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接1

合集下载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专题微语]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

它也受到江苏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师陀的《邮差先生》、沈从文的《会明》、阿城的《溜索》这类散文化小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2017年高考卷选的是一篇外国小说,也是一篇散文味相当浓的小说。

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又应该如何解答这种文本的试题呢?本专题试图解决上面的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七章 文学接受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 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 既形,则优劣见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②接受动机
包括: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 鉴动机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 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 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 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
领悟:比净化更高一层次,是人格境界的升华,是生命智慧 的飞跃。
延留:指文学接受结束后,其高峰体验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 态,即由共鸣、净化、领悟造成的审美心理体验,在阅读结 束后,萦绕脑畔,不断回味的状态。
比如:“余音绕梁”
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 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 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 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由德国接 受美学家姚斯提出。
包括:文本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姚斯(Has Robert Jauss)
比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沈括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绿映红,谁人见得”不懂 艺术的夸张。
比如:陈继儒谈杜诗体会“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

第七章 存在主义文

第七章 存在主义文
第七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萌芽 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文学 流派之一。它于20世纪30年代末兴起于法国, 二次大战后,盛行于欧美各国,并影响到 日本等东方诸国。 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文学家往往又是哲学家。因此, 要了解存在主义文学就必须了解存在主义 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萌芽于19世纪的丹麦。克尔凯郭尔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的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 1、“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2、“存在就是荒谬”,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又一 个重要原理。 3、“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第三个基本原则。
《肮脏手》


《肮脏的手》是萨特1948年创作的一部重要 戏剧。剧本一出版就抢购一空,成为当年 的畅销书,销售量达700万册,同年于巴黎 剧院上演,或者巨大成功。但也遭到法共 人士的咒骂:“为了三十个银币和一盘美 国扁豆,萨特把最后一点荣誉和正直都出 卖掉了。” 主要人物: 贺德雷、雨果、奥尔嘉、捷西卡

三,奇特的新人性

萨特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这种 学说把个人的存在当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 而个人的存在又是处于“灾难时代的存 在”,因此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性”, 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状态。如果说传统文学 是以热情的呼喊召唤“人性”,那么存在 主义则更多地是以痛苦的呻吟寻求“人 性”。
第三节 萨特和《肮脏的手》
一,萨特生平与创作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文 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 主义文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存在主义哲学风 靡欧美各国,使存在主义文学几乎统治了战后 法国文坛。萨特是存在主义的泰斗,二十世纪 文学的一座丰碑。 萨特的一生以1939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他说:“战争正好把我的生活分成两截”“我 的指的是战前和战后。

文学概论 第七章

文学概论 第七章

第七章文学接受第一节文学接受的构成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一)读者的作用1.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2.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有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二)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作者与作品1.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第一、读者与作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第二、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方式不同。

第三、读者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创作。

2.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首先作品对读者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其次,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现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只有依靠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才能变为活的现实的文学作品。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过程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一)读者的接受素养读者接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来自于生活体验的积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素质的养成。

生活体验于文学接受密切相关,读者生活体验积累越丰厚,对文学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文学艺术修养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接受的基础和条件。

(二)接受动机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职动机,受教动机,间接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这些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交叉出现相互转化。

审美动机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获得愉悦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初始动机。

二、审美感受(一)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储存的经验,同作品所表现的经验之间产生呼应与共鸣,在这种状态下,读者发现了自己在生活中未曾留意的生活经验的意义与内涵,现实的经验由此得到超越,具有了某种难以言传的韵味,普通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审美评价三、审美评价(一)审美评价的特点人的认识一般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

(二)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每一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总是具有通过文学教育和阅读经验等途径确立审美标准,总是能够根据这个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第七章 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文学作品是一种微妙的精神产品,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遵循某些必要的基本原则。

文学欣赏的总原则,大致可以说是——用艺术眼光欣赏艺术,或者说是把文学当作艺术看。

如果嫌总原则过于抽象,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节不可当真(一)痴迷的读者(观众)一般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面对逼真的艺术描绘,往往不由自主地猜想: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有此人此事吗?这事可能吗?这人后来如何等等。

有的人则干脆直接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当作真实的生活存在。

如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记载一则他侄子亲眼所见之“故实”:兖州阳谷县西北有西门、潘、吴诸姓,自认是《水浒传》、《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的后人。

某一日公众聚会演戏,吴姓使演《水浒记》,潘族谓辱其姑,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此执迷不悟。

报载,有人在山东某地调查证明,西门庆和潘金莲都实有其人,他们的后代在收看春节晚会节目时,看到武大郎一出场,便家家关闭电视机,全员出动大放鞭炮,借以冲散除夕夜祖宗被诬蔑的晦气。

(见1987年10月18日《新民晚报》)以上是小民百姓的“痴迷”。

遗憾的是,某些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学者有时也照样痴迷。

索隐派和考证派的某些学者不也曾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生活中的某某,薛宝钗又是生活中的某某吗?有些学者看小说不是看其美不美,而是先问人和事真不真,于是,考证本事一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以文艺作品中的故事为真实的例子,古今中外文艺欣赏史上比比皆是。

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心理冲动,这是人们的认识需求在起作用,——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以习惯的眼光,要确认面前的欣赏内容是不是真的,实的。

(二)艺术≠生活问题的出现可以理解。

因为文学作品是以类生活、拟生活的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所以极易引发欣赏者进入艺术幻境,产生与实际生活相比照、相联系的冲动。

但是,提问题的思路却是不对的。

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七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作者: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3年第06期小说阅读《考试说明》(2013年)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是主要选项之一,小说阅读一般以小小说和中长篇小说的节选为命题材料,主要考查小说三要素(小说环境、小说人物、小说情节)和小说主旨,能力点集中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非鱼院子里透出古意。

墙角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

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

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幅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

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

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老爷子,吃饭了。

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

蛇穿过院子,从这个墙角到那个墙角,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儿声息。

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子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之外,再没有什么动静。

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寞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

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

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

文学理论第七章 文学接受

文学理论第七章 文学接受

审美意蕴
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文学活动的完成与持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是 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往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再创造。
从理论上来说,对文学作品二度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同 样是无限的。
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 于前人。
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统一。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康德:《判断力批判》 •指称那种无概念但却具有普遍 性的先天主体能力。 •内在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的话。
三、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经典”与“经典化”
经典是指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 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文学经 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 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 提供参照系的作用。
第七章 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 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 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 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 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
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缺少共通性, 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 死亡。
共通性与差异性原因之阐释
文学言语结构的稳定性,是共通性的客观基 础,而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 则又构成差异性的基础。
人类文化、社会的变动性和共通性。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作为“物”的客 观存在,仅具有 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一 含答案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一 含答案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的种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高考所选小说体裁的文体特征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有:①篇幅短小,②立意奇特,③选材小中见大,④情节完整,⑤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这类小说是江苏卷的首选。

因为它与散文太相似了(命题者多点明是小说体裁),但它毕竟是小说,所以还是要按小说的阅读方法去读它(答题也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学接受
1、文学接受
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2.文学接受的构成读者和作品。

==读者的作用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

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3、文学接受的过程
==分为阅读前素养的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①读者的接受素养。

(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②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

包括审美动机,娱乐、消遣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批评动机。

==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审美感受具有独特性。

==审美评价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4、二度创造
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二度创造的内容主要有一、重构文学形象二、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
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的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及学习借鉴。

5、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差异性: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共通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学语言的把握文2学形象的把握3文学意蕴的诠释4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

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6、文学经典
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的独特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他是文学创作借鉴的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7.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
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只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接受活动及其结果。

文学的创造性部分地来自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伪经典化”现象,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的活动。

8.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
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9.为什么读经典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些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他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的作品;但是那些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能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