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以气为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绍兴十年生于历城。
其时,山东已沦为金土,其祖辛赞,虽仕金廷,仍育其孙以抗金复宋之志。
二十岁时,祖父去世,辛弃疾率两千余众揭竿起义,投靠耿京之农民军,任掌书记。
其后,耿京为张安国所杀,张叛逃金国,辛弃疾手持龙泉宝剑,亲率五十死士,于万军丛中,生擒张安国,押解建康,明正典刑。
并策动上万士卒,投奔南宋,召为司农寺主簿。
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于任上厉兵秣马,力主北伐,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奈何临安群小,不思复土,偏安一隅,苟且避祸。
辛弃疾虽为奸小弹劾七次,但仍不改其志。
终悲愤而死,死时,口中仍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存诗词六百余首,为豪放派领军人物,世称其词“色笑如花,肝肠如火”,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
其以文为词之论,更是开百代文词之先河。
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稼轩词》曰:“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刻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范开《稼轩词序》云:“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无他,意不在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
”宋人陈模云:“《贺新郎》(绿树听鹈鹅)一词尽集许多怨事,全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止酒赋《沁园春》(杯汝来前)、《答宾戏》、《廨嘲》等作,乃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
”明杨慎云:“近日作词者……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稼轩词‘杯汝来前’,《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稼轩词使其豪迈之气,荡决无前,几于嬉笑怒骂,皆可人词。
”上述名家之论,皆为点破一语:稼轩之词,以文为词,英雄之气,力透纸背,才力所至,无所不可。
以前人论及之《沁园春》为例,其词曰: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浅论辛弃疾词之豪放与婉约
知识文库 第2期19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浅论辛弃疾词之豪放与婉约杜 晗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词章,以豪放风格冠冕词林,为词体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后世尊之为豪放派的领袖。
而这位气势豪放、赤胆忠诚的爱国词人也有很多“清而丽,婉而妩媚”的作品,其间更有标明“仿花间”“、效易安”诸体的,以沉郁委婉的风格抒发悲愤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婉约体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豪放与婉约作为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何以在辛弃疾一人身上都得以充分的体现呢?要了解这一点,必须从辛弃疾的生平入手,追溯这一词中伟人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反抗民族压迫,反对历史倒退的风云激荡的时代。
辛弃疾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诞生、成长,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的。
从思想上讲,他的一生是爱国、抗战的一生。
他置身于抗战派的行列,言议英发,出生入死,走上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豪杰的道路。
即使在闲居中,他依然烈焰中烧,以英雄自诩,亦以英雄许人。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一个用他的生命来写诗篇,用他的生活来实践其诗篇的人。
当他的伟大抱负无法实现,报国壮志一再受挫,主体受到难以抗拒的社会压力时,便不得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于慷慨悲歌的同时,亦借以风雨花草、儿女之情为题材的方式来述写襟怀,摧刚为柔、寄劲于婉、化直为曲。
也就是说,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作之一。
他一落笔,便用发扬蹈厉的调子高唱:大好江山啊,几千年来,你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在眼前这个要塞中,先后有孙权和刘裕,都是一代雄主。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
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彭旭红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英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
其词中,一股雄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词豪放沉郁悲愤壮志难酬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软之境。
而这时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
”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
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
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
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
渡江南归后,已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
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
辛弃疾写作风格
辛弃疾写作风格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豪放雄杰:辛弃疾的词作以豪迈雄杰为主,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激情和生命的热爱,情感激烈,气势磅礴。
刚柔相济: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
他的词作中既有悲壮豪雄的阳刚之气,又有婉转缠绵的阴柔之美,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亦庄亦谐:辛弃疾的词作既有庄严的一面,又有诙谐的一面。
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现出了他亦庄亦谐的个性风格。
创新精神: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具有创新精神,他不仅打破了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还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作中往往蕴藏着对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探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现出他的思想感情。
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不仅有豪放雄杰、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等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还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使他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写作风格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化的特色和创新的元素,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谭世浩(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重庆万州404100)摘要: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为南宋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侠义之气。
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关系。
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酒”意象和爱国之情入手,分析这位英雄的侠义情怀。
关键词:侠义之气,英雄,爱国正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大侠。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身上具备的燕赵侠气,类似于曹植《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敢爱敢恨,侠肝义胆。
才有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的壮举。
辛弃疾嗜酒,看看下面这些词句,便知道辛弃疾是如何看待酒的了。
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
待从公,痛饮八千余岁,伴庄椿寿(沁园春)。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满江红)。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水调歌头)。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歌仙)。
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八声甘州)。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水调歌头)。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渔家傲)。
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清平乐)。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满庭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贺新郎)。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鹧鸪天)。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浅谈稼轩词与稼轩体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浅谈稼轩词与稼轩体【内容提要】南宋词人辛弃疾(稼轩)南归后的时光,正好夹在“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中间。
他追求抗金复国的主张在一片“主和”声里始终未曾真正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的不世勋业最终一无所成,他的英雄感慨,聊寄于词,无意之间却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英名。
品读稼轩词,我们感到词人把一腔报国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倾注在词作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他对自身才华高度自信,对功业理想极力追求,但在主和偏安的历史环境中只能倾诉在词作中,自成一体,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对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功业理想稼轩体豪放词辛弃疾的生平,邓广铭《辛稼轩年谱》钩沉史料,旁征博引,述之甚详。
本文据此立论。
他留给后人近六百三十首词和一百四十余首诗,以及少数奏议文章。
他那倍受压抑而又强烈渴望舒展的生命,最终在历史的天空里化作一颗闪烁的明星,在文学的世界里纵横驰骋着一股经久不衰的英雄气息。
一、稼轩词的思想内核辛弃疾的思想,一方面植根于他青年时代的家庭教育,一方面形成于他的多方面的杰出才干和南归后的种种不幸遭遇。
他在《美芹十论》中曾指出他的祖父对他的影响:“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1]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亲历异族统治的黑暗,深受祖父的爱国教育的濡染,这为他始终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辛弃疾的南归,不仅仅是因为江南是朝廷“王师”所在,更是要藉由朝廷支持,以江南为基地完成抗金北伐、收复河山的伟业。
他在与友人同僚的唱和词中每每流露出这种杀敌复国的情结:“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然而不幸的是,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异样的眼光里总有一种“归正人”的尴尬身份。
朝廷对他往往不够信任,许多江南的士大夫对他也不免歧见。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宋发扬光大,加之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相推移磨荡,复与南渡初期张元翰,张孝祥诸家的风气相翕合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稼轩词在当时已能俯视一代词风,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在本文中,我将从(一)辛弃疾的生平(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这三方面阐述问题。
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在山东金统治区,青年时期组织了两千多人马的一支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后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任“常书记”。
次年受命奉表南归,授承务郎。
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
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
淳熙八年遭馋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其间曾两度启用,任福建,浙江安抚使等,但很快又被罢免。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统一中原为己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正所谓“辛稼轩当末世之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悲愤,无处发泄。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
”辛弃疾出生于金兵沦陷区,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金兵的残暴,青年时期就立下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朝廷苟安,无意北上。
主降派排斥打击爱国之士,这使得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从而唱出了“大声镗鞳,小声铿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之词。
辛弃疾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在创作技巧和语言使用上成功开创的作词方法。
通过研读辛弃疾的作品,我们可以领路到他的开创精神,领悟辛词的独特风格。
如果说苏轼“以文为词”,那么,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的代表,当之无愧。
读了辛弃疾的很多词作,暂且不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存在的价值,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辛弃疾的创新精神,他对词风的发扬光大。
我觉得辛弃疾的这种突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词创作注入了活力。
读了辛弃疾的许多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他追求词的散文化。
他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以文为词”的词风。
辛词“以文为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骈散相间的语言。
他的语言来自生活,不避俚俗,追求求生动达意。
辛弃疾对通俗语言的拿捏非常老道。
语言轻松自然,形式潇洒。
这种语言破除了诗化语言的凝冻, 不求语言的精美凝练, 含蓄隽永,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明快流畅和直截了当, 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言风格已经被辛弃疾打破,然而,可贵的是,辛词并没有因此而有损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奇句单行, 语调的舒缓自由, 语音的抑扬顿挫。
传统的语之美。
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意义连贯而下,简洁语意简明。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下阕写到:“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二、语言善于从传统经、史、子中引用。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如《贺新郎》:“甚矣吾衰张。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闻笑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词最主要的特点。
自唐宋以来,词的内容一般都是写风月闲情、流连光景的感受。
风格柔靡,题材狭小。
北宋后期虽然也出现了苏轼这样题材较为扩大,风格比较豪放的作家,但毕竟仍然局限于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涉及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较少。
北宋的灭亡打破了士大夫们安定享乐的生活,有识之士奋起抗金北伐,投身于火热的战斗中。
他们用词来抒发爱国激情,对侵略者的投降派进行口诛笔伐。
如李纲、宗泽、岳飞、张元斡、胡铨等,都曾写过一些气壮山河的爱国词。
然而这些作品数量不多,辛弃疾则几乎是把他全部的爱国热情,几十年的时间精力,都用于反映时代和关心国事的词作。
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是任何一个宋代作家所不能比肩的。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
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
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
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
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
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翻译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翻译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
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
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出自唐代韩愈的《答李翊书》。
后代继承
南宋理学成熟,民族矛盾尖锐,以“气”振发人心极为迫切,辛弃疾遂再倡“养气”说。
“气”既见于其政论,又见于其词作,扛鼎的笔力来自胸中盛气,辛弃疾以盛气使词,词中自见其不凡之气。
而历代之论韩、辛,颇见相近之评价,从韩“气盛言宜”到辛“以气使词”。
可看到他们共有的沉雄奇险、骨力怒张,一改传统儒家的“中和”之音,这又与两人的遭遇、个性、才力、学识以及艺术上求新求变的思想有关。
韩诗狠重奇险为唐诗之一变,辛词自险至奇更在词坛别立一宗。
元代大学问家郝经继承发展了韩愈的气盛言宜的观点。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词中的豪雄悲壮之气探源
来。 化 为 词 间 的 浩然 之 气 。看 他 的《 摸鱼儿淳熙已亥 自 湖 北 漕移 湖 南 同官 王 正 之 置 酒 小 山 事 为 赋 》 , 这 首 千 古 名 作 .下阏 借 陈 皇 后 与 汉 武 帝 故 事 以 抒 发 壮 志 难 酬 的 感 慨 。 辛弃 疾 以甫 逾 弱 冠 之 年 , 即 举 兵抗 金 杀敌 归 朝 , 陈述恢复大计 . 本 想独 当 一面 . 施 展 才华 。哪 知 南归 二 十年 . 才 做 了 一 个 管钱 谷之 事 的转 运 副使 。 此次 迁 官 . 仍是副使 . 怎 不 使 他 大 失所 望 呢 ? 当 时 国 势 危 殆 , 使 他 担忧 ; 有志之士不能进 用 , 使 他愤慨 , 但作为 “ 归正人 ”
骜 不 驯 之气 的 辛弃 疾 当然 满 肚 子 的 怨 愤 之 气 .喷 射 出
别场面 . 又 如 远 观 火 山 爆 发 的 惊心 动 魄 , 又 象 进 入 练 兵
的教 场 、 鏖 战 的沙 场 。
这种逼人之 势、动人之力首先表现在他 的词很有
力度。 “ 岭 头 一片 青 山 . 可 能 埋 没凌 云气 ? ” 用“ 凌 云气 ” 来
一
家 乡沦 陷 。 决策 南归 . 以 身许 国的抗金 志士 , 辛弃疾更
是 深 深 地 感受 到这 国破 家 亡 的 切 肤 之 痛 .坚 定 不 移 地
种“ 至入无 已、 神人 无功、 圣人 无 名 ” 的境 界 . 是 一 种
回 归 自然 、 天人 合 一 、 宁静 超 然 的大 彻 大 悟 !这 也 正 是
★ 作 者 单位 : 河 南 台 前县 第一 高级 中学 。
辛 弃 疾词 中 诸 多情 绪 的根 源 与 他 的 家庭 教 养 也是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任何风格他都信手拈来,词史上与东坡齐名。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1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辛弃疾以豪放作为创作的基调,创作了大量词作,使豪放蔚然成风,巩固发展了豪放风格,并最终确立了豪放一派。
而“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则是支撑辛弃疾取得这一成就的基础,其彰显了辛弃疾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也是其“以文为词”等创作手法的理论内涵与核心。
本文主要探讨辛弃疾“以气为词”这一词体风格的形成、表现和意义。
从古代“气”论的滥觞与“气”与文学的逐步结合开始探讨,结合时代背景与辛弃疾自身性格特点,分析辛弃疾倡导“以气为词”、“引气入词”的必然性和目的,认为辛弃疾词中之“气”的核心,正是当时中原和南方人民赖以救亡图存的丈夫之气,是危亡之际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英雄品格,是中华民族因之绵延不绝和繁荣昌盛的一种精神素质。
它贯穿辛弃疾创作的始终,是辛词创作的核心,决定了辛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构筑起辛弃疾战斗的、功利性的文学创作观念。
无论是“豪迈之气”、“悲凉之气”亦或是“婉约之气”,都是这种核心追求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下的表现。
辛弃疾在创作中能做到“运气入词,以词寓气”,与时代的背景和稼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而这种词体观念也促使辛弃疾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创新,使稼轩其人焕发出独特的人格精神,其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无论从人格力量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辛弃疾、气、稼轩词、以气为词、词体风格AbstractXin Qiji bold as creative ton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make bold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bold style,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the bold faction. "To gas as the style of CI " is the foundation of Xin Qiji this achievement, which shows Xin Qiji's unique aesthetics and pursuit,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writing words" creation and cor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Xin Qiji "form, with gas as the words" the style of CI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Beginning from the ancient "Qi" theory and the "gas" and literature gradually with began to explor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Xin Qiji's ow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Xin Qiji's advocacy of "gas", "bleed into the word" necessity and objective, think Xin Qiji words of "gas" core, is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which was from the husband of the gas, is the peril of the national integrity and heroic character, is the Chinese nation for a kind of spiritual quality of rolling and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It run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Xin Qiji's beginning, is the core of Xin CI creation, decided the Xin CI styl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the Xin Qiji battle, utilitarian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Whether it is "heroic", "dismal gas" or "graceful of gas", is the core pursuit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erformance.Xin Qiji can do it "luck into words in the creation, in terms of Qi", and the era background and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and pursuit of life are inseparable, and the CI concept also prompted Xin Qiji to innovation in the theme content, artistic style of works, and so on, so that its glow Jiaxuan’s the unique spirit of personality, the word also presents the aesthetic style unique, regardless of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r in literary works have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Key words:Xin Qiji;gas;Jia Xuan’s Ci;Style of Ci目录序言................................................ - 1 - 一.“以气为词”的滥觞和发展.......................... - 2 -1.何为“气” .......................................... - 2 -2.孟子“浩然之气”..................................... - 2 -3.曹丕“文以气为主”.................................... - 3 -4.韩昌黎“气盛言宜”.................................... - 3 - 二.“气”在辛弃疾词中的体现.......................... - 4 -1.豪迈之气............................................ - 4 -2.悲凉之气............................................ - 6 -3.婉约之气............................................ - 7 - 三.辛词“以气为词”风格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 8 -1.词如其人............................................ - 8 -2.融气入词............................................ - 8 -3.引典为词........................................... - 10 -4.意义与影响 ......................................... - 10 - 参考文献............................................ - 11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序言自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以来,终于北宋并没有在词坛引起大的共鸣,继承者不多,直至辛弃疾出现,这种情况才发生改观,辛弃疾以豪放作为创作的基调,创作了大量这种风格的作品,使豪放蔚然成风,自成一家,可以说,辛弃疾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巩固发展了豪放风格,最终确立了豪放一派。
而“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则是支撑辛弃疾取得这一成就的基础,“以气为词”既彰显了辛弃疾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也是其“以文为词”等创作手法的理论内涵与核心,引气入词,带来的不仅仅是词语言上的变革,更促进了词的表现功能,使词境进一步扩大,无论是英雄豪杰的志气、勇气、豪气,还是忠臣义士的骨气、正气、愤气乃至于闲人雅士的清雅气、旷逸气,在稼轩词中都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魅力,使作品彰显出一种长生不衰的生命力,从而确立了稼轩词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论辛弃疾的“以气为词”一.“以气为词”的滥觞和发展1.何为“气”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气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基始物质,其的属性贯通一切,渗透一切,于是人与宇宙同构,可与万物沟通,也使得物我相融和感应成为可能。
气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和思想精神的,因此也是通于灵慧和神明,如《列子·仲尼》中说:“心合于气,气合于神。
“《礼记·祭义》中说:“气也者,神之盛也。
”气往往又作为人和事物生命性、灵动性的一种表现。
在艺术活动中,气也能够形成冲击观照者感官和心灵的力量。
气更是有个性的,如《左传》中的所谓“六气”,彼此就不相同,孟子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①只属于志士仁人等等。
文学作品中的气几乎从来就是个性鲜明的。
从正邪、清浊到阳刚和阴柔,不胜枚举,气范畴在风格论中广泛运用可谓顺理成章。
因为气是注重生命精神的,气聚为物,气散无形,生命是有个性的,引申到人身上表现为品格的不同。
文学中也有差别,各种艺术理论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强调浩然正气,有的侧重个人气质,气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
2.孟子“浩然之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提出了“知言养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