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血液循环
1.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心室肌细胞进行的是快反应动作电位;窦房结进行的是慢反应动作电位。
3.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
自律性?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时,细胞内更负,离阈电位越远,因此需要的刺激更大,兴奋性和自律性均下降。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时,细胞内外的电势差减小,离阈电位变近,需要的刺激强度变小,所以兴奋性和自律性增强。
4.试述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
兴奋性周期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在此阶段,给予第二次刺激,心肌细胞不会产生兴奋和收缩,此时的兴奋性为零。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完全失活或
刚刚开始复活。心肌的全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开始阶段,此
时CA通道会开放。
相对不应期:给心肌细胞一个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可引起扩布性兴奋,但是产生的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值小而复极化速度快,动作
电位的时程较短。离子机制是钠通道已经逐渐复活,并具有
开放能力,但尚未恢复到正常兴奋水平,而K电流仍较大,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
期,CA通道关闭。
超常期:膜处于去极化状态,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此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离
子机制是部分钠通道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钠通道容易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但动作
电位的幅值和速度仍低于正常。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低常期:由于NA-K泵每水解一个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使膜出现微弱的超极化。此时心肌细胞处于舒张期。
5.简述影响心肌兴奋性传导的因素。
不同心肌组织间的兴奋传递依赖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组织;心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主要由缝隙连接完成。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的闰盘结构中,大大加快了心房肌和心室肌兴奋传递的速率,
使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发生同步收缩,具有“合胞体”的性质,所以,缝隙连接的多少直接影响兴奋性的传导。
兴奋传递有房室延搁的现象,其主要原因:第一,结区细胞较小,只能产生很小的局部电流;第二,房室交界处缝隙连接较少。
6.简述Starling机制的主要生理意义。
①心肌细胞抵抗过度伸长的特性,对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持正常的压力水平。
②由于上下腔静脉存在于胸腔中,吸气和呼吸时胸内负压的变化,可使回心血量随呼吸运动而改变,这种变化通过异常自身调节引起心输出量的变化。
③当体位改变时,回心血量的改变将导致心输出量的改变。
④左、右心室间搏出量平衡的调节也是依赖于此机制实现的。假如不存在这种机制,只要右心室比左心室每分钟多泵出1℅的血量,就会使全身的血液在2h内全部进入肺循环。
7.前负荷与后负荷对心脏射血功能有何影响?
前负荷:收缩前就作用在肌肉上的负荷,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拉长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前负荷增加,初长度增长,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射血功能增强。
后负荷: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的缩短。阻碍缩短后,会减少心肌的收缩力,心输出量减少,射血功能减弱。
8.简述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机制。
通过减压反射实现对动脉血压的调节。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在平时不断有神经冲动传入心血管中枢,兴奋心迷走神经中枢,抑制心交感和缩血管中枢的活动,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使动脉血压保持在合适的水平。(这是平时心迷走紧张性活动占优势的原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时,引起心律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减压反射形成了机体心血管系统的负反馈调节环路,它能有效地缓冲动脉血压的突然升高或降低的趋势,对维持机体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9.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有哪些?简述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决定滤过的主要力量;组织液静水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而决定重吸收的主要力量。当有效滤过压为正时,有滤过发生;当有效滤过压为负时,有重吸收发生。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为30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5mmHg,组织液静水压为-10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为15mmHg,有效滤过压为10mmHg,为正值,因此发生滤过作用,组织液生成。10.比较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肌细胞电活动和收缩功能调节作用的异同。
11.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有几种主要形式?简述其调节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有三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调节的特点:是减压反射,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和缩血管中枢的活动被抑制;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持续长时间处于高压水平,减压反射对血压的负反馈很快将消失,原因是因为持续的高压使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快速短时。
生理意义:减压反射是维持机体正常血压范围的第一道防线,在动脉血压出现快速变化时能发挥较强的调节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但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主要作用。
②心肺感受器反射
调节特点:是容量反射,通过控制对水的重吸收,从而控制了循环血量,即当循环血量增加时,最终通过增加尿量使循环血量降低。
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对于循环血量的调节起了重要的意义。
③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调节特点:使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压显著升高;在正常情况下对心血管活动没有明显的作用,只有在低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和酸中毒等病理条件下发挥作用。
生理意义:在低氧、失血、动脉血压过低或酸中毒等异常条件下,化学感受器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12.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参与机体心血管系统活动的调节机制。
书上P248图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