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印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 (1)
汉语、印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
2 0 1 5 年第1 期
汉语 、 印尼 语 名 量 词 比较 研 究
O 郭琳 媛
( 天 津外 国语 大 学 , 天津 3 0 0 2 0 4 )
[ 摘 要] 本文以 汉语、 印尼语名量词为研究 对象。 从二者的类型、 语法 特征进行比 较, 探讨两种语言 名量
词在这两方 面的异 同点。
样那样 的偏误 。本文将从汉语 和印尼语 中的名量词 人手 , 探 讨两种语 言名 量词 在类 型 、 语法 的东 西 , 比如家具 、 水 果等 ) 、 b a t a  ̄( 用 于细长条 的东 西, 比如烟 、 棍子等 ) 、 b u t i r ( 用 于小 的圆 的东 西 , 例如珍 珠 ) 、 k u n t u m( 用于花 ) 、 m a t a ( 用于 又小 又尖 的东西 , 比如针 ) 、 p a - s a n g ( 用于 双数 的人或事 物 , 比如筷 子、 鞋子 、 袜子 、 夫妻 等 ) 、 u t a s ( 用于很细很长的事物 , 例如线 、 绳子等 ) 。 印尼语 中常 见 的制 量词 有 m e t e r ( 缩写 为 m, 公尺 、 米) 、 m i l i me t e r ( 缩写 m i l l , 毫米) 、 k a k i ( 英尺 ) 、 i n c i ( 英寸) 、 a r i l ( 英
B . 均有表示人 、 动 物、 物品等东西的量词 。例如 : 汉语 中 表 示人 的有个 、 位、 名、 口等 ; 表动 物 的有只 、 头、 条、 匹等 ; 表
物品的 有艘 、 张、 台、 问等 ; 印尼语 : 表示 人 的有 o r a n g( 个) ; 表 示动 物的 有 e k o r ( 只、 头、 条、 匹等 ) ; 表 示 物 品 的有 b u a h ( 个、 件、 台、 瓶等) 。 2 ) 汉、 印尼语名量词都有表性状之分 的量词
印尼语汉语前缀对比浅析
汉语印尼语前缀对比浅析林燕妮印尼语是在马来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南岛语系。
目前,印尼语和马来语除在词义和字母发音上有区别外,基本上是相同的。
印尼语有6个元音 (a、e、i、o、u、é),3个复合元音(ai、au、 io),25辅音(b、c、d、f、g、h、j、k、l、m、n、p、q、r、s、t、v、w、x、y、z、kh、ng、ny、sy)一、印尼语前缀印尼语词缀十分丰富,词缀和词的重叠都有很强的构词和构型的能力。
词汇中大量吸收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泰米尔语、葡萄牙语、荷兰语、英语和汉语闽南方言的词语,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本国范围内的爪哇语、巽他语和米南加保语等词汇。
词缀(afiks)是一个语言形式。
添加词缀能使一个词根更复杂一些。
这也是意味着改变了词根,能使它有一个更全面的含义,能派生出另外的新词。
有了词缀,我们才能完成一个句子。
因为被添加词缀的词,往往是谓语。
这个把句子写完整的过程被称为附加(afiksasi)。
一个完全新的词是从词根加词缀而来的。
如berdua (两个一起)、ancaman (威吓)、telunjuk (食指)和berdatangan (陆续地来)。
这些词是由dua(二)、ancam(威胁)、tunjuk(点/指)和datang(来)加词缀ber-、-an、-el-和ber—an而来的。
大部分的词性,因为添加词缀而改变。
例如:sepeda (自行车) 和bersepeda (骑自行车),jalan(路)和berjalan(走)。
自行车和路都是名词而骑和走已经变成动词了。
在一般情况下,词缀(afiks)有四个已知存在的前缀(prefiks),中缀(infiks),后缀(sufiks),前缀和后缀也叫做夹缀(konfiks)。
前缀是放在词前的词头。
这个过程被称为前缀法(prefiksasi)。
随着时间,印尼语的词缀也吸收到了外来的词缀。
在口头和书面上的表达,印尼词缀常常会出现。
汉语印尼语的名词比较
2007年11月号上旬刊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方言与陕北民歌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正因如此,才形成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无论在演唱或研究陕北民歌时都应该深刻认识、体会方言对陕北民歌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只有我们认识和了解了陕北的语言特色,才能更好地演绎出人们喜欢的陕北民歌。
参考文献:[1]王新惠.陕北民歌演唱技巧探究[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No.1P.54-59.[2]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00.[3]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4]周菁菁.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摘要:本文从多角度对汉语和印尼语的名词进行了描写和比较,分析并指出以印尼语为母语(第一语言)的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汉语名词时的难点,为对印尼语为母语(第一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名词比较所谓名词(katabenda),就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汉语的名词和印尼语的名词存在着大量的对应词语———也就是两种语言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只是两种语言指称同一事物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不同而已。
如汉语为“书、鱼、天空”,而印尼语则为“buku、ikan、langit”。
在教学中,这类词语只需直接对译,学生即可明白;其次,两种语言的名词的句法特点和句法功能也有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
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汉语和印尼语的名词方面,主要有两点:(一)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如“眼睛”对应的印尼语为“mata”,但汉语的“眼睛”词义单一,而印尼语的“mata”词义范围要广得多,“mataalamat、matapisau、mataacara”等复合词中的“mata”均无法译成“眼睛”;(二)名词进入句法结构以后,其语法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本文试图对两种语言的名词做一比较,以供对印尼语为母语(第一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参考。
汉语、印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
汉语尧印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郭琳媛(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摘 要] 本文以汉语、印尼语名量词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类型、语法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语言名量词在这两方面的异同点。
[关键词] 汉语; 印尼语; 名量词[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35-02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印尼人开始来华进行汉语学习。
而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量词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印尼语中虽然有量词,但是却没有汉语中量词丰富,并且两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误。
本文将从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名量词入手,探讨两种语言名量词在类型、语法特征上的异同点。
一、汉、印语名量词类型比较(一)汉语名量词的分类量词是汉藏语系中汉语所特有的词类,关于它的分类方法专家学者说法不一,各执一言,本文主要采取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中关于量词的分类方法。
[1]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刘月华根据名称和动作行为将量词分为了名量词和动量词,而名量词又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两类。
其中,专用量词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和准量词。
1.专用量词A.个体量词:用于个体的事物,这是汉语所特有的,有一百多个左右,有个、名、台、本、棵、块、匹、间、等;B.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有副、对、打、双、批、堆、伙、帮、队、群等;C.度量词:度量衡单位,如分、寸、里、厘米(公分)、米等;D.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有些、点儿;E.准量词:指那些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的一些名词,有年、月、星期、天、小时、分钟、等;F.复合量词:复合量词是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有架次、人次、千米小时、吨公里等;2.借用量词借用量词指可以临时用作量词的一些名词,多为表容器的,例如:一碗饭、一杯水、一身儿衣服、一壶水等。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量词的比较研究作者:王晓晨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摘要:在研究语言当中,量词也是其中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
而量词表现最突出的部分主要在汉语和日语当中。
当下,汉语在国际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日语在发展过程当中,是建立和借鉴在汉字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的。
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经济国家,同我国的贸易往来,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因此,学习日语的人数也在逐步增长。
在此基础上,对于日语的量词进行探究,通过与汉语量词的比较来更进一步的探寻中日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量词;对比;研究一、引言伴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联系逐步增强,在国内对于外语的学习热潮也在不断的高涨。
英语虽然在国内教育体系当中得到较大的普及,但是在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作用之下,日语的学习人数也在不断的增长。
通过分析统计可以发现,日语已经成为在我国学习外语当中国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
学习日语的人数激增原因多方面,一是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多,日本由于受到资源能因素的影响,将更多的产业和市场都投放在中国,另外,由于赴日旅游、电视动漫等多种软实力因素的作用,从而使得在当下以及今后的往来当中,日语学习的人数都在不断的增长。
日语和英语在学习当中,会有较大的不同和差别,因为日语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中国的汉字。
二、中日量词对比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于日本文字的研究就可以发现许多日文当中,都可以找到中国汉字的痕迹,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现在应用的文字,应用范围都比较广泛。
甚至可以通过几个字来推测出整句话的意思。
也因此,在学习日语当中,为国人提供了较多的便利,至少在理解和书写之上,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但是,在中日量词的研究当中,又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中日语言当中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才导致在学习当中,会由于传统的习惯和惯性思维,给日语学习平添诸多不便。
其中在量词的学习当中,由于中日量词之间存在有相同点,但是仍然还有异同点,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当中,因为分不清楚,受到传统母语用法和思维的影响,而给日语量词的学习增加不少的干扰。
印尼语言文化
从谚语/成语看汉印文化差异1.buah = 水果印尼是热带国家,水果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国产。
印尼形容自己的土地时会说随便丢一粒种子不用浇水化肥水果都能自然地伸张出来。
因为肥沃的土壤使印尼有丰富的水果导致很多成语会用水果来形容。
Buah的本义是水果,后面才有几种引申义。
Buah(果)的含义:1.植物的果实Buah pisang(香蕉),buah semangka(西瓜)2.量词(汉语的“个”)Satu buah kursi(一个椅子),dua buah batu(两个石头)3.材料Buah percakapan (话题)4.成果印尼语意思•Buah pikiran(思想的成果):主意•buah cinta (爱的成果):孩子•buah karya (创作的成果):创作5.修辞手法说话还是写文章时使用下面的词就会显得更委婉更有文化。
印尼语意思•Buah hati (心果): 宝贝(情人)•buah bibir (唇果): 话题•buah tangan (手果): 纪念品•buah pinggang (腰果): 肾•buah pena (笔果): 文章•buah baju (衣果): 纽扣•buah dada (胸果): 乳房•buah catur (棋果): 棋子•buah simalakama (皇冠果): 左右为难皇冠果是只有在印尼才有的水果,很久以前的印尼人已经知道皇冠果有毒,但是皇冠果能治百病所以有bagaikan makan buah simalakama,dimakan ayahmati tidak dimakan ibu mati(如吃皇冠果,吃下去父亲死,不吃母亲死)的谚语,吃还是不吃都不利。
现在科学家研究皇冠果果然能抗癌和治疗很多病的功能,但是有毒。
•buah manis berulat di dalamnya (甜的水果有虫): 甜言蜜语背后不怀好意。
甜的水果里面有虫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知识,印尼语会用水果的谚语形容油嘴滑舌的人而汉语没有。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俗语是一种言语表达方式,常常用简短而形象的语句来表达一定的道理或智慧。
汉语和印尼语都有丰富多样的俗语,但在差异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结构、文化以及语言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俗语的语言结构在汉语和印尼语中存在差异。
汉语的俗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具有独特的意义,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
“一箭双雕”、“亡羊补牢”。
而在印尼语中,俗语的长度相对较短,通常由两个或三个字组成。
“berakit-rakit ke hulu,berenang-renang ke tepian”(划船到河头,游泳到河尾)。
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也存在差异。
汉语的俗语往往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或寓言有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寓言故事),意思是指不主动努力而依靠运气。
而印尼语的俗语通常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关,更加贴近生活。
“tak kenal maka tak sayang”(不了解就不会喜欢),意思是指只有了解彼此才能产生感情。
在语言使用方面,汉语和印尼语的俗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汉语的俗语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常用,人们常常在谈论事情、讲故事时使用。
俗语的使用也具有考验听者智慧和领悟力的功能。
而在印尼语中,俗语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直接表达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
印尼语中的俗语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流行度,经常在社交媒体和广告中被引用。
汉语和印尼语的俗语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汉语的俗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与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相关,常用于日常交流中。
而印尼语的俗语长度较短,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关,并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定的流行度。
通过对汉语和印尼语俗语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
汉语“不”“没(有)”“别”和印尼语“tidak、bukan、jangan、belum”的比较
汉语“不”“没(有)”“别”和印尼语“tidak、bukan、jangan、belum”的比较作者:张美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1期摘要:印度尼西亚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经常会在词法和句法的使用上产生偏误。
否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学生经常混淆印尼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用法。
本文通过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没”“别”和印尼语中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的对比研究,找出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产生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否定词;不;没;tidak;belum一、引言否定词是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否定,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汉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中都有否定词,在汉语中否定词包括“不、没(有)、别、非、未、否、甭、勿”等,在印尼语中否定词有“tidak、bukan、jangan、belum”等。
本人于2009年、2012年两次外派到印度尼西亚玛中大学任教,回国后也教过一些印尼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存在着一定的偏误。
由于印度尼西亚玛中大学学生初级班所学的教材中没有系统地讲述汉语否定词和印尼语否定词的区别,所以学生在使用汉语否定词的时候,经常会造成“偏误误代”的情况。
例如:“老师,我不带作业。
”“老师,对不起,我昨天不学习中文。
”“我和我的男朋友昨天不见面。
”学生会经常混淆“没”和“不”的用法,在该用“没”的地方用了“不”,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选择印尼学生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常使用的否定词“不、别、没(有)”以及与印尼语相对应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来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了来华的印尼留学生使用汉语否定词偏误的情况。
分析汉语和印尼语否定词的区别,找出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希望能对印尼学生习得汉语否定词和教授印尼学生的老师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汉语中的否定词(一)否定词“不”1.“不”+动词吕叔湘先生(1985)分析说:“‘不’如果从语义方面来看,它在句子中的作用仅表示单纯的否定。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摘要:随着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印尼华人数量比例很大,对于汉语的学习更加迫切。
本文通过汉语与印尼语的语音对比,把汉语的语音规律呈现出来,为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一、前言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超过2500所大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汉语。
我们国家在6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总数已有238所。
而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且印尼的华人很多,他们和原住民都有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对比研究对于印尼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两国的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扩大汉语印尼语语音的对比研究范围,不断补充完善对两者的研究资料,对于将来走上对外汉语教师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为有志于在印尼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是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
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具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评判一种语言学得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应是是否正确正握语音,吐字、行腔、轻重快慢、升降变化是否掌握到位。
因此,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汉语、印尼语的声调差异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它是汉语音节的一部分,关系到词的具体含义,而印尼语没有声调,是非声调语言。
在印尼语里,声音的高低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表示对话语里某一部分的强调,如ayo,不管念成什么音高形式,它都只是感叹词,只有一个意义,表示邀请或命令:来,来吧。
这就与汉语不同了,在汉语里,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即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同一个音节“[P A]”至少可以念成四种音高形式,[P A55](巴)、[P A35](拔)、[P A214](把)、[P A51](爸)。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作者:张瑞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与印欧语系相比,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丰富的量词系统,印尼语中有量词,但相对汉语而言,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因此印尼学生学习汉语的量词就在某种程度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他们学习量词所出现的偏误是基于母语的某些特点的。
关键词:汉语量词;印尼留学生;偏误分析中图分类号:G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23-02一、选题缘由及意义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从词性的角度可以将汉语中的量词分为两类:动量词和名量词。
顾名思义,动量词是用来与其相应的动词搭配使用的,而名量词就是与其相应的名词搭配使用的,这一点让印尼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有相应的概念,但是对于母语中没有这样概念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等级就大大地增加了。
对与印尼学生,难点不在于接受汉语量词这个概念,而是怎样准确把握其母语中单一的量词对应汉语中一堆量词的情况.例如:汉语中说“一条鱼、一头牛、一匹马、一只鸡”,在印尼语中都表示为“seekor ikan,seekor sapi,seekor kuda,seekor ayam”,在关于动物的量词上,汉语中有四个常用量词,而在印尼语种只有一个,印尼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难度势必比较大。
因此,对于学生此类型的偏误,做一个长期的跟踪调查无论是对汉语的本体研究抑或是帮助印尼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量词,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印尼语中的量词研究,汉语量词与印尼语量词的对比研究,印尼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预测,前人的偏误研究,克服偏误的对策的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本文的写作。
二、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量词是汉藏语系最大的亮点之一,对于汉语量词的研究,从《马氏文通》就有涉及。
王力先生认为,单位词即量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来的,并且他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其本来意义引申而来的,当前学术界大多也都是围绕王力先生这个观点,对汉语量词的演变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当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基于汉语对比视角的印尼语抽象名词研究
2016年第4期No.42016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64期Sum No.64[收稿日期]2016-07-14[作者简介]方清明(1980-),男,江西浮梁人,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海外华语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等。
邮箱:fangqingm@ 。
洪薏婷,印尼人,女,华南师范大学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susan_thing@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与ANTCON3.2.4W 技术的汉语抽象名词搭配研究”(14CYY033)//National Social Science Youth Fund Project :“The Study of Abstract Nouns Collo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Corpus and ANTCON3.2.4w Software ”(14CYY033);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拔尖青年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基于可比语料库的东南亚华语词汇、语法比较研究”(2016)//The Youth Innovation Team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The Study of Chinese Lexical ,Grammar in Southeast Asian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Corpus ”(2016)1.引言作为名词的一个重要次类,抽象名词具有特殊功能。
抽象名词用来指称那些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事物。
汉语抽象名词成果丰富,从历时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从语义分类、界定标准对抽象名词进行的传统研究,如黎锦熙(1992/1924:85-86)、赵元任(1979/1967:259-260)、朱德熙(1982:42)、彭睿(1996:99-101)、谭景春(1998)、王珏(2000:140-150)、李宇明(2002:284-286)等等。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俗语是每个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
在汉语和印尼语中,俗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但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所以在俗语的表达和含义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汉语和印尼语中俗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和印尼语分别代表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个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由于两国的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因此,汉语和印尼语中的俗语也反映了这种文化差异。
在汉语中,许多俗语都是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和民间传说的,反映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生活态度。
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俗语就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寓言和传说。
这些俗语表达了中国人对虚伪、骄傲等负面情绪的看法,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而在印尼语中,俗语则更多地反映了印尼人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
例如,“sudah jatuh tertimpa tangga”这句俗语意为“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反映了印尼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崇拜。
这种俗语与中国的俗语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二、语言形式的差异汉语和印尼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俗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汉语中,许多俗语是由四个字的成语演变而来的,如“一鸣惊人”、“脚踏实地”等。
这种俗语常常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抽象性,需要通过对成语的解读和拓展才能理解其含义。
此外,汉语中的俗语还有许多是由对联、谚语等传统文学形式演变而来的,这些俗语表达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和象征意味。
而在印尼语中,俗语的形式则更加简单直接,通常由一句简单的短语或句子组成。
例如,“mata pisau”这句俗语意为“杀人的眼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一种心理状态。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摘要:随着中国和印尼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且印尼华人数量比例很大,对于汉语的学习更加迫切。
本文通过汉语与印尼语的语音对比,把汉语的语音规律呈现出来,为汉语语音教学提供思路,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一、前言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超过2500所大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汉语。
我们国家在6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总数已有238所。
而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且印尼的华人很多,他们和原住民都有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汉语热潮在印尼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对比研究对于印尼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两国的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扩大汉语印尼语语音的对比研究范围,不断补充完善对两者的研究资料,对于将来走上对外汉语教师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为有志于在印尼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是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
二、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具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评判一种语言学得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应是是否正确正握语音,吐字、行腔、轻重快慢、升降变化是否掌握到位。
因此,汉语、印尼语的语音差异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汉语、印尼语的声调差异汉语是声调语言,有四个声调: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它是汉语音节的一部分,关系到词的具体含义,而印尼语没有声调,是非声调语言。
在印尼语里,声音的高低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表示对话语里某一部分的强调,如ayo,不管念成什么音高形式,它都只是感叹词,只有一个意义,表示邀请或命令:来,来吧。
这就与汉语不同了,在汉语里,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即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同一个音节“[P A]”至少可以念成四种音高形式,[P A55](巴)、[P A35](拔)、[P A214](把)、[P A51](爸)。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
浅析汉语印尼语语音对比汉语和印尼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度尼亚语系。
尽管它们之间存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差异,但语音系统也是两种语言之间重要的区别之一。
本文将浅析汉语和印尼语的语音对比,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声调、辅音和元音系统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音节结构对比音节是语言中的最小语音单位,它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
在汉语和印尼语中,音节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1. 汉语音节结构汉语的音节通常由声母和韵母构成。
声母可以单独出现,如“p”、“m”等,也可以和韵母组合,如“pi”、“ma”等。
韵母可以单独出现,如“i”、“a”等,也可以和声母组合,如“pi”、“ma”等。
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带声调的音节,如“mā”、“pí”等。
2. 印尼语音节结构印尼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辅音和元音构成,其中的元音可以独立出现,如“a”、“o”等,也可以和辅音组合,如“ba”、“mo”等。
印尼语中没有声调的概念,音节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
二、声调对比声调是一种语音特征,能够改变词义。
汉语和印尼语在声调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1. 汉语的声调系统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它有四个基本的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分别用数字1、2、3和4表示。
不同声调的运用能够改变词义,例如“妈”(mā)和“麻”(má)。
2. 印尼语的声调系统印尼语是一种非声调语言,词汇的重音位置固定,没有特定的声调区分词义。
这也是印尼语与汉语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
三、辅音对比辅音是一种语音元素,它在发音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汉语和印尼语在辅音系统上存在一些差异。
1. 汉语的辅音系统汉语的辅音系统较为复杂,包括爆破音、摩擦音、鼻音、侧音和浊音等多种类型。
例如,“p”、“m”、“f”等。
2. 印尼语的辅音系统印尼语的辅音系统相对简单,并没有汉语中的一些辅音。
例如,印尼语中没有“zh”、“ch”、“sh”等声音,但存在一些汉语中没有的辅音,如“ng”、“ny”等。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分析原因一、认知误差:印尼留学生在面对量词看起来似乎容易受到一定的认知困扰,他们由于上课内容多而杂,以及语文水平的不同,不容易弄明白这个量词的含义,导致大家学习成效低。
二、语言资源缺乏: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由于自身汉语水平有限,没有很多语言资源去学习,遇到新的量词,没有做充分的了解,所以也不容易理解。
三、实践不多:在印尼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导致学生对汉语量词不熟悉,甚至出现错误使用,有时也无法理解课程上学到的知识。
四、跨文化误区:中国量词与其他文化量词不同,印尼留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在听说读写方面很容易出现错误。
五、复杂词汇:汉语量词学习中涉及到词汇量比较大,印尼留学生很难一下子熟记下来,可能导致理解不到位,出现量词用法错误等情况。
解决方案一、加强量词知识的掌握:重点强调量词的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量词灵活性,及时评论学生的朗读及表达,逐字逐句查缺补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二、强化朗读练习:让学生练习语语言角色扮演,全体学生每次读几句,由每组学生校对,必要时提醒,使用正确的量词。
三、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把课外活动,如写作、看书这类活动,归纳到量词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阅读兴趣: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熟悉大量同义词,完成针对性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去积极运用量词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注重教学体系建设:要将中式汉语教学体系彻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要对量词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调整,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作文及笔试语文过程中,加强对量词的纠正。
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
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随着中印尼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印尼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然而,在汉语学习中,学生们常常遇到一些易混淆的词汇,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究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现象,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领域,对印尼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前人的研究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常见错误分析不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我们编制了一份问卷,调查了印尼学生对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看法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
随后,我们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收集他们对易混淆词的看法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印尼学生遇到的易混淆词主要集中在词义、读音和书写三个方面。
其中,词义方面的易混淆词最为常见,如“高兴”和“愉快”;读音方面的易混淆词次之,如“shang”和“xiang”;书写方面的易混淆词相对较少,如“已经”和“曾经”。
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数据,我们发现印尼学生易混淆词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近义词: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区分一些近义词的含义,如“关心”和“”。
(2)多音字:学生常常对一些多音字产生困惑,如“为”字有三个读音,学生难以正确运用。
(3)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一些形状相似的字,如“今”和“令”。
(4)义近词:学生难以区分一些意义相近的词,如“可以”和“能够”。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印尼学生易混淆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母语负迁移:由于印尼学生的母语与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
(2)目的语知识不足:印尼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容易产生混淆。
(3)文化差异:中印尼两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容易产生误解。
(4)教学因素:教学中对一些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产生混淆。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印尼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语言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地,海外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是,由于印尼系与汉语的差异,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许多时候难免困扰于语言,特别是在习得汉语量词方面出现偏误。
本文将通过调查与分析,探究并探讨归纳出印尼语系语言背景下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期研究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的特点及存在的偏误,最终提出一定针对性的对策,对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总结印尼语言的共同特征,可以发现存在清楚的印尼语系语言和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上,故而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时会遇到一些困难,进而影响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的能力。
其次,结合前述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印尼语言通常采用“类比求同”的方式理解新事物,因此在学习汉语时,容易产生量词的偏误。
- 1 -。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关于俗语在汉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俗语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语言形式,具有简洁、生动、易于传扬等特点。
在中文和印尼语中,都有许多常用的俗语,但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的俗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将从字面意义、文化内涵、使用方式等角度,对中印两国俗语进行对比分析。
一、字面意义中文俗语通常是短小精悍、含蓄隐晦的,不少经典的俗语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如:卧薪尝胆、画龙点睛、不出所料、有眼不识泰山等。
这些俗语的意义不仅仅包含在字面上,还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比如,卧薪尝胆是指舜修桥、禹治水的故事,表达了追求事业成功的决心和毅力;画龙点睛则比喻做事做到关键时刻,准确地把握住关键因素,使事物变得完美而成功。
而印尼语俗语则更依赖于语言的字面意义,直接表达出言下意的含义,语言通俗易懂,笔墨简略。
如:“恶犬不吠”则意指有些人在关键时刻缩回,不敢发出声音;“芝麻一点”用来形容某些事物很小很琐碎;“口出狂言”直接描述一个人说大话,这些都是以简单的语言来直白地表达一件事的特点。
在意义的传达方式上,中文俗语更加注重表达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印尼语俗语则更依靠字面的描述。
二、文化内涵中文俗语形成于千年的中国文化沉淀,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历史经验,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和思维习惯。
中文俗语中的文化内涵多与三字经、百家姓、古诗词等经典融合在一起,如“乘风破浪”来源于《史记》,用于形容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拔山盖世”出自《庄子》,是比喻人才高且足智多谋。
这些俗语不能完全用印尼语来解释,因为这些俗语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将文化特色与语言扭曲在一起,一旦脱离文化,其内涵就似乎难以理解。
而印尼语俗语则更为直接,它们往往反映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和语言特点。
印尼俗语可以很好的反映印尼人民的性格和态度,如“Hati-hati di jalan”(路上小心),表达了印尼人的礼貌与谨慎;“Akar rumput tak bisa dilepas”(草的根是拔不出的),比喻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根本上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印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大学语文论文
汉语、印尼语名量词比较研究
郭琳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摘要]本文以汉语、印尼语名量词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类型、语法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两种语言名量词在这两方面的异同点。
[关键词]汉语;印尼语;名量词
[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35-02
[作者简介]郭琳媛,女,河南新乡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印尼人开始来华进行汉语学习。
而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量词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印尼语中虽然有量词,但是却没有汉语中量词丰富,并且两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误。
本文将从汉语和印尼语中的名量词入手,探讨两种语言名量词在类型、语法特征上的异同点。
一、汉、印语名量词类型比较
(一)汉语名量词的分类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汉语所特有的词类,关于它的分类方法专家学者说法不一,各执一言,本文主要采取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983)中关于量词的分类方法。
[1]
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刘月华根据名称和动作行为将量词分为了名
量词和动量词,而名量词又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两类。
其中,专用量词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和准量词。
1.专用量词
A.个体量词:用于个体的事物,这是汉语所特有的,有一百多个左右,有个、名、台、本、棵、块、匹、间、等;
B.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事物,有副、对、打、双、批、堆、伙、帮、队、群等;
C.度量词:度量衡单位,如分、寸、里、厘米(公分)、米等;
D.不定量词: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有些、点儿;
E.准量词:指那些可以直接与数词连用的一些名词,有年、月、星期、天、小时、分钟、等;
F.复合量词:复合量词是由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的,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有架次、人次、千米小时、吨公里等;
2.借用量词
借用量词指可以临时用作量词的一些名词,多为表容器的,例如:一碗饭、一杯水、一身儿衣服、一壶水等。
(二)印尼语名量词的分类
印尼语名量词可以分为类量词和制量词。
[2]类量词指的是那些按照事物的长、短、粗、细等形状或所用盛器划分的类别范围作为其计算单位的量词。
印尼语中常见的类量词有:orang(用于人)、buah(用于无生命的东西,比如家具、水果等)、batang(用于细长条的东西,比如烟、棍子等)、butir(用于小的圆的东西,例如珍珠)、kuntum(用于花)、mata(用于又小又尖的东
西,比如针)、pasang(用于双数的人或事物,比如筷子、鞋子、袜子、夫妻等)、utas(用于很细很长的事物,例如线、绳子等)。
印尼语中常见的制量词有meter(缩写为m,公尺、米)、milimeter(缩写mm,毫米)、kaki(英尺)、inci(英寸)、mil(英里)、liter(缩写为Lt,公升)、c.c/cc(毫升)、gram(缩写g,克)、ton(吨)、menit(分钟)、jam(小时)、hari(天、日)、minggu(星期、周)、bulan(月)、tahun(年)、abad(世纪)等。
(三)汉语、印尼语名量词的类型比较
1.汉、印尼语名量词的类型共同性。
1)汉、印尼语名量词都有表类别之分的量词。
A.均有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
例如:汉语中有个、本、头、支、双、副、套等,印尼语中有sepasang (对儿、双、副、群等)。
B.均有表示人、动物、物品等东西的量词。
例如:汉语中表示人的有个、位、名、口等;表动物的有只、头、条、匹等;表物品的有艘、张、台、间等;印尼语:表示人的有orang (个);表示动物的有ekor(只、头、条、匹等);表示物品的有buah(个、件、台、瓶等)。
2)汉、印尼语名量词都有表性状之分的量词
例如,汉语中,“张”是用来计量可以卷起或展开的物品,“根”是用来计量长条状的物品,“块”是用来计量块状的物品。
印尼语中,lembar用于平薄与宽的物品,Butir用于小圆的物品,Utas用于很长的物品。
3)汉、印尼语名量词都有度量词
例如:汉语中有分、亩、小时、千克等。
印尼语中有meter(米)、liter(公
升)、gram(克)、bulan(月)、tahun(年)等。
二、汉、印尼语名量词语法特征比较
1.相同点
汉印大部分名量词均可以和数词搭配,构成数量结构,即“数词+量词”结构。
例如:
两瓶水两+瓶+水
dua gelas airdua+gelas+air
八辆出租车八+辆+出租车
delapan buah taksidelapan+buah+taksi
十棵树十+棵+树
Sepuluh batang pohonsepuluh+batang+pohon
2.不同点
(1)印尼语中量词可以只用orang、ekor和buah这三个,或者省略不用,而汉语则不可以。
例如:
我今天吃了五个苹果。
Hari ini saya makan 5 buah apel.
他们家里有八口人。
Di rumah mereka ada 5 orang.
玛丽今天画了五张画儿。
Hari ini Mali menggambar 5 lembar gambar. (2)印尼语中表示“一”的数词“satu”可以缩写成“se”,后紧跟量词,而汉语中则没有这种情况。
例如:
我想要一只小狗。
Saya ingin punya se’ekor anjing.
那里有一架飞机。
Disana ada sebuah pesawat.
妈妈今天买了一双新鞋。
Hari ini Mama membli sepasang sepatu baru.
三、结语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汉语、印尼语名量词的异同点。
第一,汉语、印尼语名量词的类型比较。
第二,汉语、印尼语名量词的语法特征比较。
通过比较,笔者得出了汉语、印尼语名量词在这两方面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二者均有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均有表示人、动物、物品等东西的量词、均有表性状之分的量词、均有度量词;在语法方面,汉印大部分名量词均可以和数词搭配,构成数量结构。
不同点是:印尼语中量词可以只用orang、ekor和buah这三个,或者省略不用,而汉语则不可以,同时,印尼语中表示“一”的数词“satu”可以缩写成“se”,后紧跟量词,而汉语中则没有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2]张琼邢.现代印尼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