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三讲 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 第二部分严复
严复
严复严复,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等。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父亲是医生。
1853年12月10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
严复童年曾从师当地宿儒黄昌彝读四书五经,十四岁时,父卒,家计困难,乃投考沈葆桢所办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以首名被录取,次年入学。
这是严复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开始,为他以后钻研西学奠定了基础。
1871年(同治十年),以最优成绩毕业,派至军舰实习五年,先后随舰巡历新加坡、槟榔屿、黄海及日本各地。
1874年,又曾随船政大臣沈葆桢到台湾测量海口、筹备海防。
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先肄业于朴次茅斯,后又入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考课屡列优等”。
他留心英国社会政治状况,潜心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文化,曾到英国法庭实际观察,作中西异同比较。
当时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对他极为赏识,“引为忘年交”(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547页)。
1879年,严复毕业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次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
在此任事达二十年,直到1900年才离职他去。
在此期间,严复感于仕宦不达,言不见重,曾先后四次应科举考试,欲博一第,但都未能如愿。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举国震动,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
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尖锐揭露八股取士“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
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
1897年,严复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为宗旨,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使《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严复的西学翻译之路_杨丽芳
上海南汇人, 疑否定的态度而被学校开除,同年考入上海 傅雷在法国巴黎大学开始了四年的艺术理
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 大同大学附中学习。1925 年,傅雷加入了拉 论学习,并在罗曼·罗兰的影响下对音乐产
多才多艺,在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均 开中国大革命序幕的五卅运动,参加游行并 生了深厚的兴趣。同时,由于有机会观摩到
有一定建树。而其一生最重要,取得成就最 对帝国主义血腥罪行进行控诉。这一年,他 世界顶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傅雷的艺术修养
高的领域是对于西方著名文学作品的译介 完成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梦中》,于次年发表 得以有了极大的提高。除了精通法文,在绘
工作。其翻译的作品以法国文坛大文豪巴尔 在《北新周刊》上,这是傅雷与文学最早的结 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也拥有独特高超的鉴赏
“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表达的 译学术理论功底。考虑到中国民众对于西方
就是生物之间的相互竞争,只有那些能适应 学说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在翻译和介绍
者才能生存下来,不但表明了自然界生物优 西方作品的过程中,严复通常在原著中掺杂
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且昭示了人类社会的 和渗透了个人的一些见解看法,必要时还附
扎克、罗曼·罗兰的名著为主,在中国翻译界 缘,其高超的文学修养也由此崭露头角。 力。1931 年春,在意大利皇家地理学会的邀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26 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 请下,傅雷前往罗马访问,并在此发表了著
一、傅雷的生平
开始对北洋政府进行讨伐,傅雷深受鼓舞, 名的讲演《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
严
西学的广泛接触和了解之后,他向国内民众 恶痛绝,更是对洋务运动仅仅关注于教习技 体 用 ,分 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先进的近代西学著作,并 能而忽略思想革新的做法深感忧虑,并痛切 之 则 两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峰期看翻译理论的发展摘要: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
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
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的发展史,本质上其实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政治、文化、商贸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可以上溯至公元67 年,传至我国的佛经由于语言不通而出现了经文的讲解、翻译。
由此至今的近二千年间,翻译也随着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从四次影响较为深远的高峰期来对我国翻译理论发展史进行探讨。
一、第一次高峰期———唐宋及以前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明帝派使者从天竺邀请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朝开始,我国的佛经翻译先后在东汉、东晋、南北朝、唐朝、北宋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历时一千多年,译经1 690 多部、6 420 余卷,形成了我国外来文化的巨大宝藏。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这一时期可以归结为直译到意译的过程。
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开始,佛经翻译从零散翻译进入了大规模翻译时期。
安息人安世高及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都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家。
尽管他们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中问题也很多,但加速了佛教在社会普通群体中的传播。
后人对安世高译文的评价是“贵本不饰”,对支娄迦谶译文的评价是“审得本质,了不加饰”,表明他们的翻译提倡保持文学原意,属于初期的直译行为。
在前秦王朝的官方支持下,僧人道安主持了我国最早的大型佛经译场,他提出翻译佛经时要竭力符合原文原意,“惟惧失实”,对直译的要求更加明确。
由于这几个人的观点比较近似,后代的翻译家对他们的翻译原则给出了“重质朴,轻文饰”。
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译经僧人鸠摩罗什,他一生译经74 部、384 卷,最早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和语趣的重要问题,对翻译文学影响甚大。
明清时期的翻译
Chapter Two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晚清的翻译(西学东渐第一期)西学正义:西学:沈定平理解为科学、哲学和宗教。
熊月之指出:始称西学,继而称东西学,后又称新学,内容无所不包。
晚清《西学书目答问》作者称西书大致不外曰政、曰教、曰艺三类。
历史条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二次西学东渐浪潮,中国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再次接触,翻译作为沟通文化间交流的中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次翻译首先由科技方面,后来漫延到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元朝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一直有比较密切的外交活动,15-16世纪西方世界已经基本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并且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伽里略发明望远镜,英国科学家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等等,都远远超越中国;而此时中国封建文明经历唐宋时期的高峰时期,封建文明进入没落时期,再加上南宋以来新儒学长期排斥禁锢人们的思想,佛学过于虚幻,已经逐渐失去其优势,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东林学派追求的实学为人们冲破以往的思想禁锢和追求西学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朱维铮将明朝中期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恰好此时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明,西学在国内传播可谓迎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封建士夫中的开明人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西书,促成了中国翻译高潮;第二。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的撰写,提倡实验与切身实践,人们的科学方法开始变化;第三。
当时担任翻译任务的外国传教士都有很深的科学造诣。
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圣命,往往采取“调适与会通”(沈定平)策略,归化中国知识分子,寻求与中国士大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合作,翻译中国急需的科技书籍,达到其传教目的。
严复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严复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严复(1854-1921)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改革派人士。
他在晚清的洋务运动期间,以其深厚的中西学知识和卓越的翻译工作,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严复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了多部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托马斯·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群己权界论》等。
这些翻译作品对于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起到了桥梁作用,启发了一代人的思考。
在历史学考研中,通常与以下几个考点相关:
1. 洋务运动:严复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实践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试图自强的改革努力。
2. 中西文化交流:严复的翻译工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他的贡献在于将西方的现代科学和思想引入中国。
3. 近代思想启蒙:严复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翻译和评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4. 变法维新:严复支持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因此,考研学生在复习严复这一名词时,应该重点关注他的生平、翻译作品、思想观点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严复
二、严复(1854-1921)严复勾连古今的意义,从中国古典传统当中激发出与西方社会学思想相呼应的涵义。
•维新、启蒙;徐中约对严复的评价(426-9)•译赫胥黎《天演论》,被康有为推崇“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也”;•维新后的译著:《国富论》、《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铨》、《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群学肄言》的译笔:贬愚、倡学、喻术、知难、物蔽、智絯、情聱、学诐、国拘、流梏、政惑、教辟、缮性、宪生、述神、成章。
对严复翻译成就的评价•一、康梁、蔡元培的肯定。
•“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庸言》,第1卷第7号(1913),“诗录”页1。
)•二、吴汝纶等从文体角度的批评。
•“凡为书必与其时之学者相入,而后其效明,今学者方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而严子乃欲进以可久之词,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之书,吾惧其舛驰而不相入也”。
(吴汝纶为《天演论》所作《序》。
此序作于光绪戊戌孟夏,公元1898年。
)•胡适不喜欢严复所用的桐城古文,他把这种文字叫作“死文字”,白话文则称为“活文字”。
虽然如此,他还是肯定严译的价值:严复的英文与古中文的程度都很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且,故虽用一种死文字,还能勉强做到一个达字。
他对于译书的用心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严译的书,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靠着这“一名之立,旬月踟踌(蹰)”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无论用古文、白话,都可以成功。
(注: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5-6页。
)•贺麟虽不属学衡派,但对此派抱持着比较同情的态度。
他明确地表示《群己权界论》是忠实的直译,在信方面并无值得批判之处。
他与上述几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开始注意到严复翻译工作的阶段性。
他以为除了早期的《天演论》、《法意》、《穆勒名学》与晚期的《名学浅说》分别采取意译与“换例译法”,略亏于信之外,其它的译作基本上都合乎信雅达的翻译三原则。
05第三讲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第二部分严复
Lecture 3 (continued)严复(1854—1921)A pioneer in seeking truth from the West and the first Chinese wh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Western learning to China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Eight famous translations by Y an Fu: 言译八大名著:1) Evolution and Ethics by Thomas Henry Huxley (《天演论》赫胥黎原著), translated in 1895 and published in 1898, which brought him instant success and made his name known all over China. It promulgated the ideology of social evolutio n that “the fittest survives in the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at “the superior is selected while the inferior is eliminated.揭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思想Being first theoretical work on philosophy introduced into China, Tianyan Lun exerted a far and wide influence among Chinese people and becam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ers in search of truth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成为当时维新派救国图存的重要理论基础。
《以严复为例,看西学翻译》
以严复为例,看西学翻译张红整理西学翻译的背景和目的: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无论是甲午战争之前洋务派的翻译活动,还是之后的维新派、革命派的译事活动,其目的很明确——救国强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王朝的地主阶级发起了自救的洋务运动,他们认为西方的“船坚炮利”是中国失败的根源,于是主张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技术以强大清朝的军事力量,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兼御外辱。
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及其主张:1.赫胥黎的《天演论》。
批判中国“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落后思想,指出“天道变化,不主故常”,反对“任天而治”,无所作为,号召在民族存亡的关头要发愤图强,急起直追,不应坐以待毙。
2.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反对封建专制,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
3.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
该书宣传功利主义的政治观点是自由竞争原则在道德上的反映,在介绍西方自由学说的同时,“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利的性质和限度。
”4.孟德斯鸠的《法意》。
借用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益与自由。
5.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
严复认为,“此书一出,其力能使中国旧理什九尽废,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并在译文按语中大加赞扬,构成他传播西学的重要内容。
6.耶芳斯的《名学浅说》。
7.甄克思的《社会进化简史》,译作《社会通诠》。
他认为近代中国正处在宗法社会而渐入军事社会之际,“当循途渐进,任天演之自然,不宜以人力强为迁变”。
8.亚当·斯密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这是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
严复翻译思想的启示:1.严复持有“不可译观”,认为翻译“险尘弥多”,反对转译,主张译者通过主动接触学习西方文化。
2.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字为翻译标准。
他认为“信”是翻译的前提与基础,即忠实地反映文本,强调对原文内容的传递,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感情色彩、风格韵味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达”是翻译的目的,不仅是指在翻译中表达清楚,语言通畅,而且是指“达旨”的“达”,即表现原文的宗旨。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篇一: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作为《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者,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挽救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一生平大略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字又陵,又字几道。
他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
长大后师事黄宗彝,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转而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现代造船技术。
他对几何、代数、水重学、光学、电磁学、地质学、军事学、伦理学、音乐等学科知识都有涉猎。
1876年,严复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
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脱离本行,转移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制和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了解非常广泛。
他不仅对西欧近代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顿、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尔等有所研究;而且对古代欧洲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鸠鲁、德谟克里特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思想内容对严复影响最巨者,则是当时西欧盛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在英国广泛传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哲学中的实证论、不可知论等主观唯心论思想。
这些见闻与学习经历,使得严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更为直接与深刻,比之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仅靠间接得来的认识大不相同,以致郭嵩焘、吴汝纶、梁启超等都交口称自英国归来的严复“中西兼通”。
这一学术造诣上的特点,为严复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回国一年后,严复被李鸿章调至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等职。
但从政治上来说,由于洋务派名为新政,实则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方面妥协的本质,李鸿章对严复并不真正予以重用;而与此同时,严复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不满意。
严复 翻译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翻译标准 :信,达,雅
《天演论》译例言原文 : “译事三难:信,雅,达。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 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 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 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 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 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信,达,雅
意义不倍本文(《天演论》译例言) 为达即所以为信(《天演论》译例言)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天演论》 译例言) 雅言,正言也(《论语·述而》)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天演论》译例 言)
翻译特色与价值
慎选译本,精心研究 救世牖民,托译言志 古奥渊雅,曲高和寡
兼容古今,会通中西
功绩和影响
近世西学第一人
严复
生平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乳名体 乾,谱名传初,投考福州船政学堂时改 名宗光,字又陵,入仕后,改名复,字 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故被尊称为严侯官、侯官先生。 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求学之路
私塾
福州船政学堂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严复(严勇,字复)是明清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近现代中国第一位西学教育家”。
他对西学的深入研究和教育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入手,探讨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严复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祖父是一位进士,父亲是一位学者,家庭环境对他的教育观念和学术兴趣产生了积极影响。
早年,严复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学有所成,颇有天赋。
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渴望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尤其对西方文化、科学和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中国社会封闭排外,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接触十分有限。
但是严复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他决定自学西学,并为之付诸行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西方科学知识,还学习了英语和拉丁文等外语。
他将自己锻炼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严复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希望将所学的西方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他开始在北京开办西学学校后,他的教育事业开始迅速发展。
西学学校不仅教授西方科学知识,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严复的西学教育理念主张“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意义和作用。
在他的西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通过实践社会实践来检验和运用知识。
严复在西学教育方面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学校教育领域,还表现在翻译和出版方面。
他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将西方文化和科学传播到中国,开启了中国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接触之路。
他还创办了《载新堂稿》,发表了大量文章,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丰富多彩,成就卓越。
他不仅致力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努力将所学的西方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为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2019-03-06[摘要]明末清初,随着传教⼠东来,中国⾸次正式接触“西学”。
从16世纪末开始直到18世纪末告⼀段落,前后约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前期,在西⽅传教⼠和中国学者共同努⼒下,“西学”得到⼀定程度的认同,许多西⽅书籍被介绍到中国。
以礼仪之争为转折点,由于中西⽅⽂化的冲突,以及中国传统⽂化结构等多⽅⾯因素,“西学东渐”终归于失败。
[关键词]西学东渐;传教⼠;明末清初明末清初,随着传教⼠东来,中西⽂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
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欲将西⽅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明的中国,他们将这种使命称为“以护教为中⼼,崇教为理念”,“地不分遐迩,⼈不论⽂蛮”的万⾥长征。
[1]尽管其宗旨是从事“赚取中国”的“精神狩猎”,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在传教⼠的努⼒下,明末清初中国曾⼀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某些领域取得⼀定成绩:天⽂学⽅⾯,耶稣会⼠汤若望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将《崇祯历书》删编为103卷,改名《西洋新法历书》,得到清政府认可,赐名《时宪历》颁发通⽤。
此外,汤若望还撰有《西洋测⽇历》、《历法西传》、《新历晓惑》等⼤量天⽂著作。
地理学⽅⾯,1708年由康熙亲⾃领导传教⼠参与的中国全国的测绘⼯作,是世界测绘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医药学领域,明末熊三拔著《药露说》,是最早讲解西药制造技术的著作。
清初西医、西药的流传,较之明末也有很⼤发展。
西医在清初的流传,值得⼀提的是⽩晋和巴多明合译《⼈体⾎液循环和但尼斯的发现》,但未刊印,仅有抄本流传于北京。
法国⼈⽪理的《⼈体解剖学》也被翻译到中国。
数学上,《数理精蕴》是清初西⽅数学传⼊中国的主要成果。
雍正元年(1723)同《历象考成》42卷、《律吕正义》5卷合称《律吕渊源》100卷,正式出版。
此外,在⾳乐、语⾔⽅⾯也有所涉及,并取得⼀定的成绩。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明中叶以后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和思想⽂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传教⼠进⼊中国及西学的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社会条件和⽂化氛围。
严复
变法前期,严复几乎如施沃兹所言成为变法的局外人, 变法前期,严复几乎如施沃兹所言成为变法的局外人,只发表了一些与变法 没有直接关系的言论。严复的这些言论虽然和变法没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直接关系的言论。严复的这些言论虽然和变法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都有 间接的联系,实际上都是为变法服务的。他从变法前明确反对“保教” 间接的联系,实际上都是为变法服务的。他从变法前明确反对“保教”到变 法期间侧重提倡“优生保种” 法期间侧重提倡“优生保种”,实际上是对康有为等人主导的变法行动的一 种认同和妥协;他呼吁国家保护专门之学人才,使他们“既有所归” 种认同和妥协;他呼吁国家保护专门之学人才,使他们“既有所归”,其实 是一种变法建议,以期引起变法者的注意。这些, 是一种变法建议,以期引起变法者的注意。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当时正在进 行中的维新变法的一种间接支持。 行中的维新变法的一种间接支持。 8月17日,顺天府尹胡炳芬保荐严复应经济特科,严复开始公开走近变法。 月 日 顺天府尹胡炳芬保荐严复应经济特科,严复开始公开走近变法。 26日,严复发表《(时务报 各告白后》,明确警告变法的主导势力的代表 时务报)各告白后 日 严复发表《 时务报 各告白后》 明确警告变法的主导势力的代表— —梁启超与汪康年,如果两败俱伤,“维新之事自此废矣” ,直接表示对变 梁启超与汪康年, 梁启超与汪康年 如果两败俱伤, 维新之事自此废矣” 法的关注和担忧。 日 时任少詹事的王锡蕃上奏光绪帝,保荐严复。 法的关注和担忧。29日,时任少詹事的王锡蕃上奏光绪帝,保荐严复。而后 光绪帝命“北洋差委候补道严复”来京“预备召见” 光绪帝命“北洋差委候补道严复”来京“预备召见” 。9月8日,严复乘火车 月 日 入京,预备召见。 月 日 阴历八月二十九日 被光绪帝召见。此后, 阴历八月二十九日)被光绪帝召见 入京,预备召见。9月14日(阴历八月二十九日 被光绪帝召见。此后,严复实 际上已经被光绪帝拉入他所扶持的维新变法的轨道。 际上已经被光绪帝拉入他所扶持的维新变法的轨道。 而在与光绪帝等主持变法的官方人士之间的矛盾获得冰释, 而在与光绪帝等主持变法的官方人士之间的矛盾获得冰释,并准备直接参与变 法时,百日维新却因慈禧太后的政变嘎然而止了。 法时,百日维新却因慈禧太后的政变嘎然而止了。 参与维新变法的诸人中,严复并未遭受严重的迫害。 参与维新变法的诸人中,严复并未遭受严重的迫害。 因为变法期间和变法后的严复,一直处于京津顽固势力的控制之中, 因为变法期间和变法后的严复,一直处于京津顽固势力的控制之中,这一方面 让严复无法实现其参与变法,以救国于危难之中的理想;另一方面, 让严复无法实现其参与变法,以救国于危难之中的理想;另一方面,却保护了 严复,使他最终得以安然无恙。 严复,使他最终得以安然无恙。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
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严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以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为题,从他的学习经历、翻译事业和教育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创作。
一、学习经历严复生于清朝末年,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从小就对西方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他远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西学教育。
在日本期间,严复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还深入研究了西方文学和艺术,培养了自己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翻译事业严复毕业后回到中国,投身翻译事业。
他将自己在日本学到的西方知识和文化带回国内,开始了一系列的翻译工作。
严复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笛卡尔的哲学著作等。
他将这些作品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的文学、哲学和艺术,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理念严复在教育领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严复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的西学教育经历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翻译事业,将西方的知识和文化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
他的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严复的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心,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先驱之一。
再谈严复的翻译
再谈严复的翻译再谈严复的翻译严复译完《天演论》,请⾃⼰的古⽂⽼师吴汝纶作序。
吴汝纶(1840—1903)是桐城派⼤师,他在序中写道:“⾃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者也。
……今西书之流⼊吾国,适当吾⽂学靡敝之时……今西书虽多新学,顾吾之⼠以其时⽂、公牍、说部之词,译⽽传之,有识者⽅鄙夷⽽不知顾,民智之瀹何由?此⽆他,⽂不⾜焉故也。
⽂如⼏道,可与⾔译书矣。
……严⼦⼀⽂之,⽽其书乃駸駸与晚周诸⼦相上下……吾惧其⾇驰⽽不相⼊也。
”(《严复:天演论(附:论⾃由)》,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1版,页3—4。
下称画报版《天演论》)在吴汝纶眼中,当时⽂坛,唯以严复之⽂可译西书,可见评价之⾼,但⼜忧其⽂不⼊时学。
谈西学东渐,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尤其是启蒙思想史和翻译史,严复是⼀位不能不提及的⼈物。
严复(1854—1921),字⼏道,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少时学业中辍,未⾛科举之路,⼗四岁时考⼊福州船政学堂。
严复曾留学英国,期间涉猎⼤量西学理论。
他古⽂功底原本就好,留英回国后⼜师从吴汝纶,故其古⽂愈益漂亮。
通晓汉英两种语⽂,熟悉西⽅哲学社会学科,⾝处民族危亡的年代,急于图国家之强,欲以译书经世,这种种因素相结合,终于促使严复成为晚清民初的翻译⼤家。
(⼀)⽤古⽂翻译关于严复的为⽂和译笔,吴汝纶说“其书乃駸駸与晚周诸⼦相上下”,⽂史学家吴其昌(1904—1944)说:“严复之⽂,学汉魏诸⼦,精深邃密,⽽⽆巨⼤⽓魄。
”鲁迅评《天演论》道,严复为要译书,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法,其译著“最好懂的⾃然是《天演论》,桐城⽓息⼗⾜,连字的平仄也都留⼼”(熊⽉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民⼤学出版社,2011年3⽉版,页560。
下称熊著)。
梁启超批评严复译著《原富》:译⽂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体,不是熟读古书的⼈,颇难索解。
著译是为了将⽂明思想传播到国民之中,⽽不是为了猎取藏⼭不朽的名誉。
但严复写信给梁⽒说:我译书的⽬的,并不是要给学童看,⽽是要给熟读中国古书的⼈看的。
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严复
课文注释: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西学翻译家。
原名传初,后改名宗光,字又陵,后改为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少年时代在私塾受教。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轮船驾驶技术,初步接触到西方一些自然科学。
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大学学习,亲身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问题。
1879年5月,他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总教习、总办,达20年,他在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曾捐监生,四次参加乡试,但都未考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论文,评论历史,针砭时事,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
1897年11月,严复和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鼓吹学习西方国家的“民主”和“西学”,以解救民族危机。
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近代进化论思想。
在所发表的政论中,严复利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尖锐批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新学,主张变法图强。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
他还积极宣传和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影响。
维新运动失败后,他的兴趣逐渐移到学术研究上来,继续翻译了西方近代一些逻辑学、社会学、政治学著作。
辛亥革命后,他于1912年2月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5月改任校长。
但他的思想渐趋保守。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成立“筹安会”,他名列其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对西学深感失望,将希望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1921年病逝于乡里。
严复致力于翻译著述,通过介绍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以“警世”。
严复的著作除一些政治和学术文章之外,基本上是翻译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原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的《自由论》)《群学肄言》(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社会通诠》(甄克思的《社会进化简史》)《法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穆勒名学》(穆勒的《逻辑学原理》上半部)《名学浅说》(耶芳斯的《逻辑学初步》),通常被称为“严译八种”。
明末清初西学翻译活动未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yuanyin
明末清初西学翻译活动未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
yuanyin
明末清初的这一场西学东渐,双方对于西学的传播,都缺乏一种客观而公正的态度,都没有静下心来,以一种学术启蒙的心态来对待,最终仅仅是昙花一现。
西学东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仅仅停留在实用性的表面,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真正的陈腐之处,不具有革命性的色彩。
传者未能不遗余力的宣传,受众也未能真心实意的接受——传者与受众双方的局限性使得在17世纪的中国我们无法开展一场文艺复兴。
当18世纪欧洲大陆已经开展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时,西学的光辉在中国依然湮没。
直到晚清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时,中国人才掀起了又一次西学东渐的浪潮。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明末清初的这场文明对话,我们也应秉持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
这是东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实质性的交流,中国人也第一次把自己从“天朝上国”的天下观中解放出来去正视世界。
这些文明的种子一直在中国的土壤中等待,等待一个文明碰撞与冲突的时机,而中国的文化,只有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中,才能求得真正的更新与发展。
最后,引用葛兆光先生的话,那些“在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深处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时时作为一种遥远的回忆,隐隐约约的成为知识的潜在资源和背景。
常常掀起阵阵知识与思想的波澜,但却在晚清的枪声炮雨中才使中国人如梦方醒”。
翻译——严复
翻译理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 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 先驱者。严复 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 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 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 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 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 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 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 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 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严复八大名著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Henry Huxley,1897)
群己权界说 On Liberty (J. Stuart Mill, 1899)
穆勒名学 System of Logic (J. Stuart Mill, 1902)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H. Spenser,1902)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1902)
近代翻译理论的 奠基者
严复
严复(1854.1.8— 1921.10.27)原名宗光,字 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 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 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 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 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 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 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法意 Spirit of Law (C.D.S Montesquien,19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cture 3 (continued)严复(1854—1921)A pioneer in seeking truth from the West and the first Chinese wh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Western learning to China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西方资本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人。
Eight famous translations by Y an Fu: 言译八大名著:1) Evolution and Ethics by Thomas Henry Huxley (《天演论》赫胥黎原著), translated in 1895 and published in 1898, which brought him instant success and made his name known all over China. It promulgated the ideology of social evolutio n that “the fittest survives in the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at “the superior is selected while the inferior is eliminated.揭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思想Being first theoretical work on philosophy introduced into China, Tianyan Lun exerted a far and wide influence among Chinese people and becam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ers in search of truth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成为当时维新派救国图存的重要理论基础。
2 )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or shortened Wealth of Nations 《原富》亚当·斯密原著),the first translated work on economics in modern-time China;3 ) The Study of Sociology by Herbert Spenser ( 《群学肄言》斯宾塞) , a masterwork on sociology;4) A History of Politics by E. Jenks ( 《社会通诠》甄克斯), a masterwork on sociology;5) System of Logic by John Stuart Mill (《穆勒名学》) , a famous work on logics;6. Logic by 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名学浅说》(后改名《名学》,耶芳斯) ,a masterwork on logics;7) . The Spirit of the Law by Montesquieu (《法意》孟德斯鸠),a classical work on the science of law;8) On Liberty by John Stuart Mill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an important work on bourgeoisie political science;The subject of these translations include politics, economy, philosophy, law, ethics, sociology, etc. involving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sciences. 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社科领域。
They were called “Eight famous translated works by Yan Fu” in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
With a clear purpose, Yan Fu was very selective as to what to translate. What h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wa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Western learning, and his translated works put together, constituted a relatively integral ideological system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这些著作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
He selected Evolution and Ethics for transl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 Chinese aware of the fact that the biological law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as applicable to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nd warning them of the danger of possible elimination.If China did not fight for its own existence, it would succumb to ineluctable domination or genocide. As can be imagined, the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set off a heated debate throughout the country.In schools, excerpts from his translations was chosen and adopted in textbooks for students.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became a favorite essay topic.In a word, all his translations served the clear political purpose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limination” and “enlightening the people”.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The significance of Yan Fu’s translations has gone far beyond translation itself. With his translations, western thoughts on human inborn rights, liberty, equality, and universal love were all introduced into China, with the impact of enlightening the benighted. Therefore, he was acclaimed the first Chinese who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Western learning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Not only was Yan Fu an epoch-making translator who was well versed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but also he was the first one who set complete translation criteria.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In his Notes on Translation, the preface of Tianyan Lun, h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iple translation criteria, which marked an epo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中国最近代有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实则精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
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
毫厘千里。
审择于斯两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已也。
岂钩奇哉。
新理踵出。
名目纷繁。
索之中文。
渺不可得。
即有牵合。
终嫌参差。
译者遇此。
独有自具衡量。
即义定名。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 to b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 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 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 He adds that if one’s language lacks grace, it won’t go far. These three qualities, then, are the criteria of good writing and, I believe, of good translation too.Hence besides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I also aim at elegance. I strive for elegance not just to make my translations travel far, but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writer’s ideas better, for I find that subtle thoughts are better expressed in the vocabulary and syntax of pre-Han prose than those of the vulgar writings of today. Using the latter often leads to distortion of meaning, which, however slight, results in vast misunderstanding. Weighing the pros land cons, I opted for the former, as a matter of necessity, not trying to be different.New ideas come one after another, with a multiplicity of new names. No equivalents can be found for them in Chinese. Straining for resemblances, one gets only contrarieties. The translator is obliged to use his own discretion, doing his best to find a term suited to the sense. A singe term often took weeks and months of deliberation.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stern literature was also translated into China in large scaleto serve the purpose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enlightening the people.Among the many literary translators during this period, Lin Shu i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because of his unparalleled quantity of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novels.Lin Shu林纾(1852—1924)Lin Shu was very hard-working and read voraciously when he was young, but was depressed by repeated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His first translation was A. Dumas fils’s La Dame aux Camelias (《巴黎茶花女遗事》)in 1899, which won him instant success. Ever since then,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to Chinese.As a prolific translator, Lin Shu translated more than 180 literary works by 98 writers from 14 countries into Chinese. On the list of the writers he translated there were French writers like Balzac, Dumas Pere, and Dumas fils, and Hugo, British writers like Shakespeare, Defoe, Fielding, Swift, Scott, Dickens, Charles Lamb, L. Stevenson, Sir Arthur Conan Doyle and Sir Henry Rider Haggard, American writers like Washington Irving, Harriet Beecher Stowe, and Aesop the semilegendary Greek fabulist, Cervantes the Spanish writer, Leo Tolstoy the Russian writer, and Ibsen the Norwegian dramatist.Lin Shu’s best known translations are:《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Ivanhoe )、《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 )、《吟边燕语》(Tales from Shakespeare)、《拊掌录》(The Sketchy Book)、《迦茵小传》(Joan Has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