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料与燃烧 第3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时练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x课件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pptx课件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435f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a.png)
二氧化碳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二氧化碳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1.关闭止水夹; 2.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加水,至水面没过长颈 漏斗下端; 3.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不再下降,说明 装置气密性良好。
二氧化碳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装置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药 品
●化学方程式
石灰石
主要成分
(大理石)
CaCO3
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H2O+CO2↑
稀盐酸 主要成分 HCl
CaCO3+2HCl = CaCl2+H2O+CO2↑
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浓盐 酸代替稀盐酸?
第六单元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循环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 途径:人和动植物的呼 吸、化石燃料的燃烧、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 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等。
二氧化碳的循环 ➢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 分数(%) 0.03 1 4~5
>10
对人体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制取
➢ 反应原理的选择
编号 甲 乙 丙 丁
实验内容 稀盐酸和 碳酸钠粉末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
反应剧烈
集气体
稀盐酸和石灰 气泡产生速率比 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
石
较适中
氧化碳
稀硫酸和石灰 石
有气泡产生,反 应逐渐减慢直至停 止
反应速率慢,不易收集 气体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80a9c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c.png)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一步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验证或推论物质的性质。
2.通过经历相关的探究过程,能说出二氧化碳有代表性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通过板书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二氧化碳重要的化学性质。
4.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酸,使紫色石蕊变色,训练设计对照试验的能力。
5.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养成动手能力和反思意识。
6.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认识二氧化碳的两面性,进一步养成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在质疑、思辨、实验中升华对化学的热爱;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器材方面: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5套)、集气瓶、紫色石蕊浸制的干燥红色小纸花(每套4个)、喷壶、烧杯(每套各2个)、饮料瓶、试管、试管夹(每套各1个);药品方面: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醋酸、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木条、酒精灯、火柴。
学生准备(小组为单位):组装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自制简易“天平”、自制紫色石蕊浸制的干燥红色小纸花、阶梯蜡烛、饮料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校园中常见的饮料看图片回答:“我”是二氧化碳。
产生疑惑,猜测其中的原因“压进去的”、“打(即注射)进去的”、“封口时装进去的”。
“想”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起到质疑激趣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1】二氧化碳怎么能“跑到”我们喝的这些领料中去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呢?那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1】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回顾旧知收集气体1.CO2的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室制法药品反应原理制取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验满实验步骤注意事项2.各小组收集CO2 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e63e02770bf78a642954be.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 1. 能说出CO2的性质与用途及其相互关系;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2. 通过CO2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CO2的性质与用途难点:CO2性质的探究过程【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使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检验一瓶气体是CO2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
二、课堂助学导入新课: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说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那么它是谁呢?由此引入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一:探究CO2的性质学习活动1:认真阅读教材P134总结“CO2的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2、小组内交流说出对“升华”、“干冰”的理解。
3.“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写出你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CO2的水溶性: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活动2:自学教材P134及P138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边做实验边填写下表: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向通有CO2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学习活动3.将放在阶梯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小心地放入大烧杯中,然后把CO2气体慢慢倒入(如右图所示)。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_25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_25](https://img.taocdn.com/s3/m/5106342927d3240c8447efc5.png)
1、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能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和水反应:CO2+H2O==H2CO3
(3)光合作用
(4)和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3、用途
教
学
反
思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但能够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实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能够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持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
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理解方法。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树立注重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
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中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理解。因为在氧气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不过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所以本课题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索和创新中对二氧化碳实行系统的学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第3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燃烧与燃料第3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案(新版)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f06d5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8.png)
答案: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动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此外,二氧化碳还是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3.请说明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自评与互评:
-学生自评:学生应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
-学生互评:学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教师点评:教师应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观察: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测试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测试学生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注意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和准确性。
-点评和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作业的点评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第3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第3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https://img.taocdn.com/s3/m/1859d64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6.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料与燃烧第3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学号班级姓名1.以下关于二氧化碳的陈述是正确的(c)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c、可以用来测试二氧化碳存在性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 3↓ + H 2O D.在进入长时间没有打开的蔬菜地窖之前,必须做一个灯测试,因为在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二氧化碳是有毒的,你认为不正确的是(c)a.我是一个消防英雄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我c.全球气候变暖与我无关d.固态时我是人工降雨的功臣3.以下过程只会发生物理变化:(d)A.二氧化碳被引入水中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日久变硬d、将二氧化碳加压、冷却并压缩成干冰4.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d)a.闻气味b.观察颜色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D。
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5.把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满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气体(c)a.一定是二氧化碳b.一定是氮气c、它可能是二氧化碳D。
它一定不是二氧化碳6.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则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a)a、紫色的→ 红色→ 紫色→ 蓝色→ 红色C.蓝色→ 红色→ 紫色D.红色→ 紫色→ 蓝色7。
以下陈述是正确的(a)a.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b.溶洞的形成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原理相同c.二氧化碳气体制干冰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d.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8.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a)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膜② 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清澈的石灰水中后,石灰水变得浑浊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一盆碳火,开始墙壁反而潮湿,之后变得又干又硬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可使用的方法为(c)1a、加热B.用砂纸擦洗C.用稀盐酸浸泡D.用水清洗10.如图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探究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d)11.实验室根据图中所示的装置产生CO2,并验证实验CO2的性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燃烧与燃料PPT课件(第2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燃烧与燃料PPT课件(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e749d7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e.png)
1
悸
使人感到气喘、头晕、眩
4~5
晕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 【提问】在教室里学1习0 时,为什么要保持教室通风,?以致死亡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 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三、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 影响
(2)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哪些广泛用途?各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里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开汽水、 啤酒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冒出,以上两个生活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现象 分析
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现象 分析
塑料瓶变瘪了 CO2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 瓶
木条燃烧更旺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AD. A 将气B体. B通入蒸C.馏C 水中D. D有气泡逸出
四、课堂练习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中,正确的是()D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溶于水是一个物理变化 C.二氧化碳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为了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常 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
火盆时,墙壁反而更加潮湿了?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 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 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 冷剂。如人工降降雨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058c820b1c59eef9c7b40f.png)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设有选择墨守成规地让先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先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教员在剖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员费力,先生头疼。剖析完之后,先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形成这种事半功倍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设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先生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诵,先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增强语感,增强言语的感受力。一朝一夕,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先生的言语看法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发明和开展。引导先生自主探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水溶性等〕。
用途
性质
【清点收获】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才干、方法等方面有哪些收获?
【学致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谓,从最后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样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后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教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晚辈。其实«国策»中自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员〞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谓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教员〞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教授知识者〞,与教员、教员之意基本分歧。[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燃烧与燃料(第2课时)1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燃烧与燃料(第2课时)1](https://img.taocdn.com/s3/m/49085a3cf8c75fbfc77db2e3.png)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情景展示] (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问题探究]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什么呢?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 气体。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先转变为液体,进 而凝固为白色雪状固体,叫作“干冰”,干冰易升华。二氧 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探究点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情景展示1]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问题探究] 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吗?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注入少量的蒸馏 水,振荡后发现塑料瓶变瘪;将瓶内的液体取少许至试管中,滴入紫色石 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内出现许多气泡,溶液 由红色又变回原来的紫色。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 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情景展示3] 探究倾倒二氧化碳灭火。(视频情景详见光盘内容)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总结归纳] 通过上述实验活动,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具有以下性质: 1.密度明显大于空气,而且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2.可溶于水,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受热时气体 逸出。 3.跟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3节 大自然中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6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3节 大自然中的](https://img.taocdn.com/s3/m/135a68afdd88d0d233d46ae9.png)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复习、预习检测】
1.请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1)二氧
化碳;(2)碳酸钙;(3)盐酸;(4)氯化
交互,钙;(5)一氧化碳;(6)水;(7)氧气
2.请简要写出你在课堂或生活中获得二氧
化碳的方法?(可用方程式或符号表达式)
【自学探究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问题导思】
2.在实验室中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要
取物(“纯净物”、“混合物”)?请根
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则,选择适合在实验中制
取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并简单说明理
由。
A.动植物的的呼吸作用
B.木炭、蜡烛等
含碳元素的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
烧 C.大理石或石灰石(CaCO3)和盐酸
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溶液、水、二氧化碳气
体 D.分离液态空气
3.请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的方程
式。
【自学探究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
K2MnO
A 2H2O+ O。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_4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_4](https://img.taocdn.com/s3/m/2d8deebde53a580216fcfec8.png)
教学设计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1)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水平。
(2)通过观查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水平和分析总结、归纳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2)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分析及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学议讲练”四环节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四、实验用品仪器: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试管夹阶梯蜡烛烧杯集气瓶药品:澄清石灰水水紫色石蕊试液蜡烛雪碧汽水二氧化碳稀醋酸紫色石蕊试纸其他:火柴雪碧汽水塑料瓶喷壶五、教学程板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的不稳定性:H2CO3=CO2↑+H2O(3)与Ca(OH)2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二、用途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干冰作制冷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号班级姓名
1.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存在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2.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C )
A.我是灭火英雄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我
C.全球气候变暖与我无关
D.固态时我是人工降雨的功臣
3.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D )
A.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日久变硬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
4.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D )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5.把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满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气体( C )
A.一定是二氧化碳B.一定是氮气
C.可能是二氧化碳D.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6.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则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 A )
A.紫色→红色→紫色B.紫色→蓝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紫色→蓝色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溶洞的形成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原理相同
C.二氧化碳气体制干冰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8.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A )
①久置的石灰水,液面上出现一层白膜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后,石灰水变浑浊
③为了使石灰浆刷过的墙壁快点晾干,在室内生一盆碳火,开始墙壁反而潮湿,之后变得又干又硬
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9.欲除去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采用的办法是( C )
A.加热B.用砂纸擦洗
C.加稀盐酸浸洗D.用水洗
10.如图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探究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D )
11.实验室按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验证实验CO2的性质。
回答以下问题。
(1)用装置A来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2) 若要用装置B检验CO2,在B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__澄清石灰水__,B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Ca(OH)2===CaCO3↓+H2O__。
(3) 若要用装置C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__紫色石蕊试液__,C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__,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_。
(4)烧杯D中放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D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蜡烛由低到高逐渐熄灭__.证明CO2具有__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__的性质。
12.某兴趣小组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图1)
(1)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HCl__+CaCO3===CaCl2__+CO2__↑+H2O__;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__CaCO3__(填化学式)。
(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碳酸钠等)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等)
【提出假设】
假设1:挥发出的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2:__生成的__CO2__使浑浊变澄清__。
【设计实验】为除去CO2中的HCl,小华在图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__b__→__a__→乙(填字母序号)。
图2
其中存放的试剂合理是__D__(填选项序号)。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饱和Na2C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足量CO2,沉淀部分溶解但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得出结论】由以上探究可得出结论是__CO2只能使沉淀部分溶解,使浑浊最终变澄清的是HCl__。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