的趋势,已有种种事实的表现。例如上述的小岛教授研究“附子”的温补作用以及细野博士研究“芍药”“甘草”治痉挛的见解,即其实例。

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

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

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发布时间:2010—02-11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摘要】中医药传向海外具有悠久的历史.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是日本与朝鲜。

中医药传入日本: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针经》传入;唐朝以后,是大规模的医药传入;宋朝以药物传入为主;金元时期以医学传入为主。

特别是《本草纲目》的传入,引起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近百年来,日本汉方医学虽然加入自身的研究重点,但其基本理论体系仍然承袭了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药传入朝鲜: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两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频繁。

到了宋代,中医药则是全方位地传入,向朝鲜“送书、送药、送医”。

朝鲜分裂后,韩国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未脱离中医理论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中医药传入日本朝鲜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作为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医药学的发展自然成为世界尤其是亚洲的中心,因此,中医药传向海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现就传统中医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日本与朝鲜,作一历史性的回顾. 传入日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秦汉以来,就开始了文化交流.由于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因此,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单就医药来说,一直是以汉医药为主导。

早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2年,我国就给日本送去《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又携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164卷东渡日本,对该国后来古代医学,尤其是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迨至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华学医,并于公元623年学成回国,随船带回《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籍。

中日大规模的医药交流始自唐朝.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就基本以我国唐代医药制度作为蓝本。

《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学习医药,都要以《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典为必读课本。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叶文俊摘要中医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在日本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的中医经过几次反复,最终陷入灭亡的边缘,究其原因本文作了一些探讨,并对现存所谓的汉方的现状也进行了分析,以冀对我国中医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日交流中医历史中医东传日本汉方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在西洋医学尚未传入之前,一直都是中医为主导,明治维新时西医进入日本,政府下令废除中医,倡导西医,中医由此一蹶不振,几乎消除殆尽。

然而近代因为西医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原因,人们开始追求自然植物代替化学药物,中医在日本得到重视,但是日本的中医真的能复兴吗?目前日本中医的现状如何?仔细研究一下中医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必有助于我国现在中医政策的制定以及中医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中医东传1,零星东传中国医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传到日本大约在5世纪的时候,距今约1500年前,中医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据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

公元459年朝鲜高丽王朝的德来医师赴日,定住于日本难波,并在此开医馆行医,被人称为“难波药师”。

公元554年开始陆续有采药师从朝鲜百济来到日本,将中医中药知识东传日本。

2,正式东传中医正式传入日本应该是在中国的隋朝时代。

当时的日本推古天皇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4次向中国隋朝派遣使团。

公元608年日本的药师惠日和倭汉直福因随同小野妹子的遣隋使团来到中国,正式学习中国医学,直至公元623年中国唐朝的时候才回到日本,自此中医学正式传入日本。

公元753年中国唐朝僧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带去了大量中医书籍和药材,在日本奈良东大寺设坛讲授佛学和医学。

相传曾治好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病,被授予“大僧正”的称号。

他在唐招提寺行医时制作的“奇效丸”至今还被广泛使用。

公元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在唐留学期间抄写『伤寒论』带回日本,被称为『康平本伤寒论』,另一位留学高僧最澄也带回了一本伤寒论,被称为『康治本伤寒论。

日本汉方医学史

日本汉方医学史

⽇本汉⽅医学史⽇本汉⽅医学史⽇本汉⽅医学史序⾔:在中⽇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本的汉⽅医药学往往会混为⼀谈。

但实际上,⽇本的汉⽅医学就是⽇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进了岛国⽇本。

⽇本⽬前使⽤的汉⽅药以《伤寒论》处⽅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进了⽇本。

在此后的⼀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中国的草药⼀直被⽇本⼈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批带回到⽇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本图书,撰成《⽇本国见在书⽬》,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伯的《杂药⽅》、僧深的《⽅集》、葛洪的《肘后⽅》、胡洽的《胡洽⽅》、鉴真的《鉴上秘⽅》、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遗⽅》等都成为了⽇本医学界的⾄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等也在当时传⼊⽇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品⽅》(今存⽇本富⼭医科、药科⼤学)和《集验⽅》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本后,来⾃于中国的唐医⽅⼀步⼀步的取代了⽐唐医⽅更早传⼊的韩医⽅。

同时,每次随同⽇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修禅和学习,⽇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所带回的⼿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药师惠⽥、⽻粟翼、菅原椎成、⽞昉等⼈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中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的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起源开始,介绍其历史的演进和现代的发展。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制度。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开始走入科学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战国时期,中医药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黄帝内经》的理论被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出现了许多名医和重要理论。

例如,著名的张仲景创建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对于病因学和病证学的研究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二、中医药的传播与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逐渐传入周边国家,并与各国的医药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医药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唐宋时期,中医药在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当地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中医药也开始与西医药进行交流和学习。

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先后接触了西方医学,并吸收了一些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这使得中医药有了更多的发展方向,也使得中西医药文化逐渐融合。

三、现代中医药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中医药在中国经历了起伏不定的历史。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旧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一定的冲击。

但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医药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中医药的理论,并进行了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成立了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了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研究。

此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经典文化。

目前,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科逐渐成为各大医学院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中医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地的发展情况

中医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地的发展情况

中医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地的发展情况[导语]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日本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警告:“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日本医学权威大肪敬节弥留之际嘱其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早在公元414年,当时日本列岛还处于古坟时代,国家的雏形刚刚形成。

一次皇帝病了,四处寻找医生看病,但始终不能治愈,后来一个朝鲜医生金武出现了,金武来到宫中,手到病除,治好了皇帝的病。

皇帝大喜,经询问,才知金武曾到过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国后期),并在中国学到了中医知识,日本这才知道在遥远的大陆,还有着这一神奇的医学,于是开始派人来学,中医也正式开始在日本列岛登场亮相。

渐渐中医在日本生了根,并从宫廷走向民间,受到了日本全民的崇拜和爱戴,成了日本唯一的医学。

汉方医学在日本也曾发生过信任危机。

最大的一次是在17世纪以后,西洋医学进入日本,中医受到排斥。

不过,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汉方医学通过西洋医学的解释和验证,获得社会肯定。

上世纪70年代后,汉方医学的长处进一步受到日本社会公认,而后迅猛发展。

二、韩国集中开发中医朝鲜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医学。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即传入朝鲜。

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

新罗统一以后,中朝医学交流更加频繁,以此为基础的朝鲜医学又有很大发展,此后,中医药在朝鲜大地上从理论到应用不断充实发展,15世纪,李氏王朝时,中医学又得到集中开发。

公元1433年刊行的《乡药集成方》、公元1448年刊行的《医方类聚》和公元1613年刊行的《东医宝鉴》三部医学巨著的编纂完成,标志着朝鲜医学已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医学体系。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朝鲜,但由于朝鲜政府采取东、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政策,因此,东、西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东医学、西医学两大系统并立之势。

中医药在世界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在世界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在世界的状况及发展趋势1、中医药较早地传到世界各地。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汉代中药材大黄远销欧洲,公元1至5世纪中国炼丹术多次传入阿拉伯国家,公元7至8世纪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公元7—10世纪,中医药随着唐宋的强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地方主要的治疗理论和手段。

唐代有不少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唐代传到印度的药材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等被称为“神州上药”。

到了10世纪,宋朝与海外50多个国家通商,外运的中药品种、数量都大量增加,并且在广州还专门设立了专管药材出口机构──市舶司。

《马可波罗游记》就记载了大量中国药材被商人运往亚丁,再转运到北非的亚历山大等地。

1405年至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7次下南洋和西洋输出了大量的药材。

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赞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于17世纪传到日本和欧洲,随后被选译或全译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科学文献。

由此可见,中医药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较早地传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欢迎。

2、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针灸热”、“中医热”遍及各地。

进入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又兴起了“中药热”,各国纷纷派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医药,派使团来华参观、学习、考察中药资源、栽培、饲养、炮制、成药以及洽谈商贸和技术合作。

中药走向全世界最突出的成果是中国的青蒿素惠及全球,每年挽救上万个人的生命,因此被西方媒体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目前我国的中药产品已出口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医疗机构达5万多家,医师超过12万人。

3、我国中药类商品的出口情况(1)中成药在中药产品整体出口额中占比不高。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影响中国古代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对中国医学、科学、人文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医疗实践。

例如,通过掌握草药的性能和治疗方法、通过穴位按摩、针灸等手段来治病。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原始,但具有一定的疗效,为后来的医学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逐渐发展起来。

殷商时期,已经有了专业医师,从事医药治疗。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这些医学家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二、中国古代医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医学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将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一部分,并将人的健康和生命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中国古代医学强调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人文关怀,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更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这种人文关怀使得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具有颇高的道德价值。

中国古代医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医学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系,不同的脏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相互作用而成的。

这种理论体系可以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生理现象,给医生提供治疗方案,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三、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影响中国古代医学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医疗实践,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汉代经学家董仲舒曾说,“天地之气合而为天,夫男女精气合而为人,是以人为天地之大象,故天地先生之德,善者以行天罚,恶者以遭天惩”。

这一观点表明,中国古代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中也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东亚传统医学的历史和特点

东亚传统医学的历史和特点

东亚传统医学的历史和特点东亚传统医学,又称中医,是指源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传统医学系统。

这种医学系统具有深厚历史的渊源,已经在东亚地区被广泛使用和流传了数千年。

东亚传统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多年前的中国。

闻名全球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籍是早期中医的代表作品。

其中,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疾病的防治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逐渐发展成为涵盖中药、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的医疗体系。

同时,这种医学也传播到周边国家,如朝鲜和日本等。

在东亚传统医学中,中草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数千年来,东亚地区的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关于中草药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许多方面被运用到中医的治疗中,如治疗气虚、气滞、湿热等病症。

在中药的使用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配方,保持药材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另一个与中医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是针灸。

在针灸治疗中,以罗纹为切入口的针头被插入皮肤,而疗效通常能够在一周至十天后得到体现。

在针灸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始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但是,针灸仍广泛应用于有关了解和疗愈人类身体状况的领域中。

还有一种与中医关联密切的治疗方法,叫推拿。

在推拿治疗中,手部和手臂被用于按摩并释放深度处的压力,一定的压力是对身体上疼痛点的治疗力度。

与针灸不同,推拿是一种更加直接对皮肤施加压力的方法。

推拿通常可以减轻症状和改善疼痛,同时也能帮助平衡身体的能量。

与现代医学不同,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病症,而且强调预防和保健。

所谓“治未病”,就是说要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积极调整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性的做法在传统中医中非常重要,而这种意识也正在逐步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

总的来说,东亚传统医学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已经为东亚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现在,随着贸易、旅游和地缘政治的不断发展,东亚传统医学的影响正在一步步扩散到全球。

《本草纲目》东传朝鲜及其影响

《本草纲目》东传朝鲜及其影响

《本草纲目》东传朝鲜及其影响绳建敏;周建新【摘要】李时珍耗时近三十年撰成的《本草纲目》,1593年初刊,凡52卷,收药物近2000种.大约100后,朝鲜燕行使购入,此书遂东传朝鲜,对朝鲜药物学和朝鲜传统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朝鲜宫廷医官对照此书调整国王饮食,此书成为朝鲜官私医师编辑药物学著作最重要的参考书籍,甚至被直接摘抄.此书不仅成为朝鲜药学家与医师们研读、仿效、征引的药物学著作,也是朝鲜文人争相阅读的经典.此书东传朝鲜及其所受到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药物学对朝鲜传统药物学的影响.透过此书传播的分析,可见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Shizhen Li took nearly thirty years to finish Bencao Gangmu,a 52 volume book with nearly 2,000 kinds of medicines,which was published the first time in the year of 1593,and later spread to Choson Korea by envoys purchasing after about 100 years.I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oson Korea's.The imperial doctors in Choson palace adjusted the king's diet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Bencao Gangmu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book for the Choson official and private physicians to edit or even directly copy pharmacology books.This book was not only a pharmacological book for Choson Korean pharmacologists and physicians to study and cite,but also was a classic book for Korean scholar to read.The spread of Bencao Gangmu from China to Choson Korea and its big influence,fully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hoson Korean traditional pharmacology which also manifested the Chinese culture influence on Korean.【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8(039)009【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李时珍;《本草纲目》;李圭景;朝鲜王朝【作者】绳建敏;周建新【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医院内一科天津 300042;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感染管理科天津 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92朝鲜王朝是中国明清两代藩国,思想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药物学亦深受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影响。

浅析中医发展史及其现状

浅析中医发展史及其现状

浅析中医发展史及其现状0940901 曹成成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医;发展;国内外;现状一,中医的发展史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一)中医药学的初创远古社会至东周的春秋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经验积累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出现了大批的医学家,期中张机华佗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三)中医理论的奠基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全面继承与临床方治的变革和发展时期,开始对医经进行整理与研究,病因病机学专著问世,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

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采。

特别对一些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外感热病以及急性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重视养生,炼丹。

本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大量方书的问世为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唐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临床医学是中医学发展的主流,且日渐专科化,服石之风由盛而衰,并开始兴办国家中医教育。

(四)中医的快速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新学肇兴”与中医理论深入探索的重要阶段,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伤寒学开始形成,辨证论治法则崛起,著名医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王好古相继提出了火热论,脏腑辨证说,攻邪说等新观点,犹如花叶递荣,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中医学的崭新时代。

中药 翻译

中药 翻译

中药翻译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医药不仅产生得早,而且对外交流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

根据历史记载,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医学传入东南亚各国。

同时,中国的医学、文化,以及汉字也传入了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

在公元8世纪,中医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阿拉伯国家,翻译成了交流的必要手段。

当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字和文化。

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中医是不了解的,甚至对中医的治疗方式方法抱有怀疑的态度,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导致这一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其中中医药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中医药翻译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个是翻译术语不统一。

词典应该是翻译的依据,但是现存的很多中医药翻译词典对同一个术语的英文翻译并不完全统一,这就容易造成翻译的混乱,甚至误解。

第二个是存在文化障碍。

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不同,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医药的很多词汇和用语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包含着浑厚的中国文化意义。

中医的很多疗法及用药使西方人很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产生误解。

如果译者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视理论,那将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中医药的恰当翻译,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走向国际化,造福于全世界人民。

我们应该立足于前人的基础,不断深化中医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

附:中医药常用词汇的英文翻译(1) 中国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 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4) 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5) 本草materia medica //medicinal herbs(6) 中药Chinese herbs(7) 四气五味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8)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9) 各家学说theo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10) 汗法 diaphoresis /diaphoretic therapy(11) 下法purgative therapy(12) 吐法emetic therapy(13) 补土派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14) 病因学说theory of etiology(15) 养生health-cultivation(16) 寒凉药物herbs of cold and cool nature(17) 滋阴降火nourishing yin to lower fire(18) 瘀血致病disease caused by blood stasis(19) 先天之精congenital essence(20) 气的运动变化movement and changes of qi(21) 形与神俱inseparability of the body and spirit(22) 脏腑zang-organs and fu-organs/viscera(23) 形神统一unity of the body and spirit(24) 阴阳失调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25) 正邪相争struggle between healthy qi and pathogenic factors(26) 治未病prevention of disease(27) 调养 to cultivate health(28) 正气 healthy qi(29) 病邪 pathogenic factor(30) 疾病的防治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31) 整体观念 concept of holism(32) 五脏five zang-organs(33) 六腑six fu-organs(34) 经络系统system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35) 形神统一unity of the body and spirit(36) 有机整体organic wholeness(37) 表里关系exterior and interior relation(38) 开窍opening into(39) 生长化收藏five element function(40) 脉象pulse conditions(41) 正邪关系the states of pathogenic factors and healthy qi(42) 自然现象natural phenomena(43) 哲学概念philosophical concept(44) 对立统一unity and opposites(45) 相互消长mutual waning and waxing(46) 阴阳属性nature of yin and yang(47) 相互转化mutual transformation(48) 相互联系interrelation(49) 相互制约mutual restraint(50) 动态平衡dynamic balance(51) 阴平阳秘yin and yang in equilibrium(52) 阳消阴长 yang waning and yin waxing(53) 阴胜则阳病predominance of yin leading to disorder of yang(54) 阳胜则热 predominance of yang generating heat(55) 寒极生热 extreme cold generating heat(56) 热极生寒extreme heat generating cold(57) 相反相成 opposite and supplementary to each other(58) 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s(59)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60) 临床诊断clinical diagnosis(61) 有机整体organic wholeness/entirety(62) 正邪斗争struggle between healthy qi and pathogenic factors(63) 绝对偏盛absolute predominance(64) 阳虚则寒yang deficiency leading to cold(65) 阳损及阴consumption of yang involving yin(66) 阴液不足insufficiency of yin-fluid(67) 病机pathogenesis(68) 五行学说theory of five elements(69) 运动变化motion and variation(70) 条达舒畅free development(71) 相生相克mutual generation and restriction(72) 生我我生to be generated and to generate(73) 克我我克to be restricted and to restrict(74) 生中有制restriction within generation(75) 克中有生generation within restriction(76) 木曰曲直Wood is characterized by growing freely and peripherally(77) 火曰炎上Fire is characterized by flaming up(78) 土曰稼穑Earth is characterized by cultivation and reaping(79) 金曰从革Metal is characterized by change(80) 水曰润下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moistening and downward flowing(81) 方位配五行correspondence of the directions to the five elements(82) 相乘相侮over-restriction and reverse restriction(83) 土乘木The wood over-restrains the earth(84) 土虚木乘 Earth deficiency leading to over-restriction by wood(85) 金虚木侮metal deficiency leading to counter-restriction by wood(86) 生克制化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tion and restriction(87) 制则生化restriction ensuring generation(88) 传变transmission of disease(89) 母病及子disease of the mother-organ affecting the child-organ(90) 子病犯母disease of the child-organ affecting the mother-organ(91) 肝肾精血不足insufficiency of kidney and liver essence and blood(92) 肝阳上亢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93) 藏象学说 theory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s(94) 五脏六腑 five zang-organs and six fu-organs(95) 奇恒之府 extraordinary fu-organs(96) 水谷精微 cereal nutrients(97) 传化水谷 transmissio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od(98) 贮藏精气 storage of essence(99) 表里关系 interior and exterior relationship(100) 治疗效应 curative effect(101) 临床实践 clinical practice(102) 藏而不泻 storage without excretion(103) 心肝血虚deficiency of heart and liver blood(104) 心肝火旺exuberance of heart and liver fire(105) 心火亢盛exuberance of heart fire(106) 滋肾养肝nourishing the kidney and liver(107) 肝阴不足insufficiency of the liver yin(108) 温肾健脾warming the kidney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109) 肾阳式微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110) 脾阳不振inactivation of spleen yang(111) 肝旺脾虚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weakness of the spleen(112) 脾胃虚弱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113) 平肝和胃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114) 水湿停聚retention of water-dampness(115) 肾阴不足insufficiency of kidney yin(116) 心肾不交disharmony between the heart and kidney(117) 水火不济discordance between water and fire(118) 阴阳俱损simultaneous consumption of yin and yang(119) 阴阳两虚simultaneous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120) 损其有余reducing excess(121) 补其不足supplementing insufficiency(122) 阴中求阳obtaining yang from yin(123) 虚寒证deficiency-cold syndrome(124) 扶阳益火strengthening yang to increasing fire (125) 祛风散寒eliminating wind to dispersing cold(126) 消导积滞promoting digestion and removing food retention(127) 潜阳息风suppressing yang to quench wind (128) 阴阳的互根互用interdependence of yin and yang (129)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130) 阴阳离决separation of yin and yang(131) 阴阳转化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132) 发热恶寒fever and aversion to cold(133) 头身疼痛headache and body pain(134) 感受湿邪the attack of dampness(135) 清热泄火cleaning away heat and reducing fire (136) 腠理muscular interstices(137) 水湿停滞retention of water and dampness (138) 气血运行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139) 疾病的本质与现象nature and manifestations of disease(140) 阴阳的相对平衡relative 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141)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142) 同病异治treating the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therapies(143) 异病同治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therap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传入日本与朝鲜
发布时间:2010-02-11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摘要】中医药传向海外具有悠久的历史。

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是日本与朝鲜。

中医药传入日本: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针经》传入;唐朝以后,是大规模的医药传入;宋朝以药物传入为主;金元时期以医学传入为主。

特别是《本草纲目》的传入,引起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百年来,日本汉方医学虽然加入自身的研究重点,但其基本理论体系仍然承袭了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药传入朝鲜: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两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频繁。

到了宋代,中医药则是全方位地传入,向朝鲜“送书、送药、送医”。

朝鲜分裂后,韩国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未脱离中医理论的基本架构。

【关键词】中医药传入日本朝鲜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瑰丽的明珠。

作为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医药学的发展自然成为世界尤其是亚洲的中心,因此,中医药传向海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现就传统中医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长久影响的日本与朝鲜,作一历史性的回顾。

传入日本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秦汉以来,就开始了文化交流。

由于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因此,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单就医药来说,一直是以汉医药为主导。

早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2年,我国就给日本送去《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又携带《明堂图》和其他医书164卷东渡日本,对该国后来古代医学,尤其是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迨至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华学医,并于公元623年学成回国,随船带回《诸病源候论》等重要医籍。

中日大规模的医药交流始自唐朝。

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就基本以我国唐代医药制度作为蓝本。

《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学习医药,都要以《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国医典为必读课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随遣唐大使前来中国留学。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荣睿、普照的足迹又随小原来到扬州,当时正在大明寺里讲律的鉴真和尚,有感于他们的—再邀请,下决心东渡日本讲学。

鉴真除佛学外,兼明医学,因此,有不少日本人士请鉴真诊病。

其后于公元805年,又有日本医家营原清在我国学成回国,再一次把我国医药带回了日本。

宋元时期,中日两国政府文化交往虽然处于低潮阶段,但民间交流活动仍较频繁。

其贸易品中重要部分就是药物,当时我国输出日本的主要是“香药”,如福州客商周文裔在公元1028年到日本献给右大臣藤原实资的方药中,就有“麝香二脐,丁香五十两,沉香五两,熏陆香二十两,诃黎勒十两”等等。

这一时期,还有宋医郎元房入日本,侨居镰仓达30余年,得到北条时赖和北条时宗的知遇,担任他们的侍医,对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国“金元医学”兴起后,中日医药交流更为频繁。

日本学者田代三喜来中国留学,尤其崇尚东垣、丹溪学说,归国后将丹溪学说等传入日本,授予曲直濑道三,并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影响很大,逐渐成为日本医学“后世派”。

公元1492~1500年,日本坡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与仲景学说,并将《伤寒杂病论》带回日本,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仲景学说,受
其影响,永田德本也崇尚仲景学说,而逐渐形成“古方派”,其后的名古屋玄医、吉益东洞等也属于古方派的代表。

还有被称为“考证学派”者,如多纪元孝等,他们对古典医籍进行训诂学考证,其后代多纪元简继承这项工作,著有《素问识》、《灵枢识》等书。

丹波元胤继丹波元简之后,广泛收集历代中医书3000余种,编成《医籍考》(现名《中国医籍考》),刊于1831年,对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初期以后,《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陆续从中国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多种《本草纲目》的刻本。

大约在公元1653年前后,名医龚廷贤的弟子戴曼公到日本,又把人痘接种术等传授给日本医界。

17世纪末,《救荒本草》流传到日本后,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近百年来,日本汉方医学虽然加入了自身的研究重点,但可以说其基本理论体系仍然是承袭中国传统医学。

传入朝鲜中朝两国山水相连,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交往。

西汉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医、药、卫生等方面交流已经开始,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频繁。

当时去朝鲜的中国僧侣顺道、阿道、墨胡子等会施医疗,出入于宫廷,边传教,边施疗。

随着以施疗为主的僧医逐步增多,朝鲜曾一度盛行僧侣医学。

随后葛洪《肘后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国养生法及炼丹、炼金术(朝鲜称之为“仙道术”)等也相继传入朝鲜。

隋唐时期已有高丽、新罗学生来我国留学,因新罗等国不断派弟子来中国求学,所以朝鲜国内有许多制度和中国相似。

如公元693年,新罗置医学博士2人,以中国医书《神农本草经》、《甲乙经》、《素问》、《针经》、《脉经》、《明堂经》、《难经》教授学生。

到宋代,两国的医药交流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突出的是“三送”。

一是送书。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和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曾两次赠送《太平圣惠方》给高丽。

公元1091年,宋哲宗诏令抄录一批医药书目交与当时回国的高丽使者李资义,其中有《古今录验方》、《张仲景方》、《深师方》、《黄帝针经》、《黄帝九虚经》、《陈延之小品方》、《陶隐居效验方》、《名医别录》、《桐君药录》、《黄帝太素》等在中国已经散佚的大批书籍,在高丽却尚存有许多善本,说明中国医书传入朝鲜之多之广。

公元1101年5月,高丽使臣回国,徽宗赐予《神医普救方》。

11世纪中叶,高丽刊刻了许多中国医书,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川玉集》、《伤寒论》、《本草括要》、《小儿巢氏病源》(即《诸病源候论》小儿部分)、《肘后方》、《疑狱集》等书。

由于不断学习汲取,朝鲜医家还对中医中药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与钻研,如金礼蒙等自1443年底起,对15世纪以前的150多种中国医籍与文献进行研究,从中辑录各医家的论述及方剂,用中文分类汇编,于1445年编成大型中医学丛书《医方类聚》。

公元1611年,朝鲜医家许浚从中医医籍内选摘多种病证的病因、证候、治法、方剂、药物、经络、针灸等内容,用中文分类汇编成《东医宝鉴》,这是两部影响重大的中医文献巨著。

二是送医。

公元1074年11月,扬州医助教马世安等8人受命赴高丽。

1078年高丽文帝60岁,病中风,宋派王舜封率医疗团赴高丽,重要成员有翰林医官邢恺、朱道能、沈绅、邵化等。

1103年6月,宋徽宗应高丽之请求,派遣医官牟介等赴高丽,设学馆于兴盛宫,充当医生与教授。

至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王朝再一次派遣翰林医官杨崇立、杜舜华、董成湘、陈宗仁等人去高丽分科教授医术长达3年,有力地推动了高丽医药与临床的发展。

三是送药。

送药是比较频繁的,每次往来都有相互赠
送,但最大规模的、最有价值的一次是1079年,朝廷代表团赴高丽带去100多种药材,还有牛黄、朱砂、麝香等珍贵名药等。

朝鲜分裂后,韩国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融入自的研究成果,但仍未脱离中医理论的基本架构。

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中医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传入,而且产生影响最深的是日本与朝鲜,虽然在日本称传统医学为“汉方医学”、“东洋医学”,韩国称“韩医”、“四象医学”等,但它们的理论体系均为中医学,这是历史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