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的分析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考察分析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转内销的背景的基础上,剖析了外贸企业、国内商业企业出口转内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出口转内销”,实现内外贸对接,再造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外贸企业;内贸企业;内外贸对接;内外贸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50(2008)01-0048-04

一、出口转内销的背景

“出口转内销”在80年代曾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代表着资质好的企业和品质高的产品;随着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权下放,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外贸经营权,中国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Made in China”畅销世界各地,欧美国家的衣食住行等已离不开“Made in China”的影响,“出口转内销”渐渐远离众人的话题。但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出口形势恶化,“出口转内销”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通过“出口转内销”,实现内外贸对接,再造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使经济运行方式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金融危机迫使出口商品转内销

由于出口形势恶化,沿海地区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纷纷探索“出口转内销”。2009年五月,深圳举办了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外贸商品内销展--为期5天的粤(深)港外贸内销商品展销会。随后,广东省政府主办的首届“出口转内销”博览会--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在成都举行推介会,近1000家外商投资企业报名参展。上海市商务委搭建了“外贸产品内销订货平台”、“外贸产品购销信息平台”、“外贸产品销售专柜平台”三个平台,努力做好外贸产品内销对接工作,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在积极探索“出口转内销”。2009年春季举办的第105届广交会突然取消了多年来针对内地采购商的“进场”禁令,举办“出口转内销”专场,组织面临出口困境的外贸企业与有出口商品采购需求的国内采购商进行对接洽谈,这是广交会从1957年开始以来,广交会首次推出“出口转内销”,是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帮助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成为第105届广交会最大的亮点。2009年秋季举办的第106届广交会又首次设立国内采购中心,并举办广交会论坛,介绍出口商品转内销的相关政策,以探讨内外贸企业对接,推动出口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除广交会平台之外,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外贸商品巡回展,内外贸企业积极参加。

(二)从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商业跨国集团角度认识“出口转内销”

一家企业要有成熟的品牌、渠道、营销能力以及内外两个市场,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的竞争格局已经从国内竞争的平台上升为全球竞争的平台,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拥有国内市场作为国际市场的坚强后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战略思路。因此,内外贸不仅要对接,而且内外贸对接要常态化。通过内外贸对接,外贸企业要掌握国内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改变单纯依靠生产、依靠国外市场的发展模式,掌握国内市场的运营规则;内贸企业要熟悉国际采购的规则,按国际贸易惯例办事,在国内市场上学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本领,促进内贸企业上台阶、提档升级,从而为未来走出国门,在高度发达的国际流通体系中成长为真正的商业跨国集团打下基础。

(三)从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的高度认识“出口转内销”

内外贸分离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贸易没有内外之分,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内外贸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可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贸易便利化。“出口转内销”,内外贸对接,不应仅仅是解决外贸企业出口下滑的权宜之计,也不应仅仅是解决出口企业的生产困难问题,更不应是内贸企业采购质优价廉商品的一次偶然机遇,而是在新形势下,创新商品流通方式,再造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是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客观要求。

二、出口转内销,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存在的困难

(一)外贸企业面对的问题

1.国内、国外市场存在差异性

国内、国外市场的差异性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产品规格、消费者喜好方面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贸易制度、营销环境以及信用体系的差异。当前外贸业务遵循的是国际贸易制度,包括商品检验制度、信用证结算制度、保险制度等,配套的服务保险行业也很成熟,出口企业资金和利益有保障。而国内流通制度建设落后于贸易发展,仿冒商品严重,外贸企业担心自己开发的商品知识产权无法有效保护。同时,国内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外贸企业很难了解内贸代理商的真实情况,银行、保险等社会金融信用系统建设落后。贸易制度、营销环境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均成为内外贸对接的障碍。

2.外贸业务简单、规范,内贸业务投入与风险较大

对加工型外贸企业来说,做外贸只需要市场部、财务部两个部门。商品技术设计方面,由外商提供;产品质量方面,根据国际贸及规则,各个国家有商品检查制度,外商也会组织专门人负责验货和审核质量;资金方面,外商会提前打入预付款,其他资金存入指定银行,换取信用证,只要货到岸,制造厂家就可以凭信用证兑换资金;保险方面,有专业的保险公司;订单量方面,国际贸易一般比较大,外贸企业养成最低起订量的习惯,发货习惯大批量的整货柜的运作。

而内贸则至少要有开发、行政、财务、市场、客服5个部门。由于内贸的复杂性,很多外贸企业甚至都不愿意做内贸或与内贸企业合作。

3.外贸企业自身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外贸企业习惯了平行贸易,适应欧美国家的完善信用体制和稳固市场。特别是出口贸易只要接到外商的采购订单就能保证足够的利润维持生产,只需关注生产本身。但是,当这些企业转向国内市场的时候,很多业务必须亲历亲为,必须自己研发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设计包装、塑造品牌、开拓渠道、维护市场、组建销售队伍、跟经销商进行复杂的货款结算,而且不再是每一笔单子都有利润,要舍得、懂得对市场进行投入和控制。外贸企业从单纯地只是按照外商的要求做,到靠自己具备应对市场的能力,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多方面不足令内贸企业迟迟不敢下决心合作。

同时,许多外贸企业把“出口转内销”作为解决出口暂时困境的权宜之计,出口订单一有回升,视线重点立即放回到国外订单上而放弃了国内订单,未意识到当未来经济经过调整达到新的平衡,外贸企业再像以前那样依靠出口大幅增长维持企业发展的可能性不大时,通过“出口转内销”开拓国内市场,调整企业经营模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是外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4.国内流通市场的诸多弊病让外贸企业望而却步

内外贸企业在经营模式、交易方式、结算方式、交易规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摆上国内货架面临重重困难。

(1)国内市场行规、潜规则太多,“门槛”太高。

(2)经营风险大,安全感差。

(3) 内贸订单量小,难以对接外贸企业庞大的产能。

(二)内贸企业存在的问题

1.内贸企业不承担市场风险的交易制度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资金来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负债,而且多为短期负债,主要包括各类供应商货款、消费卡预收款等营运负债。具体来看,目前包括供应商应付款和商户应付款两大类在内的应付账款平均占到零售企业资金总来源的四分之一,在超市和专业店中,甚至是其最大的现金来源。[1]国内商业不承担市场风险的交易制度,“食利型”零售业盈利模式成为当前形势下出口转内销的“拦路虎”。

2.不习惯买断式现金采购模式

计划做出口转内销的大部分外贸企业希望找一些卖场、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一次买断其产品,避免做内销的麻烦,并快速回收现金。而在内贸企业看来,买断生产商的产品毛利虽然较高,但很可能产生一定的库存,如果商品滞销会给内贸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增加了卖场的风险。在商品供过于求、优质商业资源不足的今天,内贸企业采购人员已习惯了供应商围着自己转,习惯了占用供应商的资金做生意,不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