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花边有多宽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1《花边有多宽》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1《花边有多宽》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1《花边有多宽》教案一. 教材分析《花边有多宽》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相似多边形》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梯形的相似性质,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多边形的性质和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和应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形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相似性质。

3.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似性质解决问题。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梯形图形的相关教具。

3.练习题和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梯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梯形的相似性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相似性质对给定的梯形进行变换,并观察变换后的梯形与原梯形的关系。

2.1《花边有多宽》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8套)-花边有多宽 教案 (2)doc

2.1《花边有多宽》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8套)-花边有多宽 教案 (2)doc

§2.1 花边有多宽课时安排2课时从容说课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随着数学应用的日趋广泛,方程的工具作用显得愈发重要.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花边有多宽”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进而通过夹逼思想估算方程的解.本节的重、难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近似解.第一课时课题§2.1.1 花边有多宽(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a≠0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a≠0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具准备投影片四张第一张:花边有多宽(记作投影片§2.1.1 A)第二张:数学问题(记作投影片§2.1.1 B)第三张:实际问题(记作投影片§2.1.1 C)第四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2.1.1 D)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黄金分割,知道黄金比是多少吗?[生]黄金比是0.618.[师]很好,你知道黄金比为什么是0.618吗?……[师]好,经济时代的今天,你能根据商品的销售利润作出一定的决策吗?你能为一个矩形花园提供多种设计方案吗?……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与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花边有多宽.Ⅱ.讲授新课[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出示投影片§2.1.1 A);大家来讨论讨论.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图所示,它的长为8m,宽为5 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那么花边有多宽?[生]我们可以利用列方程来求解.[师]很好,那如何列方程来求解实际问题呢?想一想,前面我们学习的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和方法.[生]要从题中,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及问题中所涉及的等量关系.这个题已知:这块地毯的长为8 m,宽为5 m,它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这个题所要求的是;地毯的花边有多宽.本题是以面积为等量关系.[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下面我们共同来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师生共析]如果设花边的宽为x m,那么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8-2x)m,宽为(5-2x)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8-2x)(5-2x)=18注意:1.利用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到等量关系,如本题中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用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一个量,并且这个量有单位时,需要把这个代数式用括号括起来,如本题中的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宽等.[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数学问题(出示投影片§ 2.1.1 B):观察下面等式102+112+122=132+142.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生]这个题我们也可以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师]很好,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的四个数该如何表示呢? [生甲]因为任何两个连续整数的差为1.所以,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x+1,x+2,x+3,x+4.[生乙]根据题意,则可得到方程x2+(x+1)2+(x+2)2=(x+3)2+(x+4)2.[生丙]老师,我觉得这个题也可以设中间的那个数为x,那么其余四个数依次为x-2,x-1,x+1,x+2,由此也可得方程(x-2)2+(x-1)2+x2=(x+1)2+(x+2)2.这样行吗?[师]丙同学的思路很好,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设未知数的方法,同学们可灵活设未知数,即可设这五个数中的任意一个,其他四个数可随之变化.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出示投影片§2.1.1 C):如图,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师]同学们分组讨论,列出方程.[生甲]墙与地面是垂直的,因而墙、地面和梯子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已知梯子的长为10 m,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所以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有6 m.[生乙]设梯子底端滑动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6+x)m,根据题意,利用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6)2+(8-1)2=102,即(x+6)2+72=102.[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完整,接下来想一想,议一议(出示投影片§ 2.1.1 D):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8-2x)(5-2x)=18,x2+(x+1)2+(x+2)2=(x+3)2+(x+4)2,(x+6)2+72=102.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甲]这三个方程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生乙]我把这三个方程进行了化简,即(1)(8-2x)(5-2x)=18,40-26x+4x2=18,4x2-26x+22=0.(2)x2+(x+1)2+(x+2)2=(x+3)2+(x+4)2,x2+x2+2x+1+x2+4x+4=x2+6x+9+x2+8x+16,x2-8x-20=0.(3)(x+6)2+72=102,x2+12x+36+49=100,x2+12x-15=0.由此可以知道:这三个方程可以化简为三项的和.[生丙]把这三个方程经过化简后,最高次数是二次.[生丁]这三个方程的每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上面的三个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等号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如:我们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都是整式方程.这三个方程还都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我们叫做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ton with one unknown),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注意: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点;(1)方程是整式方程.(2)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即化简为ax2+bx+c=0时,a≠0.2.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2+bx++c=0(a≠0)的形式,其中a≠0是定义的一部分,不可漏掉,否则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因为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2+bx+c=0《a≠0》的形式,所以我们把ax2+bx+c=O(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注意:(1)当a=0,b≠0时,方程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当一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则隐含了条件:a≠0.(2)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Ⅲ.应用、深化课本P43随堂练习1.从前有一天,二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解:设竹竿长为x尺,则门框宽为(x-4)尺,门框高为(x-2)尺,根据题意,得x2=(x-4)2+(x-2)2,即x2-12x+20=02.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解:方程(3x+2)2=4(x-3)2的一般形式是5x2+36x-32=0.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5,一次项系数是36,常数项是-32.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由讨论“花边有多宽”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其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都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O(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它的一般形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44习题2.1 1、2(二)1.预习内容:P44-P462.预习提纲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Ⅵ.活动与探究1.当d、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过程]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知道:对于方程ax2+bx+c=0,当a≠0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a=0且b≠0时,方程为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结果]当a≠1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且b≠0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设计§2.1.1 花边有多宽(一)一、1.设花边的宽为x m,那么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8-2x)m,宽为(5-2x)m.根据题意,可得(8-2x)(5-2x)=18.2.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x+1、x+2、x+3、x+4.根据题意,可得x2+(x+1)2+(x+2)2=(x+3)2+(x+4)2.3.设梯子底端滑动x 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x+6)m.根据题意,可得(x+6)2+72=102.二、议一议三个方程的共同特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整式方程.(3)可化为ax2+bx+c=0.三、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是二次项,a是系数bx是一次项,b是系数c是常数项四、练习五、小结六、课后作业。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花边有多宽》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花边有多宽》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花边有多宽》教案一. 教材分析《花边有多宽》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2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和几何基础,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很好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代数方法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代数方法解决。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代数方法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并总结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花边的宽度是多少?”、“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代数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发现并总结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地进行解决。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九年级数学2.1花边有多宽(1)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年级数学2.1花边有多宽(1)Microsoft Word 文档

九年级数学2.1花边有多宽(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如“花边有多宽”,“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问题,引导学生列出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把文字叙述的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的能力.2.让学生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并会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及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学案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是否还记得“你今年几岁了”、“我变胖了”、“打折销售”、“能追上小明吗”、“教育储蓄”、“谁的包裹多”、“鸡兔同笼”、“增收节支”这些问题吗?生:回忆师:这些问题你是借助什么知识解决的呢?生:(想起)方程.师:对,我们是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其实,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列方程来解决,(出示课件)如,黄金比为什么是0.618?你能为一个矩形花园提供多种设计方案吗?花边有多宽?等.所以,今天,我们走进第二章,学习关于方程的更多知识,一起解决更多的问题.今天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一节花边有多宽(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在七、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为新的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从而确定本章所学,引入新课.二、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出示问题一:(课件)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图所示,它的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那么花边有多宽?(学生读题)师:你能找到图中的地毯、花边和中央长方形吗?生:指出对应的三部分.师:你能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画出所对应的图形吗?生:画图,标出相应长度。

花边有多宽-教案

花边有多宽-教案
花边有多宽教案
课题
2.1花边有多宽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
1.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
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情感
经历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解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点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
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
实物模型 彩粉笔
教法
学法
分组讨论法




一、地毯花边的宽x(m),满足方程(8―2x)(5―2x)=18
课后作业
(一)课本P46习题2.2 l、2
(二)1.预习内容:P47—P48
15
10
8—2x>o,
5—2x>0.
从左至右分别11,4.75,0,―4,―7,―9
地毯花边1米,另,因8―2x比5―2x多3,将18分解为6×3,8―2x=6,x=1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充分交流,师引导学生发言,说出多种合理理由
要求学生在这些具体情境中寻找方程的解或近似解.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方程精确解的研究做了铺垫.
10
5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情分析
估时




三、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
(x+6)2+72=102
也就是x2+12x―15=0
(1)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范围吗?
(2)x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
(x十6) 十7 =10 ,即x 十12x一15=0.
所以1<x<2.
x的整数部分是1,

《花边有多宽》讲课教案

《花边有多宽》讲课教案

§ 2.1 《花边有多宽》讲课教案(第一课时)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中学马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先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三、教学难点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类比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具PPT课件、投影机、彩色粉笔。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提出的问题需通过本章的学习才能解决,因此本节课只设问,不予解决。

)情景设置你知道黄金比为什么是0.618吗?你能为一个矩形花园提供多种设计方案吗?你能根据商品的销售利润作出一定的决策吗?……(二)孕育新知导入新课[问题一]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下图,它的长为8m,宽为5m.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那么花边有多宽? 根据题意,你可列出方程吗?这个方程你能解吗?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解:设花边的宽为xm ,由题意得(8-2x)(5-2x)=18整式乘法运算,得 40-16x-10x+4x2=18移项,得 40-16x-10x+4x2-18=0合并同类项,得 22-26x+4x2=0化简按x降幂排列,得 2x2-13x+11=0[问题二]观察下面的等式:102+112+122=132+14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根据题意,你可以列出方程吗? 这个方程你能解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设未知数的方法,鼓励学生灵活设未知数。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花边有多宽》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花边有多宽》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花边有多宽》教案1一. 教材分析《花边有多宽》这一节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几何图形》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花边的宽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花边的宽度,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解花边宽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步发展。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花边图案,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和掌握花边的宽度求解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花边的宽度求解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花边的宽度求解方法。

2.难点:对于复杂花边图案的理解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花边的宽度求解方法。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花边图案,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花边图案实物或图片。

3.剪刀、直尺、彩笔等动手操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花边图案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才能知道这些花边的宽度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给定一个花边图案,如何求解其宽度?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求解方法。

3.操练(10分钟)每组学生选取一个花边图案,使用剪刀、直尺、彩笔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尝试求解花边的宽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花边有多宽(一)教学设计(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花边有多宽(一)教学设计(新)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花边有多宽(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特征及其解法,对于整式的化简学生也已经是轻车熟路,具备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经历,并且明确了元与次的意义,获得了根据方程的特点概括其概念的一些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

2、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历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探索新知;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形成技能;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层层攀高;第五环节:感悟与收获;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活动内容:通过三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到三个方程。

1、艺术设计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图所示,它的长为8m,宽为5m。

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2,那么花边有多宽?2、趣味数学:先观察下面等式:102+112+122=132+142你还能找到其它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3、梯子移动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

花边有多宽(一)教学设计(师)

花边有多宽(一)教学设计(师)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花边有多宽(一)师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

一、问题引入:问题1:一块四周镶有宽度相等的花边的地毯如图所示,它的长为8m ,宽为5m 。

如果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面积为18m 2,那么花边有多宽?问题2:观察等式:102+112+122=132+142你还能找到其它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问题3:梯子移动如图,一个长为10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 。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 ,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8-2x )(5-2x)=18 即2x 2 - 13x + 11 = 0 x 2+(x +1) 2+(x +2) 2=(x +3) 2+(x +4) 2 即x 2 - 8x - 20=0(x +6) 2+72=10 2 即x 2 +12 x -15 =0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我们曾经学习了—元一次方程,同学们可以类比着它的要点,看看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

)对学生所说的各个情况进行总结,尤其注意学生容易漏掉的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要点,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和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02=++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1)强调三个特征:整式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其系数不为0。

(2)几种不同的表示形式:①ax 2+bx+c=0 (a ≠0,b ≠0,c ≠0)②ax 2+bx=0 (a ≠0,b ≠0,c=0)③ax 2+c=0 (a ≠0,b=0,c ≠0)④ax 2=0 (a ≠0,b=0,c=0)(3)相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0(a,b,c 为常数,a 不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分别为:ax 2、bx 、c二次项系数为:a 一次项系数为:b概念巩固:1、判一判,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7x 2-6x =0 (2)2x 2-5xy +6y =0 (3)2x 2-31x-1=0 (4)21y 2=0 (5)x 2+21x =0 (6)ax 2+bx+c=0 2、把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3、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花边有多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花边有多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花边有多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南坳中学赵军才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的《14.1 变量与函数》.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世界永远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无论是数量关系中还是空间形式中都充满了有关运动变化的问题.函数正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规律;它在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今数学的各个领域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函数是数量化地表达变化与对应思想的数学工具,变化规律表现在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函数通过数或形定量地描述这种对应关系.变化与对应思想正是本章内容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所谓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包括两个基本意思:1.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2.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函数概念来源于客观实际需要,也来自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它是以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为基础的数学概念.函数概念的实质就是运动变化与联系对应.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以实际问题为学习背景,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它的抽象性较强,接受并理解它有一定难度,因此,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本节的难点.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2.结合实例,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这就是“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变化过程中的某些量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同时初步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活动方式:学生思考并完成上述问题,小组交流意见,然后回答.学生解答:表中依次填写:60,120,180,240,300;关系式为:s=60t.问题二: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物体质量为m 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有m的式子表示l?设计目的: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个别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学生解答: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1×0.5+10=10.5(cm);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问题三: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设计目的: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出于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考虑而设计了上述5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有物理问题、销售问题、几何问题等,问题的形式有填表、求值、写解析式等,都含有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且也为后面引出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学习函数的定义作了铺垫.围绕学生比较熟悉其背景的几个例子,系统地认识有关概念,有助于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解答: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πr 2 ⇒πS面积为10cm 2的圆半径π10≈1.78(cm ); 面积为20cm 2的圆半径π20.52(cm ) 关系式:r =πS 2.因长方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 的一半,即5cm .若长为1cm ,则宽为5-1=4(cm )据长方形面积公式:S=1×4=4(cm 2)若长为2cm ,则宽为5-2=3(cm )面积 S=2×(5-2)=6(cm 2)… …若长为xcm ,则宽为(5-x )(cm )面积 S=x·(5-x )=5x-x 2(cm 2)教师小结:上述问题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例如时间t ,里程s ;售出票数x ,票房收入y ……)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及长方形的长、宽之和5cm……都是常量.随堂练习:请具体指出上述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设计目的: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变量和常量,加深对变量和常量的理解.学生解答:问题关系式常量变量(1)中s=60t 速度60千米/时时间t小时,里程s千米(2)中y=10x 单价10元票数x张,收入y元(3)中l=0.5m+10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质量m kg,长度l cm(4)中r=πS圆周率π半径r,面积S(5)中S=x·(5-x)=5x-x2长与宽的和5cm边长xcm,面积Scm2(二)引导总结规律,理解函数概念;问题四:上述各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是否也随之有唯一的对应值呢?设计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理解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且变量之间的存在这单值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揭示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活动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师生小结.教师引导:先观察问题一,观察填出的表格发现:该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时间t小时和里程s千米,并且每当行驶时间t取定一个数值,行驶里程s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t=1,则s=60;t=2,则s=120……t=5,则s=300.再来看问题二中的两个小问题,均满足上述特点:问题(1)中,•经计算可以发现:每当售票数量x取定一个值时,票房收入y就随之确定一个值.例如早场x=150,则y=1500;•日场x=205,则y=2050;晚场x=310,则y=3100.问题(2)中,通过试验可以看出:每当重物质量m确定一个值时,弹簧长度l•就随之确定一个值.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当m=10kg 时,则l =15cm,当m=20kg时,则l =20cm.继续验证,观察问题三中的两个问题,看看它们中的变量又怎样呢?问题(1)中,很容易算出,当S=10cm2时,r=1.78cm;当S=20cm2时,r=2.52cm.•每当S取定一个值时,r随之确定一个值,它们的关系为r=S.问题(2)中,我们可以根据题意,每确定一个长方形的一边长,•即可得出另一边长,再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如:当x=1cm时,则S=1×(5-1)=4cm2,当x=2cm时,则S =2×(5-2)=6cm2……它们之间存在关系S=x(5-x)=5x-x2.因此可知,•每当长方形长度x取定一个值时,面积S就随之确定一个值.由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归纳这样的结论: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就有_______________(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问题五:思考下列用图表和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同样存在上述关系?(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中国人口数统计表年份人口数/亿1984 10.341989 11.061994 11.761999 12.52设计目的:通过表格和图象等多种形式深入体会函数中存在两个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形成对函数的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行了适当的准备.活动方式:思考后由学生个别作答.学生解答: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教师小结: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据此可以认为:上节情景问题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的函数值s=60,t=2时的函数值s=120,t=2.5时的函数值s=150,…,同样地,在以上心电图问题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亿.(三)深入理解函数概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活动一]判断下列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1.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填表:x 1 3 -4 0 101y显示的数y是输入的数x的函数吗?为什么?2.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下表中的x与y是输入的5个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x 1 2 3 0 -1y 3 5 7 2 -1所按的第三.四两个键是哪两个键?y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写出它的表达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设计目的:通过探究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函数的观点重新认识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内容.活动方式: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学生解答:1.从计算结果完全可以看出,每输入一个x的值,操作后都有一个唯一的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从表中两行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四按键是1这两个键,且每个x•的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 的函数.关系式是:y=2x+1[活动二]例1 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 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设计目的:本节的例1包括三个小题,它们的要求分别为写函数解析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计算函数值.目的是要加强联系实际,同时也使现在所学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的不等式内容联系起来,以旧带新.活动方式: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引导解答.学生解答:1.行驶里程x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y是x的函数.行驶里程x时耗油为:0.1x(L)油箱中剩余油量为:(50-0.1x)L所以函数关系式为:y=50-0.1x2.仅从式子y=50-0.1x上看,x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是考虑到x•代表的实际意义是行驶里程,所以不能取负数,并且行驶中耗油量为0.1x L,它不能超过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即0.1x≤50,x≤500.因此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500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y=50-0.1x在x=200时的函数值,将x=200代入y=50-0.1x得:y=50-0.1×200=30所以,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30升汽油.六.目标检测设计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秀水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m2)随这个村人数n(人)的变化而变化.设计目的: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变量、常量和函数的含义,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解答:1.正方形边长x是自变量,正方形面积S是x的函数.函数关系式:S=x22.这个村人口数n是自变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是n的函数.106函数关系式:y=n七.教学反思附1:教学设计理念: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创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到变量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附2:教材范围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P94—P99.二O O八年十一月三日- 11 -。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花边有多宽》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花边有多宽》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花边有多宽》教案2一. 教材分析《花边有多宽》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了用坐标表示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函数的性质。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坐标表示点的方法,了解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理解函数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坐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和圆的方程的理解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函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坐标表示点的方法,了解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理解函数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坐标表示点的方法,了解直线和圆的方程。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函数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应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制作好PPT,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和圆的方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上的位置、商场里的商品摆放等,引导学生思考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实例中坐标的作用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函数的概念。

花边有多宽(二)教学案例

花边有多宽(二)教学案例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花边有多宽(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中,已经学习过方程的解的概念,此后又分别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中多次学习了关于方程(或方程组)的求解的过程。

因此对本章中的“使一元二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即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不难理解;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积累了一些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列方程、解方程和应用方程是一体的。

在学生已有的估算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估计近似解的过程,寻找方程的解。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有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对方程的解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经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程解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

而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

本课《花边有多宽》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上一节课的实际问题中所建立的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激发学生求解的意识。

2、经历探索满足一元二次方程解或近似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学会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

《花边有多宽》优秀说课教案

《花边有多宽》优秀说课教案

《花边有多宽》优秀说课教案《花边有多宽》优秀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

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

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边有多宽
容桂中学 廖放凯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过程, 从中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法分析: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景一:
用彩灯装扮一个长为16米,宽为10米的长方形舞台,在舞台四周做上相同宽度的彩灯花边,若要使得舞台中央长方形空地的面积为112平方米,那么花边的宽度该如何确定呢?同学们,你能帮我回答吗?
情景二:
美国一位著名的画家威尔斯特有一幅名画,画名叫“难题”.在画面上画着一块黑板,上面有一道难题:口算: 此画上面还画了沙尔哈斯和他的作口算的学生们。

沙尔哈斯(1836~1902)一度曾在大学中任自然科学教授,后来辞去大学的职务,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在这期间,对非标准习题的解法以及口算给予很大注意,上面画中的难题就是他出的。

通过观察人们发现 ,从而得出答案为2。

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 365
14131211102
2222++++365141312111022222=
+=++
情景三:
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6尺,竖着比门框高3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
根据上述三个情景,让学生列出相应方程:
(8-2x)(5-2x) = 18
x2+(x+1) 2+(x+2) 2 = (x+3) 2+(x+4) 2
(x-2) 2+(x-4)2 = x 2
思考:将上述三个方程的所有项都移到左边(右边为0),并化简。

2x2-13x+11 = 0
x2-8x-20 = 0
x2-12x + 20 = 0
(二)合作探索获得新知:
探究一: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
下列这些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x2-13x+11 = 0 相同点:
x2-8x-20 = 0 不同点:
x2-12x + 20 = 0
从中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并让学生做下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选一选: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
A、2x-1=0
B、1/x+x=0
C、x-2y=0
D、x2-x+5=0
2、若3x m - 1 + 2x –4 = 0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 =
探究二:方程之间作横向比较
观察下列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x2-13x+11 = 0 共同特征:
x2-8x-20 = 0
x2-12x + 20 = 0
从中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a、b、c是常数,a≠0),其中ax2, bx, 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例如: 2 x2-13 x +11 = 0
二次项: 2 x2其中2为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13 x 其中-13是一次项系数常数项:11
巩固练习:
1.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 x2– x = 2
(2)7 x – 3 = 2 x2
(3)x ( 2x – 1 ) - 3x( x – 2 ) = 0
(4)6 – x2= – 2 x2
探究三: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 ax2+bx+c=0 (a≠0)
想一想
(1)关于x 的方程 a x2 + bx + c = 0 是一元二次方程吗?符合什么条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2)关于x 的方程(3- m) x︱m︱-1 + 6 x - 4 = 0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升华知识:
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四)知识回顾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和体会?
课后作业:
1. 作业本习题
2.1 第1、2题.(必做题)
2. 用试验的方法探索情景一中花边的宽度.(选做题)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目标;以概念讲解为载体;以展开思维分析为主线;创设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