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

合集下载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在他们经常会表现出对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反抗,做出一些违法的行为。

这本质上是因为她们的发展过程过程中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反抗来试探自己的界限以及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就会容易滋生出逆反心理。

一、逆反行为的原因1.自我意识的提高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对自我表达、自我主张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于权威和规则比以前更加敏感,而这种敏感往往引发了逆反行为。

2.外在环境的影响孩子的逆反行为往往和今时今日社会的种种局限和不和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负面的环境和经历都会让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加加剧,导致不良的社会行为。

3. 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爱护与纵容常常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和不听话,而对于孩子的严厉指责和管束同样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1.辨别逆反行为的类型首先要明确孩子的逆反行为是哪种类型,是朋辈压力、学校抵触、家庭关系等等,因为每种逆反行为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2. 规范孩子的行为父母需要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规范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是管制的行为、哪些是绝对禁止的,同时,也要在孩子的行为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人人都希望被知情,所以家长要多为孩子解释其后果。

3. 教育孩子在正确地规范孩子的行为之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自己不能随意改变的东西。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4.支持孩子尽早发现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避免让孩子在自己的逆反情绪中越来越感到孤独、不满、被忽视,促使他们形成自暴自弃的心态,以免逆反行为深入骨髓。

总之,未成年人逆反行为的出现一定有原因,并不是孩子天生就不善于接受任何的规则。

当家长、学校、社会能够均衡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找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时,也会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影响。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调适分析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调适分析

青少年逆反是一个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涉及的话题。

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逆反侧重的是反抗的情绪性。

因此,“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以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

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

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2 逆反心理的成因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

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

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

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

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

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

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摘要】逆反心理人人都有,并非是青少年的专利,只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在现实状况下,青少年逆反心理日益成为困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一大问题。

逆反心理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逆反心理?为什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当面对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时应该怎样引导他们?文章旨在揭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缓解、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逆反心理作为近些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它表现在各个层次和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逆反心理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主观方面因素以及学校、家庭客观方面因素,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如果不加以及时应对,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不能忽视。

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及各方面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找准切入口,主动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摆脱这种心理,轻装上阵,转变他们的不良心态,使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挑战自己,最终超越自己。

学校家庭及个人要形成合力,手中拿着不同的工具,为“小树”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而且青春期是一个重要时期,我们要深入了解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已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促进问题解决,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此作如此定义:“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另有人定义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对抗行为。

”当然也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并且,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成因与教育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报告引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活中的关键时刻,充满了变革和挑战。

逆反心理是许多中学生经历的一种心态,它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家庭关系和自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明确其特征、原因和后果,同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帮助中学生克服这一挑战。

什么是中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表现出的对权威、规则和社会期望的反抗情绪。

在中学生阶段,这种逆反心理可以表现为情绪波动、不服从、反叛、冷淡以及寻求独立。

虽然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当它变得过于显著或持续时,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出现。

逆反心理的特征中学生逆反心理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1.不服从和挑战性行为:学生可能拒绝遵循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表现出反抗的行为,如不做作业、不按时上课或不履行责任。

2.情绪不稳定:中学生常常经历情感波动,情绪可能从愤怒、挫败感到抑郁等。

3.自我中心:他们可能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期望。

4.社交隔离: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中学生与家庭成员和同龄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使他们更加孤立。

逆反心理的原因逆反心理的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生理变化:青少年时期的大脑和身体发生巨大变化,这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冲动行为。

2.自我认同:中学生正在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逆反心理可能是寻找独立和自主的方式。

3.家庭因素:家庭冲突、家庭支持不足或父母过分控制都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

4.同龄压力:同龄人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他们可能鼓励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的后果中学生逆反心理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1.学业问题:不服从和不合作可能导致学业下降,考试成绩不佳和学校纪律问题。

2.家庭关系问题:逆反心理可能引发家庭冲突,破坏亲子关系,甚至导致家庭分裂。

3.心理健康问题:持续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4.社交问题: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因逆反行为而受到影响,使中学生感到孤立。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艰辛而又重要的阶段,很多青少年在这一阶段表现出逆反心理,他们抗拒父母训练,挑战权威和把他们自己视为绝对的中心。

他们会把自己当作一个特殊的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叛抗拒和挑战社会规范和传统准则。

在他们经历了这种情绪体验之后,他们会启发并自我实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时期的许多身心变化,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有一种把自己视为特别的感觉,这就引发了他们逆反心理的发展。

此外,青少年期间大脑发育也有影响,他们会更极端地表现自己,表现出情绪化、独断性和自私性,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自我调整。

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青少年不愿接受父母的规则或指导,乐于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会认为他们比父母更有智慧,而当父母的压力太大时,他们会有一种抗拒的情绪,因而自我实现。

此外,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压力来自书本、老师和同学,当这种压力很大时,青少年可能会以反叛的方式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当青少年被社会的价值观所迷惑,遭受“物质”和“虚拟”的狂热追求,他们会因家长和社会给出的期望太多,而表现出抗拒的情绪。

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措施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是积极支持。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语言支持,包括肯定孩子的价值和技能,以及支持他们发现和尝试新事物,教会他们自立自强,自我调节和表达。

二是实施适当的约束。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约束,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以保护他们免受危害,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是引导和建议。

家长应多给孩子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成长,教会他们正确的生活方式。

四是培养自尊心。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学会接受自我,自信自爱,尊重自己和他人。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特指青少年在面对权威、规则和约束时经常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学生应当学会应对逆反心理。

以下是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正在度过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阶段,他们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权威的限制和规则感到不满。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可以使家长和教师更加理解中学生的困境,与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2.倾听和沟通:当中学生表现出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同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让中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真正重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逆反情绪。

3.提供合理的自主权:中学生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权,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策。

例如,在学习安排上,可以和中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可以要求他们承担一些家庭或班级的责任,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5.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规矩和约束,或者规矩不明确。

家长和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确保中学生的行为有序,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规矩和约束既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事准绳,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权威的存在。

6.鼓励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业压力和学习失去兴趣有关。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体育运动、加入社团或俱乐部等。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为了表现对社会的异见和对父母的不满,而采取的一种反抗行为和态度。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如抵制和忽视父母的教诲、逃学、离家出走、不尊重老师和学校规定等。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自我认同感不强。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接受,否则会产生无助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观念、兴趣与家长相悖时,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就可能采取逆反行为。

2. 家庭教育不当。

对于一些采用过于严厉或报复性教育的家庭,子女可能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严厉的惩罚和强制性的要求会让孩子感到受到了欺凌和伤害,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中,许多年轻人易被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影响,产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 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

对于未成年人,家长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 稳定情绪、化解矛盾。

面对青少年逆反行为,家长和老师应保持冷静,不要和他们对着干,会让矛盾加剧。

应当耐心和理性地沟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有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需要自己检讨,是否有一些自己的问题让孩子不满。

3. 强化教育方式。

教育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性的,避免使用负面的惩罚方法。

同时,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成长环境,建立良好的熟人网络,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所接触的社会因素。

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应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对社会和对家庭都有贡献的人。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被流行文化和社交网络所误导。

总之,要解决未成年人逆反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其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家长和老师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共同引导孩子朝着正确方向走。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自尊感明显增强,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渴望独立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的因素。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关爱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和容忍的限度,这种反差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粗暴、命令的方式,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选择。

再次,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甚至家庭暴力等感情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

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学生主观意愿与实际的反差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教育对策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

也许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

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

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

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

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心理机制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的认知信息相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而产生的对立情绪。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其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识相悖,就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2.1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1.1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思维方式已远远超出童年时期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和对策探究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和对策探究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和对策探究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生命的转折点,从孩童向成年人的角色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青少年都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顺从、不接受父母或者社会的规矩和要求。

这种逆反心理的出现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和对策,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

1. 叛逆型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表现为青少年对父母或者权威人士的规定和要求有强烈的反感和反抗。

他们会采取一些不合适甚至违法的行为(比如偷窃、打架、吸烟等),来表达他们的逆反情绪。

这种逆反心理通常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太过严格或者太过放任所导致的。

这种逆反心理表现为青少年对父母或者其他人有高度的依赖情绪,但是同时对他们所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持怀疑态度,表现为不愿接受这些建议和指导。

他们感觉到很困惑,几乎对任何事的判断都没有信心。

这种逆反心理通常是由于过多地父母干预和控制,导致青少年没有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机会。

这种逆反心理表现为青少年对社会的现实感到不满,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因此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游戏、电视、网络等虚拟世界中。

他们往往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困难,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情绪。

这种逆反心理通常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感过大所引起的。

对策探究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键之一。

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体察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情,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做决定,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 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父母应该向孩子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技能。

3. 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父母和社会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学校和社会中,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强化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成人社会的需求。

如何理解并辅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

如何理解并辅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

如何理解并辅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逆反行为往往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现象之一。

青少年的逆反行为可能表现为叛逆、挑战权威、违抗规则等,这些行为给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带来困扰和挑战。

如何理解并辅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成为了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理解并辅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首先,生理因素是青少年逆反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荷尔蒙水平波动大,情绪容易波动,这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自控能力。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青少年逆反行为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个体发展水平不同,有些青少年可能存在自尊心脆弱、自我认同不清晰、情绪管理能力差等问题,逆反行为可能是他们表达内心困扰的一种方式。

再次,社会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逆反行为。

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同伴关系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会诱发青少年的逆反行为。

针对青少年的逆反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解和辅导。

首先,要保持沟通和理解。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和情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抱怨,理解他们内心的困扰和需求。

其次,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预防和化解青少年逆反行为的重要保障,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多关心、多支持青少年,树立权威但不要过于严厉。

再次,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方式,避免逆反行为的发生。

最后,要为青少年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对于一些逆反行为较为严重的青少年,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建立自信和自尊。

总之,理解并辅导青少年的逆反行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努力。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及研究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及研究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及研究报告问题的提出:中学生逆反心理面面观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看到.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好为不利的。

⒈盲目性。

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

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性之,凡事无论可行与否,只要想干,随心所欲,不想后果,缺乏冷静的思考。

⒉社会性。

现在是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⒊感应性。

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

把自己的要求说成没必要,我行我素。

学生极易相互感应。

⒋要变性。

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强烈,但观点.信念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多种多样。

所以,想独立并不易做到,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学生的能否心理实行有效控制的。

调查的资料: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我们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比较突出,尤其突出的反映于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有关,一是与德育工作中的“假.大.空“有关。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影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

浅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浅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浅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原因及对策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

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

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

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

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

”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

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

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青少年期产生逆反心理是人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进行科学教育,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心理状态及个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

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研究和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便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逆反心理现象,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需经历的过程。

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

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闭门造车”。

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

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3,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

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

只有找准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

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

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

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权利。

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

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

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不再“唯命是从”,相反,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从而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也就是当家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

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
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
3,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

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

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老师。

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会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

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个微型社会里,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

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

当他们向往集体生活,但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对于逆反心理没
有立竿见影的良药,只有慢慢调理,从而祛除病根,引导青少年生活成长步入正轨。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对其进行“适时适地”的引导。

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致。

虽然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十三四岁的“小孩”。

但是应该意识到十三四岁正是性格形式、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青少年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给予青少年适当的自由,不要把他们装在思想行为约束的牢笼中,不要像教科书那样教育下一代,毕竟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当初的“老一套”不一定适应当今的环境。

青少年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不要一棒子打死,把他们当作“歧途歪路”,应该加以引导,同时不应该打击青少年的积极性,不应该泯灭青少年探求未知世界的创造性。

最后,对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

家长总以为“打压青少年的嚣张气焰”可以使他们不再反抗,变相的顺从,殊不知这样会使青少年心理变得更加逆反。

家长要从青少年心理上进行对等沟通,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敌对”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状态下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对于克服敌对倾向有重要意义。

切忌使用武力。

内因解决了,就剩下外因了,内外结合才能“药到病除”。

学校教育便是治疗青少年“逆反心理创伤”的外伤药。

清除逆反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人际关系。

为了尽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体成员心
理气氛中扩大影响,对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种可行的手段。

青少年要求并不高,他们就是想要获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自身应有的地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还有部分学校在搞应试教育。

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阻碍了他们开拓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做为老师,对学生不应该有三六九等之分,应该一视同仁,老师没有偏见,才会使青少年无低人一等的感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不致于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老师应该从多种渠道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加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对消除误解,改变或防止对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随着青少年的逐渐长大成熟,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渐增强,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

家长不应该只凭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应该适当给青少年一些适应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去经历更多的事情,获得有关的经验,适应新的环境。

老师与学生的送系,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

自己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