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中 国语言与文化全球传播的路径有哪些

中 国语言与文化全球传播的路径有哪些

中国语言与文化全球传播的路径有哪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全球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还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那么,中国语言与文化全球传播的路径究竟有哪些呢?教育是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基石。

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各国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这些机构通常配备专业的汉语教师,采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帮助学习者从零开始逐步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此外,还可以在各国的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将汉语纳入其正规教育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学习汉语,培养他们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文化交流活动是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有效途径。

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传统艺术展览,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近距离欣赏中国的艺术瑰宝,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组织文艺演出,如京剧、杂技、武术等表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社会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影视作品也是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有力手段。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通过制作精良、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例如,古装剧能够展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现代都市剧则可以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些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能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

出版业在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出版各类中文教材、工具书和文化读物,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将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哲学著作和学术研究成果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发行和推广。

汉语国际推广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

汉语国际推广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

汉语国际推广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八前言对汉语国际推广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的研究,不仅促使我们提出更多健康的路径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而且符合了外国人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需求。

汉语与中国哲学、艺术、文学乃至思维方式方面都密不可分。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汉语的国际推广不只是简单的语言的向外传播,更多的是伴随着中华文化向外传播。

它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

一、汉语国际推广助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一)设立孔子学院我国在1987 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

为了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汉办设立了孔子学院,给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

它发扬了孔子“和”的思想,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韩国首尔首家孔子学院的成立,后来的几年中,孔子学院迅速覆盖许多国家和地区,截止2010 年,汉办已经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 所工资学院和369 个孔子课堂。

【1】(二)人员来往1. 移民自古以来,文化的传播都得益于人们的相互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的移民在流动中都带着本国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而来。

当人们进入迁入地后,不自觉的进行着文化交流。

他们熟悉居住国的法律、制度、文化风俗,又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有效的促进了中外交流和经贸往来。

大部分的移民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善于社交的活动能力,和居住国的政治、学术界进行着愈来愈广泛的交流,有效得推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例如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聚集了大量华人,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餐饮业、书法、中医等引起了美国人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兴趣,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播。

2. 交换生人员的交流必定会推动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国际交换生项目近年来在国内高校蔚然成风。

在学生交换过程中,大量的外国学生走进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

国际汉语推广的理念与策略

国际汉语推广的理念与策略

国际汉语推广的理念与策略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外族文化与本族文化相互冲突、碰撞和融合已成为必然。

“文化屏障”的功能,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

汉语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是中国审时度势对国际高等教育大环境所做出的一个主动、积极的反应,但在其推广的过程中正面临师资、教材、运作机制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汉语推广:内因:外因:策略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所遵循的是一种“后发外生型”发展模式。

西方外源文化导向性特征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必然存在一个相互冲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中国高等教育所走过的路,正是中国的内源文化对外源文化进行抗争、甄别和扬弃的过程。

目前,我国不少大学都把“国际化”作为了自身的定位。

为了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文化和教育安全,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不仅要引进和吸收别国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反渗透策略,即重塑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文化精神”——不仅重在吸取而且要主动给予,要在世界文化和教育领域寻求自己的位置。

而所谓汉语“走出去”,就是指把中文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国外,以使外国公民了解、欣赏、尊重和吸收中华文明,培养对中文及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的世界公民,最终为提高我国软实力和构筑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一、国际汉语推广外界所期最近几年,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

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遍及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汉语课程。

究其原因,可以主要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中国海外移民逐渐增多。

世界移民是经济全球化历史过程中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要素。

伴随着网络信息通信和陆海空交通便利快捷的实现,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只要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已经不再仅仅沦为空谈。

据2006年6月6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发布的反映世界移民趋势的《国际移徙与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世界各地到国外寻找工作机会的人数为1.91亿人,中国以3500万的数字位居世界移民输出国榜首(其次是印度和菲律宾,分别为2OO0万和700万)。

沟通与协调

沟通与协调

沟通与协调沟通与协调是人类社会运作的基础,它们是确保组织、团队和个人顺利达成共同目标的重要因素。

沟通是指通过交流信息、思想和意见来传达信息的过程。

协调则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部门之间合作和配合以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

沟通和协调在个人与个人交往、团队与团队合作以及组织与组织协作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个人与个人交往中,沟通是建立互信和理解的基础。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图,从而产生更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沟通也可以帮助解决个人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团队合作中,沟通和协调是团队成员之间有效合作的关键。

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交流,团队成员可以分享信息、共享知识和经验,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

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

只有当每个成员明确分工并互相协作时,团队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达成共同的目标。

在组织协作中,沟通和协调是组织内外部门之间高效合作的关键。

在组织内部,沟通可以确保信息的畅通,以便员工及时了解组织的目标、决策和变化。

同时,组织内部的协调也非常重要。

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够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不重复、互相配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效率。

而在组织与外部合作的过程中,沟通和协调则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提高组织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工作效能。

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

在沟通方面,人们需要学会倾听和表达。

倾听能力是指真正专注于他人的讲话,并理解他们的意图和需求。

而表达能力则是指清晰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此外,善于提问和使用非语言沟通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

在协调方面,则需要人们学会梳理和规划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在时间和资源上的合理分配。

同时,人们也需要有灵活性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场景。

在组织和团队中,沟通和协调也需要通过一些工具和方式来支持。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来交流信息和沟通。

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

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

汉语国际传播的方法摘要:汉语国际传播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不单纯是一个语言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传播和展现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从起初的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再到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先后建立,无一不体现当今世界存在的“汉语热”的状况,汉语国际传播离不开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利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世人眼球达到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

同时汉语传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无论哪一种传播形式都是为了将中华文化传播开来,弘扬下去。

本篇论文就着重分析现行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文化传播;传播方法一、汉语国际传播的基本方法(一)创新教学方法1.面向国内留学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法上来讲,从50年代起到今天,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由于教学法还极不成熟,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法为主,主要是通过翻译,讲解语法理论为主。

到六十年代,开始强调语言技能的运用,教学法也开始逐步转变,普遍运用听说法。

而到80年代,汉语的传播愈加受到重视,许多学者总结经验,吸取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长处,摸索一条适合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随着汉语不断传播,在世界的交流中汉语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教学趋于成熟,开始建立起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思路,相应的教学法也开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内容,视听法等教学方法被运用,更加重视学生的地位,形成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模式,同时也注重媒介语的作用。

在国内教学中,更多的学校要求教师尽量不要或少运用汉语,这与在国外进行教学多少有些不同。

2.面向国外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与面向国内留学生的教学法相比,面向国外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法略显不同。

在建国初期,在国外教学的中国教师数量相当有限,而到改革开放后,汉语学习者日渐增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外派教师,以及调整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的教学行不通,教师开始培养用肢体语言、幻灯片、图画等方式营造语言氛围。

推广汉字文化:从教育到国际交流的综合策略

推广汉字文化:从教育到国际交流的综合策略

推广汉字文化:从教育到国际交流的综合策略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汉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育引导首先,教育系统是传播汉字文化的重要阵地。

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中,都应包含汉字文化教育的内容。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互动体验,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内涵,感受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和意义美。

同时,鼓励学校开展汉字书写比赛、汉字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汉字文化的魅力。

二、媒体宣传媒体是传播汉字文化的重要渠道。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汉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制作汉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汉字文化的独特之处,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兴趣。

三、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展览、汉字创意大赛、汉字文化体验活动等,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书法家的精湛技艺,了解到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汉字文化。

四、创意产品开发将汉字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类创意产品中,如文创产品、设计品、艺术品等,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也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汉字文化。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发具有汉字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汉字文化在市场上的传播和普及。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汉字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汉字文化节、汉字文化论坛等活动,吸引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和欣赏汉字文化。

同时,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汉字教育理念和技术,推动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综上所述,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汉字文化,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引导、媒体宣传、文化活动、创意产品开发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经过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国际交流媒介和文化符号。

本文将探讨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剖析其影响和价值。

一、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1.文化交融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交融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文化之间日益互通,汉字的元素融入了许多国家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例如,日本的“汉字表演艺术”、韩国的“汉字美容”等,都是在吸收和运用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加深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还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语言学习汉字的跨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汉字学习的需求。

随着中文的全球影响力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商务交流。

汉字教学机构、在线学习平台等的出现,为各国人士提供了学习汉字的便利条件。

通过汉字学习,外国人不仅可以阅读中国古籍、文化经典,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媒体传播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还离不开媒体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汉字文化通过各类媒体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国际化推广、汉字艺术展览的举办、汉字文化节的活动等,都可以有效地传播汉字文化,并吸引外国人的关注。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普通民众传播和分享汉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汉字文化的国际交流1.学术交流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汉字不仅在书写和阅读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者,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解读,进一步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例如,敦煌文献的研究、甲骨文的解读等,都为汉字文化的国际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汉字文化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各类艺术表演、文化交流展览等活动,多以汉字为切入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作者:肖平刘东霞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5期◆摘要:孔子学院是“走出去”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南太平洋地区首家孔子学院,同时辐射南太平洋岛国12个国家的中文教学,在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本文通过研究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路径,以期为对外汉语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文化传播;孔子学院一、南太孔院发展历程2012年9月6日,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南太孔院”)正式揭牌成立。

南太孔院是南太地区首家孔子学院,位于斐济首都苏瓦,成立至今7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如下成绩:①增设教学点及孔子课堂;②形成“三国四地”(斐济、瓦努阿图、库克群岛三国和劳卡拉、劳托卡、艾玛卢、库克四地)的特色布局,开展政界、工商业、旅游业行业培训。

③超额完成2012-2016年第一个五年规划。

二、汉语国际推广路径1.“课程+”。

将汉语纳入课程体系,是最方便快捷的推广方式,可以视为汉语国际教育推广的基础性工程。

汉语可以纳入各个教育层次的课程体系,这与汉语在当地的需求度息息相关。

南太孔院一是将汉语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为他们提供教师;二是将汉语课程列入南太平洋大学的学分课程;三是开设汉语推广与文化体验公开课。

2.“培训+”。

培训是汉语国际推广最灵活、机动的方式,它针对社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从广泛的社会调研中,找到人们需求的切入点,开设相应的汉语班进行对接。

南太孔院面向社会开设了汉语培训班,如面向南太平洋大学教师及工作人才举办汉语会话班、面向社会免费开设文化体验课程,特别是劳托卡教学点凭借地域优势开设了旅游汉语培训课程,成为了南太孔院品牌课程之一。

3.“图书馆+”。

图书馆是读书学习的最佳场所,是文化知识聚集和传播的平台。

借助图书馆的平台,将汉语相关书籍放在这个平台上分享给广大读者,同时开展读书阅读、讲座、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兴趣,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

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
Fra bibliotek参考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 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掌握汉语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汉语学习的行列 中来。然而,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汉语学习的难度较大,因此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汉语国际传播也是推广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将探讨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的关系, 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启示。
加强汉语国际传播的策略探讨
为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扩大传播范围
应积极在海外设立更多的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机构,特别是在非洲、拉美等地 区,提高汉语在当地的普及率。此外,还应鼓励民间交流,加强与当地政府、 教育机构、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汉语的传播。
2、提高传播效果
政府应加大对汉语教学的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教材体系,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同时, 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电影周等,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推广和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通过推广中 华传统文化、开展现代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让世界更好 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传播
1、开展形式多样的汉语学习活 动
为了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汉语学习活动。例如,可以举 办汉语演讲比赛、文化节、语言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和参与汉语学习。 此外,还可以通过影视剧、歌曲、文学作品等媒介推广汉语,让更多人了解中 华文化的魅力。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提升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提升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提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合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学者们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创新。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一、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学术研究也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全球教育合作使不同国家能够分享教育资源、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通过合作,各国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优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学术研究的全球化则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案。

不同国家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深入研究,通过交流合作,可以整合各方的研究成果,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能源等领域,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合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沟通在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是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顺利进行的基础。

在合作过程中,各方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目标和期望,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资源。

如果沟通不畅,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和合作的失败。

在学术研究中,沟通有助于学者们分享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学者们可以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发现研究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

同时,良好的沟通也能够促进学术团队的协作,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三、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中常见的沟通障碍语言差异是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中最明显的沟通障碍之一。

虽然英语在国际交流中被广泛使用,但不同国家的学者在英语水平和表达习惯上仍存在差异。

语言的不准确和不清晰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

文化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障碍。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沟通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因为文化误解而产生冲突。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能力提升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能力提升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能力提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也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案。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全球教育合作和学术研究,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力是建立成功的全球教育合作和学术研究关系的基石。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语言障碍往往是首要的挑战。

即使双方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如英语,也可能因为口音、语法习惯和词汇用法的不同而产生误解。

因此,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包括准确的表达、清晰的发音和恰当的词汇选择,是确保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

除了语言能力,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也是关键。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学术传统。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观点被视为坦诚和高效;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委婉和含蓄可能更受欢迎。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在交流中引起误解甚至冲突。

因此,在进行全球教育合作和学术研究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尊重对方的观点和习惯,以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合作关系。

有效的倾听在沟通中同样不可或缺。

在交流中,我们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

这意味着要集中注意力,理解对方的观点,并且通过适当的反馈表明我们在关注和理解。

通过积极的倾听,我们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对方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教育合作中,清晰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分工是保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合作双方需要在项目开始前就共同明确研究的目标、预期的成果以及各自的责任和任务。

这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来达成共识,确保双方对合作的方向和要求有一致的理解。

在学术研究的沟通中,准确而规范的学术表达至关重要。

学术研究具有严谨性和专业性,因此在交流中需要使用准确的学术术语、遵循规范的研究方法和格式来阐述观点和成果。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提升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提升

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沟通技巧提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合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而有效的沟通技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还能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为解决全球性的教育和学术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一、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的现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全球教育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

各国之间通过学生交流项目、联合办学、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与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学术研究领域,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常见。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共同攻克一些重大的科学难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语言障碍是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尽管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同国家学者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不完整。

此外,文化差异也会影响沟通效果。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学术规范可能存在差异,容易引发误解和冲突。

二、沟通技巧在全球教育合作与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成功合作关系的基石。

在全球教育合作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同时,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为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研究中,有效的沟通能够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

学者们通过分享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能够相互启发,开拓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质量。

而且,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组建高效的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及时交流研究进展,协调工作安排,提高研究效率。

三、提升沟通技巧的方法1、语言能力的提升加强英语学习: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学术英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英语培训课程、阅读英文文献、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等方式来提高。

试论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的有效途径

试论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的有效途径

试论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的有效途径摘要:在对外汉语传播的过程中,在坚持文化平等的思想基础上,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均视为人类语言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从平等交流的角度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进入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不少变化。

因此,全媒体时代的对外汉语传播要与时俱进,适应全媒体环境下跨语言交流的新要求,提高对外汉语传播的有效性,扩大对外汉语传播的影响力。

基于此,本文对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有效途径引言: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该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交流发展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开拓变化的基础。

任何语言都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土壤才能扎根繁荣,语言的不同展现了文化上的差异性。

语言的文化基础越深厚,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越丰富。

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在语言文化领域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我国而言,汉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有利于其他国家增进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探索全媒体时代对外汉语传播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从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来看,媒体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取代,而是要尽可能地进行创新,形成更加优秀的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于一体,媒介传播方式不断进行整合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所述,“全媒体”是指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光电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所展示出来的是立体化、全方位的内容,并通过文本、视听、网络等多渠道实现交流活动。

(一)全媒体时代拓宽了信息受众范围传统媒体的信息受众经历了从听众观众到网民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听众、观众、网民三种身份是相互兼容的。

在互联网应用初期,这种受众兼容性由于缺乏有限的硬件条件而表现得不够明显。

以文化自信推进汉语文化国际传播

以文化自信推进汉语文化国际传播

以文化自信推进汉语文化国际传播摘要:在多种文化及价值冲突共存的大环境下,对汉语进行文化国际传播,需要以坚守文化自信为前提,并且需熟知中华文化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以别国文化完全的认同和尊重,构建多元文化的沟通桥梁,通过文化之间彼此学习交融,实现共同进步,在多元化的文化共处氛围里推进汉语文化国际传播。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传播;文化符号;文化思维最近几年,世界各地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的风潮。

据国家汉办数据统计,截至到2022年12月,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友人学习与使用汉语的人数累计1亿人。

如今,全球的67个国家和地区,把汉语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语言体系,代表了汉语国际传播正以全球化、本土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汉语不单是一门语言,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互融共通的重要纽带。

本文探究在多种文化及价值冲突共存的大环境下,对汉语进行文化国际传播,需要以坚守文化自信为前提,并且需熟知中华文化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以别国文化完全的认同和尊重,构建多元文化的沟通桥梁,通过文化之间彼此学习交融,实现共同进步,在多元化的文化共处氛围里推进汉语文化国际传播。

一、文化自信是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先天条件文化自信,是指对我们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充分自信,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前提。

文化自信核心的体现方式就是话语自信,包括对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敬畏,从而形成的一种既坚守,又有包容性,五收互鉴、知行合一的话语心态和行动的价值理念。

通过学习汉语,充分认知它的博美、厚重,构筑汉语话语体系,从而更好的展示出中国文化,包括历史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作为构建中华母体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中国文学也在不断唤醒汉语的文化自信。

从中国文学角度来说,不单说是涌现了多少个名垂千古的文学大家,也不单说各朝各代成就了多少具备时代精神的文学成果或流派,它们确是不可磨灭的里程碑,除此之外,还有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在文明不断层,乃至源源诞生出这些伟大的文学家与文学作品?这与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品格与文化思维紧密不可分。

汉语的国际化及传播与维护

汉语的国际化及传播与维护

[收稿日期]2005-08-08[作者简介]王玲玲,苏州科技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语音学、语言教学、普通话测试理论与实践研究。

汉语的国际化及传播与维护王玲玲(苏州科技学院教育系 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汉语国际化的核心任务是普通话(包括汉语方言)与华语(包括区域华语)之间互相汲取养料,谋求汉语言文化在全球的国际化沟通与海外华语的区域性认同。

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化任务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汉语国际化的传播途径,主要在于借助经贸交往、文化互动、民间活动等以推动汉语学习和使用。

汉语国际化的维护途径,当务之急是建立各层汉语圈正常的沟通渠道。

[关键词]汉语;国际化;教学;传播;维护[中图分类号]H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397(2006)0320034208The I 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ndits Dissemination and MaintenanceWANG LinglingAbstract :The critical responsibility of turning Chinese into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to abs orb the essence of Mandarin Chinese (including dialect ),w orld 2wide used Chinese(including district Chinese ),to seek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ll over thew orld and the harm on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different districts.Dut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s to realize the vari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s andpatterns s o as to form its own teaching.The disseminating channel of internationalized Chineselies in the trade exchange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eople 2to 2people activity ,prom oting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T o maintain internationalized Chinese ,the critical pointis to set up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am ong the layers of Chinese.K ey w 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eaching ;dissemination ;maintenance2006年8月第3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Aug.,2006N o.3一 汉语正在走向国际化判断一种语言的国际化程度有什么标准?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1984:122)提出的三个“国际化”指标: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国际化涉及多个主客体,有不同的层面。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途径研究李冰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来华留学人数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

据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校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留学生在学好汉语及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让他们顺利融入中国,并逐步建构、培养他们知华、友华、爱华情结,成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就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

教师应克服狭隘的纯语言教学观念,扭转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及非语言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体现出文化传播的价值。

现阶段,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为来华留学生人员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在为他们搭建个性成长平台的同时,也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进而爱上中国,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从未知到感知,到理解,到喜爱,到接受,最终成为一名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具体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1.兴趣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课堂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舞台之一。

在常规的听、说、读、写课程之外,学校还针对留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开设了种类丰富的兴趣课程。

如:中国武术。

不少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从影视作品中就对中国功夫印象深刻,像成龙的电影《醉拳》等都是留学生所熟知的。

他们认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对“功夫”这个神秘世界的渴望溢于言表,想接触了解中国功夫。

在武术课上,学校会根据情况教授学生太极拳和南拳,太极拳主要讲授最为流行的简易24式等。

此外,还传播一些散打等的基本功,这一课程倍受男生喜爱。

此外,还有中国书法课。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协会】汉语国际传播的四个核心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协会】汉语国际传播的四个核心问题

汉语国际传播的四个核心问题汉语日趋国际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充分利用目前有利的形势,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已成为国际汉语教学专家学者当前思考的重点。

我希望在本文厘清在中国境外推进汉语教学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并根据新加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阐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要在汉语国际传播的大形势下,深化和完善已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必须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1.汉语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变体?2.各地汉语变体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功用如何?3.在当地特定的社会语言条件下,怎样进行汉语教学?4.面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大形势,汉语教学应做怎样的策略调整?汉语早已不是一国一地的语言,早期的华人移民浪潮和时下中国人的留学热潮,使汉语使用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当汉语在某国某地使用时,受到当地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形成独特的变体。

新加坡汉语在海外称作“华语”就是其中的代表。

长久以来,汉语传播的区域不广,汉语变体数量有限,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可以预见,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汉语变体。

任何一种语言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变体。

目前强势的世界语言英语所拥有的多种变体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甚至可以把未来汉语变体的多寡视为衡量其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鉴于此,应该对已有的汉语变体研究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总结,为未来研究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在某特定国家或地区继续推进汉语教学,就必须整理和分析当地汉语变体的特征,了解这些变体对当地人学习汉语造成的困难。

对当地汉语变体的正确分析和总结,可以协助我们确定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以新加坡为例,当地的汉语变体无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已经逐渐形成了本身的特征。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特征采取无视的态度,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新加坡汉语教学界曾经独尊“正统”的汉语教学,强调一切向中国看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内容摘要】本研究开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的汉语全球传播研究。

目的是促进异文化之间的沟通、提升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研究对象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汉语学习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学习汉语的渠道、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情况,进而提出汉语全球传播策略。

研究发现:汉语在各种传播渠道中,人际传播效果远胜于大众传播;学汉语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度高,但媒介接触频率低;生活中的美食与美景是最吸引外国人的文化宝藏。

【关键词】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文化认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语言与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热”随着“中国热”蔓延开来。

过去,语言与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移民与军事侵略;如今,最受赞同的方式是教育推广。

无论东方或西方,拥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国家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英法等八个国家的政府都将语言传播纳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框架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世界语言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①。

强势语言能造就强势媒体,而强势媒体又能加速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语言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能提升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语言推广在国际上被视为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性工作,语言市场的扩大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扩大,同时还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民族、国家影响力的提升。

不仅如此,语言的推广与交流还能建立起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不同的文化得以相知、相遇、相惜,人与人得以进行友善沟通,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国经济起飞,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移居中国,他们在中国体验生活并且学习汉语。

对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走进中国的外国人是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汉语学习者,对中国语言与文化有较深的涉入,个个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的马可·波罗,他们将自己对中国的想象与实际经验传达给母国的人民,成为文化与文化间相互认识的媒介。

然而,我们对这些人数不断增加的外籍汉语学习者的了解相当有限,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况,较少涉及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的受众研究,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推广方面也少有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传播学,开启以学习汉语的“全球受众”为中心的汉语全球传播研究,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受众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现状,进而提出汉语全球传播的策略。

全球传播是指“跨越民族国家地理边界的信息流动”②,“全球传播领域是许多不同学科的交集,它研究跨越国界所传播的价值、态度、观念和资讯,及个人、团体、族群、机构、政府和资讯科技等资讯在跨越国界时,所牵涉到以上议题,还有在不同国家与文化间传递讯息时,有关机构在促成或禁止这样的资讯传递上所引发的争议”③。

古代的全球传播依靠的是“人的旅行”,通过商人、僧人、征服者,以贸易、宗教、战争等方式来传播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而现代的全球传播依靠“信息的旅行”,即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信息。

大众媒介是现代全球传播最主要的渠道,运用互联网、卫星广播、卫星电视等技术,以弹指的速度将信息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在多语言、多文化的全球化时代,汉语不能只是单向的“推广”,而要进行双向且跨边界的“全球传播”。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外国人最集中的北京与上海两大城市为例,了解其在中国的汉语学习渠道、对中国的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情况,进而提出汉语全球传播策略。

受访者为年龄18岁以上的成年人,在中国居住并学习汉语超过一个月以上,由于外国人是较特殊的群体,故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92份,有效问卷为650份(上海472份,北京178份)。

受访者以年青人为主,如表1所示,六成的人介于21岁到30岁之间。

国籍非常多元化,共来自48个国家,所使用的母语多达27种。

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07BXW018)的研究成果。

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总第198期)51如果以地理分布区分则发现,一半的人来自亚洲,还有接近一半来自欧洲或北美,且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受访者男女比例相当,七成为学生,华裔仅占两成。

五成的人汉语学习时间为1年到3年,汉语程度以初级与中级为主。

表1人口变量年龄20岁以下13.1%21岁-30岁64.7%31岁-40岁16.2%41岁-50岁 4.2%51岁以上 1.9%性别男性41.5%女性58.5%地区亚洲50.9%欧美41.6%其它7.5%身份学生72.4%工作18.5%家庭 4.9%旅游0.3%其它 3.9%汉语程度初级47.3%中级41.1%高级11.6%学习时间1年以下12.3%1年-3年53.3%4年-6年17.4%7年-9年 5.6%10年以上11.2%其它华裔22.4%发达79.0%一、汉语学习渠道分析当前,影响汉语全球传播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传播渠道的构建。

语言学习的渠道非常多元化,传统的上课方式仅是众多学习渠道之一。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汉语的传播渠道可分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学习属于大众传播,到学校上课属于组织传播,与人聊天则是人际传播,而自己复习或是思考应属于自我传播。

问卷中列出13种渠道的使用频率与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从使用频率来看,受访者最主要的汉语学习渠道是“学校上课”,其次是“与人聊天”,紧接着的即是通过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学习,但是在满意度方面,大众媒介却低于其它渠道。

满意度最高的是属于组织传播模式的“学校上课”,其次为人际传播的“一对一教学”“与人聊天”,接下来才是大众传播模式的“中文电影”渠道。

若将满意度视为传播效果则会发现,在所有的汉语传播渠道中,除了“学校上课”之外,最主要的传播渠道是“与人聊天”,近七成以上的人对其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无论是使用频率或满意度都高于大众媒介,说明在目前的汉语传播模式中,人际传播的效果明显优于大众传播。

(见表2)表2汉语学习渠道使用频率与满意度类别学习渠道使用频率(%)不曾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均值满意度(%)不满意说不准满意均值学校上课8.1 4.311.333.343.0 3.997.316.775.9 4.02与人聊天17.614.223.627.217.4 3.139.622.967.2 3.89中文电视14.521.232.621.89.9 2.9214.528.157.3 3.58中文电影17.118.631.822.410.1 2.9013.025.761.1 3.68中文歌曲19.520.825.123.111.6 2.8615.430.953.4 3.57一对一30.114.224.619.711.3 2.68 6.129.664.2 3.90语言交换29.314.329.019.18.3 2.6312.832.255.0 3.63报刊书籍25.928.725.013.8 6.6 2.4617.937.045.1 3.38私人上课45.113.918.613.98.5 2.2713.838.847.4 3.48软件教学48.717.118.511.3 4.4 2.0519.547.533.0 3.19电视教学48.420.917.68.9 4.2 1.9921.045.433.6 3.16网络教学49.320.018.28.8 3.7 1.9718.548.233.0 3.24广播教学63.214.711.18.3 2.7 1.7321.853.723.9 2.99大众媒介渠道整体的满意度低于其它渠道,而运用大众媒介汉语教学节目学汉语的比例与满意度最低,可见,大众媒介的普及率高,但吸引力不高,而大众媒介的教学节目尚未成为主要的汉语传播渠道。

在各种大众媒介的渠道中,电视的使用频率与满意度差异最大,使用频率排名第三,但满意度却落到第六。

电影与音乐(中文歌曲)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52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总第198期)使用频率均值皆低于电视,但电影的满意度高于电视,而音乐的“总是接触”比例高于电影与电视,说明电视在各种大众媒介中的普及率最高,但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不如电影,而音乐的用户较少,但忠诚度在各类型大众媒介中却是最高的。

二、中国媒介接触情况如表3所示,整体而言,受访者对中国大众媒介的使用频率偏低。

五种主要的大众媒介使用频率均值由高至低为:电视(3.00)、音乐(2.96)、电影(2.88)、网站(2.56)、报刊书籍(2.46),但使用频率均值最高的电视也仅有3(有时接触),其余都是介于“偶尔接触”到“有时接触”之间。

在满意度方面,均值最高的是电影。

电视的使用频率均值最高,但满意度却低于电影,说明电视的普及率高,但是对外国人而言,电视的吸引力不如电影。

网站与报刊书籍的接触频率与满意度较低,我们推测与汉字阅读难度较高有关。

为了解个人变量是否影响大众媒介的使用频率,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4)与变异数分析(表5)后发现:在个人变量中,只有“性别”并未显著影响媒介接触频率,其它变量皆显著影响媒介接触频率,其中“学生”“华裔”“亚洲人”“欠发达国家”“年青人”对中国大众媒介接触频率较高,我们推测学生与年青人有较多的时间与好奇心,而华裔、亚洲人与来自欠发达国家的人,可能对中国相关事务有较多了解与涉入的需求。

表3媒介接触频率之排名与均值排名媒介类型接触频率均值满意度均值1中文电视 3.00 3.582中文电影 2.88 3.683中国音乐(歌曲) 2.96 3.574中文网站 2.56 3.565中文报刊书籍 2.46 3.38表4大众媒介接触频率———独立样本t检验变异数相等的Levene检验平均数相等的t检验F检验显著性t自由度显著性(双尾)性别 1.495.222-.493584.622身份.017.896 6.186582.000血统.309.579 5.765580.000发达.505.477-4.614574.000表5大众媒介接触频率———平均数anova变异分析平方和自由度平均平方和F检验显著性.国籍地理分布组间15.39127.69610.755.000组内(误差)410.009573.716全体425.400575年龄组间38.65610 3.866 5.791.000组内(误差)354.476531.668全体393.132541三、中国文化认同情况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结果。

《文化帝国主义》作者汤林森认为所有的文化认同,都是归属感的表征,并且是一种想象之归属感。

这样的想象得以赶走陌生与猜疑的负面情感:对民族国家而言,文化认同是重要的凝聚力量;对移民而言,影响着新生活的适应;而对旅居者(外语学习者、外派工作者等等)而言,文化认同不仅影响旅居时的心情与对异文化的涉入程度,同时也形塑其对异地的印象与观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