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泡茶用水的“洗水”和“养水”之说

合集下载

古人泡茶的秘诀

古人泡茶的秘诀

如何冲一杯好茶绿茶的冲泡绿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

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考工夫。

因绿茶不经发酵,保持茶叶本身的鲜嫩,冲泡时略有偏差,易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

此外,又因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绿茶。

(一)用水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古人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

我个人认为,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还在其次了。

用稍差的水,即使冲泡乌龙茶,亦觉不堪一饮。

古人的茶书,大多论及用水。

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

纯粹从科学理论上讲,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

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还会损坏茶具。

所以泡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

一般来说,以泉水为佳,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则要视地下水源而论。

至于雨水和雪水,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恐怕没人敢喝了。

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矿泉水。

国内的水,我比较常用农夫山泉,微带泉水的清甜。

茶艺馆的水,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则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广州白云山的泉水。

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

(二)水温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

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

水老水嫩都是大忌。

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

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

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

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

至于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

饮茶用水古人论水

饮茶用水古人论水

饮茶用水古人论水“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

它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说在茶与水的结合体中,水的作用往往会超过茶,这不仅因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载体;而且饮茶时,茶中各种物质的体现,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会的回味,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还有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最终也是通过水的冲泡,经眼看、鼻闻、口尝的方式来达到的。

如果水质欠佳,茶叶中的许多内含物质受到污染,人们饮茶时既闻不到茶的清香,又尝不到茶味的甘醇,还看不到茶汤的晶莹,也就失去了饮茶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品茶给人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享受。

【古人论水】中国在唐代以前,尽管饮茶已较普遍,但习惯于在煮茶时加入各种香辛佐料。

在这种情况下,对茶的色、香、味、形并无多大要求,因而对水品要求也不高。

唐代开始,随着茶品的增多,以及清饮雅赏之风的开创,才对水品有了较高的要求。

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最早提出鉴水试茶的是唐代的刘伯刍,他"亲揖而比之",提出宜茶水品七等,开列如下。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煎茶水记》)而差不多与刘伯刍同时代的陆羽,根据张又新的记述,在辨别扬子江南零水的真假时,根据自己亲身实践,提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

并把天下宜茶水品,评品次第如下: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泠,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茶艺基础知识——泡茶用水的选择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

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

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

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

“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1.感官指标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泡茶选水实务

泡茶选水实务

泡茶选水实务“水为茶之母”可见泡茶离不开水,没有好的水,茶也会受影响。

古代“茶圣”陆羽对饮茶选水曾进行过潜心研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水为茶之母”可见泡茶离不开水,没有好的水,茶也会受影响。

古代“茶圣”陆羽对饮茶选水曾进行过潜心研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认为用水以泉水为上,除陆羽之外,还有不少持相同观点的论述。

明代《茶笺》一书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如用井水,必取多波者为佳。

”(即深水井)所以把泉水列为上泉,江水为中,主要贵在泉水和江水是活水。

唐代人著的《斗茶记》中说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苏轼的诗文也曾提到过取活水一事:“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泉水涌出之前为地下水,地下水流经地层反复过滤,去掉杂质。

涌出地面,沿溪涧流淌,又吸收了足量的空气,增加了溶解氧。

同时,在二氧化碳作用下,溶解了钠、钾、钙、镁、铝等多种营养元素,因而营养更加丰富,分外甘冽。

其实,取江河之水煮茶品茗,也别有一番风味,宋朝诗人杨万里曾这样描绘:“江湖便是老人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松江桥下水,垂湖亭上试新茶。

”涛涛江河,汨汩溪流,煮沸沏茶,一样醇香可口,当然,遭到污染的河流又当别论。

井水虽然不及泉水和河水,但有些深水井,水质也相当不错。

深水井,水层在耐水层之下,不易被污染,加之过滤的距离加长,因此水质清洁。

陆游曾写诗描绘汲井水煎茶的情景:“村女卖秋茶,怀茶就井煎”;元代的洪希文也写道:“莆中苦茶出土产,乡味自汲井水煎”。

除泉水、江河水、井水之外,洁净的雨水和晶莹的雪水都可以用来泡茶。

雨水以秋高气爽季节所降为好,这时空气清新,杂质很少,降水不被污染。

对于融雪泡茶,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尝试过。

城市的自来水,一般说来,水质洁净,适宜饮茶,但有时漂白粉用量过多,有一股异味,原因是含氯超量,解决办法也比较容易,将自来水注入容器过夜,让氯气自然消失;此外,延长煮沸时间,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古代泡茶步骤

古代泡茶步骤

古代泡茶步骤
泡茶的十八口诀为:鉴赏香茗、孟臣淋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奉香茗、品茗审韵、高冲低筛、若琛复浴、重斟妙香、再识醇韵、三斟流霞。

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重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

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茶道入门三篇]茶艺基础知识

[ 茶道入门三篇] 茶艺基础知识茶艺基础知识——泡茶用水的选择一、古代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最早提出水标准的是宋徽宗赵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个“活”字。

古人大多选用天然的活水,最好是泉水、山溪水; 无污染的雨水、雪水其次; 接着是清洁的江、河、湖、深井中的活水及净化的自来水,切不可使用池塘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是说用不同的水,冲泡茶叶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有佳茗配美泉,才能体现出茶的真味。

二、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看法认为“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俱全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

其一,水质要清。

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其二,水体要轻,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 。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功能。

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0.1ppm 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 铝含量超过0.2ppm 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 钙离子达到2ppm 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 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其三,水味要甘。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所谓水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茶之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

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 。

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

“流水不腐”现代科学证明了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

三、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1. 感官指标色度不超过15 度,浑浊度不超过5 度,不得有异味、臭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古人泡茶时的“洗水”与“养水”

古人泡茶时的“洗水”与“养水”

古人泡茶时的“洗水”与“养水”古人非常讲究泡茶用水,甚至把“石泉佳茗”看作是“人生清福”。

但名茶难得,好水则更为不易,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

”为此,古人就想到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古人非常讲究泡茶用水,甚至把“石泉佳茗”看作是“人生清福”。

但名茶难得,好水则更为不易,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

”为此,古人就想到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不仅设法保持其水质,而且千方百计提高其水质。

比较常见的就有“洗水”和“养水”之说。

一、洗水山泉泡茶固然是好,但名泉之水不易得,所以古人认为普通的水或是水质变劣的泉水,只要“洗水”得当也可以泡茶。

“洗水”即洁水,其实就是提高水质。

一曰“石洗法”,即让水经石子过滤后再饮用。

田艺蘅《煮泉小品》说:“移水以石洗之,亦可去其摇荡之浊滓。

”有的则用一种烧硬的灶土,名曰“伏龙肝”。

罗廪《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

”二曰“炭洗法”,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用栗炭三四寸许,烧红投淬水中,不生跳虫。

”干土、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尘土等脏东西,净水作用十分明显。

此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净水器的前身。

三曰“水洗法”,这是乾隆皇帝的发明。

乾隆帝嗜茶,外出时车载玉泉水随行,但时间久了水质变劣,他捉摸出一种“洗水法”。

具体做法是:“以大器储水,刻分寸,如他水搅之。

搅定,则污浊皆沉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未必科学,但还是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泡茶用水的讲究。

二、养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所谓“汲泉远道,必失原味”为避免水味、水质变差,古代的品饮专家们想出“以石养水”方法。

明屠隆说“取白石子入瓮中,能养其味,亦可澄水不淆。

”明熊明遇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

明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水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

”还说“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

泡茶要学会如何养水?

泡茶要学会如何养水?

泡茶要学会如何养水?
茶人犹重水,水为茶之载体,溶入了茶的清香芬芳,也融入了茶道的精神和意蕴。

所以,烹茶鉴水历来是中国饮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何养水又显得非常重要?一、古代养水方法古代茶人十分重视泡茶用水,
茶人犹重水,水为茶之载体,溶入了茶的清香芬芳,也融入了茶道的精神和意蕴。

所以,烹茶鉴水历来是中国饮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何养水又显得非常重要?
一、古代养水方法
古代茶人十分重视泡茶用水,取自江、河、泉、井的水,在用来烹茶之前都要经过搅拌、沉淀、取舍、贮存,这个过程被称为“养水”。

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自然之法,可以保持水质的天然,又不破坏水中的成分。

此外,古人不但对于贮存泡茶用水十分讲究,对容器的选择及贮存环境也很注意。

一般来说,大量贮存水时要用大瓮,用水箬封口,但一般不用新瓮,因为新瓮还残留着火气,易使水味败坏,且易生虫。

养水也不宜用木桶,因为木桶对水有吸吮和污染的作用,也易破坏水味。

二、现代养水方法
现代人的饮用水和泡茶用水以自来水最为常见,虽然自来水已经严格加工处理,可以安全饮用,但因氯的含量较高,气味较重,若直
接用来泡茶,也会严重影响茶汤品质,所以用自来水来泡茶也需要“养水”。

可以将自来水倒入清洁的容器中,放置一夜后再用来泡茶,或者在自来水煮沸后打开壶盖,继续煮2-3分钟,也可以有效地去除氯味并杀菌。

有些农村地区直接饮用来自地下的自来水,虽然这种地下水一般水质都较好,但也要注意硬度,可以采用延长煮水时间,或者用小型的净水器进行简易过滤,使之变为软水后再用来泡茶。

泡茶对于水的讲究

泡茶对于水的讲究

泡茶对于水的讲究
1、关于泡茶水
泡茶用水非常讲究,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汤的色、香、味、触。

陆羽在《茶经》中明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古代论水的标准主要是水质和水味两个方面,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清、轻、甘、冽,后人加“活”字,构成论水的标准:清、轻、活、甘、冽,其中清、活、轻属于水质,甘、冽属于水味。

现代品水的标准基本是两个:一是弱碱性,二是活性高的软水。

弱碱性水对人体健康有益已是众所周知。

水的活性起作用是水的分子团,而不是水分子。

水分子团越小,水的表面张力就越大,它与茶叶中各种各样的茶多酚、茶碱、叶绿素等结合能力就越强,在一泡茶中就越能激发茶性、突显茶香,这就是不同水之间差异的根本所在。

2、茶对水的要求
不同的茶对水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原产地水泡原产地茶效果比较好。

纯净水适合大多数茶,蒸馏水真实的反映茶香,矿泉水虽然富含各种矿物质,但不一定都适合泡茶,也不一定适合泡所有的茶。

茶艺“四要”之二—水

茶艺“四要”之二—水

茶艺“四要”之二—水品水文学是茶道开出的奇花异卉。

择水固然重要,但古人将此事复杂化了,为孰是"天下第一水"争论上千年也实在小题大作。

但无论合理与不合理,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

茶是灵魂之饮,水是生命之源。

茶中有道,水中也有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净。

"如此无私谦虚,善哉,水也!庄子《天道》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进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如此公正客观,善哉,水也!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日本明惠上人也提出茶有"十德,孔子则认为水具有"德、义、勇、法、正、察、善、志"诸种美好的品行,并说"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如同顶礼膜拜圣者一般。

茶是什么?在植物学家眼中它是"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常绿灌木、乔木、半乔木。

两性花。

球形塑果。

嫩叶可作药用、食用、饮用。

含有100多种成分,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氨基酸、鞣酸、儿茶素、挥发油等。

属山茶科的山茶属,山茶属约250种,划为20组,其中茶组可饮用。

"仅此而已,无什么"道"、无什么"德"之可言。

但中国人会琢磨,竟赋予茶以性灵,生发出"道"来"德"来,以至我们得写专著加以阐明。

水是什么?在西方人眼中是H2O,无色、无味、无嗅、液态。

仅此而已!水是生命之源,但决非道德之本、修养之本、精神之本。

但中国文化赋予水以性灵。

好茶需好水。

所以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他认为择水重于择茶,二等茶用上等水可烹出上等茶,而上等茶用二等水就只能烹出二等茶。

中国茶艺冲泡技艺

中国茶艺冲泡技艺

中国茶艺冲泡技艺中国茶艺冲泡技艺包括以下步骤:1.净手和煮水:洗手,保证卫生清洁。

同时煮水,将最适合的水煮沸。

2.烫杯温壶:用开水冲洗茶具,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的味道更香。

3.马龙入宫:将茶叶放到器具里,也就是茶壶。

4.摇香、洗茶:摇动置有干茶的盖碗,唤醒茶叶,让茶香茶韵更好的展现出来。

洗茶又称为润茶,也就是茶的头汤。

5.冲泡:正式的冲泡,通常被称为一道茶汤。

冲泡的手法和水温,会根据不同的茶、不同的主泡器都会有不一样的手法。

6.春风拂面:由于茶叶中含有茶皂素,所以在前几道冲泡时会出现泡沫。

春风拂面则是将泡沫刮去,使茶汤更加干净。

7.封壶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8.分杯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9.玉液回壶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点说就是给客人每人一杯茶。

10.分壶也就是将公道杯中的茶分别倒入客人的杯中。

11.奉茶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12.闻香这个是客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13.品茗现在终于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

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以上就是中国茶艺冲泡的基本步骤,很适合日常饮用。

但如果是接待来宾或是进行茶艺表演,可能步骤会更加繁琐。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即水质要清澈透明,无杂质和沉淀物。

古人认为水质清澈,才能
保证茶的色、香、味俱佳。

2.活:即水要有活力。

古人认为流水才是活水,因此最好选用山泉水或
者溪水,而不是井水或池塘水。

活水可以增加茶汤的口感和香气。

3.轻:即水的质量要轻。

古人认为水越轻,品质越好。

因此,他们会用
一些工具来测量水的重量,以判断水的质量。

4.甘:即水要甘甜可口。

古人认为水只有甘甜可口,才能与茶的香气和
味道相得益彰,增加茶汤的口感和品质。

5.冽:即水要冷冽。

古人认为冷冽的水具有更好的品质,因此他们通常
会将水存放在冰窖或井中,以保持其冷冽。

除了以上五个标准外,古人还会注意水的新鲜度、来源和煮水的方式等细节问题。

例如,他们会选择在清晨采集新鲜的水,避免使用存放过久的水;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水源选择不同的煮水方式,以保证茶汤的品质和口感。

总之,古人泡茶选水非常讲究,他们认为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质和口感,因此必须认真选择。

明代的泡茶方法

明代的泡茶方法

明代的泡茶方法
1.温具:首先用沸水将茶壶和茶杯烫洗一遍,这样既可以去除杂质,也可以预热器具,确保茶叶在注入热水后能保持稳定的温度。

2.置茶:根据饮茶人数和口味喜好,选择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瓯(或茶壶、盖碗中)。

明代人推崇的是品质优良的散茶,而非宋代流行的末茶,并且不再添加米面、酥油等辅料。

3.注水:先以少量沸水冲洗茶具内部,然后倾出这道水,称为“涤器”或“祛荡冷气”,目的是激活茶叶并清洗茶叶表面可能的尘埃。

随后,再次注入适量的沸水至茶具中。

4.冲泡:明代开始流行直接用沸水点冲茶叶,茶叶在热水中自然展开,释放其香气与滋味。

浸泡时间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而调整,不似点茶法那样需要不断击拂茶汤。

5.分酾布饮:泡好茶之后,将茶水分斟给各位饮者。

注意不宜过早分茶,以免茶香未充分发散;也不宜过迟,以免茶的美妙香气已消散。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叔本华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这启发了我,歌德曾经说过,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经过上述讨论,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既然如此,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一般来说,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对我个人而言,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奥普拉·温弗瑞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相信什么,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启发了我,卡耐基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我希望诸位也能好好地体会这句话。

总结的来说,这样看来,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对我个人而言,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赫尔普斯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培根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这不禁令我深思。

这样看来,黑塞曾经提到过,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看来,所谓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关键是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需要如何写。

泡茶用水的讲究 好的江水也是泡茶理想水

泡茶用水的讲究 好的江水也是泡茶理想水

泡茶用水的讲究好的江水也是泡茶理想水好的江水也是泡茶理想水,陆羽如是说。

江河水属于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在远离人烟、植被生长繁茂的地方,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

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

所以陆羽说: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

唐代李群玉说:“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白天上。

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

”言即使浑浊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

这种情况,占-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桶装纯净水活性不足,不宜泡茶
很多人喜欢用桶装纯净水泡茶,因为比较方便,但是我要说这种水泡茶其实不理想。

桶装水的水质比较纯净,用于泡茶时出汤色较慢,而且因为桶装水中含氧量较低、缺乏活性,冲泡茶叶时香气很难充分展现,影响茶水口感,所以最好不要用桶装水泡茶。

如果必须用纯净水泡茶,那就首选自动售水机的水,自动售水机的水经过了简单的过滤,再加上自动售水机里的水一般都是新鲜的水,不会长时间的存放,而且自动售水机7.5升水桶的材料也是属于食品级的,泡茶来说比桶装纯净水要好一些。

泡茶水选择有学问看古代人如何选择

泡茶水选择有学问看古代人如何选择

泡茶水选择有学问看古代人如何选择懂茶的人都知道,水才是泡茶的关键。

泡茶水有好水,茶才能清香。

想要尝到最有灵性的茶,自然少不了灵动的水,没有好水,再好的茶也会失去光泽,沦为普通用于解渴的粗茶。

古人对泡茶之水就有严格的要求,还将泡茶的水分出了“梅、兰、竹、菊”四个等级,梅兰竹菊本为花中君子,用以比喻泡茶之水,想必是有来头的。

下面就由来自七分茗泉的业内人士浅谈泡茶水的知识。

梅之水——雪水和天落水“梅”之水产于隆冬有雪时分,因梅之能傲雪而得名。

据考“梅水”唯在冬之第一场瑞雪的日子从梅树上采集而得,可见犹为珍贵,且要贮存于陶罐之中,至明年之夏至后才能揭盖开封,据传还要举行一种安神仪式,免得“梅水”之魂受惊。

故“梅”之水对真正的茶客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水中圣品。

唐代白居易、元代谢宗可、清代曹雪芹等名人都是赞美过用雪水沏茶的好。

至于天落水,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是雨水中上品,其他季节的就一般般了,但是只要空气不被污染,相对还是比较洁净,是沏茶的好水。

但是现在的工业污染,天落水已经失去原有的纯洁了!兰之水——好水山中来“兰之水”产于山间石缝之中,因其与兰草的清雅静相似而得名,兰是花中君子,得其水泡茶,其茶韵之清矍飘逸,让品茶之人终身难忘。

“兰”之水需经一“探”,即在山中多方采集比较;二“品”,即细细品味甄别;三“采”,即排定名号才可取之。

因步骤繁琐艰辛被茶客视为水中神品。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需要注意的是山泉水不是都可以用来沏茶的,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

而且山泉水比较少,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但是七分茗泉在广西巴马长寿乡上游源头拥有珍稀水源,在不断寻找和研发高品质饮用水的同时,恩波丽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独特的产业生态链,采用全球领先的紫外线杀菌技术,为的就是保留水质最原始的生态及最丰富的营养价值,让爱茶之人能有更好的品茶体验。

详聊一下泡茶用水

详聊一下泡茶用水

详聊一下泡茶用水关于水的论说:“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

”;陆羽言:“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

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

”;清朝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而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茶只八分尔”;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小煮,品固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

”;《红楼梦》第41回详述烹茶讲究用好水,妙玉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瓮。

”第23回也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诗句;水的划分:一样而言水分为“软水”和”“硬水”两种。

“软水”是山上流下的山泉水,其流经地址多是山林的砂岩层过滤渗透出来,水中所含矿物质和氯化物较少,用来泡茶,清澈甘香。

“硬水”是指城镇里的井水,污染较重,含有较多钙、镁和氯化物,水质矿性重,会致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氧化,汤色较暗,失去鲜香和味美。

而现代城市多采自水塘的自来水,其水质加入了氯、氟两种化学物质,用意是减低水中的细菌滋长长,水味比井水为宜,而冲泡时可将水静置一段时刻或延长煮沸,力求氯、氟减少,但其成效是令到水中量小的矿物质飘逸散失,泡出的茶就比较缺少鲜味,茶人多为不用。

水的选择:《茶经》“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陈眉公《试茶》: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

宋朝唐庚《斗茶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蔡襄《茶录》中以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现代茶人煮茶之水讲个“清、轻、甘、冽、活”。

即清洁第一、质轻为上、甘甜为美、清冽味正、活水不腐。

古之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

山水尚分品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

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经常使用井中汲取,现代井水多有不用,多选用瓶装矿泉水或纯净水较佳。

煮茶用水古今谈

煮茶用水古今谈

50养 性品 茗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November 2020 Vol.20 No.21东 野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里写了贾母两宴大观园后带领刘姥姥和众金钗游览栊翠庵,妙玉招待大家吃老君眉茶,贾母问是什么水烹的,妙玉笑答“是旧年的雨水”。

随后妙玉又拉着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你这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集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打开……你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可见用旧年的雨水烹茶已很珍贵,而将梅花上的积雪化水以罐储之,深埋地下来年烹茶更胜一筹。

水与茶的关系十分密切,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张源在《茶录》中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不窥其体。

”妙玉烹茶煮茶用水古今谈用的雨水和雪水在古时被誉为天泉、天水,古人以为这两种水最为洁净、烹茶效果最好。

雪水比雨水更佳,诗词中屡有提及,如唐代白居易《晚起》一诗中的“融雪煎香茗”,陆龟蒙《煮茶》一诗中的“闲来松问坐,看煮松上雪”,宋代苏轼《记梦回文二首并叙》一文中的“梦文以雪煮小团茶”,南宋辛弃疾《六么令》一词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元代谢宗可《雪煎茶》一诗中的“夜扫寒英煮绿尘”。

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引用了李虚己的《建茶呈学士》一诗:“试将梁院雪,煎动建溪春。

”说的是用雪水煎建瓯龙凤茶,清代人们煎茶往往喜欢用隔年雪水,如吴我鸥《雪水煎茶》一诗中的“绝胜江心水,飞花往满瓯。

纤芽排夜试,古瓮隔年留”。

清乾隆年间福建安溪有个官献瑶在朝为官,大雪纷飞之夜取雪水烹老家的铁观音时留下《雪水烹茶》两诗,内有“雪水胜如活水烹,未须着口心已清”、“雨前茶向雪中烹,雪碧茶香澈底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51品 茗养 性现代养生 2020年11月第20卷第21期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泡茶用水的“洗水”和“养水”之说
2015-3-11 07:49来源:宝安日报
摘要:古人非常讲究泡茶用水,甚至把“石泉佳茗”看作是“人生清福”。

但名茶难得,好水则更为不易,为此,古人就想到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不仅设法保持其水质,而且千方百计提高其水质。

比较常见的就有“洗水”和“养水 ...
古人非常讲究泡茶用水,甚至把“石泉佳茗”看作是“人生清福”。

但名茶难得,好水则更为不易,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

”为此,古人就想到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不仅设法保持其水质,而且千方百计提高其水质。

比较常见的就有“洗水”和“养水”之说。

洗水
山泉泡茶固然是好,但名泉之水不易得,所以古人认为普通的水或是水质变劣的泉水,只要“洗水”得当也可以泡茶。

“洗水”即洁水,其实就是提高水质。

“石洗法”,即让水经石子过滤后再饮用。

“炭洗法”,干土、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尘土等脏东西,净水作用十分明显。

此方法可以说是现代净水器的前身。

“水洗法”,这是乾隆皇帝的发明。

乾隆帝嗜茶,外出时车载玉泉水随行,但时间久了水质变劣,他捉摸出一种“洗水法”。

具体做法是:“以大器储水,刻分寸,如他水搅之。

搅定,则污浊皆沉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未必科学,但还是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泡茶用水的讲究。

养水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所谓“汲泉远道,必失原味”为避免水味、水质变差,古代的品饮专家们想出“以石养水”方法。

“以石养水”是保持其山泉之味、之质,而带石而煮,更是增添了煮茶的清幽之趣。

名泉之水,古人是通过“以石养水”的方法来保持其水质,但名泉之水,可遇而不可求,所谓“居家,苦泉水难得”。

古人们还尝试过用其他的“养水”方法,目的是为了使普通之水能达到名泉之水的泡茶效果,如“以露养水”。

明代的朱国桢就因泉水难得,把日常用水煮开后倒入大瓷缸,到了夜里“开缸受露”,这样“养水”三天后,据说“烹茶与惠泉无异”。

古人为了泡茶用水,真是千方百计,费尽了苦心。

但有些方法现在看来,未必可行,乾隆皇帝“洗水”真的洗干净了?或许只有天知道,其实古人的“洗水”、“养水”,不仅是为了去杂质和养水味,也不失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增加品茶乐趣的一种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