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命本原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即气的凝聚而生成。

由于宇宙中的无形之气的运动,分化为天地阴阳之气,故又说人类由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合和而生成。

天地之气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物质。

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又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

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 由于人类为宇宙万物之至精至贵者,故构成人类的气与构成其它物种的气不同,人类由宇宙之气的精华部分,即所谓“精气”所化生。

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论衡·论死》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 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精气构成和化生。

形体由精化成,由气充塞,由神主宰。

《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形体是生命寄存的躯壳,由精气化生;气充塞于人体之中,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神由精、气化生,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或调节机制。

形(精)、气、神和谐协调,则维持生命活动的存在与发展。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庄子》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并分析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生命是宇宙之中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存在,是大道纵横无边的表现之一。

生命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等。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是庄子关注的重要议题。

他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所构成的,生命是道的表现之一。

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生命观点还涉及到生命的境界与追求。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当超越物质欲望和世俗功名,而是追求自由、无我和无欲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去掉自我束缚,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真谛。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和引人深思的比喻,揭示了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的道路。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更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困扰,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与平和,体验生命的美好与深意。

综上所述,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涵盖了生命观点、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以及生命的境界与追求等方面。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一、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文章结构: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框架。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庄子》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首先,庄子的自然观强调“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动,而这种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行干预和改变。

他以自然界中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自有其本性和规律,不受外界干扰,这是自然界的本真之道。

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

其次,庄子的生命观强调“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追求自由和自在,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指出它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这是生命的本真之态。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对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被物质世界所困扰,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

此外,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为例,指出它们各自依据自身的本性和规律生长,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和压迫,这是自然界的和谐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功利和竞争的心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和谐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和社会。

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与生命观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和生命的观察,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由自在”、“逍遥游”、“大同世界”等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与自然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本质,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自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庄 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庄 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庄子对这一理念的阐述尤为深刻且独特。

在庄子的思想世界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洞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妙理解。

庄子认为,天与人并非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整体。

他所讲的“天”,并非仅仅是指我们头顶上的天空,而是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宇宙的大道。

这种“天”是超越人类认知和干预的,它有着自身运行的法则,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

而“人”则是生活在这个自然世界中的个体,具有自身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在庄子看来,人类常常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过度地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和欲望,试图去征服自然、改变规律,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和冲突。

比如,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也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庄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愚蠢和危险。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

在这种境界中,人类不再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命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时,就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和欲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庄子还强调了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超越。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往往是因为被世俗的观念和物质的欲望所束缚。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我们需要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在《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高飞的景象,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外在的束缚,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方法。

“心斋”就是要让内心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摒弃杂念和欲望,使心灵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自然的真相。

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生命的魂魄、精气神是永恒存在的

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生命的魂魄、精气神是永恒存在的

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

生命的魂魄、精气神是永恒存在的《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天均者,天倪也。

万物都是一颗生命的种子,都是天道的运化结果,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背后的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同的精气的存在。

精气在天地之间不断地运行,如环无端,反复循环,从来没有消失过。

生命的精气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阴阳的关系(莫得其伦),“莫得其伦”的“伦”和庄子《齐物论》里的“莫得其偶”的“偶”是一个意思。

无论从精气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言还是从精气如环无端的运行轨迹而言,精气是永恒存在的。

这就是天道的公平,是天道俯察的力量。

现代生命科学认为人类的生命延续是基因的复制和传递,但是今天的科学家们又声称已经找到了“上帝的粒子”经过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合成酵母,推翻了基因复制说,其实这并不是科学的尽头,这也仅仅是推翻了人们原本假定的认知而已。

独立存在的生命精气无法用科技的手段完整的制造出来,换句话说就像人类用科技的手段来计算圆周率一样,只能把一个圆分成很多个正多边形来计算,所以圆周率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这是人类认知的局限。

庄子说“五者圆而几向方也。

”事物的本质是圆的,而我们的思维却是方的,注定这是一个死局。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即便肉体消失了而人的精气神、魂魄始终运行于天地之间,这是生命的本质,这是“本我”的存在,圣人看重的是本我(贵一)而不是肉身。

《庄子.知北游》: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解其天韬,堕其天帙。

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

我们的肉体有生死存亡,我们有忧喜悲欢的分别心,但是改变不了什么,生不可拒,死不可阻,生命的有时之具只不过是上天为魂魄、精气披上的一层外衣而已,肉体消亡以后,魂魄回到自己的家园,等待机会再次寻找下一个临时住所。

生命科学认为人的生命来自于父母的基因,但庄子认为生命是母系受到父系的作用而聚集吸收了一直存在天地间的和合之气(精气、魂魄)而已。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生命哲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人生的理解和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自然与自由庄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相融合。

他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一切欲望和执念,回归本真。

自在与无为庄子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威权,顺应自然变化,顺其自然地活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无为而治。

庄子的人生观人生意义庄子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无常且复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梦境。

他强调进行内心的反思和自我觉察,不受外界干扰,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

快乐与自在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快乐,而不是追逐功利和名利。

只有放下执念,摆脱束缚,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

自由与解脱庄子认为人生及其烦恼源于对外在世界的执着和欲望。

只有解脱于物质欲望的束缚,并顺应自然之道,人才能够体验到自由和解脱。

庄子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庄子的生命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

他对自由、无为、解脱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当代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名利,忽视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应当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结论庄子的生命哲学通过对自然、自由、快乐和解脱的思考,给予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是我们可以从庄子哲学中学习到的重要价值。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和美学著作,全书从头到尾都在诠释生命这个主题,“当我们认识了庄子,读懂了《庄子》,我们便会知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生命。

”一、字宙的本源――“道”“道”是庄子哲学的本源,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它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将人生与永恒的宇宙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最高生命境界便是达到“道”的境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白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表述,它产生万物,是万物的本源,它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终极的永恒的。

另一方面,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天道》)“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不离万物,不分高下,不分贵贱,“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知北游》)因而,“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

’”(《知北游》)道是宇宙自然本身。

宇宙的天地万物的运作化育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支配,“天下有常数。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骈姆》)因而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的过程。

二、自然之“道”――与物为一庄子认为人世间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争相违抗自然之道。

“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人应通过自我内在的修养与完善,与外在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谁都不应该压倒和伤害对方,“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和社会伦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庄子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一、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简单和纯粹,不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二、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和扭曲。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庄子认为社会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和谐的基础上。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应该争斗和压迫。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心和竞争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

庄子还对权力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和政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容易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平。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权力和政治的本质和影响,进而提出了一些对权力和政治的思考。

他主张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不应该滥用权力和追求私利。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追求公正和公平的政治。

《庄子》的死亡哲学

《庄子》的死亡哲学

读·闻·观44摘要:死亡,一个所有人都避无可避的哲学命题。

庄子认为生命绝不只是形体,生死都属于气。

死亡虽是人不可掌控的东西,然而人能够“物物而不物于物”,用坐忘、心斋的方法去超越生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关键词:道;生死齐同;善生乐死一、庄子死亡观的形成来源1.现实来源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中期宋国人。

如何超脱苦恶现实,让众多千疮百孔的心灵获得精神自由,是庄子死亡哲学的萌芽。

就解决这一问题来说,庄子反对甚至鄙夷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那些只是空虚之言,并不能真正地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庄子的死亡哲学总体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2.哲学基础老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界本体论体系:道。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混沌,道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是不依靠外力而存在的世界本源。

道产生着万物,但并不是有意识地主宰着万物,而是“法自然”“常无为”。

庄子的死亡哲学就是在道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最高的存在。

人的生命就是自然、变幻无穷的道所赋予的。

以道作为本体来看待死亡,就能不落俗套,忘掉生死的概念,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对死亡的具体认知1.死生命也庄子对生死看得很透彻,生命的来临是不能拒绝的,生命的离去同样也是不能阻止的。

天地间的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例如没有永远的白天和黑夜,没有永不停歇的暴雨和狂风,更何况人的形体呢。

他始终敢于正视死亡,正是因为如此,他从来不会被人世间的得失、贫富等困扰,一生逍遥。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养生主》)个体的生命是有穷尽的,倘若把个体的生命放到人类的整个生命长河以及宇宙大化的框架之下,那么就会达到与天地并生的理想境界。

2.死生自然生和死都属于气,这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

人的形体只是秉受于自然的造化,身体并不等同于生命,死亡并不是终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之前是无,生下来是有,死之后不过是回到了无的状态。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一、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庄子的生命哲学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究。

二、庄子生命观的基本原则1. 自然万物皆有灵性庄子认为,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有灵性,包括人类和动植物等。

他认为,灵性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超越了肉体和理性,在世界上存在着神秘而神奇的力量。

2.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庄子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不应该过度干预自然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万物的生命,并且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

3. 生命是一种流动而无穷尽的现象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流动而无穷尽的现象。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地发挥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三、庄子生命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 重视环境保护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这对当代社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万物的生命,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不应该过度干预自然界。

2. 强调珍惜生命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流动而无穷尽的现象,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地发挥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这对当代社会提出了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要求。

3. 倡导和谐共处庄子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这对当代社会提出了倡导和谐共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等要求。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并且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四、结论庄子的生命哲学是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基本原则包括自然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生命是一种流动而无穷尽的现象等。

庄子的生命观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视环境保护、珍惜生命、倡导和谐共处等要求。

道通为一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

道通为一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

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分类号: 学 号:20100025哲学硕士学位论文道通为一——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学位申请人:李慰祖指导教师:李振纲 教授学位类别:哲学硕士学 科 专 业:中国哲学授予单位:河北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三年六月Classified Index:CODE:10075 U.D.C:NO:20100025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PhilosophyAll Things by Means of the Tao Are United and Became One——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sPhilosophy of LifeCandidate:Li WeizuSupervisor:Prof. Li Zhenga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Specialty:Chinese Philosophy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 2013摘 要哲学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一种“意义的追寻”。

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哲学,对于现实人生、个体生命的关注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

它是人们对于生命现象的本质最深入的思考,是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理性的追寻和探索,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源头、生命的活动、生命的演变的思维理论的科学系统概括后所形成的有关生命的价值观和社会观的统一。

先秦诸子中,儒、墨“游方之内”,老、庄“游方之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的“意义的追寻”大多是以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主题。

庄子哲学的本质是生命的哲学,主题是敬畏自然和感悟生命,可以说庄子的生命哲学是最突出、最完备的。

“道通为一”的整体性世界观是庄子生命哲学的本体论依据。

“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道通为一” 即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性。

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

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

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生与死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与死观以及庄子的生命哲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庄子的生与死观庄子的生与死观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传统观念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没有终点和起点。

他用“蝴蝶梦”和“胡蝶之梦”来形容生与死的关系,强调了生死的虚幻性和相对性。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对于生与死的看法是片面的,过于执着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他用“鱼之乐”来形容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指出人们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和享受,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放下对于生命的执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二、庄子的生命哲学庄子的生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的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和规范所限制。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庄子的生命哲学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他用“大椿之木”和“大泽之鱼”来形容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应该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大地,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游弋。

庄子的生命哲学还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他用“至人之道”来形容人们追求道德的境界,指出人应该超越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三、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庄子的生与死观提醒人们要超越生死的界限,放下对于生命的执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所束缚,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庄子》是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基本经典,近百年来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论著众多,数量庞大。

尽管大部分论著缺乏学术研究上的“递进”意义,属于所谓的陈词滥调,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值得重视。

本文所谓“庄子思想”,泛指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庄子》其书在较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思想整体。

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的关系,特别是内篇、外杂篇与庄子本人的著作关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相关学术考证工作的重点,但从总体上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其相关研究工作早已陷入了困境。

(1)对于此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大体说来,《庄子》内七篇出自庄子手笔,但不尽为其所自著,个别章段,如《逍遥游》《德充符》篇末的庄惠对话就很可能出自庄子弟子的附益;外杂篇不尽出自庄子后学的手笔,它们在总体上体现了庄子学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从现有资料来看,其中仍应有不少篇章由庄子自著。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考察和分析构成庄子思想的本原(源头)问题。

“本原”“始源”和“本根”,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很相近,可以换用。

“源”即“原”的派生字,字本作“原”。

对“本原”的理解,中国古人大体上有本体论和宇宙论(宇宙生成论)两种模式,而且这两种理解模式所导致的概念内涵在中国古代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本根”作为哲学上的“始源”概念,首见于《庄子·大宗师》篇和同书《知北游》篇,庄子学派用它来喻指“道”。

本文所说“始源”,首先是从构成《庄子》思想之理论框架来说的;其次是从其所关涉到的世界本源来说的。

目前,关于衍生庄子思想的本原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的问题,学者的意见很笼统,有待于阐明。

而且,从始源的角度看,学者要么对“天”的概念重视不够,要么弱化了它在构造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意义。

通常,学者们习惯于沿用所谓“老庄一贯”论。

在此前提下,学者或认为《庄子》的思想就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其唯一源头。

由此,学者或认为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实有形态,而庄子的“道”则属于主观境界形态,或认为主观境界形态和客观实有形态兼而有之。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1、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

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

庄子个体生命伦理思想

庄子个体生命伦理思想

庄子个体生命伦理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强调个体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庄子的个体生命伦理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非常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梳理庄子的个体生命伦理思想,以及五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其思想。

庄子的个体生命伦理思想:庄子的哲学一直以来都是充满着想象和哲学色彩的。

他认为,个体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是需要珍爱的,生命是需要关爱的。

他认为个体在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大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独特性和创造性。

他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而不是抗拒自然。

庄子认为,个体生命是异质的,具有独立发展的自由,是独立的自我。

每个个体生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向。

同时,他也认为,生命的自由需要优先考虑,如果他人的利益要损害到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他就会反对。

个体是一种独立的自我,这个独立的自我可以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得到体现。

庄子还提出了自由和自主性,他认为人不应该被规定和约束,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

人的生命是自由的,不应该被侵犯。

在庄子的理念里,人应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也应该是充分的,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无形的,而生命的价值也让人不断地充满感恩。

五个例子:1. 不宜死板地遵从规矩从庄子看来,规矩是一种约束,是对人命的控制。

人们往往过多地依赖于规矩,把自己束缚在规矩之中。

庄子认为,人不能只顾着遵从规矩,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依靠自己的才智,去推陈出新,去突破规矩,才能真正发挥个性和人生价值。

2. 个体应该摒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庄子认为,功名利禄是一种外在的利益,不值得生命为之付出,也不应该成为生命目标。

他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内在的自由和自主性,而不是被外界所束缚。

个体需要在自由与自我实现之间寻求平衡,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3. 用自己的方式去决定人生方向庄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决定人生的方向,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道路或者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庄子个体生命伦理思想的开题报告

庄子个体生命伦理思想的开题报告

庄子个体生命伦理思想的开题报告
庄子,名周,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代表了道家的思想。

其著作《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二宝”(另一个是《老子》)。

庄子的思想
涉及众多领域,其个体生命伦理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生命伦理学指的是探讨个体生命的价值、目的和实现的伦理学思想,庄子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而不是追求权力、地
位和财富。

他强调,人与自然相融合,应该追求无为而治,不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去改
变自然的命运。

庄子的个体生命伦理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重视自然的特点,其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1. 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庄子关注个体的内在境界,追求自我实现和完善,认为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自我升华和自我追求,而不是追名逐利。

2. 不同于儒家思想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道德准则的达成,强调内在的真我打破现实的假象。

3. 无为而治的思想。

庄子主张让自然发展,让事情顺其自然,而不是通过个人行动去干涉自然规律。

4. 追求心灵的自由。

庄子认为人的真正意义在于灵魂自由,要学会放弃过度的欲望,跳脱现实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在当今社会,庄子的个体生命伦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现代人来说,通过追求自我实现和心灵自由,可以从消极的情绪和压力中抽离出来,创造更加
积极的生活态度。

因此,研究庄子的个体生命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生命伦
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9No.122012年12月第9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12一、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老子将生命本源归结为“道”,老子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篇名)[1]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一章)[1]虚而无形的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又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由道演化而来,其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1]。

所谓一,是指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

由一生二,即产生天地或阴阳。

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三,即冲气,然后产生万物。

这样,道便成为万物所由产生的本体或本原,万物都统一于道。

而“道”所生之万物中自然包含了生命形态,“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由“道”的作用而产生,从“道”那里获取自己的形体、生命和性情。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同样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世界万物都由道产生。

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以下只注篇名)[2]道虽然幽阴寂静,不见形象,不可感知,但他有情有信,是真实的存在。

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据。

世界上的一切,不仅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甚至鬼神上帝,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正由于道无限广大,无形无状,永恒存在,所以它涵盖万物。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2]“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知北游》)[2]可见,道是一个产生天地万物的实存性本体。

不仅如此,同老子相比,庄子更明确地将“气”作为“道”与物的中间环节,认为“道”是通过“气”而化生万物的。

《至乐》篇较为系统论述了由“道”到“气”、到有形之物、再到生命形态的演化过程,指出人的生命,“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2]庄子认为宇宙产生之始没有生命,即本来没有形体,也没有“气”,属于“道”的状态或阶段,“道”在恍恍惚惚之间转化为“气”,“气”经过自身的变化又产生了形体,形体再进一步变化便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3]从而揭示了“道———气———形———生———死”这一生命的全过程。

显然,“道”的先在性是生命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而“气”的变化则是生命形成的关键,如果缺少这一环节,那么“道”的生命力则只能永远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而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命。

而“道”的潜在生命力之所以能转化为现实的生命,是因为它首先蕴生出了生命的构成者“气”。

“气”是一种无形的实体性存在,它本身虽不是生命,但它具有生命的最显著特征:变化性。

“气”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它一变而为形体,再变即为生命。

在庄子看来,不仅生命的产生是气化所致,死亡同样也是气化所致。

生命从产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中,“气”经历了三次变化:“气”一变而为形体,二变而有生命的产生,三变而使生命死亡。

[3]所以,生命从产生到死亡,都是气化所致,是“气”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生命现象就是气化现象。

因此,死亡并不代表生命体的消失,而只是生命体又复归于“气”,“气”经过变化,又将形成新的生命。

如此周而复始,就像四季更替一样,自然而又无穷无尽。

在《知北游》中,庄子还表达他对于生命产生与死亡的独特观点:“万物以形相生。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

”[2]庄子对人之生命的认定从死开始,将人的生命存在归结为从无形到有形的无限循环。

人形是人的生命之生,转化为其他形状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之死;死不是消逝而是化为他形。

基于这种认识,他指出生死相贯,在死中看到了不死,进而在与道合一、与天地万物的相互转化中由有限达到无限。

二、道存在于生命之中,并主宰着生命道是生命之本,它不仅创生生命,还存在于生命之中。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天道》)[2]。

道是客观地存在着,没有作为,没有形迹,可以心传却不可以口授。

道自本自根,先于天地万物而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道可以“在蝼蚁”中,“在稊稗”中,“在瓦壁”中,“在屎溺”中(《知北游》)[2]等。

总之,道内存于宇宙万物等生命之中。

庄子生命本原论杨守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41)摘要: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

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其生命是无限的;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其生命是限的。

无形之“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

生命既然产生于道,生命也由有形的形体和无形的精神(心)构成,生命的本性即道性。

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天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循道而行,重神轻形,与道同一,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

关键词:庄子;道;气;生命20··道为“万物所由”,并主宰着生命。

道产生天地万物,同时又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变化,是天地万物生长、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渔父》)就是说,道是万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法则。

万物遵循道变化则生长,失去道就会死亡;生命寻道而行就成功,逆道妄为便失败。

“流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万物莫不“寻道而行”。

阴阳变化,四时更替,都是道的表现形式。

天地有天地变化之道,生命有生命的变化之道,各有其自身的运动法则。

然而,道的作用是内在的,人们不能直接感知,要通过事物变化的现象和结果来分析,才能加以认识。

因此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看起来都是自生自化,但在这种自生自化的过程中,就贯穿着道。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齐物论》)“道”是生命活动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1]。

自然状态之“道”周遍地贯注于万物之中,生命从产生到死亡的演变历程,都与“道”息息相关,生命必须循“道”而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1]因此,庄子主张“人相造乎道”(《大宗师》)[2],即生命的生存在于道。

庄子把道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

为了道,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

有了道,生命就有意义和价值,没有了道,生命就没有意义和价值。

生命以道为动力。

“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天运》)。

[2]道使生命的形体有了生机。

“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渔父》)。

[2]生命的过程,即是逐渐远离道和向道回归的过程。

生命远离道,就失去了生命的本性,生命复归于道,就是回归生命的本性。

生命唯有认准道这个目标后,才能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不被功名利禄所左右,做一个德行完备的人。

《庄子》中的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

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傲然不顾:以天下非之。

失其所谓,傥然不受。

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天地》)。

[2]不仅如此,庄子还以道为标准,提出了体道境界的问题。

既然生命是道的一种外显,生命就应该体道而行。

但是由于生命主体的不同,体道的深度不同,道在生命中的外显的程度也就不同。

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2]。

将体道之生命分为三个境界:即“至人”、“神人”、“圣人”。

“至人”已去我顺物,到了“吾丧我”的程度,已至道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道家的生命价值观。

神人次之,“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人间世》)[2]神人只是显示了自己的不材,不贪图功利,境界稍差一些。

圣人则属于第三等,仅仅是忘掉名利而已。

在庄子看来,名,是生命间明争暗斗的原因;利,是生命间巧取豪夺的原因;智,是生命间勾心斗角的工具。

功名利禄并不是生命自身拥有的,只是偶然得来的,或者是暂时寄存的东西,生命应从功名利禄中解脱出来,复本归根,即找到自身的本根———道。

三、生命应重神轻形,与道同一从老子开始,道家就把世界区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亦即所谓的形而上和形而下。

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老子认为“大象无形”。

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第五十一章》)即可说明。

无形者是宗,是始和母,有形者是子,是从无形者中产生的。

[6]道是无形的,其生命是无限的;万物则以形相蕴,其生命是有限的。

[7]庄子认为“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天地》)与“一”而未形的原初形态相对,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形成,以获得具体的规定为前提,这种具体的规定也就是“德”。

[8]就道和德的关系而言,普遍之道体现于具体事物,便表现为“德”,而从对道的把握过程看,“德”又构成了现实的出发点:“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天地》)万物以道为本原,又由“德”而获得具体的、个体的规定,从而彼此区分:无“德”则物之特点便难以彰显。

[8]《天地》指出:“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齐物论》指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北游》)[2]“德”虽然和“道”一样未成形体,但已开始有阴阳的区分(“未形者有分”),保持着流行无间的状态,而且有机地连系着,这叫做“命”。

道是不断地变动、分化而生物的,物形成了各自的生理结构(“物成生理”),这叫做“形”。

[5]形体中寄寓着精神,各物具有自身的存在样态,这叫做“性”。

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又云:“通天下一气耳。

”(《知北游》)[2]人的生命来自气禀之聚合,形体自幼至老的变化是气化流行所使然,形体的衰亡则是气禀的散离。

“气”是属于宇宙发生论意义上的,“道”则是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

[4]道气之间相依互动并且以“道”率“气”,以“气”顺“道”。

“道”深不可测的体性及玄奥的妙用称为“神”,人由道所禀受之德,是人的生命的本真之性,分享了“道”形而上的精神特征,构成了人的生命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