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经典导读-导论

合集下载

文学导论

文学导论
躲避唠叨凶悍的妻子,独自到附近的赫德森河畔兹吉尔山上去打猎。他遇到当年发现 这条河的赫德森船长及其伙伴,在喝了他们的仙酒后,就睡了一觉。醒后下山回家, 才发现时间已过了整整二十年,人世沧桑,一切都十分陌生。原本闭塞的山村现在一 片沸腾,到处是演说、传单、竞选。恍惚中,瑞普发现酒店招牌上英王乔治的画像变 了。红色的上衣变成了蓝黄色,手中的王笏变成宝剑,头冠三角帽,下面是“华盛顿 将军”的字眼。瑞普终亍知道,他现在已由英王的臣民变为“合众国的一个自由的公 民”。对所有这些变化,瑞普无动亍衷,因为他最担心的是“女人的专政”。
The Setting of Rip Van Winkle
瑞普· 温克尔 凡·
• • • 瑞普· 温克尔 凡· 《瑞普· 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作家华盛顿· 凡· 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
• 《瑞普· 温克尔》的背景是荷兰殖民地时期的美 凡· 国乡村。瑞普为人热心,靠耕种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养家糊口。有一天,他为了
RIP VAN WINKLE
There is strong resemblance between Rip Van Wink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Dame Van Winkle and the English government. Before revolution, Rip was a meek man who“ would rather die on a penny than work for a pound”, who had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villagers„ lived a peaceful life except for the existence of Dame Van Winkle, his termagant wife who would taught him lessons in every possible way. The American people was also trying to live a peaceful life and the rule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made it impossible. The Americans suffered the oppression for a long time. The war was over and Rip returned to his villages only to find the great change in the small villege,which is the sample of the change in America. No one in the villages recognized him. People talked about hot issues he has no interested in. Dame Van Winkle was gone and he was free now.However,he had no idea what he should do. The past had passed for ever, despotism was gone. No one was going to tell Rip what he should do. No one was going to force him to do anything. The American people is free to choose now, but they have no idea of what to choose. They were led into a new kind of life to which they were strangers. They were groping in the dark for the way ahead. By holding Rip Van Winkle as an symbol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all these analysis ,I reached the idea that Washington Erving showed no radical attitude against the revolution but his bewilderment after the revolution.

文学导论

文学导论

第一段视频主要讲述了关于诠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并举了两个重要人物——追求真实的伽达默尔和追求意义的E.D.赫施。

传统哲学自从尼采的‚上帝已死‛后,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沼,无法解脱更无法发展。

海德格尔发展了存在主义作为传统哲学的延续。

后期的海德格尔把语言作为存在主义的承载主体。

而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并且用解释学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

虽然依然认同语言是存在的表现和承载,但伽达默尔通过解释学来分析为什么理解在存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理解才是人存在的模式,语言是宣扬存在的手段。

理解是普遍存在的,理解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过程发生于人生的一切方面。

解释学还有着历史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解释者和被解释对象所处的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差别。

这种差别势必会造成解释者对本文理解的偏差。

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还是本文,都有着很强的历史的烙印,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正确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最后是解释学的语言性:这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因为语言是它的核心。

语言是理解本身的具体表现和存在形式。

一方面,语言媒介使它对象成为文字,解释学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对象。

另一方面,解释者也使用语言,解释者同本文的关系,如同对话的关系,理解一个人所说的话,不是去重新经历对方的经验和感受,而是找到与对方的共识。

所以,语言就是理解,就是存在的模式,也就是世界经验。

这样,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语言成了存在的本体。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将理解等同于人类生存的本然状态,自然,意义也将伴随生命的无止境流动而呈现出相对、多元的基本状貌。

而相较之下,美国学者赫施作出了不同的思考,他坚决维护意义的客观性与确定性。

在他眼中,这种客观、确定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作者意图的追问才能够真正实现。

赫施的阐释学坚持认为,作者的意图就是作品的本义,它对读者来说是客观的。

这是传统阐释学观点。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一座连接着不同文化的桥梁。

世界文学名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卓越的艺术和广阔的影响力,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并简要探讨它们的内涵和价值。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虚幻与荒诞。

主人公唐吉诃德是一个痴心妄想的骑士,他追求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对抗着现实的残酷。

通过唐吉诃德的冒险经历,塞万提斯揭示了人类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引人深思。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风俗与习惯。

故事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她与富家子弟达西先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矛盾。

通过这个故事,奥斯汀揭示了社会等级观念和偏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爱情和婚姻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社会的动荡。

作品中的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等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战争的洗礼下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托尔斯泰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历史的进程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战争与和平》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船员鲁滨逊的孤岛生活为主线,讲述了他在荒岛上的求生经历。

鲁滨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体系,并与岛上的原住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鲁滨逊的冒险和奋斗,探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金锁记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金锁记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对于长安,表面上处处为女儿着想,实际上却葬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①上学时丟了枕套褥单,七巧跑到学校大闹,长安不好意思在学校待下去只好退学,退学后七巧又去学校想要要回学费,长安觉得再没脸再和同学见面。
原文[长安以后在街上遇着了同学,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只得装做不看见,急急走了过去。朋友寄了信来,她拆也不敢拆,原封退了回去,她的学校生活就此告结束。]
[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她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已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改。她不时的跟母亲呕气,可是她的言谈举止
②给女儿裏脚:
在当时已经流行正常尺寸的脚的社会背景下,逼迫女儿裹脚,后来过了一时兴致想给长安放脚,可是脚已经严重变形再也变不会来。
(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战争与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恶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锁记》正是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时代的印迹,也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
原文:
[她瞧着那双脚,心里-动,冷笑-声道:“你嘴里尽管答应着,我怎么知道你心里是明白还是糊涂?你人也有这么大了,又是一双大师公得就是官责任你,也那个成大看看你。就替你裹起来,也还来得及。“长安一时答不出话来,倒是旁边的老妈子们笑道: "如今小脚不时兴了,只怕将来给姐儿定亲的时候麻烦。"七巧道: "没有扯淡!我不愁我的女儿没人要,不劳你们替我担心!真没人要,养活她一-辈子,我也养得起!“当真替长安裹起脚来,痛得长安鬼哭神号的。这时连姜家这样守旧的人家,缠过脚的也都已经放了脚了,别说是没缠过的,因此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裹了一年多,七巧-时的兴致过去了,又经亲戚们劝看, 也就渐渐放松了,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欣赏PPT课件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欣赏PPT课件

2019/11/3
9
举苏 动菲
读 完 第 一 封 信 的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 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 比如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 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 但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 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 “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 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 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 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 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2019/11/3
3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世界1:物质世界 世界2:感知世界 世界3:文化世界
世界1和世界2是自然赋与的 世界3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3
2019/11/3
4
γνωθι σεαυτόν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2019/11/3
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
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苏菲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 她生平第一次觉得生在这世界上却连“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也不 问一问,实在是很不恭敬。
世界从何而来?她一点也不知道。 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 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 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 如果这样,她就不需要去想它是从哪里来了。

学习文学作品的五本经典教材推荐

学习文学作品的五本经典教材推荐

学习文学作品的五本经典教材推荐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社会背景。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适合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教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

教材一:《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这本教材由王佐良主编,收录了包括希腊神话、古印度、波斯、古埃及、古巴比伦、圣经、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世界各个时期和地区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导读,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形式和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材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这本教材由杨继绳编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左传》、《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中国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教材三:《西方文学名著选读》这本教材由沈从文主编,收录了包括希腊神话、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美国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名著。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选读和阐释,读者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流派,对西方文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材四:《现代文学导论》这本教材由刘再复编写,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对现代文学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教材五:《世界小说史》这本教材由钱理群主编,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小说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小说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思潮,对世界文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上五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教材,涵盖了世界各个时期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表达形式和思想内涵。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导读傲慢与偏见解析介绍PPT模板课件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导读傲慢与偏见解析介绍PPT模板课件

达西先生为了遮掩莉迪亚与人私 奔的丑闻,维护班纳特先生一家 的名誉,主动拿出金钱帮助威科 姆还债,并利用金钱促使本无意 于娶莉迪亚的威科姆快速与莉迪 亚完婚。二人完婚后就紧接着上 演了一幕极具讽刺意味的家庭闹 剧——威科姆陪着莉迪亚大摇大摆 地返回娘家,脸上挂满得意的表 情,毫无愧疚之感。
奥斯汀赋予了这一探亲情节极 强的讽刺意味,将莉迪亚的虚 荣展现得淋漓尽致。莉迪亚理 直气壮却又可笑至极的语言, 使文本的反讽意味更加强烈, 突显了故事情节。
《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 问世。这本书在评论界得 到欢迎,沃尔特·斯科特爵 士赞扬奥斯汀“笔法巧 妙”,“把平凡普通的事 务和角色变得有趣”。
《傲慢与偏见》描写 中产阶级男女的爱情 与婚姻。在奥斯汀之 前,18世纪后期的英 国小说中有一股女性 感情潮流,充满伤心 流泪的感伤情调和为 忧郁。
《傲慢与偏见》克服了这 种倾向而接近于现代生活。 她在小说中运用喜剧的手 法表达对生活的严肃批评, 探索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 婚中自我发现的心理过程。
命运归宿
家族中男性成员都只有两种归宿:一 是死于非命,一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 独中退化。这里的“死于非命”,死于 整个男性欲望在现实中的交合,这也 是男性自我戕害的象征。能逃出暴力 劫数的人却逃不脱“孤独”,是家族男 性最终归宿的象征
主要人物
其实是表达作者欲意放弃处处碰壁,使人厌倦憎恶的男性统治秩序, 是对男性所代表的道德、法律、军事、政治等制度的父权社会的叛 逆,渴望退回到一无所知的原生命状态;或者依附于女性或母性获 得一定的生命意义;或者独自寻求生命的本源,探索人的本来面目
情景反讽是将反讽从语言层面扩展到小说的 某一具体情节或场景中,主要指在小说中, 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乎读者意料甚至与读者预 期的情景截然相反,但却又在情理之中。比 如,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设置并没有按照人们 的预期进行发展,他们的一些言行在特定场 合由于智力、思想或认识方面的局限显得十 分不合时宜,但这些人物本身又对此浑然不 觉,结果事与愿违,从而产生反讽的效果。 奥斯汀对《傲慢与偏见》的小说情景进行了 戏剧化处理,达到了较强的反讽效果。

世界名著导读主要内容介绍之二

世界名著导读主要内容介绍之二

世界名著导读主要内容介绍之二24、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经典名著《艾丽丝漫游奇境记》1862年7月的一个下午,作家带着三个孩子,划着一只小船在泰晤士河上荡漾。

在孩子们的再三央求下,他信口讲了一个梦游奇境的故事给他们听。

后来经过其中一个叫艾丽丝的小女孩的请求,他将故事写成文字,送给了她。

这篇文字就是《艾丽丝漫游奇境》。

作品以梦幻的形式,将你带入一个离奇的故事中,情节扑朔迷离,变幻莫测。

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际上却富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是智慧与幻想的完美结合。

吃些东西就可以长大或变小;小老鼠可以和你一起游泳;毛毛虫和你一般高;小猪接见公爵夫人的孩子;还有龙跳舞……那里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艾丽丝镜中奇遇记》是《艾丽丝漫游奇境》的姊妹篇。

镜子屋里艾丽丝和象棋国王里的人们共同遭遇着许多事,从钟背后的老头到花园里会说话的花,从一个骑不好马的骑士到艾丽丝成了王后。

镜子里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

两部作品在发表后,风靡欧美,译到国内后也以它离奇的色彩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了众多的小读者们。

书中的散点思维能给小朋友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些故事能增加小读者们的想象力,带给小朋友们更多的乐趣。

作者风采卡洛尔,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银屏再现《艾丽丝梦游仙境》本片是根据路易·卡洛尔的故事改编。

漂亮的小女孩艾丽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独特的见解,在一个暖融融的下午,她追着会说话的一只小白兔,无意间进入了一个快乐但乱七八糟的仙境,开始了她一系列奇妙而意味深长的梦游。

令人怀念的歌曲以及加上一连串的恶作剧,让整部影片达到高潮——艾丽丝竟然要与红心皇后以及她的士兵对抗……灿烂的幻想曲,动人的画面,以及美妙的音乐创造了这部极有冒险色彩、且富有哲学意味的趣味卡通片。

25、格列佛游记经典名著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

全书共分四卷。

小说以第一人称,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国统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特色。

大卫科波菲尔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大卫科波菲尔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维妙维肖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评论家认为《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人物性格
Character character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作家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的性格也在苦难、挫折中成熟,最终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在他曲折、坎坷的一生中,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忧伤的时刻和消沉的日子,但姨婆的话“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成了他的座右铭。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大卫又回到了继父家。然而继父不但常常责打他,甚至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母亲去世后,继父立即就把年少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大卫从此过起了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维克菲家里,与他的女儿阿格妮丝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大卫对维克菲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员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世界文学经典导读

世界文学经典导读
• 《朗读者》中的汉娜比现实中的艾克曼幸运的是,她最终认识到了自 己的罪恶。在她被判入狱后,她的少年情人米夏没有忘记她,还是不 断地把经典名著和自己朗读的录音带寄给她,让她享受到文学之美、 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从这些录音带中流出来的声音,像潺潺溪水, 滋润了她枯萎的内心、僵死的灵魂,她产生了强烈的冲动,要阅读, 要写作,要表达。她做到了。通过听米夏的录音,她慢慢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书写,她能够与米夏通信,与他一起谈论文学作品,欣赏、感 悟其中的美,慢慢地,她的人性复苏了。她认识到自己犯下的不可宽 恕的罪行。于是,就在她临近刑满释放,米夏已经给她找到了一处住 所,让她安度晚年的时候,她上吊自杀了。上吊时,她脚上垫了几本 厚厚的精装本的文学名著。
• 在埃及的《亡灵书》和希腊酒神节的祭礼 中;在但丁的幻想和屈原的天问中;在圣 经的乐园和无数少男少女的白日梦中,在 人类仰望夜空的星星的渴望中……
• 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寻找意义的亘古向往 就一天不会熄灭。
经典与信仰维度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西方作家论经典
• 文学经典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英]马修·阿诺德
• 他确信,人类精神的最高创造反映了一个存在 于现象背后的复杂的内在秩序。不同文化之间 在精神上是息息相通的,不管其外表如何不同。
晚年的歌德被东方文学 和文化所吸引,不是因 其地方色彩,而是因为 他从中发现了永恒的人 类因素。正是在对东方 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他 提出了“世界文学”的 概念。
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
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
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
“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
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
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

1 世界文学名著欣赏导论

1 世界文学名著欣赏导论

情感力量
乡愁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一九三八年




中国古代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 达亦远矣。” 一、古代小说的萌芽阶段 (一)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小说与历史散文《缘木求鱼》 (三)魏晋时期记录趣人趣事的志人小说和谈论神魔鬼怪的 志怪小说 《世说新语》 《搜神记》 二、古代小说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长阶段 (一)唐传奇 (二)宋代话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务印书局 三联书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
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过 渡到奴隶制社会时的生活和斗争情况。 其中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 罗马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古希腊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荷马史 诗和希腊戏剧。
语言内在结构:逻辑力量

伦理道德力量(约束、自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朱炯远《唐诗三百首译注评》推之为“千古思 乡第一诗”。 请提出问题! 问题: “明月”出现2次,是否败笔? 是否破 坏了夜的静?或是其他? 月光的“明”与低头思的“沉”形成反衬,更 显思乡的深沉; 那么明亮的月光,都视而不见,什 么原因?被思乡之情绪蒙蔽了眼睛。刚举头罢了,低 头即思故乡。

经典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经典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经典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经典文学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导读一:文学名著的意义与价值经典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它们不仅是艺术的典范,更是人们世代传颂的智慧之源。

通过导读经典文学名著,我们能够深入探寻文化背景、品评作品风格、剖析人物形象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导读二:名著导读的目标与方法名著导读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并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和审美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导读:1.背景介绍:通过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2.结构剖析: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如引子、承接、高潮、结尾等,思考作品结构对情节展开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3.主题探究: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追求,并引导学生反思作品与当代社会的关联性。

4.人物解读:解读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从思想、性格、行为等多个维度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用。

5.风格研究: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艺术,加深学生对文学美感的把握。

导读三:经典文学名著导读实例——《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以揭示封建社会的偏见和爱情的曲折发展而闻名。

通过分析该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奥斯汀的社会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1.背景介绍:介绍奥斯汀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等,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氛围。

2.结构剖析:分析《傲慢与偏见》的章回结构,探究每一章节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关系发展。

3.主题探究:探究作者对封建社会偏见的批判,以及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来反映人性和情感的变化。

4.人物解读:深入解读伊丽莎白、达西等主要角色的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转变。

5.风格研究:研究奥斯汀的语言风格、幽默手法和社会讽刺,分析其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导读四:探索其他经典文学名著除了《傲慢与偏见》,世界文学名著库中还有无数优秀作品值得学生阅读和探索。

基督山伯爵世界著名导读

基督山伯爵世界著名导读

作品品析
基督山伯爵是一个人们非常喜欢的人物,他敢爱敢恨、非常的豪爽气派, 也聪慧过人,由于饱经沧桑,他对任何事都格外的执着。 基督山伯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 但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蕴藏了部分作者的写照。 作者大仲马也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连续几年每日宴请宾客, 其中许多人,大仲马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气派, 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着一尊大仲马的半身像, 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
创作背景
《基督山伯爵》创作于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作者大仲马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背景, 以主人公唐泰斯被人陷害入狱直至最后的复仇为整部作品创作的主要线索,整部作品的时间也是跨越了波旁王朝的复 辟以及七月王朝这两大时期,以人物曲折命运的设计来侧面的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1814年,拿破仑帝国被反法联盟所击败,波旁王朝复辟,重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从实质上来看,虽说拿破仑的无休止的战争对当时的欧洲大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 但是他的政治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的政府了,所以波旁王朝的复辟必然会造成人民的不满与反抗, 由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拿破仑归来的反复辟势力与封建的复辟势力所构成的强烈的社会矛盾。 从《基督山伯爵》中时常可以看到反复辟的思想线索, 唐泰斯被陷害在狱中的14年暗无天日的生活也是对当时复辟王朝黑暗统治的写照。
- Author introduction
作者简介
大仲马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继承了父亲反封建传统,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制; 他憎恨和不满复辟的波旁王朝。他曾被视为拿破仑分子而受到歧视。 他先后参加了1830年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和 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的二月革命。 他曾两次被迫长期流亡国外,1860年他还去意大利协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作战。 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 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 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20歲發表處女作《二十首 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
《詩歌總集》(1950)聶魯達
青年時代進入外交界, 曾任多國駐國領事,此 時期發表《西班牙在我 心中》,為他贏得國際 聲譽。
40年代回到智利首都聖 地牙哥,並在黑島買間 別墅,並著手《詩歌總 集》(又譯《漫歌集》), 六年完成。
《詩歌總集》(1950)聶魯達
因我已用一生的無眠織就 這樹叢中的庇護所?你的手居住、飛揚其間 為睡眠的旅人守夜。(第八十首)
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8-), 1982年諾貝爾 文學獎
《百年孤寂》(1967)馬奎斯
一九二八年出生哥倫比亞沿海小鎮。
外祖母在夜間為他講述民間傳說和印地 安人神話。成年後服務於報界,反映於 創作之中,就是那種「幻想而又不失其 真」的魔幻風格。
獻辭:給瑪提爾德
我鍾愛的妻子,我在寫這些被訛稱為「十四行詩」的詩作 時,飽受折磨;它們令我心痛,惹我神傷。但題獻給你時, 我心中所感受到的喜悅像大草原一樣遼闊。著手此一寫作計 劃時,我深知自古以來詩人們早就從各個面向,以優雅出眾 的品味,為十四行詩營造出像白銀、像水晶、像炮火一樣的 聲韻;然而,我十分謙卑地,以木頭為質料創作這些十四行 詩,賦予它們那不透明的純粹物質的音響,傳送到你耳邊。 在森林裡、沙灘上,在隱蔽的湖畔、灰燼點點的地方散步時, 你和我曾撿拾天然的材枝,那些隨流水和天候來去的木塊。 我以小斧頭、彎刀和小折刀,用如此柔軟的廢棄物,打造這 些愛的材堆;我以十四塊厚木板,搭蓋每一間小屋,好讓我 愛慕歌頌的你的眼睛居住其中。述說完我的愛情根基,我將 這個世紀交付於你:木質的十四行詩於焉興起,只因你賦予
《詩歌總集》(1950)聶魯達
連胡狼自己都鄙視的胡狼, 連乾癟的薊都咬噬、唾棄的石頭, 連毒蛇都憎惡的毒蛇!

《红与黑》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红与黑》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他们都是处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热血青年而且两个人的本性都是 善良的。于连在初入市长家里时要求写主人同桌吃饭。他既希望得到市 长的要重又目于尚他们逢迎。在临死前,他得到了温情在法庭 上他对不 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作 了严厉的批判,拒绝别人营救这时他的人性再次 复归了,而拉斯蒂湟则在开始时只想通过努力来发家致富步步高开,对于 被抛弃的高老头,也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助。于连的悲剧是由这个不 平等的封建等级社会所造成的,是教会贵族和政党种种政治阴谋和航脏交 易的结果。而拉斯蒂湟的人性混灭则是有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所造成的 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刺激和改变了拉斯蒂涅这个有理想的青年,使他变成 了品德丧失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以游记、传记和艺术史为主 《意大利绘 画史》
《罗马、那不勒斯、弗罗伦萨》(1817) (首次使用"司汤达"这一笔名) 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
PART TWO
02 作品分析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 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 , 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 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
这部小说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其主要角色是个 反面人物。不过,他是一个 有意思的反面人物,因为斯丹达尔分析了他品性中的心里暗流,试图清晰 地表明,奋斗和诱惑是如何塑造他那精力旺盛而又处于病态内省状态的 个性的。作者以相同的方法剖析了于连的爱情生活。这种写作方法在 很大程度上放慢了小说的节奏,然而另一方面,它使人物真实可信, 并充 分展现了拿破仑战争末期的法国人欲横流的社会环境。
➢ 红:于连的本性(炽红的心,向往真幸福)追求人生真正的意义 ➢ 黑:欲望的蒙蔽(人欲望无底深渊的幽黑)

外国文学导论

外国文学导论

第一首席专家是华中师范大学的 聂珍钊教授,第二、三首席专家 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郑克鲁教 授和浙江工商大学的蒋承勇教授。
(二)起草编写提纲 课题组进行了认真和充分的准备,系统 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外国文 学史的相关论述,全面了解当前我国 “外国文学史”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使 用情况,以及学术界关于外国文学史研 究的相关成果,深入探讨了当前外国文 学史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 题,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全体会议进 行反复研讨,形成了编写提纲,上报教 育部工程办。
这种结构虽然可以解决写作外国 文学史结构上的一些麻烦和困难, 但是不适合我们目前编写的马克 思理论建设工程规划中的《外国 文学史合题意,二是目前东方文学史 定义存在缺陷,即没有包括中国 文学,因此东方文学史实际上不 是严格的东方文学;三是东方文 学实际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 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承认;四是 不合马克思关于民族的文学走向 世界的文学的科学论断。
本文档相关内容参见 视频 1-2
《外国文学史》导论
(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史》辅导)
聂珍钊 2016/04/1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和建设工程简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 度,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了关 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 设工程的意见。
写作提纲确定后专家组分配写作 任务,开始正式编写。编写工作 采取个人负责编写,集体讨论修 改,上报教育部马工办审稿,专 家组再根据审稿意见修改,修改 后再上报马工办审稿,如此反复, 直到终稿。
为了领导马工程教材的编写,不仅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亲自领导这项工 作,而且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马工 程办公室,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 贵芹副司长但任马工办主任,成立 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 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聘请 28 位专家对教材提纲和书稿进行审 定。

世界主义文学导论

世界主义文学导论

世界主义文学导论世界主义文学,即以世界为背景、以全球视野为出发点的文学流派,它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探讨人类普遍的命运和价值观。

世界主义文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极富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引领着当代文学的潮流。

本文将介绍世界主义文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世界主义文学的起源世界主义文学起源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和全球化进程。

战争的残酷和全球化的冲击使当时的作家们对国家、种族和地域的局限性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开始反思人类共同的困境和命运,从而探索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二、世界主义文学的特点1. 全球视野:世界主义文学以全球为视野,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变化、人口迁徙等,并将其融入文学创作中。

作家们通过展现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

2. 人文关怀:世界主义文学强调对人类普遍命运和价值观的关怀。

作家通过塑造具有共鸣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揭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矛盾。

他们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类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3. 语言表达:世界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作家们常常借助多种语言、方言和文化符号,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和想象空间。

通过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对话,作家们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边界,并打破了文学形式的传统框架。

三、世界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世界主义文学的浪潮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形式的革新:世界主义文学鼓励作家们突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

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使得文学创作中出现了碰撞和融合,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

2. 文化认同的重构:世界主义文学使作家们对自己的文化认同进行反思和重构。

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经验和感受,超越了传统的民族或地域的界限。

作家们试图以全球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化,发掘其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3. 文学与社会变革:世界主义文学呼唤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理解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理解

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一、文学基本概念1.文学的定义与分类2.文学作品的形式与体裁3.文学语言的特点与技巧4.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二、世界文学发展概况1.古代文学: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2.中世纪文学:欧洲骑士文学、阿拉伯文学等3.近现代文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4.当代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三、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简介1.西方文学经典: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雨果《悲惨世界》等2.东方文学经典:孔子《论语》、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苏轼《赤壁赋》等3.其他地区文学经典:泰戈尔《飞鸟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四、阅读与理解方法1.了解作品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化传统等2.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内涵、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3.鉴赏文学形象: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情节安排等4.品味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句式结构、词语选用等5.领会作品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幽默讽刺等6.感悟人生哲理:作品中的智慧、人生感悟等五、阅读策略与建议1.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3.学会做笔记与心得体会4.积极参加文学社团与活动5.跨学科阅读与研究六、文学素养的提升1.扩大知识面: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2.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3.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强人文关怀: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5.塑造完善人格: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七、评价与反思1.文学作品的价值观评价2.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评价3.个人阅读体验与感悟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反思八、拓展阅读资源1.文学作品选集与全集2.文学评论与鉴赏书籍3.文学期刊与报纸4.网络文学平台与资源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知识点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一、文学基本概念习题习题1:文学作品的形式与体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世界文学导论

1世界文学导论

01古希腊罗马文学荷马时代特洛伊战役几乎可以肯定是真实记录迈锡尼人〔即希腊人的祖先)一与邻国之间的战争的。

后来荷马用两部宏大的史诗著作把其中的故事包容在一起,这就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史诗形成了故事的基本框架,它们几乎成为希腊文化中的“圣经”古代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戏剧使古希腊文明达到一个高峰。

至今仍然对西方的传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阿里斯多芬--希腊最伟大的喜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波斯人》、《七将攻特拜》和《俄瑞斯忒斯》三联剧。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扣《俄狄浦斯王在科罗诺斯》、《埃勒克特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俄瑞斯忒斯》、《埃勒克特拉》。

罗马文学维吉尔《农事诗》《伊尼特》“拉丁的荷马”“民族诗人”奥维德《变形记》拉丁文学的延续罗马帝国是欧洲文学的基础。

拉丁文仍然是欧洲受过教育的入所用的标准语言。

到公元130年为止,拉丁文学持续了1500年。

02中世犯文学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文明”的希腊—罗马文化被各种各样的“蛮人”文化征服,文学就在所谓的“黑暗时期”中消亡。

随着古典文化的消亡,欧洲已丧失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文化,但在许多修道院中却得以延续。

但丁《新生》《神曲》《神曲》被认为是中世纪文明的缩影。

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这部巨著有100章,分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

他在去世前完成了《神曲》的创作。

因为担心有人施加迫害,焚烧手稿,他事先将《神曲》的原稿分散匿藏,以致在他死后人们花了八个月时间才找齐这一千古名著的原稿。

乔叟曾提到过他,他的名字在17世纪的英格兰几乎家喻户晓。

18世纪时,浪漫主义作家又开始运用但丁式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彼特拉克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奠基人。

彼特拉克热情泽溢地歌颂爱,歌颂自然。

歌颂符合人性的生活,这与枯燥的神学形成了鲜明反差。

1341年,他在罗马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

薄伽丘被誉为“佛罗伦萨文学三杰”之一的乔瓦尼·薄伽丘(1313--1375年)与彼特拉克既是同龄人又是亲密的朋友,而且他们对古典文明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的本科课程模式日渐受到亚洲领袖的青睐。典型 的美式本科课程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尝试各 种课程,然后决定一门在最后两年专修的科目。这种 课程模式主要是基于两个原理。第一,大量接触多元 学科能让学生建立新的世界观。这不仅增强学生在所 选领域的学习效果,还为他们应对将来预想不到的新 情况做好准备。第二个原因是,相对18岁的年龄,学 生在20岁的时候能对专业的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天临终之歌》
• 1803年杰斐逊总统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时曾建议印第安 人放弃狩猎,从事农业。但事实上印第安人在美国西进 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选择的可能性。白人与印第安人争 夺土地的战争进行了几十年,在联邦政府、军队和枪炮 的打击下,印弟安人的命运早已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经典性(canonicity)
• 内涵的丰富性 • 实质的创造性 • 时空的跨越性 • 可读的无限性
1.敏锐的生存感受
• 阅读或重读经典将培养一种更为敏锐的生存感受, 凝聚人类整体的存在。
• 人文科学的目的是扩展或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 认识——其光荣与失败,幸福与苦难,以及单纯普 通的平凡。
• 人文科学应该澄清实现生命更高可能性的条件,以 此来援助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
公司
徽标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张德明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1. 为什么读经典 2. 怎样读经典 3. 本课程结构模式 4. 考试及评分规则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 世界1:物质世界 • 世界2:感知世界 • 世界3:文化世界
• 世界1和世界2是自然赋与的 • 世界3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3
3.启蒙与自我启蒙
• 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说,所谓 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 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 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 能为力。”
•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使自己 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朗读 者》告诉我们,通过经典文学 作品的阅读能够做到这一点。
• “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一 切文学的必要条件,正如它也是生活的必 要条件一样。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 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 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 和情感之中的结果。一切文学显然都依靠 进入别人内心及他们的情境之中的能力”。
• 伊安·瓦特:《小说的兴起》
没有思考能力,惟命是从,认为服从命令是他的天


艾希曼曾经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疯狂的屠杀行为是 在恪守职责,因此他本人不应对屠杀罪行承担责任, 当然,这样的自我辩护遭到所有人的痛斥。
艾希曼把所谓的恪守职责置于其人生的最高地位, 而且这种职责在本质上既没有接受理性的检验,也 没有经受良心的拷问,更没有接受更高境界的检验。
两点启示
• 一方面,它说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必要。如果没有纳瓦 霍语,美国用英语或其他通用语言创造的密码就很可 能被日军破译。那么二战的历史要重写了,乃至世界 的格局都要改变了。
•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西方人入侵美洲,至今这块土地 上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而现在这个文化 生态系统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被完全破坏了。
的600万犹太人中,大约有200万犹太人的死跟他有极其
紧密的关系。战后他四处躲藏,终究被抓获受审。1961
年12月15日,艾希曼以屠杀2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定
为反人类罪、反犹太罪,以及参加犯罪组织罪而判处绞


“平庸的恶”
艾希曼犯下的是一种“平庸的恶”(banality
evil)。 他参与屠杀犹太人,只是因为他没有思想,

风 语 者

的 启 示
纳瓦霍语(Navajo)
• 2002年吴宇森导演的电影《风语者》(Wind Talkers), 描写生活在犹他州纳瓦霍(Navajo)印第安人保留地上 的原住民,纳瓦霍族出身的美国士兵,在二战期间塞 班岛战役中的故事,美军为保守军事秘密,利用他们 的母语纳瓦霍语,创造出一组日军无法破解的密码。 为了防止纳瓦霍战士被敌军俘去破解密码,美国军方 专门派军去保护他们,秘令必要时为灭口而杀掉他们。
• 他确信,人类精神的最高创造反映了一个存在 于现象背后的复杂的内在秩序。不同文化之间 在精神上是息息相通的,不管其外表如何不同。
晚年的歌德被东方文学 和文化所吸引,不是因 其地方色彩,而是因为 他从中发现了永恒的人 类因素。正是在对东方 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他 提出了“世界文学”的 概念。
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
在战后的法庭上,汉娜接受了审判,她没有否认自己 的行为,但她坚持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是在 执行上级的命令。
《朗读者》中的审判场景
从文学到现实
二战期间纯粹德国常卫队军官阿道夫•艾希曼曾经是纳
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工具,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前
执行丧心病狂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负责人,在被屠灭
• 在埃及的《亡灵书》和希腊酒神节的祭礼 中;在但丁的幻想和屈原的天问中;在圣 经的乐园和无数少男少女的白日梦中,在 人类仰望夜空的星星的渴望中……
• 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寻找意义的亘古向往 就一天不会熄灭。
经典与信仰维度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经典” 概念的演变
1. “經”--“织物的纵线 艺术的深刻程度,与其渗入生存的伦理核 心的深入程度是相应的。
• 根本上塑造人对现实看法的官能是想象, 而不是批判的理智,或者理性,直观现实 的能力则是个人道德品格的功能。
• 欧文·白壁德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
• 多元文化的教育经验激发出新的世界观。早在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作家歌德在其作品 和谈话录就触及到多元文化的主题。
西方作家论经典
• 文学经典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英]马修·阿诺德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 书。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 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 换言之,经典作品是那种从不会耗尽它所要诉说的东西, 同时又深深扎根在滋润和养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朗读者》与经典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交车售票员汉娜,喜欢上了一个中 学生米夏。因为他会朗读。
汉娜是文盲,但她渴望读书,喜欢听人读文学名著中 的片断,从荷马史诗到契诃夫。
其实,汉娜年青时参加过德国党卫队,但她一直保守 着这个秘密。
她曾经奉命将300名犹太人转送到某地去,晚上将这 些犹太人锁进一个教堂。在教堂遭遇盟军飞机轰炸时, 她明明手中有教堂钥匙,就是不开门,结果导致这些犹 太人无法逃生。
•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 P.310
• 文学能使“心灵的秘密得见光明,灵魂的 伤痛得以疏解,深藏的悲痛得以释放,同 情得以传达,经验得以记录,智慧得以永 存”;
• 如果文学家“是人类大家庭的代言人和预 言家,那么就不应该忽视文学和对它的学 习。”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大学的理念》



幸运的汉娜
• 《朗读者》中的汉娜比现实中的艾克曼幸运的是,她最终认识到了自 己的罪恶。在她被判入狱后,她的少年情人米夏没有忘记她,还是不 断地把经典名著和自己朗读的录音带寄给她,让她享受到文学之美、 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从这些录音带中流出来的声音,像潺潺溪水, 滋润了她枯萎的内心、僵死的灵魂,她产生了强烈的冲动,要阅读, 要写作,要表达。她做到了。通过听米夏的录音,她慢慢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书写,她能够与米夏通信,与他一起谈论文学作品,欣赏、感 悟其中的美,慢慢地,她的人性复苏了。她认识到自己犯下的不可宽 恕的罪行。于是,就在她临近刑满释放,米夏已经给她找到了一处住 所,让她安度晚年的时候,她上吊自杀了。上吊时,她脚上垫了几本 厚厚的精装本的文学名著。
• 人文科学应该在心存道德选择的人那里阐明意志、 想象和理性的动力,个体通过道德选择塑造他们的 命运。
• [美]《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前言4)
2.高度的移情能力
• 新型的男人或女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移情能力(即 他们的各种替代性经历导致的结果),乐于接受变化, 乐意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乐意对社会发表自己的观 点。这个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性”。
美国批评家阿伦特
阿伦特的观点
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
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
“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
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
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
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
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
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一切存在物存在着,就因为它们存在着; • 唯有人这种存在物,存在着,却不满足于
他们的存在,偏要执拗地问:为什么? • 于是,世世代代的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自
然世界上寻找意义,寻找的涓涓细流汇成 文化的、文学的世界——人的意义世界。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从金字塔以前的时代 起就深深植根在人的本质中;
“规范”、“标准”等义; 2. “典”--册在架上。
1. classic--罗马执政官用来区别税收的 一个术语,后来被用于区分作家的等级, 并引申出“出色的”、“杰出的”,成 为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 义词;
2. canon—希腊语KANON,意为“棍子”或 “芦苇”,演变为度量工具,引申出 “规则”、“律条”等义。
• “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可从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 性三个层次来表述。
• 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保护文化多样, 发展先进文化,对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