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合集下载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矫治策略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矫治策略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矫治策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合作甚至恶作剧般地“唱对台戏”、“反控制”、“顶牛”等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这样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这孩子我说东他偏要说西。

”“我的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说话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内向?”“我告诉他不能那样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还当面顶撞我。

”……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往往会产生与长辈对抗的心理,这些学生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与父母、教师说,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恶情绪,这其实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1、小学生自身因素(1)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表现不平稳、幼稚、未成熟状态、容易冲动、情感外露等,这些都是导致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

(2)小学生对好奇心和求知欲表现出强烈的意向。

孩子对事物有好奇心是正常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曾经指出,随着生理发育,孩子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不管这些事物是否真的对自己适宜,而是仅凭情绪和兴趣来参与。

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对事物看法不准确、不深刻,往往主观、片面和过于自信,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和负面的影响。

2、家庭教育的因素(1)溺爱使孩子在爱中“弱小”。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沉浸在父母的溺爱中。

过渡的溺爱,使孩子出现了个性过于骄横、爱发脾气、爱使性子等坏毛病,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和行为。

(2)过于严厉的要求是一把“双刃剑”。

家长对子女要求过严,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的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

(3)望子成“龙”。

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提出的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符,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一致,孩子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的办法,对抗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所以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引起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导致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约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心态。

逆反心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适时采取措施。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1. 独立意识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开始逐渐独立,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当他们感到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约束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可能会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产生了不受制约的心态。

而有些家长则过于严厉,严苛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甚至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和影响,有些小学生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对策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孩子的诉求,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小学生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是必须的,但是要避免过于严苛的方式,要善于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中获得正能量。

4. 提供正面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言行一致,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榜样。

5.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孩子在处理情绪上尤为脆弱,家长和老师应该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6.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棘手。

那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和接受周围的环境,这时候自我认同感不足会造成自卑感,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

2.情感交流不良家长或老师对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过分苛刻、冷漠无情,甚至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3.环境不适应小学生的环境不一定适应他们的成长,可能存在环境压力、家庭关系纷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式不当,可能是由于老师给予的压力过大,或是给予的关注不够,也有可能是毒打、口出恶言等导致的,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老师要主动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肯定孩子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并减少逆反心理产生的概率。

2.教育方式与孩子相适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因情制宜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可。

3.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

4.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可一味斥责或批评,要给予孩子情感的支持和理解,以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总之,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或老师的过错,而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所引起的。

家长和老师要以人为本,不能用严厉的手段来压制孩子的逆反行为,而是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一、逆反心理的原因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假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或者溺爱,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小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学习压力和情绪压力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习抗拒。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学习的抗拒情绪,不愿意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等。

2. 表现出懒散消极。

小学生逆反心理还会表现出懒散和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等。

3. 不听教导。

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表现出不听教导的情况,总是倔强地拒绝遵守规则和纪律。

4. 对父母态度不好。

小学生在家庭中可能对父母态度不好,不愿意配合家长的安排,经常和父母发生矛盾。

5. 逃避责任。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

对于家长来说,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不要过于严格地限制他们的行为,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权利。

家长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对于老师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进行差异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处理学生逆反心理的时候,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方法,避免过于严厉或者溺爱。

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要注重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学会换位思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商。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或期望产生的一种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或学校规定的抗拒,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或对同伴压力的盲目服从等。

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原因: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和自主,对权威产生质疑。

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或缺乏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同伴压力、媒体影响等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行为。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

对应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理解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

3.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强化和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和权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

4.提供自主性和选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担责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5.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教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提供冲突解决的策略,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协商和妥协等。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设定。

家长应当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同时提供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7.专业支持:对于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策略。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牟定县安乐中心小学彭兴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学校不准做的事,学生偏要去做,这在心理学上叫“逆反”现象。

“逆反”在传统的发展心理学领域,是儿童对家长或教师的教育与劝告所持的反抗、反对心理的倾向。

(一)具有逆反心理学生的特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除具有同龄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外,由于他们不同的思想基础、性格特征、生活环境等因素,又具有下列特殊的心理特点:1、有较强的自卑感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由于他们已养成某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且学习成绩一般也较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因而其自尊心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感。

而越自卑就越容易犯错误,就会因此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于是,这些学生便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2、言行的不一致和心理的极度矛盾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其所想、所说、所做的往往是不一致的,其心理活动常出于矛盾状态。

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无所谓、不在乎或傲慢无理的样子,但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想进步,而是得不到师生们的信任。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1、家庭方面的原因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直接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孩子最听父母的话,最信任父母,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教育力量是强大的。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欺骗孩子或由于家庭内部不团结,家庭内部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意见)不统一等因素,进而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正面教育,那么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消沉和抵触情绪。

2、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发生变态,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3、学校方面的原因这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教师的方法不当,如教师的训斥、威吓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出现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反抗和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因素:小学生正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断追求自主和独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会有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的需求。

二、家庭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逆反心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限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三、学校环境: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对逆反心理有一定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单一僵化,教师对学生没有耐心和尊重,只注重指令和规范,将会引发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责任。

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同时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边界和责任。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合理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通过提高学生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逆反情绪的发生和频率。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期望。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育,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近年来,人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小学生教育的突出问题,制约着教育教学的质量。

经过调查发现,逆反心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本文将会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讲述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原因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等,希望通过分析讲述给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预防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标签:小学生;逆反心理;预防;疏导;策略引言目前,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在广大小学生中十分常见。

这样的不健康心理,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并且对性格也会有不利的影响,一旦形成不好的人格,将会对学生的终生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学生个人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反感家长们将自己看作为小孩子,认为自己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

如果家长和教师们继续要求孩子一味地“听从”“服从”,就会致使他们在内心的反感情绪越来越强烈,久而久之,便会想要极力地摆脱家长以及教师的约束,从而滋生叛逆心理。

同时,由于小学生们的年龄在不断增长,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也会愈来愈强,师长们的限制会强烈地刺激他们去探知,越是禁止,越是好奇。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情绪疏导,继续严格的训斥管理,学生会更加的反感父母的管理,越来越叛逆,形成恶性循环。

(二)家庭原因由于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家长们不得不进城打工,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年龄差距过大,加上老人年龄的原因,往往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只注重孩子的温饱,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发展,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更是无法及时发现,无法对孩子给予合理的情绪疏导。

另外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或多或少的在内心有一些自卑感,长期持续发展会形成不健康的性格,产生逆反心理。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某种压迫或限制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制造麻烦甚至造成损失等。

在小学生中,逆反心理也是存在的。

小学生之所以会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某种限制或者压迫,导致他们产生了挫败感、不安全感和无力感等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宣泄。

于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服从、做作、挑战权威等行为。

具体来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厉、苛刻,甚至采用体罚等不当手段,导致孩子情感受到极度压抑和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服从、胡作非为等行为。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格学校对于小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规范,有时也会让孩子感到束缚和压抑。

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认真学习、违反纪律等行为。

三、学习压力过大现在的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小学生们也不例外。

如果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过大,有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为了获得一些“发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四、同伴影响在学校中,同伴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孩子的同伴存在逆反心理,孩子可能受到其影响,也会同样表现出逆反心理。

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

二、加强教育方式的改善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度中的不当之处,需要及时改进和完善,让孩子能够在合理的教育体系中成长。

三、不强制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不要强制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四、提供健康的心理输出渠道为了防止孩子将负面情绪转化为逆反情绪产生麻烦,教育者需要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心理输出渠道,例如心理辅导、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等。

总之,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一件简单的问题,解决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更是涉及到家庭教育中。

逆反心理是一种为了获得自主权和自我掌控的心理特点,它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下面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成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当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或者太低,或者过度保护,给小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导致抵触家长和家庭环境,出现逆反心理。

2、学习环境在学校中存在某些线索,如不公平的评价、不合理的奖励制度、严格的规则等,会给小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对学校环境产生抵触情绪。

3、自身原因小学生自身个性差异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个性比较倔强、固执、别出心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4、社会环境小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时,会受到社会影响,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

这种影响会使小学生产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对社会产生逆反情绪。

二、对策1、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敞开心扉,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让小学生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家长也要主动去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应了解育儿原理和育儿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学习环境学校应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着重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学校制度应该严格,但不能太死板,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阶段适度调整规则。

3、学生自我调整小学生应注重个人修养,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应该接受教育的指导,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控制。

4、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公共教育,引导小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小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同时也需要多方位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主要以模仿和学习为主。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即对成年人的规则和指导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不愿意服从、不愿意合作的态度。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1. 自我意识的觉醒:小学生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表现出一些对成人的指导和规则产生抵触的行为,试图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态度。

2. 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当代小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导致他们产生对成人制定规则的抵触和不愿意服从的心理。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出现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情况,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受到伤害,而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态度。

4. 学业和社交压力:随着小学生升入不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业和社交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一些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和规定,甚至表现出挑衅和抗拒的行为。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避免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理性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尊重,理解并接受家长的教育。

2.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己调节情绪、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耐心、理解、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逆反情绪和行为表现。

这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孩子对权威的排斥和不服从,常常表现为顽固、叛逆、冲动、自大等形式。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孩子自身特点、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孩子常常表现出对权威的挑战和不尊重,不愿服从规则和约束,个性倔强、自我意识强烈等特点。

这种心理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容易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及其影响对于帮助家长、老师和社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导和疏导他们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逆反心理,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2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叛、抵触、不服从的心态。

这种心理状态会给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小学生逆反心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由于他们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在课堂上可能会表现出敷衍了事、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小学生逆反心理也会影响他们与家庭和同学的关系。

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可能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恶化,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小学生逆反心理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长期的逆反心理状态会导致小学生情绪不稳定,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表现,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及时有效地应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2.1 家庭因素引发小学生逆反心理家庭因素是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涵江实验小学张金灿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特点,有众多的方面。

我们通过对特点和原因的分析,可以帮助寻找出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分析。

(一)可变性。

小学生的观点、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且极不稳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迁和教育的作用而变化。

比如说,当学生对某老师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有成见,他可能就会对这位老师形成认知偏差,产生抵触情绪;但在与这位老师多次接触之后,又会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而改变看法,说不定会“化敌为友”,心理相容。

(二)盲目性。

小学生精力充沛,探求欲望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自控能力差,他们好动,好问。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其认知的水平不相适应,思维常会产生断层,处于一种“有劲无处使”的心理状态。

他们这种幼稚的心理一旦滋生逆反因素,就表现得相当任性,遇事无论行与否,只要想干,就会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三)破坏性。

小学生精力充沛,心里总有一种急于表现自己的燥动感,有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对老师“挑刺”,给其它同学“找碴”,甚至于故意捣乱,作业不完成,纪律不遵守,这种心理状态对班集体的建设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有害。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

(一)外部因素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农村小学生却呈现出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因为过度自尊、反感约束、好强等心理素质过度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消除,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多为大家庭,父母因务农忙碌,孩子在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导致小学生心理不稳定,产生逆反心理。

2. 生活环境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相对贫困,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生活的困苦使得小学生心理产生不满和抱怨,产生逆反心理。

3. 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学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4. 社会环境农村小学生多数接受的是传统家庭教育,对一些规矩和约束产生抵触情绪,小学生逆反心理由此形成。

1. 对家长和师长呈现出不尊敬的态度,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

2. 做事顽固、抗拒,交往少,冷漠、排斥。

3. 逃学、早恋、打架等不良行为。

4. 情感不稳定,不愿意和周围的人建立亲近关系。

5.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反感情绪,学习成绩较差。

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爱孩子,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促进家庭和睦,减少家庭矛盾。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升自律能力。

4. 心理辅导针对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面对教育、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出现的一种反抗和抵触心态。

这种心理表现在小学生中较为常见,特别是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更加容易出现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包括不服从教师和家长的安排、抗拒学习、自卑自负、故意与人对着干等。

对于小学生逆反心理,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疏导策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下面将提供一些疏导策略供参考。

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积极主动与孩子交流,关心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尊重,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要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烦恼,并合理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能力的低估或过高期望,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在教育中注重赞扬和鼓励,通过及时表扬、奖励积极行为和进步,逐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挑战性。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约束。

为了维护学校和家庭的秩序,对于小学生的逆反行为,要及时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约束,并严格执行。

在制定规则时要与小学生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意识到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五,加强心理辅导和个性发展。

家长和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矛盾和问题。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活动,培养他们的特长和才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影响力和责任。

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规则和约束,并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和情感交流。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存在,在刚带一年级的一个月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就出现不听老师的话,顶撞老师,并具有一定攻击行为。

当然这只是个例,但却不容忽视。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断地学习儿童心理学,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各阶段的学生做过调查,对于学生的逆反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

一、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偏多,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的性格,进入学校后,就显得固执己见,优越感强,听不得劝告或批评。

一旦受到一点挫折,就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很多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另外还有很多,如:父母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反复唠叨,引起厌烦等等,都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2、自身因素。

这与学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且不太合群,他们一旦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更加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家长和老师失去信任,对社会出现偏见,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付之行动。

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具有隐蔽性,教育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果不可想象!3、学校因素。

不合理的教育也是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重。

如果老师们以“僵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个人圈子,“管”字当头,“套”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们有意无意地与父母或老师进行对抗,表现出一定的不服从和反叛行为。

逆反心理的成因复杂多样,但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面对逆反心理时,家长和老师应采取合理的对策,帮助孩子摆脱逆反情绪,发展健康的成长态度。

逆反心理的成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中存在过度管制、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或压抑孩子个性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如果学校教育行为过于僵化、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孩子也可能表现出逆反心理。

自我认知不足:小学生在自我认知上还不够成熟,对自己、对环境的认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也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兴趣爱好难以满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对策:了解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

通过了解孩子,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避免产生逆反情绪。

尊重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长和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增强互信,理解孩子的需要,并主动向孩子传递正能量。

设置明确的规矩: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设置明确的规矩和要求,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同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规矩和要求。

总之,在对待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对策。

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坚持原则和规矩,让孩子发展健康的成长态度。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小学生是一个成长的阶段,他们处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和问题。

在这个阶段,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

这种心理现象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因此了解和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对于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小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渴望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当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得不到重视时,就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二、情绪的波动小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波动,产生逆反的情绪。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受到批评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逆反的态度。

三、社交关系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孩子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交圈子,他们会受到同伴之间的影响,可能会受到排挤和欺凌。

这些负面的社交关系会让他们产生逆反的情绪。

以上原因只是从表面上分析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一、情绪表现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情绪上,比如脾气暴躁、易怒、情绪低落等。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大的情绪波动,并且很难平复下来。

二、行为表现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抗拒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规定,不服从教育管理等行为。

他们可能会违背规定,进行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社交关系表现逆反的小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会表现出不合群、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等情况。

他们可能会因为逆反的性格而导致与他人产生冲突。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不要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

在孩子有逆反情绪时,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尊重他们的观点,以理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知道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和要求。

论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论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何炬伟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

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上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处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上,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一般来说,逆反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抵触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机制。

在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中高段学生有思想、有情感、有需要,他们对自己也有一定的目标要求,也愿付出努力。

但很多时候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体现与肯定,特别是后进生总是受到冷落,没有地位,缺乏安全感、成就感,同时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厌师、厌学。

2.从“教”与“学”的关系分析。

由于升学手段与模式仍以“分数优则取,一考定乾坤”,教师、家长不得不重知识轻心理、重分数轻能力,对学生抱着过高期望,有是不乏“恨铁不成钢”,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手段过火,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压力。

3.从家庭、社会环境分析。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虽然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但家庭、社会的不健康思想很容易影响他们。

小学中高段学生开始出现“追高消费”、“追星族”群体;同时被新闻媒体所披露的社会阴暗面以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浮躁心态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更何况这些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

他们盲目地受制于自由享乐,失去了求知的欢乐,失去了自我。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应对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应对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应对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

这可能会让家长和老师们感到困惑和头疼,但其实只要我们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度过这个阶段。

首先,我们要明白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对自己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

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果家长过于严厉或者溺爱,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都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那么,面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强行安排。

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发脾气、不讲道理,孩子很容易模仿这种不良行为。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要保持耐心和冷静。

当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时,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先倾听他们的想法。

比如,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家长可以先问问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和责骂。

用平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能让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

学校方面,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那些比较活跃、有逆反倾向的学生,可以多给予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要避免当众批评,尽量私下与孩子交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而且,老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形成教育的合力。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比如,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他们受到不良网络内容的影响。

对于孩子自身来说,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重视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等消除各种逆反行为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逆反心理小学生抵触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

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概述(一)什么是逆反心理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 ,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

[1]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

[2](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有的认为是由于个体认知归因的偏差造成,也有的认为是个体特有的人格障碍以及好奇心所致。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期,因此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与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生理方面,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都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形成了与身体发育失衡的局面。

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反对成人把他当作小孩来看待,处处以成人自居,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

但是这时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不足,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欠妥。

另一方面,遇事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易冲动,没有能力平息心理冲突,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

2.主观因素。

在小学阶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失衡。

情感,意志的发展总是先于认知的发展,从而造成小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个体心理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首先,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判断曲直。

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再也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

有时对书本上的定论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其次,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没必要的做法。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越想得到,师长越不让接触的东西,他们越想接触。

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总是会偏激的看问题。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较大。

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这一类型学生自尊心很强,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3.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日益优越,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小学生的眼界骤然开阔,通过书籍,影视等多种途径不断获得信息。

他们喜欢推崇,喜欢猎奇,越是觉得新鲜和神秘的东西越要知晓,而这时往往又由于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得不到实现,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其次是教育者缺乏可信度,教育措施不当。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师在做正面教育时使学生反感,继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最后是家庭因素。

现在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来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小学生把家长的严格要求看成是“束缚”,同家长之间形成了“代沟”,导致了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逆反心理的主要特点[3]1.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指的是学生对逆反对象产生的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个体面对逆反对象的表现出来的行为。

在这三者中,认知是基础,如果个体认识不到客观存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个体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起支配作用,它支配着个体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行为倾向是表现形式,个体对逆反对象产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

2.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如果个人认为客观存在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则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它所反映的对象有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3.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人们一提到逆反心理,总是认为它是一种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反应,因此,把逆反心理看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是错误的。

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则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评价标准是看某一种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4.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

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会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逆反心理不是永久不变的,当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

因此,逆反心理又具有可变性。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一)自尊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不愿受别人管制,对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的消极情绪反应。

(二)独立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外界把思想观念强加于自己,特别反感统一的教学模式。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

(三)好奇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型,求之欲和探索精神,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

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

(四)盲目型、这一类型的小学生为了显示自我,在处理问题方面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价值,一概持反对意见。

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暂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一)拒绝认同的反向思维一些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特别是一些小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偏盖全,全面否认正面宣传。

时下的某些宣传缺乏真实性,并且少有说服力。

因此,很难取得小学生的认同,往往会被他们加以拒绝。

(二)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小学生。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小学生对某些人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那是教师和家长有意创造出来的而加以否定。

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和“傻子”,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在一些小学生当中,盲目崇拜社会上的一些所谓“能人”,打架,斗殴被看成是有胆量,甚至对文艺作品中的黑帮老大等犯罪分子大喝其彩,认为他们有本事,有能耐。

哥们义气等不良行为却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则肆意挖苦,形成了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学校思想教育的蔑视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讲大道理,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这样的教育大而空,只是走形式,走过场,不符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

因此,对思想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五)对网络虚幻世界的盲目追求随着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后,不仅给小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介追求大众化和新奇性,因此在信息的选择,制作上关注大众,而忽视对小学生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被小学生所接受,导致一些小学生产生了“网络依恋症”,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虚幻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产生厌恶感。

(六)对知识的回避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不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因此在学习中无兴趣,无快乐,缺少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

有些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再加上来自家长,教师及其他各方的压力,因此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学,不想学,学不懂,在课堂上不听课,开小差,不做作业,不交作业,对知识的学习采取逃避的态度。

四、正确认认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很多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其实逆反心理只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4]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其自身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1.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正效应。

首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保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不良心理的形成,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

逆反心理强的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敢于主动宣泄消极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以保证心境的安宁。

从而不易产生封闭,畏缩和压抑等病态心理,以保持身心健康;其次,发展自我意识。

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意识得以强化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的产生表明儿童已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意味着儿童有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和“成人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

在逆反心理发生过程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言论与行为实施自我监控,主动地寻找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积极地探索和设计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再次,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培育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赖于逆向思维,以达到求异的目的。

儿童不仅能顺向思考,也可逆向思维,既可作正面的分析,又可作反面的探讨,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认识过程的机械性。

在逆反心理发生的过程中,小学生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一些问题;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