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一双手的教案

幼儿园一双手的教案

幼儿园一双手的教案标题:幼儿园一双手的教案教案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双手的重要性和功能。

2. 培养幼儿良好的双手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3.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双手的习惯。

教学重点:1. 让幼儿理解双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2.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双手的习惯。

3. 发展幼儿的双手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卡片或实物,用于展示双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2. 适合幼儿操作的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3. 游戏道具,如拼图、积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图片、卡片或实物,介绍双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例如,可以展示双手握笔写字、拿东西、做手工等场景。

2. 引导幼儿讨论双手的用途,鼓励他们分享自己使用双手的经验。

探究:1. 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活动,如拍手、握拳、张开手指等,让幼儿感受双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 利用手工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折纸等,让幼儿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双手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实践:1. 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双手相关的活动,如洗手、穿衣、搬运物品等,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双手。

2. 进行游戏活动,如拼图、积木等,让幼儿通过使用双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结:1. 回顾双手的功能和重要性,让幼儿总结所学内容。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活动:1.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折纸、粘贴等,让他们进一步发展双手的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2. 引导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如捉迷藏、跳绳等,锻炼他们的整体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与幼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双手功能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幼儿的安全,避免使用锋利或危险的工具。

2. 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鼓励和赞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希望以上的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姜孟之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手法。

2.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描写张迎善这一人物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张迎善一双“丑”手背后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五、课型:讲授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顷;一双手,种树26万多棵!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 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

看到他的手,我仿佛看到一山山碧绿的森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一双丑陋的手,种下无数棵树,他为祖国,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树阴……只凭这种敬业精神,让这年仅32岁的年轻育林功臣,创建了一座绿色金库!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迎善,一位年轻的林业工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双手。

板书:一双手姜孟之(二)初读课文1.抓住动词,理清脉络一般而言,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地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整篇课文都紧紧围绕张迎善的一双手展开。

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找作者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再加上本文的重点手,我们也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了。

现在请大家默读全文,将本文的脉络补充完整。

第4段中“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握手;第6段“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看手;第10-16段,作者和张迎善就他的手进行了一些交谈,也就是说手;第17段“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量手;最后的两段,作者在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后,对张迎善的手赞叹不已,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也就是赞手。

《一双手》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双手》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双手》教案和教学反思《一双手》教案和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引导自学以读促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1、字词预习检测。

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2)*的作者是什么身份?*的体裁是什么?三、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写了( )的一双( )手。

(谁的一双怎样的手)(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手指:纹络: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1、同学们,这篇*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

《一双手》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1,板书课题,启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一接触到课题,你会思考些什么问题2,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类.(预设:1,文章介绍的是谁的一双手2,这是一双怎样的手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初读课文,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生字词)惺忪素常得逞纹络老茧奖章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脉络.握手→看手→说手→量手→赞手三,比较中品读,感悟小游戏:"握握手,摸摸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我们的手张迎善的手[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3,学生汇报,品读感悟.(1)量手,对比"天下第一号大手".(2)想象老干蘑,联系鼓皮,老茧谈感受.(3)课件展示一幅老松木的图片,通过图片的感知再引导学生,如果用我们的小手在这老松木上搓,会有什么感觉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真的很粗糙.(4)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这双手的内涵.[设计意图: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计算启情.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圈数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4,面对这样的一双手,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那双手,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师生合作读文,了解手的价值.)四,情感升华,拓展.(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五,课后作业: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我来为"手"建立档案: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手指:纹路:掌面:手的别号: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价值:板书设计:一双手握手→看手→说手→量手→赞手丑陋→美好教学反思:上完课后,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们给予了我执教的这节课比较高的评价,让我越来越有信心在教学这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好的方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抓主线,用图表的方式把教学问题简单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图表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制作了一个能够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表格,"比较我们的手和张迎善的手"让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深刻地理解到,他这双"丑陋"的手的背后是为我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而付出的代价,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会张迎善他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图表确实也帮了我不少的忙.学生的表格的提示下逐步地理解了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以及这双手变成这样子的原因,突破了重难点,而且节约了很多时间.如果像以前一样逐段讲解再归纳的教学方法,可能这一教学内容要花上好几课时才能完成,真正做到了有效的课堂.自主合作,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因此,我在第三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填表,交流讨论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推选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品读相关的语句,从而理解这双手大,硬,粗糙,神奇等的特点.以学定教,读写结合,落实课堂的实效.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1)这是谁的"一双手"(2)张迎善是谁(3)这双手什么样(4)这双手为什么这样课堂上,我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组织教学,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找出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相关的语句.重点部分放在解决"这是一双手怎么样的手"以及"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尤其在启发学生感知这双与众不同的大手时,我出示了手的模型——大手.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多媒体课件运用得比较到位,老松木,鼓皮,老干蘑的图片;一山山的森林使学生联想到了这绿色的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很多学生还联想到了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渗透了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接着再让学生谈谈从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动笔把心里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这样,读,说,写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有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启发学生认识这双手的时候,语言应该更加富有感染力,每环节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让我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的动力,我将会以简单,有效,有法的课堂为目标,迈着坚实的步子走下去.。

儿歌一双手教案

儿歌一双手教案

儿歌一双手教案教案标题:《儿歌一双手》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儿歌《一双手》,掌握基本的手指动作和手势。

2.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儿歌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活动,增进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模仿儿歌中的手指动作和手势。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活动,与他人共同完成一系列手指动作。

教学准备:1. 儿歌《一双手》的录音或视频。

2. 手指动作和手势的示范图片或卡片。

3.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道具(如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播放儿歌《一双手》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重点关注歌词中的手指动作和手势。

学习手指动作和手势:1. 教师向学生展示手指动作和手势的示范图片或卡片,并逐个解释动作的名称和方法。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模仿示范,反复练习,确保学生掌握每个动作。

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首儿歌《一双手》。

2. 每个小组根据歌词和手指动作,设计一段小剧场表演,展示给其他小组观看。

3. 学生可以利用彩色纸、剪刀、胶水等道具,制作手势的模型或场景,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4.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总结活动: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再次唱儿歌《一双手》。

2. 学生分享他们在合作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总结教学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儿歌活动培养了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儿歌歌词,加入新的手指动作和手势。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手势表演,展示给其他同学或家人观看。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引入相关的手指动作和手势,如美术课中的手工制作、体育课中的手势操等。

2.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手指动作和手势,培养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模仿儿歌中的手指动作和手势。

最新四年级语文教案:《一双手》_113

最新四年级语文教案:《一双手》_113

四年级语文课件篇一:《一双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

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

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双手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双手》这首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手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双手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启发学生思考手的功能,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准备:-诗歌《一双手》的教学课件-学生学习笔记本和铅笔-学生活动手册-一些对手的图片和实物,如小刀、毛笔等3.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问学生手的作用是什么。

-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来展示手的不同功能,如用手拿东西,写字,剪纸等。

步骤二:齐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齐读诗歌《一双手》。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步骤三:诗歌欣赏(10分钟)-让学生听课件上的录音,同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来欣赏诗歌。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诗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商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伸手摘叶子”,“画着思绪的图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隐喻,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比喻和隐喻的意义。

步骤五:诗歌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来表演诗歌,如舞蹈、朗诵、绘画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表情动作来丰富表演效果。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和老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手的实用功能(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尝试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手的活动,如剪纸、写字、画画等。

-引导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和功能,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七:归纳总结(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体会和收获。

4.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以手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2)感受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手,双手可以创造很多奇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双手的文章,看看这双手有着怎样的故事。

2.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文章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互相学习。

4.理解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主人公的品质。

5.体会表达方式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讨论这些细节如何表现主人公的品质。

6.作业布置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双手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双手》,请大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深入学习课文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主人公双手的认识。

3.交流讨论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4.作业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双手的故事。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双手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的双手,用双手创造美好。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课文所学。

《一双手》教学教案:探究手的结构与功能

《一双手》教学教案:探究手的结构与功能

手是我们身体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既是工具,也是传递情感的方式。

在生命的旅途中,它一直为我们服务,承载了我们的财富、智慧和内心世界。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一、手的结构手包含了五个手指,掌部和腕部。

这些部分都在手掌中心的掌垫处相交。

手指通过手掌的转轴关节与手掌相连,腕部则与下臂相连。

手指可分为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五个部分,它们在关节上连接。

它还包含了一些肌腱和管道,用于传递神经和血液。

1.1 手指手指是我们使用手的重要部分,它们负责所有的动作和手势。

手指有三个骨头组成,比如大拇指有三个骨头,而其他手指有两个骨头。

手指之间还有一些肌腱和联络组织,它们负责手指的灵活运动。

正常情况下,它们可以自由地伸展,随意弯曲。

手指有自己的指纹,不同的指纹代表了不同的个体身份信息。

1.2 控制手指运动的肌肉人手中包含着26条肌肉,它们分布在手指和掌部。

这些肌肉控制手指的运动,以及手掌在活动时的支撑力。

其中,掌长肌和掌短肌两者都位于手掌,它们共同负责手掌的弯曲和伸展。

相反,当需要进行抓握或握紧动作时,小肌肉则会参与运动。

二、手的功能手有多种功能,从基本的取物和触摸到更深入的感情表达和艺术创造。

现在,我们将探讨一下手的主要功能。

2.1 感知和触摸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感知和触摸物体。

手指上有许多感受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出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信息。

通过触摸和体验物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获得更完整的感官体验。

同时,手还可以感知和触摸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因素,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

手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之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2.2 功能性运动手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进行各种动作,如拿取物品或摆弄物品。

手的指头和肌肉都拥有强大的精细控制能力,可以让我们进行各种微妙的动作,如打字、裁剪、画画等。

2.3 下达感情表达手也可以下达各种感情表达,如握手、拥抱和手势等。

孩子们喜欢的课题《一双手》备课教案

孩子们喜欢的课题《一双手》备课教案

《一双手》备课教案的文章导读: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对于《一双手》这个主题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孩子们的认知习惯,构建一份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教案。

一、引言讲述一双手的故事,是很多小学课本中都存在的话题。

为什么小学阶段总是强调这样的话题呢?其根源,其实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的限制所决定的。

孩子们往往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想要了解世界万物的奥秘,而孩子们接收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手的触摸和动作探索。

二、孩子们为什么喜欢《一双手》这个话题?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手是他们的第一交流工具,也是最主要的工具。

通过触摸,手指探索和动作,孩子们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而《一双手》这个话题,正是与孩子们平日所接触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是孩子们喜欢的话题之一。

三、如何构建一份以《一双手》为主题的备课教案?1、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有互动性的环境。

孩子们的好奇心很高,而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引导他们的学习。

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互动教育活动。

例如,向孩子们展示一些与手指技能有关的照片和视频,并要求孩子们自己模仿。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掌握动作技能,同时也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孩子的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2、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孩子们年龄和个体差异很大,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学习方式。

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在备课教案的过程中,应该切实理解孩子们的个性,强调因材施教。

例如,基础较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创作一些手工制作来巩固他们的认知和技能,而对于一些认知不足的孩子,需要采取更多的亲身操作和现场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手指技能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需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自己的手工艺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让孩子们理解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和赞赏。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推动孩子们吸收更多的知识,更能增强孩子们团队意识和自信心。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知识与水平1、初步理解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给课文做圈点批注,并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2、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学习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活动突破1、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从对一双手的多角度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学习课文平中见奇的特点。

引导学生谈体会和感想。

活动时间1课时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二、理解预习信息*同学们课前对课文实行了预习,下面我想理解三个简单的信息: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二、初读·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句子实行评注。

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①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②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一双手教案教案主题:一双手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3. 能够通过手的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2. 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手偶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一只手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手)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身体部位,如头、眼、耳等。

步骤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手,并教授手的名称和发音。

2. 教师运用图片和课件展示各种手的动作,如抓握、拍手、握拳等,并讲解相关词汇。

3. 教师通过示范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短语,如“举手、握手、扔手绢”。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运用手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握手的情景。

2. 教师设计游戏,如“猜拳”,让学生通过手的动作和数量进行游戏。

3. 学生自由练习,将所学词汇和句型用于造句,并交流分享。

步骤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手工制作的简单材料,如纸、剪刀、胶水等,引导学生运用手的能力进行手工制作。

2. 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手的创造力进行绘画、拼图等活动。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所学知识点,包括手的名称和动词短语。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的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和说出身体部位“手”这一重要词汇,并能够使用“手”的词汇造句。

通过手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学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3分)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

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

)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一双手教案幼儿园

一双手教案幼儿园

一双手教案幼儿园学习目标: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3、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双手:红活圆实的,是少年的手;纤细修长的,是少女的手;枯瘦如柴的,是老人的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1、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设疑自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下列信息:1、你掌握了如下生词:睡眼惺忪()()火寥寥()()地痛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⑴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有什么价值?(词语概括)学生自主探究以上问题。

四、解疑合探:1、针对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讨论要求:⑴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思想。

⑵组长控制好节奏,全力帮扶展示或点评同学。

⑶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⑷非展示组继续讨论,做好点评或质疑准备。

2、展示要求⑴书面展示同学要行动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

⑵口头展示同学要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⑶非展示同学要继续讨论,修正答案,准备评价。

评价要求:⑴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条理清晰。

⑵点评解题方法及思路,用红色粉笔恰当指出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⑶补充或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并打分。

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呢?文章开头写“各种各样的.手”有什么作用?运用烘托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了“一双手”。

六、运用拓展七、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寒风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粗大有力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本节课《一双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在朗读和复述课文时,可能存在语调、语气不够自然等问题,影响表达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不少于200字。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2.课文学习:
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双粗糙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吗?这双手为什么这么粗糙?”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一双手》。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讲述了一双手的故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词语或成语,讨论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双手的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双手的教案

一双手的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双手》教案【一】
学习目标: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3、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红活圆实的,是少年的手;纤细修长的,是少女的手;枯瘦如柴的,是老人的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1、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下列信息:
1、你掌握了如下生词:
扛镐( )上山造林33垧( )
睡眼惺忪( )( ) 火寥寥( )( )地痛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一双手幼儿园教案

一双手幼儿园教案

一双手幼儿园教案教案标题:一双手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双手,理解双手的重要性和功能。

2.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教学内容:1. 双手的形状和功能:介绍双手的外形和功能,如握物、抓取、拍手、抚摸等。

2. 双手的重要性: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明白双手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吃饭、穿衣、写字等。

3. 动手能力培养:通过手工制作、拼图、搭积木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灵活性。

4. 手眼协调能力培养:进行球类投掷、接球、抓捏练习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5. 团队合作与社交技能: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合作制作手工作品等活动,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幼儿对双手的兴趣。

2. 引导讨论:与幼儿一起讨论双手的形状和功能,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双手的认识和体验。

3. 故事时间:讲述一个与双手相关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双手的思考和兴趣。

4. 手工制作: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折纸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游戏时间:进行球类投掷、接球、抓捏等游戏,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6. 合作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或合作制作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7. 总结: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双手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双手。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时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表现。

2.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听取幼儿对双手的认识和理解的表达。

教学延伸:1. 继续进行与双手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手印画、手链制作等。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双手,如自己穿衣、吃饭等。

3. 鼓励幼儿与家长分享今天学习到的关于双手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资源:1. 视频或图片展示双手的形状和功能。

2. 与双手相关的故事书籍。

一双手教案范文

一双手教案范文

一双手教案范文教案:一双手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和理解身体部位-手的重要性和功能。

2.能够描述手的外形和结构。

3.能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手进行各种活动和动作。

4.促进学生对手的保护和保养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身体部位-手的重要性和功能。

2.学生能够描述手的外形和结构。

3.学生能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手进行各种活动和动作。

4.学生能够了解手的保护和保养的方法。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总结手的特征和功能。

2.学生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的手的形状和结构。

3.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手进行各种活动和动作。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手的重要性和功能的认识。

2.培养学生保护和保养手的意识。

教学重点:手的结构和功能、正确使用和保养手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和保养手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模型、PPT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幅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手的外形和结构,出示问题:你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自己的手?它是如何帮助你们完成各种活动的?2.学生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2:学习手的结构和功能1.教师出示一幅手的结构图,向学生解释手的结构和功能。

2.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手的结构图,阐述手的外形和各部分的功能。

Step 3:对比不同的手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手的图片,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比较和讨论这些手的差异,出示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手更适合完成各种活动?2.学生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看法。

Step 4:正确使用手进行各种活动1.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动作和活动图片(如握笔、拉链、系鞋带等),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模仿。

2.学生进行模仿动作,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

3.学生自由操作,进行练习。

Step 5:手的保护和保养1.教师向学生介绍手的保护和保养的重要性。

2.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整理手的保护和保养方法。

3.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6:巩固和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手的知识问答题,检查学生对手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一双手》,学生了解创造者、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增强劳动习惯和意识;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2. 培养学生运用言语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物品,让学生讲述他们的用途和创造者。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创造者和劳动者,他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二、阅读篇章1. 教师阅读《一双手》小诗2. 教师解释一些生僻词和句子,如:“兜着钩”、“拄红毡”、“一举千秋”等。

3.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词并听老师的注解。

4. 分小组阅读,学生依次朗读篇章,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如语音语调、声音节奏等。

5.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三、课文讲解1. 通过介绍诗人林则徐的生平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到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伟大先辈的尊重和敬意。

2. 介绍小诗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诗歌形式等。

3. 让学生理解小诗的主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模仿小诗的写作,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技巧。

四、语言运用1.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小故事,表现劳动的重要性和创造的意义。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绘制、手工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示出来。

3. 让学生评价和分享作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并从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体会。

2. 让学生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概括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1.师:上一节课我们跟着作者走进林区,走进了张迎善,走进了这双手。

通过“握手”和“看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呢?让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双手》。

2.板书课题:一双手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师:古人云:“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只有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才能发现文字的美。

上节课我们共同找出了文中描写张迎善手的句子,谁来分享交流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句子1:活像半截老松木!句子2: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深、粗,染着黑土色。

句子3: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句子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句子5: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师:你从刚才那些句子中,体会到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呢?(1)感知手粗糙【出示句子: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①体验老松木:你摸过老松木吗?老松木什么感觉?(粗糙)②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作者这样比喻就是说明什么?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感到很惊讶。

)③女生们,看看自己的细皮嫩肉的手,再看看这双手,难怪会惊讶道——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2)感知手有力【出示句子:我本能地想抽回手回来,可是没能得逞。

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师:刚刚你说了一个字,这个字很形象地把手的有力传神地表达出来,是哪个字(裹)师:对,这就是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

(3)感知手的黑、粗过渡: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A【出示句子: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①师:请注意这句话里面也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又传神地把纹络的深和粗读出来了,是哪个词(染)②师:这样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为什么轻易地把它放过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名读)(点评:老师看到的仿佛是一双只是沾着灰土的手;你加重了“染”的读音,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双染着黑土色的手......)③师:老师不禁有疑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呈木色,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呢?(因为张迎善每天栽很多棵树。

)(4)感知手坚硬师:是啊,由于每天辛勤的劳动使得他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①师:你体会到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②(这是一双坚硬的手。

)师引读:你被这双坚硬的手震撼到了吗?它长什么样?——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③师:谁来说说干蘑是什么样的?(像泥土的颜色,有许多皱纹而且纹路很深。

)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师引读:a.女生们,你仿佛摸到了张迎善这粗糙的手,这双手——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b.真叫人心疼啊,真叫人不敢置信啊,同学们,这双又粗又硬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④师:对,这几个句子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是从颜色、掌面、纹络、手指这几方面来写的。

)⑤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感官知道这些特点的呢?(通过摸,通过看知道的。

)⑥师:对,我们今后描写事物的时候,就要像作者学习,利用自己的多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点,才能把事物介绍具体。

⑦师:作者就是利用看和摸,发现了张迎善手上布满(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生答)师:是啊,干的都是重活、粗活,而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真双手果不其然地——(又粗糙又硬)师:很好,我们通过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又知道了张迎善的手不仅很粗糙而且还很坚硬。

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呢?(5)感知受伤的手【出示句子: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得裂纹。

】①师:没有指甲的手是什么样的手?(受伤的手)严重吗?哪个字传神地表现出了?(刻)②同学们,俗话说:“十指连心”啊,作者不禁感慨道——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这手真的是比铁还硬吗?那是什么比铁还硬?(坚强的意志)(6)感知手的大①师:张迎善的手还是一双怎样的手?(生答)【(出示句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出示一只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大手。

)②谁来和张迎善比一比?(学生进行比较)③张迎善的手大吗?多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 2.5)厘米,难怪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是啊,同学们,真是一双宽大的手啊,它的长——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对比感知师: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握手”,“看手”,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布满老茧的手,一双受伤的手。

老师为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

(出示档案)①师:看看这双手,再对比自己的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呢你有什么疑惑呢?(生思考)预设:生:我的手也像张迎善这样插进土里种树的话,会不会生满茧?师:其实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手和他的手进行对比。

内心肯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找到有关的段落。

(第11自然段)②师:也就是说在张迎善和作者的交谈中,他已经说出来了。

让我们再来听听张迎善的声音,看看作者的感想,再回过头看看手的档案。

(师播放录音)(8)想象感知师:我看到你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预设1: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山。

师:这一座座的山正是因为他的(手),同学们,半截老松木啊,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一天手会变成老松木吗?(不会。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这老松木般的手是怎样一天天变化而来的,想到树林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双手它是怎么变化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预设2:生:我仿佛看到了张迎善很辛苦地在种树。

师:关注这双手,手是怎样的?第一个星期(红了)第二个星期呢(出现裂痕),第三个星期呢(出老茧),第四个星期呢?(慢慢地变成了这样)师:就应该这样学语文。

同学们一开始只关注了这满山遍野青葱的树,没有想到是这一双手,树在长高,树在变多,环境在变化而我们的这一双手却在一天天地也在变。

山在变,手在变,对比读,你会对这双手理解得更深。

引读:同学们,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

是因为——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是的,这双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即使不能用白皙来形容它,它毕竟是肉色的,但这双手是木色的,刚才这一对比读,看到手的哪些变化呢?像刚才那种方法,第一个星期手是什么颜色(有点变红了)红颜色的,红彤彤的,注意颜色。

第二个星期这手是什么颜色呢(流出血的颜色、黑土色。

)师:难怪作者会这样想——即使是认真洗过的,但仍是黑土色。

小结:很多时候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要学会对比读,要学会想象读,只有这样的读,你的读才是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这次我来请一个同学读,谁愿意把你的想象与思考融入声音。

(师生合作读)师:你看到什么(看到了张迎善的手非常硬.)师:再读一遍,谁来?(生再读)师:你看到张迎善的手在干什么?(我看到张迎善的手在植树)生:张迎善的手要去拣土里的草根根,石块块。

师:你似乎看到了他的手在检草根根,石块块。

在拣的过程中,会怎么样呢(在拣的过程中,手不停地摩擦;还可能流血,草中有刺;石头可能有点尖,可能碰到了手;冬天的时候,他在检草根根,石块块的时候,冻伤了;春天可能会下雨,他会冒着雨,被雨淋湿会很脏,......)师:带着想象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只要你有思考,你有想象就读。

请你和同桌分角色朗读。

(生读)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不如让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出示句子: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 1 300立方米,枝丫 3 500层积立方米。

】①咱们学校占地37亩,这33垧差不多有14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18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十八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

难怪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出示图片,在教师配音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过渡:多么温馨幸福和谐的画面啊,同学们,这究竟是一双怎样的手呢?单单是粗糙,布满老茧,受伤的手吗?(能干的手;辛勤劳动的手;无私奉献的手;创造绿色金库的手;一双伟大的手;一双值得骄傲的手;一双舍己为人的手;这双手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双手……)三、情感升华,拓展练习1.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育林功臣,如果此时此刻,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什么?(生分享)2.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张迎善,正是这双勤劳、无私奉献的手才使得我们拥有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才使得环境如此OK。

由此老师想到上星期我们观看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四、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