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引言儿童的健康是国家和家庭的重要责任,儿童保健技术规范是保证儿童健康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保健措施,不规范的保健技术可能会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儿童保健技术的规范标准,以帮助父母和保健人员更好地关注儿童健康。
0-6个月婴儿保健技术规范婴儿饮食母乳喂养是婴儿最健康和最自然的饮食方式。
婴儿出生后尽量在1小时内进行吮吸母乳,每天喂养8-12次,每次喂养时间为10-20分钟。
如需配方饮食,请选择厂家推荐的奶粉。
婴儿不宜喝水,但可在1岁后开始适量饮用开水。
婴儿睡眠婴儿需要每天睡眠15-16小时。
应确保婴儿的睡眠环境安全、温暖、安静、干燥,床单、枕套、睡袋等用品应保持清洁,无污染、异味等。
婴儿护理保持婴儿常规清洁,每天换洗衣物、纸尿裤。
保持婴儿屁股干燥、清洁,使其避免出现尿布疹等问题。
及时涂抹润肤霜,避免婴儿皮肤过敏。
6个月-2岁幼儿保健技术规范幼儿饮食幼儿饮食应保证多样化,适量搭配。
奶类食品、鱼、肉、蛋、蔬菜、水果、面食等都应包含在饮食中。
同时,要保证食品新鲜、干净、熟透、安全。
幼儿运动幼儿需要适当的运动,可以参加一些室内或室外活动,如游戏,爬行,走路等。
幼儿的体力和大脑需要充足的休息。
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睡觉,保持短暂的午睡。
幼儿卫生幼儿应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洗手、清洁、及时换洗衣服等。
洗手是预防接触细菌、病毒和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家长要时刻监督幼儿的卫生习惯。
2-6岁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儿童饮食儿童的饮食应保证多样化、均衡,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为主要营养素。
丰富的食源可包括面包、米饭、粥、面条和配料,如肉类、蔬菜和豆类等。
儿童运动儿童运动应适量、合理,可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以及大脑神经的健康。
要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让孩子有足够时间去运动。
儿童卫生儿童的卫生措施应越来越自理,包括洗手、刷牙、洗头发等。
注意卫生习惯和环境整洁,定期做好家庭消毒,避免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一)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监测方法在健康检查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结合家长需要,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1),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并在“□”内打“√”。
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表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3)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
3.预见性指导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新生儿期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
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婴儿: 3、6、8、12月龄 1-3岁:1岁半、2岁、2岁半、3岁 4-6岁:每年1次
编辑版ppt
14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健康检查时间
结合预防接种时间或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在预防接种前进行,就诊环境布置应便于儿童先
体检、后预防接种 每次健康检查时间不应少于5~10分钟
性食品
肉、红肉
编辑版ppt
25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
出生<2000g: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喂养 出生≥ 2000 g:无高危因素者,首选纯母乳喂养 食物转换:不早于校正月龄4月龄
掌握正确的喂哺技巧:姿势、次数
处理常见问题:识别摄入不足、母乳性黄疸等
编辑版ppt
23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食物转换
建议开始引入为6月龄,不早于4月龄 第一阶段食物:谷类食物、根茎类蔬菜、水果 第二阶段食物:7~9月龄,肉类、蛋类、鱼类、
豆制品 注重进食技能的训练
编辑版ppt
24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测量:体重、体温 体格检查 指导:母乳喂养、护理、预防疾病和伤害等
编辑版ppt
9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立即转诊
体温≥37.5℃或≤35.5℃。 反应差伴面色发灰、吸吮无力。 呼吸频率<20次/分或>60次/分,呼吸困难,呼吸暂停伴紫绀。 心率<100次/分或>160次/分,有明显的心律不齐。 皮肤严重黄染,苍白,紫绀,有出血点和瘀斑,硬肿,脓疱达到5个。 惊厥,囟门张力高。 四肢无自主运动,肢体活动不对称;肌张力消失或无法引出原始反射。 眼窝或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尿少等脱水征象。 眼睑高度肿胀,结膜重度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耳部有脓性分泌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范围(一)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
(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二、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
1。
负责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
3。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二)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并实施辖区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2。
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
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4.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5.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
6。
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7.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0-6岁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修订]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一)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监测方法在健康检查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结合家长需要,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1),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并在“□”内打“√”。
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表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3)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
3.预见性指导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新生儿期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
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与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与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一)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监测方法在健康检查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结合家长需要,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1),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并在“□”内打“√”。
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表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3)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她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
3.预见性指导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新生儿期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
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与要求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与要求儿童的健康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确保0~6岁儿童的健康与成长,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家长以及社区应积极参与并遵循相关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与要求。
本文将介绍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的规范和要求,旨在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帮助。
一、早期儿童发展与健康评估0~6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儿童发展与健康评估是为了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供干预措施。
评估包括多个方面,如生长发育、认知与语言、社交情绪等。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业的儿童发展评估中心,提供全面的评估服务,以帮助儿童获得早期干预和有效的治疗。
二、定期健康体检定期健康体检是保障儿童健康的关键环节。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体检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视力、听力、口腔健康等方面的指标。
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具体的体检表格和标准操作规范,确保体检数据准确可靠。
三、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家疫苗免疫规划,0~6岁儿童应接种相应的疫苗。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管理系统,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服务。
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并按时接种疫苗,确保儿童的免疫力健康稳定。
四、健康指导与教育健康指导与教育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教育机构应向儿童传授正确的卫生习惯、营养知识以及安全常识。
医疗机构应制定健康指导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提高家长和社区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五、心理健康服务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重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同时,家长和教育机构应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爱。
六、应急救援与意外事故处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
相关人员应定期参加救护培训,熟悉处理常见意外事故的方法和流程。
家长也应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保证儿童的安全。
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
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
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范围(一)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
(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二、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
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二)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并实施辖区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2.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
4.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5.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
6.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7.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解读
三、内容与方法--健康儿童
3.经常给幼儿讲故事,并鼓励幼儿复述简单故事,教 幼儿说歌谣、唱儿歌、讲述图画,不断地丰富词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双脚交替上楼梯、走脚印、跳远等,提高身体 协调能力。通过画水平线、画圆形、扣扣子、穿鞋 子等,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2 画。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如叫名
字有应答,懂得挥手“再见”。
三、内容与方法--健康儿童
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学习扶着物品站立
3 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
玩耍,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增加模仿性游戏,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
4
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
三、内容与方法--健康儿童
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 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
三、内容与方法--健康儿童
预见性指导:
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应当以儿童心理行 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 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 育的预见性指导。
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扶腋下蹦跳;练
3
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
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三、内容与方法--健康儿童
8~12月
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
1 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转移其
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丰富婴儿语言环境,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PPT课件
学校支持
1 2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 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
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 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 与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
04
儿童心理保健的实施
家庭参与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和冲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 和谐的家庭环境。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如 不足是儿童心理保健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包括专业人员、设施和资金的 缺乏。
详细描述
由于儿童心理保健领域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许多地区和机构面临人员配备不 足的问题。此外,专门针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设施和资金支持也相对较少,这限 制了服务的提供和质量。
知识普及
总结词
提高公众对儿童心理保健重要性的认识是解决这一领域问题 的关键。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 引言 • 儿童心理保健的重要性 •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概述 • 儿童心理保健的实施 • 儿童心理保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案例分享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为确保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一套 系统的、科学的心理保健技术规 范。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 问题日益突出,需要专业的心理 保健技术进行干预和预防。
成功案例二:学校心理干预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一、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及要求
4、做好信息和服务衔接工作。指导和督促村级医疗机构做好儿童信 息收集和新生儿访视等工作,承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无能力 承担的新生儿访视服务。其他一级医疗机构根据服务能力和当地有关 规定提供相应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表-1
高危因 素
①母亲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 ②高龄分娩(分娩年龄初产>35岁,经产>40岁) ③母亲患有残疾(视、听、智力、肢体、精神)并影响养
育能力者
高危儿分类 A类 B类
√
母亲孕期患有TORCH感染
√
①母亲孕期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
②母亲孕期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糖尿病
√
17
二、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表-2
高危因 素
早产
高危儿分类
A类
B类
32至未满37周
小于32周
低出生体重
2000-2500g 小于2000g
足月小样儿
新生儿窒息 (宫内、产时或产后)
-——
√
Apgar评分7-8 Apgar评分小
分、宫内窒息
于7分
18
二、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随访1次,生后7-12个月至少每2个月一次)和生长发育评 估,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咨询、指导、早期干预和康复 训练,必要时根据病情需要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
26
二、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五)结案与转归 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并
按时转回基层继续进行系统管理。基层儿保门诊做好转 诊单的收存等后续工作。 (六)管理指标 高危新生儿漏筛率≤5%;高危新生儿转诊率≥95%;高 危新生儿规范管理率≥80%。
国家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国家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一)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监测方法在健康检查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结合家长需要,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1),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并在“□”内打“√”。
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表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年龄预警征象年龄预警征象3月龄1. 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2. 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人或物品3. 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笑4. 俯卧时不会抬头□□□□18月龄1. 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2.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3. 不会独走4. 与人无目光对视□ □□□6月龄1. 发音少,不会笑出声2. 紧握拳不松开3. 不会伸手及抓物4. 不能扶坐□□□□2岁1. 无有意义的语言2.不会扶栏上楼梯/台阶3. 不会跑4. 不会用匙吃饭□□□□8月龄1. 听到声音无应答2.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3. 不会双手传递玩具4.不会独坐□□□□2岁半1. 兴趣单一、刻板2.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3. 不会示意大小便4.走路经常跌倒□□□□12月龄1. 不会挥手表示“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2. 呼唤名字无反应3.不会用拇食指对捏小物品4. 不会扶物站立□□□□3岁1. 不会双脚跳2. 不会模仿画圆3. 不能与其他儿童交流、游戏4. 不会说自己的名字□□□ □。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纯母乳喂养
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无需添加水、果汁等液体 和固体食物
早开奶: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 一次吸吮
掌握正确的喂哺技巧:姿势、次数 处理常见问题:识别摄入不足、母乳性黄疸等
23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食物转换
建议开始引入为6月龄,不早于4月龄 第一阶段食物:谷类食物、根茎类蔬菜、水果 第二阶段食物:7~9月龄,肉类、蛋类、鱼类、
4
新生儿访视技术 等四个技术规范
2012年4月 颁布
5
技术规范的统一体例
目的 服务对象(管理对象) 内容与方法(管理内容) 工作要求 考核指标
6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进行相应的处理 减少新生儿家中死亡和危重症发生率 融入了对高危儿的特殊管理内容 促进纯母乳喂养 与其他新生儿卫生服务的衔接(预防接种、
豆制品 注重进食技能的训练
24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食物转换
6月龄
7-9月龄
10-12月龄
乳类 蛋类 肉类
定时(3-4小 时)奶量8001000 毫升/日 暂不添加
尝试添加
4-5次/日,奶量 约2-3次/日,奶量 800 毫升/日左右 600-800毫升/日
开始添加蛋黄, 1个鸡蛋
每日自1/4个逐渐 增加至1个
后改为400I U/d 预防超重铁剂2个月
29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活动期,VitD治疗
口服: 800 IU/d连服3~4个月或2000~4000 IU/d连 服1个月,之后改为400 IU/d
大剂量突击疗法:一次性肌注VitD 15~30万IU 1~3个月后口服VitD 400IU/d维持 大剂量治疗应监测血生化指标
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
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大余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编2019 年目录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江西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儿童高铅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 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维生素 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儿童期单纯肥胖症防治常规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与治疗共识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
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范围(一)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
(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二、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1务条件。
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
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范围(一)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
(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二、职责(一)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
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二)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并实施辖区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2.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
4.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5.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
6.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7.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较全1)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较全1)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较全1)儿童的健康和成长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儿童保健技术规范,以确保孩子们得到适当的保健。
一、儿童饮食健康规范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儿童饮食健康规范包括合理搭配营养,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饮食等。
首先,儿童的饮食应保持多样化,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次,家长应引导儿童培养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的行为。
此外,控制儿童的糖、油和盐的摄入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儿童睡眠规范良好的睡眠质量对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睡眠规范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稳定的睡眠时间和培养规律的睡前活动。
首先,儿童的睡眠环境应安全舒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减少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其次,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睡眠时间,确保每天都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最后,规律的睡前活动,如洗漱、阅读故事书等,可以帮助儿童进入睡眠状态。
三、儿童身体锻炼规范适当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免疫力增强。
儿童身体锻炼规范主要包括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和注意锻炼时的安全问题。
首先,儿童的身体锻炼应根据年龄和发育情况进行,不能过度或不足。
其次,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锻炼时的安全问题,保证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并避免受伤。
此外,儿童锻炼时应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四、儿童心理规范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规范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和支持,积极的情绪引导以及适当的心理干预等。
首先,家长和教育者应向儿童传递爱和关怀,提供温暖和安全的环境。
其次,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情绪,教导他们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
最后,当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和教育者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五、儿童疾病预防规范预防儿童常见疾病对于保障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0-6岁儿童保健管理制度
0-6岁儿童保健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 0-6 岁儿童的身心健康,规范儿童保健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 0-6 岁儿童保健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三条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儿童的体检、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工作。
第四条儿童保健工作应与预防接种、妇女保健等工作相结合,形成综合的保健服务体系。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儿童保健服务内容第六条儿童保健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 28 天内进行家庭访视,了解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提供喂养、护理等方面的指导。
2. 儿童健康体检:按照规定时间对 0-6 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听力、视力、口腔、心肺等项目的检查。
3. 生长发育监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生长发育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 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进行评估,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5. 疾病预防: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指导。
6. 健康教育:向家长宣传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档案管理第七条建立儿童保健档案,包括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儿童健康体检记录、生长发育监测记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记录、疾病诊疗记录等。
第八条儿童保健档案应按照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 15 年。
第五章质量控制第九条建立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儿童保健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条加强对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六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二条本制度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0-6岁儿童心理及情绪保健指导技术规范
0-6岁儿童心理及情绪保健指导技术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为0-6岁儿童的心理及情绪保健提供技术规范。
通过采取适当的指导措施,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其情绪的良好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有效的心理及情绪保健可以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对于未来的研究、社交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规范1. 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环境,提供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积极投入到儿童的生活中,提供充足的关爱和支持。
2. 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积极认同和支持儿童,与其沟通互动,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情感,树立正面的父母形象。
3. 注重儿童情绪管理: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需要逐渐培养和发展。
家长和教育者应通过正面的引导,帮助儿童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导他们适当的情绪调节技巧。
4. 提供适度的挑战和经验:儿童需要适度的挑战和经验,以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家长和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提供恰当的研究和游戏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认知和社会技能。
5. 推动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儿童天生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适当的研究材料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6. 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社交关系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培养儿童积极的社交技能,促进他们与同龄人的互动和交往。
结论以上所述的0-6岁儿童心理及情绪保健指导技术规范,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家长和教育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发展。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设计规范方案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一、背景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儿童面临各种各样的应试教育、亲子关系、身体健康等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的设计规范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法,帮助儿童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设计原则1.科学性:设计的技术需符合心理学原理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确保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培养自主性:技术设计应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效果评估:设计进程中要强调效果评估,通过分析评估结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4.保障隐私:设计时要优先考虑保护儿童个人隐私,确保设计方案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三、技术设计内容1.针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焦虑、自卑等,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
方案应综合利用认知调整、情绪管理、情景演练等技术手段,让儿童能积极应对并克服困难。
2.心理评估工具设计:设计儿童心理评估工具,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
评估工具应包括问卷、面谈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专业人士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问题。
3.心理干预技术设计:设计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干预技术,包括认知重构、行为调整、情感疏导等方面。
技术设计应做到简单实用,让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设计实施步骤1.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种类和现状,确定技术设计的方向和目标。
2.制定技术设计方案: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技术设计方案,包括技术内容、操作流程、数据保护等方面的规范。
3.技术实施:根据设计方案,开发心理评估工具、干预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并进行实施。
实施过程中要记录相关数据,用于效果评估。
4.效果评估:通过分析实施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评估技术设计的效果。
如有必要,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和调整。
5.宣传推广:将设计的技术方案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儿童和家庭受益。
五、总结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设计规范方案旨在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解决方案、评估工具、干预技术和数字化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一)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监测方法在健康检查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结合家长需要,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1),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并在“□”内打“√”。
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表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3)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
3.预见性指导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新生儿期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
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4)给新生儿抚触,让新生儿看人脸或鲜艳玩具、听悦耳铃声和音乐等,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2)1~3个月1)注重亲子交流,在哺喂、护理过程中多与婴儿带有情感的说话、逗弄,对婴儿发声要用微笑、声音或点头应答,强调目光交流。
2)通过俯卧、竖抱练习、被动操等,锻炼婴儿头颈部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3)增加适度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刺激,听悦耳的音乐或带响声的玩具,用鲜艳的玩具吸引婴儿注视和跟踪。
(3)3~6个月1)鼓励父母亲自养育婴儿,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2)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
3)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4)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4)6~8个月1)父母多陪伴和关注婴儿,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鼓励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
2)经常叫婴儿名字,说家中物品名称,培养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引导婴儿发“ba ba”、“ma ma”等语音,提高其对发音的兴趣。
3)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扶腋下蹦跳;练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8~12个月1)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转移其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2)丰富婴儿语言环境,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画。
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如叫名字有应答,懂得挥手“再见”。
3)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4)增加模仿性游戏,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
(6)12~18个月1)给予幼儿探索环境、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
经常带幼儿玩亲子互动游戏,如相互滚球、爬行比赛等;引导幼儿玩功能性游戏,如模仿给娃娃喂饭、拍睡觉等。
2)多给幼儿讲故事、说儿歌,教幼儿指认书中图画和身体部位,引导幼儿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鼓励幼儿有意识的用语言表达。
3)给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通过练习独立行走、扔球、踢球、拉着玩具走等活动,提高控制平衡的能力。
4)鼓励幼儿多做翻书页、盖瓶盖、用笔涂鸦、垒积木等游戏,提高认知及手眼协调能力。
(7)18~24个月1)家长对待幼儿的养育态度和行为要一致。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幼儿自主做事情的机会,对幼儿每一次的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2)学习更多词汇,说出身边物品名称、短语,鼓励用语言表达需求和简单对话;学习区分大小,匹配形状和颜色等。
3)提高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学习扶着栏杆上下楼梯、踢皮球、踮着脚尖走和跑,握笔模仿画线,积木叠高等。
4)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用匙进食、用杯子喝水,学习脱袜子、脱鞋;固定大小便场所,练习示意大小便。
(8)24~30个月1)鼓励幼儿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收拾玩具、扫地、帮忙拿东西等,促进自信心的发展,激发参与热情。
2)当幼儿企图做危险的活动时,应当及时制止;出现无理哭闹等不适宜的行为时,可采用消退(不予理睬)或转移等行为矫正方法,让幼儿懂得日常行为的对与错,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幼儿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部位以及一些短句和歌谣。
学习执行指令,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需求;培养幼儿理解“里外”、“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
4)学习独自上下楼梯、单腿站,提高身体协调及大运动能力;通过搭积木、串珠子、系扣子、画画等游戏,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9)30~36个月1)提供与小朋友玩耍的机会,鼓励幼儿发展同伴关系,学习轮流、等待、合作、互助与分享,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2)通过与小朋友玩“开火车”、“骑竹竿”、“过家家”等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游戏,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3)经常给幼儿讲故事,并鼓励幼儿复述简单故事,教幼儿说歌谣、唱儿歌、讲述图画,不断地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双脚交替上楼梯、走脚印、跳远等,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通过画水平线、画圆形、扣扣子、穿鞋子等,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5)逐步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习自己洗手、进食、穿衣、大小便等生活技能。
帮助幼儿学会适应新环境,做好入园准备。
(10)3~4岁1)允许儿童在成长中犯错,让其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以正确方法纠正不良行为,避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
2)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环境,逐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
关注分离焦虑情绪,引导适当的表达,妥善处理和缓解消极情绪。
3)采用丰富的词句与儿童对话、看图讲故事,耐心听其说话及复述故事,鼓励儿童发现、提出问题并认真回答。
交流时注意与儿童眼睛平视。
4)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儿童练习走直线、走和跑交替、攀登、骑三轮车等,学习折纸、剪纸、画画、玩橡皮泥、使用筷子等。
5)通过有主题的角色扮演等团体游戏,鼓励儿童自由联想、保持其好奇心。
培养儿童注意力及对事物的观察力,引导和培养兴趣爱好。
6)帮助儿童学会遵守生活、游戏和学习的规则,鼓励儿童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入厕大小便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11)4~5岁1)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建立自我性别认同。
2)引导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
鼓励儿童多接触社会,遵守各种规则,强化其乐于助人的意识。
3)增加猜谜语等简单的抽象思维游戏,学习按形状、大小、颜色、性质、用途等将物品进行归类,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4)学习儿歌、讲故事、表演节目;练习跳绳、扔球、接球;练习复杂图形剪纸、摆拼图、搭积木等。
5)注重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玩具和图书。
(12)5~6岁1)给儿童设立适当的行为规范,引导儿童遵守社会与家庭生活规则和要求,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儿童的自尊和自信的发展。
2)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适度、适量体验挫折,并为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培养其坚持和忍耐的品质。
3)逐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懂得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同情、抚慰、关心和帮助他人。
4)鼓励儿童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多与儿童交流幼儿园及周围发生的事情,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
5)练习跳绳、单脚跳、拍皮球等;经常画图画、做手工、玩创造性游戏。
学会整理书包、文具及图书等物品,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高危儿童。
1.管理对象(1)早产(胎龄< 37周)或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 2500克)。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
(4)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5)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6)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2.管理方法(1)登记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围产保健手册,确定高危儿童。
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附件1),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并进行随访。
(2)专案管理:区(县)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附件2),纳入到专案管理。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
3.专案管理内容(1)监测次数: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育监测密度。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 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3)咨询指导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养育人进行结果解释。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养育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三)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1.管理对象(1)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咬指(趾)甲、饮食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遗尿、过度依赖、退缩行为、屏气发作、暴怒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等。
(2)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异食癖、拔毛癖、口吃、睡眠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