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王乔
优点:
1、教学设计环节完整,重难点突出。
教学层次特别清楚。
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2、目标定位准确。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边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等。
4、注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读,自主分析。
5、修改文章的训练。
在进行说与写的训练后,又进行了修改文章的训练,这样的练习过程可以感悟到用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感悟到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这就能够帮助学生从不时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句子去体会叶老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他的平和。
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不足: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
2、字词训练不够到位。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
建议:
1、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相互提醒,然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选择几个字进行写字指导
2、如体会两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对比朗读,或者先把这部分先放一放,先学习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部分,再回过头去体会,学生可能会更易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孙莹点评: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李怀源(本课获得特等奖,实录由吴琳整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登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登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课反思那片绿绿的登山虎评课意见孙小杰《那片绿绿的登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收成颇丰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可谓表率的文品和人品。
孙教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孙教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白得,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登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一、开头孙教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登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登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要紧意思。
二、了解课文大意后,孙教师又提问“那什么缘故要以《那片绿绿的登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述登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述登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专门清楚。
通过读明白得其深刻含义,冲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登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
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讨,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孙教师能深切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置,斗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楚,教学目标的达到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确实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依照语言的特点,有偏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吴教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沛的朗诵课文的时刻,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窗们自由地朗诵课文,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述登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明白得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及反思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
“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四年级《那片绿绿爬山虎》评课稿
四年级《那片绿绿爬山虎》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袁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袁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注重生字新词的教学,不但掌握了字的音和形,还掌握了意,并学会正确的运用这些词。
三、重视重点词的理解。
如“密密麻麻”“春风拂面”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入地在理解句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了叶圣陶的慈祥和平和。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袁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几件事以及找出叶圣陶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建议: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点浅薄的看法。
课文除了要体会叶圣陶的慈祥、平和以外,也应该体会作者能够见到叶老的喜悦心情,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可以通过“燥热仿佛一下子减轻许多”“阳光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跳跃”来体会作者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绿绿的爬山虎》评课报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看完向老师教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很多,向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给了我很大启发。
首先,向老师的这节课抓住了文体特征,很好地给叙事性文体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
向老师首先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注意到虽然同样有对爬山虎的描写,但两篇文章的文体完全不同。
写作方法也就不同。
其次,字词指导扎实,学生理解和记忆深刻。
这节课向老师重点指导了“虎”“删”字的写法和理解。
抓住“虎”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笔和利用古文字理解“删”字,不仅学生理解和记忆深刻,同时也感受到我们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理解“楷模”这一文中关键的词语时分别利用了“楷树”和“模树”的图片,然后分别联系他们的象征意义,进而再来理解“楷模”一词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不仅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通过这个词过度到对文章的理解也非常自然,真可谓一举多得。
再次,对文章人物“叶老”形象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面到精神,使学生对人物感受深刻。
叙事性文本重点之一就是把握人物形象。
向老师通过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让学生对叶老有初步的印象,再联系事件补充相关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对“认真”和“平和”有了更深体会,也使叶老的形象真正丰满起来。
同时所有这些都没有离开文本,而是在一次一次深度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
最后,这节课老师真正做到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着下自主学习,老师在学生学习基础上总结方法。
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通过这节课从向老师身上学习到很多,希望今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反思并加以运用。
26那片绿绿爬山虎教学评语
26那片绿绿爬山虎教学评语第1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删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走进校园突然发现校园中的绿色明显减少了,原来是冬天来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师生感情朗读)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
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
(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
江苏苏州人。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大声读)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2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2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1今天我到区实验小学听了林晓春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整堂课老师就抓住课文的两个片段来组织教学 A 教学片段: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B教学片段: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下面我就以教学片段A来对这节课做一个评析。
A 教学片段学生反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当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的目的和要求都不同,老师始终以学生的见解来组织教学。
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叶老在灯光下为我修改作文。
教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教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在这时适时的介绍叶圣陶。
此时的介绍选择的时机真好,相信听课者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叶老,是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教师的聪明之处,我们要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予以解惑,那掌握的才是永久的。
接着是练笔肖复兴愣住了,那他会想写什么呢?写下来。
林晓春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是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
可以在反馈中得到证实,学生写下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
可见学生已经走进课本,走进肖复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林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以学生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这是我们课改的追求。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课前)师: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点评:课前谈话多是谈论师生之类,往往离题很远,离语文很远。
好的课前谈话就是要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语文的方法有意义上的关联。
本课的课前谈话从《爬山虎的脚》谈到叶圣陶,这些都与上课的内容紧密相关,既可以勾起学生的回忆,又能通过谈论叶圣陶,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更丰富的认识。
(上课)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
“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了,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不符合标准。
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角度来说,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在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
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点评:教师对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确实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师出示词语: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领读、齐读)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
(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师:“眼帘”指的是谁的(眼帘)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评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评价潍坊市昌乐育才双语学校四年级组我们听了滕海青老师的课,感觉如沐春风,给人亲切,平和的感觉,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欣赏一幅情意绵绵的画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滕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叶圣陶的认真、平和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新课伊始,耿老师以猜谜导入,引出谜底“爬山虎”,让学生欣赏画面,这是什么样的爬山虎?学生回答绿色的、墨绿的、绿油油的、嫩绿的……从而引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在猜谜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在语言文字的字词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命题才有新引力。
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而有效。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
她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学习“删”字和“堪称楷模”,学生在汉字的演变历史中了解了删的来历和意义。
通过理解“堪称楷模”引出了文中的那段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及文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三、关注文本,重点学习叶老先生为我批改作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滕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叶老先生是怎样帮我修改作文的?”“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优质文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201X年11月26日湖南省小语协会“以学为中心”教学方式评课议课比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有缘在这儿相聚,有幸在这儿交流。
我评价的是李恋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的教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环节进行学习,做到过程明了、目标明确,师生间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
李老师这堂课亮点较多,最重要的是她从“以学为中心的”角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一、学什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
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学生学会了理解和运用“一丝不苟、堪称楷模、质朴”等词语;从技能方面看,学生学会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从情感态度上看,学生懂得了作文先做人,要做质朴认真的人。
教师还强调了课堂上要注意倾听等习惯。
可见,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什么”方面做了精心取舍,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怎么学?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灵活的。
1、自主中学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以多媒体出示自学方法和设计的学习卡为载体,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学习时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朗读中学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有学生的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也有教师的范读。
特别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题时,运用引读的方法,教师先引:当肖复兴第一部作品问世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生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师再引:当肖复兴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学生再一次有感而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在引读中轻松地突破了作者为什么用“爬山虎”为题这个学习难点,值得借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
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本。
张红梅老师在执教中,叙事性文体的特征,许多环节得以体现。
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我认为,张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导入环节,明确文体。
向老师在导入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拿《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比较,让学生知道,《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事。
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文是一片写事的文章。
这就为下一步针对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高效。
首先,张老师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训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删”字的学习,首先张老师课件出示古字“删”,让学生认识。
然后教师讲解,古时候,人们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
所以这“删”字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最后通过组词“删除”、“删去”、“删改”,进一步了解“删”的意思。
张老师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此举堪称一绝。
再如“楷模”一词的学习,可谓独具匠心。
张老师在学生认读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然后教师边课件出示楷树的图片边讲解,引出万世之表孔子。
进而课件出示模树图片,引出模树是各种树的榜样。
学生既对“楷模”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对理解下文“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句话,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三、从文入手,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和叶老先生的哪几件事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脉,了解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文章,读了让人感动、深思。
课文叙述作家肖复兴小时候把自己的习作让大作家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事。
从中可看出叶圣陶的认真负责以及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让“我”即小肖复兴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
孙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讲解,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孙老师话语生动亲切,授课过程清晰明了,条理清楚。
学生学有所获,并能从课文字里行间体会到所舒情感。
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角色共鸣,如情入境。
课文围绕“我”把习作给大作家叶圣陶修改,那红色的修改符号,用字的准确,语句的规范,文章具体感人。
通过叶圣陶的修改,使“我”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影响了“我”的一生。
孙莹老师对文中语句间所蕴含的人物情感上处理得相当成功。
她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感受到叶圣陶爷爷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叶老的慈祥、认真、平和、温暖,令人如春风拂面,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孙莹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读得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理解深刻、透彻。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
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起着“引路人”的作用,孙莹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我”跟叶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最后拓展延伸,加深巩固。
课文最后,孙老师提出了“怎样写出好作文”并出示病句让学生修改,这样让学生知识得到巩固加深,成功完成教学重难点。
今天听了纪相钊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纪老师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落实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所写的两件事。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安排了两个板块的学习内容:
第一板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作文,“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
第二板块:叶老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
叶老平淡的言语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总的来说,纪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演绎了本色语文的内涵。
我讲两点:
今天有幸聆听了胡老师执教的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无论是老师的语言,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令人佩服,让我受益匪浅,同被胡老师的“朴素中流淌着美丽,简单中演绎出精彩”艺术魅力所折服。
在这节课中胡老师落实了《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教育理念,《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在语言素养中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点,往往学生不能连贯地说,不能准确地说,思维和表达达不到一致。
但在胡老师的课堂上她巧妙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做到了得心应手。
下面就自己对这节课中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这方面谈谈自己观课后的感受。
一、媒体出示字词,引导学生说。
由于“曲”有两种读音,也便有多层意思。
胡老师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曲线”这个词,将“曲”分成了两组,即“qū”“qǔ”,分别通过媒体呈现了这个字的多层意思。
在教学中孙老师并没有直接去告诉“曲线”中“曲”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去查看字典理解这个字词的意思,而是将“曲”字的解释罗列好,这是有利于提供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说出“曲线“中“曲”的意思,从而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并且老师在将课文中有关描写“我”和叶圣陶的几个词分好了类,如描写“我”的“莫名其妙……”,描写“叶圣陶”的“平和……”等词,通过媒体呈现,这样可见老师在设计时目的是很强的,同学们在思考几秒钟之后,就很清晰地、很容易地将这两组词准确无误地分好了。
通过媒体出示字词的方式,引导了学生的说。
二、提供句式,让学生模范说。
在学生默读完课文之后,说一说课文写了“我”和“叶圣陶”之间发生了哪两件事,在学生交流部分时,有一学生说:“1到5段写了叶圣陶帮我修改文字。
”在这时胡老师便加以指导,要求同学们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位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简单而又准确地说出了四个字“修改文章”,有了这一句的模式,为下一位同学交流“我”和“叶圣陶”之间的第二件事就容易多了。
于是第二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准确地说出了第二件事:邀请做客。
我在想如果胡老师没有对第一位同学交流的第一件事进行指导的话,要求简单概括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下位同学能简单地概括出第二件事,那么也就没有这么好的课堂效果。
所以在我认为老师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着说,这样对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能让同学们用简单的、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图文相结合,让学生个性地说。
“密密麻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如果按照字典上的意义跟同学们说,他们也是不容易理解的。
于是胡老师将一篇修改一百多处的作文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有利于让同学从直观上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在同学们对“密密麻麻”的意义了解之后,胡老师让同学们从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作文中去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课堂中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认真的人;有的同学说叶圣陶是一个对我十分关心的人;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仔细的人。
同学们各抒己见,依据文本准确地谈出了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
其实这都是因为胡老师用了极好的方式让同学们去理解了“密密麻麻”,从这个词寻找到了突破口,让同学们通过这个词去感受叶圣陶的为人就自然容易了,水到自然成了,让课堂效果取到了最佳状态,这一方式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说,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值得去学习,去重视的,不容忽视的。
四、填补空白,让学生有序地说。
在同学们学习完第一部分内容之后,胡老师通过媒体出示了三句话:当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修改作文后,。
当我翻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这三句话的呈现是同学们对文本内容的一个回顾,看看同学们是否把接收到的信息能有序地表达出来,能否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
这一过程中同学们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有序而又正确地说出了答案。
这都由于孙老师在之前环节中抓得扎实,为同学们在此时的说做好了铺垫。
这一环节的实施,可说又是孙老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今天我听了潘晓云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整堂课老师就抓住课文的两个片段来组织教学A 教学片段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B教学片段: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下面我就以教学片段A来对这节课做一个评析。
A 教学片段学生反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当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的目的和要求都不同,老师始终以学生的见解来组织教学。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教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教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在这时适时的介绍叶圣陶。
此时的介绍选择的时机真好,相信听课者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叶老,是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教师的聪明之处,我们要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予以解惑,那掌握的才是永久的。
可见学生已经走进课本,走进肖复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潘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以学生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这是我们课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