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介集团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中西媒介集团化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第08卷第2期中国水运No.2”,2008年2月Ch i W a t e r T r a n s p o r t February2008中西媒介集团化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何世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媒介集团化在发展历程上的特点的比较,说明西方媒介集团化完全是基于市场规律作用形成的,而中国媒介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政府主导的,政府行为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媒介集团运行体制只能是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作模式。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政治主导型的稳态结构决定了现实道路,而中国现实则决定了中国大众媒介以何种社会形态存在。
因此,我国的媒介集团化只能是政府主导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化运作模式。
文章还对未来的媒介集团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媒介集团化发展历程比较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08)02_0160-02一、媒介集团(media conglomerate)特指若干个媒介组集团的序列中最早出现的是报业集团o、织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方式组织起来的媒介组织的集合体。
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电信法,与旧的电信法媒介集团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相比,该法案打破了媒体间壁垒,允许各个不同媒体在市场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出现报业集团。
它的相互渗透;放宽媒体所有制的限制.促进竞争;依法的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一是整个资本主义工商式规范节目内容,限制色情和暴力等低俗内容的传播。
业经济体系的集中化和垄断;二是工商业和金融垄断资本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业集团开始横向兼并,形媒介业的渗透和控制。
媒介集团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成了赫斯特、普力策等报业集团。
而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指单个的或小型的媒介组织联合成媒介集团的过程,是媒介40年代初期,以摩根、洛克菲勒等财团为代表的金融资本集发展到特定阶段时媒介组织的—种存在形态。
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
中外电视纪录片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08级新闻二班吴尔乐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内容摘要:美国的DISCOVERY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如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还要学习西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制作手法和叙事特点等诸多与电视纪录片有关联的技术与知识,才能真正的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开拓一片广阔的蓝天,并且为我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媒体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选题;受众心理;故事性;娱乐化;知识性;审美感Discovery探索频道简介: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传播公司的旗舰电视网,致力于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纪实节目,力求成为电视荧屏上最富活力的电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视网之一。
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Discovery探索频道自1994年在亚太地区开播以来,一直是Discovery亚洲电视网旗下的主打电视频道。
该频道提供24小时高品质纪实节目,带领观众深入洞察我们周边世界的内在奥秘。
Discovery探索频道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1亿1千2百多万订户,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吸引来自不同文化的各阶层观众。
对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比较分析
对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报网融合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性,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共同特点1.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都积极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不仅传统的报纸和杂志,还包括互联网、移动端、社交媒体等新兴的传播平台。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空间,有利于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2. 内容生产和编辑模式的创新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都在内容生产和编辑模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例如视频、音频、图表等多媒体形式的呈现,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3. 数据挖掘和个性化推荐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都注重数据挖掘和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应用,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提高了用户体验和阅读粘性。
4. 融合发展的战略思维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都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战略思维,将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视为一个整体来运营和管理,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1. 媒体市场的体量和竞争格局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面临的市场体量和竞争格局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媒体市场相对庞大,竞争激烈,媒体机构数量众多,加之政策环境的影响,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更加强调内容创新和品牌建设,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市场相对饱和,媒体机构数量较少,竞争相对较小,媒体更加注重的是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
2. 政策和监管环境中外媒体在报网融合中受到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有所不同。
中国的媒体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和审查,对内容的控制较为严格,媒体融合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媒体的审查相对较松,媒体对内容的掌控也相对较大。
3. 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中外的传统文化和习惯对媒体报网融合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外品牌竞争力比较分析
国内外品牌竞争力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竞争力成为了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国内外品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战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品牌传播、产品质量、品牌认知度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品牌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品牌传播品牌传播是打造品牌影响力的关键环节。
在品牌传播方面,国外品牌往往更加注重跨国市场的传播。
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都有广告宣传,通过不同的文化元素和传播渠道,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相比之下,国内品牌在品牌传播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国内品牌在国外市场的传播力度较弱。
其次,国内品牌的传播内容往往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无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二、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国外品牌在产品质量方面,通常具备更严格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注重每个环节的精细控制。
拿德国汽车品牌为例,其精细工艺和高品质的产品在全球享有盛誉。
相比之下,国内品牌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升。
虽然国内品牌在不少行业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质量不稳定、缺乏标准化和监督等问题。
三、品牌认知度品牌认知度是衡量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国外品牌往往因为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长期的品牌积累,其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比如可口可乐、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几乎无人不知。
而国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
虽然部分国内品牌如华为、联想等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但与国外品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四、品牌创新品牌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外品牌在品牌创新方面较为有优势。
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推出具有独特创意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系列产品不断刷新消费者的想象力。
相比之下,国内品牌在品牌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国内品牌开始注重创新,推出一些有特色的产品,但在整体上与国外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对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比较分析
对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比较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该领域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优劣势以及影响因素。
在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现状比较中发现,国外媒体在融合程度和技术应用方面比国内更为先进。
在特点分析中,国内媒体注重内容整合,而国外媒体更注重用户体验。
发展趋势分析表明,中外媒体都将加强移动端和社交化平台建设。
在优劣势比较中,国内媒体在用户粘性和内容创新上有优势,但在商业化和国际化方面仍有不足。
本文总结了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比较,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关键词:中外媒体、报网融合、比较分析、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优劣势、影响因素、总结、展望、不足、研究意义、研究目的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媒体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各大媒体纷纷推出网站、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互动。
而在国外,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媒体机构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外媒体报网融合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可以总结中国的成功实践,为中外媒体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现状比较、特点分析、发展趋势分析、优劣势比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外媒体报网融合作为当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中外媒体报网融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有助于提升我国媒体发展的全球竞争力。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外国媒体报网融合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深入研究中外媒体报网融合的优劣势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媒体发展的方向,解决我国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我国媒体的进步和创新。
探讨中外媒体报网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我国媒体传播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全球传媒市场比较研究(2)
全球传媒市场比较研究让我们来看看全球的媒体消费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媒体的消费正在迅速增长。
根据eMarketer的数据,全球数字媒体消费预计将在2023年达到2.7万亿美元,这比2020年增长了20%。
其中,最大的增长来自移动媒体,预计到2023年,全球移动媒体用户将达到60亿。
在美国,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数字媒体的崛起已经对它们构成了挑战。
根据Nielsen的数据,2019年,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费6小时20分钟在媒体上,其中大约一半的时间是在数字媒体上。
社交媒体、流媒体服务和在线视频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中国,媒体市场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开放和监管,使得中国的媒体市场充满了活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2020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了9.亿。
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和抖音(TikTok的中国版)在用户数量和影响力上都在全球领先。
在欧洲,媒体市场的发展相对稳定。
英国的《每日邮报》和德国的《图片报》等传统媒体仍然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但数字媒体的崛起也在改变着市场格局。
根据欧洲联盟委员会的数据,2019年,欧洲Union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4.5亿,其中约70%的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
在日本,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并存,各自发展。
日本的电视和广播仍然非常受欢迎,而数字媒体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日本的流媒体服务如Netflix和Amazon Prime Video在日本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在拉丁美洲,媒体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巴西和墨西哥是该地区最大的两个市场,两国的人口众多,媒体消费能力也很强。
然而,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该地区的其他国家的媒体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总的来说,全球传媒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数字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国外和国内的传媒行业比较分析
国外和国内的传媒行业比较分析传媒行业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国内外的传媒行业与日俱增,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各国的生产水平和消费力水平也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本篇文章将从技术水平、市场规模、产值等方面分别对国内外的传媒行业进行比较分析。
技术水平:国外传媒技术更加成熟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业也在不断更新、升级。
在技术水平上,国外的传媒业更加成熟。
先进的影视创作和后期制作技术、高端视听设备以及数字化技术等是其最重要的优势。
国外影视公司拥有年轻的人才队伍、庞大的创意资源存量和高科技的制造设备。
同时,国外的资金投入也更加足够,对石英基板、LCD和LED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为重视。
国外政府也大力支持传媒行业的发展,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对而言,国内的传媒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规模:国内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的传媒市场潜力也越来越大,几乎每个行业都涉及到了传媒的应用。
例如,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
在数字营销方面也开始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销售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在市场规模方面,国内的传媒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拥有着巨大的潜力。
产值:国际化成为趋势传媒行业的产值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外的传媒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市场;例如20世纪福克斯、华诚传媒、CNN等巨头公司,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都非常稳定。
而且国外的传媒行业已经达到了国际化水平,通过合资、收购或者直接出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布局。
目前国内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还要较弱,因此国内的传媒行业将更加关注国际化的发展。
结语:总之,国内外的传媒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技术水平上,国外传媒技术更新、发展速度更快,但是在市场规模和产值上,国内传媒市场和潜力都非常大。
传媒行业的竞争是一种全球性的竞争,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国传媒行业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国内外传媒市场对比分析
国内外传媒市场对比分析让我们来看看我国传媒市场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传媒市场之一。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日益成熟,媒体形态丰富多样。
我国政府对传媒行业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为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 美国美国是全球传媒市场的领导者,拥有世界顶尖的媒体集团和科技公司。
在美国,传媒市场高度自由化,竞争激烈。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传媒生态。
美国传媒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媒体巨头之间的并购重组不断,例如迪士尼收购福克斯、AT&T收购时代华纳等。
这些并购重组使得媒体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2. 欧洲欧洲传媒市场与美国类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欧洲,公共广播体系较为发达,政府对传媒行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欧洲传媒市场注重内容质量和价值导向,追求新闻的客观、公正和深度。
然而,近年来,受到经济下滑和难民危机的影响,欧洲传媒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3. 日本日本传媒市场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家族企业的影响力较大。
许多知名的媒体集团都是由家族掌控,如日经新闻、读卖新闻等。
日本传媒市场较为封闭,对外来资本和媒体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在内容生产方面,日本传媒注重创新和独特性,动漫、娱乐等特色内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4. 韩国1.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
媒体集团通过并购重组、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内容为王。
无论在哪个国家,优质的内容都是传媒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机构应注重内容创新,提高内容质量,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 政策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在传媒市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各国政府应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我深入研究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差异和趋势,这些发现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媒介集团的对比动力机制组织结构业务政策产业经营调控手段
可以通过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兼并过程来进一步理解 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从双方宣布将历史性地“联姻”到最 后被获准并购,整整历时一年又一天。在这期间,它们 的同业和对手包括微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使出浑身 解数阻挠合并案,它们频频游说联邦政府要考虑这一合 并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迪斯尼甚至提出上诉,要求撤 消合并。但最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还是以5比0的表 决结果批准了合并计划,联邦电信委员会也批准了这项 交易。
二、中西方媒介集团的对比
• • • • • 动力机制 组织结构 业务政策 产业经营全是基于市场规律作用不同,中国媒介 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政府行为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政府的作用又是首要的。在我国,媒介是国有资产,所 有者是政府,政府作为出资人最有权决定传媒是否或如何重 组,因而政府参与成为“必然”。 • 与西方不同,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媒介集团还将在 企业与事业的双轨道路上努力寻求平衡:一方面,大众媒介 已成为一种行业,它不可能再回到事业单位的老路上去,靠 国家拨款生存;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特殊”的行业,政府 参与(或干预)会比较多,“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有限,不 可能在短时间内走进现代企业的行列。
• 美国原来的通讯法出于对保持舆论多样性和竞争主体多元化的 考虑,对传媒所有权的限制较大。1996年2月参众两院通过了 《1996年电信法》,其核心是通过放宽所有权来促进媒介公 司的兼并和联合,扫除产业间联姻的政策障碍。美国新的电信 法的出台,为传媒企业尤其是广电集团的兼并和扩张提供了法 律依据,在传媒领域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的浪潮。
迪斯尼中国
• 西方媒介集团不仅在推行多元化的产业运作方面硕果累累, 而且在推进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形成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的产 业价值链条上,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令人折服。信息资源的 一次、两次乃至多次的开发利用在其产业运作中发挥得淋漓 尽致。 • 与此同时,它们都加紧了跨国经营的步伐,以实现其规模经 营的目的。 • 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就是跨国兼并的典型,他在美国创办福克 斯,在日本投资空中广播公司JSKYB,在英国投资BSKYB,成 为欧洲首家数字卫星电视台DFI的成员后,又收购了香港卫视 STAR—TV,其电视覆盖范围已 包括5大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 之二。
世界五大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分析
世界五大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分析作者:刘玲来源:《出版科学》2011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世界五大传媒集团——贝塔斯曼、维亚康姆、迪士尼、新闻集团、时代华纳新媒体战略的实施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五大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的特点、实施路径及其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中图分类号:G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5-0074-05新媒体概念正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渐宽泛。
本文讨论的新媒体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以及电视新媒体,这也是大部分传媒集团涉足的新媒体领域。
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已逐渐改变了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和关系,也影响到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
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五大传媒集团——贝塔斯曼、维亚康姆、迪士尼、新闻集团、时代华纳面对新嫌体浪潮的应对之策,揭示对我国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的启示。
1、五大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的实施状况1.1贝塔斯曼(Bertelsmarm)贝塔斯曼以发展电子商务为起点最早进入互联网领域,以各子公司的品牌为依托,将传统媒体内容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从1995年到2008年以领导人的换届为转折点经历了托马斯·米德尔霍夫(ThomasMiddelho砷扩张时期、甘特·迪伦(Gunter Tbielen)收缩时期和哈特穆特·奥斯特洛夫斯基(HarlmutOstrowskiJ的再度扩张三个阶段。
见表1。
1.2维亚康姆(viacom)出于对传统产业高增长率的坚持,维亚康姆的初始战略是将自身品牌与互联网捆绑,通过自身的力量创建互联网平台。
然而在2005年面对第二次新媒体浪潮时却转变策略展开收购,将目标定位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应用领域。
见表2。
1.3迪士尼(Disney)早期迪士尼在拓展新媒体领域持保守态度,凭借自己原创内容的优势自建网站。
2095年开始加大在新媒体领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宽带和手机移动通讯,努力打造“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形象。
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
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经济已高度发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际市场能否占有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能否有效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并在国际市场更多实现产品价值,提高国民福利,成为各国考察评价其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作为中观层次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可以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两方面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由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便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
互联网与通信产业作为21世纪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产业之一,由于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扩张,对各国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
此外,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由于对传统产业具有超强的渗透能力,已经渗入社会全产业链条和全生命周期,其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生产要素、商业模式、经济形态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引发着一场空前的革命。
当今世界,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已成为各国产业的制高点,是一国产业整体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志。
与其他国家一道,我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紧随国际发展趋势,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
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引擎,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正在改变着经济发展的模式。
但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在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互联网与通信设备的普及率、新技术的推广、配套产业发展还是在对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通过中、美、日、韩四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互联网与通信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互联网与通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有利于我国的结构转型和升级。
媒体和传媒,全球与中国有着哪些不同的市场特征?
媒体和传媒,全球与中国有着哪些不同的市场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和传媒产业迅速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媒体和传媒不仅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介传递信息和文化,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商业属性。
在全球范围内,媒体和传媒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全球视角和中国国内情况两个角度,探讨媒体和传媒市场的不同特征。
一、全球媒体和传媒市场的特征1. 市场规模大、竞争激烈全球媒体和传媒市场规模巨大,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不同形式的媒介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各个媒体之间要争夺广告收入、读者、观众等资源,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2. 媒体集团化趋势愈演愈烈全球媒体和传媒市场中,各大媒体为争夺资源和更好地获得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了媒体集团化的趋势。
媒体集团通过并购、兼并、联合创办等多种方式,形成更大规模、更强实力的媒体集团,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3. 移动互联网媒体成为发展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媒体成为全球媒体和传媒市场的一个重要发展焦点。
各大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加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推广,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二、中国媒体和传媒市场的特征1. 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大中国媒体和传媒市场规模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尤其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化的新时代, 中国媒体和传媒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 媒体集团化趋势加强中国媒体和传媒市场中, 媒体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主要是通过央企和地方导向性的媒体大型集团的投资和兼并,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媒体集团。
3. 媒体内容和主流观点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中国,媒体内容和主流观点都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
不同媒体要遵守政策法规,并且必须将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放在首位。
因此,在某些领域比如政治、社会、经济,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观点存在着一定差异性。
4. 广告收入成为主要盈利来源中国媒体和传媒市场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广告收入。
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发展现状分析
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发展现状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国传媒集团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
一、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的进入与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外国传媒集团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这些传媒集团抓住了中国市场发展的机遇,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和资本,不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
从最早的代理销售到建立分支机构,再到在中国成立独资子公司,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壮大。
二、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形势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首先,中国本土传媒企业的崛起与发展,增加了外国传媒集团的竞争压力。
中国传媒企业通过在技术创新、内容生产等方面的努力,逐渐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互联网的兴起给传媒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外国传媒集团需要应对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多元化需求的挑战。
同时,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变化也对外国传媒集团的经营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与劣势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他们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和专业的内容生产能力,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和娱乐产品,满足中国受众的需求。
其次,外国传媒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品牌影响力,这有助于他们在中国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
然而,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也面临一些劣势。
一方面,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政策法规的限制和保护主义情绪也对他们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四、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的合作与创新为了在中国市场立足,外国传媒集团积极寻求合作与创新。
一方面,他们与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共享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与中国传媒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整合。
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创新来满足中国受众的需求。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视频服务,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
五、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与挑战外国传媒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西媒介集团化发展比较
中西媒介集团化发展比较作者:赵欣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4期【摘要】随着传媒领域不断对外开放,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20余家出版集团、40余家报业集团,形成国内传媒市场集约化、集团化发展趋势。
但是与西方媒介集团化的发展相比,以及众多涉外事件表明,我国在对外传播中缺少媒介集团的身影。
我国的媒介集团应该承担起对外传播的重任,发挥其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媒产业化媒介集团对外传播一、我国媒介集团化发展历程我国的媒介集团化自第一个媒体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出现以后,人们不断地对这一新鲜事物从多种角度,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
随着国内媒体集团的增多,媒介集团化已经成为我国传媒事业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传媒领域不断对外开放,竞争也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加快了我国媒介集团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目前已经组建24家出版集团公司,49家报业集团,出版行业上市公司11家(南方周末,2008年12月4日)。
我国媒介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
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
在现有试点基础上,组建若干大型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广电集团、电影集团,有条件的经批准可组建跨地区、多媒体的大型新闻集团。
集团承担完成宣传文化工作任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负责把握导向、制定规划、加强资产运作、财务管理。
一来解决长期以来媒介单纯依赖国家财政的问题,二来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我国媒介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同国际级的媒介集团抗争的问题,三是解决近年来媒介发展中因管理不善出现的“散”、“滥”等问题。
另一个国家的传媒产业与中国的传媒有何异同?
另一个国家的传媒产业与中国的传媒有何异同?随着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和传媒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国家的传媒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别和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另一个国家的传媒产业与中国传媒的异同点。
1. 媒体的种类和数量在外国,传媒产业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种类也有所差别。
比如在美国,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多家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互联网媒体,但这些媒体都是私营企业经营,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媒体的数量相对较少,每种媒体的规模也比较大。
2. 传媒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不同国家的传媒之间,不但在媒体类型上存在差异,在媒体传播方式和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另一个国家,很多媒体已经更多地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利用社交媒体等在线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
而在中国,传媒产业的传播仍以往传统媒体为主,如电视、广播和报纸。
媒体内容上,一些国家的传媒注重真实的报道、深入的调查报道以及公共意识的倡导,而中国传统媒体则更重视政府政策宣传和社会事件的渲染。
3. 媒体的监管机制和自由度另一个国家的传媒产业的监管机制和自由度也与中国传媒有很大的差别。
在某些国家,传媒产业更受到政府监管和政治力量的干扰,媒体行业的自由度也比较低。
而在中国,情况则略有不同,虽然政府仍然是媒体监管的主体,但近些年来政策逐渐开放,媒体的自由度有所提高,一些新型媒体平台也得以繁荣发展。
4. 媒体传播的国际化程度在现代社会中,各国之间的媒体交流和内容传播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方面,另一个国家的传媒产业比中国传媒具有更多的国际化特征,报道的主题内容也更加全球化,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
而中国传媒的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化的努力,但这方面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和资源的积累。
随着世界变化的不断加速,传媒产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会越来越重要。
另一个国家和中国传媒在各自的特点上都有着不同的优势,也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和机遇。
文化传媒行业国内外市场渗透对比
文化传媒行业国内外市场渗透对比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传媒行业成为了一个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领域。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的渗透程度对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外市场的渗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市场规模对比文化传媒行业的市场规模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市场规模巨大,消费需求旺盛,文化传媒产品和服务多样化。
与此相对比,国外市场规模较小,但由于消费者对于文化传媒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二、文化传媒产品的流通渠道对比在国内,文化传媒产品流通渠道多样,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齐全,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平台、书店等。
而在国外,尽管也存在多样的销售渠道,但在线销售和数字内容平台的渗透更深入,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化传媒产品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三、传媒技术应用的差异国内文化传媒行业在传媒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较滞后,对新兴技术的采纳速度较慢。
而国外文化传媒行业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和用户体验。
四、文化差异对市场渗透的影响文化差异对市场渗透有重要影响。
国内市场由于本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对国外产品接受程度较低,对于保护本土文化具有较高的重视。
而国外市场则对外来文化更加包容,对于国内产品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这也导致了国内文化传媒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渗透度相对较低。
五、政策环境的对比政策环境对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国内政府对于文化传媒行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而国外政策环境在市场准入、版权保护等方面相对更加开放和成熟,给予了本国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六、市场竞争格局对比由于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的差异,国内外文化传媒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也存在差异。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战和市场份额争夺。
而国外市场相对更加多样化,竞争相对较为稳定,企业更注重产品品质和创新。
媒介集团化的中西比较
报业的广告收入不断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 报业经营管理上引入市场机制,“企业化” 走到了“事业单位”这个外壳所能允许的边 缘。进入90年代,全国各级报纸都面临着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争取新的繁荣”的问 题。1993年,多数新闻单位坚持“两个轮子” 的办报方针,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实行独 立经济核算。一部分新出版的报纸则直接按 企业化模式办报。2000年,以报业集团为标 志的报业的企业化达到了高潮。可以说,新 闻媒介走集团化道路,实行产业化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新闻媒介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唯一道路,舍此 别无它途。
(二)市场经济的外在压力。市场经济把新闻媒介纳入了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体系,这种市场竞争的外在压 力迫使新闻媒介走向产业化道路。市场经济是一个庞大竞 争体系,同类产品之间、非同类产品之间,卖主之间、买 主之间、买主和卖主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 不同国家之间,都在商品交易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 个时期、各个空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除了同类媒介 相互竞争外,非同类媒介也卷入争夺市场份额、广告客户 等冲突中。这种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适者生存、优胜 劣汰是它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的历史就是无数个产品、 企业、产业的兴衰史。新闻媒介一旦走向市场,也必然要 服从优胜劣汰规律,不同的传媒因为历史传统、所处地域、 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出现了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一、 动力机制 在西方社会,媒体与其说是一种宣传工具,倒不如说是 一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产业。正因为如此,大众媒介在西 方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带有商业企业的性质,因此也就更 多的偏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的制造业,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纷纷出现生产集中化的 趋势。媒介业的集中和垄断出现稍晚,但进展迅速。在媒介 集团的序列中最早出现的是报业集团,它在西方已有百余年 历史。爱德华W斯克里普斯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家报业 集团。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传统被威廉姆伦道夫赫斯特 发挥到了极致。在赫斯特的顶峰时期,其集团旗下拥有的报 刊占据全美14%的报纸发行量和25%星期天报纸的发行量。 如今美国报业集团的巨头甘耐特则拥有92家日报,包括《今 日美国》。二战之后,传媒产业扩张更为明显,大型媒介集 团往往横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不同新闻媒介,还 拥有大量与大众传播非相关企业。
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研究
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第三大贸易国,进出口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企业在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时显得不成熟,在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能追赶上,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通过对中外企业进行对比找出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和存在的原因,文章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升如何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
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
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
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
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
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
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
“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
“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国内外传媒集团对比研究
看体制差异对中美传媒集团的影响在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巨大的潜力被发现,从而引起国际传媒集团关注并开始抢占中国市场的今天。
国内传媒集团产品的本国竞争力甚至不如那些外来者。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传媒集团特有的体制及其依然还遵循着的传播者本位,或者说更接近于他们疑似对自我权力的坚持。
这就使得秉承受众本位的国际传媒集团的高质量产品比起国内传媒集团来更受百姓的欢迎,从而给国内传媒集团带来极大的威胁和压力。
可以说,中外传媒集团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外文化及体制上的差异。
纵观国内外传媒集团的历史及现状,不难发现,中国传媒集团似乎在走一条“特色”之路。
中外传媒体制对传媒集团的限制要说中美传媒集团所生存的环境,体制的限制对传媒集团来说,影响不可谓不大。
记得曾经有美国人写的一本“谁在支配美国”,其中的内容,在出版之初就引起国内传媒人的惊叹与羡慕。
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建立在“传媒力量上的国家”,它时刻在努力用传媒力量影响世界和其他族群,而他自己又更深刻地被传媒力量索影响着。
但是在中国,传媒永远是掌握在执政者的手中。
但双方受影响的因素却是相同的:政府、股东、广告主。
在美国,传媒向来被视为“第四种权利”而存在,同时,美国又相当重视对传媒的监管,以种种限制措施有效防止传媒巨头对舆论的垄断。
比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关于媒体所有权的限制就包括:限制一家报纸在同一城市拥有一家电视台;禁止一家公司拥有两家电视网;一家电视网拥有的电视台覆盖率不得超过35%的美国家庭;禁止一家电视网在同一市场拥有两家电视台,除非当地至少有把家其他的电视台与之竞争;禁止一家有线电视公司拥有超过30%的全国市场。
这些政策都对传媒集团的规模和并购有着极大的限制。
在中国的体制下,对传媒的监管和限制措施也是极其严格的。
但与美国相反,在中国体制下对传媒的限制恰恰是为了保障执政力量对舆论的垄断,即“喉舌”媒体。
在中国,甚至从未有过新闻从业经历的人都知道,看到新闻最多的就是“新华社口径”或“央视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