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教案)附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题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冰山也不例外。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②演示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学设计+反思
内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体积、状态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知道两者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感受在微观世界中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过程;(2)认识在学习物体分子具有动能、势能过程中的类比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感知宏观认识对微观认识的一致性,萌对分析研究物理过程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三、【学习资源与器材】小球,弹簧,两只烧杯,红色液体,火柴,钢丝条,乙醚,空气压缩引火仪,活塞,硝化棉,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实例引入:为什么神舟六号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层,就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球呢?为了了解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内能”(板书:§5.3内能)。
①什么是分子热运动?(学生回答)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内能?演示1:小球在地面上滚动.问:小球具有什么能?(动能)类比推出: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演示2:压缩或者拉伸弹簧.问:弹簧因被压缩或者拉伸具有什么能?(弹性势能)问:分子被拉伸或者压缩而相互之间会有什么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分子间也有因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我们把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总和叫做什么?学生回答(机械能)引导学生类比出内能:那么同样的我们把物体内的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叫做物体的内能(板书)强调: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
说明:因分子势能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初中阶段暂不考虑它的变化,而只考虑分子动能对内能的影响.问:一切物体都无时无刻都具有内能吗?为什么?因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总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一切物体无时无刻都具有内能。
初中物理_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泰安中考考情分析】分析分值和考点【复习目标】:1、能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记住内能定义,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理解比热容,并应用比热容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重、难点】:内能的理解、用比热容分析吸热能力并简单计算。
二、知识梳理:1、订正答案,用红笔改正自己出错的地方,并记忆(限时2分钟)<一 >、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组成的。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运动叫做。
3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二>、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与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它们的内能就;等温的物体所含分子质量越大,它们的内能就。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如: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和,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4.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
温度相同的物体,(会/不会)发生热传递。
5.对物体做功,内能,温度;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温度。
<三>、物质的比热容1、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与它的和升高的乘积之比,叫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
2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计算公式:。
水的比热容是,它的物理意义是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与物体的、有关。
4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能力测量器材:测温度:__________,测时间:__________。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实验设计:①用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
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课题: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1、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扩散现象并通过实例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描述内能的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4、陈述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过程、方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点: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内能、热量及改变内能的途径;3、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2、合作交流3、质疑讨论4、师生互动5、练习及应用教学方法:1、引导自主学习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 3 鼓励展示、辩论 4、演示实验 5、靖江。
实验准备:火柴、粗铁丝、冷热各一杯水等设计流程1 学案导学,引导自学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目标导学,展示效果 4网略构建,深度整合5经典剖析,提炼方法 6课堂达标,能力内化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实质↑温度内容与机械能不同热传递→热量←→比热容↓↑↑↑扩散→分子动理论→内能→改变内能↓↓↓↓识别例证影响因素做功↓实质教学反思:【学情分析】_内能_物理_初中__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了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认识,对分子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初三一年的学习对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实验、观察、应用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同事,对控制变量法、转化法也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已经初步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鉴于学生年纪较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较强,也给教学设计和教学推进带来挑战。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列举大量来自学生生活的生动实例、设计了针对教学重、难点的,生动的形象化的课件,演示了一些可感、可触、好玩的演示实验以及采用合理分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激情饱满,思维活跃,展示踊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科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内能全章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内能变化的能力,如比热容、热膨胀等,并能准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内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能举例说明吗?
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内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总结:内能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形式,它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内能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内能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内能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1.内能的概念及特性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速度等外界因素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与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如物体做功和热传递。
3.内能的种形式及转化规律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并举例说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2节,具体内容如下: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的实际应用:热机、制冷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冬天暖气片加热房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暖气片加热房间会使房间变暖和?”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讲解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的原理。
4. 内能的改变方式:讲解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内能的实际应用:介绍热机和制冷剂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内能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内能的计算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4. 内能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50℃后,内能增加了多少。
《内能》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
《内能》的教学反思优秀7篇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反思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①进行猜想: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
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1.重难点一: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热量和温度,但对于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仍感陌生。因此,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本质。
2.重难点二: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热传递是内能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对热传递的规律和条件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内能、热传递和温度计使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3.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内能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培养其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
教材需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等;实验器材则需准备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杯等,用于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快速摩擦双手后感觉到的热量,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内能这一概念产生好奇。
二、知识讲解1. 概念介绍接着,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内能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内能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如热量、温度等)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通过观察水的温度和热量变化,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摩擦生热、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三、实验操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摩擦生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教案)全面版
第十三章内能第 1 节分子热运动授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讲解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育学生的观察和解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相关现象。
一、提出问题怎样研究分子的运动?利用小组“谈论法”发散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知道研究这类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子太小,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运动情况,该怎样研究?汇总学生谈论情况回忆思虑小组谈论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变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二、研究方法类比法采用类比的方法将不简单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学生更简单研究分子的运动规律确定研究方法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 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好多(2)分子在永不暂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样的物质相互接触时,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3)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在弹簧的两端各系两个小球,当两只小球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和拉伸时拥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还可能拥有势能。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显现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好多条小草鱼的一杯水,引谈论回答生活中大量温度影响扩散现象发生快慢的实例。
三.获得结论经过假说推断的正确性来证明假说的正确,这是物理、授课常用的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正确关系,给出结论和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热运动并讲解为什么称为“热运动”解析理解评估与反思1.在研究分子运动规律的过程中,经历的思想研究程序:提出问题─类比─形成假说─进行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2.用到的研究方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变换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育总结概括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水温升高的原因,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九年级物理之内能教案有反思5篇
九年级物理之内能教案有反思5篇九班级物理之内能教案有反思5篇作为一名九班级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九班级物理内能教案有反思吗?它能关心你的九班级物理教学任务顺当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乐观的关心。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九班级物理内能教案有反思”,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184024九班级物理内能教案有反思1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受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胜利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详细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84005九班级物理内能教案有反思2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同学回答、并举例,老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内能★整体教学设计★内能是生活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能量,其概念相对抽象。
对于抽象的概念则应尽可能通过实验、图片、动画等将其形象化,并通过生活中的相关原型来进行教学。
内能的概念虽相对抽象,但如何改变内能,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何可以实现内能的改变。
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则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具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热量的概念。
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教法建议★可以将内能的概念与机械能的概念进行类比教学,并结合学生能广泛参与的小实验来引导学生对内能的影响因素及改变内能的方法进行探索。
★学情分析★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及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本节教学的学生基础。
★学法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发现物理,同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尝试进行分析归纳,找出生活实例及物理实验中所体现的共同点,学会根据事物的本质进行分类。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定义(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2.过程与方法(1)经历内能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类比学习方法的运用(2)通过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法,学习分析归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树立物理与生活是一体的观点★重点难点★1.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难点:改变内能的方法及内能改变时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学生回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实验:加热装水带塞的试管,水开后,塞子冲出。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活动一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具体章节如下: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 热量的计算:介绍热量公式Q=cmΔt,并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以及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能够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讲解热量的计算:引入热量公式Q=cmΔt,讲解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和能量的转化。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热量的计算Q=cmΔt热机的工作原理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100g的水体温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4.2×10³ J/(kg·℃)×0.1 kg×10℃=4.2×10³J2. 题目二:一辆汽车的热机效率为20%,燃烧20L汽油完全,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假设汽油的热值为4×10⁷ J/L,放出的热量Q=Vq=20L×4×10⁷ J/L=8×10⁸ J,热机效率η=20%,所以实际利用的热量Q'=Q×η=8×10⁸ J×20%=1.6×10⁸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是否讲解得易懂?2. 拓展延伸:研究热机的效率提高方法,探讨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初中物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微课教案 第13章第2节《内能》
改变内能的方式微课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内能的概念相对抽象,但如何改变内能,却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何可以实现内能的改变。
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则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具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小实验,通过体验实验的设计过程,从实验中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实验:半杯热水、半杯冷水,另备一较大烧杯,两者混合,可得一杯温水。
(二)新授部分教师:你能说出在混合的过程中热水和冷水的内能变化吗?学生:热水的内能减少,冷水的内能增加。
教师:对,在混合的过程中,热水将一部分内能传递给了冷水。
像这种,内能由一个物体传递另一个物体的现象,叫做热传递。
教师:热传递发生是有条件的,内能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
教师: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形式是没有改变的。
因而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教师: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介绍符号、单位)教师:请同学们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热传递的现象?学生:用热水袋取暖、烤火、炒菜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同桌两同学互相握手,比比谁的手更热?握住一段时间后,两个人手有什么感觉(温度)?并说出是谁将内能传给了谁?两只手的内能改变了吗?学生:后来两个人的手会几乎一样热。
学生:两只手的内能都改变了,一只手的内能增加了,另一只手的内能减少了。
教师:对,以上现象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热传递的过程中一般伴随着温度的变化,但也有发生了热传递温度不变的情况。
具体情况我们后面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