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合集下载

12常礼举要讲记(庆吊)

12常礼举要讲记(庆吊)

庆吊(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下面是庆吊,庆吊就是各种礼,中国古礼有五种,所谓:吉、凶、军、宾、嘉。

就是吉凶的吉,吉礼就是祭祀的礼,祭祀为什么叫吉礼?因为父母之丧收了一定的时期,丧事办完了以后,满了一定的时期,然后定期祭祀,祭祀之礼,除了祭父母、祭祖先、太庙、祭山川鬼神都叫祭祀。

祭祀的意义,祭祀自己的祖先、父母,这是报德还本。

你报德还本,有恩报恩,这是一个好处,自己有德,当然行为表示出来有功德,得到好处。

祭天地也是报恩,人在天地之间报恩,除了受父母之恩外,天地对我们的恩德很大。

这都是报恩的,报恩就有好处,所以祭祀之礼叫吉礼,好礼。

再就是凶礼,凶就是丧礼丧事。

军礼,国家军中一切礼,出兵,出伐,一切的礼,古时候也讲得很严格。

宾是宾客,宾客是外交上的来往,国家的外交,一般人怎样除去见客人、待客人,这是宾主之礼。

嘉礼呢?就是结婚的喜事;五大礼。

这里讲庆吊,拿这两个字,庆是庆贺的意思,吊事丧事,包括各种礼了。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第一条“参加吉礼,不谈哀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我们参加吉礼,本来五礼:吉、凶、军、宾、嘉,古礼是祭祀,这里是顺着一般的讲法。

甚至于在祭礼,比如说祭孔,这都是吉礼,你参加这些礼的时候都是好事,在这种典礼场合,你不要谈些哀丧的话。

比如说我们参加一个婚礼,人家满堂挂着喜幛,新郎新娘喜气洋洋,双方家那里贺客盈门,我们心里就是有什么忧愁苦闷的事,不要在这个时候发作、叹息,脸上的不高兴与愁容,忧恼苦闷也不要表现出来,因为这场合不对,这个事喜事场合。

在本省我不知道,在内地,喜事、做寿往往在宴会场合里面,他都是不愿意打破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圆一个好。

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你处处行动言语都要小心,不要讲些不吉利的话。

参加祝寿的礼,报纸上刊出一些笑话,幽默的故事,画了一些漫画,我们参加寿礼,准时你到人家家里,甚至于你都讲个寿字,都一定是好的,那寿字不一定表示都是好的,那衣服就不能讲“寿衣”,这种情况就能讲,人家在祝寿,你加上一个寿字,那就犯了人家的忌讳。

《常礼举要》详解

《常礼举要》详解

(辰)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0《常礼举要》详解文档格式
古之“礼”
•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 豊亦声。 ——《说文解字》 • 两个方面:社会制度、道德规范。 •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 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 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 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 曲礼》
(申)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五、不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酉)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 可不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长者赐,不敢辞。
(午)会客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子居家①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②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③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④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⑤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⑥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⑦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⑧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⑨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⑩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1不挑剔食之美恶。

○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丑在校①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②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③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④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⑤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⑥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⑦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寅处世①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②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③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④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⑤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⑥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⑦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⑧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⑨施恩求忘,受恩必报;闻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⑩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11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3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卯聚餐①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②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③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④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⑤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⑥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⑦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⑧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⑨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⑩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13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14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15咳嗽必转身向后。

04常礼举要讲记(处世)

04常礼举要讲记(处世)

(寅)处世(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前面讲孝顺‎父母,在家庭里面‎应该注意那‎些细节:在学校,应该注意的‎除了遵守礼‎节以外,还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修的‎方法,这个都是很‎切合实用的‎。

那么,今天就是讲‎处世,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社会‎上和人家来‎往,这个要靠大‎学问。

除了理论的‎知识外,还要靠经验‎、阅历。

我们这里是‎这么讲,但是要里面‎的内容啊,还是要靠大‎家随时注意‎。

就是说,我们跟各种‎人物接触的‎时候,你要随时留‎意他的反应‎。

(举例:人在社会上‎,士农工商各‎种类型都不‎同,职业不同,心理也不同‎,心理上不同‎,你跟他交往‎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说话也不是‎一样的,拿一种话跟‎任何人讲是‎讲不通。

比如我上课‎,有时候要讲‎的通俗一点‎,有时候又要‎讲的有文采‎一点,比如引用一‎些古文啊什‎么的。

)(举例:在学校里说‎得是读书人‎的话,你到乡下跟‎种田的农夫‎讲文诌诌的‎话,他就是格格‎不相入。

你在商场里‎讲的话带到‎学界谈,这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要‎多注意。

这个是包括‎整个求学的‎问题。

)(举例:求学啊很难‎啊,譬如说我们‎老师(指李炳南老‎师),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希望我们都‎有成就。

最低限度,我们拿古人‎注解的本子‎,我们自己能‎够看懂,能够有所辨‎别。

这个辨别,是怎么个辨‎别法呢?就拿《论语》集解来说,历代批注这‎么多,如果不是老‎师指出要点‎出来,那么我们很‎难选择。

《论语》如此,其他的各经‎也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

《礼记》、《春秋》、《书经》、《易经》、《诗经》,你翻开深入‎研究的话,笔墨官司打‎得凶得很呢‎。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本质:不自赞毁他‎处世第一条‎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不要说人家‎的短处,反过来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

虽是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举例:《论语》〈卫灵公〉那一篇里面‎,孔子曾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孔子自己讲‎,我对于人,对于一般人‎,我毁谤了谁‎了、誉是夸奖人‎家,我又夸奖了‎谁呢?毁,圣人是不会‎毁谤人的;但是夸奖人‎,圣人有时候‎有的,假如有所赞‎誉的,对某人有所‎赞誉,「如有所誉者‎,其所有试实‎。

《常礼举要》详解知识讲解

《常礼举要》详解知识讲解
• 儒释道文化集大成者。为衍圣 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抗日期 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 虚大师弘法。后卜居台中。除 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 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 业余则致力于佛法之弘扬。于 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 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
《常礼举要》
• 《常礼举要》由李炳 南老居士著解,主要 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 常礼节。全文共分12 章节,分别为:居家、 在校、处世、聚餐、 出门、访人、会客、 旅行、对众、馈赠、 庆吊、称呼。
(卯)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
耻。 ——《管子》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 子曰:“不知礼,无—仁义礼智信
李炳南
•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 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古之“礼”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常礼举要》是由台湾李炳南老教授讲解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

全文共分十二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之中。

《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

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

名艳,字炳南,号雪庐。

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

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

此外,亦精中医。

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

后卜居台湾,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弘扬佛法。

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

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

1986年4月13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野蛮的民族也有他们的一套礼节。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是礼节从中周旋。

自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反对礼教、主张把它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不重视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做。

这就成了后来家庭中夫妇失和、子弟不孝、兄弟反目、邻里纷争等不良社会乱象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

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礼节的。

如果你不照着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什么少教育、少见识、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世面、讨厌、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词就都会加在你头上。

为避免上诉问题的出现而给我们人生带来不快。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常礼举要》:子、居家“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晏起”,不要晚起床,衣被自己整理。

《常礼举要》详解

《常礼举要》详解

(未)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辰)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亥)称呼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 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 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 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 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 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 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 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 自仆,曰小价。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 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 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 便涕痰。
• • • • • • • •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 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 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 或路口。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 所,导沐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 始返。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讲记(1)第一集在这里呢非常感谢这个孙校长再一次呢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来这里呢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常礼举要》。

那么今天呢我们的讲课呢,内容呢可能不是很多,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想就这个《常礼举要》大概的内容来给大家讲一下。

因为下个学期呢我们的学校呢要推这个《常礼举要》的课程,而且呢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上去。

那么做为我们做为教师阿,要教导学生礼,那么我们自己呢,首先要明理。

要教导学生礼貌,学生只要知其然就可以啦,就是告诉他怎么去做,但是作为老师,不只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呢我们在教的时候才能明理,道理明白了,作为成年人呢,才容易做得到。

因为我们做为老师,教导学生,我们自己没有做得到,那很难去教导学生的。

其实学生呢他是模仿老师,是看着老师的行为来成长的。

所以我们要呢把这个礼呀给它守住,关键呢我们要明理。

所以孙校长呢跟我提,让我来给大家来讲课,我很快就接受了,因为我也很愿意到学校来讲课。

到我们的学校来讲课呢来了好几次,这一次来呢我感觉变化非常之大,首先是整体的校园,第二个呢从我们学生的行为和我们老师的行为,我们感觉阿这个变化很大。

有可能在坐的各位老师呢一直在这里教书、学习、工作,你们可能感觉没那么大,因为我过了好久才来,我就发现呢,变化非常的大。

所以我们就明白一点,人是可以教育的,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那么儒家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礼。

《常礼举要》呢是一部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部著作,那么这一篇著作呢,我个人的看法,可以把它当做经典来学习,所以我讲呢,也按照经典的讲法来讲。

《常礼举要》,大家都拿到这一个小本子,这一本书,那么这一本书呢,大家看一下,《常礼举要》呢大概它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呢是题目;第二个呢是序,序就是缘起;第三个呢就是正文。

这是它的整个的概况。

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常常为我们所忽略的是什么呢?题目跟序。

这是我们很多朋友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忽略题目和序言,特别是题目,题目呢它把整个内容阿都概括出来了的,所以题目非常的重要。

常礼举要讲稿

常礼举要讲稿

常礼举要讲稿《常礼举要》讲记讲前勉辞 2 子、居家 3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 3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4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5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5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6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7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8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8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8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0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10 十二、食时不歎,不训斥子弟。

10 丑、在校 11 寅、处世 11 卯、聚餐 20 辰、出门 29 巳、访人 36 午、会客 43 未、旅行 50 申、对众 56 酉、馈赠 59 戌、庆吊 61 亥、称呼类65 最后总明 65 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没有力行,只是记问之学,口耳之学,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麽,念中国书有这麽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麽,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麽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裡,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

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打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

有一本书竟然这麽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学儒约之以礼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

《常礼举要》【聚餐篇】

《常礼举要》【聚餐篇】

《常礼举要》【聚餐篇】《常礼举要》讲记今日给大家分享《常礼举要》的聚餐篇。

(卯)聚餐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这个应酬是免不了,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还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有西餐的席位。

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道,那就太欠缺礼了。

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家庭,他以辈份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高下来区分。

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

就一般都是普通朋友,一切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後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馀按年龄身份,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位不同,按照身份坐定。

入座後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

肱是上肢,坐定後两只手不能横放著,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

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式,摆在塌塌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这一条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後,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後把菜上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

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了,因为礼要从俗。

虽说拜客可以免,但是做主人的,一定要先举杯敬客。

敬完之後,凡是做客的要致谢辞,主客当然不一定要致谢辞,但其他陪客可要致谢辞,这是应有的礼貌。

《常礼举要》全文(李炳南教授编述)

《常礼举要》全文(李炳南教授编述)

《常礼举要》全文(李炳南教授编述)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缘起(一)居家(二)在校(三)处世(四)聚餐(五)出门(六)访人(七)会客(八)旅行(九)对众(十)馈赠(十一)庆吊(十二)称呼(附说)缘起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

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

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

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着一套的排演。

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

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

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

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

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

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

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

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编者谨识(一)居家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

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

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

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

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

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注:本《讲义》为台湾大德老居民李炳南的解说录)讲前勉辞先奠基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文学习强调根。

无论你学什么,中国书籍中都有一句谚语:“一经传全经”。

如果你真的了解一部古代圣人的经典,你就知道其他的一切。

例如,如果你能读懂一本薄薄的佛教阿弥陀佛经,你就能读懂所有的藏传三经和十二经。

这是真的。

你不懂这本书,你也不懂其他的,比如《八大人觉经》和四十二章。

这意味着阅读。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改变,即使改变了,也不会改变。

孔子圣人的书中有一句话,“变化离不开宗教”。

例如,佛教说,所有的佛法都是虚假和空洞的,但大自然是不朽和永恒的。

这是佛教的主张。

老子说过天道不变。

他们都说同样的话,圣人也提倡同样的话。

但现在它变了吗?现在情况变了。

甚至有人杀了他们的父母。

众所周知,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

有一本书甚至说,当一位母亲生下一个孩子时,就像一颗豆子离开一个豆荚,这与豆荚无关。

我不需要提出任何书。

你看,它们都是时事书籍。

动物们没去过学校。

他们不能做这种不合理的事。

09常礼举要讲记(旅行)

09常礼举要讲记(旅行)

(未)旅行(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下面是旅行,旅行也有规则,也讲求礼。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一个人要到远地方去,一定要向至亲好友辞行。

所谓「远行」,古代和现代观念有点不同。

古时候我们由台中到台北去,这就是远行,因为古代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用的是人力车或走路,光是路程就需要走好几天,到那个地方还不是短时候就回来,或者是办事,或者做生意,必须留一段相当的时间,这就是「远行」。

现在当然交通很方便,从台中到台北几个小时就到了,不算什么远行。

假如你要离开这个地方,不是几天就回来,得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那也算是远行。

过去在大陆上,从这个省份到那个省份地方广大,没有车辆,就是坐汽车横跨几个省份,也要半个月之久,这就是远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至亲好友要向他辞行,所谓「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不是泛泛之交,因为我们认识的人太多了,在机关里边同事那么多,要是每个人都要辞行的话,那怎么办得到呢此外要祭祖,出远门的时候,要祭祀家里的祖宗。

现在一般小家庭,也应该供一个祖宗牌位。

在内地还是这样的,一个村庄里面同样一个姓,会专门建立这个姓氏祖宗的宗祠,除宗祠以外,他还有一个祖庙,供最近几代的祖宗。

还有呢造房子时,内地有四合一的房屋,这种四合一的形式,四周都是房屋,中间有天井,在后面的正中,照例有供祖宗的位置,先所供的是已过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大概这几代,这几代以上的就供到村庄的祖庙。

再远的就进到祠堂里面,全族共一个祠堂,好几层的,无论多少代数,都供到里面。

这里讲祭祖,隆重一点是到祠堂去供祖先。

现在没有那种情形了,大致一般家里,四合一的房子也不多见了,所以家里必需供一个祖先的牌位,你要远行前就要祭祖,祭了之后,再辞别自己的父母亲。

祭祖辞亲表示孝道。

祭祖是中国人的礼,中国古时候没有其他宗教,佛教不是中国的,是从印度传来的,研究宗教的人认为,在佛教没传来之前,墨家是宗教,其实墨子相信有鬼神,应该说起来,不算是一个宗教,不过他有宗教家牺牲服务的精神而已。

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将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定要看

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将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定要看

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将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定要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祖辈千百年来留下的规矩,子孙一定要重视!民国国学大师李炳南老先生把这些传统规矩编撰成《常礼举要》一书,今天就从居家、处世、聚餐、出门、会客、庆吊这六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1居家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长辈给的东西,晚辈要用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来。

2.长辈站着,晚辈不能坐着,长辈来了晚辈一定要起立。

3.不要在别人的大门正中站立,过门的时候不要踩踏门槛。

4.大家同桌吃饭,不另外带着食物吃独食。

2处事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1.不要揭别人的短处,不要夸自己的长处。

2.交情浅的朋友,话不要说的太深,绝交了也不能恶语相向。

3.凡事都要理智应对,切勿感情用事。

4.凡是要请教他人的事情,都要登门拜访。

3聚餐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1.入座后不要伸出胳膊,伸出腿。

2.主人如果先举杯敬客人,客人要说谢谢的话。

3.用筷子取菜或汤勺取汤,不能比他人多取,适量就好。

4.离开酒席,主人谦逊地说“慢待了”,客人要说“谢谢”。

4出门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

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1.衣服帽子不求华丽漂亮,但一定要干净整洁。

2.在车多人多的地方,不和别人打招呼。

3.途中有人问路,要详细的为他指明方向。

4.坐车时见到长辈要下车,见到小孩子也要点头示意。

5会客及门先趋,为客启阖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1.客人快到门前了,主人要先到为客人开门。

2.招待茶果时先给长辈后给晚辈,先给不熟悉的客人,再给熟悉的客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讲前勉辞先立根本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

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

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

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

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

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

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

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

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

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

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

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

怎么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学常礼受尊重这本常礼举要,还是吾来讲,虽然是吾编的,但都是把书上抄下来的。

「举要」是把人家要紧处举出来、都是前人有的,吾只是把要紧处编了编给大家说说。

大家能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会得到别人尊重,人家看了看会说这人真是君子。

怎么呢?现在有一些外人看我们这一班人就是不一样、特别!怎么特别法呢?他们杀人、害人的很多,我们也不杀人也不害人,我们多少规矩些。

你要是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

你如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了,但念的很熟,不照样办,有什么用处?常礼举要课程下一个课程讲常礼举要,讲到暑假就完了。

讲完了还怎么样呢?今年暑假不休息,为什么不休息啊?吾没有几天的活头了,这是真的,九十三岁了、可以了。

要是三十九岁嘛也还可以,它又没有给吾倒过来。

三十九岁,岳武穆就是三十九岁死的,人家办了什么事啊?咱三十九岁办了什么?九十三岁办了什么?我的话都有根据,随便说个三十九岁,你看也逃不出历史,你们没看有什么法子?尤其是今年,今年是壬戌,壬戌吾都知道,你知道吗?吾的讲法是语无伦次吗?吾怎么讲着岳武穆,忽然又谈到壬戌,这是怎么回事?你查查有什么关系,吾不问、吾也不讲,查查历史今年与岳武穆有什么关系?常礼举要咱讲常礼举要,常礼就是现在的常礼,现在还用得着。

为什麻呢?为何不说修身?修身是教育的范围,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这不是自修。

懂得这个礼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碍别人。

孔圣人说过,你学一种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总之,先从礼上下手,礼上你做个大概,渐渐的那些范围就能以懂,这是天理人情!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得容易,做得难啊,就是要不妨碍人。

先说家庭里头,要教年青人受正当教育。

不念孔子书的也得这么办,你不这么办,一到街上就碰钉子。

现讲在家里。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作者:菡萏[资料]文集:头衔:短信:来自:柳州第2楼[修改/删除]Re:菡萏(2009-5-19 17:23:25)子、居家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個人要不妨礙人,自己得有團隊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

早晨誰不願意多睡幾個鐘頭?「不晏」,是指一定的鐘點就得起來。

吾到這裏多少年了,春夏秋冬吾都自己整理被子帳子。

以前家裏有人,吾還是自己整理,吾來到這裏也是一樣,可是現在老了,疊棉被就很費事了。

所以說衣被自己整理,到軍隊還是教你這樣。

我們到一個地處就要處理這個環境,使之井井有條、整整齊齊。

吾有一個毛病,譬如東西未放定位,吾一看那個樣子,就必須整理才出門,吾都讓這些東西有一定位次。

你把這個練習成了,功課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一心,也能往生,你亂七八糟,一切隨隨便便,連點整齊沒有,這能行嗎?從前內地商店,商品都有一定位子,你不信可以去問老輩的人。

門口寫的牌子就跟標語似的,果真是童叟無欺,就寫上大字「童叟無欺」!還有一個,就是物歸原處,在商店裏頭你要拿某樣東西,拿那裏就放那裏,假如你從這裏拿到那裏,再找就找不到了。

東西藏在那裏,一百年也不會消失,它不會長翅膀,它上那兒去了?找不到東西,沒這個道理。

為人子的起床後,整理衣被完,先見父母、早晨看父母起來了嗎?晚上臨睡覺,先到父母處,看父母再回去睡覺,這就是定省,這個日久天長就常了,不必教孝啊。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現在的常禮,是說「坐桌子、椅子」,你怎麼不說坐椅子、坐板凳呢?現在請客、入席,席在那裏?席都擺好了,請入席啊。

開會也叫入席,到了屋裏也沒席,怎麼叫入席呢?現在都叫入席,就不許我這樣說入席嗎?這也是隨大家的方便。

古時候原來就是在地下鋪上蓆,當中這一段供客,主人或在前頭或在旁邊。

為人子者不能坐在當中,這是恭敬客人的地處,沒客人也不能在那裏坐著,即使沒客人來,家裏還有主人呢!就是家裏的主人家長,都不待在那裏坐著,位子是虛著,你坐在那裏,你是要當客人嗎?現在不那麼講法了,現在沒有蓆子了嘛!假若是屋子裏,譬如臺灣舊式的房子當中有一張方桌,旁邊兩把椅子,這是平素擺設。

要是吃飯,把椅子架開、六個人一桌,後頭這兩個是當中,旁邊那兩個是兩旁在左右,這是方桌。

圓桌要看擺的縫子,這很講究!從前客廳擺設是一個弓字形,為人子的就坐在兩旁。

廟裏講經的人,在那裏講開示,穿衣打坐在正當中。

行不中道,你看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子的功夫是在這邊上在那邊下,沒見在正當中走的呀!為人子的就是在學生地位上,不能在當中走。

進去大門、二門,不在中央走,在旁邊走,這是規矩。

從前連正門都不走,你上廟裏去不走正當中,這個你學了得記住,但是你會了不許你教人,去教你的子弟去。

為什麼現在不許你教人呢?因為現在不興這一套了。

有人說,現在人見了長輩,是用叫的:「喂、喂,你這個老頭子上那裏去呀?」現在興這個!你講這個常禮不合潮流。

你要講這個就是找倒楣,你會了不許也不能教人,吾把話說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必教別人說,一切就是自己不行,這是第二條。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這條很要緊,你上外頭去,必得向家裏老人說,我要上那裏去,老人就放心了。

「反必面」,在外頭辦完事回來,先到老人跟前說我回來了,你再上你的屋裏去。

現在這一條可是特別要緊,為什麼呢?你出去了,家裏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還到屋裏找你!沒在家,走了還是沒走都不知道,這是不行的。

這裏頭如果出了若干亂子,說話就不好聽了。

再者,回來也不說,老人也不曉得你回來還是不回來。

或者你到外頭被扁鑽插了一刀,走不動了,或被車子碰傷說不話來,你姓啥名誰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也照顧不到,那你又該倒楣了。

你要是出去有說,老人有注意到,到時沒有回來,老人會「依門依閭」,母親靠著門等你。

怎麼等法?鐘點一到還不回來,趕緊到你去的地方問去,若是沒有在那個地處,又沒有再上別的地處,這就出了岔了,趕快找警察,走的路線被警察一查,才知道有個人碰傷了腿已送到醫院,父母就可以馬上去醫院照顧。

有人說,給父母這樣照顧照顧,與我有什麼關連?你倒沒關係,你不在乎這個,你父母可不行,他就連飯也不吃,也吃不下,你或可說他不吃飯他該餓死,那我就不能講了,就不必上這兒來聽。

那有什麼辦法?那是合乎現代潮流,吾這一套不合乎現代潮流,好潮流吾就隨、不好的潮流吾就不隨。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上來講了三條,現在講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為什麼寫這麼簡單?因為容易記才好用。

這裏說的「長者」,按著禮記上講,年歲比我們大五歲,或十歲,或加倍,都是長者。

今日之下不大講長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學,你同學家裏的子姪就是你的晚輩。

同學裏頭,也有交情厚與交情薄的。

交情厚的,禮可以變通變通,不必過分呆板,過於講禮倒顯得疏遠,你要是明白這個就可以從容了。

要是交情夠不上,總而言之要恭敬人!就是比我們年輕、或是同等,他要拿東西來,我們就得雙手接,這樣沒什麼不好之處。

即使國家對國家,國家對國家怎麼樣呢?孟子說,以大事小,以小事大。

小國事候大國,這是理所當然,我們的力量抵不住他們嘛!大國事候小國?這是什麼道理?仁也!這個大家要懂得,吾講吾的。

你們要悟啊!吾沒法子,只有你們大家聽了,你自己悟。

這個「悟」說過多少次,無論什麼事情必得自己悟。

現在講華嚴經,講到「方便」,你要不懂方便、不會變化,學了就是書呆子,好處你用不到。

這個要記住!「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不管長者他給你時,他是兩手還是一手,他是長者,我們就必須兩手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