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下册教案讲解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新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
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熟练进行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2. 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3. 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介绍
1. 介绍有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3. 分类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分子结构。
第二课时: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
1. 讲解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系统。
2. 演示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及其应用。
3. 练习有机物的命名,帮助学生掌握命名规则。
第三课时: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1. 演示有机分子结构推导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学有机分子的常见化学反应及其预测规律。
3. 利用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的预测。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案例进行知识传授。
2. 示范演练,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习效果。
教学评估:
1. 完成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命名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推导和化学反应预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和提问,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质量。
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第一章有机化合物课时目标本节课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课程安排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 实验活动:用火柴燃烧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2. 实验活动3. 课堂互动4. 全程讲解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黑板、火柴、硫酸铜、金属铁、面粉、白砂糖等课后作业1. 回答试题:填空、判断、选择等2. 思考题: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烃课时目标本章讲解烃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烃的结构和分类,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烃的性质。
课程安排1. 烃的概念和性质2. 实验活动:燃烧不同种类的烃产生的产物3. 烃的分类和结构教学重点1. 烃的分类2. 烃的结构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烃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2. 实验活动3. 课堂互动4. 全程讲解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黑板、烃类物质、酒精灯、实验器皿等课后作业1. 回答试题:填空、判断、选择等2. 思考题:烃的应用和环境问题第三章功能团课时目标本章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的功能团,通过实验活动和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功能团的结构和作用,能够简单初步预测有机物的性质。
课程安排1. 功能团的概念和作用2. 实验活动:酒精和醋酸酸铜的反应3. 功能团的种类和作用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中的常见功能团2. 功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功能团的结构和作用,并初步预测有机物的性质。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2. 实验活动3. 课堂互动4. 全程讲解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实验器材:黑板、实验器皿、试剂(醋酸、酒精、酸铜等)课后作业1. 回答试题:填空、判断、选择等2. 思考题:功能团的作用和应用第四章高分子化合物课时目标本章讲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制备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领域。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基本性质。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无机化合物知识,提出问题:“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有什么区别?”2. 新课导入: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定义、特征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时的表现,评估其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应用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讨有机化合物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
2. 参考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应用案例等。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典型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熟悉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 实验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有机化学基础》等。
2. 实验器材: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性质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熟悉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3. 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3.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理论方法。
4. 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化工、医药、农业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有机化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有机”。
2. 通过PPT展示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历史背景。
3.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方法、理论方法等。
5. 探讨有机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巩固练习:1. 简述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列举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 描述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4. 举例说明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烃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烃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烷烃、烯烃、炔烃。
2. 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原子成键特点、沸点、燃烧反应。
3.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碳碳双键、碳碳三键、反应性。
4. 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燃料、化工原料等。
教学活动:1. 引入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基本特点。
2. 讲解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介绍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掌握它们的特点。
4. 探讨烃类化合物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烃类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巩固练习:1. 简述烃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2. 列举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 描述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4. 举例说明烃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醇类化合物教学目标:1. 了解醇类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3)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循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内容:了解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制备。
(2) 实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鉴别。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鉴别技巧。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相关原理。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含量测定。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掌握测定技巧。
5.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结构分析。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方法,掌握鉴定技巧。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鉴别。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含量测定。
【全册教案】有机化学--全册优秀教案---79页
北京大学20** 至 20 * 学年第二学期________有机化学________课程教案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周学时:48 / 3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推荐教材:有机化学系别/教研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本次课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第一章绪论(一)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5min(二)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5min(三)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15min(四) 共价键 10min(五)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0min第二章饱和烃(烷烃)(一) 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 5min(二) 烷烃的命名 20min(三) 烷烃的结构 5min(四) 烷烃的物理性质 5min(五) 烷烃的化学性质 20min(六) 烷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 5min第三章(一) 脂环烃的分类 5min(二) 环烷烃的命名 5mim(三) 环烷烃烃的性质 5min(四)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10min(五)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5min教学互动设计:一、课堂提问:1.何谓有机化学?F.Wohler有何贡献?2.与无机化合物相比较,有机化合物主要具有哪些特点?3.写出反-1,3-二甲基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二、课堂讨论:1.不同杂化态碳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导致其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的σ键的性质不同。
2.电负性:sp杂化碳> sp2杂化碳> sp3杂化碳 !3.杂化轨道可形成σ键,如C-H、C-C、C-X、C-O、C-N等。
σ键是有机分子构成碳链或碳环的基础。
4.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π键,如C=C、C=O、C≡C、C≡N等。
5.用化学方法鉴别丙烷和环丙烷。
板书设计:一、常用的有化合物书写方法H C C C O HH H HHH C HHH H-C-C-C-O-H H H HH HH-C-HHCH3CHCH2OHCH3(CH3)2CHCH2OH或OH 二、sp,sp2,sp3杂化3个sp 杂化轨道2取最大键角为120。
高中高一下册化学教案: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高中高一下册化学教案: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掌握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火柴、蜡烛等)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机化合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甲烷的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甲烷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
分析: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
3.甲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甲烷的燃烧现象。
分析:甲烷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二氧化碳和水。
提问:甲烷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燃烧产物是什么?4.甲烷的分子结构利用模型和动画,引导学生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
分析:甲烷的分子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
5.甲烷的性质与结构关系分析甲烷的化学性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6.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甲烷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7.课堂小结8.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1.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不易溶于水。
2.甲烷的化学性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3.甲烷的分子结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
4.甲烷的性质与结构关系:稳定性。
5.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和稳定性。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同学们,我们来看看甲烷的物理性质。
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你们能感受到它吗?它比空气轻,如果我们在空气中释放甲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甲烷的分子结构及其与性质的关系对话可以这样设计:“现在,让我们用这个模型来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
高中有机化学详细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详细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3. 学习有机反应机理和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4.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及命名方法;3.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有机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命名方法;2. 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反应类型的区分;3. 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4. 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导论》教材;2. 有机化学模型和实验器材;3. 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1. 知识导入: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知识导入: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方法;2. 演示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过程;3. 练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节:有机反应的机理和类型1. 知识导入:介绍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常见反应类型;2. 分析有机反应中的化学键形成与断裂过程;3. 演示有机反应实验,加深学生理解。
第四节:有机化学的应用1. 探究有机化学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2. 分析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的案例;3. 讨论环保和绿色合成的相关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测试和实验报告;2. 学生参与度和理解深度;3. 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及时调整和优化;2. 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下一步教学改进的建议。
高中化学讲解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讲解有机化学教案
课题:有机物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机分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了解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3. 能够通过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理解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3. 能够准确地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基础知识,简要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5分钟)
1. 有机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有机物的共价键结构使得有机分子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如构象和立体化学等。
三、探讨有机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
1. 按照碳原子数可分为:单体、低聚物和高聚物。
2. 按照结构类别可分为:烃类、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酯等。
四、学习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15分钟)
1.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的结构。
2. 详细介绍键线结构式和键角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绘制结构式来表示给定的有机分子结构,并进行讨论和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练习绘制有机分子的结构式,并思考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有机物的结构及分类方法,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化学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而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为大伙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信息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汉英词典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解释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反物质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抑制作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临床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不可思议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找不出、手纵然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怪象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胶体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游艺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爱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现像: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才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散发出了硝酸盐的刺激性气味。
《有机化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反应及其应用;(3)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反应、无机反应、有机合成、有机分析等。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碳骨架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根据官能团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
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等。
5.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聚合反应等。
7.有机合成:逆合成法、格林尼亚反应、霍夫曼降解、威廉姆森合成等。
8.有机分析: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演示法: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模型、实验操作等。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4.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发现有机化学知识。
5.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
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机化学教案
取1ml重氮盐数滴ß-萘酚观察现象?
②仲胺反应:取1ml N-甲基苯胺及1ml二乙胺,各加入1ml浓盐酸及2.5ml水,冰水浴冷却至00C,再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0.75g亚硝酸钠和2.5ml水溶解,把2支试管中的亚硝酸钠分别慢慢加入上述盛有仲胺盐酸盐的溶液中,并振荡,观察现象?
用6ml5%NaOH及10滴10% CuSO4,配制成新鲜的Cu(OH)2中,观察现象?
样品:乙二醇、甘油
2.酚的性质
(1)苯酚的酸性
在试管中盛放苯酚的饱和溶液6ml,用玻璃棒沾取一滴于pH试纸上试验其酸性.
(2)苯酚与溴水作用
取苯酚饱和水溶液2滴,用水稀释至2ml,逐滴滴入饱和溴水,至淡黄色,将 混合物煮沸1-2min,冷却,再加入1%KI溶液数滴及1ml苯,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试样: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环己酮
3.Benedict试验
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Benedict试剂各1ml,摇匀分别加入3-4滴试样,摇匀,沸水浴加热3-5min,观察现象?
试样: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
4.铬酸试验
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试样,分别加入1ml丙酮,振荡再加入铬酸试剂数滴,边加边摇,观察现象?
试样:苯甲醛、乙醛、丙酮、3-戊酮
3.缩氨脲的制备
将0.5g氨基脲盐酸盐,1.5g碳酸钠溶于5ml蒸馏水中,然后分装入4支试管中,各加入3滴试样和1ml乙醇摇匀。将4支试管置于700C水浴中加热15min,然后各加入2ml水,移去灯焰,在水浴中再放置10min,待冷却后试管置于冰水中,用玻璃棒摩擦试管至结晶完全。
实验8 胺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脂肪族胺和芳香族胺化学反应。
2.用简单的化学方法区别第一、第二和第三胺。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11.对氨基苯甲酸的制备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11.对氨基苯甲酸的制备一、实验目的:通过苯甲酸与氨气的反应制得氨基苯甲酸。
二、实验原理:苯甲酸与氨气反应生成氨基苯甲酸。
反应方程式为:C6H5CH2COOH + NH3 → C6H5CH2COONH4 → C6H5CH2COOH·NH2三、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电热板、电热水浴器、恒温槽、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等。
试剂:苯甲酸、氨水、浓盐酸、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1.取苯甲酸10g,加入烧杯中,加入30ml的无水乙醇,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2.加入5ml的氨水,再次搅拌均匀。
3.将烧杯置于电热水浴器内,在50℃的恒温条件下反应。
4.为了使反应完全进行,每隔10分钟左右用滴定管取出一滴溶液进行酸碱滴定,如果溶液呈碱性,则继续加入少量的氨水。
5.反应至酸碱指示剂变色时,用稀盐酸酸化,会有脱氨反应产生气泡,过后反应溶液呈现浅黄色。
6.将反应液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中生成沉淀,将沉淀用滤纸过滤干燥,得到纯品。
7.将干净的产物放入干燥皿中干燥至恒定重量。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不要将氨水直接吸入口中,避免溶剂飞溅产生危险。
2.反应时要注意温度的控制,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产生不必要的反应。
3.滴定时要小心操作,避免误操作产生偏差。
6、实验结果处理:1.计算出氨基苯甲酸的产率。
2.通过样品的结构式和波纹谱,检测产品的结构及纯度。
参考文献:1. 《有机合成实验》2. 《有机合成实验》芮群云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有机合成实验指导书》苗新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命名方法。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糖、醋、酒等)引出有机化合物的话题。
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强调有机化合物必须含有碳元素。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特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燃烧特点等。
4.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将有机化合物分为烃、醇、醚、酸、酯等类别。
5.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讲解系统命名法和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程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有机化合物,了解它们的用途和性质。
2. 小组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如醇的氧化、酸的酸解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案例,分析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概念、特点、分类和命名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有机化合物练习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如医药、食品、塑料等。
2. 讲解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相关章节。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4.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5. 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无机化合物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2. 新课导入: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如塑料、合成纤维、药物、食品添加剂等。
2. 讨论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有什么区别?2. 提问:为什么有机化合物通常含有碳元素?3. 提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有哪几种?4.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化合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八、课后自主学习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基本性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鉴定方法。
(3) 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严格遵循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二、实验原理与材料1. 实验原理(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2) 有机化合物的提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有机物进行提纯。
(3)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通过光谱、色谱等方法对有机物进行结构鉴定。
2. 实验材料(1) 试剂: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有机试剂和无机试剂。
(2) 仪器: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如试管、烧杯、蒸馏器、光谱仪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 目标产物:乙酸乙酯。
(2) 实验步骤:准备反应物:乙醇、乙酸、硫酸。
进行酯化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
反应结束后,进行产物提纯。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目标产物:提纯乙酸乙酯。
(2) 实验步骤: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分液,收集上层乙酸乙酯。
加入无水硫酸钠,去除水分。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鉴定(1) 目标产物:鉴定乙酸乙酯的结构。
(2) 实验步骤:使用光谱仪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使用色谱仪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降解反应(1) 目标产物:研究乙酸乙酯的降解反应。
(2) 实验步骤:加热乙酸乙酯,观察其降解过程。
收集降解产物,进行鉴定。
5.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1) 目标产物:合成苯乙酮。
(2) 实验步骤:准备反应物:苯、乙酸、氧化铜。
进行氧化反应,控制反应条件。
反应结束后,进行产物提纯和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制备乙酸乙酯(1) 实验结果:得到乙酸乙酯产物。
(2) 结果分析:通过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分析产物的得率、纯度等因素。
有机化学理论课教案
有机化学理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中文命名法等。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共价键、分子轨道、立体化学等。
4.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等。
5.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质谱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过程等。
2.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定期进行课堂提问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有机化学导论》等。
2. 课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过程等图片和动画。
3. 实验材料:有机化合物、试剂、仪器等。
4. 网络资源:有机化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正确率、解题思路等。
3.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数据分析等。
4.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
六、教学活动1. 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有机化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堂演示:通过演示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原理。
4. 学术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学术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 课外阅读:布置相关学术论文或书籍,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七、教学计划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
课题:有机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结构;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 认识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4.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4.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类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利用实例引入有机化学的概念,解释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和特点;2. 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有机物的结构1. 讲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碳的杂化方式;2. 展示有机物中常见的结构式,并让学生进行结构式的绘制和识别。
三、学习有机物的命名1. 介绍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方法;2. 指导学生根据分子式和结构式进行有机物的命名练习。
1. 介绍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例如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等;2. 对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进行示范和解释,让学生掌握反应的规律和机理。
五、学习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1. 概述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领域,如有机溶剂、有机合成等;2. 展示有机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认识。
六、总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2. 引导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进行拓展,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反应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化学思维。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有机化学下册教案讲解
【课题】有机物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能够正确书写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使学生了解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使学生熟悉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偶极矩及断裂方式,了解价键理论。
能力目标: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表示【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重点】1.键能、键的极性与偶极矩2. 杂化轨道概念、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教学难点】启发式+讲解【教学设计】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有机化学任务之一是分离、提取自然界的各种有机物,测定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便加以利用。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1.价键理论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2.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
(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偶极力、色散力和氢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有机物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能够正确书写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使学生了解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使学生熟悉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偶极矩及断裂方式,了解价键理论。
能力目标: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表示【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重点】1.键能、键的极性与偶极矩2. 杂化轨道概念、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教学难点】启发式+讲解【教学设计】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有机化学任务之一是分离、提取自然界的各种有机物,测定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便加以利用。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1.价键理论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2.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
(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偶极力、色散力和氢键。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产生同分异构现象)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
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有机反应(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化学键均裂、异裂和活性中间体(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1. 官能团分类法: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2. 碳链骨架分类:开链化合物、碳环化合物(脂环、芳环)和杂环化合物【教学小结】1.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化学键概念2. 有机化合物特点及分类【教学作业】1.有机化合物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3.有机化合物数量多的原因【课题】饱和烃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熟悉同系列和同分异构2.使学生掌握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
3.使学生理解烷烃的结构、σ-键的形成和特点能力目标:1.IUPAC命名2.烷烃的结构、σ-键的形成和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重点】1.构象式的能量差别;2.自由基的基本理论;【教学难点】启发式+讲解【教学设计】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第一节烷烃1. 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碳原子类型(伯、仲、叔、季碳原子)氢原子类型(伯、仲、叔氢原子)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第二节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甲烷和其它烷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的sp3杂化,键及特征3.讲述“构象”概念,详细讲述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
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1.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2.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3.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4.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5.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脂环烃第一节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一、单环烃;二、桥环烃;三、螺环烃第二节环烷烃的性质;(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
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1. 构象2. 环烷烃命名3. 环的结构和稳定性1. 烷烃IUPAC命名规则2. 游离基的活泼性顺序第二章饱和烃第三章不饱和烃课型有机理论课对象生物工程类生物技术本科第二章饱和烃1. 使学生理解环己烷“构象”概念,能够认识环己烷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构象式的能量差别。
2. 环已烷的椅式构象,掌握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第三章不饱和烃1.了解不饱和烃的结构特征2. 掌握不饱和烃异构和命名(Z、E表示法)1.环已烷的椅式构象2. 烯烃的异构和命名1. 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2. 基团优先次序的判断启发式+讲解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第二章饱和烃第三节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一、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环己烷的椅式构象环己烷的船式构象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结论: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第三章不饱和烃第一节烯烃和炔烃的命名1. 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
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乙烯的结构:碳原子轨道的sp2杂化,键及其特征,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 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 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1. 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2.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1. 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2. 基团优先次序的判断第二章饱和烃(第1讲)课时安排 2授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1-2节1.使学生熟悉同系列和同分异构2.使学生掌握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
3.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
2. 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1.乙烷、丁烷构象式的能量差别;2.卤代反应及历程;1.构象式的能量差别;2.自由基的基本理论;启发式+讲解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第一节烷烃2. 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碳原子类型(伯、仲、叔、季碳原子)氢原子类型(伯、仲、叔氢原子)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第二节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甲烷和其它烷烃的结构,碳原子轨道的sp3杂化,键及特征3.讲述“构象”概念,详细讲述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
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1.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2.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3.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4.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5.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脂环烃第一节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一、单环烃;二、桥环烃;三、螺环烃第二节环烷烃的性质;(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
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1. 构象2. 环烷烃命名3. 环的结构和稳定性3. 烷烃IUPAC命名规则4. 游离基的活泼性顺序第三章饱和烃第三章不饱和烃课型有机理论课对象生物工程类生物技术本科第三章饱和烃1. 使学生理解环己烷“构象”概念,能够认识环己烷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构象式的能量差别。
2. 环已烷的椅式构象,掌握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第三章不饱和烃1.了解不饱和烃的结构特征2. 掌握不饱和烃异构和命名(Z、E表示法)1.环已烷的椅式构象2. 烯烃的异构和命名3. 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4. 基团优先次序的判断启发式+讲解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第二章饱和烃第三节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一、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环己烷的椅式构象环己烷的船式构象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结论: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第三章不饱和烃第一节烯烃和炔烃的命名1. 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
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乙烯的结构:碳原子轨道的sp2杂化,键及其特征,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 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 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教学小结】1.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2.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教学作业】环己烷、取代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基团优先次序的判断【课题】不饱和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