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脾脏

合集下载

脾脏

脾脏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脾脏的功能及其疾病治疗姓名: 吴仕江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 会计班级: 111班学号: 16811123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2011 年6 月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脾脏的功能及其疾病治疗作者:吴仕江指导老师:武枫林摘要: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

脾脏的作用是把胃里的精华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是人体的过滤器。

同时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如今脾脏的功能和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脾脏结构与功能作用疾病预防治疗前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善于自我调控,为了保护自己,对于外部的变化随时予以调整,即它可以将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动员起来抵御外来者入侵,并且清理体内的废物、修复受损组织、维护人体的正常运转。

其中,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淋巴器官,它的正常运作也为人体平衡做出了突出贡献[1]。

因此,本文将从脾脏的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脾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从脾脏的一些疾病方面阐明脾的重要作用。

一、脾脏的位置◆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

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邻。

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

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

二、脾脏形状和结构1◆人脾的结构(一)脾的血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

脾脏PPT课件

脾脏PPT课件
15
16
脾转移瘤
• 极少见,主要原发病变是乳腺癌和肺癌
17
脾梗死
18

polysplenia
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密度或增强 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2.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3.多同时有多脏器的移位症,如右位心、异位的肝、胃肠、
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症。 4.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心脏与大血管发
31
出血坏死型
• 体积:常明显增大,且为弥漫性。 • 密度: 很不均匀,坏死区域的CT值比水肿更低,出血广泛
时,密度普遍升高,可能掩盖坏死。 • 胰腺边缘轮廓 :由于炎性渗出,胰腺边界模糊不清。 • 胰周改变:脂肪坏死、积液、肾前筋膜增厚
32
33
胰腺肿瘤
1.囊性肿瘤 囊肿 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潜在恶变 2.实性肿瘤 胰腺癌 胰岛细胞瘤 胃泌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 转移瘤 淋巴瘤 肉瘤
13
14
脾淋巴管瘤
•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张。又称 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见于身体 的软组织部位。
•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淋巴管瘤病。 • 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内见粗大
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后瘤壁及间隔强化, 中心无强化。 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病变。
胆总管梗阻性扩张,包括胆总管、胆囊、总肝管、肝内胆 管异常扩张,伴有慢性胆囊炎胆囊可不扩大。
37
38
39
40
MRI表现
在T1WI+FS 上胰腺癌表现为低信号,GRE动态增强动脉
期和实质期均为低信号

脾脏解剖与生理课件资料(含PPT讲解)

脾脏解剖与生理课件资料(含PPT讲解)

脾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1

胃肠疾病可能导致脾脏损害,需考虑胃肠道疾病与免疫机能的关系。
2

脾脏具有重要的储存和清除作用,细菌和吞噬细胞沉淀在肝脏内的淋巴结中,造成病 灶的形成。
3
淋巴系统
血液、淋巴流和淋巴组织都流向脾脏,因此脾脏也是人类淋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脾脏疾病可通过X线、CT 和B超等成像技术。
脾脏的功能
1 参与免疫反应
2 供血和调控
脾脏参与体内免疫反应,控 制外来物质和癌细胞的生长, 具有顾虑人类健康的重大意 义。
3 结合免疫系统
脾脏是体内的储备器官之一, 负责储存和调节红细胞和血 小板。
脾脏还在繁殖和活化免疫细胞等方面发挥着免疫屏障的重要作用,可 以看作是淋巴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3 疾病的风险
切除脾脏可以降低脾脏疾病的较高发生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存在 新的健康问题。入。
脾脏的细胞类型
脾骨髓有一个清洁系统,它包 括了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 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在此处生 成并被激活。
同时,由于红骨髓在脾脏红髓 区内发生,所以脾脏也是人体 红血细胞的生成组织。
作为免疫器官之一,脾脏中含 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参与人体的免疫防御。
脾脏的代谢功能
铁吸收
脾脏对食物中的非血红蛋 白铁进行转运,将其转化 为血红蛋白铁,以供其他 组织使用。
维生素B1 2
脾脏内的米紫细胞可以吸 收消化道中合成的维生素 B12,并转移至肝脏以供 储存和调控使用。
脾切除
脾脏切除和创伤导致的脾 脏损伤可能导致细菌滞留、 自身免疫和溶血等疾病, 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
脾髓质又可分为红髓和白髓, 其中,红髓占脾脏的80%,是 造血器官的主要部分。

(医学课件)脾脏疾病

(医学课件)脾脏疾病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了解患 者全身情况及肝、肾、心等器官功能状态。
进行B超、CT、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观 察脾脏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 组织的关系。
脾脏疾病的早期发现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脾脏病变。
掌握医学知识
了解脾脏疾病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健 意识和能力。
脾脏肿瘤
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淋巴 瘤、白血病等。
脾脏血管性疾病
包括血管炎症、栓塞等,如门静脉 高压症等。
脾脏损伤性疾病
包括外伤和医源性损伤等,如车祸 伤、手术伤等。
脾脏疾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史、家族史等, 以及是否有相关症状和体征。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腹部检查等 ,注意脾脏大小、质地、有无异常回声等。
03
治疗
脾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包括囊肿开窗术、脾部分切除术
等。
脾破裂
症状
脾破裂表现为左上腹疼痛、肿胀,同时可能出现失血症 状,如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等。
分类
脾破裂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外伤性脾破裂通常 由外部暴力引起;自发性脾破裂则可能由内部病变如血 管瘤、淋巴瘤等引起。
治疗
脾破裂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包括脾修补术、脾 部分切除术等。
查,以便早期发现脾脏病变。
生活习惯改善
02
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减少熬夜等不良生活习
惯,有助于预防脾脏疾病。
控制慢性疾病
03
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疾病易导致脾脏病变,控制好
这些慢性疾病可有效预防脾脏疾病。

第八章脾脏

第八章脾脏
3.感染性疾患与寄生虫病脾呈轻度肿大,形态无明显改变,内部回声可减低,分布多较均匀。
4.脾肿瘤 在脾脏内可发现异常回声的团块,而团块以外的脾实质回声常可正常。
【注意事项】
1.应认真观察脾脏的全貌,不要将肺气肿所致的脾脏下垂误认为脾脏肿大。
2.脾脏径线的测量受许多因素限制和干扰,测值的可重复性较差,不同时间不同医生测值差别可能较大。
第八章-脾脏
———————————————————————————————— 作者:
———————————————————————————————— 日期:

第八章脾脏
第一节 概述
脾脏检查常规采取二维灰阶超声。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诊断。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检查方法】
1.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0~5.0M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脾血管。
(1)脾实质弥漫性散在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第二节脾肿大
【适应症】
1.怀疑有肝硬化者。

脾脏的应用解剖以及脾切除术

脾脏的应用解剖以及脾切除术

汇报人:2023-11-30•脾脏的应用解剖•脾切除术的发展历程•脾切除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与步骤•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估•脾切除术的相关研究与展望脾脏的应用解剖滤血储存血小板参与免疫反应制造补体脾脏的生理功能01020304脾脏作为一个过滤器,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

脾脏中有大量的血小板,这些血小板在出血或受伤时会被迅速释放到血液中。

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帮助身体抵抗感染。

脾脏中的肝脏和其他组织共同制造补体,补体是一种能够增强免疫反应的蛋白质。

脾脏位于胃和结肠之间,略偏左侧,紧靠背部。

位置脾脏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与成年人的拳头差不多大。

大小脾脏是一个扁平的器官,略呈三角形或半月形。

外观脾脏由若干个称为小梁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这些小梁将脾脏分为许多小的区域。

内部结构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由脾动脉和脾静脉供血,这些血管与腹腔动脉和门静脉系统相连。

血管分布脾脏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些神经与脊髓和脑干相连。

神经支配脾脏的血管分布与神经支配脾切除术的发展历程脾切除术的历史背景在古代医学中,脾脏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与消化、免疫和内分泌等功能密切相关。

然而,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脾切除术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脾切除术的起源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开始尝试通过切除脾脏来治疗一些与脾脏相关的疾病,如脾破裂、脾脏肿瘤等。

最初的手术方法比较简单,但效果并不理想。

手术技术的改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脾切除术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采用了更加精细的手术器械和更加先进的手术方法,使手术效果逐渐提高。

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明确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医生逐渐明确了脾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脾脏肿瘤、脾破裂等;而禁忌症则包括患者年龄过大、身体状况较差等情况。

脾切除术的演变与发展现代脾切除术逐渐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通过腹腔镜等技术进行手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中医之脾脏脾脏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一块,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的相关知识和作用。

一、脾脏的解剖结构⑴脾的位置脾脏位于左上腹腔,胃的上方,与胃通过胃连脾带连接。

⑵脾的形状和大小脾脏呈长圆形,大小约为拳头大小。

⑶脾的组织结构脾脏由白色的红髓和红色的白髓组成,红髓主要负责造血,白髓则参与免疫功能。

二、脾脏的功能⑴运化功能脾脏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

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饮食,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与气血,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所需能量。

⑵控制血液脾脏可控制血液循环,调节血的和运输功能,对维持全身血液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⑶储存功能脾脏可以储存血液,当身体需要时,脾脏会释放出储存的血液以满足全身各部位的需求。

⑷免疫功能脾脏参与免疫反应,对抗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免疫平衡。

三、脾脏疾病分类⑴脾虚脾虚是指脾脏功能减弱或衰退。

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⑵脾湿脾湿是指脾脏功能失调,积聚湿邪。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

⑶脾瘀脾瘀是指脾脏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淤积。

常见症状包括脘腹胀痛、舌质紫暗等。

⑷脾热脾热是指脾脏气血热盛,引起内热症状。

常见症状有口干、口苦、便秘等。

附件:⒈插图:脾脏解剖结构示意图。

⒉参考资料:《中医学基础理论》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运化:中医理论中指脾脏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气血的功能。

⒉湿邪:中医理论中指体内湿气与外来邪气相结合所产生的疾病因素。

⒊瘀积:中医理论中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淤积而引起的病理状态。

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PPT课件

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PPT课件

脾脓肿、脾结核等多为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时全 身感染的并发症,脾切除可有效去除病灶。
5、造血系统疾病
1)脾切除能够去除破坏血细胞的场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脾切除的最佳适应证,脾切除
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脾切除后患者黄疸消退、贫血 改善,但手术不能纠正红细胞骨架蛋白缺失或减少等内在 缺陷。4岁以下患儿除非有严重贫血、明显发育障碍或反 复出现溶血危象外,一般不宜施行脾切除。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行脾切除的适应证亦局限于伴有明 显脾肿大的重症患者,以改善压迫症状和消除脾功能亢进, 仅能部分纠正贫血、减少输血次数,效果不如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显著。
2) 脾切除能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可选择脾切除以减轻溶血和血小板的破坏,但 均非首选,仅适用于肾上Βιβλιοθήκη 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 出现激素依赖时。
脾切除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疗效可达5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达80%。特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可 急诊行脾切除术。
近10年来,随着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 镜脾切除术已成功得到推广应用。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2、保脾手术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对脾脏重要功能缺乏认识,错误观念误导 脾外科领域几个世纪,认为脾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 无辜性脾切除被奉为经典。
二十世纪脾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证实 脾脏虽非生命必需器官,但拥有重要功能,无辜性脾切除 受到广泛质疑,各种保留性脾手术应运而生。
目录
1
解剖及生理
2
脾切除概述
3
手术适应证
4
术后并发症
一、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

脾脏结构ppt课件

脾脏结构ppt课件
02
脾脏的组织结构
脾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起到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脾脏被膜
脾脏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包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脾脏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脾脏被膜的组成
脾脏被膜能够限制脾脏的过度扩张,维持脾脏的正常形态和位置。同时,被膜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能够缓冲外力对脾脏的冲击,保护脾脏免受损伤。
05
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根据脾脏疾病的类型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脾脏疾病,如脾脏肿瘤、脾脏破裂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脾脏切除、部分脾脏切除等。
手术治疗
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如栓塞、射频消融等,对脾脏进行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脾脏疾病。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辐射损伤或骨髓衰竭,脾脏可能会重新启动造血功能。
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能够吞噬经过血液的细菌和颗粒,并形成脾索,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
脾脏还通过产生补体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来参与炎症和凝血过程。
脾脏具有滤血作用,能够清除血液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04
脾脏的疾病
脾脏肿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通常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脾脏呈扁长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分内侧面、外侧面、前缘和后缘四个部分。
大小
脾脏的大小因人而异,成年人的脾脏长约10-12cm,宽约6-8cm,厚约3-4cm,重量在100-250g之间。
脾脏由被膜、小梁、白髓和红髓四个部分组成。被膜是一层结缔组织,包裹着整个脾脏;小梁是脾脏内的粗大突起,将脾脏分为许多小叶;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是脾脏内的免疫应答中心;红髓则由脾窦和脾索组成,是血液储存和滤过的主要场所。

脾脏—搜狗百科

脾脏—搜狗百科

脾脏—搜狗百科脾的⾎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脾后分⽀进⼊⼩梁,称为⼩梁动脉(trabecularartery)。

⼩梁动脉分⽀离开⼩梁进⼊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些⼩分⽀形成⽑细⾎管供应⽩髓,其末端膨⼤形成边缘窦。

中央动脉主⼲在穿出⽩髓进⼊脾索时分⽀形成⼀些直⾏的微动脉,形似笔⽑,脾损伤故称笔⽑微动脉(penicillararteriole)。

笔⽑微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①髓微动脉(pulparteriole),内⽪外有1~2层平滑肌;②鞘⽑细⽑管(sheathedcapillary),内⽪外有⼀厚的巨噬细胞鞘,但在⼈不发达;③动脉⽑细⾎管,⽑细⾎管末端的⼤部扩⼤成嗽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则直接连通于⾎窦。

⾎窦汇⼊由扁平内⽪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pulpvenule),髓微静脉汇⼊⼩梁内的⼩梁静脉(trabecularvein),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

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梁,继⽽在门部汇集成较⼤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含有许多T细胞。

脾内⼤部分⾎液流经脾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液的流速较慢,需数分钟⾄1⼩时,依据脾功能状态的不同⽽有变化。

脾的神经分布近⼗数年对免疫系统各器官内的神经分布有突破性进展,发现淋巴组织内有许多神经末梢,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从⽽改变了过去认为神经不直接调节游离细胞的概念。

脾神经⼊脾门后,其分⽀除分布于⾎管及⼩梁平滑肌以外,还有许多神经末梢进⼊脾实质分布于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红髓的脾索内较少见,淋巴⼩结内则⽆。

电镜下见到,有的神经末鞘与淋巴细胞之间的间隙仅6nm宽,未见突触形成。

说明神经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有直接的调节作⽤。

功能作⽤脾脏定义 功能作⽤脾脏定义 ⼈体最⼤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髓构成,具有造⾎和⾎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免疫应答、产⽣免疫效应分⼦的重要场所。

脾脏由脾动脉供⾎。

脾脏——精选推荐

脾脏——精选推荐

脾脏折叠编辑本段发育过程脾脏⾃间叶细胞发育⽽来,在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开始可见。

折叠编辑本段构造折叠外观与位置⼈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致。

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和凹陷的脏⾯两⾯。

脏⾯前上⽅与胃底相连,后下⽅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相连。

神经、⾎管⾃脏⾯中央的脾门处出⼊脾脏。

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

腹膜邹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持和保护的作⽤。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下缘则相对钝厚。

脾质脆⽽软,受暴击后易破碎。

成⼈的脾脏重约150-200克。

正常情况下,脾⽆法被触及,肿⼤的脾则容易被触到。

折叠结构脾由被膜、⼩梁、⽩髓、红髓、边缘区⼏部分组成。

脾脏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部分还覆有浆膜。

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脾的实质,形成许多的⼩梁。

这些⼩梁互相连接,形成了脾脏的粗⽀架。

⼩梁间的⽹状组织结构则形成了脾淋巴组织的细微⽀架。

被膜和⼩梁内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舒张或邹缩调节脾的含⾎量。

脾脏内的⽩髓位于脾内⼩动脉的周围,由靠外的含有B细胞和CD4+T细胞的边带和内部围绕⾎管形成的淋巴鞘两部分构成。

因为该部分在脾的新鲜切⽚上呈散布的灰⽩⾊⼩点状,故名"⽩髓"。

另外,正常⼈体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细胞构成的脾⼩结也是⽩髓的⼀部分。

红髓则占到了脾实质的三分之⼆,因为红髓含有⼤量的红细胞,所以显红⾊。

红髓由脾索和脾窦两部分组成。

其中,脾索由富含⾎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部分穿过它的⾎液都能够穿过它重新回到循环系统,惟衰⽼的红细胞和⾎⼩板以及异物会在此被吞噬。

⾎窦则充满了⾎液,抗原和淋巴细胞均是通过它进⼊脾脏的。

脾窦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细胞,它们的凸起可以伸⼊脾窦的腔内。

脾还有⼀种名为"边缘区"的结构。

该结构是红髓和⽩髓的交界处,宽达100微⽶。

其中的淋巴细胞分布⽐⽩髓稀疏,但⽐红髓要密⼀些。

从胸腺或⾻髓迁⼊脾的淋巴细胞会在这⾥进⼀步成熟。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脾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的相关知识和中医对脾脏的认识。

一、脾脏的解剖与生理特点1.脾脏的解剖位置:脾脏位于人体的左上腹,靠近胃的脏器之一。

2.脾脏的形态结构:脾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呈半月状。

3.脾脏的生理功能: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转运水湿、运化水谷精微、统血与肌肉、控制升降出入。

二、脾脏的病理变化与相关疾病1.脾虚:脾气虚弱导致的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容易引发腹泻、脱发等疾病。

2.脾湿:脾气机能失调引发湿气停滞,会出现口苦、舌苔厚腻、肢体困重等症状,易患湿疹、水肿等病症。

3.脾胃失调:脾胃功能紊乱引发的问题包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等,易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

4.脾气虚血:脾气虚血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需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脾脏的调养与保健1.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脾喜暖熟,饮食宜选用易消化的食物,如杂粮、山药、花生等。

2.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的运动和放松方式有助于脾脏的健康。

3.心理调节:情绪稳定对脾脏的健康有重要影响,保持心情愉悦、生活积极乐观是脾脏调养的重要方面。

附件:本文档没有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

2.脾气虚弱:指脾脏功能不足,不能正常运行和转化水谷精微的状态。

3.湿气停滞:指湿气在体内积聚,不能得到正常代谢和排出的状态。

4.脾胃功能紊乱:指脾脏与胃的功能失调,不能良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脾脏

脾脏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还与肌肉、四肢、口、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说,脾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和胃相表里。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食物进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也依赖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到全身。

因此,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实际上就是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作用。

脾的这种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全身的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脾的这种功能减退,就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转输的障碍,发生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和血气生化不足等病理。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

在肺、肾、三焦和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

如果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则可导致水湿储留的各种病变,或凝聚而成痰饮,或流注肠道而成泄泻,或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2、脾主统血统是指统摄和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是说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而不溢于脉道之外的作用。

因为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物质,如果脾的功能旺盛,营养充足,不但血液生化有源,而且能统摄血液。

脾统摄血液的原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如果脾气虚衰,不仅生化血液不足,而且失去统摄的功能,那么血液将离开正常的轨道,便会出现血虚及各种出血症状,如因脾虚而引起的长期便血、崩漏等。

3、脾主升清所谓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所谓的“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即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肾,以营养全身。

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互为影响。

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脾脏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

脾脏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

脾脏应用解剖和生理概要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

外观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脾脏表面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光滑被膜包裹,水平断面呈半月形,额状断面为逗号形,矢状断面呈四边形或三角形,其内侧有一凹陷即为脾门,是脾脏血管、神经和淋巴出入之处。

我国正常成人的脾脏,男性平均长13.36cm,宽8.64cm,厚3.04cm;女性平均长13.09cm,宽8.84cm,厚3.05cm;正常重量约为100〜250g,平均135g。

中年以后脾脏逐渐缩小,老年人如并发肺气肿,则肺下缘可遮挡住脾脏进而影响超声检查。

一、脾脏应用解剖1脾脏的外观脾脏位于人体左侧季肋部,左侧肋膈角下方,胃底的后外侧。

脾脏的毗邻是:上方和前方为膈肌和第9、10和11肋弓,左侧和后方为侧、后腹壁,下方为结肠脾曲,右侧毗邻胃大弯。

正常成人脾脏长轴与左侧第10肋骨平行,上端约在左腋中线第9肋,下端约于左腋前线第11肋,可随呼吸运动有小范围活动。

脾脏的外观分为膈面和脏面,膈面凸起,贴近膈肌和胸壁;脏面凹陷,前抵胃大弯,后靠近左肾和肾上腺,下端邻近胰腺尾部。

2.脾脏韧带脾脏除脾门及其与胰尾接触的部位外,皆有腹膜覆盖,属腹膜间位器官。

覆盖脾脏的腹膜返折后又去覆盖与脾脏相邻器官,将脾脏与其邻近器官连接起来,起到固定脾脏的作用。

这以腹膜和软组织组成,起固定脾脏作用的组织即为脾脏的韧带,有脾胃韧带、脾肾韧带、脾膈韧带和脾结肠韧带等。

(1)脾胃韧带:是由覆盖胃的腹膜于胃大弯侧延伸形成,在脾门处两层腹膜分开,浅层腹膜向前向外覆盖脾脏,形成脾脏被膜,回到脾门处再返折构成脾肾韧带后层;深层腹膜向内覆盖脾动脉,形成脾胃韧带前层,延续为网膜囊后壁的腹膜。

脾胃韧带上部包含有胃短血管,下部包括胃网膜左血管。

该韧带上部分很短,向上返折至膈,使脾上极与胃底、膈肌紧密相贴,故在术中切断此韧带时,要注意防止误伤胃底。

脾胃韧带的深层腹膜向后移行至左肾前面,与有脾外后面移行至脾门后方再转到左肾前面的腹膜一起合成脾肾韧带;此韧带中包含有脾脏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部分胰尾组织。

脾脏解剖知识点总结

脾脏解剖知识点总结

脾脏解剖知识点总结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它位于腹腔左上方,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存储血液和产生免疫细胞。

脾脏的解剖结构复杂,包括外表面、内表面、脾门、脾峡、脾窦等部分。

本文将对脾脏的解剖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脾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一、脾脏的位置和形态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紧邻胃的后面。

它呈菱形,约有12cm×7cm×3cm大小,重约150~200g。

在正常情况下,它是柔软、腺体突起的。

其前缘凸出右侧半圆,与胃的后面相接;其后缘凹入左侧半圆,与膈隔开。

它向上端与脾结合,下端是脾顶。

其内缘是脾门,在此有动、静脉、淋巴管、神经通过。

其外缘有粘附于脾结缩的后腹膜。

在脾的上后缘是胃的下面,有脾的印痕。

脾包被区域有副神经丛、大网膜、危险区、脾静脉,脾静脉释放缘痕,等。

二、脾脏的解剖结构1. 脾脏的外表面脾脏的外表面有菱形表面、脾边、脾面、脾顶和脾底等部分。

脾脏的外表面呈现出斑驳的红色,这是由于脾脏内部含有大量的血液。

脾边是脾脏的边界,脾面是脾脏的平坦面,脾顶是脾脏的上方,脾底则是脾脏的下方。

2. 脾脏的内表面脾脏的内表面是光滑的,有许多的裂纹、小孔以及颗粒状的组织。

内表面上的小孔是脾窦的开口,这些小孔可以让血液通过和淋巴细胞的产生。

脾窦是脾脏内部的重要结构,它是血液和淋巴的通道,也是免疫细胞的重要产生地。

3. 脾脏的脾门脾门是脾脏与腹腔其他器官连接的地方,脾门有大网膜的连接部和脾静脉的连接处。

脾门是血管、淋巴管、神经的出入口,也是脾脏的重要交通枢纽。

4. 脾脏的脾峡脾峡是脾脏内部的一块硬组织,它连接着脾门和脾窦,是脾脏内血液和淋巴流动的重要通道。

5. 脾脏的脾窦脾窦是脾脏内部的网状结构,它是血液和淋巴细胞流动的通道,也是免疫细胞的重要产生地。

三、脾脏的血液供应脾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有脾动脉和脾静脉两部分。

脾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出,经脾门进入脾脏内部,分支供血给脾实质。

脾静脉是脾脏内部的主要血液回流通道,它将经过脾脏的血液回流到门脉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脾脏第一节概述脾脏检查常规采取二维灰阶超声。

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

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诊断。

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

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

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检查方法】1.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

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

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0~5.0M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

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

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

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脾血管。

(2)左肋下斜切,脾脏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

3.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脾门极脾内血管分布,频谱多普勒可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二者结果相互比较,能更准确判断血流的状况。

4.检查时应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灶及异常团块回声。

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度、形态等,必要时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注意事项】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灶。

(5)脾外伤。

2.部分患者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以下两种。

(1)脾实质弥漫性散在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第二节脾肿大【适应症】1.怀疑有肝硬化者。

2.门静脉高压症。

3.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

4.血液病。

5.脾脏肿瘤。

6.左上腹肿块。

【检查方法】1. 常规左肋间及左肋下斜切扫查,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0~5.0Mhz。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行左肋间扫查,以确定脾的上极及其周围情况,而后行左肋缘下纵向及横向移动扫查,以观察肿大脾脏的内部情况。

3.寻找并确定脾脏下缘,同时观察脾门血管、脾切迹及副脾等情况。

4.必要时,可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脾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

【检查内容】1.门静脉高压症脾脏长径及厚度均增大,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可增宽,脾实质回声可以增多、增高、增粗,或无改变。

有时可显示副脾。

如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脾静脉及其脾内属支均增宽,脾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多、丰富。

2.血液病脾脏可明显增大,形态发生改变,脾内回声偏低、增粗,脾门处血管内径可稍增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呈巨脾。

3.感染性疾患与寄生虫病脾呈轻度肿大,形态无明显改变,内部回声可减低,分布多较均匀。

4.脾肿瘤在脾脏内可发现异常回声的团块,而团块以外的脾实质回声常可正常。

【注意事项】1.应认真观察脾脏的全貌,不要将肺气肿所致的脾脏下垂误认为脾脏肿大。

2.脾脏径线的测量受许多因素限制和干扰,测值的可重复性较差,不同时间不同医生测值差别可能较大。

第三节脾破裂【适应症】1.左季肋部或左上腹锐器、钝器挤压伤后。

2.脾脏穿刺后。

3.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检查方法】1.用2.0~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用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实质年有无出血性暗区等。

4.必要时,应检查左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征象,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

5.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检查内容】1.脾包膜下血肿,脾外形失常,体积增大,内部回声密集增强,脾包膜光滑、完整,但可隆起,包膜与脾实质之间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所占据,呈“月牙”形。

严重者,可呈梭形压迫脾实质,使其表面呈凹陷状。

2.脾实质内(中央型)血肿时,脾实质内部呈现一个或多个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可不均匀,但未到达脾脏表面、膈面或底面。

有时可发现无回声区内有团块状高回声。

3.真性脾破裂,高回声的脾包膜线常出现局部中断或不完整。

该缺损呈无回声线状结构伸入实质内,并可出现不规则形的回声增强或低回声、无回声区。

同时,在脾周围可出现无回声区包绕脾脏,严重者可在盆腹盆腔内出现游离性的无回声暗区。

【注意事项】1.脾外伤超声检查,在能清晰显示脾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病人的翻动。

2.病情危重但需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提醒临床医师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再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

3.脾外伤超声存在假阳性。

如超声未能明确显示脾破裂的直接征象,但腹腔内出现游离性液体时,应结合临床,不能完全排除脾破裂的可能。

4.部分脾外伤病人可出现延迟性脾破裂,常在外伤后数天至两周间出现,而在外伤后当时超声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因此必要时应重复检查。

第四节脾脏先天性变异【适应症】1.副脾。

2.腹部肿块疑及游走脾者。

【检查方法】1.用2.0~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左侧肋间、肋下或腹部扫查。

4.必要时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辅助检查。

【检查内容】1.副脾多位于脾门处,呈圆形或椭圆形。

包膜清晰完整,内部回声细小致密与正常脾脏回声一致,无占位效应,脾门部或血管无压迫征象,超声易于检测。

偶可发现脾血管与其相连。

用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脾血管的彩色血流信号进入副脾。

2.游走脾,在左季肋部脾区未能显示正常脾声像图,但可在中下腹部甚至盆腔发现类似脾脏形态和回声的团块。

此团块可随体位转动而发生位移,同时可显示脾门及其脾血管。

进行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可显示脾血管的血流信号季其走行。

【注意事项】1.副脾可见于肝硬化脾肿大的患者。

做脾切除的患者,明确其增大的副脾个数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2.游走脾可发生扭转而行急腹症检查,超声检查时应考虑到此种疾病的可能。

第五节脾实质钙化灶【适应症】1.脾感染后。

2.脾外伤后保守治疗。

3.其他脏器腺癌病史。

【检查方法】1.用2.0~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左侧肋间、肋下或腹部扫查,观察脾实质整体回声分布。

4.必要时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辅助检查。

【检查内容】1.脾粟粒性结核后钙化,其脾实质内广泛分布直径1mm左右的强回声光点,数目达数十个以上,常无声影,脾脏其他区域回声正常。

X线胸片常伴有肺内多个钙化灶。

2.脾非特异性感染,脾内钙化灶可小可大,常为单个,偶为数个,3mm以上钙化灶后方可呈明显声影。

余脾回声常无改变。

3.脾内出血后钙化,一般为脾外伤(轻度)经保守治疗后,随时间延长可在脾内出现强回声钙化点或斑块,周围可见回声强弱不等的纤维化区。

4.腺癌脾转移后钙化随因少数脏器的腺癌出现脾转移,可在转移性肿瘤内出现钙化灶。

钙化灶可较大,后方声影明显。

【注意事项】脾脏钙化灶常是多种疾病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患者无症状,在超声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脾钙化灶声像图的临床意义,应结合临床或由临床医师分析判断。

第六节脾脏含液性病变【适应症】1.左上腹不适或包块。

2.肝囊肿或肝棘球蚴病患者。

3.脾区重度化脓性感染。

4.脾动脉栓塞术后。

5.某些手术后突发脾区剧烈疼痛者。

6.脾肿瘤(皮样囊肿、淋巴管瘤)。

【检查方法】1.用2.0~5.0Mhz凸阵探头,线阵探头亦可。

2.多采用右侧卧位。

3.在左侧第9~11肋间及肋下逐一扫查,观察全部脾区。

4.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病变区的血流情况。

【检查内容】1.脾囊肿,常为单个或多个,薄壁,后壁回声增高,后方回声增强,液性暗区内部无杂乱回声。

2.多囊脾为大量大小不等囊肿。

常占脾实质总体积1/3以上,常伴多囊肾、多囊肝。

3.脾脓肿,其壁厚,壁周围因实质炎症反应致回声增强,液性暗区内部有细小回声或伴坏死组织条块状沉淀。

4.脾包虫无回声区呈圆形,囊壁光滑但较厚,典型者可有囊中囊等表现。

有单囊型、多囊型(多子囊型)、囊实混合型等不同类型。

5.脾动脉栓塞,其二维超声图像显示脾内出血、水肿、坏死等无回声区,彩色血流成像可确认脾动脉内流道中断的位置,栓塞部栓子应为低回声小团块。

6.脾淋巴管瘤,为低回声至无回声性肿物,常呈多房囊性,内部有细线样分隔,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瘤内未能显示血流。

7.脾动脉瘤常在脾门处出现圆形或类圆形的无回声区,有时酷似囊肿,二维超声图像较难鉴别。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可见该无回声区内充满彩色血流信号。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动脉血流。

【注意事项】(1)一旦确定脾脓肿,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脓肿穿刺引流。

(2)皮样囊肿常酷似脾囊肿。

但其囊壁较厚,可呈多房行,边缘欠规则。

(3)某些脾脏含液性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查较难明确其具体性质,但应明确其为囊性或实质性肿块,并可建议其他检查。

第七节脾脏实质性占位【适应症】1.脾肿大。

2.脾肿瘤。

3.上腹部肿块需与脾脏鉴别。

4.体检。

5.有淋巴瘤或其他脏器恶性肿瘤,怀疑累及脾脏的患者。

【检查方法】1.用2.0~5.0Mhz凸阵探头,线阵探头亦可。

2.多采用右侧卧位,亦可用仰卧位。

3.通过肋间的逐个扫查,以获取脾脏不同断面的声像图,并通过呼吸运动作出观察脾脏肿瘤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4.有条件者可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以显示支配该占位病变的血流情况。

【检查内容】1.血管瘤多数呈均匀的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外形多较规则;内部小蜂窝状暗区或见管道结构。

常为单个,偶见2~3个。

如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常无丰富动脉血流进入瘤内,个别在瘤体周边测及点状或断弦状血流。

2.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也称“错构瘤”)呈不均匀混合性回声病灶,可显示包膜。

内部多数呈强回声或强弱不等的回声错杂分布,可伴有强回声斑及后方衰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

3.转移性肿瘤呈脾内一个或多个圆形局灶性病变,常具清晰包膜,周边可有低回声声晕圈,内部回声随不同癌肿而呈现多样表现,但回声分布常不均匀。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见肿瘤外及内部有彩色血流信号。

4.脾淋巴瘤在脾内出现多个低或弱回声的圆形实质性肿块,内部回声分布均匀或不均,边界清晰但无明显的肿瘤包膜;随着肿瘤增大,低回声团块可互相融合或呈分叶状。

个别呈蜂窝状低回声,内有条索状分隔的强回声。

彩色多普勒可显示瘤体内及周边彩色血流,并可测及动脉血流。

5.脾血管肉瘤较少见,生长迅速。

声像图表现脾实质性肿块,体积较大,内部为不规则高回声,亦可有细弱回声。

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肉瘤实质部分的肿瘤血供。

【注意事项】1.脾脏肿瘤常缺乏特异性超声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