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1.引言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找规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找规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归纳等方式找出规律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潜能。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找规律”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找规律教学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2.1 开放性“找规律”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会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找出规律性。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态度。

2.2 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教学,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总结、归纳等方式找到规律,这就需要学生在思维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2.3 体现数学的魅力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学生常常对数学产生抵触情感,而通过“找规律”教学,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发现数学的规律,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改变他们对数学的看法。

3.有效开展“找规律”教学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开展“找规律”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1 提供多种形式的题材教师在设计“找规律”教学的题目时,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题材,例如数字问题、图形问题、图表问题等,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3.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找规律”教学,例如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3.3 提供适当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找规律”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提供引导和提示,但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欲望。

3.4 开展合作学习在“找规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共同去发现规律,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1. 引言1.1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使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 正文2.1 教学目的的阐述教学目的的阐述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列、图形等数学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找规律问题。

教学还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还包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些目的的设定,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至关重要。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风格。

针对小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性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提高他们对“找规律”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式学习法则是通过提出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通过多角度的感知和认识,深化对规律的理解。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规律性极强的学科,而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建立对规律的认知和探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五单元《找规律》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发现数学之美的窗口。

一、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编排本单元通常会从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现象或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规律。

例如,通过展示颜色交替的气球串、形状有规律排列的图案,或者数字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数列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内容编排上,一般会先呈现直观的、易于观察的规律现象,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就能初步发现规律的存在。

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增加规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从图形规律过渡到数字规律,从简单的重复规律拓展到递增、递减等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美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够找出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难点: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三、教材的特点和优势1、贴近生活教材选取了大量来自生活的实例,如节日装饰、地砖图案等,让学生感受到规律无处不在,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这种贴近生活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趣味性强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动物排队、花朵开放等有趣的场景引入规律的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数学的奥秘。

3、逐步引导教材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规律到抽象概括规律,再到运用规律进行创造。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4、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详解

二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详解

【导读】: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种能力。

其意义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帮助学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则是发扬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勇于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教学界都提倡探究式教学,而规律这一领域特别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规律探索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是学生很好的数学启蒙。

本篇文章将介绍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详解,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教学背景分析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规律探索是尤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二年级数学探索规律的教学中,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1.学生能够认识各种数学组合的规律,并能够掌握相应方法和技巧。

2.学生能够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

3.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三、教学内容1.数表中的数学规律探究:1)学生需要收集设置不同班级的数表,在表格中找到规律。

2)学生用汉字、数字、字母来填写表格,通过分析规律来推理缺失部分。

3)学生要能够发觉并理解各种数学组合的规律方法,能够正确将其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中。

2.孔明灯故事探究1)讲述孔明灯的历史和传统以及和数学规律的关系。

2)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孔明灯来探究相关数学规律。

3)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探索孔明灯绘采取的规律,并通过思考来推断。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举例、图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建立直觉,寻找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互助式学习,让学生从他人儿得到启发,同时也能够通过解释、分析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规律,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从而达成认识科学知识的目的。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系中,“找规律”这一单元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下面我们就对第五单元《找规律》的教材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材的整体结构与编排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相对靠前,旨在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内容编排上,由浅入深,从简单的图形规律入手,逐渐过渡到数字规律和更复杂的综合规律。

例如,先让学生观察简单的重复排列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有序排列,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周期性规律;接着引入数字之间的递增、递减或倍数关系等规律;最后是综合性的规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观察和分析方法才能找出。

这种逐步递进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的具体内容1、图形规律教材通过展示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图形组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顺序和特征。

例如,一组彩色气球按照红、黄、蓝的顺序依次排列,或者一排花朵按照两朵红花、一朵黄花的模式摆放。

通过这样的直观展示,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发现图形的重复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亲身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2、数字规律数字规律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教材呈现了一系列数字,如 2、4、6、8、10……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变化,找出其中的递增规律,并尝试预测下一个数字。

或者给出一组数字 10、8、6、4、2……引导学生发现递减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数字按照倍数关系排列,如 2、4、8、16……让学生理解倍数增长的规律。

通过对这些数字规律的探索,学生能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字敏感度和逻辑推理能力。

3、综合规律综合规律的内容相对复杂,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图形规律和数字规律的知识。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系中,“找规律”这一单元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下面我们就对第五单元《找规律》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材的整体结构与编排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安排较为合理,它通常出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之后。

通过引入找规律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的章节编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首先从简单的图形规律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排列特点,从而总结出规律。

接着逐步过渡到数字规律,让学生在数字的变化中寻找内在的规律,并尝试用算式或语言来表达。

在教材的每一个小节中,都配有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练习题则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形式多样,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知识要点与教学目标1、知识要点(1)图形规律:包括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重复出现或有序变化。

(2)数字规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周期数列等。

(3)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用文字描述、算式计算、画图等方法来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2、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规律。

2、教学难点(1)对于较为复杂的规律,如周期规律、混合规律等,学生可能会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和启发。

人教版第一学段“探索规律”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第一学段“探索规律”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不 应 组 织 学 生 立 即 解 决 问 题 , 而 应 加 强 学 生 对 计 算
方 法 、技 巧 的 练 习 ,必 要 的 时 候 可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归 类 练 习和 变 式 练 习 ,让 学 生 熟 练 掌 握 计 算 知 识 后 再 解 决 问题 。 教 师 在 计 算 教 学 时 应 做 到 “ 算 为 主 、 计 应 用 为 辅 ” “ ” “ ”结 合 。 , 算 、 用
好的基础。
一பைடு நூலகம்
隐含 的 规 律 ;在 数 列 或 运 算 中 年 级 初 步 认 识 规 律 : 培 养 学 生 观
察、发现的能力。 通过 观 察 、 实验 、 猜 测 、 系统 探 索 阶 段 年 级 下 理 等 活 动 发 现 图 形 和 数 字 的 推
舞 。 | |。 弹 强 静 豫 I 。 l 嚣 镁 爱 |
教学匮
算法 、 断 体 验 与 感 悟 的过 程 。 不
三 、 将计 算 教 学 与 问题 解 决 有 效 结 合
徽 学课程标准》 注重让 学生经历 将一些 实际问
题 抽 象 成 数 学 问 题 的 过 程 , 并 学 会 用 所 学 知 识 和 技 能 解 决 简 单 的 问 题 , 不 再 设 置 专 门 的 “ 用 题 ”板 应 块 。 为 了体 现 计 算 与 应 用 的 密 切 联 系 ,不 少 教 师 在
多数 教 师 发 现 学 生 的 计 算 能 力 并 未 达 到 要 求 ,于 是 再 反 过 来 进 行 大 量 的 计 算 训 练 ,使 不 少 学 生 的 计 算
正 确 率 和 速 度 在 短 时 间 内 有 了提 高 。 这 样 的做 法 违
微 学课程标 准》 在 “ 前言 ”部分 指 出 : “ 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2.探索任务: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探索任务,如找出一个数字序列的规律、找出一个图形排列的规律等。
3.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观察、分析、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建议。
4.汇报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4.拓展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数学规律的书籍,如《数学之美》,了解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数学竞赛、活动,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思考,尽量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或家长讨论。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同时,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他数字和图形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规律概念后,我将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更多的规律。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内都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4.合作交流能力: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情感态度: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出现焦虑、退缩等情绪,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章节的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规律,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信品质。
6.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拓展: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其他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题型解题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题型解题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题型解题策略探究数学是一门理科学科,也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探索规律题型一直是让学生们感到头疼的一种题型。

探索规律题型的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规律,提高解题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探索规律题型的解题策略进行探讨,并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一、认识探索规律题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探索规律题型是指给定一系列数字或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下一步的计算或推理。

这种题型一般涉及到数字的加减乘除、图形的分割或旋转等操作,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题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但由于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

解决探索规律题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1. 观察和总结探索规律题型的解题首先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和总结。

学生要细心观察给定的数字或图形,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归纳。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数字的变化规律、图形的位置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等,建立起对题目的整体认知。

2. 假设和验证在发现了一些潜在规律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假设并进行验证。

假设是为了验证所发现的规律是否成立,而验证是为了确认规律的正确性。

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子或者进行计算来验证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规律的把握程度。

3. 分解和推理对于比较复杂的规律,学生可以尝试将其进行分解,通过分解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而推理则是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根据规律进行逻辑推理,从而推导出答案。

分解和推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规律,提高解题的效率。

4. 应用和延伸探索规律题型的解题并不仅限于找出规律,还需要学生能够将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应该学会将所发现的规律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尝试将规律进行延伸和推广,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找规律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

下面就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找规律是指观察一系列有序的数字、图形或其他事物,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能进行归纳总结。

这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注重逻辑联系,通过观察和推理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找规律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3.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找规律是数学思维的一种应用,通过找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找数字规律。

通过一系列的有序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结论。

4.找规律的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规律。

2.分层次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找规律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

3.合作学习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找规律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规律。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出规律,并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五、教学评价1.定期进行综合测评。

通过定期的综合测评,检验学生的找规律能力,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注意个性化评价。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评价。

3.注重过程评价。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

难发现,计量长度是从生活出发,从使用身体开始的。 因此,笔者调整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和编排顺序,利用 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 操作,感受身体上的尺子,再推进到统一单位的必要 性。这样调整,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让他 们了解了人类的计量历史和进程。接着,出示一把没 有任何标示的尺子,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让学生补充刻度线、数字、“cm”等核心要 素,从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通过比一比、掐一 掐、量一量等体验活动,建立 1 厘米的概念,认识几厘 米和 1 厘米的关系,学会测量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专题研析
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100176) 高丽君
[摘 要]探索规律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的各种课型中,且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立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深入分 析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从不同维度出发,得出六种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规律意识和能力的策略,助力学生应 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总之,教材研读与重构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在 提高教学实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广大教师要善于用关系思维进行系统审 视 、全 面 剖 析 、科 学 建 构 ,以 学 生 的 实 际 需 求 为 出 发 点,站在洞悉知识本质的高度去审视教材,研究学生、 设计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深刻性。
“探索规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最后一部分教 学内容,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知道每一种规律都是一 种模式,包括发现规律、表征规律、运用规律,学会猜
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将绘本《保
罗大叔分比萨》(如图 4)引入课堂,学生在听故事的 过程中,通过帮助保罗大叔分比萨,体会分数是分出 来的;在帮助保罗大叔改进比萨菜单的过程中,以 1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教学目标设定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接着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

然后从教学资源准备和教学过程安排两个方面对教学中需要准备的资源和具体的教学安排进行了分析。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具体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方法和策略。

结论部分对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实例分析、教学方法总结1. 引言1.1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找规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们往往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数字、图形或字母组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从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找规律”的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找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扎实基础,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对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安排以及实例分析等方面展开分析,最终总结出适合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享,可以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

通过找出数据之间的规律性,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和推算未知的数值,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

一、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有多种,包括数字规律、图形规律、运算规律等。

数字规律是指一系列数字中存在的某种增减或变化的规律;图形规律是指一系列图形中存在的某种形状变化或位置变化的规律;运算规律是指数学运算中存在的某种规律,如加减乘除等。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和总结规律的方法。

给出一些数字序列,要求学生分析其规律并找出下一个数:1、2、4、7、11、16、…2、4、8、16、32、…3、6、10、15、21、…通过观察数列中数字之间的变化,学生可以总结出规律,如第一列中的数字递增方式是:+1,+2,+3,+4,+5,… ,第二列中的数字递增方式是:×2,×2,×2,×2,… ,第三列中的数字递增方式是:+3,+4,+5,+6,… ,学生可以根据这种规律预测出下一个数字。

二、找规律的教学策略1. 提供多样性的例子: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数字、图形和运算例子来展示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可以通过玩具积木、拼图、运算卡片等实物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弄、拼装,从中发现规律。

2. 分层次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引导学生找规律。

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数字、图形的直观特征,找出简单的规律;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规律的特点、使用数学运算等方法找出复杂的规律。

3. 启发性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找规律。

对于一些数字序列,可以问学生“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4. 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规律应用到其他的问题中去。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许多数学竞赛的必备技巧之一。

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找出数列或图形等的规律,发现其中的关键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数
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
一、启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实物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数学规律。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数学玩具,如数码游戏、拼图等,让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同时,通过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如《猜数字游戏》等,鼓励学生思考和尝试,从而更好地理解“找规律”的重要性和方法。

在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帮助他们能够逐步发现数列或图形中的规律,并归纳总结。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或者通过计算数列中的差值、项数等参数,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三、加强“找规律”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四、设计合适的“找规律”练习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他们逐
步提升在“找规律”方面的能力。

例如,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图形开始,逐步加大难度,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找规律”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探索规律教案:小学数学

探索规律教案:小学数学

探索规律教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在数学教学里,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探索规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公式的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探索规律教案的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关教案的设计和实例。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1.1 什么是探索规律教学法探索规律教学法是通过找到数学公式或者规律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引导小学生通过实例找到规律,从而推导出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知识。

从而达到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

1.2 探索规律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探寻规律的重要性在于:1.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自我探究,去发掘数学的规律,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

2.促进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让学生学会发掘知识,懂得在需要时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1.3 探索规律适用的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规律不仅可以让孩子自主探究,更可以针对不同的数学领域进行实际应用。

以下三种情况都可以使用探索规律的教学法。

1.对于一些具有明显规律的题目,例如排列组合问题,安排座位等问题。

2.对于一些需要发掘规律来完成的题目,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数学知识。

3.对于一些需要发掘规律来解决的问题,例如找规律来求解数学题目等。

第二部分:教案设计2.1 设计意图探索规律教学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法。

探索规律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教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需要好好地设计教案来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2.2 教案设计理念在设计教案时,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策略可以包括引导学生去发掘数学的规律和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形成数学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及数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教材主要包括数列规律、图形规律和生活中的规律三部分。

1. 数列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一系列数字,发现并总结出数字间的规律,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图形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一系列图形,发现并总结出图形间的规律,例如形状、颜色、大小的变化等。

3. 生活中的规律:将数学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案设计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教案:1. 导入环节: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或故事引入“找规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环节:(1) 教师出示一组数列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设计一组有规律的数列或图形,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规律,如天气的变化、季节的更替等,并记录下来。

4. 总结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教师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以便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建议在教授“找规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的来说,通过对“找规律”这一单元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一、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2011)》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

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

强调能够发现(识别)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运用。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探索规律的内容,如:通过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数,让学生体验、发现并描述数数过程中的规律;通过整理20以内加法表,让学生探索计算中的规律;在认识图形中,也渗透了最简单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图形(二)”“100以内数的认识”等单元中,也渗透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并设置了“找规律”单元进行教学。

二、各部分教材的编写意图1、例1从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引入,同时明确: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使学生初步感受规律。

2、让学生分析小旗的排列方式,从颜色的角度发现并表述规律。

教材以圈出一组黄旗、红旗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一组”旗子在旗子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

再根据小精灵的话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这样的“一组”旗子的重复排列,同时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的方法。

3、让学生发现并表述情境图中的其他排列规律,以圈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

4、“做一做”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例2主要是结合直观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

这里,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虽然图形和数字的形式不同,但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

进而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并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

6、“做一做”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几何图形和数字表示的共同规律,再利用规律确定有规律的数字排列中的下一项。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找规律”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数学中规律的存在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3、能够独立完成找规律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掌握一定的找规律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内容小学数学“找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列的规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图形的规律: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3、计数法则的规律:如排列、组合等。

4、运算法则的规律:如四则运算的规律、分数运算的规律等。

以上内容既可以单独授课,也可以交叉进行。

例如,当讲解等差数列的规律时,可以结合图形的平移和计数法则的排列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分小组、探究问题、分享结果等方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合作精神。

例如,提出以下问题:有10枚硬币,要将它们分成两堆,两堆的硬币数之和相等,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某些特殊的数据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和老师说出规律。

例如,当讲解等差数列的规律时,可以把前几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每项之间的差值是相同的。

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数列、图形甚至运算法则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让学生总结出n个硬币分成m堆时的计数公式。

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工具,如奥数中的平衡模型、巧用特例等,以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例如,当讲解简单公式时,可以通过特例让学生发现公式中的规律。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课程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找规律”的教学。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这才是“找规律”教学的最终目的。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最新资料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最新资料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探索数学规律入手,引进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探索规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规律探索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整个课堂氛围,从而促进课堂的顺利进行和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西师版)《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掌握克、千克、吨的基本换算规律,从而建立“千克”的基本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对物品的估计能力。

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分别展示出一克、一千克、一吨的水的动态图画,使同学们进行具体的感受;另外,用动态的图画给学生们展示出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基本换算方法,使学生们观察这种换算规律,并自己进行总结。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学生们总结的规律集合起来,给学生们进行一个细致的讲解。

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有效理解,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探索数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进行规律探索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

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教学展开分析。

在介绍了找规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实例引入,展示了学生如何通过具体案例找到规律性。

然后详细讲解了示范学生找规律的方法,并提出培养学生找规律能力的重要性。

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探讨了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找规律”教学的积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引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分析,实例引入,示范,培养能力,教师角色,转变,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教学策略1. 引言1.1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找规律”,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找规律也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找规律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规律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可以引导他们开始尝试找规律的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学生找规律的方法,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找规律的技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找规律,然后共同讨论并总结规律的特点。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正文2.1 通过实例引入通过实例引入是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选择具体、生动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

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组数字序列的变化规律来引入“找规律”的概念。

比如给学生看一组数字序列:2, 4, 6, 8, 10,然后问学生这组数字有什么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作者:高丽君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1年第08期[摘要]探索规律广泛存在于小学数学的各种课型中,且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

立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深入分析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从不同维度出发,得出六种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规律意识和能力的策略,助力学生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探索规律;教材分析;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04-03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围绕“数”和“形”两个基本概念的抽象、提炼而发展的,在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中,探索规律意识和能力对于深入探究数学知识至关重要。

“探索规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知道每一种规律都是一种模式,包括发现规律、表征规律、运用规律,学会猜测、验证、推理。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及启示小學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实物展开学习,初步形成较为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欲望强,观察敏锐,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专注时间较短,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偏弱,自制力差。

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教具等充满热情,有较强的游戏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建立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机制。

此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物,他们充满好奇心,喜欢提问,但问题比较浅,因此,教师亟须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力求教学设计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验深度,在保障课堂形式自由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教材设计特点及功能划分规律是由基本元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探索规律则是指根据已经观察到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推出这类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该种特点或属性的结论,重在综合运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各种课型中均含有“探索规律”,如新授课、复习课、期末探索规律专题研究等,它们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新授课里的“探索规律”形式多样,教学目标定位多元,且至关重要,必不可少,起提纲挈领的核心作用。

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10以内数的认识”,在教学了各数的含义、读法、写法等之后,需引导学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从而掌握数序,形成数感,同时为加减法、位值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角的初步认识”中的一个环节是探索打开折扇时角的变化规律,基于现实问题,立足基本概念,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新授课里的探索规律环节一般处于现实情境和抽象模型的连接处,像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规律从特殊走向一般,升华所学知识。

复习课里的“探索规律”覆盖面较广,承载力较强,不仅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总结、复盘,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索规律”像一条暗线,通过整合已学知识建立知识网络,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例如,整理复习加法表、减法表、百数表、乘法口诀表等知识的出发点在于从整体视角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同时结合算式与图形,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又如,一年级学生通过总结规律深度理解20以内加法计算模型,在二年级学习100以内加法时,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将学习“几加几”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几十加几十”,再到两位数加减法,进一步看,100以内加法的算理将为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分数加法、小数加法等做好铺垫,减法亦然。

探索规律不只是简单的阶段性结果和终结性结果,还是互为铺垫、互为支撑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学期末的“探索规律”专题研究,如一年级下学期期末的“找规律”,就是在形式多样、无处不在的规律现象里,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用数字,还是用字母、图形,都可以反映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学生通过探索规律现象背后的本质,从特殊走向一般,从个性走向共性。

教材的编排既考虑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知识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

规律作为一种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长线,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但万变不离其宗,规律背后折射的“同”与“不同”的哲学思想是需要学生体悟的。

三、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的培养策略1.生活环境:为“探索规律”提供真实情境数学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可以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创设科学、适切、有趣的数学情境至关重要。

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是规律现象广泛存在的基地,能为探索规律提供天然土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深挖掘、再创造(例如探索周期现象的规律时,由学生熟悉的教室环境中的柜子挂饰呈现的规律、小区里共享单车的摆放规律等现象导入;教学百数表时,将条形码和二维码作为进一步延伸的素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形式多样的实物,促使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探索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调用生活经验高效开展学习活动。

2.游戏环境:为“探索规律”提供持续动力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动力来自于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游戏可让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游戏设计四要素分别是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加。

课堂里的游戏不同于娱乐游戏,它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向,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注意:目标清晰简洁,富含童真童趣,代入感强,适合学生的年龄段;游戏规则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宜过于低幼或过于复杂,具有螺旋递增性;游戏反馈系统的设置至关重要,应具有神秘感和挑战性,例如小组对抗、小组积分性质的游戏反馈机制就能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挑战性任务的特点;只有学生自愿参加的游戏才具有吸引力,这也是对其他三要素的反馈。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游戏闯关里的重要元素,例如进行经典游戏的改编,设计专属元素(例如小侦探、魔法师等),让学生以角色自居,自我代入,在故事情节或游戏规则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产生探索欲望。

3.具身活动:为“探索规律”提供探究方式皮亚杰认为,数学知识的习得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对外在刺激的直接反应或来自经验,而是儿童自己在活动中的建构和重新发明。

学生不是通过成人的解释来理解数学知识的,而是需要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的,因此,规律模型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这一特点,使其变为教学特色。

具身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行为和借助技术工具的结构化反思两种认知模式的协调运作,强调身心统一基础上的实践与经验的互动,主张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在反思中实践来建构个体综合性知识。

例如,在课上让学生按照体育课队形站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队伍里男女性别、手中卡片的图案和颜色来寻找规律,继而再引出体育课的报数游戏,让学生从相邻数、性别、单双数、横竖排等不同角度发现更多的规律。

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形式,每一位学生均是深度参与的状态,学生学以致用,相互校验结果,教学效果深刻扎实。

4.结构化教学:为“探索规律”提供理论支撑“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除了具有普通新授课的特点,还具有系統性、统筹性、高阶性等特点。

如何将数学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为系统化和结构化呢?离散的点状环节不具有统筹性,亟须系列化和结构化的环节设置去组织课堂结构,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以生成为要旨,引导学生在动态生成中解决问题,兼顾趣味性(避免枯燥无味)、探究性(避免开放过度)、过程性(避免点状的问题)、递进性(兼顾问题的难易、顺序等结构,具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使得具有系统性的诸多子问题互为补充,互为铺垫,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系列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创建流动的课堂生态。

对于低年级,教学设计的起点不应超出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但又要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运用建模思想可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极力完善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带领学生从知识源头出发,经历层层推演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一年级探索规律中,可引导学生发现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到看不到的情绪中找规律,再逐步抽象出用编序号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索和思考中认识世界本质——万物皆数;在认识百数表时,通过由一到十、由十到百逐步建构百数表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化“十进制”概念,形成整体视角下对百数表的全面认识。

5.学科融合:为“探索规律”打开思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往往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探索规律更是如此,学科相关性更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弱化学科概念,给予学生更多元、更丰富的学习经历。

在融合视角方面,引入多元化、综合性的生活素材,融合体育、科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运用戏剧表演、写绘、手工活动等手段,从现象到规律本质,逐层递进,解决融合性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探索规律时,通过自然现象、二进制等内容,拓宽学生找规律的范围,打开学生的视野;在运用有余数除法探索周期现象的规律时,可以在PPT上用复制的方式重复粘贴某一学生的名字来导入主题,同时以技术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简便做事的思想,这样学生会觉得新奇又好玩;在认识百数表的拓展环节引入条形码和二维码,可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展开思考。

四、小学低年级“探索规律”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应用意识既包括利用数学概念、原理、方法解释现实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包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探索规律”正是从生活中发现规律现象,再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最终回归到生活的闭环,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迁移运用能力才能完成整个规律探索过程。

因此,科学、完整、系统的探索规律经历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拘泥于数学视角,认识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形成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规律的呈现都是表面的,但规律的本质是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教师需以建构主义的视角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体会不同情境之下探索规律方式的异同,进而抽象出普适性的方法。

探索规律是一个从教走向学的过程,探索规律解决的并不是某一个问题,而是某一类问题,学生习得的也不仅仅是某一结果性的知识,而是一套完整的可适用于其他领域学习的科学思维方法。

只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他们才能发现数学的神奇和美好!【本文系北京市大兴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长线融合项目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19GHX002)。

】(责编金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