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分析--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居住方式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居住方式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福利的普遍担忧。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和2015年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文章实证分析居住方式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发现,与成年子女合住能够显著改善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其对非在婚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与城镇户籍子女合住,对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正向影响更大;而与农业户籍子女合住,则更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此外,作用机制表明,合住主要通过约束条件放松、代际关系改善和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的提升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这为后续实施政策安排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居住方式;老年人;健康;影响渠道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多代合住的家庭比例迅速下降,选择独居或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超过70%,但是到2010年,该数值已经下降到50%以下。
对于未来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趋势,国家统计局、卫健委等相关机构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流动的稳步增加以及青年男女生育水平的日益下降,未来将有更多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在中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老年人居住方式的急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特别是在子女的代际支持功能尚不能完全被社会保障替代的情况下,独居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时,弄清楚居住方式是否会对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以及厘清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机制,对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目前,有关居住方式和老年人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居住方式是否会影响老年人健康?二是,如果居住方式影响老年人健康,那么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健康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现有绝大多数文献发现,合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_健康与照料安排_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_张翼
社会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安排,以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老年照料需求及其对外部照料资源的依赖程度。
但同时,老年人的照料安排与健康程度,也对其子女的就业机会与工作时长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的负面意义———即老年人照料资源的家庭依赖,直接限制了其子女的就业选择与工作安排(蒋承、赵晓军,2009)。
因此,老年人口的居住、健康与照料问题,会多方面影响中国未来“老有所养”制度的实施。
第六次人口普查提供的详实数据,可以给政府部门报告更为细致的结构性描述资料,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在这里,研究报告将首先分析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安排,然后分析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程度———毕竟,不同年龄和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对照料的依赖程度不同。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老年人口的照料状况。
一、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安排在传统中国社会,由于人口预期寿命非常低。
笔者曾有研究显示在1950年左右,中国0岁人口的预期寿命也才在35岁。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老人都难以活到65岁,故此才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但伴随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迅速提高。
到2009年达到了73.1岁(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1:276)。
0岁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同时也预示其他年龄段人口预期寿命也有所增加。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健康与照料安排———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张翼内容提要通过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1)有65岁以上人口的家庭户占总家庭户的比重,农村高于镇、镇高于市;(2)在老年人口中,老年空巢家庭的比重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中,增加了将近9%。
在人口流动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空巢家庭的比重还会迅速上升;(3)伴随年龄的上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但在每一年龄段内,女性的健康程度都低于男性;(4)有配偶的老年人的健康程度高于未婚者、离婚者和丧偶者;(5)在生活不能自理时,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维生,养老保险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加强。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篇一: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2012年7月10日)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全国老龄办,向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发布两条新闻。
一、关于今年“敬老月”活动的安排二、关于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指导和支持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这是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唯一的部门老年人状况科学调查,也是继2000年和2006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
通过三次追踪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进入老龄化10年来老年人口基本状况、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以及我国老龄工作的动态发展情况,还对比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变化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这对研究了解我国老年人群体基本状况以及老年人群服务需求的变化状况,对党和政府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老龄政策,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2010年12月1日0时为调查时点,调查通过与规模成正比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样本分布在160个市县(区)中640个乡镇街道的2000个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共入户访问2万名老年人,获得有效总样本19986人。
追踪调查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汇总结果进行了加权处理,可以推论调查时点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总体状况的估值。
调查数据很丰富,主要数据已印发,我摘要发布主要数据和相关情况。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群体基本状况(一)老年人基本特征1男性占49.0%,女性占51.0%;随年龄增高,女性比例呈加大的趋势,80周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1.8:58.2。
年龄结构,60-69岁低龄老人占56.2%,70-79岁中龄老人占32.0%,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11.8%。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
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全面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现状。
通过揭示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实际需求与现有资源的匹配程度,本文旨在为社会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本文将对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深入剖析,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多个方面。
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的结合,本文将揭示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在养老需求上的差异和共性。
本文将重点分析家庭和社会在养老资源供给方面的现状。
家庭养老资源主要包括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而社会养老资源则涉及政府提供的养老金、医疗服务、社区照料等。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养老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本文将揭示养老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均衡现象。
本文将对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满足程度进行评估,分析现有资源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养老需求与家庭及社会养老资源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的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养老政策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与家庭、社会养老资源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需求受到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基于CLASS2012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国情与区情·第27卷第4期 2017年7月 Vol.27 No.4 Jul.2017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7.04.013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基于CLASS2012数据的实证检验王 轲(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州450001)摘 要: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相关数据,检验老年人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分析表明: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老年人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
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一是要从供给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也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资源禀赋状况,尤其要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资源禀赋;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中图分类号:C913.6;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7)04 0116 09一、引言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分别为2.3亿和1.5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和10.8%,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0.6%和0.3%(国家统计局,2017),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另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届时我国老龄化的态势更加严峻。
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
(完整)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完整)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本报告旨在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档将通过数据和事实,展示老年人在生活、健康、社交、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生活状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6,其中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
然而,由于子女工作忙碌,许多老年人面临孤独和无助的困境。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部分老年人生活水平较低,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二、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据统计,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较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同时,由于健康意识不强,部分老年人缺乏适当的锻炼和健康饮食,导致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社交状况老年人社交需求较高,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忙碌,缺乏亲友关爱,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
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较高,她们在社交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经济状况五、建议与措施1. 家庭关爱:子女应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常回家探望,给予精神上的慰藉。
2. 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
4. 提高健康意识:老年人应加强锻炼,注重饮食,提高健康意识。
5.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享晚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家庭关爱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家庭关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逐渐增加,他们需要家人的关心和陪伴。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子女无法经常回家探望父母,导致老年人感到孤独和无助。
因此,家庭成员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年人,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家庭老龄化、消费结构与消费分层---基于CFPS2012的数据分析
①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2016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网址为 http: / / www.mca.gov.cn / article / sj / tjgb / 201708 /
20170800005382.shtml。
第2期
113
林晓珊 家庭老龄化、消费结构与消费分层
讨了老年夫妇如何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将度假作为一种既是他们各自也是他们夫妇俩的认同建构的
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上述研究指出了老龄化对家庭消费影响的两种趋势,也反映了老年人晚年
消费生活的两种可能。 然而,人口老龄化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特别体现在其对不同家
庭结构和不同消费结构的交叉影响上。 从消费结构来看,不同消费项目的支出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有些家庭消费需求可能会被抑制,但有些家庭消费需求又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从家庭结构来看,
量就比其他家庭高呢? 除了消费性支出水平这个指标,我们还需要从消费结构层面来做进一步的考
察和比较。 从消费结构的横向比较来看,这三类家庭中支出比例最高的都是食品支出( 食品支出占
不同家庭结构( 如年轻家庭和老年家庭) 抵抗老龄化冲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家庭更容易受老龄
化的影响而采用抑制消费的策略,有些家庭则不会因为老龄化的影响而产生消费上的脆弱性。 本文
将基于上述研究基础,对家庭老龄化程度与家庭消费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
二、数据与变量
(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分析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 2012 年“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是与年轻、时尚、富有、享乐和激情等一些因素相关,是对老龄化社会的一种反叛 [10] Ⅶ 。 因此,不管是
从消费者个体的角度,还是从整个代群体的角度来看,老年人都容易被贴上“ 边缘消费者” 的标签。
老年人居住实态调研分析
老年人居住实态调研分析老年人居住实态的调研分析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几个大城市中的调查结果中,老人与配偶同住的最多,占90.89%,又与儿子或女儿或第三代同住的各占39.29%、27.96%、23.77%。
当老人与子女分居时,其与子女住处距离以步行 20 分钟以上为最多,占 65.63%;而同楼、同层分住的最少,各占 6.25%。
对于老年人的外出时间,在 4 小时以内的占 54.12%;其次为 4到8 小时,占 27.25%,外出时间较短或外出较少的原因有多种,有因住楼层较高但有无电梯,有的因居住绿地少、公共活动设施差等,从来使老人不愿外出。
一.实态调查简析1> 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要求由于在厨房卫生间操作劳动强度大,设施众多,加之老人特殊的生理与健康状况,因此对厨卫的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半数的老人要求增设扶手与暖气,这是为了安全与健康,有近40%的老人要求水龙头开放灵活,有劲 30%的老人要求增设浴缸和洗浴凳,这是为了操作方便和省力,有近60%的老人要求降低吊柜和操作台等。
说明厨卫的设施必须根据老人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设计。
2> 对于安全防范的要求老人对安全防范的设施项目选择较多,如紧急呼叫、漏气报警、防盗、漏电保护等,这是由于老人的体能、记忆、健康衰退而可能造成不安全因素所提出的,必须充分考虑。
3> 对于业余爱好和喜爱场所的选择老人的业余爱好具有广泛性,从调查的项目选择中看,其爱好次序为看电视、阅读、宠物花草、音乐、书画、聊天、运动、棋牌、旅行等。
在设计老人住宅是要注意考虑适当扩大卧室,以能讲看电视、阅读、书画等活动集于一室。
设置阳台也属必要,以能养植花草于户外健身,也可将文化活动中心靠近老人住宅设置,当这些爱好在室内得不到满足时,可就近至文化公共设施活动。
老年人喜爱的场所一依次为公园、文化中心、运动场、商场、餐馆茶馆、老年大学等,多数选择公园和文化中心,这实际是要求创造适合老人健身和相互交往的良好的户外和户内活动场所,因此在规划是要重视室内外公共空间和配套的公共设施。
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分析--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分析--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
查数据
唐天源;余佳
【期刊名称】《南方人口》
【年(卷),期】2016(031)004
【摘要】文章使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2012),分别从空间维度、人口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对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只与配偶同住”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与其子女的空间距离存在城乡差异;与年龄增长相对应的丧偶概率的提高是影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重要因素;与儿子同住的老年人比例远高于与女儿同住的比例;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居住安排存在相关性。
【总页数】9页(P50-58)
【作者】唐天源;余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05
【相关文献】
1.健康状况、社会性因素与老年人身份认同——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调查数据 [J], 袁亚运;
2.城乡空巢老人代际支持状况分析--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 [J], 韩枫
3.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 [J], 陆林;兰竹虹
4.中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调查数据 [J], 李波;石大建;常诗悦
5.健康状况、社会性因素与老年人身份认同--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调查数据 [J], 袁亚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老年人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报告
中国老年人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中国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建设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中国老年人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情况,本文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计抽取了中国各地的10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居住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内容。
二、调查结果1.老年人居住地区满意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自身居住地区的满意度较高,占比超过90%。
其中,有60%的老年人表示非常满意,35%的老年人表示满意,仅有5%的老年人对居住地区表示不满意。
2.老年人居住方式满意度在居住方式方面,调查发现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自有住房是老年人主要的居住方式。
其中,有50%的老年人选择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并对该居住方式表示满意;而有40%的老年人依然选择居住在自有住房,满意度相对较高。
3.老年人居住环境满意度关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整体较为满意,占比达到80%。
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满意度的评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设施设备:有70%的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设施设备表示满意,其中包括水电供应、通风采光、卫生间设备等。
这些设施的满意度高,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b) 社区服务:大部分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社区服务表示满意,这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安全管理、娱乐活动等方面。
老年人可以随时获得医疗服务并参与社区活动,这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 安全性: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非常关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较高,对社区的治安状况和住房安全性表示满意。
4.老年人居住环境不满意的问题在不满意的问题中,老年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 交通便利性:约有15%的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交通便利性表示不满意,包括公共交通设施覆盖范围不够广、交通拥堵等问题,这对老年人的出行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查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历时性变化调查的总结和分析,探讨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首先,城市老年人住房需求的历时性变化体现在住房类型上。
早期老人更多的是选择老式的小区和集体宿舍作为居住地,这些住房多与单位或者社区捆绑在一起。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提高,选择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住在高档小区或者独立的别墅中。
特别是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中,养老型公寓、养老院等新型居住模式也开始逐渐兴起。
其次,城市老年人住房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还表现在居住条件和设施的改变上。
早期老人的居住环境较为简单,仅仅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即可,而现在的老年人追求更为舒适、便捷、安全的居住条件。
他们渴望居住环境宜人,便于与人交往,方便入住和出行。
因此,老年人居住的需求逐渐向宜居、安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再次,城市老年人住房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还反映在居住服务和管理上。
早期老人的居住服务主要由街道、社区提供,服务内容大多为送餐、保洁、身体照护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企业进入到老年人居住服务领域,例如社区养老中心、护理站、养老院等。
此外,居住管理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街道、社区的维护模式向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委会等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
从早期的简单住房需求到如今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演进,标志着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逐步提高,同时也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做出了贡献。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居住需求也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2000年前:传统的居住需求在2000年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主要以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为主。
老年人更倾向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依靠家庭的支持和照顾。
由于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也更多地依赖于家庭的支持。
在城市中,老年人更多地生活在传统的老式小区或老旧的住宅区,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二、2000年至2010年:生活水平提升,需求呈现新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老年人开始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希望能够生活在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社区或小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开始选择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居住,便捷的交通、便利的医疗保障等成为老年人关注的重点。
城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2010年至今:政策创新,老年人居住需求更加多元化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老年人居住的政策和规划,推动了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推动了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政府还提出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居住保障。
在城市居住需求方面,政府加大了对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和小区的建设力度,满足了老年人对于便利、舒适、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历时性变化。
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逐渐被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居住需求所取代,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居住保障。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变化也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
旨在了解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情况。
调查对象为我国城市老年人,调查时间跨度为10年,从2010年至2020年。
首先是居住环境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他们更加注重舒适、安全、便利等方面的需求,对居住
环境的要求更高。
其次是居住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过去,在城市老年人居住区域的服务设施相对不
完善,老年人对居住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在过去的10年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年人居住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居住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区服务,如医疗服务、休闲活动等。
再次是居住方式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国老年人多以子女为中心的居住方式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对居住方式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
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权和独立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如公寓、养老院等。
最后是社区福利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的社区福利制度逐渐完善,老年人对社区福利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他们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区福利,如养老金、
健康保障等。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在过去的10年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居住环境、居住服务、居住方式和社区福利。
这些变化反映出老年人对于舒适、便利、独立性和福利保障
的更高要求。
故应注重老年人居住需求的满足,建设更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城市环境。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也日益受到关注。
城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在历时性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城市规划和老年人服务的提供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并分析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1.1 长期居住和即时需求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长期居住和即时需求的变化上。
在过去,城市老年人更偏向于选择长期居住的安全和便利性。
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房产,建立稳定的社区和邻里关系,以便在老年时期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和生活保障。
而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即时需求也日益受到关注。
他们更希望能够获得更便捷的医疗、文化娱乐和社交服务,使得居住环境更有活力和愉快。
在过去,城市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独立的居住方式,如购买公寓或独立别墅。
这种独立的居住方式能够满足他们对私密性和自主性的需求,但也带来一定的空间和服务压力。
而随着城市老年公寓、养老社区和服务式公寓的增加,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空间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社区型服务的居住方式,以便获得更好的生活服务和社会支持。
1.3 设施设备和安全需求的变化老年人对居住设施和设备的需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老年人更注重基本的居住设施和生活设备,如卫生间扶手、防滑地板等。
而现在,老年人更注重智能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居住设施和设备,如高科技安防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以便在老年时期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和安全保障。
二、影响老年人居住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2.1 城市化和老龄化程度的提高2.2 社会政策和服务设施的支持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还包括社会政策和服务设施的支持。
城市居住环境和社会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如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机构等,为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社会政策和补贴政策的出台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居住保障和福利保障,使得老年人的居住更加便捷和安心。
中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生活状况研究-基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生活状况研究基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一)研究背景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潮造成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长期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出现递减效应的结果。
有学者根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分析家庭结构的变动,发现1982~2000年期间,我国核心家庭、隔代直系家庭和单人家庭的数量大幅上升[1]。
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时发现,与1982和1990年相比,2000年老年人单身户、夫妇户和隔代户的比例都提高了,且后两种类型提高的幅度相当大;老年人两代户、三代户的比例则下降了一半多[2]。
通常我们把生活于单身户、夫妇户和隔代户中的老年人统称为空巢老年人。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从现有关于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研究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群体的生活现状、养老需求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数据分析,我们目前还不能全面了解农村空巢老年人的总体概况。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和2006年分别进行了“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以下简称城乡老年人调查)。
这两次调查比较系统地获得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经济供养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等数据,其中有部分调查数据涉及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我们通过数据分离,来对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研究。
(二)调查样本的代表性2006年追踪调查回收的农村有效样本是9823个,样本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为了使调查数据能准确推断全国情况,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必要的加权处理。
具体方法是,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1%抽样的分省数据,对各省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加权(分为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和80岁及以上五个年龄组),使2006年追踪调查使用的数据在性别和年龄组分布上与国家2005年1%抽样数据的结构相同,样本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变化趋势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变化趋势彭庆超【摘要】文章基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农村老人的居住方式与变化趋势.数据显示,农村老人居住的独立性在增强,与配偶单独居住已经超越三代同住成为目前农村老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通过考察不同住房产权、失能以及自评健康差的农村老人的居住安排特点,建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养老法制、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扩大农村养老福利的覆盖范围和鼓励发展个人储备以增强农村老人的养老能力.【期刊名称】《贵阳市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家庭养老【作者】彭庆超【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如何做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居,是老龄社会需要面对的三大挑战,其中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往往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我国居民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随之改变,直接体现是小型化家庭模式越来越普遍。
据国家卫计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2年核心家庭占全国家庭户的60.9%,与2000年相比,降低了7.3个百分点;老年人家庭户均人数和老年人的平均子女数也显著减少,1990年家庭户平均规模3.96人,2010年缩减到3.10人,2012年进一步缩小为3.02人;2010年农村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3.6个,较2000年和2006年显著减少。
在我国,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一直被视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然而随着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规模的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如独立居住或者与配偶单独居住的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多,这对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员:****调查时间:2011年 2月5日调查地点:广元市旺苍县石龙小区调查对象:石龙小区老年人一.背景我国目前不仅老龄化人口多,而且发展速度快,已居全球首位,并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仅在2000年2007年7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预计,2053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开始进入缓慢减少阶段,但到2100年时仍将有3.5亿以上的老年人口。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
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
但是,目前的各类老年人福利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也就是说,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不足9张床位。
一.目的面对中国老龄化化问题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接受中国老人越来越多的事实。
然而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的群体,无论是从仁道主义还是从其他任何角度思考,社会和政府都有义务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做出努力。
然而想要切实的帮助老人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那首先就要对他们现有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
以便做到对症下药,实实在在的帮助老人们改善生活状况。
而此次的调查也是以此为目的而展开的。
二.方法按照问卷内容,与老人面对面交谈,并代笔填写问卷。
完成问卷后,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三.调查报告调查问卷样卷(在网上找的问卷调查表)关于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表1. 您最希望政府和社区提供的服务是( )A医疗保健B生活照料C文化娱乐D法律咨询E其他(请注明)2.您希望的养老方式是:A自己或夫妻俩自己料理B与子女同住C住养老院D请家政保姆照料E其他____________(请注明)3. 如果您想入住养老院,您能承受的费用水平是每人每月为:()A1500元左右B1000元左右C800元左右D500元左右E无法承受伙食费以外的住宿等费用4.您认为周围养老机构()A规模大设备齐全,是老年人的理想活动场所B规模小设备缺,只能凑数C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活动场D不清楚5.您隔()添置新衣服A半年左右B一年左右C两年左右D超过两年6.您是否习惯积存一些废旧物品()A是B不是7.您对您晚年生活最满意的是()(多选)A经济宽裕、衣食无忧B身体健康C子女孝顺,家庭和睦D居住环境十分便利E文娱生活丰富F邻里关系和谐G受到社会的尊重 H其他___________8.您对您晚年生活最不满意的是( )(多选)A经济拮据、生活困难B体弱多病C家庭不和睦D居住环境不便E文娱生活贫乏F邻里关系不融洽 G得不好社会的尊重和关怀Η其他________ (请注明)9.您认为老年人的幸福主要取决于()(选择您认为最重要的三项)A身体健康B家庭和睦C子女孝顺D有稳定的经济收入E有良好的生活环境F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G受到社会尊重和关爱Η能够继续发挥余热 I其他_________10.您有心事时向谁诉说?()(多选)A老伴B子女C老邻居D老同事朋友E亲戚F社区工作者 G没有可以诉说的人11.您最希望您的孙子(孙女)()A为了将来努力奋斗,一定要刻苦钻研学习B记得来看看长辈C只要健康,平平安安就好12.如果孙子(孙女)因为学业繁忙抽不出时间看您时,您会()A伤心,生气,觉得只是一个借口B认为可以理解,但心中还是不开心C从心中谅解他们,并支持他们13.您是否拥有手机()A是B不是14.您对电脑()A不了解B一般C较了解15. 您是否认为手机电脑这些新鲜事物丰富了您的生活()A是的B不,几乎毫无影响16.现在科技发展迅速,您认为有必要终身学习吗?()A是B不是17.今年街道社区派人来探望过您吗?()A有B无18.您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多选)A散步B跑步C球类D游泳E打拳舞剑F其他________19. 您平时与其他老年人()A经常往来,互相帮助或一起活动B关系疏远,不太往来,只有节日才登门拜访C很少或不往来20.如果可以选择,您更愿意在哪里安享生活?()A家里和儿女B家里(不和儿女)C养老院或疗养院D旅游胜地调查结果分析通过此次调查统计,总体上有55%的老人认为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41%的老人认为一般还需要改善,剩下少部分老人不满意。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城镇老年人口规模日趋庞大,老年人居住问题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对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进行调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背景老年人居住需求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但老年人居住状况与需求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老年人本身居住需求也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发生改变。
因此,对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老年人居住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调查目的通过调查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探究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老年人居住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住房类型、居住环境、社会服务设施需求等方面。
四、调查结果1.住房类型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老年人主要居住在老式单元房或平房中,住宅面积较小,居住条件较为简陋;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加速和城市改造的推进,老年人的住房类型逐渐从老式单元房或平房转变为新型住宅,住宅面积加大,居住条件逐渐改善;21世纪以来,老年人的住房类型又出现多元化趋势,老年人可以选择公寓、独立住房、养老院等不同类型的住房形式。
2.居住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老年人居住环境较差,住房周围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条件较差,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有所改善,交通条件和社区服务设施逐渐完善;21世纪以来,老年人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社区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公共交通便利性得到提升。
3.社会服务设施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老年人对社会服务设施的需求比较简单,主要需求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城市社区管理的改善和社区公共设施的完善,老年人对社会服务设施的需求逐渐丰富,加强健身活动、开设文化娱乐设施等成为老年人的新需求;21世纪以来,老年人对社会服务设施的需求则更加多元化,应包括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历时性变化情况。
一、90年代前期在9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状况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居住空间小:由于当时城市住房供应紧张,老年人的居住面积普遍较小,甚至会与儿女挤居在同一屋檐下。
2. 居住设施简陋:许多老年人居住的房屋没有厕所、洗澡设备等基本设施,居住环境较为拥挤。
3. 社区服务不足:当时的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相对较少,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等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逐渐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养老机构开始建设: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建设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
2. 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也不断增加,如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房等。
3. 老年公寓形成:老年人公寓新型居住方式逐渐形成,老年人可自主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
三、21世纪初进入21世纪初,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呈现出以下新趋势:1. 良好的住房环境:随着城市住房改善和老龄化政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2. 养老服务需求加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变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3. 安全居住需求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发生变化,越来越需要安全的居住环境。
四、总结通过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历时性变化的调查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变化的不断加深,对老年人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未来应该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居住条件,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分析--基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唐天源;余佳【摘要】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dimension of space , population and sociology based on the data of 2012 CFPS. It finds that living with spouse only is the main living mode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living together with adult child and the distances from adult children ,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widowed rising with aging i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who live together with adult sons is higher than that with adult daughters , at last education of the elderly seems to correlates with their living arrangements.%文章使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2012),分别从空间维度、人口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对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只与配偶同住”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与其子女的空间距离存在城乡差异;与年龄增长相对应的丧偶概率的提高是影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重要因素;与儿子同住的老年人比例远高于与女儿同住的比例;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居住安排存在相关性。
【期刊名称】《南方人口》【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9页(P50-58)【关键词】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作者】唐天源;余佳【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05在过去几十年中,伴随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正经历着迅速的老龄化,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3.31%。
严峻的老龄化人口形势使得养老方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长久以来,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姚远,2001)。
此种模式下,子女是老年人生活支持的重要来源,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情感抚慰。
实证研究表明(杨菊华、李路路,2009;宋健、黄菲,2011;任强、唐启明,2014),居住安排是影响子女代际支持和老年人情感健康的重要因素。
与子女同住组成扩展家庭一直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张丽萍,2012;曲嘉瑶、孙陆军,2011;杜鹏,1998;杜鹏,1999)。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老年人家庭观念的转变和人口迁移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与配偶单独居住,这不仅冲击了长久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扩展家庭模式,也对代际支持和老年人健康研究带来新的问题挑战。
尽管现有的关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研究并不乏见,包含了对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现状、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曾毅、王正联,2004;曲嘉瑶、孙陆军,2011;张震2001),但这些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Unger(1993)曾预言,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家庭”,即老年人与其子女虽然没有居住在一起,但彼此相邻。
这样一种形式既便利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也使得彼此双方的私人空间得到了尊重。
张丽萍(2012)研究显示,36.9%的老年人希望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同时子女最好住在附近。
然而以往文献中,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成年子女是否与老年父母同住”,较少有研究涉及老年人与其未同住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2)郭志刚(2002),陈卫、杜夏(2002)通过多元Logistic模型肯定子女性别结构对高龄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显著影响,然而研究并未给出特定子女结构情况下(儿女双全、只有女儿和只有儿子),老年人的实际居住安排。
本文旨在以时效性数据为基础,采用全国代表性样本,包括不同年龄段老人,分析老年人居住安排。
并尝试通过较为全面的基础性数据统计,回答上述问题,以期对先前研究进行补充,并提供对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最新判断。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后文未经特别说明,数据均来自此处),不包括机构养老人口。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是一项全国性的综合社会跟踪调查项目,采用多阶段概率抽样,访问了所有10岁及以上家庭成员,问卷应答率和个人追踪成功率高,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该项目2010年基线数据样本覆盖了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和海南之外的25个省/市/自治区,包含了95%的人口。
因此,可将2012年样本数据视为一个全国代表性样本,与其他年份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比较。
为了能够更好捕获老年人居住安排信息,本文在数据清理时,通过将家庭库数据与成人库数据进行匹配生成居住安排类别。
对于无法自动生成的样本,也采取人工匹配的方式,逐条匹配。
在剔除60岁以下样本、未产生有效成人问卷的样本以及“两代老人户”(即老年人自己和其高龄父母同住,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后,保留有效样本7063个。
其中,女性占50.15%,男性占49.85%;农村户口占67.41%,非农户口占32.59%;平均年龄为68.4岁。
不同于以往人口普查数据按家庭户口登记情况的研究维度,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居住在家庭户中的老年人。
考虑到我国的退休情况,将60岁作为我国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姜向群、丁志宏,2004)。
不同学者根据自身需要对老年人居住安排进行了不同分类。
总体上来看,这些分类并无太大差别。
本文对老年人居住安排采取如下六种分类:独居,指老年人一个人独自生活;只与配偶同住,指老年人只与配偶一起生活(同居老年人因仅占样本总数的0.18%,一同计入),无子女和孙子女,可包含其他人(可能是兄弟姐妹或保姆等其他提供照料服务的人员,下同);与子女同住,指老年人(包括老年人自己或老年人和其配偶)与子女同住,无孙子女,可包含其他人;隔代同住,指老年人(包括老年人自己或老年人和其配偶)与孙子女同住,无子女,可包含其他人;三代同住,指老年人与子女、孙子女同住,可包含其他人;与其他人同住,指老年人(包括老年人自己或老年人和其配偶)不与子女和孙子女同住,而是与其他人同住。
另外,由于多代户家庭所占比例同样很低,因而合并至三代户中;子女也包括儿媳和女婿,孙子女也包括曾孙子女。
为了能够推断总体居住安排,未经特别说明,所有数据都经过加权处理。
长期以来,“三代同住”都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杜鹏,1999;曲嘉瑶、孙陆军,2011)。
但2012年数据显示,“只与配偶同住”(36.0%)取代“三代同住”(33.9%)成为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
“与子女两代同住”占12.2%。
“隔代同住”和“独居”比例相差不多,分别为8.0%和9.2%。
“与其他人同住”情况最少,占0.6%。
为了对老年人居住安排进行纵向比较,本文将对比2000年和2006年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曲嘉瑶、孙陆军,2011),展现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
纵观2000年、2006年和2012年数据(见图1),“只与配偶同住”和“三代同住”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居住类型。
“只与配偶同住”所占比例在三次调查中均显示稳步增长,而“三代同住”则正好相反,所占比例逐年下跌。
相对于其他类型居住安排,2012年数据显示,“隔代同住”的变化幅度最大,相较2006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与子女同住”次之,2012年下降了4.9个百分点;2012年“独居”比例与2006基本持平,“与其他人同住”则小幅下降。
上述老年人不同居住安排类型的变化原因可能在于:客观方面,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居民住房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为子女独立居住提供了可能;医疗保障和社区服务的不断健全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对子女的依赖程度。
主观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独居或和配偶同住(张丽萍,2012),这样做的初衷可能主要在于为了避免家庭矛盾(杜鹏,1998);另外,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包容度的上升,使得老年人更加追求个人生活空间和生活品质。
杜鹏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早在十几年前,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就对再婚持肯定态度。
老年人再婚意愿的增强会降低老年人独居比例,同时增加与配偶同住的比例。
子女因外出工作而将孙子女交由老年人抚养则可能是“隔代同住”比例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空间分析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空间分析包括居住安排的城乡差别(表1)及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与其子女的空间距离(表2)。
本文依照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对2012年数据中老年人的城乡归属进行分类。
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居住安排类别包括:“独居”、“只与配偶同住”、“隔代同住”和“与其他人同住”。
考虑到一个老年人可能有多个存活子女,从而形成多个不同空间距离。
为此,本文选取其中最近的那个距离作为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与其子女的空间距离。
在排除含有缺失值样本和选择不适用选项样本以后,仅保留了1000多个样本,但作为一个大样本,其仍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012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大多选择“只与配偶同住”(43.7%),其次是“三代同住”(30.0%);而农村老年人中,老、中、幼“三代同住”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35.6%),其次才是“只与配偶同住”(32.7%)。
城乡间居住安排比例差别最大的类别为“只与配偶同住”,达11个百分点。
可以推测,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以及良好的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脱离子女单独居住提供了物质基础;较为现代的文化氛围也使得老年人更为开明,为子女独居提供了契机。
而农村老年人则更多要依靠子女的经济支持,同时在居住观念方面比较保守,从而“与子女同住”、“三代同住”比例均高于城市老人。
空间距离数据显示(表2),在农村中,高达44.6%的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子女居住在其他省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成年子女跨省外出打工,或者通过努力定居城市,老人由于无法跟随其一起移居,从而只能选择留守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