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82-邓中甲教学内容
方剂学82 邓中甲下面我们看用量特点,中医这个量,很多学员学习中医,觉得很大的困难是量的问题。
现代医学有些医生,认为中医定性可以,定量不行。
实际上中医这个量,有它自己一定的优势。
要说起中医这个量,我们说中医学产生在综合时代。
综合时代整体动态,它对量的处理有它很多特点。
它其中可能人们经常不理解的东西,发掘出来,整理出来,还有闪光的东西。
我认为中医用了有三大特点。
有的时候说三个基本原则。
1. 动量原理动量原理,不管诊断上的量,或者方药上用的量都是动态的。
没有静态的。
现代医学,量,他是一个用药,公斤体重,静态的。
是多少就多少。
诊断上也是非常精确的。
现在逐渐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被动的像动量转变。
中医很常用的一个动量原理,西医是静量为主的。
你看五十年代,现代医学教科书上谈到人体正常体温,37度,脉搏72次,呼吸18次。
那精确到个位数。
现在呢?脉搏60到90都是正常范围,60到90多大的差距呀!多大的动态量的范围呀!五十年代书里面转氨酶30,非常精确,现在一个波动量范围很大。
静量向动量的过渡。
中医强调的是一种动量。
你看诊断上用的量,舌质淡,舌质淡红,舌质红,舌质绛、紫,从舌质淡到淡红、红、绛、紫,它把以红为基础,划分为很多动量范围。
因为这个量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绝对精确的静量,而是相对的动量。
所以首先第一个中医的动量原理,出汗,描述,微汗、汗出、大汗、大汗淋漓,这样描述。
那现代医学强调,出汗,水液丧失,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你要补液多少,要尽量精确。
这个中医的用量特点不同。
2. 量值辨证中医用量特点里还有一个,量值辨证,量值辨证就是说,应该讲一定的量,它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是值。
我们沿用这个数学上这个概念。
量,它有它的值,所谓值是指的一定的量,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称之为值。
现代医学呢,处理的量值关系呢,是量值统一。
你血色素低于多少,那你就是贫血。
尽管病人感觉都没有什么异常,血色素低,那你就是贫血。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方剂学 43 邓中甲
方剂学43 邓中甲完带汤(续)肝郁木不疏土→脾虚不运湿浊下注,带下量多↓湿盛不能升发→脾不升清刚才我们讲到傅青主,对这个妇科带下,对白带的认识,他的一个相关理论,他有一句话,他说白带量多,脾湿下流,它是一种风木闭郁土中,如果风木不闭郁土中(风木是肝),那脾气自能升发,意思就是用疏肝的方法帮助脾胃升发清阳。
这是怎组成这个方的一个指导思想。
肝郁之后,产生的病变的机理。
首先木不疏土,导致脾虚,当然这个证在临床反应往往脾虚很突出,脾虚很突出就是有一组基本的脾虚表现,同时肝郁以后不能升发,肝的升发对脾的升清有关系,所以脾不能升清,加上脾虚不运,就湿盛,湿浊下注就造成带下量多,他的指导思想,是这样一个病机过程。
治疗方面,既要益气健脾,帮助脾运化水湿,又要通过疏肝解郁来帮助肝的升发。
这样使木能疏土,脾能升清,加上脾的运化来治疗这种脾虚带下。
所以病机上,完带汤是针对脾虚肝郁,临床上病人可以有肝郁的表现。
也可以从症状上不明显。
它是从带下的形成的机理,来推导这个病机和组方的。
这带下证的主治证,必然由两组构成,一个有基于的脾虚见证。
再加上往往白带量多,由于有气虚,脾不健运造成的湿浊下注,所以往往比较清稀,无臭味。
一组脾虚见证,加上带下,量多,清稀,无臭,这个构成了脾虚湿浊下注,这个带下证。
治法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疏肝的作用两个,一个帮助脾胃运化,脾虚之后,往往肝脾不和。
一个是疏肝有助脾的升清。
所以完带汤还是建立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的,利用建脾补气的四君子汤的基本结构。
方解君白朮燥湿运脾山药补脾,又固肾臣人参四君子汤基础苍朮白芍车前子泌别清浊佐陈皮理气化湿柴胡疏肝,又升清阳黑芥穗疏肝收涩使甘草益气,调和药味所不同的,它是白朮、苍朮同用,增加燥湿运脾的作用。
又用了山药,山药在完带汤里一般用量也较大。
用山药既能补脾,又能固肾。
带下,从妇科看,带脉失固,所以用山药固肾。
这样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上山药,又用苍朮。
他不用茯苓的意思,是和补中益气汤那种用法一样的。
方剂学 69 邓中甲
方剂学69 邓中甲刚才我们讨论了平胃散的主治证候分析。
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是湿困脾胃,湿邪阻滞脾胃,引起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通过燥湿,恢复脾的运化,解除湿邪的困滞。
我们前面讲到这一节概述时提到过,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相互配合。
所以在治法当中也结合行气来和胃。
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解苍朮是君药,苍朮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祛除表湿的作用。
厚朴为臣,它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也带一定的芳香特点,也能化湿。
君、臣相配合,苍朮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
陈皮为佐药,擅于疏理气机,理气又化湿。
在我们中药运用当中,很多方剂的配伍当中,到明清以后,都很多喜欢加陈皮。
陈皮比较平和,而且它的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向协助作用。
很多补泻升降方里,都喜欢配陈皮。
比如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五味异功散里配了陈皮,它有助于增强它益气健脾作用。
在泻的方里,后面要讲的,比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它这个理气化湿,有增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
在升举的方里,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治疗气虚清阳下陷,里边也配陈皮。
降气的方,比如苏子降气汤,前面在理气剂里讨论了,苏子降气汤作用主要是降气,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配陈皮也助于它的气机下行。
所以陈皮的作用,我打个比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升降方面,就像一个,要在地上大一根桩桩向下,你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来很费劲,你往下打一下,摇一摇,打一下,摇一摇,它就容易下去。
或者你把这个一根地下钉的木桩桩要把它拔起来,你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费力气,你拔一拔,摇一摇,再拔一拔,摇一摇,它容易出来。
陈皮起作用,我比喻它这种对补泻升降作用,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
所以别小看了这个药物,配在其中,对疏理气机,不管当助运脾还是化湿,是都很重要的。
甘草是使药,它可以补脾,也可以调和诸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药味不多,配伍很精当,精练,它成为一个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一张基础方。
方剂学 75 邓中甲
方剂学75 邓中甲实脾散上一节课讲到实脾散,它的证候分析和配伍意义,后面归纳了它的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变证要点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舌淡苔腻,脉沉迟。
阴水,也就是阳虚水不化气,水湿停留,泛滥水肿,身半以下肿甚,这是阴水的特点。
我们治疗阳水,上半身先肿,以上半身为主,阴水下半身为主。
胸腑胀满是由于水湿阻滞气机,这是实脾散证的一个特点。
所以它行气利水。
舌淡苔腻,脉沉迟。
也反映了水湿内停,脾肾阳气不足。
随证加减∙如果出现气虚见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可以加黄耆,增加补气力量。
∙如小便不利,水肿程度较重,(这方利水力量稍显不足),可以加猪苓、泽泻。
(和茯苓联用,利水渗湿消肿力量更强)∙如大便秘结(腑气不通),酌加牵牛子,泻下通利前后。
使用注意阳水实证,非本方所宜。
(水肿基本有阳水、阴水两大类,如果阳水实证,不宜使用)实脾散是治疗阴水的一张代表方。
萆薢分清饮二类方《杨氏家藏方》主证分析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它有一定的肾阳虚,下焦虚寒。
肾及膀胱)阳气不足,水液得不到温化,水液得不到温化就会造成清浊不分。
所以萆薢分清饮主要用于肾及膀胱的阳气不足。
水液得不到正常气化。
清浊不分,清浊杂合而下,导致膏淋、白浊。
主要主治虚寒型的膏淋、白浊。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肾失封藏:小便频数阳虚不化,清浊不分: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
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这个时候作为膀胱气化也会不利,开而不合,肾失封藏,可以伴随有小便频数。
阳虚不化,清浊不分,小便混浊,可以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比较黏稠,则可凝如膏糊。
舌脉像主要反应初下焦虚寒,阳虚特点。
舌淡苔白,脉沉。
所以萆薢分清饮是治疗膏淋、白浊的。
但一定要注意,这个膏淋、白浊是阳虚型的,膏淋、白浊可以有阳虚型的,有气虚型的。
实证可以有湿热型的,这是指的下焦阳气不足,清浊不分,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膏淋、白浊。
这是一个常用方。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这治法体现两个方面,(1)湿浊型,寒湿,由于阳气不足以后,气化不利,水湿停滞。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 50 邓中甲
方剂学50 邓中甲固涩剂前面讨论到第三节,涩肠固脱。
第四节涩精止遗适用病证肾虚失固→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膀胱失约、尿频遗尿。
病位以肾为中心,包括精关不固、膀胱失约两个方面,都直接受肾气的主司。
我们选用的方是以桑膘蛸散,二类方为代表。
桑膘蛸散二类方《本草衍义》主治分析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证。
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肾之精气不足膀胱失约→小便频数,尿如米泔,或遗尿。
精失封藏→遗精。
精不养神↑↓神不驭精心之神气虚弱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肾之精气不足是个本,涉及到心肾不交,心肾两虚,在肾反映精气不足,肾精不足以后肾气的化生必然受影响,肾气虚可以膀胱失约,肾气司关门开合,所以产生小便频数,膀胱气化不利,清浊可以不分,尿如米泔,膀胱失约可以遗尿。
肾气不足,对肾精失去封藏,也可以遗精、滑泄。
心的方面,主要反映心气的虚弱,主证里心神恍惚,健忘,这也是一种心气不足的表现。
心肾两者是水火之脏,正常情况下,水火应当既济,心肾相交。
具体反应在心神要控制肾精,神要驭精,肾精又是心神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精要养神,现在心肾两虚,心肾不交,两者相互的一种滋生促进控制作用,就平衡打破,精不养神,神不驭精,这样一种相互恶性循环的机制。
越是这种遗精、遗尿的发生,本身也使心神的气更加虚弱。
心的神气虚弱,更不能控制下元的肾精,古人说,“心动则神摇,神摇则精泄”。
说明心神、肾精之间的一个正常连系。
这种连系打破了,就形成这类的心肾两虚的心肾不交证。
治法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既要分别的针对心神、肾精的治疗,同时要恢复它交通心肾。
恢复两者的正常协调平衡。
方解君桑膘蛸补肾止遗臣龙骨涩精止遗,收摄肾精心气龟甲涩精止遗,滋阴补肾,收涩潜阳佐人参补五脏安神定志茯苓安神当归使菖蒲交通心肾远志桑膘蛸是君药,是补肾固肾止遗的常用药。
桑膘蛸、龙骨、龟甲相配,君臣相配,构成一个常用的涩精止遗,龙骨擅长于收摄,它既能收摄肾精,也能收摄心气,龟甲能滋阴补肾,也有收涩潜阳的作用。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名 同
异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
▪
黑芥穗,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4,加减法: ▪ 腹中痛,加——白芍。 ▪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 头顶痛,加——藁本,细辛。 ▪ 咳嗽,加——五味子,麦冬。 ▪ 气滞,加——木香,枳壳。 ▪ 虚人外感,加——苏叶。
原书方解
▪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 (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有嗽 去之。)三分,(以上三味,除湿热 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酒焙干,或 日干以和血脉)三分, 橘皮(不去白 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 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 升麻 (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 升之令)二分或三分, 柴胡(引清气, 行少阳之气上升)二分或三分, 白术 (除胃中热,利腰脊脐间血) 三分,
方名
同
功效 异
病理
主治
完带汤
易黄汤
健脾化湿止带,治脾虚不运,
湿浊下注之带下病
补气疏肝燥湿
补肾清热收敛
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肾虚有热,湿热下注
白带
黄带
第二节,补血
▪ 四物汤(1) ▪ [组成] 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 ▪ [功用] 补血调血 ▪ [主治] 营血虚滞证。
▪ [方解]
▪ 君:熟地黄——滋养阴血,补肾填精,
为补血的基础方,妇科调经的基本方。
方剂学医科教学专辑邓中甲
方剂学25 邓中甲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上次讲到济川煎的主治证候分析,它属于一种肾虚便秘,肾虚包括肾精不足,肾阳不足,所以要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还是属于以润为主的,但不同者,它要结合补肾,补肾一定温肾阳补肾精的作用,这个方配伍也体现了升降的一些基本结构,后世医家也经常利用这些配伍的技巧。
这是在方义分析中要注意的。
君臣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炒)这个方的君药是肉苁蓉,肉苁蓉这个药有温阳温肾阳,又有补肾精作用,现在这个药也经常称为保健药品。
多方面的开发应用。
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境外,国外,也普遍在研究这个药,它质地比较润,所以除了温肾益精之外,还有润肠通便作用。
所以它作为一个君药,当归和牛膝做为臣药,这里当归既能养血,也能润肠,牛膝能补肝肾,壮腰膝。
针对腰膝酸软腿脚无力,肾虚精亏造成的这类腰痛,有针对性作用。
而且本身也有引药下行的意义。
佐药里边枳壳是降气的,枳壳和泽泻,泽泻能够升清阳,升脾胃清阳,枳壳降气,降脾胃之气,主要作用于中焦的脾胃了。
一升一降,有助于气机升降。
这两味连用,主要是升降气机。
气机通畅,能够协助润肠药发挥作用。
泽泻,它有利水渗湿作用。
和其它利水渗湿药所不同,历来认为泽泻能够泄肾浊,肾虚精亏,往往产生肾浊,所以配它在里面,它有须的作用。
第二个,泽泻配升麻,是一个济川煎以后到现代,最近出的很多书里,研究配伍的里面,它总结了现代、近代一些医家都喜欢用泽泻升麻相配,来通大便。
不但泽泻泄肾浊,它利水渗湿,使气机下行,升麻升清,这一升一降,人们临床观察,用于治疗大便不畅。
这个升降气机,调整津液。
对于润肠,治疗大便不畅有作用。
而且人们观察的是,泽泻配升麻擅长于治便秘,泽泻配柴胡还能治泄泻,同一个泽泻,分别配这些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明代张景岳配这类,说明他对脏腑气机升降用药很重视。
包括《施今墨对药》的配伍里面,也擅长用这一类。
升麻、柴胡、泽泻,这些分别相配。
还有上海的一些医家,近代比较有名的,配伍里也有这方面的例子。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邓中甲:补中益气汤释义中益清阳黄芪
邓中甲:补中益气汤释义中益清阳黄芪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
前面讲了参苓白术散是一种脾虚湿盛以后,也涉及到一种脾湿下流,脾湿下流这种泄泻、带下。
我们要讨论的补中益气汤,从李东垣他自己所讲有脾湿下流,但这两方治法上是差别很大的,有很多类似症状,但治法上差别很大。
这个补中益气汤里边整个从病机来看,它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他建立的。
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
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本科不是讨论的重点。
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多个地方,阴火,一看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
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
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
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那补中益气汤它所主治证候的病机是脾气虚了以后,侧重在固摄功能方面的降低,固摄能力大大降低。
那固摄哪些东西呢?其实它临床主治涉及到固摄气、血、津液,还包括肾精的精,气、血、津、精、神,以及脏器,这些都涉及到这个方运用的话。
所以对于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第一组,必然一组是基础的脾虚见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都是一个基础的脾虚见症了。
方剂学39邓中甲
方剂学 39 邓中甲吴茱萸汤病机与证候分析上次谈到温中祛寒里的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出在《伤寒论》,它有三条,(1)阳明病,食谷欲呕。
阳明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呕吐,往往伴随吞酸。
(2)中焦虚寒的胃脘痛,喜温喜按,这个是中焦虚寒的共同特点。
(3)阳虚失温的胃寒肢冷,也是一个共同特点。
吴茱萸汤中焦虚寒的一些基本特点。
但它偏重于浊阴之气上逆。
所以作为阳明病的,涉及到胃气虚寒。
食谷欲呕再加上吞酸特点,有肝胃不和,肝胃之气虚寒。
厥阴篇的厥阴头痛,伴随浊阴上逆,吐涎沫,干呕,吐涎沫,循肝经到颠顶,浊阴之气,可以头痛干呕,吐涎沫。
从病机本质来看,是肝经的浊阴之气,循经上逆造成的。
所以这个方也常用于头痛。
比较不好理解的是,少阴病,手足逆冷烦燥欲死,吴茱萸汤主之。
手足逆冷它当然还不是厥逆。
因为阳气不能布散,阳虚失温,脾胃中焦主四肢,畏寒肢冷是好理解的。
烦燥欲死从来在多数的解释,是认为头痛,浊阴之气上逆,呕吐就产生这种症状出现,伴见心烦。
也有些解释阴寒内盛以后出现阴。
所以这个证候分析并不统一。
但是这三经的病理,浊阴之气上逆,肝胃之气的上逆,是共同的。
治法需要降浊阴之气上逆。
这是从各个病机共性当中归纳的。
我自己有个看法,我认为由于它有手足逆冷,放在少阴偏里还是作为一种鉴别诊断。
和少阴病的四逆汤的一种鉴别诊断,因为作为少阴病心肾阳虚为主的。
这个方从它的主治到功效,针对心肾阳虚这点并不突出,这个供参考。
从少阴、厥阴、阳明这三条,它浊阴上腻的共同点还是说得通的。
所以归纳气来,吴茱萸汤的病机特点是肝胃虚寒,浊阴之气上逆。
胃是引起一种胃气上逆,肝胃不和,虚寒型的胃气上逆,肝胃不和。
肝是浊阴之气,循肝经上逆,表现在头痛,干呕,吐涎沫。
治法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由于室内寒,温暖肝胃时兼补法,温补结合。
同时突出用药反应在降逆止呕上。
方义分析吴茱萸是辛热的,能归肝经,肾经,脾胃经。
所以它有温肝作用。
既能温肝,又能疏肝。
既有温胃作用,又能降逆。
方剂学 54 邓中甲
方剂学54 邓中甲理气药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上节课讨论到开窍剂,我对于开窍剂整个看法,它是在中医学临床上用开窍剂很有特色。
本来这一章的方剂,主要在于温通开窍或者清热开窍,治疗窍闭神昏。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临床使用方面除了开窍醒神之外,不能忽视的很重要方面,比如说“凉开三宝”,退热效果非常好,清热效果很好。
同时呢凉开方也好,温开方也好。
用于其它内伤杂病中间也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不仅仅在于热病的开窍,或者是寒闭的开窍。
使用范围是注意是比较宽的,有中医特色。
理气剂理气剂是治疗气的病变。
从气的病变分类来看,大的分类有气的不足,气机运行失调两个方面。
虚证都是由于气的不足。
生化不足,消耗太过,都可能。
气的运行失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气运行的一种障碍。
从分类来讲,气的不足,气虚,气脱。
气虚是消耗太过,或者是生化不足,造成气虚,气虚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气脱。
这就是一模拟较危重的证候。
气运行失调方面,有气陷、气逆、气滞这几种形式。
•气陷,表面上看是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但其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气的功能衰退,和气虚有必然的联系。
气虚到一定程度造成气机的下陷。
因为气本身有固摄作用,阳气五大作用,这是中医基础理论里讨论的,有气化作用,有推动作用,有卫外作用,有固摄作用,有温煦作用,这样五方面。
固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不能固摄就要下陷,所以这在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的。
•气逆,气逆反应出当降不降,气机上逆,反应出肺和胃居多,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气滞,是在局部运行的时候,气机不畅或者阻滞不通。
气机阻滞涉及到肝气郁滞,或者脾胃气机的郁滞。
按虚实来分,气的不足的气虚、气脱,以及运行失畅里的气陷,都归于虚的部份。
气逆气滞,反映出实的方面。
所以按虚实来分,气虚、气脱、气陷是虚证,气逆、气滞是实证。
治法针对的气虚要补气,气脱要益气固脱,气陷要升举。
这三类在前面都讨论过了。
都在补益剂里讨论气虚、气陷。
在气脱分面,温里剂的四逆汤后面附方,参附汤,当时也讲到独参汤,益气救脱,反映的对气脱的治疗。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 邓中甲.
方剂学42补中益气汤邓中甲补中益气汤关于气虚发热证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
刚才谈到补中益气汤的气虚发热证。
临床上,对气虚发热的描述挺多,我体会最深的是,这类发热有个特点,上午发热居多,而且还遇劳则发。
也就是说,活动一下,这类体质病人,他不是说劳动强度要很大才发,而是活动活动,他身上出现一个燥热,而且这类热往往不是以体温升高为特点。
中医的很多,谈到的发热,它示一种燥热,有燥,有的是失润,津不足,血不足。
失润产生燥这种也热。
比如小建中汤里说的那个发热,而且这种发热,稍微坐一坐,静一静,它就没有了。
从发热来说,很多参考书上强调手心热为主。
而且补中益气汤证这个发热还有一个特点,一有燥热,有一定的汗出。
汗出,气短,对气和津液的固摄,也力量减弱了。
所以通过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使下焦化火上攻这类燥热脾湿,升举清阳,脾湿不下流了。
这个原因解除了。
燥热就可以得到控制,是这个意思。
整个的这类气虚发热,甘温除热。
体温应该说,当然大家经验不同,我体会遇到的体温都不是很高的,只在用当归补血汤里,用到过一个体温比较高,39度以上的。
那也是住院一周,反复,西医汗悉医院中医科控制不下来的情况下,当时判断就是结合有气虚、发热、血虚、阳浮,有这种采用的。
所以补中益气汤历来气虚发热,是一个大家科研讨论的问题,但是甘温除热法,应该说这个方是个代表方。
过去因为,像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都是李东垣制定的,这两个方都说是甘温除热的一个代表。
用药也是以甘温为主。
但是大家比较公认补中益气汤这个方是个代表方。
肾至于小建中汤也体现了甘温,淡是不作为代表方。
刚才谈到补中益气的临床应用方面,它的范围的确很广。
从大量病例观察,对于像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这类的确有效,但服用时间长,服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临床上都是前头吃一段时间汤剂以后用丸剂。
而且这个方在对于皮下出血,这个方面统计报导也很多,这个是比较早,六、七十年代的病例就很多,我们用于一些病例,特别小儿的比较多。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三、调和肠胃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四、清脏腑热(适用病证:邪热郁在某一个特定的脏腑所产生的热证)
一、温中驱寒(适用病证:中焦虚寒证)
二、回阳救逆
一、补气
三、气血双补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五、固崩止带
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二、平熄内风
一、清宣外燥
二、滋阴润燥(适用病证:脏腑津伤液耗之内燥证)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二、健脾消食(适用病证: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
方剂学 65 邓中甲
方剂学65 邓中甲上次讨论了镇肝熄风汤,有些注意的点,我们补充一下。
中医的中风这个病,在现代医学来说,包括脑血管意外的多种病。
其中尤其是脑血栓和脑出血,在现代医学治疗上,它是要在诊断上比较准确之后,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在中风发生的时候,特别初起,往往在某些医疗设备条件差一点地区,一时往往现代医学难以区分,这是哪一类病?那就要观察,这样容易延误病情。
用镇肝熄风汤,我个人体会,只要中医的病机属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气血上逆,就应当及早使用。
以免这个病人昏迷日久,就往往造成不可逆。
这类的临床病例教训也很多,当年我记得八十年代初,当时安排给我的老师当助手,我们学校的第一批的四大教授,彭履祥教授,内科专家了,他本人就治了很多这类中风。
也喜欢用镇肝熄风汤。
他本人对自己的体质也比较了解,有一次他跟我和它另一个助哩,就讲到他今后可能会发生中风,发生中风,一定要及时用中药治疗。
就你们来开方。
不要西医去检查、诊断,两个同时进行,时机耽误。
但由于他的地位,他后来有一次比较劳累,突然就在开会的时候中风了,中风以后,立刻组成了省里专家组,中西医联合诊治会诊,就无法确定,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西医的结论要观察,那由于当时我和他的儿子,现在也是我们学校教授了,因为当时的年资无,就不可能在医疗组给他用中医来治疗。
这样就一直昏迷到半年后,在西南医院专家也来看他以后,说当初就不是脑出血,应该按照脑血栓,但是后来昏迷到一年以后去世了。
这个病例给我感觉到这个诊断,中稀医的诊断,中医的辨证清楚了,就应当及早的用镇肝熄风之类治疗。
这件事过去不久以后,正好接到电报,我母亲,本身也是西医,高年资的西医,七十多岁,中风了。
我赶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昏迷八天,当时还成立医疗组,因为还是特殊对待了,她本身是民主党派,北京直属支部的,和方老师他们一个支部的。
她也是比较有影响的专家。
西医诊断还是昏迷八天了,脑出血,脑血栓,还没有下确切诊断,所以还是观察。
方剂学 44 邓中甲
方剂学44 邓中甲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一类方上次讨论到当归补血汤。
它治疗血虚阳浮的发热。
当归补血汤历来也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所以也有把它叫做甘温除大热代表方。
但是比较起来,补中益气汤是正式做为一种代表方。
问题1.血虚为什么会发热?2.血虚为什么重用黄耆?3.补气何以用黄耆而不用人参?血虚为什么会发热,了解这个机制,它在于这个方的一个构成,这个方的一个治法,这才能理解。
血虚涉及到气血的一个相互关系,血虚到一定程度,慢性有些消耗性的,或者一次出血量较多的,造成了气血之间阴阳相互维系的关系,平衡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气要摄血,血要载气。
所以我们常说气为血帅,是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脉道里面正常的运行,靠气的裹摄。
血虚之下,一般这个方治疗的几类,一类慢性病引起阴血消耗,或者产后失血,或者疮疡时间长,像脓水流漓这类,或月经血过多,它引起阴血不足,阴血不足到一定时期,造成的血不载气,阳气浮越于体表,形成一个发热。
这个气血关系,就有点像,我有时比喻,像汽车和司机的关系,汽车运行要靠司机开车,气要行血,而司机必须是坐在车上开,又使血要载气。
一旦血丧失了,阴血亏虚了,那就气无所附,这个出血。
汽车翻出去了。
司机也就没有地方坐了。
由于浮越于外。
像这类产生症状主要是一个发热,他有一种阴血消耗,或者阴血亏虚的一个病史。
从症状看,古人说它证像白虎,有的说证同白虎,就是说它表现出来的临床证候,类似于白虎汤证。
但不是白虎汤证。
它可以有发热,甚至有的还很高,可以有出汗,阳气外浮,可以有发热出汗,可以有口渴,但这种口渴呢,一般是喜欢喝温热的。
白虎证的脉洪大,当归补血证这种血虚阳浮的发热,脉按之无力的。
洪大而虚,按之无力。
所以从现象上看,类似于白虎证,从本质和四诊的体察,它有很大的区别。
特别这个发热,从我自己几十年用当归补血汤的例子当中,真正像白虎汤那么高热,我觉得只有一例,所以多数这个热像并不高,报导里,高热这类病例是有的。
方剂学 38 邓中甲
方剂学 38 邓中甲清暑益气汤 II 类 《温热经纬》主证分析上次课讲到祛暑剂,祛暑剂的清暑益气汤。
历史上应该说有几个清暑益气汤,主要的有两个。
我们这里《温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过去也叫王氏清暑益气汤,有的教材写王氏清暑益气汤,以区别于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
这两个方,王氏清暑益气汤本源是从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方来的,《湿热病篇》应该说是治湿热,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燥湿力量比较强,所以他突出在暑湿。
王氏清暑益气汤根据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方,薛生白用来治湿热,是湿热的后期,后期湿不重了,也就化燥伤气伤阴了,气阴两伤比较突出。
所以这两个方有不一样的。
王孟英《温热经纬》用来治疗暑热伤气伤阴,主治和李东垣的有差别。
暑热气阴两伤暑热:身热,心烦脉数 脉虚伤气: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伤津:汗多,口渴,小便短赤这个方的侧重点是暑热,以暑热气阴两伤为主。
这个暑热可以有发热,暑热扰心,暑气通于心,可以心烦、脉数。
这反映暑热本身的表现。
伤气、伤津反映出一组基础气虚表现。
由于汗多,津伤引起气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精神萎靡,津伤可以口渴,小便短赤,暑热汗多,所以体现的脉像偏虚脉,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的构成,就分三部分,临床表现构成这个证候。
所以这个方定为二类方,主要体现一些暑病用药的特点,和它的基本治法。
针对证候构成的这三个方面。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解君西瓜翠衣清解暑热西洋参益气养阴臣麦冬养阴清热石斛养阴清热荷梗清解暑热,行气佐黄连清解暑热知母清解暑热,滋阴竹叶清心利水粳米益气养胃,补充津液使甘草益气养胃西瓜,我们说它是天生白虎汤。
西瓜翠衣,西瓜皮,外面绿的那一层,擅长清解暑热。
西洋参益气养阴,联合起来,照顾到暑热引起的气阴不足。
作为君药。
臣药有两组。
臣药主要是考虑伤阴。
暑热伤阴是证候表现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伤气,往往跟伤阴,阴液损耗有关。
麦冬、石斛是用来养阴为主的。
荷梗既能清解暑热,也有一定行气作用,说它中空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
分述
益
剂
1.补气剂 3.气血双补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6.阴阳并补剂
5.补阳剂
补
分述·补阳
益
剂
适应证:
阳虚(心、脾、肾)证 (肾阳虚)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 下肢酸软无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 阳痿早泄,或宫寒不孕, 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
补
分述·补阳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佐使:甘草——和中,调药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配伍特点:
补气升阳;甘温除热
证治要点:
少气懒言,体倦乏力 或脏器下垂, 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 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
补
补血·归脾汤
益
剂
功效: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补
补血·归脾汤
益
剂
主证分析:
脾 脾失健运 胃 气 脾不统血 虚
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脉细弱
出血症:便血、尿血、 崩漏、月经过多
心
心神失养 失眠、健忘
血
不
心体失养 心悸、怔忡
益
剂
适应证:
阴虚(心、肝、脾、肺、肾)证 临床表现: 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 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 骨蒸盗汗,咳嗽咯血,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
补
分述·补阴
益
剂
配伍用药:
以补阴药为主, 配伍清热药、补阳药及 行气药等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补
补阴·六味地黄丸
益
剂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山萸肉、山
补
分述
益
剂
1.补气剂 3.气血双补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6.阴阳并补剂
5.补阳剂
补
分述·补气
益
剂
适应证:
气虚(脾、肺)证
临床表现:
肢体倦怠,短气乏力, 动则气促,声低懒言, 面色萎白,食欲不振, 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弱
补
分述·补气
益
剂
配伍用药:
以补气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祛湿药; 升阳举陷药;补血药及 敛阴生津药等
川芎——活血行气
补
补血·四物汤
益
剂
组成特点:
《金匮要略》胶艾汤 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配伍特点:
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
补
补血·四物汤
益
剂
证治要点:补血之专方,调经之良剂
头晕心悸,或妇女月经量少, 唇爪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或细涩
补
补血·四物汤
益
剂
随证加减:
兼气虚,加人参、黄芪(圣愈汤)以补气生血; 以瘀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改赤芍, 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改生地,以 清热凉血; 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补
补阴·六味地黄丸
益
剂
方解: 君:熟地——滋肾填精 臣:山茱萸——补养肝肾 涩精
山药——补益脾阴 固精 佐: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之滋腻
丹皮——清泻肝火,制萸肉之性温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脾运
补
补阴·六味地黄丸
益
剂
组成特点: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用量比例为8:4:4:3:3:3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组成:
黄芪一钱(18g),炙甘草五分(9g), 人参三分(6g),酒当归二分(3g), 橘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 三分(6g),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 (2)气虚下陷
补
补血·四物汤
益
剂
使用注意:
1.阴虚发热,大失血以及血崩气脱之证,
非其所宜。
2.素体脾胃阳虚不宜使用本方。 3.主要用治补血,故熟地量重。
归脾汤
(《济生方》)
补
补血·归脾汤
益
剂
组成: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炒酸枣 仁各一两(12g),人参、木香各半两 (6g),炙甘草二钱半(3g),当归(9g)、 远志各一钱 (6g),生姜五片、大枣一 枚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使用注意:
(1)方中黄芪宜重用, 升麻、柴胡用量宜轻;
(2)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禁用
补
分述
益
剂
1.补气剂 3.气血双补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6.阴阳并补剂
5.补阳剂
补
分述·补血
益
剂
适应证:
血虚(心、肝、脾)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无泽; 唇色淡,爪甲枯瘪; 心悸,失眠;大便干燥; 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 舌淡红,苔滑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足
补
补血·归脾汤
益
剂
方解: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姜、枣
——益气健脾和胃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 •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补
补血·归脾汤
益
剂
配伍特点:
•心脾同调,以补脾为主; •气血双补,以补气为主;
证治要点: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 舌淡苔白,脉细缓
益
剂
配伍用药:
以补阳温肾药为主, 配伍补阴药及利湿药等
肾气丸
(《金匮要略》)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g),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各l2g),泽泻、茯 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g),桂枝、 附子各—两(各3g)
补
补阳·肾气丸
益
剂
功效: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补
补阳·肾气丸
补益剂
补
概述
益
剂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补
概述·定义
益
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 具有补养人体 气、血、阴、阳之不足, 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统称为补益剂。
(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补
概述·分类
益
剂
气虚————补气剂 血虚————补血剂 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剂 阴虚————补阴剂 阳虚————补阳剂 阴阳两虚——阴阳并补剂
八珍汤
(《正体类要》)
补
气血双补·八珍汤
益
剂
功效: 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证
补
气血双补·八珍汤
益
剂
方解: 四君子汤(参苓术草)——益气健脾 四物汤(归地芍芎)——养血和营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炙甘草汤(复脉汤)
(《伤寒论》)
补
气血双补·炙甘草汤
益
剂
组成:
炙甘草四两(12g),生姜三两(9g),桂枝三 两(9g),人参二两(6g) ,生地黄一斤(50g), 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麻仁半 升(10g),大枣三十枚(10枚)。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水谷化生轻清阳气)
(3)气虚发热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主证分析: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 体倦肢软,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 久泻久痢,崩漏
气虚发热:清阳下陷,郁遏阳气, 化火上攻
补
补气·补中益气汤
益
剂
方解: 君: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佐:当归——养血补虚(气虚日久致血虚)
舌淡苔白,脉虚弱
补
补气·四君子汤
益
剂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苦甘温) 佐:茯苓——渗湿健脾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
补气·四君子汤
益
剂
组成特点:
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
证治要点:补气之基础方
面色萎白,食少气短 , 四肢无力,舌淡苔白, 脉虚弱
补
补气·四君子汤
补
概述
益
剂
直接补益法: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间接补益法:
• 血虚补气
• 阴虚补阳,阳虚补阴(张景岳) • 虚则补其母 • 补益先天或后天
补
概述·使用注意
益
剂
(1)辨清虚实真假; (2)适当配伍健脾和胃,理气消导药; (3)煎药宜文火久煎,煎煮3次以上,空腹服; (4)不可滥用
补
补血·归脾汤
益
剂
随证加减: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胃弱纳差者,加神曲、麦芽、砂仁; 贫血,可加熟地
补
分述
益
剂
1.补气剂 3.气血双补剂
2.补血剂
4.补阴剂 6.阴阳并补剂
5.补阳剂
补
分述·气血双补
益
剂
适应证: 气血俱虚证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 肢体倦怠,面色无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
益
剂
主证分析:
下焦失于温养——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
肾 不能化气行水,水停于内——小便不利,水肿 阳 脚气,转胞,痰 饮 不 固摄无力——小便反多,消渴 足 舌淡而胖,苔白,脉虚弱,尺部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