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评)

合集下载

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

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

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量词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尤其对于东南亚留学生而言,由于母语与汉语不同,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量词的偏误。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偏误情况及其原因,为相关学科提出借鉴和改进建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深入分析东南亚留学生在习得现代汉语量词时的偏误现象;2.探究东南亚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量词偏误的原因和成因;3.提出针对东南亚留学生学习现代汉语量词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量词知识。

三、文献综述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汉语学习中量词偏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刘斌(2013)在研究中发现,汉语学习者容易将不可数名词的量词误用于可数名词之上,如将“红色牛奶”替换成“一瓶红色的牛奶”。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中英文量词的异同点,如黄伟勋(2019)发现,中文中有很多量词的概念在英文中是不存在的,例如“口”、“顷”等,并且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中对应的单位数量也有所不同。

针对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时的情况,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

朱美玲(2018)的研究表明,在东南亚国家,学习者对一些具有文化背景和习惯的词汇和习语的理解有所偏差,比如说“吃饭”、“闲话”、“放心”,因为这些词汇或习语与他们的母语有差异。

这也启示我们,在研究东南亚留学生量词偏误时,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方面的因素。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综述和梳理,进而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和相关研究方法。

其次,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东南亚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量词偏误的实证数据,分析数据,探究东南亚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的成因和原因。

最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量词。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研究综述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文章主要以十部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为考察对象,对现代汉语量词的类属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对量词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把握。

标签:现代汉语量词类属量词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量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把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

这也是汉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一大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早期的语法研究受到印欧语法的影响,量词的地位并不高,对它的研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语法研究的初期,甚至将量词作为名词的一类来研究。

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量词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将其从名词中独立出来。

一、量词作为名词的附类《马氏文通》作为最早的汉语语法学著作,既没有给量词命名,也没有给其下定义,只是提到了“记数之别称”,并且认为,“凡记价值、度量、里数之文,皆无介字为先,故以列于宾次。

”我们从其认为量词是“记数之别称”可以看出,马氏是将量词作为名词一类的。

由于《马氏文通》是模仿印欧语法体系的,所以对汉语中特有的量词认识还不足。

1922年,陈泽淳的《国文法草创》中提到了“表数之单位及度量衡”,并且认为它们表示的是“物之所属”,所以,将其归入了名词里面,并没有独立出来。

书中提到了表数的单位,如:个、只、双;表度量衡的,如:尺、寸、升。

1934年,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将数量词归入到了形容词中,但是,数量形容词中并未提到量词,只提出了数词,并将其分为定数和不定数。

书中真正提到的量词只有“师”和“旅”,并将其归入了名词类中的集体名词一类中。

黎锦熙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正式命名了量词,认为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做所记数的事物之单位。

黎氏将量词分为三项:1.用一种个体的普通名词来表示他物数量。

例如:桶、杯等。

2.专表数量的名称,就是一切度、量、衡。

例如:尺、寸等。

3.既非物体又非专称,大都是从名词转变而成为形容词性质的。

例如:朵、匹等。

常用动物类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常用动物类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常用动物类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常用动物类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在中国的汉语教学中,个体量词是一个重要的语法点。

个体量词主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个别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个体量词来描述动物世界中的各种生物。

然而,很多学习者在使用个体量词时容易出现偏误。

本文将分析常见的动物类个体量词偏误,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来分析学习者常见的动物类个体量词误用。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学习者使用了不正确的个体量词。

比如,有的学习者会错误地说“一只人”而不是“一个人”。

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掌握动物类的个体量词用法。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使用了错误的个体量词搭配。

比如,一些学习者可能会说“一头鸟”而不是“一只鸟”。

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学习者没有区分动物类个体量词的搭配规则。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

首先,个体量词的用法相对复杂。

有的个体量词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有的个体量词只适用于特定的动物类别。

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对不同个体量词的辨析能力。

然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不同的个体量词,导致使用错误。

其次,学习者对于动物类个体量词的搭配规则掌握不够,导致误用。

因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来帮助学习者纠正这些偏误。

针对常见的动物类个体量词偏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初期,需要对个体量词进行系统的讲解,包括个体量词的基本概念、用法、搭配规则等。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强化教学,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个体量词意识和使用习惯。

2. 提供语境练习: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动物相关的交际情境,如描述动物园里的动物、谈论宠物等。

通过语境练习,学习者可以在实际应用中逐渐熟悉个体量词的用法和搭配规则,减少误用的概率。

3. 比较对照法教学:通过对比不同个体量词的用法和搭配规则,引导学习者观察、思考和辨析不同个体量词之间的差异性。

例如,可以让学习者对比“只”和“头”这两个个体量词,分析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动物类别,并加以运用。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英语母语者开始学习汉语。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方面的偏误,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量词用法。

一、意义偏误
英语和汉语在量词的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大多数名词都不需要使用量词来表达数量,因此一些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忽视量词的使用。

他们可能会说:“我买了苹果。

”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买了几个苹果。

”这种偏误主要是由于英语中没有类似的量词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阅读来弥补这一差距。

结论:
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方面的偏误主要包括意义偏误、选择偏误和顺序偏误。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量词用法,建议他们多加练习和阅读,注意观察和模仿汉语中的量词用法。

可以通过请教汉语母语者或参加汉语培训课程来加强对汉语量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实践,英语母语者可以逐渐纠正量词方面的偏误,并提高对汉语的整体水平。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与教学策略研究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与教学策略研究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与教学策略研究中高级阶段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与教学策略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语言教学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量词使用偏误的问题,这给他们的语言表达造成了困扰。

本文旨在研究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量词使用方面的偏误,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量词使用偏误问题1. 语法偏误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句子结构和语法用法方面通常比较熟悉,但他们经常会犯量词的语法偏误,如使用错误的量词或者省略量词等。

这些偏误使得他们的句子表达不准确,甚至导致对话或文章的意思不明确。

2. 语义偏误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通常会对量词的搭配和使用场景产生混淆,导致语义偏误。

例如,他们可能会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使用"一些"或"一点"这样的量词,或者在需要具体数量描述时使用模糊的量词,这都会造成语言表达的问题。

二、量词使用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了解量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量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并将其与名词和动词等其他语法元素进行对比。

通过例子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量词及其基本搭配和使用场景。

2. 分析和解释常见的偏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常见偏误,并解释其错误之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量词的正确用法。

例如,教师可以用例句来说明"一些"和"少许"的差别,或者解释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具体数量的合适性。

3. 针对性的练习与反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矫正自己的偏误。

在练习后,教师应该提供明确的反馈,并对学生的偏误进行逐一指正,以帮助他们加深对量词使用的理解。

4. 实践应用与交流训练除了课堂练习,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可以组织一些口语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使用量词进行交流,从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偏误。

浅析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

浅析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

73语言研究浅析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毛沉天津大学摘要:量词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纵观世界各国的语言,部分语言没有量词,这给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带来了一些困难。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原因,并且对此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给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量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量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知识点。

本文发现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在运用汉语量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偏误,比如“我的头上长了一条白头发”“他们是一双夫妻”等。

基于此,本文以量词在汉语运用中容易产生偏误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使用量词的偏误类型分析(一)量词使用过程中的泛化量词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是指一些学生认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量词是万能的,能够在任何的语境中使用。

最典型的就是量词“个”,一些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将量词“个”用在了所有要使用量词的地方,如“一个衣服”“一个数学课”等。

这一问题在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身上十分常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正确引导。

(二)量词使用过程中的误用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误用主要是同音异形误用、意义相近误用、同一事物的集体和个体量词误用这三个方面。

同音异形误用是指两个量词之间读音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字形上却不一样,例如“幅”和“副”。

意义相近误用则是两个量词的使用范围是接近的,如“根”和“条”。

同一事物的集体和个体量词误用是指两个量词都是指同一事物的,但是表达的含义却不一样,留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区分清楚,例如“一棵树”和“一排树”。

(三)量词使用过程中的遗漏量词在使用过程的遗漏主要是指留学生在行文造句中无意识地遗漏了量词,由于留学生的母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语法现象,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容易遗忘。

其次,有可能留学生受到了汉语口语的影响,把一些部分人口语习惯省略的量词也省略了。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量词的偏误分析量词在汉语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词类,汉语里的量词数量十分丰富并且种类繁多。

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中往往缺少量词的对应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易出现偏误的词类之一。

本文试通过分析留学生学习量词时产生的偏误类型,总结量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此来对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标签:量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再次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西方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

而对于留学生尤其是对母语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缺少量词对应成分的留学生来说,汉语量词的学习无疑是一个重难点。

汉语中的量词主要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又包含大量的同音、同义量词,使得汉语学习者难以分辨。

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偏誤问题,解决这些偏误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量词偏误类型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动量词表示发生的时间总量和动作次数。

黄廖本的《现代汉语》中对汉语量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

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使用量词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量词缺失量词缺失是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常出现的一类偏误。

学习者们往往会将名词和数词直接搭配,缺少量词,造成了句子不完整,句意表达不准确。

例如:(1)因为跑得太快,我丢了一手表。

(2)茶几上放着三苹果。

(3)他在琳娜家吃饭,喝了五啤酒。

这三个句子均为量词缺失的现象,例1中“手表”受量词“只”修饰,应为“一只手表”;例2中“苹果”受量词“个”修饰,应为“三个苹果”;例3中“啤酒”受量词“瓶”修饰,应为“五瓶啤酒”。

产生此类偏误的汉语学习者一般来自母语中没有量词或量词数量较少的国家,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一只手表”的表达为“a watch”,“三个苹果”的表达为“three apples”,“五瓶啤酒”的表达为“five beers”,都是数词与名词直接进行搭配,没有与量词相对应的成分。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接触并学习汉语。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量词作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色,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往往是一大难点。

量词的使用不仅涉及数量表达,更与名词的搭配、语境的选择等密切相关,因此,量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过程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我们将对量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偏误案例,总结常见的偏误类型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剖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母语负迁移、教学方法不当、教材编写不足等方面。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汉语教师更有效地进行量词教学,提高学习者的量词使用准确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质量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量词。

二、量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用来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或程度。

量词在句子中常常与数词结合使用,形成数量短语,对名词或动词进行修饰和限定。

因此,量词在汉语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量词的基本功能是表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的次数。

比如,“个”是表示个体事物的单位,如“一个苹果”;“次”是表示动作的次数,如“去了一次北京”。

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量词可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搭配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张”既可以表示纸张的单位,如“一张纸”,也可以表示平面的单位,如“一张桌子”。

物量词:物量词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根据所修饰名词的不同,物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等。

例如,“个”是个体量词,“双”是集合量词,“半”是部分量词,“瓶”是容器量词,“碗”是临时量词,“米”是度量衡量词。

动量词:动量词主要用于表示动作的次数或时间的长短。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语法、词汇、语音等多个方面。

在习得汉语量词时,英语母语者往往容易出现偏误,这不仅仅是因为汉语的量词系统和英语不同,更因为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造成的。

本文将从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的角度出发,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在汉语中,量词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语法现象。

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是特殊的,起着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量词的概念在英语中也存在,但在使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英语中缺乏类似的概念,因此在学习汉语量词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会面临一些困难。

英语母语者经常会在使用汉语量词时出现语法的偏误。

在英语中,名词本身并不会受到数量的限制,因此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往往会直接使用名词来表示数量,而不是使用量词。

“一个朋友”在汉语中应该是“一位朋友”,“两个书”应该是“两本书”。

这种偏误可能源自于英语中名词前通常不加量词的习惯,但在汉语中是必须的。

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时可能会出现语义的偏误。

汉语中的量词不仅仅是用来表示数量,还包含了一定的语义色彩。

“一杯水”和“一把米”中的量词“杯”和“把”不仅仅表示数量,还隐含了水和米这两种物品的特性和性质。

英语母语者往往会直接用数量词+名词的方式来表示数量,而忽略了汉语量词的语义特点。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时可能会出现习惯上的偏误。

在英语中,数量词和名词之间的搭配是比较灵活的,而在汉语中,不同的名词通常要使用不同的量词,这对英语母语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些困惑。

“一本书”和“一条鱼”中的量词“本”和“条”是根据不同的名词来选择的,而不是随意搭配的。

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量词时,很容易将这些搭配的规律忽略掉,导致偏误的出现。

解决这些偏误,需要英语母语者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

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熟悉汉语中量词的用法。

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汉语量词偏误分析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周丽华,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

摘要:本文从总体研究、小类及个别量词研究、国别研究这三个方面对汉语量词偏误分析进行综述,以期为有志于从事汉语量词研究的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量词;偏误分析;第二语言;对外汉语自20世纪80年代,国外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被引入我国学术界以来,偏误分析便成为了众多从事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词类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出现的最基本的偏误类型,而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独有的一类词,因其数量繁多,且与其他词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搭配关系,故成为了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偏误最多的词类之一,因而众多从事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在量词偏误分析这方面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根据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http://)及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收集来的“量词偏误”相关文献30篇,分为总体研究、小类及个别量词研究、国别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给有志于从事汉语量词研究的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们一个参考。

一、总体研究在关于量词的偏误分析中,总体研究的文献共有8篇。

唐淑宏(2005)比较详尽地总结出了外国留学生使用量词的五大偏误类型,并从教与学两方面对量词习得提供方法,提出了分阶段的教学策略。

郭晓沛(2006,2007,2008)三年里,首先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和偏误分析,探讨外国人习得汉语量词出现偏误的原因,并提出教学对策和建议。

然后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初、中、高级八个语言班的汉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汉语水平越来越高,量词的正确率也越来越高,反映出中介语随着学习的发展而逐渐向目的语正确形式靠拢这样一个规律。

最后作者基于此份调查总结出偏误出现的原因。

过国娇、王文丽(2006)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在使用量词时常见的五种偏误类型,并在分析某些偏误类型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四方面的原因,此外还从教师、教材、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纠正偏误的教学策略和建议,为攻破量词教学这一难点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一、量词的定义及类型我国汉语本体研究中,各家学者对量词研究的角度不同,量词的定义及分类因而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量词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量词的数量不断增多,对量词的研究也逐步完善,量词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立的词类,不仅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其语法、语义特征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由于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相对连续的体系,量词在实现计量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名词的词类标记。

目前,对于量词的类型还没有统一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对量词划分的角度及标准不一,所划分的量词类型也会有所差别。

吕叔湘把量词分成9类。

分别是: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自主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

胡裕树先生将量词分为三组:第一组如尺、寸、斤、两、公斤等,这是用来修饰限制名词、形容词的。

第二组如个、只、件、条等,这组量词是修饰名词的。

第三组如:下、次、遍、趟等。

这组量词是用于修饰动词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偏误分析1、“个”的泛化偏误“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量词,使用的频率极高,外国留学生在使用“个”时,极容易产生不顾词语搭配、句法等的滥用和误用,这种偏误严重影响了句子的准确性。

如我会说两个(种)外语,一个(种)是英语,一个(种)是汉语。

那个(张)脸是满脸皱纹的一个老妇人的脸他们三个人一起挖一个(口)井。

从以上的偏误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由于对汉语的量词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个”是计量使用的,因而常常忽略了汉语的形象搭配及不同量词的确切意义。

如“脸”是用“张”来修饰的,而“井”用“口”来修饰则更具形象色彩。

2、同音异形量词的使用偏误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异形量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常常出现偏误的地方,如“颗、棵、课”,“幅、副”等,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留学生对量词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在书写及量词的意义理解上还不够充分。

对外汉语教学中物量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物量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件 、 , 时物 量 词 , “ 、 、 ” 本” 临 如 头 口 桶 以 及 计 量 物 量 词 . “ 、 、 ” 。物 如 尺 丈 斤 等
量 词 不 能 单 独 做 句 法 成 分 . 常 与数 通
中 的难 点 和 重点 。
本 文 以 对 外 汉 语 量 词 教 学 作 为
出 发 点 , 《 语 水 平 等 级 标 准 和 等 以 汉 级 大 纲 》 以下 简称 《 ( 大纲 》 中 的 4 ) 6个 甲级 量 词 和 《 初级 汉 语 课 本 》 参 照 , 为
“ 上 有一 个 画 ” 墙 : “ 园 里有 一 个 狗 ” 校 ; “ 有 一个 马 ” 我 殊 不 知 这 四 个 名 词 需 要 四个 不

留学 生 出 现 物 量 词
为 印欧 语 的学 生 来 说 , 为 汉 语 中 量 认 词 的 使 用 是 奇怪 且 不 必 要 的 . 即使 老 师 告 诉 他 应 该使 用 量 词 . 也 会 百 思 他 不 得其 解 。
“ok 前 只有 一 个 冠 词 … , 朋 中文 bo ” a’而
表 达 时 . 语 学 生 就 会 很 困惑 为什 么 英
要加 一 个 “ ” “ ” 。再 比如一 个 本 在 书 前 来 自说 西 班 牙 语 的 国家 的 学 生 . 习 学
而 母 语 中 没 有 所 造 成 的 介 人 性 干 扰 等 原 因 . 得 留学 生 在学 习 目的 语 时 使 常 常 出现 错 误 。量 词 就 是 留学 生 学 习
行 之 有效 的量 词教 学 对 策 , 留学 生 使
能 够 更 好 地 理 解 和 掌 握 汉 语 中 这 一 独 特 的词 类 , 为 对外 汉 语 量 词 教 学 并 积累经验。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名量词习得偏误研究中期报告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名量词习得偏误研究中期报告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名量词习得偏误研究中期报告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名量词的习得中存在的偏误,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本次报告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初步结果。

一、研究背景名量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

名量词不仅可以表达数量、计数,还可以表达基数大小、比较和描绘等意义。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正确使用名量词是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研究发现,许多留学生在名量词的习得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误用“个”、“只”、“条”等量词,句子中缺少量词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深入了解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名量词的习得中存在的偏误;2.分析留学生产生名量词偏误的原因;3.提出针对留学生名量词习得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问题:1.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名量词的使用中存在哪些常见的偏误?2.留学生产生名量词偏误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有效地教授留学生正确使用名量词?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问卷调查本研究将设计一份名量词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留学生在名量词使用方面的错误和问题。

2.语料库分析本研究将收集并分析留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的语料库,针对留学生常见的名量词偏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留学生使用不同名量词的频率、上下文语境等因素。

五、初步结果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问卷调查,并初步分析了结果,主要发现以下几点:大部分留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个”、“只”、“条”等名量词,但在表达数量较大,或者涉及不可数名词时仍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华语和非华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使用名量词方面也存在差异。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语料库分析,深入研究留学生在名量词使用中的偏误及其原因,同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汉语学习者量词“个”习得偏误研究

汉语学习者量词“个”习得偏误研究

汉语学习者量词“个”习得偏误研究
1.义项偏误:学习者可能会将“个”作为一个泛指量词使用,而忽略
了它具体的义项。

例如,他们可能会误用“个”来计量人或物体,而不是
使用更合适的量词。

2.量化范围偏误:学习者可能在使用“个”时错误地估计了量化的范围。

他们可能会过分使用“个”,或者不足以使用“个”进行正确的量化。

3.语法结构偏误:学习者可能会在使用“个”时犯语法错误。

他们可
能会错误地使用不同的语序或语法结构,导致句子不通顺或不符合汉语语
法规则。

4.语用偏误:学习者可能会在使用“个”时犯语用错误。

他们可能会
使用不恰当的语气、语调或语境,导致交流不清晰或不得体。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料库数据、实地调查和语言测试等方
法来研究这些偏误。

通过了解学习者在使用“个”时的困难和错误,可以
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建议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量词。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数量词存在偏误的现象,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数量词在汉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和多少,因此在语言交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汉语数量词的使用方式和逻辑与英语有所不同,因此在习得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误。

本文将对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数量词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英语母语者更好地习得汉语数量词,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数量词的分类及特点汉语中的数量词主要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

基数词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和多少的词,如一、二、三等;序数词则是用来表示次序和顺序的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汉语中的数量词还有一些特点,如“个”、“只”、“条”等量词的用法,这些用法在英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因此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学习汉语数量词存在一定的挑战。

1. 第二语言迁移的偏误第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了母语语法结构对目标语言语法结构的干扰。

在学习汉语数量词时,英语母语者往往会产生母语迁移的偏误,例如直译或借词现象。

英语母语者容易将单数的量词“a”直译成“一个”,而将复数的量词“some”直译成“一些”,造成了语言的不自然和错误的使用。

汉语数量词的使用逻辑与英语有所不同,这也容易导致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数量词时产生偏误。

在英语中,表示数量的词通常在名词的前面,而在汉语中,数量词通常在名词的后面。

这种语言逻辑上的差异容易导致英语母语者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词时产生错误。

3. 非语言因素引发的偏误三、教学建议1. 强调语言逻辑的差异在汉语数量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强调汉语数量词的使用逻辑与英语的差异,让学习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汉语数量词的使用规则,从而避免因为语言逻辑的差异而产生偏误。

2. 注重语境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语境的训练,引导学习者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灵活地运用数量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数量词的用法。

近十年汉语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语量词偏误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语量词偏误研究综述作者:刘春燕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8期刘春燕内容摘要: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自汉语教学开展以来就有诸多量词偏误分析的研究,但该领域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仍存在许多困难。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量词偏误研究成果,从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成果入手做出归纳和总结,探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量词偏误领域的发展做出讨论。

关键词:量词偏误类型偏误原因教学策略量词是用来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同时又是一大重点和难点。

由于受环境,文化,认知机制以及量词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偏误,影响了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偏误分析就是针对学习者在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汉语量词的偏误研究成果,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探讨了该领域研究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就如何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新发展提出粗浅建议。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近十年有关汉语量词偏误研究的文献不在少数。

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学者更多地选择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

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

苏永锋(2012),王晓燕(2015),李莉雅(2014)分别对保加利亚,中亚,俄国的学习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何大力(2018)研究了阿尔及利亚、约旦、也门、苏丹、埃及等国家的偏误状况,可以说是弥补了量词偏误的空白。

由此可见在研究对象正在多样化。

1.2研究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推进,所采取的方法也更加科学。

基于语料库资料收集等方式正在逐步减少,而以调查和实验为基础的定向性和实质性研究正在增加,菜美卿(2012),曹美爱(2017)等通过实证研究分别对泰国和缅甸的学生偏误进行了分析。

另外其他学者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更精确和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因此,研究方法正在逐渐成熟。

2.研究成果近几年随着“汉语热”的出现,针对量词偏误研究的成果在不断增加。

汉语学习者名量词学习的偏误及思考——以量词“条”和“件”为例

汉语学习者名量词学习的偏误及思考——以量词“条”和“件”为例

汉语学习者名量词学习的偏误及思考——以量词“条”和
“件”为例
傅子涵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交流版》
【年(卷),期】2022()2
【摘要】量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类之一,它不仅是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点,也是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的难点。

从偏误分析的角度,以量词“条”和“件”为例,通过对“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它们作为量词出现的语料的收集和整理,我们能够较好地去分析学习者在习得量词“条”和“件”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及成因,并针对学习者出现的偏误及偏误的原因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和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

【总页数】3页(P0106-0108)
【作者】傅子涵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数词、量词、数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r——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
2.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
3.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只”、
“条”、“头”、“匹”偏误分析4.俄语区汉语学习者数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5.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以量词“头”“匹”“条”“只”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量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对于表达事物的数量和计量单位有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量词的运用、特点、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汉语中,量词的使用非常普遍,且具有独特的语法特征。

通过对量词的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量词研究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量词的运用和特点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量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语法功能。

首先,量词可以起到修饰作用,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计量单位,如“一个人”、“一斤苹果”等。

其次,量词还可以起到结构作用,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如“三本书”、“五斤大米”等。

此外,量词还具有表达主观态度和情感的作用,如“一群疯子”、“一把辛酸泪”等。

在量词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量词的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分类方面,量词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词等几类,如“个、只、件、群”等。

在语义方面,量词可以表达事物的数量、度量衡和时间等意义,如“亿、岁、秒、小时”等。

在语法功能方面,量词可以与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也可以作为修饰语修饰名词。

尽管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量词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量词的分类和语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其次,对于量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效果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此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的量词和量词用法也需要及时跟进和研究。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对于量词的分类和语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讨,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量词体系。

其次,需要加强对于量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效果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量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此外,随着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量词研究的重要方向。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

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汉语个体量词作为汉语语法体系中的一个独特部分,其认知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个体量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形态和语义特征,对于表达名词的计数、度量、修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汉语个体量词的认知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文章首先将对个体量词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汉语中的基本用法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将回顾和总结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分析不同理论在解释个体量词认知过程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文章将展望汉语个体量词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汉语个体量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汉语个体量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计量和描述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数量或特征。

它们通常与数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汉语个体量词的使用丰富多样,反映了汉语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确性。

汉语个体量词的基本概念是指其作为语言单位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量词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词汇地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个体量词作为量词的一种,主要用于计量个体事物,如“个、只、条、张”等。

它们与名词的搭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不同的个体量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修辞效果。

汉语个体量词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量词所修饰的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将个体量词分为动物量词(如“只、头、匹”等)、人体量词(如“个、位、名”等)、植物量词(如“棵、株、朵”等)、器物量词(如“件、个、张”等)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不同个体量词的使用范围和搭配规律。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和语义关系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偏误研究综述孙晓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量词偏误研究综述孙晓(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

本文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量词;偏误;研究综述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色词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量词偏误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一些成果。

下面笔者即对量词偏误类型、量词偏误产生原因、量词偏误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量词偏误类型研究不同学者通过自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偏误类型。

该文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46个甲级量词和《初级汉语课本》中的量词为调查内容,采取“打撒网”式的搜集,对留学生的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量词偏误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研究范围内的量词偏误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一)量词“个”的泛化有的留学生企图找“捷径”,他们发现一个“万能”量词“个”,因此,不管是什么名词,其前面都要放一个量词“个”。

使用这种交流方式,中国人能够听懂,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巧妙”的方法,而是一个“取巧”的方法。

靠这种方法,学不到标准的汉语,只能打打马虎眼而已。

一般地说,汉语的名词都有它固定的量词的搭配。

因此,不能随便给它配上量词“个”。

而且,量词运用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达细腻感情的修辞作用,这是量词的主要功能之一。

比如“一轮明月”和“一弯新月”说的都是月亮,但是前者说的是圆月,所以用量词“轮”;后者说的是月牙,所以用量词“弯”。

如果都用量词“个”来描写,“一个明月”、“一个新月”就没有形象意义的区分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不知何为正确的量词时用“个”,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个”比没有量词强。

对此,我们一方面是无奈,另一方面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适度宽容。

(二)同音异形量词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量词时,在遇到同音异形量词时,特别容易出现偏误。

如“棵、课、颗”、“副、幅”等。

在调查学生的考试试卷中,要求学生填写量词,便出现了“一颗/课树”这样的偏误。

由于汉语量词十分丰富,用法又非常复杂,同音异形量词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遇到同音异形量词时出现偏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三)意义相近的量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两个量词的意义十分相近,留学生就极易出现偏误,如“根”和“条”这两个量词都是用于长条形的事物,因此这两个量词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四)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在调查中,如果指称同一事物既有个体量词又有群体量词,就极易出现偏误。

如指称“树”的量词可以有“棵、行、排、片”等,于是就出现了“我昨天买了一行树”这样的偏误。

(五)未用量词或乱用量词当遇到较难或者没有学过、没有把握的量词时,很多学生采取了回避策略,往往对调查问卷上的练习不填,或者在需要填上量词的位置上填上一个字,和前面或后面的字组成一个词或短语,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告诉学生要用量词填空。

可见,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量词的概念。

也有的时候,在不该用量词的时候,留学生却偏偏用上了量词。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沛在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中将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量词时发生的偏误分为以下几类:1.量词“个”化现象2.同音异形量词易出现偏误3.使用范围相近的量词易出现偏误4.指称同一事物个体和群体的量词极易出现偏误5.该用而未用量词或不该用而乱用量词。

这个结论与前文唐淑宏相近。

陕西师范大学张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3]中的偏误类型总结,结论与上文相似,但认为泛化现象不仅限于“个”,也有其他一些名量词的泛化。

比如:有的学生知道“本”和“书”搭配,就把“本”泛化到所有和书籍沾得上边的东西上,于是就出现了“一本报纸”。

还有学生把“件”泛化到所有的衣物上,就有“一件裤子、一件帽子、一件裙子”等。

该文除了总结出与上文类似的类型外,还总结了“不同国情和民族习惯引起的量词使用偏误”,认为不同的国情和民族习惯常常也会引起量词使用偏误。

例如初级阶段测试卷中“那时我们都不到20岁,正在东北的一()大学读书。

”很多学生没有选“所’,选了“家”。

汉语用“家”来计量企业单位,很多学生可能把“学校”看作企业单位,所以选了“家”,这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所致,我们知道在国外很多“学校”是私人的,有点企业的性质。

还有“这()牛奶”,哈萨克斯坦学生普遍填的是“碗”,这是该民族用碗喝牛奶的生活习惯的一种表现。

中级阶段测试卷中的“一碗()”,一些韩日学生就没有选择B“茶”,在他们的风俗习惯里,“茶”很少被倒在“碗”里。

四川大学李月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4]中认为偏误类型可以大致分为:(1)量词的泛化。

尤其是汉语中的常用量词“个”,很多学生把它当成是万能量词;(2)受同音量词的影响而导致的偏误;(3)添加失误。

不该用量词的地方用了量词;(4)选择失误。

对于同一个名词,有不止一个量词可以搭配的情况下,没有搞清楚这些量词的使用条件,因而用错了量词;(5)语义干扰。

没有分清近义量词的区别。

北京语言大学雷彬(伊朗)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5]中将学习初级汉语的伊朗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大致分为:1因某些量词意义相近而误用;2因某些量词同音、读音相近或字形相近而误用;3因受波斯语影响而误用;4因受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而误用;5.因汉语名词意义相近而误用。

可以看出,此结论与上文各学者结论有所不同,这里的结论主要适用于分析伊朗留学生量词使用偏误,更有针对性。

由此可见,对量词偏误类型的分析,大都结论相似,旨在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类型,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二、量词偏误产生原因唐淑宏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1]中认为量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老师“教”的方面和学生“学”的方面。

(一)“教”的方面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量词时,既不知道怎么用,又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常常出现量词偏误,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老师的“教”。

其中包括教师自身问题、课堂教学安排问题、教材编写不当等几方面。

1.教师自身问题在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对外汉语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还没有培养出一支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汉语教学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对于量词教学而言,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量词的定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课文讲解中,遇到量词时,只是指出哪个是量词,有时甚至连量词属于哪种类型都不说,更不用说讲解量词的文化底蕴、量词的历史演变、量词的修辞作用及色彩意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诚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理论,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就可以不关心语法,不学习、不研究语法理论。

2.课堂教学安排问题(1)理论讲解教材对量词的解释主要偏重在语法功能,而教师的传授也集中在语法的讲解,没有意识到量词的实际运用功能,强调的是量词的语法功能,即“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形式,对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选择没有说明。

虽然在课后附有大量的练习,但没有指明其中的规律,另外练习多停留在有限的几组“数+量+名/动+数+量”的搭配上,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

(2)语境练习教师教授量词的方法主要以机械性记忆为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教师的辅导下练习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

所谓记忆性练习,也称巩固性练习,如填空、朗读等。

这种练习方式,可以使学过的词汇和语法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需要重视而又难以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在练习中出现,让学生反复操练,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但是这种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关于量词的问题。

(3)习题安排量词的习题安排多是替换性练习题,只限于“数+量+名/动+数+量”结构的记忆强化,而较少对量词辨析,有限的量词选用习题是综合填空。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光讲结构是不够的,还要作语义解释,要说明该格式中量词与名词或动词的语义关联,这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加深学生对量词的印象,对量词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4)考查测试要定期地进行考查测试,检查学生掌握量词、运用量词的情况,方式有多种,如试卷测试、口语测试等等。

而现阶段的量词教学主要集中在试卷测试上,这并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掌握量词的情况,在机械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接受了机械的记忆方法,又采取了机械的考试方式来完成量词的教学。

3.教材编写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留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教材,但是教材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是重大的,不容忽视。

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部分关于量词的解释非常少,有的教材根本没有涉及到量词。

有的教材虽然涉及到量词,但很不完全,联系也比较少。

可以说,仅靠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对量词的处理情况,是无法达到掌握和熟练使用量词的要求的。

(二)“学”的方面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向外国留学生传授汉语文化知识和语言机能的教学活动。

教学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年人或接近成年的人,只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去习得。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已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母语的干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母语的干扰作用比较大。

在韩国语中,量词并没有独立的名分,量词只是名词的一个组成部分。

韩语的量词在某些方面与汉语量词有交叉之处,有些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在汉语和韩语中是一致的。

作为交叉的地方应该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

2.目的语的干扰留学生把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这种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常见。

如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量词“个”的用法,并且知道量词“个”的用法非常广泛,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替代其他量词。

在实际运用中,进行类推,在很多不能用“个”的时候也使用了量词“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量词的学习和掌握。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沛在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2]中也总结了产生量词偏误的原因,认为造成现代汉语量词习得偏误的原因,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