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
小卷06 两次工业革命(解析版)
小卷06 两次工业革命一、选择题1.“从1864年到1869年的5年间,世界生理学的100项重大发现中,德国占了89项。
1855年到1870年的15年间,德国取得了136项重大发明,而当时英、法两国合起来才91项。
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都诞生在德国。
”材料主要表达了A. 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超越英国法国B. 德国的生理学研究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 实现国家统一促进了德国科技走在前列D. 科技创新使德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德国科学技术创新领先英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其完成统一,并成为世界强国,主要说明科技创新促使德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D项正确;19世纪中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实行,“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超越了英国法国”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生理学研究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只表达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是材料的中心观点,B项错误;德国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材料中提到的不少科技进步出现在统一前,C项错误。
2. 11.如表为某国某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国A. 正式确立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B.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C. 建立了有专制色彩的政治体制D.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土面积占世纪的2%,殖民地面积占世界的50%”结合所学知识,表格描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时相对缓慢,故选B项;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确立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确立海上霸权时还没有达到表格上“殖民地面积占世界50%”。
A错误;德国1871年建立了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C项排除;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是法国,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排除。
3.英国凭借国家权力推动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
独立劳动与雇佣劳动自由职业者与雇员之间的权益差异
独立劳动与雇佣劳动自由职业者与雇员之间的权益差异独立劳动与雇佣劳动:自由职业者与雇员之间的权益差异在职场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劳动方式,即独立劳动和雇佣劳动。
独立劳动是指自由职业者以个人的方式开展工作,而雇佣劳动则指个体或组织通过雇佣合同来雇佣他人进行工作。
这两种方式在劳动者的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分析独立劳动与雇佣劳动之间的权益差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一、妥善掌握自主权独立劳动者相对于雇员具有更高的自主权。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项目,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进行灵活的安排。
自由职业者可以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地点和条件,而不受雇主的制约。
这种自主权的优势使得独立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并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二、承受更大的经济风险然而,独立劳动者在经济方面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与雇员相比,他们需要自己负责找寻项目和客户,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独立劳动者需要不断努力,在市场上与竞争对手竞争,才能保持稳定的收入。
而雇员则不需要为自己的薪资和福利担忧,因为此类问题已经由雇主负责解决。
三、权益保障的差异在权益保障方面,独立劳动者和雇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雇员受到劳动法律的保护,雇主必须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薪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而独立劳动者在这些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
自由职业者需要自己解决社保问题,缺乏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假期,同时也没有公司给予的其他福利待遇。
因此,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建立个人的社保和财务规划非常必要。
四、机会与职业发展雇员通过雇佣关系,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大型企业,并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公司内部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培训和提升机会。
而独立劳动者则主要依赖个人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较难享受到企业内部的职业发展机会。
总结起来,独立劳动者和雇员之间存在着权益上的差异。
独立劳动者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经济风险。
与此同时,雇员在权益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方面相对更有优势。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哪些原因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哪些原因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改革的发生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
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
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
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行中),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
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它的实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
战争导致农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例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例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分配关系和产品交换关系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例子。
一、生产力的例子1.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们只能依靠手工劳动来完成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们可以使用各种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生产,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进行商业活动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们可以改良农作物、培育新品种、研发新药物等,这些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生产关系的例子1. 私有制和公有制私有制和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
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归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和产品都是私人所有的。
而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和产品都是社会所有的。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效率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 雇佣劳动和自由劳动雇佣劳动和自由劳动是生产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
在雇佣劳动下,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接受雇主的指挥和管理,获得工资作为报酬。
而在自由劳动下,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获得的报酬也更加灵活多样。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对劳动者的权益和生产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生产关系的两种不同形式。
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产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灵活用工定义及对比(最新整理)
灵活用工前言:灵活用工会为政府、雇员、雇主带来更多价值,其中关键的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人力资源部门的固定成本、时间成本、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
另外,也可帮助企业转移和降低用工风险,满足了劳动力对工作自由性的需求,也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方式。
那么,就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灵活用工”吧。
定义:灵活用工是针对企业在面临人员编制紧张、旺季人才短缺、项目用工短缺、三期员工短期替补等难题,针对那些替代性、临时性、辅助性的岗位,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客户派驻员工一种特殊用工形式。
形式:在国内,灵活用工主要形式为岗位外包服务,它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承担全方位的法定雇主责任,包括此岗位专业人员的招聘、薪酬发放、培训等各个环节。
同时,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承担所有用人风险,在用工人数、周期、及人才的筛选方面都非常灵活。
在欧美一些国家,灵活用工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来解决突增的、巅峰期的、季节性的人员需求,以及在内部资源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时获得特殊专业性人才,替代缺席员工等。
核心竞争力:灵活用工的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在“合法用工”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实现三能的解决方案,即: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
在满足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选择灵活的用工形式,进而做到企业用工的合法化和灵活化,减少劳动争议发生,降低用工成本,同时在企业内部创造和谐的用工环境。
2. 灵活用工与劳务派遣的对比在实操过程中,往往会把灵活用工与劳务派遣混淆在一起,因为他们从工作形式看差异不大,但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一、“灵活用工”环境趋势1. 国际环境数据参考(CIETT调查报告)2017年,从中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灵活用工”环境对比中可以得出:日本的“灵活用工”雇佣模式已经十分成熟,“灵活用工”在人力资源行业中占比已到42%,美国紧随其后,占比32%。
而中国的“灵活用工”的构成仅占到人力资源行业的9%,与日本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
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 0- 09- 30 作者简介:禹继杰 (1 986- ),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兴国家政治与外交研究。
JingJiYanJiu
☆经济研究☆
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
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这次
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商品,使从事农业生产变得
(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圈地运动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加入到农村手工业中,加 速了英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提供了大 量的技术工人。在圈地运动中,迁入城市的农村移民大部 分是贫民。在斯图亚特王朝晚期,伦敦每年流入大约八千 移民,贫民很可能占了其中绝大部分。但一般来说,大多数 贫穷的农村移民不会融入城镇的正式结构内,因为他们没 有技术和资金,也没有购买城市自由人权利的能力。在圈 地运动发生的年代,近代大工业还未诞生,中世纪城市旧 式工业难以吸收和接纳大量乡村移民。圈地运动只是使农 民走出了农村,却没有真正进入城市。在农村,很多耕地被 圈围后转变为牧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为减少。史学家里 德特认为:“圈地运动在乡村社会制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 记。必须寻求某种副业的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了……失去主 要收入来源的小农实际上被迫转入乡村工业。”公地被圈 占后,小农们并非直接背井离乡向城市迁移,而是尽可能 地在当地从事纺织、冶铁、木材加工、酿酒等家庭副业。圈 地运动后,“家庭副业”、“茅屋工业”在很多地区发展成“原 工业”。多数学者认为,英国在 17 实际进入了所谓“原工业 化”时期。克里德特称其为“工业化前的工业化”。非农生产 开始在农村居民中占据主要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作 农业雇工的收入。相应地,英国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 转变,由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向多种非农产业并存的经济结
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劳动的法律规定与责任划分
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劳动的法律规定与责任划分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时间的劳动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劳动形式,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在法律规定和责任划分方面存在一些争议与困惑。
一、法律规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劳动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就业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1. 就业合同: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与雇主之间可以签订就业合同。
就业合同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工作内容、工作期限、报酬等内容。
2. 劳动报酬: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劳动报酬由双方协商确定。
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劳动者有权按时获得报酬,并有权要求雇主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3. 劳动保护: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在劳动过程中享有与传统劳动者相同的劳动保护权益。
这包括劳动时间、劳动安全和卫生条件、休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二、责任划分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责任划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个人责任和雇主责任。
1. 个人责任: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作为个体劳动者,应自觉履行合同义务,保证工作质量。
此外,个人也应当自行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如工作风险和收入不稳定等。
2. 雇主责任:雇主作为雇佣方,应履行提供合理工作环境、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保护等责任。
雇主应确保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
三、问题与挑战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在法律规定和责任划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1. 合同约定不明确:由于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性质特殊,合同约定往往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在劳动纠纷发生时难以确立双方的权益。
2. 保障不到位: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在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得到保障程度相对较低,需要完善对其特殊情况的保障措施。
3. 劳动关系界定困难: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往往同时从事多个雇佣关系,劳动关系的界定较为复杂,给劳动争议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四、应对策略为了应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劳动的法律规定和责任划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特殊情况,制定更加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款,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试论述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变化及认定标准的重构。
试论述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变化及认定标
准的重构
随着新业态的兴起,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劳动关系是基于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契约关系,而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则更加灵活,包括自由职业者、共享经济平台上的从业人员、网络平台上的兼职工作者等等。
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雇佣形式多样化:传统的劳动关系通常采用雇佣制,而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兼职、短期合同、自由职业等形式。
2. 工作内容灵活化: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更加注重工作内容的灵活性,从业人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而不是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
3. 管理方式转变:传统的劳动关系通常由雇主对雇员进行管理,而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则更加注重自我管理和协作管理,从业人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针对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变化,认定标准也需要相应地进行重构。
以下是可能的重构方向:
1. 认定标准的多元化:由于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多样化,认定标准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多元化,包括雇佣形式、工作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认定。
2. 认定标准的灵活化:由于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更加灵活,认定标准也需要相应地进行灵活化,以适应不同从业人员的需求。
3. 认定标准的公平化:在新业态下,从业人员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认定标准需要保证公平性,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竞争。
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变化和认定标准的重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以确保公平、合理和可持续的劳动关系。
雇佣劳动是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
雇佣劳动是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
�胡
兵
雇 佣 劳 动 是 自 由 与 异 化 的 矛 盾 体
异 化的 矛 盾体
相 对于 工 人 拥有 人 身自 由 权和 劳 动 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 力所有权而言 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 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相对于工人失去 � 劳 动 条 件和 生 产 资 料所 有 权 而 言 雇 佣 劳动 是 一 种 异化 劳 动 � 性 这 种 自 由与 异 化的 劳 动 也 使 资本 成 了自 由 与异 化 的 矛盾 体 关 键 词 雇 佣劳 动 自由 劳 动 异 化 劳动 资本 � 作 者简 介 胡 兵 法学 博 士 北 京 中医 药 大学 人 文学 院 讲 师 主 要 从 事 马克 思 主 义 基本 理 论研 究
� 雇 佣 劳动 也 是 一种 自 由 劳 动 它 和 资 利贷 时 马 克 思 指出 " 只 有 在资 本 主 义 生 � 本 一样 � 有 着巨 � 大 的历 史 进步 性 在 马 克 思 产 的其 他 条件 自由 劳 动 世 界 市 场 旧 � 的 语 境中 � 自 由 劳 动有 两 种 指 称 第 一 种 是 的 社会 联 系的 瓦 解 劳 动 在 一定 阶 段 上 的 已经 具 备 的 时 把 作为 资 本 的 劳 � 指 � 资产 阶 级 社会 中 普遍 存 在 的与 劳 动 条 件 发 展 科学 的 发 展 等等 � � 相 分离 的 劳 动 即 雇佣 劳 动 第二 种 是 指 取 代 高 利贷 才 表 现为 与 劳动 条 件 重新 结 合 的劳 动 即自由人联
从 马克 � 思 的文 本� 中 直接 找 到 其 中占 统 治地 位 的是 奴 隶 劳 动 农 奴 劳 动 在 分 析资� 本 的 历史 创 始 时 期时 马 克 还 是自 由 劳动 "�这 里 所 说的 自 由劳 动 还 思 指出 � " 在这 里 劳 动 还 只 是必 须 同 旧 形 是与 资 本 相对 立 的雇 佣 劳 动 � 劳 动条 件 是 一个 统 一的 整 体 只 有这 样 劳 之 间的 斗 争不 是 别 的 " �这 里 所 在分析美国 � 式 的劳 动 条 件分 离 而 在 旧 形式 下 劳 动 和 南 北战 争 时 马 克 思说 " 当 前南 部 与 北 部 而 是 两种 社 会 制 度 动 才能 成 为自� 由 劳 动 只 有 这样 劳 动 条 件 即奴 隶制 度与自 由劳动 制度 之间 的斗争 "� 才 转化 为 与 劳动 相 对 立的 资 本 在这 里 马 克 思 把美 国 的 资 本雇 佣 劳 动 制 说 的自 由 劳 动 � 正是 与 资 本 相对 立 的 雇 佣 度 直截 了 当地 说 成是 一 种自 由 劳 动制 度 劳 动 而 且 这 种 "自 由 劳 动 在 资 本 主 义 生
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
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
十二月党人起义
共同主张:
反对沙皇专制 统治,主张废 除农奴制
赫尔岑
车尔尼雪夫斯基
四、克里米亚战争——军事 思考:1、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有哪些?
通过对外战争摆脱统治困境; 控制土耳其; 争夺中近东霸权
2、为什么俄国最终战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制度落后—— 政府的腐败;装备的落后;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 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 拥有现代生产形式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俄国才能强大
农奴制改革 2·19法令
废除了农奴制,走上资路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危 机 笼 罩 下 的 俄 国
自 上 而 下 的 改 革
第一课 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一、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 国 二、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内 三、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背 景
四、克里米亚战争——国外 五、沙皇的抉择
农奴制
农业方面: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地主已经开始 雇佣自由劳动力代替农奴劳动,在农奴内部也产 生了分化。 工业方面:在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 革命,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工业企业数 目增多,自由雇佣劳动力的使用也增加了。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铁产量 铁路长度 制度
☆ 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有哪些因素促使沙皇做出 这样了抉择? 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目的是什么?
【 标 题】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考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301【原刊页号】28~32【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306【标题】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考察【作者】李宏图【摘要题】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正文】2000年12月28日,俄罗斯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克罗茨沃克冒着严寒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在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分析讲演中,他用得比较多的词汇为“资本主义”,认为俄罗斯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体系。
对这种资本主义,他也作出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俄罗斯的“改革”并不是改革,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从一种比较好的社会系统向以前的资本主义系统的倒退。
(注:见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亚欧研究中心编《动态与分析》2001年第1期。
)无论我们对这一观点赞同与否,有一点可以肯定,俄罗斯已经在进行着一场变革,正在走向“资本主义”,尽管也可以不用这一名词来指称。
这样,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如何理解“资本主义”。
因此,很有必要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作一学理上的考察。
自14世纪在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以来,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终于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诸国成为了占居主导地位的社会体制。
如何指称这样一种社会体制,在不同意见的纷争中,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使用“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来进行概括,尽管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并在后来被赋予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注:详见布罗代尔和内森·罗森堡、小伯泽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西方致富之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实际上,西方学术界很多学者始终不停地在学理上对“资本主义”以及这一社会体制进行界定,力图在学术的理解中更能精炼和准确地反映现实存在的这一社会体制,因此,梳理这些学者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将会对我们正确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大有裨益。
马克思的雇佣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3 年第1 期
J o u m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i t o n ) N o . 1 2 0 1 3
自然 经 济条 件 下 的奴 隶 社 会和 封 建 社会 小 商 品经 济
中, 雇佣 劳 动还处 于 萌芽 阶段 。 直 到资本 主义 社会 , 随 着 商 品经 济 的 蓬勃 发 展 .雇 佣 劳 动才 成 为社 会 普 遍
的、 成熟 的社 会 化形 式 , 这才 是 完 整 意义 上 的雇 佣 劳 动。 那么 , 什 么是 雇佣 劳动 ? 马 克思 是如 何理解 雇佣 劳 动 的呢?简 单地 说 , 马克思 所说 的雇佣 劳 动就 是在 资 本 主 义制度 下工 人受 雇 于资本 家而 进行 生产 的劳 动 . “ 是这 样 的活劳 动 。它不但 把 它作 为活 动来 实现 时所
关 系问题 的一个 重要 理论 与方 法
一
高境 界 : 这种 劳动 必然要 扬弃 它 的异 化 和剥削 性质 走
向真正 的 自由 的 、 联 合 的劳 动 . 从 而 实现 人 的 自由而
全 面 的发 展
、
马 克 思 的 雇佣 劳 动 理 论 概 述
马克 思认 为在 资本 主义 制度下 . 商 品经济 的快 速 发 展最终 使 劳动力 也成 为 了商 品 工人 把 自己 的劳动 力 变 成商 品 在市 场上 出卖 . 受 雇 于资 本 . 工 人 的劳 动
党课-学习《共产党宣言》
——学习《共产党宣言》 蒋耘中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
二.
三.
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四.
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
王国;但是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是有天壤之 别的。 …… 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
2009 年《财富》世界企业 500 强 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中国 英国 500 强企业数 141 67 39 40 33 26 营业收入(亿美元) 75651.50 25795.80 22585.93 21658.16 15721.42 15258.60
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占全世界GDP的40%。 其中,上述6国占500强企业数的69.2%,营业收入的71.8%。
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
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 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 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 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 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 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 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 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 然事件 …… 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 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最合理的分配方式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所有分配方式中最为合理的分配方式。
令人奇怪的是,两年多过去了,对于这个分配方式的反应,从理论到实践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
理论界是最善于“紧跟形势”的,对中央文件的内容,一向是不遗余力地诠释宣传,大做文章,为什么唯独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噤若寒蝉?在企业界,也很少有人把这个分配方式付之实践,用以改革原有落后的分配方式。
结果,这个具有创造精神的理论成果,至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这大概同十五大政治报告提出这个问题的表述方式有关。
政治报告是这样表述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根据这个提法,有人解释:职工拿到工资就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给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所有者分配一定的利润。
过去的利润归资本所有者(国家)所有,今后还要给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分配一部分。
这样理解就把普通职工排除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之外,显然是不正确的。
要正确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分配方式。
(一)从亚当·斯密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在他们的著作里论述过国民财富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认为国民财富分为工资、利润、地租是最合乎自然法则的分配方式。
上述对十五大政治报告的解释,从远因来说可以追溯到这一分配理论。
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首先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在生产出产品之后须送到市场上销售,交换所得的价值,还要扣除预付资本,即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其余额(剩余价值,经过市场实现之后则为利润)才能用来进行分配。
在资本主义企业里,这个余额只在资本家即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按资分配。
在这个意义上,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实际上也是按资分配,因为国家是作为资本所有者取得全部利润的。
支付工资来雇佣工人,就是购买劳动力,同购买生产资料同样是一种发生在生产过程之前的交换行为,而不是实现了利润之后的分配行为,它所反映的是交换方式,而不是分配方式。
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完成时间40分钟编者:周如萍审核:陈耿义阮文华班级姓名座号1、[2013·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取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2014·课标全国I,45]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雇佣劳动者
雇佣劳动者雇佣劳动者(hired laborer)因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主的现代无产者。
亦称工资劳动者。
他们一方面具有人身的自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在资本的支配下,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自15世纪末以来,在英国就有大批的农民被赶出土地,他们和破产的手工业者一起,涌进劳动市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但是,典型的现代雇佣劳动者,真正的无产者阶级,却是由于产业革命而产生的。
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雇佣劳动者与奴隶或农奴不同,奴隶和农奴都没有人身自由,而雇佣劳动者则是自由劳动者。
这里所说的自由有两重含义:雇佣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为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雇佣劳动者与小商品生产者也不同。
小商品生产者有自己的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工人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
工人虽然可以把劳动力卖给这个或那个资本家,但是为了要活下去,却离不开整个资本家阶级,好像有一根无形的锁链,把雇佣劳动者锁在资产阶级身边,使雇佣劳动者成为替资产阶级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奴隶。
这就是雇佣劳动者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资产阶级所造成的工业进步和生产社会化,为新社会制度的出现准备了物质基础。
大工业的发展,雇佣工人在大城市的集中,使他们看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
工人们在斗争中增进了团结,提高了觉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他们逐步认识到,雇佣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提高工资,改善生活,而是要永远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因此,他们必然地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马克思农民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农民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和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和城市人口,纯粹的小农阶层出现了经济上的贫困化和社会地位的没落。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研究,农民阶级内部的社会流动和阶级分化使农村居民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是富裕农民阶层,他们由大土地占有者、大租佃农、大农和中农组成,他们往往雇有农业短工或长工,属于农村资本家阶层。
第二个阶层是小农阶层,这个阶层构成农民的大多数因而是农民阶级的主体,他们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即小自由农和小佃农,他们既是小私有者,同时也是劳动者,既具有上升为中农甚至富裕农民的可能性,同时也随时面临着跌落为农村底层阶级的命运,他们与小资产阶级的地位大致相同,其社会要求也大致一样。
第三个阶层是附属于农民阶级的农业工人或者农村工人阶层,他们受雇于农场主或为工商企业主从事家庭工业生产,主要靠工资收入生活,属于农村无产阶级,他们与城市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倾向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随着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及其与小农经济的竞争,小农阶层的经济条件不断恶化,他们日益贫困破产,他们的社会地位日益低落,小块土地所有制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到处使这种所有制陷入贫困境地。
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
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互相分离。
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
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化和生产资料越来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
" 恩格斯在分析19世纪后期法、德农民状况时指出,"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
小农的历史命运是转化为农业工人、农村工人或城市产业工人。
小农的贫困化和地位的低落,使他们日益革命化,从保守的农民转变为革命的农民。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和雇佣关系的界定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和雇佣关系的界定劳动法中关于个体劳动者、劳动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和雇佣关系的界定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公平的劳动关系。
下文将就这四个概念进行详细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定义和区别。
个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是指依法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个人。
他们通常是以个人名义开展工作,承担商业风险,并独立在劳动市场上提供劳动力。
个体劳动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收益和利润。
然而,他们也面临着风险和责任的承担,例如经营亏损和法律责任等。
劳动自由职业者:劳动自由职业者是指在特定领域致力于自由职业的个人。
他们通常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此为基础提供劳动力。
与个体劳动者相似,劳动自由职业者也以个人名义进行工作,并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不同之处在于,劳动自由职业者更加注重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可能会为多个雇主提供服务。
此外,他们通常以合同的形式与雇主进行合作。
独立承包商:独立承包商是指根据合同的约定,以经济交易为目的,为他人提供劳动力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独立承包商在与雇主签订合同时,双方明确约定了工作内容、期限、报酬和其他相关事项。
与个体劳动者和劳动自由职业者不同的是,独立承包商通常通过向雇主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得报酬。
他们在完成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并对所提供的成果负责。
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指个体劳动者受雇于雇主,以履行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在雇佣关系中,个体劳动者遵循雇主的安排和指示,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雇佣关系中,雇主对劳动者进行指导和监督,提供工作场所和工具,并支付相应的工资和福利。
个体劳动者在雇佣关系中享有劳动保护和权益保障。
综上所述,个体劳动者、劳动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和雇佣关系各有不同的定义和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准确确定这些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将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权益和雇佣关系的法律约束。
只有明确了这些界定,才能在劳动关系中建立公平、合法和稳定的框架。
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工的权利与义务
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工的权利与义务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雇佣工的权利与义务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雇佣工是当今劳动市场中两个常见的就业形态。
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指的是独立从事某项职业或提供特定服务的个体,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雇佣关系;而雇佣工则是受雇于某个企业或组织,履行雇佣合同所约定的职责和义务。
本文将探讨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雇佣工的权利与义务。
一、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权利和义务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他们具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
自由职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兴趣选择工作,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地点。
其次,他们享有合理报酬的权利。
自由职业者的报酬应该与他们的工作量和质量相匹配,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所处行业的市场行情。
此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还享有公平竞争和免受歧视的权利,他们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至于义务方面,自由职业者应该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完成所承接的工作,履行合同义务并维护自己的声誉。
二、雇佣工的权利和义务雇佣工作为企业或组织提供劳动力,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他们享有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的劳动条件的权利。
雇佣工应该在工作场所中受到适当的保护,企业或组织应该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培训,确保雇佣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
其次,雇佣工享有合理报酬和福利待遇的权利。
企业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向雇佣工支付工资和福利,并提供合适的工作待遇。
此外,雇佣工还享有工作时间和休假的权利。
他们有权按照法定工作时间要求工作,并享受法定假期的休假。
至于义务方面,雇佣工应该按照企业或组织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保守企业或组织的商业机密,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利益。
三、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雇佣工应遵守的法律法规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雇佣工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首先,他们应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他们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知晓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按照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要求履行。
劳动关系中的雇佣关系与用工形式
劳动关系中的雇佣关系与用工形式劳动关系是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约束下所建立的工作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雇佣关系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种劳动关系形式。
本文将从雇佣关系的定义、特点和用工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中的雇佣关系。
一、雇佣关系的定义与特点雇佣关系是指雇主与员工之间通过劳动合同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
在雇佣关系中,雇主在支付报酬的前提下雇佣员工为其服务,员工则从事各自的工作任务。
雇佣关系的特点如下:1. 客体性:雇佣关系是一种以劳动力为对象的经济关系,雇主购买的是员工的劳动力而非员工本身。
2. 独立性:雇佣关系适用于雇主与员工之间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即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权。
3. 长期性:雇佣关系通常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雇主与员工之间通过劳动合同确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4. 付酬性:雇佣关系的核心是雇主支付报酬给员工作为劳动力的补偿,员工则按照雇佣合同规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履行职责。
二、雇佣关系中的用工形式在雇佣关系中,存在不同的用工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用工形式的介绍:1. 全职员工:全职员工是指被雇主全职雇佣,按照约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进行工作的员工。
全职员工通常享受雇主提供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以及法定的休假和工时限制等权益。
2. 兼职员工:兼职员工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为雇主提供劳动力的员工,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较短且具有灵活性。
兼职员工通常享受相应工资报酬,但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3. 临时工:临时工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为雇主提供临时性劳动力的员工。
临时工的工作通常与项目相关,工作时间有限,一般不享受雇主提供的社会保险和福利。
4. 外包劳动力:外包劳动力是指雇主将某些工作环节或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或个人从事的一种用工形式。
外包劳动力通常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雇主与其签订相应的外包合同,并支付费用来获取所需的服务。
5. 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是指不与任何特定雇主建立长期劳动契约,以个人技能为基础,独立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摘要】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建构主要表现在他从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深层解剖。
其主体批判线索深深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
同时,伴随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拜物教问题,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凸现,工人阶级是无法真正冲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牢笼。
因此,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是建立在客体向度成熟的根基之上的,经过主客体双重线索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必然向“真正自由的劳动”发展,由此,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关键词】人类主体;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必然王国;自由王国一、雇佣劳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一直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往往比较专注于人本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异化劳动概念,而对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雇佣劳动”概念,却研究不多,似乎这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故而在哲学的世界里却少有人涉及。
随着自己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不断深入,我发现“雇佣劳动”概念其实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马克思把雇佣劳动概念从经济学的领域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来理解的时候,他在资本批判的道路上已经从经验历史主义的道路,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如何来理解雇佣劳动的真实语境和内涵呢?本文试图通过雇佣劳动历史发展的线索,来剖析其本身的哲学意义。
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哲学范畴,它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①可见,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点。
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从早期抽象人本主义“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到生产关系领域中“雇佣劳动”概念的凸显,可以说,劳动概念的层层建构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旦具有社会历史内涵的“雇佣劳动”概念出现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就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而雇佣劳动本身就体现了主体是处于一种物化奴役状态,只有立足于历史性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性才能深刻的剥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和颠倒的深层本质,从而凸现出一条立足于现实社会主体的哲学批判的线索。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体的批判线索是深深的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的。
另一方面,面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观念拜物教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内在矛盾不断凸现出来的时候,工人必然会意识到那些掩盖在历史本质之上的颠倒的假象,从而带来工人身上那种资本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消解,进而使无产阶级冲破资本拜物教观念的束缚,上升为革命的真正的自为主体,这是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恰恰就是建立在客体向度的成熟的根基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主体向度的批判负载着客体向度的批判。
在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双重线索的共同推进下,雇佣劳动必然会转化为真正自由的劳动,而人类社会也会由“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二、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及其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
在他看来,既然财产是劳动创造的,所以劳动便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只有从劳动出发,才能揭示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真实关系。
正是着眼于这种关系,马克思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文本中,当马克思重新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时,他开始以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为逻辑基点展开分析和批判。
只是由于尚未发现劳动的二重性原理,这里的雇佣劳动概念还主要是一般地指称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价值的劳动。
把一般的劳动推进到雇佣劳动、把具有有限形式的资本推进到“自为存在的资本”,这本身是现实生产力客观发展的结果。
因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中的“资本”和“雇佣劳动”概念,一方面是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征,另一方面也是对与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表征。
这样,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内在矛盾就不再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关系中的矛盾,而是被扩展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理论层面。
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中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在一般性的交换价值或货币关系的视角中显然是不可能找到的。
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说的,对于商业资本来说,它只关注在商品交换的两极是否已经客观存在着可供交换的商品,至于这种商品是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它是不会去关心的。
我以为,从一般性的交换关系出发来理解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跟上述这种商业资本家的思路一样的。
由于它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理论层面,因此,它所理解的交换关系必然是一种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无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立的或者说抽象的关系。
依靠这样的关系来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建构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从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具体的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深层解剖。
马克思开始立足于现实的主体,即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理论层面,通过揭示这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性,来凸现出一条立足于现实社会主体的哲学批判的线索。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体的批判线索是深深的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伴随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拜物教的问题,无产阶级要想冲破资本拜物教观念的束缚,必然会起来革命。
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凸现,工人阶级是无法真正冲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的牢笼。
因此,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是建立在客体向度的成熟的根基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主体向度的批判负载着客体向度的批判。
经过主客体双重线索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必然向“真正自由的劳动”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在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双重线索的共同推进下,雇佣劳动必然会转化为真正自由的劳动,而人类社会也会由“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相对立的未来社会劳动称为“真正自由的劳动”,只有这种劳动才会成为“吸引人的活动,成为人的自我实现”。
这里的“劳动”不是指历史存在的具体的劳动,而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人类主体活动。
它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状况下,人类主体在彻底摆脱了外在客观必然性的奴役之后,在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上,为了实现人类主体才智的创造性发挥的主体活动。
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必然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结尾处所提到的:“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为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在建立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②在必然王国中,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类主体性在不断彰显的这么一个经济王国,但实际上人不过是“在资本统治的基础上的自由发展”,在这里,“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
对人来说,“这种个人自由同时也是最彻底地消除任何个人自由,而使个性完全屈从于这样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且是极其强大的物,离开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本身而独立的物。
”③在这里,人与物的关系仍然是颠倒的,主体处在物化奴役的状态。
对于这种状态,马克思坚定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和目的(内在的)是扬弃这个基础本身以及过程的这种形式。
”④扬弃必然性,人类社会必然走向自由王国。
三、自由王国的实现与主客体双重线索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首先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的一定基础上,在必然王国,劳动是人类谋生的手段,社会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存;而在自由王国中,当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生活的中心将由以生物性物质需求为主,转变到以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为主。
随着谋生劳动转变为自由劳动,人类主体在发展自己的能力中同时实现着与对象的一致性,生产的物质变换过程同时就是人的自我创造过程,生产的对象化也就直接成了主体的自我确证。
由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自动化现代生产)阶段上,当谋生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问题已经解决,人类主体不再需要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劳作时,才有可能把目的转向其自身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上来。
于是,人类主体也才有可能真正去“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
”⑤这是从客体向度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只是一方面,由于历史是人的历史,不是物的历史,也不是一个单纯客体向度的历史,只要是历史必然要进入到人的观念里面。
所以历史本身理应面对主客体双重线索,如果没有主体挣脱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束缚,客体线索即使已经具备了也是不可能获得历史的进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带来了资本拜物教物质形态的内在矛盾的必然爆发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工人身上的那种资本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消解。
现实的社会物质形态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应的观念形态的变化,这是马克思在思考这一问题时的一个基本观点。
工人并不是生而就能看到资本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欺骗性的,但他却是一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所推动出来的批判资本拜物教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的历史主体。
马克思说,“实践迫使他反对所有这种关系,从而反对与这种关系相适应的观念、概念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